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教学设计

2024-04-28

上、下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上、下教学设计

上 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 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知道上下位置关系是比较的结果。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基本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但是对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不深,这是本次课的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兴趣,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3.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顺序。难点: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动物图片,数学书一本,作业本一个,文具盒一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提问学生上课铃响了我们应该去哪儿?

启发学生回答去教室。

2.为什么一六班的小朋友上课去楼上,我们班的小朋友不去楼上呢?启发学生回答一六班教室在楼上,我们的教室在楼下。

3.转入新课,大树爷爷请客,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排位置,学习新课上下。二:自主探究

1:出示挂图和动物图片,学生操作,摆一摆

请学生把大树爷爷请来的小动物摆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一起说一说他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并讲解最上面和最下面。

2.在上一步中,学生可能不会一次就摆的和书上一样,我们可以请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放置方法?启发学生把松鼠和小鸟换个位置,再来说一说。讲解最上面和最下面。

注:突出位置的上下关系是由于比较得到的,讲解位置关系中的相对性。

3.回答书本上大树右边方框里的问题,学生自己先写一写,教师巡视,再一起说一说。4.猜一猜,教师描述,学生来确定老师描述的是哪个小动物。边说边请学生上台指出来。同时教师可以追加一个猜一猜。三:实例理解

1.教师请两位学生配合,一人伸出一只手,说一说上下的位置关系。

2.再请全体同学三人一组,一人伸出一只手,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你的手在哪个位置呢。四:实践应用

请全体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数学书,本子,文具盒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把他的摆法展示给大家。一起说一说,比一比。五:练习巩固

课本65页第一题,第三题。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物体的“上下”位置的相对关系。七:板书设计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八:设计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和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上下”顺序和位置关系,通过小动物的位置变换,加深学生对物体位置相对位置关系的体会。请学生扮演和实际操作,加深印象,加强学习的效果,扩大学生对物体相对位置关系的理解。

篇2:上、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上、下”,能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看图理解字义。

能力培养

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正确地书写本课生字。

情感目标

鼓励并培养学生勤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上、下”。

教学难点:

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

电教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我们先做一个给汉字找对子的游戏好不好?

我说“上”你们说“下”,我说“大”你们说“小”,好,开始

(多-少、左-右、前-后、高-矮、胖-瘦……)

二、新课

(一)引出生字

1.书上有一首对子歌,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教师范读(在读儿歌过程中读准字音)

3.儿歌中的字你都认识了吗?这有几个字,谁愿意带着大家读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领读)

shàng xià dà xiǎo yě

上 下 大 小 也

(二)学习生字

1.预习要求。

(1) 读字音

(2) 记字形

(3) 想字义(组词)

(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2.学习“上” 。

(1)师出生字卡片:你是怎样记这个字的?

(2)说一说周围什么东西在什么东西上面?

讲:上下的位置是比较得出来的。

(3)指导书写。

师板书: shàng

①观察笔顺

②书空练习

③看田字格范字写好生字。

3.学习“下” 。

(1)师出示生字卡片:你是怎样记这个字的?

(2)说一说周围什么东西在什么东西下面?

(3)指导书写。

师板书:xià

①观察笔顺

②书空练习

③看田字格范字写好生字。

4.说明:“上”和“下”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学的?指名说。

作业

1.读书

2.写生字一行

板书设计:

上对下

shàng xià

篇3:语文教学应把工夫下在“导”上

一、导预习———读

语文课文的学习是从读开始的, 指导学生预读课文, 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知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每授一篇新课文, 开始, 先给学生提出需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问题须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设计。问题要有层次, 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问题内容和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 学生才能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品味,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指导学生做好预读标注

让学生拿着铅笔 (容易改动) 边读边在课文的自然节、字词、修辞等重点处做好圈、点、勾、画等标注, 是增加预读效果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课文细心, 课堂答辩就有思想准备;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课堂发言就简练准确, 信心充足, 效果就好。

二、导答辩———说

课上答辩是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具体体现。导答辩要导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更要导出师生和谐的双边互动。

1. 巧设疑问, 引导作答

语文课堂答辩效果如何, 设问是关键。教师要做到设置的问题难易适度;问题不能脱离单元重点, 要有层次性, 有助于学习的展开和深化。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积极答辩, 甚至允许学生抢答。在活跃的氛围和不断的引导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并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2. 开展讨论, 引导思维

开展课堂讨论是语文课堂答辩的有效方法。设问提出以后, 引导学生结合预读的内容和理解, 可以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 以书为本进行问题讨论, 拓宽思维, 集思广益, 以寻求正确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言, 敢于争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控制学生思维范围, 发展学生思维质量。

三、导作文———写

写作文是学生多种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所谓“文华之美功在文外”, 学生作文写得好坏, 关键在于平时的知识学习、积累和运用, 教师导作文也应把工夫下在平时的语文课文教学之中。

1. 通过课文标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作文立意、审题能力

课文标题一般是“文意的核心凝结”或“立意的简洁说明”, 具有对整个课文的统衔作用。透彻地分析课文的标题, 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立意, 这对写作文的布局谋篇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如《火烧云》一文的分析, 抓住“火烧云”可不可以改成“红烧云”这一问题, 配合课文的动静结合的写景描写, 就可以深刻地理解“火烧”与“云”的内在联系, 这在相似作文的写作上可以大胆使用。

2. 通过名句、名段学习培养学生描写、刻画能力

名句、名段之神在于描写形象、刻画逼真, 在于体现文意、揭示主题。学习名句、名段, 不仅要学其意、学其美, 更要学其神、学其髓, 唯如此, 学生才能眼中有物、心中有神, 笔下有文。如《林海》一文中有“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山作衫, 白桦为裙, 还穿着绣花鞋”的景物描写,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形象逼真、具体准确, 可以“思之欣赏, 学之运用”。

四、导作业———练

做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也是形成、发展基本能力的重要手段。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 练习题做一做, 只能解决学生的温饱问题, 想在知识的海洋中奔“小康”还是不行的;那么, 什么样的作业能解决学生的“小康”问题呢?

1. 通过发散性作业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作业是指以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和广延性为核心目的的练习形式 (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作业) , 它的突出特点是结果 (答案) 的不唯一性。对小学生来说, 布置发散性作业,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首先, 教师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课文重难点及学生认知发展实际, 设计出学生“蹦一蹦”能解决的发散性作业。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业思考的方向, 教给学生作业思考以至完成的方法。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尽书所想、畅所欲言。

2. 通过自由性作业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篇4:上、下教学设计

我们在教学视导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行为随意,教学低效;在课后翻看教师的教案时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空泛,教学过程罗列教学内容、知识点,缺乏师生活动设计,备课上课两张皮;在座谈交流中还了解到,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备课。由此看来,需要在教师的备课与编写教案环节加强引领。

我们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了课堂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的基本格式是:“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强调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全方位预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改进了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方面,重点关注:提出问题环节,引导教师注意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环节,合理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交流反馈环节,注意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讨论,注意就学生的结论本身开展发散性交流讨论;课堂训练环节,注意单项能力和多向能力兼顾训练、理论性题目和实践性题目兼顾训练、规定性题目和自我表现型题目兼顾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探索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的时效性、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科素养的个性化。提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选择上,着重探索眼看、耳听、口说、手做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及其内在联系,强化说、做方式的运用;在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处理上,提倡教师至少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并让学生感悟这一方法;在教和学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必需性和有效性。

要使课改理念真正回归教学实践,就要进行目标、动机、过程、方式、方法、工具、结果的检测及评价等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操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探索这些基本因素在概念课、实验课、阅读课、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为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行为,体现既发展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成立了“县——片(课改协作组)——校”三级教研网络,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突出个性、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既展示了集体智慧,又彰显了个人风格,突出了“资源化+个性化”的特色。

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优化,它是一种粗放、机动、可变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倡教师撰写板块教案,在写上求活、求实、求简、求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变教案为学案。?茺(摘自2008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

□本栏责任编辑方 玉

篇5:《上、下、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从而建立“上、下”和“前、后”的方向感。

2.能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及其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

【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

教师做“母鸡”,一学生做“老鹰”,其他学生做“小鸡”。

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提问:母鸡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生:母鸡的前面是老鹰,后面是小鸡,上面是屋顶,下面是地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和前、后的知识。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进行新课】

1.认识上、下、前、后。

师: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出示主题图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这是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长江,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桥上的铁路上正奔驰着一列火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汽车……

师: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你说我对”的`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好吗?

生:好!

师:卡车在火车的( )。

生:上面

师:轮船在火车的( )。

生:下面。

师:很好!你能像刚才那样和同桌来对一对吗?请同学们先合作对一对,再全班交流。

汇报交流、归纳。

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小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卡车在小汽车的后面;

公交车在卡车的后面,卡车在公交车的前面。

2.拓展活动。

(1)拍手游戏

①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②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分别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和前后关系的画。

【课堂作业】1.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动物运动会。

(1)跑在最( )面

(2)跑在最( )面

(3)在的( )面

3.小动物分房。小鸡住最上面一层,小猪住最下面一层,小羊住小猪的楼上,小狗住小羊的楼上、小鸡的楼下。请你用线连一连。

【答案】 2.(1)前(2)后(3)后

3.小鸡——4 小猪——1 小狗——3 小羊——2

【课堂小结】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的知识,它们都是表示方向的。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上和下,前和后。

【课后作业】1.练习二的第2、4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上、下、前、后

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小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卡车在小汽车的后面;

篇6: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说话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上、下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描述生活空间中某个物体的位置。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看图讲故事、小动物分房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曲,让学生边听边想歌词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歌曲中都有什么画面?

放课件,学生闭着眼边听歌曲边想象。

师:听了歌曲,说一说歌中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可能会说:

●弯弯的月亮下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小河上面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二、看图讲故事

1.放“夜景”动画课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景物。

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找出图中所有的景物。

师:“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河……”多么动听的歌曲,多么美妙的景色啊!现在我们到那美丽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播放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夜景图,谁愿意说一说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2.提出看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乡村夜景的图。多请几个学生讲故事。

师:谁愿意描述这美丽乡村夜景图呢?

多请几个学生讲故事。

对能够应用上、下、左、

右、前、后位置关系来描述的,教师予以表扬

3.提出用上、下描述景物位置的要求,鼓励学生用上、下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通过月亮、小桥和小河的位置,使学生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你们能用上、下、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景物的位置吗?

学生可能会说:

●小桥的下面有小河,还有小船。

●小男孩在桥上走;桥下面有一条船。

●小朋友们在大树下玩游戏。

师:谁能说一说月亮、小桥、和小船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回答,只要位置说对就可以。如:

●月亮在小桥上面,小船在小桥下面。

●月亮在上面,小桥在中间,小船在下面。

●月亮和小桥比,月亮在上面,小桥在下面;小桥和小船比,小桥在上面,小船在下面。

最后一种说法,学生说不出,教师可以启发:如果把它们两个两个地比较呢

三、拓展练习

提出观察情境图,用前、后、左、右描述图中事物位置的要求,学生积极发言。

师:说得很好!现在观察这幅图,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前、后、左、右描述图中的其他事物吗?试一试!

学生可能回答:

●桥上的小朋友左手拿着手电,右肩背着书包。

●右边有一棵大树,右边有两棵树。

●大树在前面,小河在后面……

四、看图说话

1.教师谈话并出示物品柜的图,让学生说一说柜中有哪些物品。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说出一些物品的位置。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亮亮的物品柜,说一说柜中有什么?

生:有书、闹钟和地球仪。

生:有布娃娃、小汽车和小坦克。

生:有饼干、面包、牛奶、茶叶和糖果。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说出柜中的物品即可。

2.提出“说一说柜中物品摆放位置”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鼓励学生用上下描述柜中物品的位置。

师:观察柜中物品,说一说是怎样摆放的,你能说出某件物品在柜中的位置吗?

学生可能会说:

●书在玩具的上面;玩具在书的下面;

●书的下面有玩具和面包。

●玩具的上面有书、下面有饼干和面包;

……

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老师应加以肯定和表扬,然后可以引导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按位置说一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师:亮亮玩具柜里的物品摆放得真整齐,小朋友也要像亮亮一样养成整整齐齐摆放东西的好习惯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卧室图,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出发,先说出地球仪的位置。再鼓励学生说出卧室中其它物品的位置。

2.“练一练”第2题,先观察水果架图,说一说有什么水果,再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说出各种水果的位置。

3.“练一练”第3题。

(1)课件演示,让学生弄清图意,再鼓励学生考虑小动物们的需要和特点,自主设计分配方案。

(2)交流学生设计的分配方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方案的机会,重点说一说自己分配房子的想法。

六、拓展学习

进行启发谈话,要求回家后写一篇数学日记,用学过的位置词语描述自己家或自己卧室物品的摆放位置。

篇7:初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上、下)

一、本学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上,学习分式与分式方程的相关知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掌握二次根式的计算或化简,初步理解定义和定理的含义与证明,掌握理解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条件,能够熟练应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上应该要上一个台阶。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把认真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3、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两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

6、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学期初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初三学年下学期的复习教学,是整合升华学科知识、培养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环节。复习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功与否。为保障毕业班复习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今年中考胜利的基础,结合本年毕业班工作实际,对初三复习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复习课型模式研究,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优生优培,中程生提高,困难生稳中求进;依纲据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薄弱环节;加强教情、学情研究,强化中考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促进初三复习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工作及要求、措施

1、提高认识,全力以赴,进入冲刺状态

首先,每位初三教师要充分认识复习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责任重于泰山,质量压倒一切”的责任感,树立“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的观念,发扬关键时刻冲得上豁得出的拼

搏精神,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真真正正进入冲刺状态,苦战100天,用成绩说话,坚决夺取今年中考的全面胜利。

其次,全体教师要以毕业班工作的大局为重,服从安排,听从指挥,不管是级部的安排,还是各备课组的布置,都要扎扎实实贯彻执行,将落实进行到底。纪律严明,政令畅通,是工作胜利的保障。要彻底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不良作风。第三,全体教师要增强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实实在在搞好团结。团结出力量,团结出成绩。在初三这个集体内坚决反对那种意气用事,挑拨离间的行为。有意见、有矛盾当面说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困难、有问题,大家齐帮助、共协商,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2、周密计划,科学安排

各学科现已完成教学进度,学期开始即转入总复习阶段。总体时间安排是3月上旬—4月中旬45天左右为第一轮复习,以课本知识的疏理、归纳、总结为主;4月下旬—5月中旬30天左右,以课外拓展为主,5月下旬—6月中考前,主要是整合升华阶段,训练应试能力与技巧。

三轮复习的具体思路是:

一轮复习本着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指导思想,一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坚持补弱纠偏,重在一轮;坚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坚持面向全体,实现大面积丰收。二是落实“四个为主”,即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主,以低中档题目的训练为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小综合训练为主。三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和能力的关系(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扬长与补弱的关系,复习知识与做题的关系(做题的目的是回扣知识提升能力)。四是确保两项常规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

二轮复习本着“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指导思想,采取“专题复习加综合训练”的复习模式,突出“五个强化”,即①强化时间观念;②强化研究:重点研究“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两题”(综合题和能力题)、“两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两生”(优生和困难生)、“两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两情”(教情和学情);③强化训练:立足“三个讲好”,增强“五个针对性”。“三个讲好”:讲好专题、讲好试卷、讲好练习;五个针对性:针对目标生讲、针对中考新模式指向讲、针对二轮复习能力要求讲、针对反馈的问题讲、针对典型题目讲;④强化应试技巧与规范化,最大限度降低非知识性丢分;⑤强化学生心理调控,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复习,以必胜的信念参加中考。

三轮复习以“回扣、模拟、完善、调整”为指导思想。抓回扣做到“四化要求”,即:回扣教材提纲化、回扣基础系统化、回扣形式习题化、回扣时间具体化;抓模拟做到“四性要求”,即试题体现基础性,考试体现模拟性,答题体现规范性,讲解体现系统性。逐步达到完善知识体系,适应考试要求、调整教与学的方向、升华应试技能的目的。

3、细致研究教材、考试说明、中考试题,做到有的放矢。

各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初中学段本学科教材的通研。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托,一方面要熟悉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编写体例、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又要熟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教法和学法等。要在通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重新划分若干个大单元,以利系统复习。

《考试说明》或学科新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今年中考改革力度大,研究透彻《中考说明》及有关学科课程标准,是获取中考信息的捷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教师要明白并教学生明白中考内容的范围及试题结构,搞清“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中考试题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加强往年中考试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平日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各科教师要在3月底研究好近3年的中考试题。要注重从以下两方

面做好研究:第一中考试题与教材、《考试说明》及学科教改要求的吻合程度,中考试题的知识覆盖面;第二中考试题的难度分值比例和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分值比例,题型比例和本学科各部分内容的分值比例。

密切注意中考动向,注重中考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保持与教研室、中考改革先进县区、兄弟学校的密切联系,提高应试指导的科学性、时效性。

4、组织好大型考试,搞好质量分析

级部组织的综合拉练、模拟考试,要做到考务严密,分析透彻,补漏措施具体,使每一次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教师教学的里程碑,教学质量的大会诊。开好三个会:

首先,级部开好质量分析会。级部要着重对考试暴露出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改进学科教学促进班级管理的意见和措施。各备课组、各班要认真贯彻执行。

其次,备课组开好科教导会。各教师要仔细研究学生试卷,针对试卷中暴露出的知识缺陷、应试技巧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定出补救措施,找出改进办法。

第三,各班开好班教导会。班主任要对本班的班级管理措施、考试的综合成绩、四类生(特优生、优秀生、中间生、困难生)的分布及变化等班级情况作详细的总结、分析。任课教师要对本学科教学作分析说明,同时提出对班级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任课教师要群策群力,掌握好学情、教情,搞好学生及班级管理。

5、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全体教师要从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转移到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上来,特别应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激发、学习习惯与品质养成、理想教育与成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强化。各任课教师要系统有序地教给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并注意跟上个别指导。班主任要利用一定时间,如每次考试后安排2—3名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6、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分层次教育。

首先,切实贯彻“优生优培,中间生提高,困难生稳中求进”的原则。全体教师要增强优生优培意识,调整优生优培策略,要特别关注各班第一名,将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悉心培养。对本班前10名的学生要重点培养,增加升入重点高中的数量,提高本班优秀率。各科教师要注意“中程生”的各科平衡发展,尤其是加强中程生薄弱学科的特殊对待,在课堂提问、试卷批阅等环节要注意对中程生倾斜,使其尽快优化,以提高平均分,增加其升入高中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生,更要多一份耐心,要想方设法鼓舞其信心,利用复习的机会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提高平均分,顺利完成学业,以此提升平均分。

第二,竞赛辅导要加大力度,迎难而上,积极主动争取初赛平均分名次有大提高。数、理、化复赛要紧抓不放,力争有更多学生获奖。

第三,实行导师制,抓好巩固率。为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育作用,有效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任课教师(导师)要带相应数额的学生(具体学生由班主任分派),分层次进行思想教育,制定近期目标,指导学习方法。一周与学生谈话至少1次,掌握学生动态,做到导有目的,导出效果。引导学生控制三闲,静、专、思、主,聚精会神搞学习,全力以赴创优绩,使每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100%的巩固率。

第四,调动家长积极性,配合做好学生工作。班主任、任课教师要采取家访、约见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充分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课余(如周六、周日及晚上)学生的时间安排、学习习惯的养成、交往人员等。各班务于4月底将本班学生家访一遍,后有重点地家访。各班、各任课教师可根据需要自主安排小型家长会,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如作业完成、志愿填报、中专生报名),发挥家长的教育、监督作用。

第五,继续做好分流工作。班主任要吃透分流工作精神、要求,摸清家长及学生的真

实想法,知难而进,反复做工作,力争使分流工作在中考前取得理想的成效。中考后的夏季分流工作要克服困难,以爱心为学生创造成才之路。

第六,做好中考报名工作。中考报名,必须慎重。志愿填报,首先要切合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际,班主任必须拿出主导意见,不能被家长及学生左右;其次可以考虑家长、学生的意愿。要保证每一个参加中考的学生,有最大的机会升上高一级学校,提高录取率。

7、落实备考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把好集体备课关。继续加大落实集体备课力度,要求备课组长分好工,每人重点备某一部分,选好该部分的练习题,然后主备人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主讲,其他教师补充,提出建议,最后确定教案。

二是要把好材料关。初三复习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复习材料必须经过各备课组长以及各任课教师严格筛选,不经过集体研究的练习题决不发给学生。在选题时要按考点进行梳理,按中考能力的要求选题,题型、题量要尽量安排得全面、条理、有序,所选题目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贴近中考,体现新情景、新材料,便于训练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控制所选题目的难度,以中、低档难度题目为主,少选难题,杜绝偏题怪题。

三是要把好阅批统计关。凡定时作业、练习、测试,必须有布置、有检查,认真批改,有查必评,有错必纠。杜绝练习、试题不批阅、不统计,凭感觉讲评的现象。

四是要把好讲评关。根据批阅统计情况,有的放矢进行讲评,要讲学生所需,切忌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多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和方法。要做到讲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切忌就题论题。

五是要把握好学生落实关。学生是否能够复习好,落实是关键。要留给学生自我反思、整改、消化的时间,要求学生从第一次拉练起,建立错题本,查失分,写考情分析,确立新目标,老师要做到跟踪检查,让部分学生二次过关。初三《代数》和《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本学年我担任初三年级107、110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其两班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基本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对初二学年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太差,很多知识只限于表面了解,机械记忆,忽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特别是少数学生对某些章节(如四边形、分式、二次根式等)或者是一问三不知,或者是张冠李戴。就班级整体而言,107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下,110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层次。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初二学年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坚持以课本为主,要求学行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习题(A组)、复习题(A组)和自我测验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讲解,少做或不做繁、难、偏的数学题目。

6、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7、利用各种综合试卷、模拟试卷和样卷考试训练,使学生逐步适应考试,最终适应中考并考出好成绩。

8、教学中在不放松36班的同时,狠抓35班的基础部分。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现初步拟定如下学年教学进度表:

篇8:上、下教学设计

一、挖掘教例内涵, 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 它通过情境的展开,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 在情境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 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 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 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 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 展开有效教学,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1. 问题发散, 聚焦求本

叶澜教授曾说:有聚焦的发散才有价值。情境图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背景, 教师应用活情境图, 引导孩子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 收集有效信息, 发现数学问题。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不断提出多种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本质的, 有非本质的, 有易的, 有难的, 有涉及本课知识的, 有不涉及本课知识的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比较, 确定主次, 分配好力量, 适时引入小精灵呈现的主要问题中加以展开, 做到在发散中聚焦。

如在二年级下加减混合问题解决中,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A.走了4人后还有几人?B.来了13人后现在有几人?C.走的和来的一共有多少人?D.走了4人, 来了13人后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E.来的比走的多多少人?……这时教师就要适当处理问题, 如问题A、B、E是本课教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较快地展开问题, 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算, 为什么?问题C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就一笔带过。而问题D是本课的主角, 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的特点, 并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是个新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展开研究。

2. 思路开放, 梳理求序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 学会初步评价与反思, 通过不断交流与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除充分提供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外, 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梳理, 在有序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形成一种解题策略, 以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

3. 策略多样, 综合求佳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现状, 教师应积极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有机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做到言之有理;同时通过交流各自的想法, 让学生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追求最优化策略, 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这样做对吗?有不合理的地方吗?) , 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 (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捷?) , 选择最优化方法解决问题, 实现策略多样, 综合求佳的目标。

二、敞开生活空间, 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求教师在真正意义的“应用”上花力气、下工夫。波利亚曾说:“你想学会游泳, 你就必须下水。”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 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 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 依托合作的力量 (同学、父母) 。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 (和父母一起的) 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 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 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总之,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不断拓宽“解决问题”教学的途径, 引领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结合, 并注重问题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交融,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上、下教学设计

1. 课标: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分析:

(1)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通过这部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该政体是美国迅速崛起的政治前提,也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应从宪法体现的原则把握和理解。

(3)美国和英国政体异同,相同点应从其阶级性和政体基础两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点应从两国国家元首、政府及其与议会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1. 学习资源:美国对世界影响深广,各种资料丰富易得。

2. 学生兴趣:学生对美国时事比较关注。

3. 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积极主动性较易被调动起来。

4. 学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相关美国史知识已有一定涉及(学过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美国的民主政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美国政体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其特点、本质并不了解,缺乏理性的认识。高一以来,已经学过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等与本课相关的学科知识。

三、教学策略

1. 教学思路:兼顾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把原来课本结构“联邦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维护联邦制的斗争——两党制”调整为“新体制的确立——新体制的巩固——新体制的完善”。 重点是“新体制的确立”,其他两部分略讲。

2. 教学方法:学案制下的问题驱动教学。即学生通过学案的问题引导,自主学习落实基础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现实社会中寻找历史例证,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历史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 通过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强化用科学史观评价历史事物能力。

3. 通过对美、英两国政体异同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分权与制衡”这一政治智慧,使学生认识政府的管理科学化和决策民主化对社会正常运行的作用。

2. 通过对英国和美国政体的比较,使学生认识民主方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78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和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尤其三权分立原则是本课的精华所在,影响也最为深远。)

2. 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为高一学生政治常识一般比较匮乏,可以找到部分的比较项,但难以找全。)

六、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教师:制作学案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并提出疑问。

教师:检查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案自主预习,并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逐渐培养学生 “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通过学案能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存在疑问之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在课堂上重复。教师要解决的是大部分学生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学案这个载体反馈给教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一个只有二百年历史的国家,从独立到发展壮大成今天为世界强国,是什么使得它有如此的勃勃生机呢?

学生:计算美国建国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探知兴趣。)

3. 落实基础,答疑解惑

学生:展示学案预习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学案制的理念是先学后教,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具有针对性,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4.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教师:展示材料,请学生根据《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选取“国会议员、总统、最高法院”任一角色,模拟美国计划制定《禁枪法案》却遭到否决的几种可能情况?并请谈谈你对“分权制衡”原则的看法。

展示表格,思考: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并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三和之四分别是开展合作学习和实施问题驱动的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解决本课的重点知识。)

5. 课堂评价,调动热情

教师:制作合作学习评价表,组织学生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学生: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五是采取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教学评价。通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6. 课堂练习,反馈教学

学生:完成学案中提供的客观题练习。

教师:公布答案。

学生:存在疑问的题目小组内部解决,仍有疑问的由其他做对的小组回答。

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教学,通过学生现行答疑,教师总结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7.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上一篇:从本职工作做起爱岗敬业下一篇:与幸福的的名言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