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绿色蝈蝈

2024-05-08

课题绿色蝈蝈(共8篇)

篇1:课题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

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赏析:

(一)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1)、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2)、蝉的哀号引出蝈蝈。

(3)、介绍蝈蝈的声音。

(4-10)、写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二)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讨论后交流。

⑴、“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⑵、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进,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⑶、“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三)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出理由。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3)“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4)“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本文出自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持之以恒地探索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篇2:课题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②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③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教学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一节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1、猜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2、作者简介

3、预习检测

二、整体感知——读一读

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地说说: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哪三个方面的特点或习性?

提示:什么是快速阅读?

是从文中迅速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方法:抓住关键信息 思维集中眼脑手并用

三、内容探究——想一想

1、蝈蝈的习性 ①、声音特征:

窃窃私语 像滑轮„„ 喑哑、连续不断 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②形体特征

浑身嫩绿 淡白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大翼轻盈

有力的大颚 锐利的钳子

③食性:昆虫(如:蝉、金龟子)水果 青草 同类

2、概括地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的特征和习性的? 通过实验和观察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鸣叫时 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捕杀蝉时

我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 蝉的屠夫 当蝈蝈吃蝉肉时

效果:鲜明地表现蝈蝈的特点,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流露作者对蝈蝈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说一说

1、《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总的来说是体现在使用修辞方法和运用优美的词语。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

示例:我喜欢“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生动传神的语言。②、拟人手法的运用。③、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五、拓展延伸——写一写

六、课堂小结:

篇3:课题绿色蝈蝈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 (踏进教室) :同学们, 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 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 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 捉拿飞来将。

(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嗯, 看来这些小谜语难不倒我们同学, 那今天我们要上的内容也和动物有关系, 那就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

(师板书标题《绿色蝈蝈》)

二、学生活动, 感知内容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个标题, 弄清文章介绍的对象? (蝈蝈)

师:大家见过蝈蝈吗? (见过)

师:那我们方言叫做什么?同学们能告诉我它长什么样吗?

(学生有的以为是蝗虫、有的认为是螳螂。有的说“绿色”、有的说“黑色”、有的说“褐色”……)

师:好, 那大家一起来看这几幅彩色图, 看看蝗虫、螳螂和蝈蝈的区别。 (师播放相关昆虫的幻灯片)

【通过对比, 学生发觉蝈蝈和蝗虫、螳螂有些相似之处, 但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师:如果让你给同学们介绍蝈蝈, 你会介绍什么内容?

生1:我会介绍颜色、介绍它住的地方。

生2:我会介绍它的形状、它的声音。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蝈蝈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 全班鼓掌)

生3:我会介绍它喜欢吃的东西。

师:那你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生3:蝉, 我在树下见过它吃蝉, 也见过它吃青草。

师:哦, 看来这个同学平时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那哪个同学能用100字左右来介绍一下蝈蝈的习性?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讨论、动笔)

学生代表发言:蝈蝈有黑蝈蝈、绿蝈蝈、褐色蝈蝈等等, 而我们平时见到的蝈蝈是庄稼地里的绿蝈蝈, 它有一对眼, 三对足和一对灵活的触角, 一双黄色的翅膀, 身穿绿衣衬衫, 爱吃蝉肉, 也吃点青草, 叫声像蝉, 但比蝉的悦耳动听。 (学生鼓掌)

师:嗯, 看来我们同学对蝈蝈并不陌生。说实在, 老师觉得好惭愧, 我没见过蝈蝈 (其实见过) , 更不用说听到它的声音了, 但见过蝗虫, 刚开始我以为蝗虫就是蝈蝈呢, 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你们让我知道了蝈蝈的多种颜色、蝈蝈的声音、蝈蝈喜欢的东西, 现在你们就是我的老师。 (生开心地笑了)

【创设这样的一个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引入新知,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这样的科普文章费劲了。创设情境问题,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舞,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刚才关于蝈蝈的知识都是同学们讲的, 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好,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翻到《绿色蝈蝈》这篇文章, 自己快速地默读课文, 找出在各文段里所出现的生字、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划出你认为重要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并在旁边标注理由。

(学生打开课本, 开始带着问题默读)

【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 还有同桌间的讨论, 解决了生字、生词。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文中获取信息——文中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

生1:老师, 我觉得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和我们刚才讲的差不多一样, 有叫声、有形状, 也有它爱吃的东西——蝉肉。

生2:但是我觉得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蝈蝈还喜欢吃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生3:其实文中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外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食性——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它们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学生认识出发回到新知,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从文本中获取自己所想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科普类文章乏味和难以理解了。】

三、发现问题, 探究缘由, 学习作者的精神

师:刚才的发言中我注意到有个同学说作者比我们知道的多, 那你们觉得原因是什么?大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吗?

生1: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思考总结的原因。如“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蝈蝈无法讲话, 作者喂蝈蝈很甜的水果, 蝈蝈都很爱吃, 而蝈蝈在吃蝉的时候, 先吃肚子, 那里堆积着糖浆甜汁的嗉囊。这些都是作者细致观察、思考总结的结果。

生2:那是因为他对科学负责、热爱和执著的态度。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 作者却没忘记去观察昆虫, 如“我独自一人……”

师:同学们能把问题看得如此的透彻, 我觉得你们也很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 你们真不简单。所以, 只要我们也能做到对自己喜欢的昆虫善于观察, 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那么同学们也就成了“小法布尔”了。

四、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师: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先进行自我思考, 然后以邻座的四个同学为一组, 进行交流,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标注理由。最后每个组拿出一个句子或段落作代表性发言。

(学生研究讨论、派代表发言)

组1:我们喜欢这一句:“这种昆虫非常漂亮, 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蝈蝈的外形, 生动形象, 充满感情,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漂亮的蝈蝈。

组2:我们喜欢这一句:“绿色的蝈蝈啊,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蝈蝈, 把蝈蝈比成歌手, 流露出了作者对蝈蝈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组3:我们喜欢这一句:“蝈蝈是彼此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话让我们感触很深, 这些小小的昆虫都懂得和睦相处, 更何况我们人类呢!而我们有时还不如它们, 不是吗?在学校, 有些同学为了点小事而打架;在家里, 有些人为了点钱而六亲不认……这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

师:同学们的体会多么深刻啊。是的, 我们人类其实有时候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所以, 我们班的同学也应该向这小小的昆虫学习, 努力营造一个友爱和睦的班集体环境。

师: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不惜笔墨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其实,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还体现在作者对蝈蝈称呼的变换上, 大家都可以从书中找出有关称呼变换的词语。 (学生找)

众学生: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通过小组合作, 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从科普小品中获得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法布尔老人对昆虫世界的深厚感情, 同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通过比较, 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师:通过刚才对语言的学习, 大家可以拿前面我们同学介绍蝈蝈的语言和本文对比一下, 看看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其他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本文语言较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得文章自然、亲切,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生2:本文对蝈蝈声音的描摹上, 生动形象, 惟妙惟肖。

生3: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介绍用语也很生动, 他用了“灵活”、“穿绿衣裳”、“悦耳动听”等。

生4: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语言也有平实的, 如他在介绍蝈蝈的种类时语言就比较平实。

师:看来同学们在学这篇课文时, 不仅做到了眼到、耳到、手到,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心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大家也了解了语言的生动性。那么, 我们写作文时, 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 我们就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 把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语文本质上就是学习语言, 要把语文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所以,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拿自己的作品和文本进行比较, 交给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思考、去表述, 通过比较和在对语言品读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以前上这篇课文时都是按着上说明文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抓语言的规律来上。学生就这样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觉得枯燥没意思, 收效也甚微, 而自己也觉得上这样的文章索然无味。可在新课程理念 (对于科普文章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从文中获取信息) 的指导下, 我设计并实施了这一课的教学, 感触很深。

在这一节课中, 从感知文本内容, 到品读文本语言, 再到合作探究, 再到反思, 学生们的发言很积极, 主动地学习, 热情度高涨, 与以前的教学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 一是我在课堂上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以自己为主体, 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在这节课中, 我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的平台给学生, 所以才有了他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 展示自己。二是因为转换了角色:自己放下了“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 把自己融入了学生当中, 也成了一个学习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探索, 无不体现了一种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篇4:《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学会快速阅读,能筛选主要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表达。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蝈蝈),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师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二.读一读,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1)明确快速阅读方法。(注意:不音读、不回读、不指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目的地读、边读边记)

(2)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筛选信息。

2、学生分为两组,整理筛选的信息

第一组:本期《动物世界》介绍蝈蝈,请你为其配解说词;

第二组:请以蝈蝈口吻自我介绍;

学生准备,先小组内交流,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从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重圈点勾画法,以配解说词、自我介绍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筛选信息。]

三.比一比,体会本文生动表达

1、请一生朗读《辞海》对蝈蝈的解释(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2、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篇?简要说说理由。

3、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4、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⑴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师归纳并板书:修辞手法、富有感情、对比写法

5、本环节小结: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可从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等方面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差异,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感受本文的文学笔法。]

四.说一说,运用写法口述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神奇,让我们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描绘情景,同时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五.找一找,学习作者探索精神

问:法布尔为何对蝈蝈如此熟悉,如此了解?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圈点勾画。

学生畅谈,师引导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能取得成就者超出常人的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让我们多读读《昆虫记》,随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更多昆虫的秘密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

教学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注重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无论是快速阅读筛选信息还是比较阅读学习笔法,教师没有包办,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篇5:《绿色蝈蝈》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反复阅读,归纳概括,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

3、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了解说明文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同学们,你或许为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痴迷过,你或许聆听过蝉的鸣唱,你也许听见过蟋蟀的长吟,你或许还玩过蚂蚁、抓过蚱蜢,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是那么的叫人喜爱,听,那蝈蝈又在唱歌了……出示幻灯片:课题《绿色蝈蝈》。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法布尔与《昆虫记》

(见《基础训练》第106页)

三、速读文本,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后,扫清字词障碍,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并整体感知课文。

2、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生总结,教师明确归纳。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叫声引出文章主人公——绿色蝈蝈。

第二部分(3):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第三部分(4~11):写“我”对金属笼中的绿色蝈蝈进行观察,主要介绍其食性。

3、你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吗?

绿色蝈蝈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4、绿色蝈蝈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5、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食性和脾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第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说明对象蝈蝈的呢?

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蝉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蝈蝈捕蝉时,作者说“就像鹰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样”。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蝈蝈与鹰对比,还和哪些动物比较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从外在看,这就像鹰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样,但在本质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鹰是以劫掠为生的鸟类,它的进攻是欺弱;而蝈蝈进攻的则是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是一种向勇气挑战的搏斗。

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赏析课文,品味语言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生动传神。

(5)“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一拟人化的描写,亲切自然,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6)“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

2、归纳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与其他昆虫的比较来写蝈蝈。

六、课堂小结

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灵活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练习仿写: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穿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贵妇人。

例2: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

篇6:《绿色蝈蝈》教案

(一)知识目标: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类型】

阅读课

【教法设计】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法引导】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六、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 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教学后记】

篇7: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七、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揭题

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文本迁移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篇8:课题绿色蝈蝈

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当今信息化技术日益发达, 给教育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研究的初衷, 就是要立足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环境, 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服务。

将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教育信息化技术) 作为研究的环境,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 学校和教师就必须将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条件,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绿色学习方式作为研究核心,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助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改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被动、方式机械、思维固化的状态, 但仍不可忽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所以深入研究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当作内在需求和自主活动, 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同时, 实现资源、时间、效果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均衡发展, 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共赢。

二、核心概念的阐述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为应用主体而创设的动态发展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具体指的是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来支撑教学行为, 利用不断更新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绿色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在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 通过反复比较、调查、测试、论证等方式, 确定学习过程中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情况, 通过对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的学习达“低耗高效”的目的。它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 强调的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 崇尚的是健康的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追求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

综上所述, 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结合本校现状剖析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机制及效能,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利弊等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绿色学习方式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在提炼绿色学习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和方法的摸索, 构建符合学校实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推进的策略

学校着力通过“调查研究—行动实践—理论提升”三大步骤, 将研究融合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 从而形成具有相同特征又富有个性特点的绿色课堂。

(一) 追根溯源:绿色调研, 课题的奠基行动

“绿色调研”就是将目光定位在课堂教学上, 通过广泛的收集资料、集中的学情分析, 明确学生课堂绿色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弊端, 为开展实践研究奠定基础。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集中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以“全覆盖式”的教师随堂听课为途径, 提出以“三关注”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和“两分化” (分化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 的观察目标, 让听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法和数据记录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

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看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是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因此在课题研究中间, 要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 定向研讨:绿色行动, 课题的实践探究

学校课堂教学研讨通过“绿色教研”进行形式、内涵的深入研讨, 即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 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多样性的研究”“媒体改变学习方式”“绿色学习方式的课堂评价”等主题鲜明的科研一体化研讨, 在不同侧面、不同研究功能的案例研究中, 注重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

例如, 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 学校围绕“不同媒体下学生绿色学习方式的构建”这一主题, 开展了三位教师利用PPT、电子白板、网络课件三种媒体对比教学。结果发现, 学生在三种媒体下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以网络课件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拓展精神;但是在教学耗能上, 却以PPT最低;在学习效果上, 却以电子白板最好。于是, 如何构建高效低耗的绿色课堂就成为了教师激烈研讨的话题。

学校正是围绕这种主题集中的研讨来促进课题进程的推进, 通过“市课改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和备课组、教研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各种研讨课型, 借助“三人行”骨干研讨团队、同年段教师、异年段教师的集体智慧, 着力研讨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课堂绿色学习行为的呈现方式和效能。

(三) 智慧生成:绿色内涵, 课题的提炼行动

“绿色内涵”就是在主题研讨的基础之上, 通过对影响学习方式的条件、因素的分析和对绿色学习方式的深入剖析, 不断总结提炼出校本特色的“绿色学习方式”的特征、模式和评价标准, 以指导和纠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是初步明晰有深度的“绿色学习方式”特征。学校依托“个体发现—备课组集中—教研组成稿”的层层提炼, 努力形成了学科学习方式特征。“媒体介入、以生为本、教学为辅”等教学思想,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形式, “广度、深度”等思维形式的不断生成, 构成了“绿色学习方式”的衡量标准。

二是初步构建有意义的学科教学模式。学校组织各种学科、各种课型的主题研讨和分类整理, 通过“期初定课型、期中抓研讨、期末炼标准”的方式, 努力提炼校本化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研究进程的不断完善, 从而为广大教师使用媒体和关注学习方式提供行动的依据和支撑。

三是初步制订有价值的评价标准。“绿色学习评价标准”是通过对课题研究点的深化和理解, 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媒体的体现价值、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考量, 以百分制为基准, 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量化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 初步界定了学习方式的绿色内涵

在实践不断推进的同时, 学校不断深化具有校本特色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绿色学习方式内涵, 初步提炼出“五自”“五生”“五发展”的学习方式特征和课堂学习方式评价标准。

1. 提炼了绿色学习方式的特征

学校初步总结提炼了“五自”“五生”“五发展”的学习方式特征。

“五自”:即“自然、自主、自能、自在、自由”。主要是指学生在本真的、常态的环境中, 身心愉悦、积极乐观地参与学习, 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想法, 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五生”:即“生本、生态、生活、生成、生长”。主要是指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 在低碳、和谐、共生、优质的环境中, 获得回归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的积淀, 收获师生生命成长的喜悦。

“五发展”:即“动态的发展、全体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主要是让所有的学生在不断思考、获取的过程中获得生命个体的发展和生长, 从而推动教师、学生、学校共同的持续发展。

2. 提炼了绿色学习评价的标准

根据“绿色学习方式”的特征, 初步提炼了较为科学的“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体系。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主动学习 (课前准备、课上听讲、课后复习) 、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善用媒体、善于质疑) 、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综合学习 (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手段) 、实践学习 (作业巩固、生活实践) 。

(二) 初步凝练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学校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结合学校媒体现状和学科特点, 精心提炼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模式, 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语文:预习展示, 适切导入—自主探究, 完成学习单—合作学习, 精读体悟—精选积累, 课后迁移。语文模式主要用“学习单”的方式, 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前搜集和课后延伸的工作, 关注过程的自主、探究学习, 不断扩大课堂“张力”。

数学: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定向明标, 自主探索—共同归纳, 建立数模—巩固深化, 拓展延伸—反思总结, 评价体验。数学模式倡导在电子白板的媒介下, 着力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

英语:Warming up导入新知—Pre-reading处理难点—While-reading细读语篇—After-reading文本重组—Consolidation文本拓展—Homework巩固知识。英语模式主要依托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功能,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练”, 享受自由自在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调整与展望

一是现代技术环境的变革脚步日益加快, 云课堂、翻转课堂正以新生事物那势不可挡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如何在这样先进的媒体环境下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是绿色学习特征仍需要深化和具体化, 在初步提炼的特征中, 对每一项的具体指标还是较为粗浅和模糊的, 需要细化, 实现可操作性, 从而带动绿色评价体系的完善。

上一篇:人教版数学教材解读下一篇: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