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蝈蝈的日记

2024-05-18

观察蝈蝈的日记(通用17篇)

篇1:观察蝈蝈的日记

我家养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它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上面长了两根细细的触角。身子长长的,像个豌豆。扇动翅膀的时候能发出声音“咯,咯,咯”,像是在唱歌,像是在和我对话……我很喜欢它,又有点害怕它。

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会给它喂毛豆,我爸爸会给它喂丝瓜叶子,青菜,它都爱吃。现在天气凉了,蝈蝈被冻死了,我有点儿伤心。爸爸和我说:“到了明年夏天,再给我买一只蝈蝈。”

篇2:观察蝈蝈的日记

我家有一只蝈蝈,它有两条长长的须,还有六条腿,前面四条短短的,是用来抓住一样东西,不让自己摔下来;后面两条长长的,是用来快速跳跃,不让人抓住自己。它鼓着大大的肚子,背上有一对翅膀,样子很古怪。

有一次,我给它喂食物,它看着我手中的菜,好像很饿,我刚把菜放进笼子,它就开始吃,差点咬着我的手。

我家的蝈蝈你们喜欢吗?

篇3:观察蝈蝈的日记

关键词:有效性,朗读指导,观察报告

一、“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的观察背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朗读的总n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幵始就应指导学生十: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屮的作川。它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枳累、想象的丰富及现解力和id忆力的增强。“能川锌通I舌il•:确、流利、有感怙地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耍, 它是学习语文的主耍方法。因此,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屮, 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II-确、流利、心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我校对“语文叉键素养”的具体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屮, 恰当地运川朗读于•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增强语言能力、发啟思维和陶冶情感, 是我们組木学期的重点研究目标之一。基于以丨•.原因, 我们这次“朗读指导的心效性”课堂观察, 也就应运而生广》观察前期, 木纟J1成员共同学了有关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 仔细研究并制定n见察量表, 从“朗读指导描述”、“朗读指导策略”、“朗读形式”和“简要分析”四个方面进打•观察和记录。接着, 我们乂将所观察班级的学生分为11组, 并依次编号, 分别由11位老师观察并记录课堂情况。在此尜础上, 我们语文教研组令体成员在2014年5月20 FI围绕“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这一主题, 在四楼会议室JI•展了课堂观察, 观察内稗为钱群老师执教的阅读课《蚂蚁和蝈蝈》。观察结朿后, 观察纟11的全体成员将自d所观察到的内容一一呈现, 并围绕此次课党观察土题进行交流讨论。二、“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的观察结果统计低年级朗读指异有效忡观察量表-m班《蚣蚁和_蝈》执教老师_观察老师2014年5片20円低年级朗读措导有效性汇总表 (表一) :—m班《蚂蚁和蝈蝈》执教老师钱I!观察老师费敏、骆忆玢2014年5月20日序号朗读指导描述策略 (范读、创设情境、评价点拨、理解感悟、引读或其他) 朗读形式 (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或其他) 简要分析 (有效、低效、无效及其原因) 分析建议个人朗读有效低效无效指导细节第一組4人3 11号小) JQ友非常&信, 举手积极, 指导读“西北风呼……起來《”老师评价她“我要穿羽绒服了!”她的朗读兴趣浓厚。第二组4人3 16号楮神饱满, 有洪亮的读书声’随着朗读还作摇头晃脑状。第三組3人21指导读“满头大汗”时, 老师补充“汗流浃背、汗如雨下”等洲.在教W引导下.卞生能立即理解词语, 所以读得到位。第四m4人3 120'•;发言欲很强, 有了他-次说的.杉L会, 在练习的基础h得到满足.第五组4人//4人-次也没被指名过第六组4人2/其屮2人•次也没被指名过第七组4人2225号, “呼呼地"读成“di”, 师指出了错误的地方, 使其及时改正„第八纽4人2 2读“背、拉”这两个字, 学生用辛苫的感觉读, 真能读好“背”和“拉"。第九组4人3 1通过学屯的1-:体体验, U:学斗:感受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巫重的粮食确实很f:-苦, 加深对课文ft mnm, ii:学屮感受到这是群勤芳的蚂蚁-第十组5人3 236号基本读山满%大汗, 但匆忙、不明显。让他听后面同学的朗读, 感悟后丙次练习, 给予成功的机会。第I-组5人1/芄中4人一次也没被指名过共45人24 11有10人没有被点到名朗读, 不计入所^W分比75.6%24.4%

篇4:模仿蝈蝈的驴

“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

真是美妙的歌声啊。正在听歌的驴子羡慕不已。

“蝈蝈真好,嗓子真美妙,歌声真动听!”

驴子也想拥有和蝈蝈一样美妙的嗓子,就悄悄地向蝈蝈打听道:“蝈蝈呀,你的嗓子真好啊。到底是吃什么吃出那么好的嗓子呢?”

“问我吃什么了?”蝈蝈停止了歌唱。

“是啊,你到底吃什么了?嗓子怎么这么好啊。教教我吧。”

蝈蝈面露难色,说道:“没有吃什么特别的东西啊。我们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是呀。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驴子大吃一惊。

“是吗?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嗓子就能这么好了?”

驴子暗自称奇。蝈蝈又接着唱起歌来了。

“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

“好啊!我也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也会拥有蝈蝈那样美妙的嗓子!”

驴子下定了决心,别的东西不吃,就等着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现在昆虫、禽兽们听到我的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啊,一定会羡慕我的……”

夜间草叶上结了不少露珠,早上太阳出来后,露珠就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驴子欣喜若狂。

“啊,多么漂亮的露珠……”

篇5:蝈蝈观察日记

突然,我被一声清脆的叫声吸引住了。我拉着父亲的手,听到了声音。原来是个老头在卖郭果。先是看到五六个郭果在一个精致的大笼子里。有的郭果在吃胡萝卜,有的在爬笼子,最有趣的是一个聪明的郭果。这时,另一个郭果把自己倒放在笼子里。我问爷爷:为什么郭果在笼子里倒立?爷爷说:郭果倒立在笼子上是因为翅膀颤动的时候省力,的声音成分会传得更远。此时此刻,这个郭果已经振翅开始四处歌唱了。

妈妈,我可以买一个吗?

妈妈说:不行,太吵了。

爷爷说:女郭果不叫,男郭果叫!说完,他举起了二楼的一栋小别墅,分为上下两层。分别有两个郭果,但是他们真的不叫,嗯?为什么它还有一条长尾巴?爷爷告诉我:这个郭果是女的。因为它要把尾巴伸进土里产卵,所以尾巴一定要长

篇6:六年级蝈蝈观察日记500字

蝈蝈有着长长的须子,两只跟小黑豆一样的眼睛,嘴上有小钳子,全身翠绿翠绿的,但随着时间它全身的颜色会变深,它有六条腿,四条小巧的前爪,细细的,小小的,两条健壮的后腿,一双薄如纱的翅膀,说是翅膀可从来没见它飞过,但也不是摆设,两只翅膀可以当作扇子使,这扇子扇起来还出声呢,尤其是在夏天,头上顶个大如车轮的太阳,蝈蝈就在下面发狂似的扇着翅膀,发出“蝈蝈蝈蝈”的声音,一阵阵,连绵不断,若是把好几只搁在一起,还真能开个小型音乐会呢!

蝈蝈就是音乐家,而我们是听众。

蝈蝈吃东西的时候也很有趣,它只吃蔬菜水果,尤其爱吃苹果和胡萝卜,若是把它饿极了再让它吃饭,那翅膀还会扇呢!

好象要告诉人们“我在吃饭别来烦我”若是把它的食物抢走,它可要发脾气了,别看它个头小,发起脾气来可不得了,不是叫个不停就是用他那两只小豆豆眼狠狠地瞪着你。

蝈蝈也很爱干净,它总是不时的用它那可以跟蚂蚁有一拼的小爪子,呼噜呼噜脸,还把它长长的须子放到嘴里清洗。

篇7:蝈蝈日记400字

一回到家,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开始观察蝈蝈,它的触角又细又长,有一对翅膀,六条腿,它的腿两条是长的,四条短的,上面有许多小刺。蝈蝈经常不停地扇动翅膀,它的翅膀和腹部震动发出“吱……”的声音。原来它的鸣声不是从嘴巴里发出的,我开心极了,这是我的新发现。

我问妈妈:“蝈蝈吃什么?”妈妈说:“你拿几粒毛豆给它吃吧!”我急忙找了一粒毛豆往它笼子里放,毛豆刚掉到笼子里,蝈蝈看见了,急忙用两只前爪把食物竖着牢牢捧住,用它那至少有六瓣的嘴巴把东西一点点肯掉。我想大概它是太饿了吧!

篇8:东昌蝈蝈葫芦的历史渊源

一、唐代宫中对鸣虫的偏爱

据记载:畜养蟋蟀听其鸣叫以为娱乐出现于唐代天宝年间, 与斗蟋蟀为戏的出现基本同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 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 闭于笼中, 置于枕函畔, 夜听其声, 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这是有关畜养鸣虫最早的记载。作者王仁裕是五代人, 距唐不远, 所说当可信。据此, 古代畜养鸣虫的做法先起自宫中, 后来才传入民间。宫女们畜养蟋蟀并不是什么高雅之事, 只不过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寄托。因为在封建帝王的后宫中, 无数良家少女被禁锢其中, 虽然物质上颇富有, 衣绫罗, 食珍馐, 但精神上却是很空虚、贫乏的, 人人都有满腹的怨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一首《白头吟》, 写尽了这些宫女们解闷消遣的游戏, 用金笼畜养蟋蟀显然也是宫女们解闷消遣的游戏之一。用金笼 畜养一头小小的蟋蟀, 放于枕畔, 听着悲切感人的虫鸣, 聊以自慰, 以度过漫漫长夜, 这就是唐代宫女们发明畜养鸣虫的真正动机。

唐代民间除学习宫女们的做法, 畜养蟋蟀以外, 还以养蝉为乐。《清异录》载:“唐世京城, 游手夏月采蝉货之, 唱曰‘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 以笼悬窗户 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 谓之‘仙虫社’。”以笼养蝉, 现在已没有这种做法。不过唐代的长安城里不但有, 而且还很流行;否则便不会有人专门捉到蝉拿到大街上来出售。他们还为蝉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青林乐”。买主多是妇女儿童。古代家庭娱乐甚少, 主妇们闲得无聊, 买只蝉来挂到窗前, 听着它那顿挫悠扬的长鸣, 也算是一种精神娱乐吧。

二、宋代斗蟀风俗的盛行

宋代养蟋蟀之风甚盛, 不过这时养蟋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斗, 不是作为鸣虫畜养的。那么这时是否有人畜养鸣虫呢?仍然有。宋代罗愿的《尔雅翼》在解释“莎鸡”时说:“莎鸡振羽作声, 其状头小而羽大, 有青褐两种。率以六月振羽作声, 还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 故一名棱鸡, 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盖其鸣时又正当络丝之候, 故《豳诗》云‘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也。寒则渐近人。今小儿夜亦养之, 听其声。能食瓜苋之属。”这里说的“莎鸡”即纺织娘, 现在亦为南方人所喜养。罗愿对纺织娘的体色、叫声及食性儿方面的描写都是很准确的, 可见他曾有过细致的观察。在此之前的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已经提到过, 不过记载较简:“今所谓莎鸡者, 亦生樗木上, 六月后出, 飞而振羽, 索索作声。人或畜之樊中。”这里说的“莎鸡”是指纺织娘, 不是蟋蟀。所谓“畜之樊中”就是养在笼子里, 听它的鸣叫声。

三、明代畜养鸣虫蝈蝈的开启

唐宋两朝玩赏鸣虫, 除了无聊的宫女外, 就是妇女儿童, 似乎正人君子不屑为之, 也没有形成一股较强的社会风气。至明代, 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明代斗蟋蟀的风气比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对鸣虫的畜养玩赏, 亦渐有发展之势。与斗蟋蟀相比, 鸣早既能以鸣声娱人, 又无破财之忧, 有益而无害, 故极得一般民众乃至文人雅士的喜爱。这时畜养的鸣虫品种大大增加, 扩大了趣味范围, 而且还发明了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 品玩技术明显提高。袁宏道《促织志》在谈到斗蟋的同时, 最先提到了蝈蝈的畜养:“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 京师人谓之聒聒, 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织娘。食丝瓜及瓜穰, 音声与促强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 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 酸楚异常, 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 晞发松林景象, 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鹤唳, 不能及也。”这位明代的著名诗人对蝈蝈的叫声很欣赏, 而且引起了他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回忆。北京人现在仍然最喜养蝈蝈, 可见是有传统的, 起码在四百年前就已经有了这个习俗。在此之前的各种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蝈蝈, 主要原因是前人将蝈蝈和纺织娘混为一物, 没有区别开。

刘侗《帝京景物略》记之更详:“然嬉之虫, 又不直促织。有虫黑色, 锐前而丰后, 须尾皆岐, 以跃飞, 以翼鸣, 其声稜稜, 秋虫也。暗即鸣, 鸣竟刻, 明即止。瓶以琉璃, 饲以青蒿, 状其声名之, 曰金钟儿。有虫便腹青色, 以股跃, 以短翼鸣, 其声聒聒, 夏虫也, 络纬是也。昼而曝, 斯鸣矣;夕而热, 斯鸣矣。楷笼悬之, 饵以瓜之嚷, 以其声名之, 曰聒聒儿。其先聒聒生者, 曰叫蚂蚱, 以比于聒聒, 腹太似, 恨骞;翅太似, 恨长;鸣太似, 恨细。有蟉螂者, 蜩也。马螂蟉者, 蝉也。名以听者之所为情, 寂寥然也。鸣盖呼其候焉。三伏鸣者, 声躁以色, 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 鸣则凄短, 如曰秋凉、秋凉。取者以胶首竿承焉。惊而飞也, 鸣则攸然。其粘也, 鸣切切, 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 悲鸣有求, 如曰施、施。促织之别种三:肥大倍焉者, 色泽如油, 其声呦、呦、呦, 曰油胡卢。其首大者, 声梆、梆, 曰梆子头。锐 喙者, 声笃、笃, 曰老米嘴。三者有不斗而能声, 摈于养者, 童或收之, 食促织之余草具。”由这段记载里, 可以看出明代北京人对鸣虫的兴趣已由少数几种扩大到八九种之多, 常见的善鸣之虫几乎全被拿来进行人工畜养, 供人赏玩。记载中对各种鸣虫的特征、习性、鸣声及饲养方法的描绘十分准确、细致, 看来作者必是个畜养鸣虫的内行 。书中为我们提供的这段有关明代末年北京人玩赏鸣虫的资料,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明代社会风俗。

四、清代对鸣虫——蝈蝈的崇尚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清朝统治阶级的腐化、享乐比前代更甚。无论号称“盛世”的康乾时期, 还是同光衰微时期, 都是如此。鸣虫, 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玩物, 也始终受到宫廷的钟爱。康熙皇帝就很喜欢鸣虫, 灯节赏花听虫鸣是他每年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据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本朝改为南花园, 杂植花树, 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 皆付浇灌培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赐宴之时, 安放乾清宫, 陈列筵前, 以为胜于剪彩。秋时收养蟋蟀, 至灯夜则置鳌山灯内, 奏乐既罢, 忽闻蛩声自鳌山中出。”早春乍暖还寒之日, 有鲜花鸣虫相伴, 那精神上的愉悦自是不必说的。康熙皇帝曾有诗咏曰:“秋深厌聒耳, 今得锦囊盛, 经腊鸣香阁, 逢春接玉笙。物微宜护惜, 事渺亦均平, 造化虽流转, 安然比养生。”

乾隆写过好几首咏蝈蝈的诗, 只是有时称榛蝈, 有时称络纬, 不直接称为蝈蝈。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咏络纬》一 首, 他还有一首亦称《络纬》, 诗云:“塞上秋虫伙, 纷鸣抱露榛。那曾催懒妇, 却解动征人。风物浑如昔, 烟花且自新。剡藤亲貌取, 俯仰便成陈。”乾隆皇帝常到承德避暑, 总能听到山野里各种鸣虫的叫声。他在这首诗里就表达了听到秋野里鸣虫叫声后的感慨, 诗中说的络纬其实就是蝈蝈, 因为诗中描写鸣虫叫时“抱露榛”, 意思是说在灌木丛的枝头上鸣叫, 而不是在地下, 所以可以肯定是螽斯类鸣虫。而他的另一首诗题目是《兴安络纬至小而色绿率笔图之兼题以句》, 诗中又说:“依稀果赢负螟蛉, 塞草霏黄尚作青。”由此可知他说的络纬是绿色的。“亲笔图之”, 是说他曾经亲笔画过这些绿色的络纬。可惜我们无缘得见, 否则就可以准确知道他说的到底是哪一种鸣虫了。他还有一首题作《榛蝈》的 诗, 在诗的注中解释“蝈”字本指蛙, 现在用来指蝈蝈乃是一大错误, 由此可确知他说的“榛蝈”即蝈蝈。在题为《日影》的诗中, 也写到“榛蝈”:“花蝶粉翅翩, 榛蝈凄声响。”同时又注云:“今塞外所产榛蝈, 则系络纬蟋蟀之类, 善以翼鸣。土人呼叫为蝈蝈, 盛以小笼, 置之暖室, 经冬犹作声者。”他在这里透露出自己尽管写了好几首咏蝈蝈的诗, 何以不直接说蝈蝈。原来“叫蝈蝈”之名是“土人”即当地老百姓的说法, 贵为天子的他, 当然不能与他们同语, 所以总是称蝈蝈为“络纬”, 因为“络纬”毕竟是一个非常古典的叫法。为了与土人有别, 他甚至还生造了一个词“榛蝈”。查遍古代典籍, 这个词从来没有人用过, 只是始自乾隆皇帝。就字面的意思来说, 是指生活在灌木丛中的蝈蝈, 但听起来毕竟稍微雅了一些, 这些无不说明乾隆皇帝对鸣虫有极浓的兴趣。清代的几代皇帝都对鸣虫有特殊爱好。末代皇帝溥仪从小就受此风影响, 上朝时怀里还揣着蝈蝈葫芦, 到晚年仍兴趣不减。

上有好焉, 下必效之。皇帝的爱好也感染了宫中的其他人, 以至后妃宫女们也都养起了蝈蝈、金钟等鸣虫来。《清宫词·养蝈蝈》有这样的描写:“锦襦深处似春暖, 怀裹金铃响的匀。争说曾逢西母笑, 朝来跪进洗头盆。”前两句说的是宫女们怀里揣着金铃子, 一边劳作一边听着虫子的叫声;后两句说的是因此而引出的一个典故:据说一次宫女伺侯慈禧沐浴, 忘记把怀里的蝈蝈放起来。正洗着突然怀里的蝈蝈大声鸣叫起来, 宫女顿时吓得面如土色, 没想到慈禧听到后不但没有生气, 反而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之后, 宫女们养虫就得到了慈禧的默许。从唐代的妃妾辈, 到清代的宫女们, 她们都喜欢养鸣虫以自娱, 显然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这小小的虫子, 给她们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和精神上的慰藉。

至于各府王爷, 也都热心此事。庆亲王载振每到冬天便把专做鸣虫生意的人招到府中, 选购蝈蝈、金钟儿、油葫芦, 并购置了很多精致的葫芦虫具, 放在特制的铜箱里, 周围用热水保温, 欣赏各色鸣虫的叫声。还有王府请来把式, 自己种葫芦, 范制各种精巧的葫芦虫具, 供自己把玩。夏仁虎《旧京琐记》记载王府女眷们不但玩鸣虫, 而且养法颇为奇特:“八旗满洲妇女多有空其鞋底以纳之, 使其声与履声相应, 若行肆夏趋采齐者然。俗名此虫为啯啯。”其中说的“啯啯”, 即蝈蝈。此法前所未闻, 确是很新颖的, 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皇室贵族何以对鸣虫有如此雅趣呢?有人说他们畜养蝈蝈, 除了喜欢它那欢快的鸣声, 另有寓意。皇帝喜欢养蝈蝈, 是因为蝈蝈老是发出“蝈—蝈—”的叫声, 意味着“万国来朝”之意。其实不过是一种夜郎自大的心理在作怪。我们知道在周代, 众多诸侯国都要向周天子朝拜进贡。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国力强盛, 周边弱小民族成为附属, 也要定期进贡。这成为后来不少皇帝的梦想。康熙、乾隆之时成为“康乾盛世”, 想来他们有这种念头也是在常理之中。还有人说, 乃至民间养蝈蝈, 虽说主要是为了娱乐, 但因为在北方有些地区, “蝈”的发音是“官”, “蝈蝈”读成“官官”, 所以也有人用养蝈蝈来寄托着当官的梦想。

至于清代的北京市民, 玩养鸣虫的热情亦复不弱。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 乾隆时期“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曰聒聒, 乃蝼蛄之别名……此虫夏则鸣于郊原, 秋日携来, 笼悬窗牖, 以佐蝉琴蛙鼓。能度三冬, 以雕作葫芦, 银镶牙嵌, 贮而怀之, 食以嫩黄豆牙、鲜红萝卜, 偶于稠人广座之中, 清韵自胸前突出, 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 而悠然自得之甚。”作者把蝈蝈误认为是蝼蛄的别名, 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二者在形体和鸣声上完全不同。另外“能度三冬”的蝈蝈也不是“秋日携来”即从野外捉来的, 而是冬天人工繁殖的, 称为“冬蝈蝈”, 价格很贵。能畜养得起冬蝈蝈的“少年子弟”大多数是富家子弟。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各种鸣虫的价格:“京师五月以后, 则有聒聒儿沿街叫卖, 每枚不过一二文。至十月, 每枚可值千矣。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 贵者可卖数金 (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竹节须之别) , 以其能战斗也。至十月, 一枚不过数百文, 取其鸣而已矣。蛐蛐儿之类, 又有油壶卢, 当秋令时, 一文可买十余枚。至十月, 则一枚可值数千文。”蝈蝈虽只有鸣叫一技, 但其价秋冬相差甚巨。夏秋时“沿街叫卖”的蝈蝈都是从山野里捉来的, 所以很便宜, 一二文钱就能买到一只, 且连几笼一起, 回家即挂到檐下。大多数市民买的都是这一种, 但寿命有限, 一般入冬前后就老死了。至于人工繁殖的冬蝈蝈, 入冬后才上市, 价钱极贵, 竟是夏秋蝈蝈的数千倍!然而冬蝈蝈寿命长, 可养至来年开春以后。能买冬蝈蝈的人一般都是有钱人家, 而且还要以高级的葫芦虫具“贮而怀之”, 以求“稠人广座”之中得“悠然自得”之乐。而这种蝈蝈葫芦更是贵得吓人。《燕京岁时记》载:“冬月之聒聒儿壶卢、油壶卢壹卢, 佳者亦数十金一对, 以紫润坚厚者为上, 即所谓壶卢器者是也。”晚清时的葫芦器主要是虫具, 制作得小巧玲珑, 还要“银镶牙嵌”, 是一种高级工艺品。因制作不易, 价格如此之贵, 也就是自然的了。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艺术概念[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

[2]曹小鸥, 张晶.民间美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篇9:老金的蝈蝈笼子

老金的手机发出急促的叫声,必是有短信来了。整天的,他的手机如一只装了蝈蝈的笼子,时不时的就会叫。手机一叫,老金便把脑壳低下去,手指一阵忙乱,当然就是在回短信。中文输入用的是拼音。湖南人,NL不分,鼻音也不分前后,拼起来麻烦。一二十字的短信,左摁右摁,一错再错,捉虫一般……

短信都是他女儿发来的。他女儿在北京念大一。很聪明的女孩子,但时常旷课,一个人坐在校园里的草地上晒太阳,看闲书,听CD,然后,给老爸发短信。

聪明的女孩子大约都有点清高,一清高又有点孤独,—孤独就少朋友,少朋友就少沟通,于是愈加地清高,愈加孤独。没有人好沟通,只好跟老爸说话,用滔滔不绝的手机短信。

“下午一个人跑到王府井,买了—件耐克T恤,还有一双阿迪达斯的鞋。哈,又放你的血啦。”

“在三联买了本昆德拉的《无知》。喜欢这个住在法国的捷克男人。和他比,周围全是傻子。”

老金的回复都是耐心细致的苦口婆心,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凡事都应当这样而不应当那样。有父亲兼党委书记的语重心长,亦有对年轻^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报纸上说的与时俱进。

“我把她当朋友一样。”老金跟我说。

当然。我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姿态。实际上,父女的关系并不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平等。

“怎么这样说呢?老金不满道,“不平等,她能给我发那么多短信吗?能大事小事鸡零狗碎的事都跟我讲吗?能这么全方位全天候地沟通吗?”

“那是因为她不想跟她的同学讲,她看不起她的同学。她没有交谈者,只好来跟你说。人总是有倾诉欲的。”

“你打击我。”老金说,很不屑地白我—眼,“你心理不平衡,因为你儿子不给你发短信!”他说的是。我儿子也是大一,但极少给我发来短信。而我晓得,他的快乐统统来自他的同辈,而不是我这样的“半老徐爷”。如果他有话只肯跟我讲,我反觉得有问题。

对于我的观点,老金很不以为然,摇着脑壳,声明道,他和他女儿没有代沟。他女儿心高气傲,是因为“哪个要她这样优秀!”

这时蝈蝈又叫了。老金低头看短信,脸上浮出极幸福的笑容。“念给你听啊,”他说,“‘你老是指责我旷课,给你个安慰吧。这次专业考试,我是全年级第一名。’你看你看,这个鬼家伙!”老金的欢乐、担忧、欣慰、郁闷,全部来自他女儿的短信,这是老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但我担心这亦是他女儿的最大乐趣。我们彼此争论,但没有结果。老金的生活,按照老金理解的那样自得其乐地过着。

到了大二的下学期,忽然,老金的蝈蝈笼子不怎么叫了。办公室一下子变得寂静,亦变得空虚。老金的脸有些灰白。我这个人有些麻木,刚开始尚没觉察到这是什么原因,只感到空气里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后来一想,哦,原来是老金的女儿很少来短信了。我问老金怎么回事。老金叹了口气,说:“她可能找了男朋友了,她现在不和我沟通了。”我说好哇老金,祝贺祝贺哇,早就应当是这样子哇。

老金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窗外,一脸怅然,说:“你又打击我。”

篇10:蝈蝈日记200字

这只蝈蝈呀,肚子很大,因为他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吃东西,现在,他连跳到水稻上的力气都没了。

有一天,他坐在一块石头上唉声叹气,“唉,我的肚子怎么这么大呀,太不好看了。”这时,一只小蚂蚁从洞里爬出来,蝈蝈看到小蚂蚁这么苗条,很羡慕,就问他:“小蚂蚁,你怎么那么苗条呀?”小蚂蚁得意地说:“少吃饭,多干活。”说完,小蚂蚁跳到稻田里不见了。小蝈蝈真羡慕小蚂蚁,从此,他每天只喝一点露水,还经常帮小蚂蚁搬东西。

篇11:蝈蝈日记200字

我让它住在一个粉红色的小亭子里, 它的全身绿绿的,共有六条腿,头上有两根长长的触角。

它最喜欢吃白菜, 比如今天,它饿了,就爬下来找东西吃。先是找到了一小块脆瓜才刚咬了几口,估计是不好吃,就去吃白菜了, 它吃得飞快,还吃得津津有味。

它一吃饱,就把前肢放在嘴里沾了口水,然后在脸上擦一下, 那是在洗脸。有时候,它还把嘴边的须须伸进嘴里, 那是在刷牙。

洗完脸,它就欢快地唱歌,会发出“齐齐齐”的声音。

篇12:有关蝈蝈日记

今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们去新家玩,坐爸爸的车很快就来到了新家。爷爷在洗手盆洗手时忽然发现一只蝈蝈蹦了出来,爷爷说:“睿睿,你看,这里有一只蝈蝈。”话音刚落我就把它抓住了。我对爷爷说:“爷爷你看这是什么!”爷爷说:“什么!你把蝈蝈抓住了!”

我看见蝈蝈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小小的鼻子,她的嘴巴很小很小。它的腿上长满了毛毛,犹如一只毛毛虫。回到家蝈蝈我拿了一些蛋糕碎给它吃,我们都认为会狼吞虎咽的,可是一点也没吃。

我想起了一件事,蝈蝈是虫子,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大自然去。

篇13:观察蝈蝈的日记

生:盲婆婆, 歌声会带您到大街上, 让您看到可爱的猴子。

生:盲婆婆, 歌声会带您到动物园去, 让您看到漂亮的孔雀。

生:盲婆婆, 歌声会带您到花园里去, 让您看到美丽的花儿。

生:盲婆婆, 歌声会带您到超市里, 让您看到许许多多的东西。

这是笔者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 课堂上出现的一个动态生成。其实在之前的观摩课中我也看到过执教者遭遇这样的学生回答, 没想到自己上课的时候, 也遭遇同样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显然并不符合文本情境, 是一种无效的语言表达。蝈蝈对于盲婆婆来说, 代表着田野的清新、田野的美丽, 代表着蓝天和白云, 代表着自由和童年。而学生的答案, 不但偏离了儿童诗歌的文本轨道, 而且没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可见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从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开始梳理, 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能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获得对童年的理解, 也没有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因而对儿童诗的语言无法有自己的理解。

在文本中, 蝈蝈对盲婆婆来说到底代表着什么?文中有这样的话:“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学生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找到关键字眼, 就能够理解蝈蝈对盲婆婆的意义所在了。

该如何解读呢?我抓住“童年”“欢乐”两个词语, 设置如下对话, 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师:蝈蝈躲到哪里去了?

生:藏在田野里。

生:爬在小溪旁。

生:躲在大树旁的草丛中。

生:蝈蝈还在轻轻地唱歌, 它想让我们找到它。

孩子们根据自己捉蝈蝈的生活经验, 并调动起丰富的联想, 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 蝈蝈就藏在一棵红果树下面, 要小心走过去, 不要惊动它。也有孩子说, 蝈蝈非常乐意被捉回家, 和我们一起玩。……孩子们对蝈蝈的理解, 充满了童趣, 可爱而灵动。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唱着歌, 想带着盲婆婆看到什么呢?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一个个仿佛儿童诗人:

“盲婆婆, 蝈蝈会带您到红果树下面, 那里藏着好多的果果, 是蝈蝈偷偷藏起来的, 它想送给您, 让您做游戏。”

“盲婆婆, 蝈蝈会带您到大树旁的草丛里, 看那里藏着好多小蚂蚁, 正在吃我的糖果。”

……

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挖掘语言内涵, 而且跟着感觉说出稚嫩而清新的儿童语言, 实在是精彩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结合以上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既从文本中得言, 又从文本中得意, 言意兼得, 并且内化吸收、迁移运用。

如在第一次教学中, 学生不理解蝈蝈对盲婆婆来说到底代表着什么, 所以未能把握文本之“意”。而在第二次教学中, 我着力引导学生既体会课文中蝈蝈的童趣, 又领会儿童诗的语言之美, 这样言意兼得,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14:关于蝈蝈日记

蝈蝈浑身上下绿油油的,好像披上了一件绿色的战袍。两根长长的触角,一对芝麻般的黑眼睛,一张大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颗獠牙,淡绿色的肚子,一对碧绿的翅膀,六条细长的腿。它一看见人来了,就摆起一双触角,举起那对又粗又厉害的腿,左右开弓,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大概螳螂见了也不敢动它一根毫毛。

蝈蝈主要吃毛豆。有时,我也给它开开荤,弄些猪肉和鱼类让它尝鲜.有时,天太热了,我就端盆凉水替蝈蝈洗个凉水澡,再和它玩一会儿“打水仗"..别看蝈蝈挺凶的,你和它混熟了,它就会和你玩,而且你还会觉得它真是可爱呢。

篇15:关于蝈蝈日记

每当夜晚的时候,夜已深沉,但在农田了的蝈蝈却还不停歇,一直“嚁,嚁”得叫着,吵得我是心烦意乱,但对他有感到十分好奇。现在,自从我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后,这才算是了解了“蟋蟀”这种动物(在此我也不一一列举了)。另外,我还对这蝈蝈有了新的认识,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些天,我托爸爸帮我抓了只蝈蝈来,把它养在家里,和法布尔一样,细细观察。没想到的事,居然有了额外的发现,我察觉到,这蝈蝈和我一样,我和他是“情投意合”:每当大家、长辈们催我的时候,我就做事慢吞吞地,瞬间变成“等一会儿小姐”,蝈蝈也是一样,“嚁,嚁”地叫个不停;但是,一旦妈妈不来管我,自己做自己的事的时候,我瞬间就变成了乖乖女,和蝈蝈一样,静悄悄地,自己做自己的事。唉,一想到这件事儿,我就不怎么讨厌蝈蝈了,还对它可充满了好感呢!

篇16:有关蝈蝈日记

楼下的大妈,给我拿了一只蝈蝈,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

还有点害怕。时间长了,我也觉得不害怕了。就是我发现它特别的爱叫,而且是不停的叫。叫的我妈都睡不成觉了,都想把它送走,可能是养的时间长了,我和妈妈都有点舍不得。妈妈说:“还是把它留下吧,白天你和你爸不在家,它还能陪我做伴呢。”我一想也就是的。于是就把它留下来继续养。我发现它的触角特别长,有六只脚,身子上面是黑绿色,翅膀下面是淡绿色的,那是它的肚子。爸爸给我说它喜欢吃黄豆、白菜、油菜、胡萝卜等,还有各种昆虫,所有的蝈蝈是害虫。现在我就不管它,都是爸爸管,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就把它放到阳台的花盆里,可是我发现只要把它放到花盆里,它叫得越厉害,旁边要是有人它就不叫了。这只蝈蝈就是这样子的。

篇17:蝈蝈人工孵育养殖技术

1 良种引进和选优

目前蝈蝈良种主要有纯正的北京铁皮蝈蝈和天津的刘园绿蝈蝈。北京铁皮蝈蝈可到北京平谷、房山, 河北易县地区购买引进。天津的刘园绿蝈蝈可到天津市北辰区刘园、王秦庄等地购买引进, 也可到产地田间去扑捉。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 野生蝈蝈开始呜叫, 带好盛蝈蝈的竹笼, 竹笼口用布袋缝好, 带上网罩, 按上一根长竹竿。蝈蝈中午12点至下午3点鸣叫得最欢, 间歇很少, 容易发现扑捉。在天气闷热的夜间, 蝈蝈也鸣叫, 带上竹笼、网罩和手电筒, 用手电筒照住蝈蝈后, 蝈蝈就不动了。下罩时手要轻, 罩住后用于捏住蝈蝈脖项慢慢放人竹笼, 扎好布袋后, 要防止扑捉时蝈蝈肢体受伤。

选种首先要保证蝈蝈六足健全, 仔细查看每只足是否有伤残、畸形, 爪花是否齐全, 两后足应紧贴体侧, 六足运动灵活。其他选择头须尾须长而全者, 俗称“全须全尾”, 蝈蝈的头须约为体长的两倍。最后选翅宽厚而完整的, 翅是蝈蝈的发音器官, 是品种优劣的关键, 翅残者无法发音, 影响交配, 翅短小者、单薄者则音色不美。另外选体大健壮的个体, 体小瘦弱常常是营养不足或发育不良。还要考虑鸣虫的老嫩, 初蜕皮的成虫往往较小, 蓄养一段时间体型就会长大。

总之, 蝈蝈品种选优主要选头大、背宽、翅宽、腹相称的。从观赏价值角度选择, 首先选翅宽而长者, 如翅虽不太宽而长的, 为“筒子膀”亦为优者, 翅要厚, 翅上的脉要粗, 翅膀近项处的沟要深, 两翅交搭处要严, 不严的为“喝风”, 不可取, 两翅要高耸, “耷拉膀”的不可取。头要大, 头大身体必大, 尤其初蜕皮后肚子收缩未下, 观其头大必知其后身亦大。从体色上选择, 将同一体色的品种选出放在一起蓄养, 如铁皮蝈蝈, 选出体形较大, 膀宽翅厚, 鸣声宽厚响亮的放在一起蓄养, 绿蝈蝈选出体形大而匀称, 体色翠绿, 鸣声响亮的放在一起蓄养。

2 人工辅助取卵和孵育

2.1 取卵

(1) 产卵基的准备蝈蝈产卵于土中, 产卵基就是为蝈蝈准备的“产床”。方法是准备好广口较矮的瓦盆若干个 (也可以大花盆、搪瓷盆代替) , 夏天放烈日下暴晒几天, 或放在开水中煮沸, 目的是杀死上面的细菌, 起到消毒作用。将细沙用箩筛过, 放在铁锅中高温炒过, 以杀死沙中的细菌和有害虫卵。净细沙土用箩筛过, 放烈日下暴晒几天, 消毒后的细沙和沙土按1:1的比例掺和均匀后辅入瓦盆中, 厚6~7cm, 用手压实, 然后往瓦盆中喷水, 使土保持一定的潮湿度, 湿度不要过高, 太湿对产卵不利。

(2) 人工辅助取卵。选择大而健壮的雌雄蝈蝈放入瓦盆中的沙土轻轻打碎, 用萝将卵筛出, 用清水淘净凉干, 然后准备布卵, 选择高15cm、口径为20~25cm的瓦盆重新放消过毒的沙土, 土与沙的比例仍按1:1, 也可只用细沙土地, 厚5~6cm, 将虫卵均匀地撒在土上, 使卵粒一粒一粒均匀排开, 不要叠压, 然后用细沙覆于卵上, 土厚4~5cm, 然后往土上喷水, 土的相对湿度为70%左右, 最后用布蒙住盆口, 用绳扎紧。

2.2 人工孵育

(1) 卵的人工孵育。将布好卵的瓦盆放在日光下照晒, 即“长眠”, 使土温保持在30℃左右, 一般在7、8月份阳光过强时要以物遮阳, 防止土温过高。每日要及时往盆中喷水, 保持盆土湿润。白天可受热10余小时, 晚间气温低于22℃时, 要将卵盆移入暖房继续加温, 白天保持在30℃, 夜间保持在25℃。一个月以后, 中部两侧出现一对黑色眼点, 二个月后, 孵明显膨胀变粗, 眼逐渐移向卵的一端, 两个眼点的距离也随之缩小。眼点的一端将发育为头部, 另一端由黄褐色逐渐变绿, 这一端是若虫的尾部。两个半月后, 发育较快的卵已全部变成绿色, 若虫背部的横腹节及六足已隐约可见。

(2) 出孵。当蝈蝈的胚胎发育完全成熟以后, 若虫就会破壳而出。若虫在出前会在卵内轻轻蠕动, 此时卵壳已变得很薄很软, 在若虫不断蠕动下, 有气孔的一端会被冲破。若虫先挤出头部, 再伸出前肢, 卵壳便象脱裙子一样被脱至虫体后面。刚出壳的若虫为翠绿色, 出土的幼虫稍作休息, 开始爬来爬去, 这时可以将若虫移至养虫笼中, 分笼饲养。将新孵出的若虫移入养虫笼中时, 要用鹅或鸽子翅上的长羽毛绑上竹签做成的羽刷, 将盆斜对着养虫笼的口, 将若虫轻轻扫入笼中, 然后盖好笼口。

3 若虫的饲养管理

3.1 饲养前的准备

首先要准备好养虫笼和扎盘, 用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后再用清水冲净药液, 保证清洁无菌后备用。养虫房地面、墙壁、门窗和屋顶等要用高锰酸钾和火焰喷雾器消毒备用。养虫房的加温设施消毒后安装好备用, 预计蝈蝈该出孵的时间, 提前加温使养虫房内温湿度达到出孵若虫的要求。

3.2 温湿度与通风管理

新孵出的蝈蝈若虫对温度要求很严格。温度控制在28℃左右, 不宜过高。三龄以上的若虫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增强, 一般掌握在25~28℃, 温度高一些, 蜕皮间隔较短, 发育较快, 但体质不甚健壮, 温度低一些蜕皮间隔期长, 发育稍慢, 抗寒能力强, 体质健壮, 即所谓“热蜕”和“冷蜕”。应选择“冷蜕”管理。屋夜温度变化要尽量大一些, 可掌握在5℃左右。蝈蝈若虫喜干燥, 除了为降温可少量喷水之外, 一般不必喷水。

蝈蝈若虫怕闷热, 要配合暖房降温, 定时打开窗户通风, 选在每天中午前后温度最高时开窗通风。在室内温度没有降到最低限时, 通风时间尽量延长。暖房内空气要努力达到清新, 防止烟、酒、香料、化妆品等异味侵入, 以防止对若虫造成影响。

3.3 饲料和喂食

喂养蝈蝈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 即黄豆 (或青豆) 、羊肝、胡萝卜。黄豆含植物蛋白质很高, 每百克中含36g以上, 羊肝的维生素A含量很高, 胡萝卜除营养齐全外, 其中的粗纤维有极好的利便作用, 对若虫是不可缺少的。以黄豆两份, 胡萝卜两份, 羊肝一份, 干酵母一小袋的比例配合, 用绞肉机绞成泥状。喂食时以新鲜的菜叶切成块状, 将绞好的饲料涂在上面, 置于罐中, 一罐中可多放几块, 上下都有, 使若虫均可食到。因为若虫食量小, 每块上不要涂得太厚, 以免造成浪费。每天的食料都要保持新鲜, 现做现喂, 不要喂隔日食, 喂食要定时, 1d1次即可, 2次更好。

3.4 换笼和大鞘期管理

随着若虫蜕皮次数的增加, 体形愈来愈大, 要及时由小笼到大笼, 防止若虫在小笼里面活动不开, 影响蜕皮、运动和生长发育。笼子里面要放用高梁秆破成的糜子, 供其栖息跳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察蝈蝈的日记】相关文章:

写养蝈蝈的日记04-23

绿色蝈蝈中的拟人句04-16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实录与反思04-09

蝈蝈教案04-08

《蝈蝈》教案04-23

《绿色蝈蝈 》05-29

绿色蝈蝈教案05-22

捉蝈蝈作文04-30

课题绿色蝈蝈05-08

蛐蛐和蝈蝈范文05-19

上一篇:描绘生活诗意的诗歌下一篇:西餐礼仪常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