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2024-05-19

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通用18篇)

篇1: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我的家乡在淮安楚州,它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丽。春天,绿草如茵,花朵争奇斗艳;夏天,一棵棵大树像许多绿色的太阳伞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冬天,雪花飘飞,梅花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然而,我最喜欢迷人的秋天了。

秋姑娘慢慢地来了,一群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和“一”字形飞向南方。秋风慢慢的吹着,吹红了枫叶,吹黄了银杏叶,吹走了小草碧绿的旧衣,为它添上了金黄的新衣。一朵朵橘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一阵秋风吹来,一股说不出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沁人心脾。

秋姑娘飞到了果园。你看,一个个红灯笼似的小柿子挂在树上;苹果红得像胖娃娃的脸蛋;石榴树上的石榴,个个了的`裂开了肚皮,露出了晶莹的果实,让人看得垂涎三尺;紫色的大葡萄无比美味,让人吃了还想吃……

田野又是一番景象。高粱笑红了脸,像位喝醉了的大汉;稻谷笑弯了腰;雪白雪白的棉花比雪还要白;还有一粒粒大豆,真像金黄的泪珠啊!孩子们可以在田野里放风筝、呼吸清醒的空气。

秋天真美啊,我爱秋天!!!

篇2: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看,苹果笑红了脸,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一朵朵棉花犹如朵朵白云。

秋天是美丽的图画,它是五彩斑斓的颜料。枫叶红了,银杏树叶仿佛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变黄了。松柏的叶子紧紧抱住树干,生怕被秋风扫落。菊花开了,许许多多的花落了,让我想起了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天是欢乐的,很多动物都在为过冬做准备。小兔扛着大大的萝卜;松鼠抱着饱满的松塔;鸟儿衔着沉甸甸的谷穗,它们脸上洋溢着微笑。

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欢乐的。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篇3: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 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观察能力薄弱、作文题材单一、写作内容空洞, “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写作现象显而易见, 尤其在写景作文中更为突出。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景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两年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学实践及参与《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全国课题的研讨经验 (下面简称为“课题研讨”) , 认为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可利用视频指导辅助课堂, 逐步突破、提升。

一、引入视频, 激发写作兴趣

翻阅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 不难发现, 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等几类。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景作文是常见的文体。然而, 笔者在本校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次关于“选择你最想写的习作类型”自由选题调查发现 (如图1) :小学阶段, 三、四年级学生均喜欢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三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的比重为76.1%, 写景类为8.8%;四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比重为60.7%, 写景类则为17.9%, 比三年级稍高9个百分点。从图1数据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学生, 写景类作文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写人、记事、其他类作文。可见, 小学中年级学生普遍不擅长或不乐意写写景一类作文。

学生不愿意挑选写景一类作文, 归根到底——兴趣仍未激发出来。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学生, 生活天地不够宽广, 阅历不够丰富, 视野不够开阔, 自然感受不到教材描景语句的优美, 体会不到作者爱景深切的感受, 即便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不是记流水账就是言之无物, 索然无味。要想改善这种问题现象,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自2013 年9 月参与课题研讨以来, 笔者十分注重把视频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利用崭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景物”指导课上, 笔者先后采取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授课形式进行对比实践。前者主要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范文指引, 全班46 篇习作有27 篇仿照范文按照四季变化顺序进行描写, 部分本地学生甚至写出“冬天下雪、堆雪球、打雪仗”等与珠三角冬季特征不相符的内容, 千篇一律。后者则把金斗湾水乡怡乐园、皇爵音乐喷池广场、坦洲山公园等本地标志性建筑景物拍录成视频引入课堂, 勾起学生熟悉的回忆, 打开话匣子, 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身边熟知的景物写下来。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浓厚起来, 并能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回忆和感受展开写作。从后者学生完成习作的情况统计看来, 笔者惊喜地发现, 全班46 篇学生作文, 大部分作文篇幅由原来约300 字增加到400 字不等, 原来27 篇按四季顺序描写的作文减少至14 篇, 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 写作效果略有改善。

由此可见,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动力源泉, 把视频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是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良好催化剂。

二、活用视频, 优化写作技巧

写景作文在选材方面无非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高山流水、虫鱼鸟兽, 写作对象鲜明, 应该是比较容易写的文章。但学生面对这些美景却时常写不出美的感觉来。笔者认为, 灵活运用视频指导习作, 可以直接、清晰地帮助学生优化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一) 按照一定顺序, 有序观察

按一定顺序进行细致观察, 是写好写景作文的重要前提, 分为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 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等方法。

一般来说, 传统的习作指导课能让学生基本掌握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对景物进行有序观察, 习作中可以经常看到“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从近处看……眺望远处……”等字眼。但是, 在指引学生掌握如何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写景时, 新型的视频指导法略胜一筹。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中,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实验对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文反映部分观察顺序杂乱、东拼西凑的问题, 即便有序观察, 文章总体也表现出过渡生硬的现象。为此, 笔者特意准备三个视频力争改善前面所出现的情况:一是站在学校正门定点拍摄教学楼及两旁升旗台、花坛的视频;一是从学校正门开始向教学楼、足球场、篮球场等进行移步换景的镜头汇编;二是杂乱景物的拼凑拍摄。实验课上, 笔者先后播放三个视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哪一个视频更吸引你, 为什么?”通过图像、声音的动态展示, 视觉、听觉的直观体验, “教师能够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 并说出观察的顺序, 更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从无意注意观察转换到有意注意观察”[2], 就这样, 学生强烈感受到按一定顺序观察与描写的重要性, 并能较快区分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 教师借机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鲜活的过渡语把观察到的景物接连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翻阅对比实验后的学生作文, 笔者发现, 学生作文观察顺序杂乱的现象有所减少, 48 篇习作仅有3 篇仍需改进;移步换景时所写下的过渡语较为灵活了, 48 篇中有26 篇达到预设的理想要求。

(二) 紧抓景物特点, 主次分明

虽然每处景物描写都离不开山水、花草、小桥、溪流等, 但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出现景物特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叙事多于写景的现象, 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千篇一律, 无法感染读者。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结合课题研讨实际, 尝试利用视频指导寻求转变。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图画”指导为例, 笔者搜集大雁南飞、水果成熟、稻谷丰收等素材制成视频资源, 通过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打开话题“秋天来了, 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接着明确写作不需要把所有看到的景物都写入文中, 如同观看视频, 只要抓住一两种景物的突出特点让读者留有深刻印象, 就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 如有发现学生说话欠缺具体或情绪高涨要求再次观看时, 笔者会重复播放视频, 让学生再次感受, 加深印象, 激发说话的欲望, 进而达到“先会说, 后会写”的预期目标。

通过反复试验, 笔者记录了2013、2014 学年所任教班级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以来写景习作训练的测试评价数据。从图2 折线图显示, 自开展视频指导写景习作以来, 学生一、二类作文呈逐渐上升趋势, 虽中间略有起伏, 但总体表现与实验起点相比呈持续增长走向;三、四类作文则出现人数缓慢递减现象, 总体沿下滑走向发展。

实验证明, 学生景物特点描写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现象转变明显, 略有收效。可以说, 这离不开传统习作指导课堂的变革与新型视频指导写作的创新与坚持。

(三) 抒发个人情感, 注入活力

不同的人看不一 (2同类作7-3或文0分相) 同的景色, 心情和感觉都 (会一类27-各作文30分不相同。而小学三二、类四作文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只懂得把自二类然作文界的景物像照相机三 (一类24-2样作文6分复) 制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没 (有三类24-自作文26分己独特情感的流露四 (和类18-抒作文23分发) , 缺乏活力。四类作文 (18-23分

审阅学生习作 (<, 17我分) 们经常可以看到“我的家乡 (风<17景分) 优美, 四季如画。”、“家乡的景色真美呀!”、“我爱家乡的景色!”等抒发情感的语句, 情感生硬, 难以给人真实、感动。学生笔下的文字缺乏生命力, 源于课堂对亲身体验实际生活的限制和过去体验情感再现的忽视。这种情况下, 视频是课堂中展现实际生活与再现旧时回忆的重要媒介, 是活跃学生情感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物。因此, 笔者平时注意用视频积累学生学习的点滴生活, 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发挥一丝作用。就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指导中, 除了前面提及做法, 笔者还独立制作了一段关于学校木棉树及学生在树下玩耍的视频, 作为拓展训练引进课堂。课上, 熟悉的镜头为学生带来了木棉树枝干、叶子、花朵、小刺的景色展示, 还再现了学生往日在树下乘凉、玩耍、捡木棉花等情景, 学生情绪迅速高涨, 情感汹涌而至:“我们的学校虽然陈旧, 但是正门旁边的那一株木棉树, 却是我的最爱。”、“橙红色的木棉花共有五片花瓣, 我最喜欢捡起一朵一瓣一瓣地数, 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木棉树的枝干上还冒出许许多多的刺儿, 远远看去, 就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十分有趣。”……

总的来说, 灵活发挥视频直观、具体的最大优势, 对于学生写景习作的启发有一定的帮助, 运用视频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尝试是有效的。

三、利用视频, 拓宽写作思维

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用心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外, 还要充分利用视频新资源,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打开写作新思路。

怎样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自四年级以来, 笔者主要以仿写、续写、拓展为切入点着手开展教学, 尝试创新。如播放一段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直观视频, 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一个全新的桂林的水的段落;植入一段家乡旧时的景色片段, 要求学生对比旧时与今日的景色异同, 与旧时家乡的景色描写相结合, 续写现时家乡的景色, 合二为一;引入一段外国农家风光视频, 开阔学生对于国内、国外不同景色的认识视野, 拓宽学生的认识……0510152025三1三2三3四1四2四3写人记事写景其他

经过一个多学期培养训练, 笔者的实验班在与同年级常2025规班 (四年级重新分班 (一, 优秀类作各) 文班作测试文1:水家平乡的相景物当) 的比照测15试中, 作文水平略有提 (二升良好类作。) 文如下测试面2:图_ (三__3_年级__的下_变扇了册) 形对比可以10清楚得知, 实验班一、 (三二达标类作类) 文作文测试所3:写一处自然景观占 (三百年级分下比册) 分别比常规5班略多1.11%、3.49%; (待四类三达作、文标) 四类作文 (四所年级占上册百) 分比分别比0常测规试1班测略试2少测试33.测58试4%、1.02%, 即实测试验4:校园一角班 (四作年级文下册写) 作水平比常规班稍高。由此得出, 实验班利用视频拓宽学生写作思维的尝试运用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束语

在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视频引导, 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新型教学方法中激发写作兴趣, 优化写作技巧, 不断总结经验, 为写景作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 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改革创新, 多尝试探究新型教学方法, 以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菊花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辭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1.准确审题方法

2.迁移写作方法

3.精准拟定题目

篇5:秋天树叶小学写景作文

这天,班级组织了秋游,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郊外的树林树林。沿着林间的羊肠小道一路走去,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枫树叶。那火红火红的一大片,远远望去,如同早晨的红霞。来到枫林,抬头仰望,在微风中,有一只只“小手”在向你挥摆着。它们在欢迎你的到来,把自己的小手掌都拍得红彤彤的了。

忽然,有一阵清香飘来,沁人心脾。我们跟着老师走,来到了桂花树林,细细一闻,的确是桂花香。再一看,原来桂花的树叶也很美。树叶呈椭圆形,两头尖尖的,没有一点瑕疵。叶子颜色墨绿墨绿的,显出一种秋日的清爽。一吸鼻子,香味顿消;无意中,淡淡的香味钻进鼻中。

银杏叶也不逊色。它像一把小折扇,十分有趣。叶子金黄的,透出一点点绿色,上面还有很明显的叶脉一道一道的。一阵微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如同成千上万的黄蝶漫天飞舞。树叶飘零在地上,又随着风儿打转,像一阵阵小旋风。

回去的路上,我们还看见了深绿透紫的杨树叶、淡紫红色的枇杷叶、深绿色的柳叶······树叶铺成了一条彩色的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沙沙作响,舒服而悦耳。

篇6:寻找秋天小学写景作文

走在公园门前的大道上,灿烂的阳光暖暖的洒在我身上,让我非常舒服。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几朵白云时而飘过。它们有时会变成一群嬉闹的小白兔,有时会变成一朵甜甜的棉花糖,有时会变成奔跑的小山羊。

公园的道路两旁有许多高大的树,有枫树、梧桐树,樟树。枫树的叶子开始慢慢的由绿变红,有些已经完全变成火红色,真是好看。而梧桐树的叶子却渐渐地由绿变黄,随着秋风慢慢飘落。我和弟弟还发现了两排美国核桃树,树上挂满了果实,它们高高的挂在树上,像是在对人们说:“丰收的季节到了,快来把我们采摘走吧!”地上有几颗掉落下来的果实,我发现它外面的果皮是绿色的,剥开厚厚的果皮里面才是硬硬的核桃。果皮就像一件大棉袄,它包裹着里面的核桃,不让它从高空掉下给摔坏了。

草地上,小草也开始慢慢地变黄了,草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菊花,有橘色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还有金黄色的,在它们周围还种了一圈一串红,红艳艳的,真美丽。许许多多的蜜蜂和蝴蝶在忙碌着,我还看见了从没见过的蜂鸟也在采蜜,它的嘴巴又细又长,翅膀飞快的扇动着,东采采,西采采忙个不停。爸爸告诉我,它不是蜂鸟,而是一种长得很像蜂鸟的蛾子,叫蜂鸟鹰蛾。

草地的不远处有个小池塘,池塘里有一群鱼儿在嬉戏,它们在水中玩捉迷藏,你追我赶的真有趣,还有的在玩吐泡泡的游戏。我和弟弟正想用石子扔水漂,妈妈看见了说:”不要打破这池塘的平静,你们看它这样安静的样子多美。“说着又拿出手机拍呀拍。

篇7:小学生写景作文:找秋天

花园里有一朵朵菊花盛开着,它的花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黄色的,就像是一个个小太阳一样,我真想把它们晒干放在枕头里,那样我就可以天天闻到秋天的气味,好像秋天在我身边。

树上的叶子都黄了,飘下来的时候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落在地上变成一条又大又厚的毯子,我在上面走一走,会发出“咔擦咔擦”的声音,就像火车从我身边轻轻开过,秋天是不是快来了?

今年的天气太热了,我家小区的桂花一直没有开放,这几天下了几场秋雨,桂花会不会接到命令,马上开花呢?我想,只要闻到一丝丝甜甜的香,那一定是秋天到了。

果园里一定是五颜六色,瓜果飘香的,有橘色的大橙子、有红彤彤的苹果、有圆圆的柚子。农民伯伯很忙碌,他们要采下水果去大卖。我真想快点尝到这又新鲜又甘甜的水果。

菜市场旁边几家卖糖炒栗子的店又开了,整条街都是香香的味道,大锅子里有一粒粒黑色的小沙子和圆圆的栗子,阿姨炒来炒去,栗子就会裂开,就像长出一个个小嘴巴,咬一口,又香又甜,这就是秋天的味道。

后记

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可今年秋天来得特别迟,在我心里美好秋天是由有各种花各种香味组成。

家长感言

进入二年级,作文成为作业中最难的一关,每次都要磨好久。作为家长只有引导鼓励孩子,不要惧怕写作文,告诉她作文没有对错,只有所感所想。孩子特别喜欢各种植物花草,自己看书也会找一些植物的名字,于是就引导她观察秋天植物的变化,形态颜色乃至声音,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孩子的描述也总会有惊喜。

慧眼慧语

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小女孩寻花、赏花、惜花、藏花的小小心思里;秋天还在纷飞的落叶与十里飘香的瓜果里,那是每个小朋友都爱的秋天吧!(蔡慧)

篇8:小学生写景习作的指导

一、大题小做选景点

写景的文章往往可选的范围很广, 如果简单的让学生去写, 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往往笼统的写, 就会使内容空洞, 言之无味。一次习作中我们不可能将一处大场景写的面面俱到, 所以在选题时我们就应当指导学生, 大题小做, 把景点确定的小一点, 有选择地写, 那么就要找一处或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 突现它的特点, 来表达对整体的印象, 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习作前要先想想关于这处景的印象最深或深有感触的是哪里?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秋天的画”, 可以算是第一篇写景的习作, 指导学生介绍自己所选或画的图画的内容, 其实这是编者在有意识地告诉我们选题要小一点, “秋天”大的让人无从说起, 但浓缩到一幅小小的图画上, 可以是一棵挂满果实的果树, 也可以是风吹落叶的图片, 有了着笔点就好写多了;再如:写家乡的景物, 我们家乡要写的实在太多, 那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大题小做来选择景点, 构思时, 要选择具有鲜明的家乡特点的事物, 比如我们沂蒙山区就可以选择村后的那座山, 村前的那条河, 我家的果园, 我们的小山村等, 从中选取一个作为代表来写, 假如我们写家乡的山, 我们知道, 家乡的山上也有很多的景物可以写,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写, 从家乡的山中选一两处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比如山上的花草奇石, 山上的悬崖峭壁。比如写家乡的小山村, 可以写写村前村后的景象, 写写街上的鸡鸭小狗, 写写村里的奇闻异事。

二、按顺序写作

这是老话长提, 可这始终是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描写景物时, 既可以由远及近, 由高到低, 也可以由近到远, 由低到高, 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 清晰自然, 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时间顺序, 如果要写《家乡的小河》, 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 也可以按早晨、中午、傍晚、夜晚的顺序, 写出景物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景象;再一种是地点变换顺序, 例如我们描写《可爱的小山村》, 可以先写村前, 再写村子里, 村子后, 写一座山可以先写从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 再写从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 或者从高处看是什么样子, 从低处看是什么样子的顺序等。当然, 写作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这要根据学生的表达需要来确定, 因文而异。

三、抓住景物的特点

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可哪里才是这个景物的特点?学生就茫然了。要告诉学生, 所谓的特点就是你看到的事物和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 是它自己所独有的。那么, 怎样才能找出景物的特点呢?就需要你留心观察要写的景物。只有认真观察了, 亲身体验了, 你才能发现它的特点, 否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写起来就显得空洞了!最好举几个例子, 比如, 我在教学写家乡的时候, 跟学生一起讨论家乡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说, 结果东拉西扯找不到重点, 我就问他们, 我们这里的哪些景象和城里不一样?有学生就说:我们是山区山多小河多, 村庄都座落在半山腰, 村子里鸡鸭成群就在大街上跑, 狗猫在村子里嬉戏也不拦着, 晚上鸡都上树休息, 不用进窝等, 我说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特点;那写《可爱的小山村》, 就可以抓住了山村人家那无拘无束生活, 各家的鸡鸭狗都在村口玩耍嬉戏, 傍晚大槐树下人们喝茶, 拉呱的悠闲自得, 这是城里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景象。这样, 学生写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 就能做到言而有物。

四、寄情于景物

篇9:浅探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写景;观察

写景文章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1.选好角度,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了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2.移步换景

观察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即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

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于景物描写。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然一体。

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作者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对山雨的喜爱。

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才能深深感染读者。

例如《第一場雪》这样写道:“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中,作者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结合观察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地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

参考文献:

[1]杨凌.学生作文辞典[M].海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小学六年级写景作文秋天

我素来喜欢雾,喜欢它“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艳媚多娇;喜欢它“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幻莫测;喜欢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虚无缥缈,漫步在雾里,在飘飘然的凌云之感中,我的心淡定下来。甚至以为,雾,这云的小妹,有着能让人虚怀若谷、沉稳如山、轻飘如水、清雅似菊、高深类渊的力量。

见到这等浓雾,我自是欣喜,不加思忖,欣欣然迈步向前。

只见四周俱是白色,十余米或二十米之外的物体已只能依稀见个轮廓,若再看三十米之外的东西,便只能勉强看着个影儿了。那雾,一丝一缕地纠着,缠着,嬉笑着。我甚是欢喜,便追风逐雾,雀跃跳将起来。但是,待我奔到近前,那雾丝就又闪身到了远一点的地方去,笑语盈盈:“来呀!来追我呀!”我提神发力,像猛兽扑食一般扑到了身前十余步的地方,可这云的亲友,仍是迅速避了开去。

我只得暗叹:雾虽比云更平易近人,会降到地面与人们相处,但还秉承了云高傲清冷的性格,要追得到她身边,确是不可。想毕,回身待走。

方才走得一两步,那雾又追了一两步,我心下道:“好个顽皮的小妮子!”便席地而坐。不出所料,不多时,他又一寸一寸地挪进。我正要捉她,却听得远处哨声,只得起身而去,匆匆与秋雾告别。

篇11:美丽的秋天小学写景作文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树林里,一片片树叶枯萎了,仿佛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天空上,一只只大雁排成“一”或“人”字飞往南部过秋,仿佛告诉人们秋天来到了。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果园里,一个个果实都成熟了,有苹果,梨,葡萄等等。它们仿佛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田野里,稻穗熟了,蝉声消了,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仿佛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篇12:秋天的田野小学写景作文

星期天的上午,妈妈带我到田野里去寻找秋天的足迹。

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蓝,好像是被人洗过似地,难怪妈妈总是说秋高气爽呢。路两边的小草已经变黄了,一阵风吹过,枯黄的叶子从树枝上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不知不觉,我们就走进了田野,那里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玉米、大豆、芝麻已经被农民伯伯收割完毕,他们正忙着在场上晒庄稼呢。就连小朋友也没闲着,正忙着帮忙呢。看到这里我们也忍不住跳下车子,走进了田间地头。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片高粱地,只见高粱红着脸、弯着腰,像害羞的小姑娘似地。妈妈说:高粱不仅可以吃,它的壳还可以做成笤帚呢。接着我们有来到一块棉花地,那一个个棉球张着雪白的笑脸,就像小花似的,好像在说:“欢迎你们的到来。”紧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豆地、菜地,还采摘了许多带回家做纪念呢,我可真高兴呀!

你们喜欢秋游吗?那就快到田野里来吧,田野随时都会欢迎你们的到来。

篇13:写景作文“三个宝”

宝贝一:条理清

写景时条理清晰很重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以时间、空间,也可以以观察的地点顺序。

宝贝二:特点准

要让读者产生兴趣,就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从颜色、形状、声音、神态等各方面,把景物最突出、最美的地方描写出来。同时,语句要优美,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宝贝三:写法巧

篇14: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同类作文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景类作文是小学作文常写的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感受自然之趣。写景文章也可称为写景物文章,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篇都写景物(或主要写景物),这类文章客观反映某一景物的状态、特点、作用;一种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叫“借景抒情” 那么如何写好小学写景类作文呢?

一、理顺序,清条理

写景作文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写作,才能使文章思路清晰。通常来说,写景顺序主要有四种:空间顺序,按地点变换写景,按景物空间位置归类、条理清楚的记叙,以了解景物不同空间的各自特点;时间顺序,写作时,注意运用表示时间的过渡词语、句、段,这样才能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此外,还可以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和景物的类别。四种写景顺序的运用不能教条,要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写景的内容合理选择,既可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写景顺序,使文章的写景条理清晰。

二、情与景,巧交织

写景文章往往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同样只有蕴含作者情感的景才会有活力。因此,在写作中,要注意情与景的交织。景,是作者所描述的客观事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情,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是景在作者心灵上引起的触动。只有做到情景交融,才能使写景文章既体现出自然之趣,又情趣盎然。例如这段写景的文字“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这个片段抓住了栎树、羚羊、驼鸟、小河、鲜花的等展开描写,在展示自然美景之际,作者又通过呆立不动、走来走去、缓缓地、美丽的等词语表现出自然的恬静,作者对恬静、美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抓特点,绘神韵

只有抓住景物特点,才能传神地描绘出景物神韵。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色彩特点、静动态特点等,在写作写景类文章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景物特点,并且抓住特点绘出景物的神韵。

1、抓住景物的形状特点绘景。每一种景物都具有自身特点,抓住景物的形状特点有助于小学生把握景物的外在特點,培养小学生细致观察能力。例如 下列片段:“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银色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岛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这个片段描写对象是云,如何表现云呢?作者正是抓住云的形状特点,写出了云丰富的形态,突出云的多姿多彩。

2、抓住景物的色彩特点绘景。大自然是神奇的,色彩便是其神奇特点之一,如果擅于抓住色彩加以绘景,能够表现出自然的色彩美。如下列片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这个片段描写的对象仍然是云,不同的写景角度表现出的感觉不同,这个片段重点抓住云的色彩特点,在动态中呈现出云绚丽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云的多变多彩;

3、抓住景物的声响特点绘景。不同的景物给人的美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能够善于抓住景物最给人震撼的特点,引导小学生写景的话,就能够充分展示出景物的美。

四、用修辞,增文采

修辞是我国语言文化发展的精华,在写景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把握景物特点,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它能够将景物写的生动形象;拟人,则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排比,能够起到铺排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气势;对比,通过将相对的景物进行比照,在比较中突出景物的个性特点等。

写景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写作技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善于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小学生掌握写景作文的基本技巧,安排好写作顺序,凸显清晰的思路,情景相生,抓景物的特点,善于运用修辞增添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表现力。

篇15:小学生写景作文秋天来了

秋天里,树上的叶子仍不愿早早归根,还顽强地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当秋雨从天而降,周围弥漫的霸气便开始蔓延,迫使枯叶不得不归回故里。有的落叶便被秋雨在半空中直接击穿,凄清的雨气使地上层层落叶发出瑟瑟地颤抖声。但是,只要你仔细地观察,某处就会有几棵小草,依然昂着头,等代雨水的洗礼,它果然值得被人称为“草根”。

秋雨除了它本身具有的凛冽风雨外,它还是秋天里的天然音乐的,给寞么寥落的世界增添一些情调,一丝氛围。有时不停地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叮叮咚咚清脆而优雅,有时滴落成一个个小水洼,好像萧笛的乐孔。单是不约而同地跳在碧绿的湖面上,就别有一番乐趣。

篇16:秋天小学生写景优秀作文

秋天,是我最留恋的季节。有美,有味,有景,还……有点乐。

抬头望天空,那天空,蓝得清澈。那云朵,白得无丝毫杂物。那些调皮的云,在天空中悠闲地散步,还有一些云朵情侣,手挽着手轻轻漫步。也许是因为其中饱含太多情意,所以动不动就滴滴答答地向大地妈妈倾诉。

抬头看天空,低头看野花。秋天,是野花最高兴的季节。它们点缀了小山坡,红的、黄的、白的、蓝的……数不胜数。瞧,它们神气地向小草们炫耀起来。小草们似乎也生气了,摇摇头,扭扭身子,也骂了起来。好了,我们就不要再干扰它们了。

嘿!往前看,稻浪舞蹈团和虫鸣合唱团正表演着。这不是忧愁,不是痛苦,更不是绝望,而是喜悦。富有动力的歌声,轻盈的舞步,正演绎着秋天的`快乐!

脚儿轻轻一跺,发出清脆的响声。是谁呀?哈!是落叶时,我不自禁跑到红、黄、橙、绿彩色地毯上,躺下去。闻着落叶的清香,欣赏着半空中的芭蕾舞蹈家表演一个大跳动作,看地上累坏了的舞蹈家们。

篇17:美丽的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烈日当空,冬天,大雪纷飞,但比起这些,我更喜欢秋高气爽的秋天。

“来信了,来信了!”秋姑娘大声的喊着,提醒大雁们赶快搬家。大雁们有秩序地飞向了南方,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就像皇家飞行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

路边的菊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让人看了赞叹不已!

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亮晶晶的葡萄、黄澄澄的.鸭梨、红彤彤的苹果……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口水直流。葡萄又酸又甜;梨不仅多汁,而且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苹果甜丝丝的,可好吃了!

田野里,铺上了一块金灿灿的地毯,农民伯伯在里面钻来钻去,收割庄稼。近看,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麦穗,准把我家那只贪吃的大母鸡吸引过来。

篇18:秋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韩中凌“: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一场实质性变革,在我县已历时10 年。这期间,我们努力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自主批注,作为重建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的“支点”。赋予学生阅读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转变以往被动性、依赖性的阅读学习状态,力图把阅读变成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很多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一些突破。尤其是在第一课时的预习批注中,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独立完成课后思考题,已形成基本模式,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技能。但是,在运用批注深入解读文本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批注散漫,将课本空白处写得密密麻麻,却与重点无关;有的批注肤浅,只简单批些无意义语句或重复抄写文中内容;有的批注死板,如解答数学应用题。

“批注式阅读教学”应追求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性、差异性和批判性。下面,我们就以写景类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批注。请几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做法和经验。

何秀芳:我一直觉得写景类课文比较难批注,多数学生会只做内容上的分析,或单纯评价“美极了”,无法深入下去。对此,在预习整体把握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只批注一点:作者是怎样把景色特点写出来的。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批注导向,在阅读思考时必须关注作者的表达。比如《草原》这课,学生不但关注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还关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韩中凌:何老师的做法很好,一个明确的导向,会让学生将功夫用在刀刃上,有效解决批注散漫的问题。但要想真正深入下去,我们是不是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恰当的批注方法,来更好地体会表达效果?这些年我们实践并总结了几种批注方法,如质疑法、联想法、解释法、补白法、对话法、欣赏法,等等。大家继续讨论,哪些方法适用于写景类课文,能促使学生的批注由肤浅走向深刻。

王宗华:我们班里比较常用的是联想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无话可批的现象。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我给学生先后讲解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移植联想。总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可能唤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会经常提醒学生联想课内外阅读过的文章、古诗词、歌词等来进行批注。如《草原》一课中的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并不要求学生说什么修辞手法,而是让他们批注出自己的联想。学生有的联想到了四年级学过的 《牧场之国》: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有的联想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的联想到歌词……这样以文解文,既互相印证文本,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郭思奇:在学习写景类课文时,我会推荐学生使用补白法。也就是在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补充内容加深理解;或直接模仿运用,迁移作者的表达方式。比如,“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学生发现了拟人的修辞后,我就要求他们结合前文,写写牛羊可能在回味着草原上的哪些乐趣。结果,学生的批注真是异彩纷呈:

“它们也被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凝望着明朗的天空,觉得自己就像天上的白云呢。心里想,这里空气好,青草好,河水好,简直是我们的天堂。”

“它们好像在回味青草的味道,那样香甜可口,鲜嫩多汁,实在是好极了。清凉的河水,比矿泉水不知好喝多少倍。就连小鸟的歌声也比歌唱家的动听。这里真是我们生活的乐园。”

“这大草原真像无边的绿毯,走在哪里都是这么舒服。饿了低下头就吃,累了躺下就休息,困了随时能睡大觉。”

这样的批注让学生有话可写,非常富有童趣和个性化,同时也进一步体悟到拟人手法对草原景色的表达作用。

何秀芳:郭老师的方法我们班也常用,但我觉得对写景文章的深入批注,还得首推欣赏法。欣赏是阅读中比较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不但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语感,还要善于咀嚼品味。进入高年级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来培养学生敏锐细腻的语感。时间长了,学生就能发现一些明显的长短句结合、对仗工整、双重否定、排比、反问等句式的特点,以及一些常见的修辞和极具个性的语言特点,也就慢慢有了文学阅读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对于一些生动的表达,学生能模糊地感受到,但到底好在哪儿,却无从批注。因此,老师要教给他们批注的方法。比如我们班一开始时用了一个非常简捷的“填空公式”———作者用了( ),生动地写出了( )。

例如 《草原》中的这一句“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大多数学生的批注是:“作者用了(比喻),生动写出了(草原的广阔无边和一碧千里)。”语感更敏锐的学生的批注是:“作者用了(‘绣’字),生动地写出了(绿与白这两种色彩的主次及调配在一起的色彩美)。”“作者用了(‘绣’字),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动态美。那样安静舒适的草原,有了羊群的走动,才生动活泼起来。羊群在用心地享受生活,也在用心地以自己的身姿装饰着草原)。”“作者用了(‘绣’字),写出了(羊毛和草都是毛茸茸的。草原实在是太像绿色的地毯了,所以羊群自然就像地毯上的白色大花。最奇妙的是这花跑来跑去,就像有人正在绣,还没有完工一样)。”

通过这样的赏析,“绣”的灵动,“绣”的形象,学生就真的体会到了。以后到了草原,可能会忘记许多有关诗文,但这个句子却会深深印在他们的心里。

韩中凌:几位老师介绍的方法都很好。我认为进入高年级后,还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批注。采用比较法做批注,学生会超越“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局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外同类文章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会有自己更为独特的见解,加深对作者情感和写作表达的认识。

比如《草原》一文,我们还可以引入以下两个文本:

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鲍尔吉·原野《静默草原》

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绿色。

不是都市工业污染的灰绿;不是乡村农业污染的土绿;不是园林移来植去的生绿;也不是尘埃与人眼中疲惫不堪,下过一千次水,褪过一百次色的旧绿。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

没有什么地方的草会比草原上的草更像草。

草原是草的天堂。

草原是爱草人心灵的故乡。

———楚楚《草原散记》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认真比较三个文本的异同,在对比中深入感悟。他们发现了三者都非常热爱草原,都在赞美草原的辽阔和绿,但关注的角度和采取的手法却各有各的巧妙。

鲍尔吉·原野作为一个蒙古族人,来到草原如同回家一样,他与老舍正相反,是印证了原有的阅读经验———“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呢,和草原哺育的万物一样,只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楚楚作为一个城市人,她以女性观察的细致入微,比较出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绿色”。在表达上,三人更是大相径庭,鲍尔吉·原野像牛马那样,以原始的方式亲近草原,是粗犷的;楚楚则给草以灵性,“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只有草原上的草才能生长得如此自由。而老舍的明喻和拟人都是浅显易懂的,但又极形象生动,化平凡为神奇。他的“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绣”“回味”,都简单、平易,却又是极其准确、生动。这正是老舍的语言风格。

王煜雅:我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质疑,说明他的思考就有了一定深度。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给作者“挑刺儿”,采用质疑法进行批注。

比如《草原》这课,我给学生介绍说: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但是在本文中,他有些语句却写得前后矛盾。同学们,赶紧认真默读,看你能找到几处,画出来,并向大作家质疑。学生果然发现了以下语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一年级时就会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茫茫大草原上,老舍却说“并不茫茫”。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前面说“翠色欲流”就是没有流,后面又变成了“流入云际”,很矛盾。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什么都看不到,却又说看到一些小鸟,真是自相矛盾。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惊叹”还能“舒服”,到底是想“久立”还是想坐下?我觉得老舍有点无所适从。

这时,我引导学生二次批注:“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个名篇可真就有败笔了。事实上大家发现的这几个句子,恰是老舍用很独特的手法,写出了他这个北京人初来草原的真切感受。请大家结合全文,想一想看似矛盾的后面究竟是什么,把感受批注下来。”学生这次就更为认真地默读、思考、批注,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草原一望无际,视野是非常开阔的,而且天空明朗,空气清新,所以虽然一碧千里,却并不茫茫。“翠色欲流”是说小丘有着起伏的曲线,而草又绿得那样滋润、鲜亮,就像绿色将要流淌一样;向远望去,草原和天相接,就像绿色流入天际了。而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更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通过在课上比较,我发现采用质疑式批注,往往更能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思考,诞生个性化的见解。

上一篇:城南街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简讯下一篇:迎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