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2024-04-09

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精选11篇)

篇1: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痛,是人生的警示。

偶尔翻看一张旧报纸,发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湘西竟发现一名不知疼痛的奇异男童。这个小男孩被父母领到医院时,从头到脚遍布伤痕,刀伤、烫伤、烧伤、咬伤、摔伤、撞伤……不计其数的伤痕,让人很是惊诧。

孩子的父母说,这些伤痕都是因为他感觉不到疼痛造成的。因为不觉得疼痛,男孩在蹒跚学步时曾站在烧红的炭火上却不知将脚移开,直至脚心几乎烧烂;因为不觉得疼痛,头上撞了口子照样在野地里玩,直到被父母发现。这个没有痛觉的小男孩不晓得害怕,更不会逃离各种伤害,要是他的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带他逃离险境,他就可能生命不保。

男孩的父母哀求医生,求他们想办法拯救孩子的痛感神经,让孩子能够感知疼痛、懂得痛苦,从而能够保护自己。

不知道现代医学能否满足这对父母保护孩子的愿望,但是小男孩的故事却让我忽然发现:痛苦,竟然是生命的一道防线。没有了痛苦,生命必然飘摇,找不到方向。

肉体上的痛苦让我们受到小小的伤害之后立刻逃开,逃离大的灾害甚至是灭顶之灾。痛是生命发出的强有力的警告。我猜想,一粒落入石缝里的种子是会痛的,因为痛,它才会改变方向,才会辗转着躲开压在它头上的碎石,从而找到湿润的土,找到空气,找到阳光,找到生命的坐标。

向上天祈求“让我们远离痛苦吧”,这往往是少年时的事。少年本“不识愁滋味”,可是偏偏那时痛苦最多:整天学习,痛苦;前途未卜,痛苦;陷于流言,痛苦;维特式烦恼,更是痛苦。只是走过少年、青年,回首往事,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最回味无穷的,总是那痛苦着的少年时光,那做学生时的艰苦岁月。那时,我们就像一粒种子,在给我们带来痛感的巨石罅隙中生存,辗转曲折地成长。正因为那些接踵而来的痛刺激着我们,才让我们生龙活虎地长大。

初恋常常夭折,正是因为初恋带来的痛苦太多太多。陷入爱情的年轻人,总是“痛并快乐着”:猜测、讨好、误会、解释,以及性格、观念、处事、未来……种种纠葛牵扯着两颗多情的心。倘若痛过之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误会的路上愈走愈远,分手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初恋即使夭折,那一段感情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珍品,值得我们用漫漫的一生来回味。因为感受的痛苦越多,人生的内容就越丰富。

当我们熟稔了手头按部就班的工作,看透了必将一成不变所谓的前途,不再相信人间会有真爱时,我们会觉得解脱了,不再痛苦了。可是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激情、快乐,失去了幸福的感觉。生命变得迟钝,自此,我们已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致命的痛苦往往是不痛的,它不痛不痒地侵入体内,等人们发现时,它早已大兵压境,黑压压地蚕食着你的每一寸灵与肉。而那些一直痛着的人,踉踉跄跄地躲过一拨又一拨的磕磕绊绊,虽走得曲折,却恒久绵长。

还是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吧。痛,是因为我们还健康地活着,与其在幸福中逐渐麻木,不如在疼痛中揉醒惺忪的双眼。痛伴一生,才能让我们时时处在警觉之中。

篇2: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钱泳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阅读书籍在名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本经典好书,都历经岁月的沉淀,那里蕴藏着先哲们无穷智慧。一本好书,就像珍藏了千年的酒,历久弥香,读之不觉会心宁神醉。

所以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埃生其中,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阅读,你这个人就会显得平庸,显得没文化,就连照镜子也觉得可憎。

以前,我并不喜欢阅读,偶尔一次读了同学给我介绍的关于陈萍的`文章,我一下子被书吸引了。从此,我对阅读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以前成绩并不好,而现在正在进步。以前我说话没水平,有时疯言疯语。但现在,我明白了,语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学识的能力。以前我认为阅读就是浪费时间,现在,我认为阅读能让我们开阔视野;让我们深刻认识作者的思想;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滋养;因而品格变得高尚。现在,我在阅读中品味谢婉莹的真爱;体会张爱玲的忧郁;欣赏毛泽东的大气;学习保尔的坚强意志;在阅读中,我和三毛一起在撒哈拉沙漠享爱生活;和曹操一起在赤壁之战中遭受大败;和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斗智斗勇。

以前,我认为阅读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错了。自阅读以来,我的语文成绩上升,文章水平提高,就连随笔本上的推荐也多了起来。在阅读中,修养,能力,成绩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因为在阅读中,可以与品德高尚的人对话,共同交流思想。

所以,人我们的人生价值以阅读开始,从阅读中吸取营养,吸取知识,收获快乐。正如我们老师所说的:“获得真知,获得真乐。”

所以,我倡导,开始阅读吧!让你驰骋古今,去了解,去吸取那些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是那颗冉冉升起的星星,闪闪发光。

篇3:让质疑伴学生一生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质疑

其实, 求知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 人类自出生以来就对未来的未知领域充满了了解、探索的欲望, 只不过这种求知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逐步扑灭了, 使学生的质疑能力缺少了肥沃的土壤, 失去了自由生长的环境。境由心生,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放宽心”, 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质疑的欲望。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 学生对国外的这位人物并不熟悉, 但对中国的桑兰、张海迪等却略知一二, 因此在学这篇课文初始教学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桑兰吧, 她在一次体育比赛中由于意外导致高位截瘫, 但其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 成为2008年中国申奥大使。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外国人, 她和桑兰一样顽强, 她就是海伦·凯勒。 (出示课题) 她的事迹更令人赞叹, 让人简直不敢相信, 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之下, 齐读课题之后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海伦·凯勒遇到了什么天大的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她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二、教给方法, 让学生善质疑

学生有了质疑的想法, 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但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含金量”, 有时过于浅显, 为问而问, 有时又过于深奥, 难以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会提问, 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 不知道突出重点。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 勇于承担这一重任,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 抓课文题目质疑。

课文的题目是整篇课文的中心和灵魂, “窥一斑而知全豹”, 透过课题往往就可以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 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 学生就可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斗士”?谁是艾滋病小斗士?他是怎么与艾滋病进行斗争的?结果怎样?

2. 抓关键词语质疑。

一篇课文的句子中往往存在不少关键词语, 这些词语是作者千挑万选、反复斟酌出来的, 这些词语含义深刻, 是作者内心情感、课文中心的体现。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质疑, 就能方便学生顺利地走进课文, 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教学《燕子》一课, 在初读时, 教师就开始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意识, 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课文中的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它们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些词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学生就能围绕“赶集”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赶集是什么意思?春天里有哪些景物来赶集?作者为什么要用“赶集”这个词儿?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学生对文中燕子的尾巴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这句中的“沾”字产生了兴趣和疑问:“沾”字可以换成“碰”字或者“挨”字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沾”字呢?学生最终通过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动作体会等方式理解了作者用“沾”字的意图, 意在体现燕子动作的轻盈、灵巧。

3. 抓矛盾冲突质疑。

课文中还存在一些前后矛盾的词语或情节, 这些地方看似矛盾, 实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找出这些矛盾冲突处进行质疑,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文中多处写出了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异常深厚。学生在读文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彭德怀这么爱他的大黑骡子, 可为什么还要下令杀了它?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问题研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角色围绕“杀还是不杀?”展开辩论, 最后感受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深厚感情。

4. 抓课文空白质疑。

课文有如音乐, 其中的空白之处与“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者利用课文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质疑, 可丰富课文情节, 提高想象表达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 课文中写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树枝上, 读到这里, 有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不赶紧飞回窝里去喂孩子吃掉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说明, 教者就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讨论交流, 有的说“乌鸦可能飞累了, 想歇一会儿。”有的说“乌鸦可能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么一大块肉, 想站在树枝上让别人看看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这样的想象恰恰为后面乌鸦上当受骗做了伏笔。

5. 抓课文结尾质疑。

有的课文结尾简洁明了, 有的课文结尾含义深刻, 也有的课文没有结尾, 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质疑的素材, 可引导学生质疑、追问。如《狼和小羊》一文, 结尾就没有明确交代, 有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狼扑向小羊之后会怎么样呢?”教者可引导学生进行续编, 有的顺着课文的思路说出了结尾:小羊就这样被狼吃掉了, 真可怜!也有学生别出心裁, 编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转机:小羊急中生智, 与狼进行周旋, 最后掉进河里淹死。不管是哪一种结尾, 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篇4:让痛苦伴我们一生

偶尔翻看一张旧报纸,发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湘西竟发现一名不知疼痛的奇异男童。这个小男孩被父母领到医院时,从头到脚遍布伤痕,刀伤、烫伤、烧伤、咬伤、摔伤、撞伤……不计其数的伤痕,让人很是惊诧。

孩子的父母说,这些伤痕都是因为他感觉不到疼痛造成的。因为不觉得疼痛,男孩在蹒跚学步时曾站在烧红的炭火上却不知将脚移开,直至脚心几乎烧烂;因为不觉得疼痛,头上撞了口子照样在野地里玩,直到被父母发现。这个没有痛觉的小男孩不晓得害怕,更不会逃离各种伤害,要是他的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带他逃离险境,他就可能生命不保。

男孩的父母哀求医生,求他们想办法拯救孩子的痛感神经,让孩子能够感知疼痛、懂得痛苦,从而能够保护自己。

不知道现代医学能否满足这对父母保护孩子的愿望,但是小男孩的故事却让我忽然发现:痛苦,竟然是生命的一道防线。没有了痛苦,生命必然飘摇,找不到方向。

肉体上的痛苦让我们受到小小的伤害之后立刻逃开,逃離大的灾害甚至是灭顶之灾。痛是生命发出的强有力的警告。我猜想,一粒落入石缝里的种子是会痛的,因为痛,它才会改变方向,才会辗转着躲开压在它头上的碎石,从而找到湿润的土,找到空气,找到阳光,找到生命的坐标。

向上天祈求“让我们远离痛苦吧”,这往往是少年时的事。少年本“不识愁滋味”,可是偏偏那时痛苦最多:整天学习,痛苦;前途未卜,痛苦;陷于流言,痛苦;维特式烦恼,更是痛苦。只是走过少年、青年,回首往事,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最回味无穷的,总是那痛苦着的少年时光,那做学生时的艰苦岁月。那时,我们就像一粒种子,在给我们带来痛感的巨石罅隙中生存,辗转曲折地成长。正因为那些接踵而来的痛刺激着我们,才让我们生龙活虎地长大。

初恋常常夭折,正是因为初恋带来的痛苦太多太多。陷入爱情的年轻人,总是“痛并快乐着”:猜测、讨好、误会、解释,以及性格、观念、处事、未来……种种纠葛牵扯着两颗多情的心。倘若痛过之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误会的路上愈走愈远,分手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初恋即使夭折,那一段感情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珍品,值得我们用漫漫的一生来回味。因为感受的痛苦越多,人生的内容就越丰富。

当我们熟稔了手头按部就班的工作,看透了必将一成不变所谓的前途,不再相信人间会有真爱时,我们会觉得解脱了,不再痛苦了。可是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激情、快乐,失去了幸福的感觉。生命变得迟钝,自此,我们已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致命的痛苦往往是不痛的,它不痛不痒地侵入体内,等人们发现时,它早已大兵压境,黑压压地蚕食着你的每一寸灵与肉。而那些一直痛着的人,踉踉跄跄地躲过一拨又一拨的磕磕绊绊,虽走得曲折,却恒久绵长。

还是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吧。痛,是因为我们还健康地活着,与其在幸福中逐渐麻木,不如在疼痛中揉醒惺忪的双眼。痛伴一生,才能让我们时时处在警觉之中。

篇5:母爱如水,伴我们幸福一生作文

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妈妈的爱就像那纯净的水,没有杂质,没有颜色。妈妈的爱就像一朵鲜花被绿叶保护,就像一条小鱼被大海呵护。

星期天,也许你会把脏衣服随手一丢,是谁不辞辛劳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那不就是妈妈吗?早晨,是谁将你轻声唤醒,并为你准备好丰富的早餐,那也是妈妈啊!生病时,是谁整夜守候床边,喂水喂药,量体温,那不还是妈妈吗?妈妈在做这一切时,也许你会觉得是理所应当,会不理不睬,甚至还会埋怨,这时你是否想到妈妈的感受?

蚌壳没有海水的滋润就不能产出美丽的珍珠;大树没有阳光的呵护就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如果没有妈妈的精心呵护,你还会如此幸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回荡,母爱不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形容吗?当我犯错时,妈妈的`批评甚至责打,让我常常泪流满面,妈妈也是一副伤心的表情,此刻我深深理解了这句话――打在我身,痛在妈妈心。

我们在一个充满母爱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吮吸着如水般的母爱,我们幸福快乐,不就像大海中欢游的小鱼吗?每天都受到大海妈妈的呵护、滋养。

篇6:让安全伴孩子一生

——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的策略

我们老师如今对学生安全问题谈虎色变,别说带学生去野营训练,就是开展体育运动都不敢轻举妄动。这是因为近年来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维护校园安全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这不仅给学生个体带来严重的伤害,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而造成学生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不知道面临危险时如何自保、自救。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已刻不容缓,这不仅可以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也对家庭、学校、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深远作用。

我国对于安全数据调查表明,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我国每年因各种事故使得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死于非命。同时,非致命意外伤害也在折磨着更多的少年儿童及其父母亲友,这些安全事故以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次敲响了安全教育的警钟,因此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然而,当今生活环境的千变万化,社会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家庭的过多保护,使许多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拥有安全自护知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对小学生进行安全自护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小学生自我生存的需求。也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

怎样开展安全教育,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方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除了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外,其他知道的较少,有的甚至是空白。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能力呢?我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做得极好,近十年来从未出现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现结合我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具体工作和做法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给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

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因此不管是对刚入学的新生或是对入学时间长的学生,学校都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角进行安全教育宣传。首先,要精心创设条件,学校的大部分用品都要从安全适用出发,减少不安全因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设计标记贴在显眼处以警告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如在楼梯口贴上靠右行的标记,转角处贴上标记提醒学生不要跑等。对于一年级学生,与学生亲密接触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应当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档案中记载学生的病例,记载学生因病请假的次数、休假天数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一旦发生因病意外事故我们有据可查。不至于让学校和老师在因病意外事故中无法解脱,纠缠不休。学生在课间,最好有人看管,不要撒手不管;学生放学,有人护送到门口。体育课、课间操、活动课、大型活动等,学校要严密组织,尽量不让任何环节出现安全事故。

其次,要给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由于小学生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当孩子出现一些危险行为时,不应高声严厉一味训斥、制止,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自己总结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增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完善制度、落实到位

首先,学校应针对学校方方面面进行排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制定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制度、食品安全制度、防火安全制度、门卫安全制度、家长接送孩子安全须知、上下学安全须知等,以提高教师、家长安全责任意识;成立学校安全管理小组,每周定期检

查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同时,在各个班级选举安全执勤队员,让孩子轮流当安全队员以监督同伴活动中的安全行为。

其次,班主任要时刻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心上,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并作好班主任工作记录。如: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防火安全教育、防冻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在面临自然灾害、意外情况时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受侵害、如何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教给未成年人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培养孩子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为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来自家庭教育,教师不便直接指导。因此,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需要配合的事项。同时,结合学生安全教育主题,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相关知识、方法,如冬天室内取暖应注意些什么、异物塞进口鼻怎么办等。此外,还可有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如通过医院、公安局、消防队等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图片、教育学习资料或实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及安全的重要。

四、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教师有意识地在学校捕捉学生在不同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创设情境用摄像机拍下来自制成DV剧播放,组织学生讨论:面临一些情况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危险?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护能力。成立校园安全意外调查组,分小组对学校意外伤害事件进行调查,并汇总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和一份演示文稿。成立校园安全隐患调查组,学校安全小组领导学生安全小组对校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文字、图片)做成板报在学校宣传栏和各班安全教育课题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亲身感受并发现不安全因素,从而提高防范能力。

2.下载图片画面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根据主题需要,下载一些图片或画面,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小组讨论总结出自救自护的常识包括: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生存自救知识、紧急避险常识等。如在防地震安全主题活动中我们从网上下载地震发生时的画面,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灾难,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地震中能勇敢地生存下来?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逃生等。在防火灾主题中,我们也利用以上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火灾带来的危害,以及消防队员勇敢救火的场面,增强自救意识,主动学习防范的知识及自救的方法,提高生存能力。组织开展一系列自救自护的演习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演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结合安全教育主题,把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安全案例讲述给学生听,由于它们的真实性,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教育的效果则更好。如我校二年级有个学生,买零食时不注意食品已经发霉,吃后食物中毒,送往医院救治,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伤害、邦洞有一学生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脚被子车轮子轧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我们把这惨痛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食品中毒、交通安全等的安全主题教育。知道无病不吃药,有病不乱吃药,不服过量、过期的药,知道打急救电话等。让学生在心灵震憾的同时懂得如何预防事故发生的一些安全常识,增强遵守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4.利用学校黑板报阵地

学校可选择或创编一些具有相关安全教育意义的故事,并根据学生喜欢漫画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这宣传,加深印象。如购买食品时怎样知道食物是否过期变质?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观察新鲜食物是否变质可以从色泽、气味去辨别,对于加工过的食品,如超市上的各种食品要检查它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增强了食品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

5.组织大型模拟演练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为了巩固学生在主题教育中获得的相关安全知识,我们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演练,以提高学生的自护技能。如为了强化学生在火灾中的逃生技能,我们设计了消防逃生演练,在演练中教师扮演救火队员,练习怎样使用灭火器材,学生扮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自救技能,如演示滚灭身上的火苗,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弯腰蹲走前进等。在防拐骗的主题中,我们设计了陌生人敲门的模拟演练,其他班的教师扮演陌生人,让学生在演练中练习应对陌生人的技巧,并懂得坚决不给陌生人开门的道理。在防震演练中,我们也练习了一些自救技能,使学生在演练中学会防震的知识。

篇7: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雕刻师拥有两个精美的石头。一天,雕刻师拿起工具,对着其中一个石头用力敲打,准备雕塑成一件艺术品。谁知,第一下才刚敲下去就传来一声“痛!”的哀叫声,第二次、第三次、同样都是如此的“痛!痛!”。雕刻师于是放下工具,心中不愿也不忍再雕琢,只好背手离去。过了两个月。本想放弃的雕刻师。突然想起另一个石头,于是他再度拿起雕琢的工具,对着另一个石头敲打,第一下,仔细一听,没有声音;第二下,还是没有声音,原来石头在想“今日主人欲雕塑我,如果我因痛不能忍那一下子的苦楚,那么我将永远没有成为艺术品的机会了”。所以忍住没发出惨痛的哀叫声,当然主人更因为这样如获至宝般一刀一斧的为理想而雕塑,终于完成了一尊石佛。石佛因雕工细致而被人请去供奉,原先的石头也同时被买去铺马路。两人石头因为不同的待遇。而有所争执;铺马路的石头对石佛抱怨说:“同样是石头,为什么你高高在上,受人香火跪拜,三餐均是三牲果品:而我。天天被人践踏,汽车尘土飞扬,三餐更是难以入口,不是小孩儿的尿就是猫狗的粪便,再不就是汽车的油渍。真叫我心中不平!”石佛开口笑说:“其实我今日的一切都必须要感恩于你,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主人先选中你,只因你不能忍一时之痛和苦,所以才把机会让给了我。”铺马路的石头听罢,羞愧不已。

受得了苦,获得了甜。受得了苦,苦一阵子;受不了苦,苦一辈子。成长是痛苦的,成长之后是喜悦的。

篇8:有一种美丽让我们一生仰望

“我在仰望星星。”老和尚答。

“星星离我们那么遥远, 你够不着它, 也摘不下它, 看它又有何用呢? ”

“美丽的东西并不要我们去够着它, 占有它, 把美丽放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仰望、去欣赏、去追求, 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

“追求一种遥远的、虚幻的、不真实的美丽, 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

“遥远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比如那遥远的星星, 它的美丽和光芒是真实的, 也是存在的。”

“追求那遥远的美丽, 只能意味着我们永远奔走在追求的途中, 这种永远没有结果、永远抵达不了目标的追求, 它的意义又在哪呢? ”

“它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懂得, 世上有一种美丽, 值得我们一生去仰望、去追求。正因为遥远的天边有那美丽的星辰, 才让我们内心永远保持一份憧憬 (chōnɡjǐnɡ) 和希望, 才让我们一路沿着美丽的方向, 一步步去接近圣洁, 走向崇高。”

篇9:非典,让我们痛苦,也让我们心酸

网上流传着一些帖子,或许能够表达出 两地普通民众的“非典”生活:

“病毒传得挺快,心情变得很坏,要想不被SARS,绝对不能太帅;出门口罩要戴,公车最好避开,打的坐在后排,说话两米以外,降低生活标准,少接吻多吃菜。”

“戴口罩时间过长闷死,在家里薰醋引起火灾烧死;天天喝单位发的中药毒死;在家里无所事事闷死;在公共场合打喷嚏被人烦死;小区或楼门里有人染病吓死。”……

SARS让人们品尝到了大自然的暴虐,就像1976年唐山发生的大地震,千千万万心高气傲的都市人刹那间觉察到了人的弱小与卑微。

突来的疫情很可怕

当人们度过最初的恐慌以后,内心开始变得多疑与敏感。因为恐慌已经没有用了,瘟神已经降临,并按它自己的规律运行。人们希望了解这场灾难是如何来的,怎么扩散的,正像一位著名的诗人在诗作中描述的那样:“SARS军团为何突袭了我们?”

在诸多民众尤其是北京市民的直觉中,灾难好像是突然降临的,没有什么先兆。直到卫生部开始每天公布“非典”的疫情,感染的病例成倍的增长;医院开始设立专门的“发烧门诊”;120急救车开始专门接送发烧病人;老百姓开始大量购买消毒水、口罩、眼罩;机关和社区开始清理门户、谢绝探访;中小学开始放假,大学开始封校;“隔离”“医学观察”这两个词汇开始堂而皇之出现在媒体和政府的公告上……

设想一下,发烧的病人在医院里串来串去,一会儿去划价,一会儿去拍胸片;公共汽车和铁路车厢里,“非典”病人一面往嘴里送药一边和身边的人高谈阔论……不用再怎么描述,人们都会猜到接下来的可怕后果。

我们在由衷地感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英明果断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些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的思:譬如:一个城市或一个行政区域内,是不是应该建立一种常备的遇到紧急情况自动弹起的社会预警和救治系统,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打破常规应付突发事件。这样用不着临阵换将也能够应付突发事件,否则的话,我们的民众太危险了,我们的城市太危险了!

3月15日,北京市 出现了第一例“非典”感染者(不包括军队系统),假如那个时候有关部门就能采取积极的隔离措施,切断污染源,向社会公开疫情,听取并尊重医学专家的意见,并和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沟通,北京的疫情恐怕是另外一个样子。

和北京人口密度差不多的新加坡也是3月中旬(13日)发现的“非典” 病例,新加坡卫生部门立刻向公众报告了消息,随之果断采取了学校停课、病人隔离、家属留观、公共场所测量体温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措施。结果怎么样?很快控制住了疫情,至4月下旬就已经无新发病例出现。新加坡至今累计的“非典”病例也不过200多。

也许有人说,非典型肺炎我们没有经历过,对这种传染性疾病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其实毫无道理。因为人家新加坡也没有经历过“非典”,人家的城市主管部门为什么能够不推诿不扯皮迅速行动起来?而且广东省去年11月就发现了 “非典”的病例,比新加坡早了好几个月。

当时广州的医务人员将其命名为“不明原因的肺炎”。随后广州便出现了大范围的疫情,老百姓戴起了口罩,板蓝根、白醋。消毒水脱销。广州的传染病医院里住满了SARS病人,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民众毫无戒心.毫无顾忌地南来北往,发烧的人和普通患者在一个窗口排队,在一个窗口拿药,在一个病房里打点滴,医务人员口罩都不戴就给发烧病人诊病开药……疫情怎么能不扩散,怎么能不从一个城市传到另一个城市?让切断传染源的最佳时机这么从容地溜之大吉,对于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几年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在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我们必须得保证疫情信息的透明与重视,让民众知晓真实的情况。

大疫面前需要“恐慌”

其实恐慌比盲目的满不在乎要好得多,人们恐慌了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许多可办可不办的事情向后延迟,尽可能地躲在家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交又感染。即便因为恐慌而作了一些防护过度的事,例如在通风良好的大街上也戴上十几层的口罩,这也算不了什么,无非是走路费一些气力罢了,而带来的好处却显而易见。譬如对面恰巧是一个正在发烧欲去医院的“非典”患者或疑似“非典”患者——这种倒霉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导演谢飞不就是因为去医院检查身体而招上“非典”了吗——由于你戴着被人说成是防护过度的口罩,因此你感染病毒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302医院是接诊北京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的医院,他们3月初接到另一个军队医院的紧急电话,称前一天来该院急诊室观察的山西三个患者病情怪异,怀疑是“非典型肺炎”,需要转到302医院医治。由于302的医务人员没有对SARS产生足够的“恐慌”,于是大家像对待普通传染病似的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就开始了抢救。当时一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医护人员决定切开气管插管输氧,实行有创给氧治疗。

结果怎么样7刚从抢救病房出来的传染病一科主任赵敏,便开始出现高热,伴头痛和全身酸痛。经拍片、血象检查,发现其白细胞不高,胸片有异常——已经感染上了非典。这是北京最先倒下的白衣战士。

紧随其后,丁幼红。李林青、谢小健,张瑞新,李嫒、许红新等15名医院工作人员被感染。倒下的人中有参加插管的麻醉医生,有负责气管切开的外科医生,有担负护理工作的护士,就连到病房收集标本的临时工也未能幸免。

302医院的情景,在北京其他医院先后上演。

3月15日,北大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疑似SARS患者(后来被称为北京“毒王”),该名患者年过70岁,从香港探亲回家。还是由于对SARS病情缺乏应有的畏惧,医院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结果造成该院大量医护人员感染。以后随着其他SARS患者不断涌入,至4月23日北大附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染人数达到80多个。4月24日.整座医院被西城区卫生局实施隔离。5月13日,北大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年富力强的丁秀兰医师被SARS夺去了生命。

可见,恐慌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在剧烈的传染病面前,不恐慌才真是可怕的。恐慌的前提是知情.只有了解了疫情的凶猛才会产生恐慌;而盲目的大胆、盲目的逞能,盲目的救死扶伤,根子就在于医疗信息的不通畅不重视。我们在对医务人员英勇献身的崇高医德表示敬佩的同时.也对卫生行政部门未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感到遗憾。

陈规陋习害人害己

SARS能够在中国凶猛的传播、蔓延,少数不负责任的官员自然难逃其咎,但咱们普通的百姓也有不少需要自责的地方。咱们自觉不自觉养成的诸多生活陋习客观上为SARS的传播,蔓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温床。

有一位学者曾讲过这样一件事:那一年,他去美国探望已经在大洋彼岸获得了绿卡的儿子,在那儿住了几个星期,这位学者发现儿子儿媳从不带自己去餐馆吃饭。而在国内的时候,儿子儿媳经常请老爸去餐厅吃饭。怎么到了外国就变了呢?儿子儿媳都在美国IT大公司上班,年薪十几万,钱肯定不是问题。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者向儿子求教,儿子支支吾吾,追问急了才说出真话:原来是父亲说话嗓门太高,这里的美国人吃饭时都细声细语,大声说话会被人瞧不起。

这位学者赶紧去了当地的餐馆,发现的确如此,当地的餐馆不管档次如何,吃饭的人都没有大声喧哗的。但只要有华人出现,情况就不一样了,华人肯定会成为餐馆里声音最大的食客。周围的人大都侧目而视,而华人自己则满不在乎。这位学者还发现在纽约的公车上.乘客们都在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看着窗外景色,只有华人乘客一个个不甘寂寞,认识不认识的一通臭聊。尤其是广东人,说话的分贝极高,离得近都震耳朵.唾沫星子四溅。学者理解了儿子,并改变了自己说话声音大的毛病。但学者一回到国内,尤其是到饭馆里吃饭,自觉不自觉地就高谈阔论起来.仿佛不大声说话自己就不痛快似的。这位学者感慨地说:“我们的陋习很难改变了,因为它已经像细胞一样生长在我们的形体中。”

这次SARS疫情的凶猛传播,跟国人多年形成的大声说话、大口喝酒。相互夹莱、随地吐痰等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因为医学专家早已经形成了共识:SARS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飞沫,即高声说话时的唾沫星子。这次SARS疫情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的华人生存圈,决不是偶然的,大自然已经向我们华人的生活陋习亮出了红牌。

尽管我们以前也意识到这些陋习应当革除.但多年的生活习惯胜过了我们推崇的理念。今年春节的时候,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环卫人从广场上清出了60万块口香糖,那都是看升旗的人随口吐下的。不能说这些吐口香糖的人素质不好,他们中不少人还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就是陋习难改,一边哼着庄严的国歌一边把口香糖轻松地吐在文明的广场上。

生活陋习的背后其实是自私的心理,因为他们在家里肯定不会随地乱吐,他们的家一准儿收拾得窗明几净。为什么在家里以外的地方,例如在公共场所就管不住自己的陋习呢?无非是觉得别人的地方、公家的地方吐一口没关系,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而身边的人呢,也因与己无关对这种事情视而不见。

自私孕育了陋习,陋习滋养着自私,这几乎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得感谢SARS,它的出现正在化开这个死结。因为在当今洗心革面、纠正陋习已经不是卫生不卫生的问题了,而是保命的需要!

在上海,现而今随地吐痰已经上升到人人喊打的地步,随地吐痰若被发现将被课以200元的重罚。2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半个月的生活费,但不少上海人还觉得不够狠。在北京,不仅调高了随地吐痰的标准,还对举报乱倒垃圾者给予1000元的奖赏。

非常时期,任何维护公共卫生健康的举措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5月1日,在北京东城区著名的“簋街”上,一个抠完鼻子将脏物随便涂到小区栏杆上的民工,被愤怒的小区居民一顿暴打。尽管有些过分,但这个民工既没有反抗也没有报警,而是一脸的忏悔。

这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过的现象,显示出当今老百姓对公共卫生环境的高度关注。现在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你已经不太容易看到痰迹和纸屑了。餐馆里,大声喧哗的人也少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本地人还是外来工,都格外注意手的清洁,许多家庭还开始实行分餐制。

SARS正在改变国人的生活习惯,包括许多不干净不卫生的心理。尽管这是一种“恶治”,但效果是“善治”望尘莫及的。这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心酸。

编后:

一场SARS,如同显影试剂,将平时隐藏的种种丑陋现了形,我们开始恐慌,发现生活竟然如此脆弱不堪。“非典”是一场考试,我们很多人不及格;“非典”是一场诉讼,我们即是被告也是原告,SARS无罪,有罪的是我们。

面对危机,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有三种不健康的态度,它是让灾难蔓延的三宗罪:第一是回避和撒谎,这无疑自取灭亡,这需要一个能说真话的媒体,一个更透明民主的政府和一个负责任的危机处理系统;第二是过于愚昧麻木,这会让灾难具有更大的突然性与破坏力。这需要卫生防疫体系的正常运转,让公共卫生意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很多医生自己都做不到)。最后就是过于恐慌,其实这三点是因果链条,因为回避与隐瞒,导致民众的麻木和观望,当灾难不可阻挡时又过于恐慌,导致对政府的诚信的怀疑。对疫区人员的歧视,身处疫区的人心理又濒于崩溃。我们需要心理人士挺身而出,需要民众的自救组织,非赢利性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强大缓冲地带,比如民工可以成立类似于同乡会的组织,组织进城务工的培训,社区会自己组织起来抗击 “非典”,当民众出现恐慌时,不会出现政府独木难支的情况。

“非典”,让我们发现了太多。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但愿,悲剧不要重演!

篇10:让汉字美丽我们一生

看到翟宇坤老师的这个题目,让我感慨万分,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积淀着 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可面对学生那“惊人”的书写,面对满大街的错别字,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感到惭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

第一,要让孩子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写

字习惯,在写字过程中严格要求,悉心指导。

第二,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包括孩子的正确的坐姿

和握笔姿势;掌握基本的笔画和笔顺;指导孩子观察每一个字的笔

画和结构,每一笔所在的位置,何处起笔,何处收笔。注意横平,竖直,不同的撇、弯、钩、折等。还要注意对字的修改,随时与规

范字相比较,发现错误及时修改。

第三,要对孩子的写字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让孩子从心底产生想写好字的欲望:我一定行!我一定能写好!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写字到一定的境界就成为书法艺术了,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至少也能达到修身养性,自得其乐吧。

篇11: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2012年农历7月初七,我随好友去参加聚会,自我介绍时,一个叫吴可的男孩“噌”地一下站起来,冲着我笑:“hi,我同学也叫张白冰。”

吴可说,他在上海,两年前,他从山东建筑大学毕业后,在广汽集团驻上海办事处工作。

这一刻,我竟感觉,是上天安排的局:一个叫吴可的陌生男孩,将一个千里之外,和我有着一模一样的名字、还未曾谋面的男孩儿带到我脑海,让我想象和好奇……

当天晚上,“男张白冰”就加了我的QQ,我有些惊喜,原来,吴可聚会吃完饭后,就打电话给男张白冰,将我的QQ和微信都告诉了他。

我问他:“你真的叫张白冰,没骗我吧?”

张白冰在对话框里打出一个笑脸,像“被查户口”一样地,告诉我,他1988年出生于素有“红豆杉之乡”的江西省铜鼓县,父亲姓张,母亲姓白,祖籍是齐齐哈尔,冰是北方的象征,父亲就给他取名张白冰。

他还说可以让我看他的身份证。于是,视频里,我看到一个戴着酷酷的黑色镜框的男孩,眉目像宋承宪,举着一个有着他名字的身份证,邪邪地对我笑着。

男张白冰比我大3岁,我出生于长春市九台区,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就一直留在重庆一家媒体工作。巧的是,我父亲也姓张,母亲也姓白,为我取名张白冰也和他一个意思。更巧的是,男张白冰的父亲在铜鼓县公安局工作,母亲在县制药厂工作,而我的父亲也在当地当司机,母亲是长春一家医院的药师……

张白冰说,这样的巧合,让他醉了。而我也醉了,两个月后,我说要去找他。他立即兴奋起来,说国庆要回家,邀请我去他的家乡铜鼓,还要带我去庐山玩。

妈妈得知我要千里迢迢去找一个和我名字一样的男孩,紧张地阻止我说:“一个女孩去不安全,再说,哪里有那么巧合的事,你别被骗了!”朋友们也劝我慎重。然而,直觉告诉我,去找他,是我的“宿命”。

9月30日,我径自坐上了从重庆开往南昌的火车,19个小时后,到了南昌,又转了4个小时的汽车,终于风尘仆仆地到了铜鼓车站,然后我打电话告诉张白冰说我到了。张白冰说他也早就到了车站。出了车站口,我看到他等在那里,一米七五的个子,穿一袭驼色的风衣,朝我挥手,喊我:“张白冰!”他帅呆了。

我担心自己坐了一天一夜的车,脸色疲惫不堪,没料,他见到我说:“累坏了吧?”然后,又说:“嘿,你比电脑上漂亮多了。”说着,他拧起我的小背包,不顾我反对,拉我直接去了他家。他的父母对我这个和他们儿子一样名字的女孩很热情,晚餐,两位老人还做了一大桌江西的特色菜,笑眯眯地要我就当是自己家。

张白冰带我去了庐山,又带我去当地的红豆杉森林公园。在一望无际的翠绿边缘,他给我介绍说,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的古老树种,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顽强的生命力使之在地球上已生活了250多万年,而这里,就是全国最大的红豆杉野生群。美景美不胜收,在一棵粗壮的古老的红豆杉旁,我停了下来,然后,故意逗他:“Hi,男张白冰,女张白冰来了,她长发飘飘,活泼明媚,难道,你没有被她迷住么?”

张白冰却偷笑,跟我交代:“其实,你来的时候,我就和爸妈说了,有个我喜欢的女孩,要到我家里来。”难怪他父母那么热情,嗔怪间,他一把将我拉入怀里,看着我,然后,吻住了我……就这样,在我们见面的第三天,在一颗古老的红豆杉旁,男张白冰和女张白冰真真切切地恋爱了,迅猛、突然。

消息传到我父母那里,他们为我们的巧缘又高兴又有些担心。妈妈说,你们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重庆,异地恋没有好果子。上海到重庆有2000多公里,每解一次相思之苦,要行完半個中国,的确太远了。于是,我跟妈妈说要辞职去上海,妈妈说两个人才刚刚交往,就放弃喜欢的工作,劝我三思。就在我苦苦烦恼如何拉近我和张白冰的距离时,他也像认定今生与我一辈子一样,一天,他对我说,他也在想如何结束异地恋。

我决定由我去“牺牲”,知道他有些害怕北方的寒冷,于是,就对他说,上海虽然是国际大都市,繁华,也有发展空间,可一套房子就将平凡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相比它的喧嚣,我更喜欢宁静的小城“铜鼓”。张白冰说:“铜鼓就是乡下,太委屈你了!”

我说:“铜鼓空气清新,那么美的地方,哪来委屈啊?”不过,他还以为我只是和他开玩笑,不以为然地说:“好吧,如果你愿来铜鼓,那我上海的工作也不要了!”我说一言为定!于是,我一边在重庆上班,一边备考江西的公务员,我选择自认为最好,最稳妥的方式去靠近他。

可是,经查询,铜鼓县近期没有招考计划。于是,我对着地图找铜鼓县周边的县市,得知2013年初与铜鼓县相邻的上高县招收公务员,我毫不犹豫报了名。为给张白冰一个惊喜,我故意没告诉他。白天要上班,我就晚上复习,挑灯夜读,虽苦犹甜。

2013年3月初,我从重庆赶到上高县参加考试,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江西上高县发改委录取。

4月初,我就来到上高县发改委上班了,我给他打去电话:“我来上高县发改委上班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张白冰又惊又喜,连忙从上海赶来看我,见到我因考试,变得形容消瘦,他无比心疼……

然而,我们还是要为每次的相约相见周转奔波。而就在2013年8月中旬,我终于等来了铜鼓县招考公务员,结果,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铜鼓县排埠镇党委办公室工作,我窃喜,这下,距张白冰的家就只有20分钟的车程了。消息传出,别人都说我傻,说人家都是往上奔,而我,却甘愿到一个小镇。

然而,我还是高兴地辞掉了上高县发改委的工作,到铜鼓排埠镇就职,然后,前往上海“兴师问罪”。

张白冰显然还没有完全做好离职的准备,我跟他说:“你要是真不舍得离开上海,那就留在这里,要不,明年我报考上海的公务员?”他急坏了,捏住我的鼻子,说,再也舍不得让我为他拼命啃书了。

他的领导得知张白冰要辞掉年薪20万的工作,非常吃惊,不过,张白冰热泪盈眶地将一个女孩和他同名同姓,为了爱情从重庆考到上高县,又从上高县考到他的家乡铜鼓当公务员的经历说了。看到我俏皮地晃着“张白冰”的身份证出现在眼前,领导也激动了,对男张白冰说:“你回去吧!”

辞职后,他在县城投资开了家东北特产店,还与朋友创办一家物业公司。而我,就在铜鼓县排埠镇政府上班,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距离,终于,能这么近地守着他,我心里装上满满的幸福。2014年春节,我正式以张白冰女友的身份,在他家过年,两位老人都高兴坏了。当亲戚们来时,喊男友名字,我也在一旁答应,闹了不少笑话,这把他们也乐坏了。

春节后,两位老人就催我们去长春拜访我的父母。在南昌火车站进站口,我们遇到了“麻烦”,由于我们一前一后,身份证上是一样的名字,工作人员竟然怀疑我俩身份证有假,非要找民警验证,直到确定我们真的都是张白冰后,才惊讶地祝福我们。到了长春,爸妈看到我带回的男张白冰,终于放宽了心,而听到张白冰说他已在红豆杉公园附近买了块地,计划等将来有钱了盖一栋房子,将我的父母也接过去……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4年5月4日,我们在铜鼓大酒店举行了婚礼,有人讶异这同名同姓的奇缘,还兴奋地将我们的结婚迎宾牌放在了铜鼓论坛上……

是啊,谁说这不是一段奇缘?只是,在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名字的时候,我们就对上了。而我,千山万水,愿去寻!

上一篇:繁星读后感下一篇:酒店开业前期筹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