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2024-05-08

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共5篇)

篇1: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在总结20俄罗斯能源工业的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的.基础上,联系我国能源工业的实际,提出几点启示.

作 者:孙永祥 Sun Yongxia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刊 名:当代石油石化 英文刊名: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 年,卷(期): 10(7) 分类号:F4 关键词:俄罗斯   能源   成绩   问题   方向   启示  

篇2: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文|刘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2014年1月23日,俄罗斯能源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规定)》(以下简称《2035战略》)。该文件分为“对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修改”、“2035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任务”等几个主要部分,对《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以下简称《2030战略》)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俄罗斯能源战略主要内容进行修改的建 议,确定了未来20年俄罗斯能源工业发展和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

一、俄罗斯修改能源战略的背景

《2030战略》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继续发展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采量爆发性增长之前研究制定的。5年以来,国际经济和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2013年,俄罗斯政府指出,国家的能源战略经过5年就需要调整,因此将修改《2030战略》,并将其期限顺延到2035年。

俄罗斯能源部公布的《2035战略》指出,由于一些能源进口大国转向能源自给,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对于能源行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上的提高和现代化。

1.外部环境

过去5年,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以及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地位的变化是俄罗斯修改能源战略的外部因素。《2035战略》指出,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正在致力于通过提高能效、发展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给,同时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实现能源消费多元化,能源出口国正致力于扩大出口规模并进入新市场,这导致俄罗斯所受到的外部风险显著增加。

在2009年以来的“页岩气革命”驱动下,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美国已经连续几年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 国,并逐步降低了天然气进口量。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面向美国市场的中东LNG开始流向欧洲和亚太市场,俄罗斯也因此关闭了针对美国市场的什托克曼项目。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到2035年实现能源自给。

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仍保持积极增长的势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加剧了日本对进口能源的需求。但是,俄罗斯目前对亚太地区的油气供应仍处于较低水平:石油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量的20%;天然气则只有萨哈林2号一个LNG项目,每年出口量为1000万吨。

全球经济危机和债务问题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及其对能源的需求。欧洲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市场,但目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仍未恢复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俄乌2009年出现天然气争端后,欧洲国家积极寻求中东和里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来源,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份额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

因“页岩气革命”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及LNG对传统天然气储存和运输瓶颈的突破,使得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在从几个区域性市场向统一的全球化市场转变,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和贸易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对数十年来习惯于按照“照付不议”原则签署长期合约的俄罗斯来说,在定价方式和商业模式上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2009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多次降低了供应欧洲客户的天然气价格并放宽了“照付不议”条件。

《2030战略》曾指出,俄罗斯不仅将保持世界能源市场上最大供应者的地位,其供应范围也将发生变化。这表明俄罗斯不仅希望保持对传统市场的影响力,还将进入新的市场。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对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出口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显著增加,这既包括传统的西方(欧洲)市场的疲软,也包括新兴的东方(亚太)市场上俄罗斯地位的缺失。

从长期看,由于新的大型供应者的出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非等),以及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增加,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抢占传统和新兴能源市场的份额将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最重要的长期挑战。

2.内部因素

俄罗斯经济和能源工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是俄罗斯能源战略实施调整的内部条件。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趋于停滞。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9%;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下滑7.9%。2010-2012年,俄罗斯经济短暂回稳,经济增长率分别是4.3%、4.3%和3.4%,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下降较多,仅为1.3%。

《2035战略》指出,考虑到上述经济增长变缓的趋势,根据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在基本的创新情景中确定的2013-2035年间俄罗斯经济年增长率为3.8%,在保守的风险情景中采用的增长率预测数字仅为2.8%。

在过去5年里,尽管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能源项目(包括建成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北流天然气管道,万科尔油气田和亚马尔凝析气田投产,以及萨哈林2号项目LNG投产等),但俄罗斯能源行业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设备损耗高、能效低、投资效率低、易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等问题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显得更加突出。

同时,在提高采收率和石油深加工率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在提高伴生气利用率和实施东部天然气计划方面也未能达到既定目标。2009-2012年,从能源在俄罗斯出口、联邦预算收入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来判断,俄罗斯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还在进一步增加,2009-2012年,能源出口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联邦预算收入的50%和投资的40%,均比经济危机前有所提高。

因此,俄罗斯面临提高能效、发展节能和创新技术、降低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实现俄罗斯能源行业的现代化,改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磨损程度,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例如轻质油品、气体燃料、油气化工产品)的生产等。总之,这些涉及提高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质量的任务,都需要在新版的能源战略中得到体现。

二、能源战略修改的主要内容

与《2030战略》相比,《2035战略》延续了原有的大部分内容,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1.文本结构变化 《2035战略》在“俄罗斯能源需求前景”一章中,增加了“对俄罗斯能源的挑战”一节;增加了新的一章“第4章俄罗斯能源2035年前的目标愿景”,该章包括以下几节:“2035年前能源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战略方向”、“实现能源战略的原则、机制和阶段”;

在“国家能源政策”一章中增加了“能源领域税收和关税政策”、“能源领域的生态政策”两节,“能源领域的社会政策”一节被扩充为“能源领域的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本开发”;在“燃料动力综合体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章中增加了“碳氢原料深加工(油气化学产品)”一节;在“预期成果和实施本战略的体系”一章中增加了“实现战略的主要风险”一节。

2.对经济和能源状况的评估

《2030战略》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但《2035战略》认为,全球经济危机不仅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暂时下降,而且随着长期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约束的加强,俄罗斯中期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因此,新的能源战略大幅调低了俄罗斯经济增长和国内能源需求的水平。对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的预测,《2035战略》的观点比《2030战略》相对谨慎和保守。

《2035战略》在充分盘点后经济危机时期内世界能源市场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降低了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率的预测,从《2030战略》的预计年增长率1.5%调低至1.2%。

《2035战略》指出,全球的能源需求正加速转移到发展中市场,而俄罗斯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市场上份额偏低。相反,在俄罗斯长期处于优势的传统市场上,能源需求将长期受到抑制。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能源供应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速,这使得世界主要能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2035战略》对俄罗斯的外部能源需求前景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主要能源进口国和生产国的能源战略因素。

除了传统的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数量估计外,《2035战略》还考虑了技术进步、定价机制演进以及世界能源市场调控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新版能源战略提高了未来25年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平均增长率预测值,从《2030战略》中评估2005-2030年的年平均增长0.5%提高到2010-2035年的年平均增长0.7%。新旧两版能源战略相比,在调低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率预测的情况下,俄罗斯调高了能源出口的增长率预测,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在保持传统市场上份额的同时,大幅提高在新市场中的份额。

3.能源战略的目标、任务、中心思想和战略方向

《2035战略》延续了《2030战略》的目标,但进行了扩充和细化,增加了关于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的内容,目的在于使国内和对外能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出口设施建设居于优先地位的情况;增加了提高能源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取性及其质量的内容;增加了关于深化能源公司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调控能源发展的原则。《2030战略》的中心思想是能源行业应该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行业是俄罗斯工业和相关行业所生产原料、设备、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用户,应该为国家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投资支持。而《2035战略》提出将能源行业由“资源-原料”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创新”发展模式。

因此,能源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角色将由“发展的动力”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俄罗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包括经济发展多元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的制约等。

《2030战略》提出了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的预算效率”和“能源的生态安全”四个战略目标。《2035战略》扩充了俄罗斯能源安全学说的相应指标;调整了“能源效率”中“节能”的涵义;将“能源的预算效率”扩展为“经济效率”,并制定了新的指标体系;将“能源的生态安全”扩展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能源战略在社会责任、生态安全和创新发展中的要求。

4.国家能源政策

总体上,《2035战略》在国家能源政策的所有方面都延续了《2030战略》中的规定,但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部分目标和措施得到了扩大和完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地下资源使用”方面:将制定新的储量分类方法,使储量分类不再建立在技术指标上,而是建立在油气生产的经济指标上,并使分类方法与国际通行的储量分类方法相协调。2)在“税收和关税政策”方面:从征收自然资源开采税转变为征收额外所得税,或征收在开采油气资源时所得的超额利润税。

3)在“国家调控国内能源市场”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种能源品种的外汇交易市场机制;根据国内交易价格创建石油和成品油的国内价格体系,以及在反垄断监管中相应指标的使用体系。

4)在“能源的科学技术政策”方面:鼓励重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设计方案-试制样本-生产”的全过程循环。

5)在“地方能源政策”方面:制定监测国家和各个地区能源安全情况的方法,以及确定俄罗斯能源安全法则实现的进程。

6)在“能源行业的社会政策以及人的潜力发展”方面:在能源行业的人力资本发展方面采取一整套措施。

7)在“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方面:使俄罗斯在燃料能源资源市场上的政策逐渐适应发展趋势和变化;推动欧亚经济空间内统一能源市场的形成。

5.能源消费和出口结构

在俄罗斯经济发展放缓、国际能源市场转变的情况下,《2035战略》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指标与《2030战略》相比发生了变化。

首先,降低了俄罗斯国内对一次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增速预测。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预测发生变化,与目前经济增长前景走低的情况有关。

其次,《2030战略》认为,天然气在能源需求中的份额将会减少,煤炭的份额将会增加;而《2035战略》认为,天然气在能源消 费中的份额将会保持稳定,煤炭在能源总需求中所占份额减少。这是在过去5年俄罗斯能源消费结构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事实证明,过去对煤炭的需求被高估了。

在《2035战略》中,炼油工业的规模增速比《2030战略》预测的增速更慢,成品油出口的增速预测也进一步降低。新战略还降低了俄罗斯国内对汽车燃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在《2035战略》中保留了要显著提高炼油深度的方针。

《2035战略》显著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中的份额的预测值,也提高了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出口中所占份额的预测值。这些变化与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关键趋势和方向改变有关。

新战略强调,亚太地区将是最有前景的能源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全球液化天然气产能将大量增加,一些新的大型市场参与者的出现,会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亚太地区与传统能源供应国形成激烈竞争。因此,占据新的能源市场,首先是亚太地区,并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俄罗斯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6.战略建议

《2035战略》提出的建议目标总体上延续了《2030战略》中的内容,包括俄罗斯东部油气工业的发展、俄罗斯北部地区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节能等问题。但新战略更加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对战略建议做了一些修改。

其中,“发展节能”的战略建议被明确调整为“发展节能技术”,“发展出口基础设施,促进出口基础设施多样化”的战略建议调整为“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2035战略》提出了能源安全、能源效率、经济效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四个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1.能源安全

《2035战略》认为,保障俄罗斯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方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文件预计,2010-2035年,俄罗斯一次能源产量和需求量将增加26%~27%,其结构将发生以下变化。

1)在稳定石油开采和加工规模的情况下,石油和凝析油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份额从39%减少到32%~33%;天然气和伴生气在一次能源产量中所占比例从41%提升至47%;煤炭在一次燃料生产中所占份额保持约11%~12%;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例从7%提高至9%。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核电所占比例从16%增加到22%~23%。

2)在俄罗斯国内一次能源需求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源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天然气(首先是指液化天然气)的份额将增加,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将减少。

3)为了实现上述能源结构变化,将推进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包括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即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和加工的综合体系);开发北极地区和俄罗斯北部大陆架的 资源潜力;发展工艺节能;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在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电力,尤其是水电项目应当引起重视。

2.能源效率

在《2035战略》中,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提高国家经济效率的主要方式。文件预计,与2010年的水平相比,2035年之前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电力消耗将下降40%,单位能耗将下降50%,否则能源行业无疑会制约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此,俄罗斯必须建立和完善鼓励发展节能技术的体系和机制。国家能源政策在这一领域的主要措施包括:发展能源服务合同机制、在能效和节能领域发展国家担保项目机制、给予能效和节能领域利率补贴和税收激励(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减免财产税)。

同时,完善和更新能源管理领域的法规、程序和标准,完善建筑标准与规程,修订最佳可用技术清单,总结节能方面有推广价值的典型工程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实施和运用的最佳案例;政府还需要支持节能和提高能效、节能试点项目、组织机构(企业)进行定期审计等几个领域内的地区发展项目;实施特别措施以提高住房和公用设施(国内能源的最大消费者)的能源效率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经济效率

在提高能源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2035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该建设完整和灵活的能源政策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1)形成国内高效的能源市场,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低、竞争水平高、拥有发达的内部价格形成机制,并且与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和调控体系的发展相结合;

2)形成稳定的能源行业税收机制,将通过能源行业运行所得到的长期经济效益最大化;

3)平衡关税和消费税,通过关税和消费税的刺激来提高对高质量、深加工能源产品的生产投资;

4)完善国家在自然垄断领域中的价格(税率)监管,监管既要考虑消费者的优先利益,也要考虑自然垄断投资项目融资的必要性;

5)形成规范的法律基础,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发展竞争,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壁垒;

6)创建鼓励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和发展技术节能的体系,在能源领域创建稳定的国家创新体系;

7)稳定与俄罗斯能源传统出口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在新的能源市场上建立稳定的关系;

8)完成欧亚经济空间统一能源市场的创建工作,使该市场有共同的能源调控原则,促进能源资源、技术和投资的自由流动。

4.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035战略》指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社会责任和环境效益,也包括能源企业的创新发展。要发展能源领域中人的潜能,实现教育的发展和投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能源企业预防疾病和 13 工伤综合体系及健康恢复体系;在煤炭工业安全领域内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新版本,制定社会标准,建立采煤企业工作人员的强制保险制度。

从能源行业的社会效益来看,要制定和贯彻能源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规则,必须更全面地限定公共资源提供者、公共服务执行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能源行业的环境效益来看,要加强环保的监管力度,使俄罗斯和国际通行的环保立法规范相协调,发展适用于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环境审计体系,贯彻强制的高风险环境保险条例。

四、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

对外能源政策在俄罗斯战略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在提高俄罗斯能源竞争力、促使出口地域和产品多元化以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巩固俄罗斯在国外能源市场上的地位。《2035战略》提出,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快进入亚太地区市场

文件规定,在2035年之前,亚太地区市场在俄罗斯原油和成品油出口总量中的份额将从12%增长到23%(其中原油增长到32%),天然气从6%增加到31%。欧洲和独联体的能源市场仍将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2015年后其出口规模将会下降,2035年前的出口规模仅相当于2010年水平的95%。

2.出口产品多样化

目前,俄罗斯能源出口中占统治地位的原油和油品,到2035年时的份额将减少30%,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以及电力的份额将增长40%~50%。到2035年,燃料油的出口将从2010年的5700万吨下降到2000万吨,汽油将从4400万吨增长到5800万吨,由于炼油工艺的提高,燃料油和汽油的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将在2020年达到3000万吨,到2035年达到1亿吨。

3.与传统和新兴的能源市场建立稳定关系

在西方,消除与欧洲在天然气关系上的危机,包括需求下降、竞争加剧、定价模式转变、欧盟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的不利监管环境,以及天然气市场目标模式、司法冲突等。必须在考虑俄罗斯利益的基础上完善监管体系,使监管体系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趋势,其主要途径是在不破坏长期合同基础原则的情况下,提高长期合同的灵活性。在东方,必须完成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发展同亚洲各国的能源对话和能源关系体系。

4.促进俄罗斯公司融入国际能源商业体系

扩大与跨国公司的能源资产置换,包括在高风险和复杂环境下的国际合作,俄罗斯将为国内能源和服务公司的运营寻求良好的非歧视性制度。促使俄罗斯进入新的能源市场、保障俄罗斯出口安全的基础设施以实现出口路线的多元化,首先是“南流”和“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出口项目,占首位的是亚洲方向的出口 15 项目,同时还有促进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北极航路的发展。

北极航路的发展有助于北极大陆架和俄罗斯北方地区资源潜力的发展,弥补俄罗斯传统油气开采区开采量的下降。预计到2035年,北极大陆架在俄罗斯石油开采中的份额将占5%,天然气占10%。俄罗斯能源政策的特殊方向(指在俄罗斯能源政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形成欧亚经济空间的统一能源市场(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这个市场应该有统一的调控原则,保障能源资源、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保障能源领域的投资。

5.维护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体系中的利益

俄罗斯认为,在世界能源体系中,不仅要保护消费者的能源安全利益,也要保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项目的投资回报,同时应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俄罗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是从出口国的狭窄视角、只追求短期收入最大化的角度来理解对外能源政策,而是将能源政策看作解决国家和世界问题的手段。与此同时,俄罗斯反对单边歧视性措施,并且要求发展全球能源对话,使各方利益得到均衡。

《2035战略》认为,上述措施能使俄罗斯能源领域减少受欧洲能源出口单独控制的风险,并且在一次能源出口规模没有实质性提高的情况下,使俄罗斯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五、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对中俄合作的影响

发展对华合作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能源战略明确提出了“完成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加快进入亚太 市场”的任务,为中俄深化能源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在俄罗斯国内能源行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中俄两国有望出现新的能源合作方式和领域。

1.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为中俄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两方面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提出了“东向”战略,加快进入亚太市场的战略任务。在亚太市场,中国在加强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上拥有一系列优势,包括便利的地理位置、巨大的市场容量、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已有的合作基础等。发展同中国的能源合作,特别是扩大对中国的油气出口,是俄罗斯降低外部风险、为国内经济发展获取资金和资源的重要途径。

2013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上游以及原油和天然气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石油(CNPC)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简称“俄油”)签署开发北极大陆架和陆上油气田的合作备忘录,中国石油成功参股诺瓦泰克公司的亚马尔LNG项目;俄油将增加对中国的管道原油供应,并计划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1000万吨原油,中国石油还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经东线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规定了供气量、供气条件、照付不议比例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商务条款,之后又商定了供气价格公式,为2014年签署供气合同奠定了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对两国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商务往来和民间交流都具有促进作用。新版能源战略的出台,特 别是强调“加快进入亚太市场”,并明确提出提高亚太在俄罗斯油气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两国合作的进一步扩大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无疑是俄罗斯实现能源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2.俄罗斯开发北极、东部油气区和建设能源基础设施为扩大中俄合作开辟了新领域

俄罗斯新版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开发北极地区和俄罗斯北部大陆架的资源潜力、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水电资源的目标。

2013年,俄罗斯与多家跨国油气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勘探合同和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北极大陆架、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其合作方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日本INPEX和中国石油。由于勘探风险高、投资巨大和技术要求高,俄罗斯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方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中方曾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提出“上下游一体化”的建议,2013年中国进入俄罗斯上游领域取得的突破表明,这一建议已经得到俄方的认可并在逐步落实。未来中俄两国还可以组建财团参与第三国境内的油气开发,并可以参照俄罗斯与西方油气公司的合作模式,进行油气项目的资产置换,以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在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电力和水电项目方面,2013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国际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扩大中俄电力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中国的多家电力公司有意在俄投资建设水电站,这都为两国进一步发展电力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

3.俄罗斯能源行业现代化为深化中俄合作增添了新途径 《2035战略》中提出,俄罗斯能源行业应该由“资源-原料”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使其成为俄罗斯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与《2030战略》相比,这一修改意味着俄罗斯正在放弃之前单纯将能源行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国家预算的资金来源的做法,转向注重俄罗斯能源行业效率的提高,发展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由税收效率向经济效率过渡,通过体制性的改革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完善能源市场体制,促进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能源行业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相似的局面。过去几年,中国的能源结构继续向低碳清洁化发展,新能源(例如风能、光伏等)技术继续发展。中国也在进行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健全能源行业的财税政策。

同时,中国也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看出,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发展政策具有大量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在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在能源发展政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

4.俄罗斯维护本国能源利益促使中俄合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维护本国能源利益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35战略》指出,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不仅要保护消费者的能源安全利益,也要保证生产国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项目上的投资回报,同时应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

因此,俄罗斯希望对外能源合作能够保证其经济效益和政治利益,这不仅是俄罗斯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多次发生天然气争端的原因,也是中俄两国在长期油气谈判的过程中价格问题始终是谈判的核心和主要障碍的重要原因。

必须认识到,由于缺乏长期和规范化的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与一些国家在天然气价格、运费、供求关系、运输基础设施维护的处理上较为随意;或者有法不依,优先考虑政治利益,忽视商业规则。这是发生天然气争端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通过政府间、企业间签署的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使能源合作机制化、规范化,并建立分歧解决机制,将双方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降低到最小。

六、结论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调整是在其国内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做出的。从旧版能源战略的落实情况和新版能源战略的修改可以看出,俄罗斯能源行业的决策者认识到,过去几年,俄罗斯已经落后于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战略调整不可避免。

对此,俄罗斯提出了实现能源行业现代化、开发北极大陆架和东部油气区、对外能源合作向东转移、巩固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等 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和政策的落实仍存在不确定性,还将受到国际能源市场局势变化、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能源行业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篇3: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缓慢, 生产规模过于庞大、产能严重过剩等弊端开始显现, 造成了俄罗斯在军工生产的诸多领域落后于美国。为了重新确立大国地位, 近几年来, 俄罗斯制定了各项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法规, 大力推行军民融合,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1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经验

1.1 将“军民融合”体制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俄罗斯的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典型的国家属性, 因此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必须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单靠军工企业自身的所有制改造是远远无法达到改革的效果的, 这就要求俄罗斯政府必须主导和支持改革的进程。正是如此, 俄罗斯政府将“军民融合”体制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突出强调国防科研实力、科技队伍对于军民融合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吸取了苏联时期军民分割发展的教训。当前,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品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70%以上的军工企业在进行军品生产的同时也进行民品生产, 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

1.2 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保障军民融合体制建设。

首先, 为了保障军工企业顺利向民用转换, 俄罗斯制定了“军转民法”,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军转民”的原则和方向。同时考虑到军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的风险, 俄还制定了防止重点军工企业破产的保护法。其次, 注重国防科研与民用科研的相互渗透。俄政府设立了多个国防科研协会, 通过这些协会吸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 同时广泛收集民用企业的建议, 将有军事价值的科研项目及时投入到军品研发。俄罗斯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国防科技工业, 避免了国防科研人才的老龄化。

1.3 加大对军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了确保改革所需的资金供应, 俄罗斯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来引导资金流向军工企业。例如由国防部、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确定的一批专业银行有权对国防科研机构进行拨款;充分利用融资租赁形式来提高军工企业战时转产能力;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军工生产领域等。此外, 俄罗斯政府还组建了包括设计院、研究所、军工企业、金融机构、贸易公司等组织的金融工业集团。这类集团大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它们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非常强, 不仅可以完成军品生产任务, 还能直接进行民用商品的生产研发。金融工业集团是极具俄罗斯特色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 巧妙的在集团内实现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加强了银行与军工企业间的联系, 降低了交易成本。

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打破了对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单一依靠, 逐步由封闭的军品生产企业转变为开放的综合性生产经营企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 军民融合的程度还比较有限, 范围比较窄。

2.1 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管理部门的归属不同, 导致了军工企业和民品生产企业的严格分割。军民分割管理, 造成了军品与民品生产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 无法从总体上进行规划, 不利于军民融合体制的建设。尽管现阶段, 很多军工企业转变为亦军亦民的企业, 但企业内仍然存在着军品和民品的严格区分。这说明无论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方面, 还是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方面, 军民融合都只是板块式拼凑, 并没有实现有机的结合, 军民不相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2 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不够通畅。

我国当前的军工企业大部分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军民转化之间没有搭建起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造成了优势资源难以实现双向优化配置。一方面, 以军品生产为主的军工企业市场意识淡薄, 对成本控制和客户需求方面不敏感, 对民用技术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无法将民用的高科技成果及时用于自身的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很多民品生产企业虽然愿意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 但由于不了解军品科研生产项目的申请途径, 也不了解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标准, 无法将其先进的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转移。

2.3 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有待加强。

当前在军品研制生产的部分领域中, 存在着军工企业与民品生产企业的激烈竞争, 但只有极少数的民品生产企业能够与军工企业一起享受国家的军工科研保障条件建设投资, 大部分参与生产研制任务的民品生产企业无法享受同等待遇。在税收优惠政策上, 军工企业生产的所有军品均可免征增值税, 但在民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军品中, 只有11类特定产品可以免征增值税。此外, 军品采购的招投标环节也长期存在着不平等竞争现象。这些不公平待遇,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品生产企业参与军品生产研制的积极性。

3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

面对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 重新审视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 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台保障军民融合机制建立的法律法规。首先, 进一步规范军品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政府引导具有技术优势的民品生产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 以取代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部分军工企业, 促进整个行业的高效性。此外, 及时修订和完善军品生产的标准和规范, 提高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程度, 为军民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3.2 加快转变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

政府主导的计划管理模式是我国现行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无法将军工企业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 造成了国防科技工业较为封闭的生存环境。因此, 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革, 才能实现体制上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军民融合事业部来全面统筹规划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各项事务, 例如制定研发军民两用技术的激励政策、为军品生产企业和民品生产企业搭建交流平台等, 这样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现军民融合机制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3 加大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高效转化

当前大部分军工企业的运行还是以军品生产为主, 对于民品的生产研制缺乏足够重视, 但是军品生产任务受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调控, 时效性非常强, 军工企业要寻求健康长远的发展, 必须提高民品的生产开发能力, 真正做到军民融合发展。因此, 国家需加强对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将军工技术的优势转移至民品开发, 同时积极寻求能够促进军品生产的民用技术, 将军工系统中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分割发展转变为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相互带动发展。同时, 建立完善的绩效激励制度, 鼓励军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将更多更好的科研创新成果及时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林鲁宁.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 2010 (08) :32-34.

[2]范肇臻.俄罗斯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11 (01) :84-91.

[3]孙延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 2010 (11) :5-7.

篇4:俄罗斯电力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俄罗斯的电力改革和发展历经磨难、艰难曲折,一直倍受世界各国关注。俄总统普京今年4月26日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国家的电力能源建设,计划到2020年电力生产要增加2/3,需要国家和私营企业投资12万亿卢布(约4670亿美元),建设新的电站和改扩建电网基础设施。6月10日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宣称,俄电力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欢迎外国投资者参与俄电力建设。6月26日,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总裁丘拜斯在被称为最后一次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宣称,随着俄旷日持久的电力改革任务的终结,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也计划在明年注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看来,俄电力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俄国家杜马目前正在审议《国家电力监管法》,俄新型的电力发展和管理体系也正在形成。

一、俄罗斯电力工业概况

1991年2月前苏联成立了燃料动力部,同年12月前苏联解体后,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化改造高潮中,于1992年8月在燃料动力部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该公司拥有72个地方电力公司,37个州电力厂,供电服务遍及俄罗斯全部11个时区。俄统一电力系统由大区联合电网组成。西北电网装机1950万千瓦,中部电网装机5270万千瓦,北高加索电网装机1090万千瓦,中伏尔加电网装机2390万千瓦,乌拉尔电网装机4110万千瓦,西伯利亚电网装机4550万千瓦,远东尚未与全国联网,装机为1150万千瓦。但地区联合电网之间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很薄弱,如西北电网与中部电网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只有180万千瓦,中部电网与北高加索之间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只有190万千瓦。“统一电力系统公司”现有职工约58万名、440座发电厂和200万英里的输电线路,这个庞大的“电力帝国”,生产了俄罗斯所需电力的70%以上。

俄罗斯电力分布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欧洲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俄罗斯电力工业装机容量的72%在欧洲区部分,主要是火电和核电,以及伏尔加河上的梯级水电站;而西伯利亚区能源有一半是水电,还有7个10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远东区的电力装机占整个俄罗斯装机比重的7%,只有几个小的火电厂。

1、装机容量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电力工业的总装机容量为2.19亿千瓦。其中:火电1.50亿千瓦,占68.5%;水电4590万千瓦,占21.0%;核电2370万千瓦,占12.5%。核电主要集中在欧洲区的中部地区、东伏尔加和西北地区,而近一半的水电位于西伯利亚地区。

2、电力生产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2005年俄全口径电力产量为9530亿千瓦时(度)。其中:火电6290亿度,占66.0%;水电1750亿度,占18.4%;核电1490亿度,占15.6%。2005年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电力建设投资为20亿美元。

3、火电及燃料构成凝汽式发电厂占约48%,热电厂约占52%,气候寒冷的区域热电厂分布较多,如在西北系统中,热电占70%以上的比重。

欧洲部分的火电厂主要是燃用天然气(80%),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火电厂主要是燃煤(85%)。

4、供电、供热情况

供电情况:大约54%为工业用电,其他占46%左右,其中约15%为居民用电;供热情况:约43%为工业用热,其他约占57%,其中约35%为居民生活用热。

5、调度结构

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采取分级调度结构:分为中央调度局、联合电网调度所和地区电网调度所三级。

中央调度局除管辖下属电网之外,还管辖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直调电厂以及调度联合电网之间的联络线;下一级为联合电网调度所。联合电网有其所属的容量为30万以上的直调电厂,调度地区电网间的联络线和直属电厂;再下一级为地区电网调度所,调度地区内的电厂,最下一级为发电厂和配电网的调度所。

二、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

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始于1992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1992年—1994年是第一阶段,1995年—1997年是第二阶段,2000年6月至2000年12月是第三阶段,2000年12月至今是第四阶段。

1、第一次电力改革

1992年俄罗斯电力系统经历了一次激进式的改革,一夜之间实现了股份制,由国家所有制转变成股份制,成立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РАО “ЕАС России”)。该公司拥有10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3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以及地区联合电网之间联络线100%的股份,还拥有地区电力公司51%的股份(这种地区级的股份公司全国有71个)。电力系统的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还有大区的调度所也100%属于РАО “ЕАС России”。其所有制结构为:国家股份占52.6%,私人占5.5%,外国投资者占30.7%,国内投资者占11.2%(大型用户、缺电的公司)。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电力市场:趸售市场和零售市场。出售趸售电能的市场主体是火电厂、水电厂和功率过剩的地区电业局。在改革方案中,原则上大型用户可直接向趸售市场按合同购电,但这种情况很少。国家成立了两级调控单位,由联邦调控委员会负责调控趸售电价,地区调控委员会负责调控零售/居民电价,每季度审核一次。买卖双方在趸售市场的中央调度局订立销售合同,合同由联邦委员会审核批准,联邦委员会不仅审核合同,同时也调控电价。

2、第二次电力改革

1995年—1997年,俄又出台了一个改革方案,但由于论证不够充分,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所以没有得到实施。

3、第三次电力改革

2000年6月,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出台了一个新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打算放弃国家控股的统一电力公司的国家垄断地位,将下属发电厂出售改造为独立的发电公司(核电除外),国家只保留电网、调度控制权,停止干预电价,在电力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展开竞争,由市场自由定价,发电公司之间实行竞价上网。该方案的出台引起全国上下热烈讨论,并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

4、第四次电力改革

2000年12月15日,俄政府为电力工业改革召开了专门的会议。2001年1月7日,俄总统普京决定成立电力工业改革工作组,工作组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单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任务是在现有电力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改革的经验,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改革方案,还组成了一个六人总统顾问委员会。普京总统委托包括科学院、州政府、电力工业部、原子能工业部等在内的十一个代表不同利益的单位,提出十一个改革方案,考虑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在这十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将讨论形成最后的方案。工作组计划2001年5月中下旬向普京总统提交工作组报告,以便确定最终的改革方案。直到2002年俄杜马才一读通过了统一电力系统公司提交的改革方案,并决定在2003年1月继续审议该方案和有关电力改革的一揽子法律文件。

三.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电力的消费需求猛增。在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莫斯科市、莫斯科州等俄欧洲部分的几个州区,以及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一些地区,已出现了电力能源紧缺的情况。根据预测,2007年俄国内对电力的需求将会增长5.2%,而某些地区的电力需求将会增长10%以上。因此,俄电力市场化的步伐必须加快,以便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新建和改扩建现有电力基础设施,已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俄政府已经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电力建设计划,到2010年俄将对电力建设投资1150亿美元,新增发电能力将达到4100万千瓦,而到2020年新增发电能力将达到1.8亿千瓦。普京在今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称,俄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新型的火电能源,并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设大型的水电站,在未来的12年内还将建设26座现代化的核电站(普京4月28日已经签署命令,组建俄联邦核工业集团,要求年底前组建完毕)。

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和本国的私人投资大规模参与俄电力建设,提出了放开电力市场的时间表。市场化的核心,首先是出售俄罗斯的“非核发电厂”。这些发电厂将重新组合成21个新的电力公司,几乎每一个电力公司(包括水力发电公司)都要实行私有化。新的电力公司包括14个地区性电力公司和7个跨地区的电力公司,其多数股份将进行公开投标出售。目前,一些世界著名的电业巨头已经准备向俄罗斯的电力工业大规模投资。这些巨头包括芬兰的富腾集团、意大利的国家电力公司、德国的E.ON公司、西班牙的国家电力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美国的AES能源公司。其中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俄罗斯市场,国外专家预期,俄电力实行私有化之后,电力公司股票的价值总体上将上升,如果俄罗斯电力部门赶上其他国家电力部门的效率,它目前的股票价值将增加一倍。这一点似乎已经得到了验证,据6月27日《俄罗斯报》报道,在刚刚于日前结束的俄统一电力系统公司股东大会上宣布,2006年该公司实现利润7450亿卢布(约合290亿美元),而这利润的绝大部分(7170亿卢布)就是来自于公司资产重新评估的增值收益,而不是“现钱”。

篇5:俄罗斯能源工业的总结和启示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的, 大量的能源消耗创造出了一个个经济增长奇迹, 但是我们也遭受能源的高度消耗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近两年的雾霾天气和PM2.5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时刻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活。最近, 中科院调查显示导致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工业生产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物, 所以国家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和产业模式的升级, 以期待能够在降低工业能源消耗的同时保持工业经济增长。因此, 以实证研究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明确两者联系, 是下一步推进工业新能源发展和改革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笔者从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角度出发, 实证研究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启示。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费仅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11.9%,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近20年来, 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急剧上升, 仅就煤炭消费就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70.2%, 石油和天然气占到了18.8%和3.6%, 而水电、核电、风电的消费只占全国消费总量的7.4%。从以上数据显示,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主要是以传统不可再生能源为主, 而且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多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 过分的依赖于化石能源不仅可能导致国家资源枯竭, 而且对环境破坏和影响巨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过分开发破坏了生态文明而且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

(一)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

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 相比于发达国家, 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 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 (一) 我国地大物博, 资源、能源丰富, 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 (二) 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 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 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 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 (三) 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 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 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 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 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 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 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 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 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三、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 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 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 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八大以来, 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 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 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 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 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 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

传统意义上, 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 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 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 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 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 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四、总结

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其不仅为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动力、能源产品和能源科技, 而且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和改革创新, 避免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能源形成过分依赖。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工业能源利用创新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工业的电气化、机械化和能源的均衡利用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关键。

摘要:近20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创造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奇迹, 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 而工业经济的增长在总的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分量。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一方面工业能源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工业经济的增长又增加工业能源的消费。基于此, 本文就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实证研究出发, 首先阐述了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 然后说明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工业能源消耗,工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杰琦, 何中正.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基于需求和生产视角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12 (11) :078-081.

[2]刘畅, 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 (市)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6 (04) :034-043.

[3]张少华, 陈浪南.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J].经济科学, 2011, 12 (08) :102-111.

上一篇:国旗下演讲—初三不言累下一篇:万圣节英语作文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