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养蝈蝈的日记

2024-04-23

写养蝈蝈的日记(精选7篇)

篇1:写养蝈蝈的日记

我家养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它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上面长了两根细细的触角。身子长长的,像个豌豆。扇动翅膀的时候能发出声音“咯,咯,咯”,像是在唱歌,像是在和我对话……我很喜欢它,又有点害怕它。

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会给它喂毛豆,我爸爸会给它喂丝瓜叶子,青菜,它都爱吃。现在天气凉了,蝈蝈被冻死了,我有点儿伤心。爸爸和我说:“到了明年夏天,再给我买一只蝈蝈。”

篇2:写养蝈蝈的日记

我家有一只蝈蝈,它有两条长长的须,还有六条腿,前面四条短短的,是用来抓住一样东西,不让自己摔下来;后面两条长长的,是用来快速跳跃,不让人抓住自己。它鼓着大大的肚子,背上有一对翅膀,样子很古怪。

有一次,我给它喂食物,它看着我手中的菜,好像很饿,我刚把菜放进笼子,它就开始吃,差点咬着我的手。

我家的蝈蝈你们喜欢吗?

篇3:东昌蝈蝈葫芦的历史渊源

一、唐代宫中对鸣虫的偏爱

据记载:畜养蟋蟀听其鸣叫以为娱乐出现于唐代天宝年间, 与斗蟋蟀为戏的出现基本同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 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 闭于笼中, 置于枕函畔, 夜听其声, 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这是有关畜养鸣虫最早的记载。作者王仁裕是五代人, 距唐不远, 所说当可信。据此, 古代畜养鸣虫的做法先起自宫中, 后来才传入民间。宫女们畜养蟋蟀并不是什么高雅之事, 只不过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寄托。因为在封建帝王的后宫中, 无数良家少女被禁锢其中, 虽然物质上颇富有, 衣绫罗, 食珍馐, 但精神上却是很空虚、贫乏的, 人人都有满腹的怨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一首《白头吟》, 写尽了这些宫女们解闷消遣的游戏, 用金笼畜养蟋蟀显然也是宫女们解闷消遣的游戏之一。用金笼 畜养一头小小的蟋蟀, 放于枕畔, 听着悲切感人的虫鸣, 聊以自慰, 以度过漫漫长夜, 这就是唐代宫女们发明畜养鸣虫的真正动机。

唐代民间除学习宫女们的做法, 畜养蟋蟀以外, 还以养蝉为乐。《清异录》载:“唐世京城, 游手夏月采蝉货之, 唱曰‘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 以笼悬窗户 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 谓之‘仙虫社’。”以笼养蝉, 现在已没有这种做法。不过唐代的长安城里不但有, 而且还很流行;否则便不会有人专门捉到蝉拿到大街上来出售。他们还为蝉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青林乐”。买主多是妇女儿童。古代家庭娱乐甚少, 主妇们闲得无聊, 买只蝉来挂到窗前, 听着它那顿挫悠扬的长鸣, 也算是一种精神娱乐吧。

二、宋代斗蟀风俗的盛行

宋代养蟋蟀之风甚盛, 不过这时养蟋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斗, 不是作为鸣虫畜养的。那么这时是否有人畜养鸣虫呢?仍然有。宋代罗愿的《尔雅翼》在解释“莎鸡”时说:“莎鸡振羽作声, 其状头小而羽大, 有青褐两种。率以六月振羽作声, 还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 故一名棱鸡, 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盖其鸣时又正当络丝之候, 故《豳诗》云‘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也。寒则渐近人。今小儿夜亦养之, 听其声。能食瓜苋之属。”这里说的“莎鸡”即纺织娘, 现在亦为南方人所喜养。罗愿对纺织娘的体色、叫声及食性儿方面的描写都是很准确的, 可见他曾有过细致的观察。在此之前的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已经提到过, 不过记载较简:“今所谓莎鸡者, 亦生樗木上, 六月后出, 飞而振羽, 索索作声。人或畜之樊中。”这里说的“莎鸡”是指纺织娘, 不是蟋蟀。所谓“畜之樊中”就是养在笼子里, 听它的鸣叫声。

三、明代畜养鸣虫蝈蝈的开启

唐宋两朝玩赏鸣虫, 除了无聊的宫女外, 就是妇女儿童, 似乎正人君子不屑为之, 也没有形成一股较强的社会风气。至明代, 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明代斗蟋蟀的风气比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对鸣虫的畜养玩赏, 亦渐有发展之势。与斗蟋蟀相比, 鸣早既能以鸣声娱人, 又无破财之忧, 有益而无害, 故极得一般民众乃至文人雅士的喜爱。这时畜养的鸣虫品种大大增加, 扩大了趣味范围, 而且还发明了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 品玩技术明显提高。袁宏道《促织志》在谈到斗蟋的同时, 最先提到了蝈蝈的畜养:“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 京师人谓之聒聒, 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织娘。食丝瓜及瓜穰, 音声与促强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 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 酸楚异常, 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 晞发松林景象, 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鹤唳, 不能及也。”这位明代的著名诗人对蝈蝈的叫声很欣赏, 而且引起了他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回忆。北京人现在仍然最喜养蝈蝈, 可见是有传统的, 起码在四百年前就已经有了这个习俗。在此之前的各种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蝈蝈, 主要原因是前人将蝈蝈和纺织娘混为一物, 没有区别开。

刘侗《帝京景物略》记之更详:“然嬉之虫, 又不直促织。有虫黑色, 锐前而丰后, 须尾皆岐, 以跃飞, 以翼鸣, 其声稜稜, 秋虫也。暗即鸣, 鸣竟刻, 明即止。瓶以琉璃, 饲以青蒿, 状其声名之, 曰金钟儿。有虫便腹青色, 以股跃, 以短翼鸣, 其声聒聒, 夏虫也, 络纬是也。昼而曝, 斯鸣矣;夕而热, 斯鸣矣。楷笼悬之, 饵以瓜之嚷, 以其声名之, 曰聒聒儿。其先聒聒生者, 曰叫蚂蚱, 以比于聒聒, 腹太似, 恨骞;翅太似, 恨长;鸣太似, 恨细。有蟉螂者, 蜩也。马螂蟉者, 蝉也。名以听者之所为情, 寂寥然也。鸣盖呼其候焉。三伏鸣者, 声躁以色, 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 鸣则凄短, 如曰秋凉、秋凉。取者以胶首竿承焉。惊而飞也, 鸣则攸然。其粘也, 鸣切切, 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 悲鸣有求, 如曰施、施。促织之别种三:肥大倍焉者, 色泽如油, 其声呦、呦、呦, 曰油胡卢。其首大者, 声梆、梆, 曰梆子头。锐 喙者, 声笃、笃, 曰老米嘴。三者有不斗而能声, 摈于养者, 童或收之, 食促织之余草具。”由这段记载里, 可以看出明代北京人对鸣虫的兴趣已由少数几种扩大到八九种之多, 常见的善鸣之虫几乎全被拿来进行人工畜养, 供人赏玩。记载中对各种鸣虫的特征、习性、鸣声及饲养方法的描绘十分准确、细致, 看来作者必是个畜养鸣虫的内行 。书中为我们提供的这段有关明代末年北京人玩赏鸣虫的资料,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明代社会风俗。

四、清代对鸣虫——蝈蝈的崇尚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清朝统治阶级的腐化、享乐比前代更甚。无论号称“盛世”的康乾时期, 还是同光衰微时期, 都是如此。鸣虫, 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玩物, 也始终受到宫廷的钟爱。康熙皇帝就很喜欢鸣虫, 灯节赏花听虫鸣是他每年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据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本朝改为南花园, 杂植花树, 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 皆付浇灌培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赐宴之时, 安放乾清宫, 陈列筵前, 以为胜于剪彩。秋时收养蟋蟀, 至灯夜则置鳌山灯内, 奏乐既罢, 忽闻蛩声自鳌山中出。”早春乍暖还寒之日, 有鲜花鸣虫相伴, 那精神上的愉悦自是不必说的。康熙皇帝曾有诗咏曰:“秋深厌聒耳, 今得锦囊盛, 经腊鸣香阁, 逢春接玉笙。物微宜护惜, 事渺亦均平, 造化虽流转, 安然比养生。”

乾隆写过好几首咏蝈蝈的诗, 只是有时称榛蝈, 有时称络纬, 不直接称为蝈蝈。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咏络纬》一 首, 他还有一首亦称《络纬》, 诗云:“塞上秋虫伙, 纷鸣抱露榛。那曾催懒妇, 却解动征人。风物浑如昔, 烟花且自新。剡藤亲貌取, 俯仰便成陈。”乾隆皇帝常到承德避暑, 总能听到山野里各种鸣虫的叫声。他在这首诗里就表达了听到秋野里鸣虫叫声后的感慨, 诗中说的络纬其实就是蝈蝈, 因为诗中描写鸣虫叫时“抱露榛”, 意思是说在灌木丛的枝头上鸣叫, 而不是在地下, 所以可以肯定是螽斯类鸣虫。而他的另一首诗题目是《兴安络纬至小而色绿率笔图之兼题以句》, 诗中又说:“依稀果赢负螟蛉, 塞草霏黄尚作青。”由此可知他说的络纬是绿色的。“亲笔图之”, 是说他曾经亲笔画过这些绿色的络纬。可惜我们无缘得见, 否则就可以准确知道他说的到底是哪一种鸣虫了。他还有一首题作《榛蝈》的 诗, 在诗的注中解释“蝈”字本指蛙, 现在用来指蝈蝈乃是一大错误, 由此可确知他说的“榛蝈”即蝈蝈。在题为《日影》的诗中, 也写到“榛蝈”:“花蝶粉翅翩, 榛蝈凄声响。”同时又注云:“今塞外所产榛蝈, 则系络纬蟋蟀之类, 善以翼鸣。土人呼叫为蝈蝈, 盛以小笼, 置之暖室, 经冬犹作声者。”他在这里透露出自己尽管写了好几首咏蝈蝈的诗, 何以不直接说蝈蝈。原来“叫蝈蝈”之名是“土人”即当地老百姓的说法, 贵为天子的他, 当然不能与他们同语, 所以总是称蝈蝈为“络纬”, 因为“络纬”毕竟是一个非常古典的叫法。为了与土人有别, 他甚至还生造了一个词“榛蝈”。查遍古代典籍, 这个词从来没有人用过, 只是始自乾隆皇帝。就字面的意思来说, 是指生活在灌木丛中的蝈蝈, 但听起来毕竟稍微雅了一些, 这些无不说明乾隆皇帝对鸣虫有极浓的兴趣。清代的几代皇帝都对鸣虫有特殊爱好。末代皇帝溥仪从小就受此风影响, 上朝时怀里还揣着蝈蝈葫芦, 到晚年仍兴趣不减。

上有好焉, 下必效之。皇帝的爱好也感染了宫中的其他人, 以至后妃宫女们也都养起了蝈蝈、金钟等鸣虫来。《清宫词·养蝈蝈》有这样的描写:“锦襦深处似春暖, 怀裹金铃响的匀。争说曾逢西母笑, 朝来跪进洗头盆。”前两句说的是宫女们怀里揣着金铃子, 一边劳作一边听着虫子的叫声;后两句说的是因此而引出的一个典故:据说一次宫女伺侯慈禧沐浴, 忘记把怀里的蝈蝈放起来。正洗着突然怀里的蝈蝈大声鸣叫起来, 宫女顿时吓得面如土色, 没想到慈禧听到后不但没有生气, 反而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之后, 宫女们养虫就得到了慈禧的默许。从唐代的妃妾辈, 到清代的宫女们, 她们都喜欢养鸣虫以自娱, 显然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这小小的虫子, 给她们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和精神上的慰藉。

至于各府王爷, 也都热心此事。庆亲王载振每到冬天便把专做鸣虫生意的人招到府中, 选购蝈蝈、金钟儿、油葫芦, 并购置了很多精致的葫芦虫具, 放在特制的铜箱里, 周围用热水保温, 欣赏各色鸣虫的叫声。还有王府请来把式, 自己种葫芦, 范制各种精巧的葫芦虫具, 供自己把玩。夏仁虎《旧京琐记》记载王府女眷们不但玩鸣虫, 而且养法颇为奇特:“八旗满洲妇女多有空其鞋底以纳之, 使其声与履声相应, 若行肆夏趋采齐者然。俗名此虫为啯啯。”其中说的“啯啯”, 即蝈蝈。此法前所未闻, 确是很新颖的, 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皇室贵族何以对鸣虫有如此雅趣呢?有人说他们畜养蝈蝈, 除了喜欢它那欢快的鸣声, 另有寓意。皇帝喜欢养蝈蝈, 是因为蝈蝈老是发出“蝈—蝈—”的叫声, 意味着“万国来朝”之意。其实不过是一种夜郎自大的心理在作怪。我们知道在周代, 众多诸侯国都要向周天子朝拜进贡。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国力强盛, 周边弱小民族成为附属, 也要定期进贡。这成为后来不少皇帝的梦想。康熙、乾隆之时成为“康乾盛世”, 想来他们有这种念头也是在常理之中。还有人说, 乃至民间养蝈蝈, 虽说主要是为了娱乐, 但因为在北方有些地区, “蝈”的发音是“官”, “蝈蝈”读成“官官”, 所以也有人用养蝈蝈来寄托着当官的梦想。

至于清代的北京市民, 玩养鸣虫的热情亦复不弱。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 乾隆时期“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曰聒聒, 乃蝼蛄之别名……此虫夏则鸣于郊原, 秋日携来, 笼悬窗牖, 以佐蝉琴蛙鼓。能度三冬, 以雕作葫芦, 银镶牙嵌, 贮而怀之, 食以嫩黄豆牙、鲜红萝卜, 偶于稠人广座之中, 清韵自胸前突出, 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 而悠然自得之甚。”作者把蝈蝈误认为是蝼蛄的别名, 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二者在形体和鸣声上完全不同。另外“能度三冬”的蝈蝈也不是“秋日携来”即从野外捉来的, 而是冬天人工繁殖的, 称为“冬蝈蝈”, 价格很贵。能畜养得起冬蝈蝈的“少年子弟”大多数是富家子弟。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各种鸣虫的价格:“京师五月以后, 则有聒聒儿沿街叫卖, 每枚不过一二文。至十月, 每枚可值千矣。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 贵者可卖数金 (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竹节须之别) , 以其能战斗也。至十月, 一枚不过数百文, 取其鸣而已矣。蛐蛐儿之类, 又有油壶卢, 当秋令时, 一文可买十余枚。至十月, 则一枚可值数千文。”蝈蝈虽只有鸣叫一技, 但其价秋冬相差甚巨。夏秋时“沿街叫卖”的蝈蝈都是从山野里捉来的, 所以很便宜, 一二文钱就能买到一只, 且连几笼一起, 回家即挂到檐下。大多数市民买的都是这一种, 但寿命有限, 一般入冬前后就老死了。至于人工繁殖的冬蝈蝈, 入冬后才上市, 价钱极贵, 竟是夏秋蝈蝈的数千倍!然而冬蝈蝈寿命长, 可养至来年开春以后。能买冬蝈蝈的人一般都是有钱人家, 而且还要以高级的葫芦虫具“贮而怀之”, 以求“稠人广座”之中得“悠然自得”之乐。而这种蝈蝈葫芦更是贵得吓人。《燕京岁时记》载:“冬月之聒聒儿壶卢、油壶卢壹卢, 佳者亦数十金一对, 以紫润坚厚者为上, 即所谓壶卢器者是也。”晚清时的葫芦器主要是虫具, 制作得小巧玲珑, 还要“银镶牙嵌”, 是一种高级工艺品。因制作不易, 价格如此之贵, 也就是自然的了。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艺术概念[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

[2]曹小鸥, 张晶.民间美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模仿蝈蝈的驴

“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

真是美妙的歌声啊。正在听歌的驴子羡慕不已。

“蝈蝈真好,嗓子真美妙,歌声真动听!”

驴子也想拥有和蝈蝈一样美妙的嗓子,就悄悄地向蝈蝈打听道:“蝈蝈呀,你的嗓子真好啊。到底是吃什么吃出那么好的嗓子呢?”

“问我吃什么了?”蝈蝈停止了歌唱。

“是啊,你到底吃什么了?嗓子怎么这么好啊。教教我吧。”

蝈蝈面露难色,说道:“没有吃什么特别的东西啊。我们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是呀。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驴子大吃一惊。

“是吗?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嗓子就能这么好了?”

驴子暗自称奇。蝈蝈又接着唱起歌来了。

“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斯啦啦……”

“好啊!我也只吃草叶上面的露珠,也会拥有蝈蝈那样美妙的嗓子!”

驴子下定了决心,别的东西不吃,就等着吃草叶上面的露珠。

“现在昆虫、禽兽们听到我的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啊,一定会羡慕我的……”

夜间草叶上结了不少露珠,早上太阳出来后,露珠就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驴子欣喜若狂。

“啊,多么漂亮的露珠……”

篇5:关于蝈蝈日记

现在是炎热的夏天,麦地里经常有许多蝈蝈出没在那里。于是,我让爷爷给我制作了一个用柳条编成的蝈蝈笼子,然后我跑向那片麦地的中心。天气越热,阳光越烈,蝈蝈就叫得越欢,很容易捉到它。

咦?我看见了一只又大又肥的蝈蝈,它的翅膀很短,身体是绿色的。于是,我屏住呼吸,饿虎扑食地冲上去,用大拇指和二拇指快速而又准确地夹住蝈蝈的肚子,把它小心翼翼地关进了“监狱”。之后,我又捉住了一只叫声响亮的红蝈蝈,心想:“应该差不多了吧!今天可真是收获丰富啊!”

回到家后,我把它俩放出了“监狱”,想看看它们在干什么,结果真是不可思议,绿蝈蝈和红蝈蝈打起了架,闹得天翻地覆,我心想它们可能生气了。

篇6:蝈蝈日记400字

它的头是椭圆形,头顶上有两支长长的眉须,像两根电视上的接收天线,这两根眉须可以前后左右活动,作用就是侦查,侦查前方有没有敌情或食物,非常有趣。眉须一旦侦查到有危险,“怦的”一下就跑掉,蝈蝈头上还有两支大大的眼,看起来很威风,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头下面长有两个像剪子似的大牙齿,好像大钳子。

蝈蝈身子呈圆弧形,大大的肚子非常好看,它的背上还有一双透明发光的翅翼能发出“蝈、蝈、蝈”的叫声,有时还拉着长音“蝈------”的这样叫,非常的可笑。

蝈蝈一共有六条腿,其中有四条小腿,在前面这四条小腿是用来爬的,还有两条大腿在后面,侦查到敌情,两条大腿一用力,一跳两尺多远,一下就跑掉了。

蝈蝈爱吃白菜叶子,但是最爱吃的还要数豆芽上的豆瓣了。因为豆瓣里有丰富的维生素,他吃起来慢条斯理的样子非常可爱。

篇7:蝈蝈日记200字

有一个小巧精致的奶油蛋糕住着一只傲慢的小蝈蝈,小蝈蝈身披一件淡绿小衣裙。她的眼睛总是露出一副看不起别人的眼神。她在家里闲着的时候,总是抱着镜子照呀照。

小蝈蝈每天能吃到香喷喷的奶油,春天的午后,她最喜欢出去散步,走到哪里就炫耀到哪里。一天,她来到小蚂蚁真好端着一个破旧的碗走出小房子,小蝈蝈瞟了一下小蚂蚁,讥笑地对他说:“看你那简陋的小房子,破旧的小碗哈哈哈哈。”小蚂蚁不以为然,然后跑到房子里去了。

不知不觉中,夏天来临了,炙热的太阳把奶油蛋糕烤化了,顺着路流到小蚂蚁家,小蚂蚁吃到了香甜的奶油,蝈蝈饿极了,再也吃不到可口的奶油了。终于有一天,她饿死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写养蝈蝈的日记】相关文章:

观察蝈蝈的日记05-18

绿色蝈蝈中的拟人句04-16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实录与反思04-09

蝈蝈教案04-08

《蝈蝈》教案04-23

绿色蝈蝈教案05-22

捉蝈蝈作文04-30

课题绿色蝈蝈05-08

蛐蛐和蝈蝈范文05-19

蝈蝈和蛐蛐范文05-19

上一篇:求职信范例:应聘会计事务所下一篇:奖补资金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