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

2024-05-25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共6篇)

篇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新途径。通过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为小学教育实际工作和家庭教育服务。课题名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使我们的教育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理论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探索性地主动学习那些对于自己来说较为重要的、较新的知识。而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都要极大作用。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研究怎样才能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研究在低年级,学生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3.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实验班各学科考试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

在全乡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居同年级第一 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3、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

2、《语文课堂标准》

篇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习惯的现象。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习习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活动教学理论认为任何行为习惯都是在活动中养成的,不断强化,达到自觉化程度。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理论支撑。

三、课题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自主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形成课内和课外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性意见。

3、根据各年级的学习习惯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对我校现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2、根据课程标准各年段的特点,制定学习习惯细则,明确各年段的学习习惯要求。拟从课内、课外研究学生学习习惯,课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研究学习习惯,课外则从课前、课后两个方面研究课外学习习惯。

3、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途径和措施。

4、制定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细则,依据评价细则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制度作保障,管理抓落实。

规范的管理是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有效保障。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及时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李春花、史雪芬老师具体负责课题管理,其他课题组成员协助课题的实施,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每一阶段制定阶段计划,对于阶段计划课题组组长严格把关,在课题组会议上讨论,将阶段计划订细订实在。同时在每一阶段课题组老师至少上好两至三节研究课,写好阶段小结。资料管理员及时收集管理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研究中不时翻阅、查证资料,以进一步指导研究。

(二)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课题研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基础。而坚实的基础需要科学的理念来支撑。因此,我们把学习理论放在了首位。在实施研究前首先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等,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深入学习。其次,购买了《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好习惯好人生》等理论专著,在学习中了解国内关于学习习惯研究的有关内容,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通过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提高理论素养。

(三)调查研究,制定学习习惯指导细则。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内容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从调查的结果看,具体体现在:

好的学习习惯:

有78.5%的学生能整理学习用品,做好课前准备。有83.6%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9.6%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字迹工整,正确率高。有56.1%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询问,把它搞懂。

不良的学习习惯:

1、不能认真倾听。

27.8%的同学表示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少去听别人回答些什么”。

2、说的习惯较差。

有69.9%的学生不能积极发言,怕在大众场合讲话,怕说错,而9.7%的同学则是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想都没想就举手发言了”。到了高年级,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用一段话来表达,说清自己的意思。

3、读写习惯不能持久。

学生都知道良好的读书姿势和写字姿势是怎样的,但学生一旦读起书和做起作业来,就不能坚持正确的姿势了。仅有21.3%的学生能做到。

4、没有审题习惯。

有89.6%的学生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的学生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

5、预习习惯很差。

有43.4%的学生不会主动预习,认为预习无所谓,反正第二天老师会讲。在预习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人依赖课课通。

6、不能坚持课外阅读。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买何种书,仅限于买作文书和童话书,阅读面狭窄。有17.4%的学生根本不看课外书,家长也不支持。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了学风差,学习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根据各年级学习习惯的调查情况,学年的教学目标,每人先确定本年级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然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形成了学习习惯总则。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一至六年级学习习惯的要求,并拟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四)领悟习惯内涵,确立研究重点。

为了将学习习惯总则具体化,使它可操作,我们又进一步学习研究。通过对照教参说明中每学期的教学目标,翻阅教学杂志,了解本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如一年级中听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回答”,将之细化为上课时能做到坐端正,注意力集中,目光随着老师,认真听,听懂老师的提问,并能针对性地回答。对于同学的发言也能认真倾听。这样做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变得实实在在了,同时还可以避免学习习惯培养的不到位。如默读,一般人认为只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就可以了。其实默读是阅读学习习惯中最主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它具有稳定性、自动性、操作性等特点。它包括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地读,快速地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出声,不动嘴,不指读。所以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查阅相关书籍,弄清各种学习习惯的内涵,然后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但一个年级一个学期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太多了,如果样样都平均使力,可能每样都培养不到位。其实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序列性,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因而,各年级的培养都应有侧重。为此,根据年级特征、本班实际情况,每位课题组教师确立一两个学习习惯作为重点培养,其余学习习惯则注意巩固强化。

(五)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保障。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该树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我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制定了小学生一日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学习习惯的有关知识,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等时机,用故事、诗歌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班风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关键性因素是教师。课题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形成良好的班风群策群力。虽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而易行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仅仅进行简单机械的训练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丁虹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一年级学生一天生活中需养成的学习习惯按时间顺序分成早读、上课、课间、在家四个阶段,编写了生动有趣而又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早读课,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来,环境的变化使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常常不知道进校该干什么,于是丁虹老师就将学习习惯和行为常规糅合在一起,“进教室,放书包,掏出书本和文具,先交作业再读书。读书时,捧好书,微微前倾才正确。声音响,读正确,学过课文反复读,没学课文提前读。读读背背有帮助,不知不觉有进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儿歌中学生记住了学习习惯的要求,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史雪芬老师结合《品德和社会》中的《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和本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商议制定班级公约。首先每个学生都写两条班级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法则,其次小组交流讨论,协商本组最重要的四条规则,然后将各组制定的规则汇总,全班进行投票表决。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制定了本班班级公约,共十条。“①认真按时完成每项作业。②大胆发言,声音响亮。③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思考。④考试时能做到独立思考。⑤每天坚持20分钟的阅读„„”每个学生在班级公约上签字。通过一个月的实施,史雪芬老师又带领学生对班级公约进行了修改。班级公约的制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抵触的规定变成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李春花老师则善于观察,树立身边的典型,通过树立典型,使学生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望。同时课题组老师能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用普通话上课,板书时规范的书写,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批改作业,整理好办公室等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班风校风,让不良学习习惯没有滋生的土壤。

(六)抓住主阵地,帮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立足课堂,重点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牢固确立“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我们制定的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总则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各年级的学习习惯要求中一些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还有一些则需要强化。对于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上好学习习惯指导课,着重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做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者。然而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平时的听课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肯发言,高年级学生的发言质量与中低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导致这一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师对高年级的学习习惯的要求不明确,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据我们研究认为五年级的说的学习习惯要求是“回答问题时不盲从,讨论问题时能按一定顺序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见。尊重别人发言,对别人的发言能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与中低年级不同在于在说清自己意见的同时能对别人的意见发表看法。为了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教师一方面以示范发言为指导,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进行评价;一方面用“对他的看法你有什么补充的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来引导学生说话,零散的发言之后注重让学生整合。在培养中更以鼓励为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说的习惯。不仅课内学习习惯需要上指导课,一些课外学习习惯同样也需要。如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自主预习,借助字典自学课文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年级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董蓉老师将预习引到了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教学生预习。从标自然段序号开始,到划出生字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在通读课文时教学生碰到读不流利的句子一定要停下来反复读,读顺了再往下读。教给学生两种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字典上一些符号的意思,和他们一起根据语言环境选择词语解释。经过两个单元的课文的预习指导,学生知道了预习的一般步骤,掌握了一定预习方法。要学好语文一定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五年级要求能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能坚持做课外阅读笔记”,孙玉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资料摘抄,让学生知道摘抄的格式,更引导学生如何摘抄。可以摘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摘抄让你感动的一句话,可以简要地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精心设计了阅读摘抄卡,定期进行交流。

2、上好常态课,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有些习惯的培养不是本年级的重点,不代表可以不闻不问,仍然需要重视,需要强化。如学生一进校刚开始学习时,就知道读书和写字时要摆好正确的姿势,可是在真正的读书和写字时却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做到。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示学生注意姿势,甚至姿势摆不好就不写字。对于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很多时候是语文课重视,数学课放羊,不闻不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仅在制定各年级学习习惯要求时注意到了,更召开了课题组会议,和数学教师达成共识,数学课也一视同仁。课内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可以得到反映,但是课外的学习习惯又如何强化呢?冯秀娟老师利用一两分钟评价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和摆放,在表扬或批评声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马忠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本,将预习情况及时反馈。在课堂上还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学生课前是否将课文读通顺了;让学生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程度;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他们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课外学习习惯进行检查和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良好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要上好常态课,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3、注重评价,引导良好习惯养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优选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因而在课题研究中注重了评价。评价不再局限那几个优等生和后进生,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答案,而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史雪芬、李春花等老师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声音很响亮。”“你虽然答错了,但能认真倾听,善于动脑。”“你能积极发言,很好。希望你不要急于发言,能想好了再说。”“他能在默读课文时边读边想,并在书上注一注。”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评价内容综合化、明确化。我校根据良好学习习惯纲要对学生学习习惯评价进行定性评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我们除注意及时性评价外,还对个别学生采用了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记录了一个个学生的成长。

(七)开展活动,在有趣有效的过程中养成。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决定,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被自然地、轻松地、牢固地接受。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开展各种活动,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检测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内学习习惯培养期间学校开展了以好习惯为内容的黑板报比赛,各个班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了读书比赛、写字比赛等;在课外学习习惯培养期间学校开展了整理书包比赛、优秀作业展览,各班开展了讲故事比赛、中外名著诵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在活动中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师生的习惯培养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八)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各个击破。

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仍然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不良学习习惯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早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可以量化的学习习惯,课题组老师建立了检查机制,作业检查,课外图书借阅检查,课文朗读背诵检查等。如沈萍老师为了督促学生看课外书,每周检查一次课外读书借阅登记册,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九)家校结合,凝聚合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差,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此我们针对一、二年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好习惯家长监督卡。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在对应的学习习惯那一栏上打★或△,并写上反馈意见,每周一上交给老师。实施了一周后,发现家长无法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双方无法交流。为此我们课题组对监督卡的内容进行修改,制定了教师监督卡,教师也将学生在校的突出的表现记录下来。在监督卡实施两个月后,我们对监督卡的情况进行统计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二年级学生很多习惯如写字习惯在起初养成教育中表现得较好,但在第四、五个星期时有不少学生却表现出姿势不端正,字也写得不够工整。经过分析得知,有的家长在监督卡实施初期,比较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监督,但后来思想上慢慢松懈下来,监督不力。有的家长怕孩子受老师的责骂,就在每一项学习习惯上都打上★,有的家长特别是外地学生的家长,他们工作环境差、工作较累,不能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生的父母不在家,与长辈生活在一起,长辈对其学习关心得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其实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的波动,也反映出学生对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我们又利用儿歌、故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并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中高年级的个别自觉性特别差的学生,我们除了与家长定期联系外,还请家长一起监督。如对于作业经常不做的同学,反复批评教育后,作业仍然少做。这时就请家长每天督促,并在其家庭作业本上签名,教师将其作业情况反映在作业本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两年的课题研究,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我校的教学工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改正。我们又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后期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制定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自己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地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促进了写作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使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外能主动预习复习,书写也变得规范了。杨维思同学的《臭氧层,你„„》在溧阳市“减少污染、珍爱家园”环保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周欢同学的《感动,温暖心灵》在第十一届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马苏兰、史政立、虞晨、操婷等同学在2010年溧阳市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二、三等奖。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两年在市学科成绩调研中,我校各年级取得较好的成绩。

2、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题研究培养、锻炼了教师。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建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变重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学习、研究、小结、再学习、再研究,在这良性的循环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了,课堂灵动着生命的活力。在研究中我们更形成了一种合力,课题组教师团结协作,形成了浓浓的教科研氛围。在这两年里,李春花、史雪芬老师有多篇论文在江苏省级评比中获奖,李春花、史雪芬、董蓉老师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教育杂志上发表,李春花、史雪芬、马忠、孙玉萍等老师有多篇论文在溧阳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此外,史雪芬老师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春花老师被评为溧阳市模范班主任、溧城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孙玉萍、董蓉老师被评为溧阳市优秀班主任。

七、困惑及研究方向

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在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的缺乏。我们尝试制定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细则,可是依据什么标准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如何融合学科特点,让我们感到困惑,发现将之作为全校统一,适用于不同年级较难,也不太合适。

篇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 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和管理。”他还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氏的话确实是十分的精辟和经典。一个埋头于学习与研究的教师, 不断地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他的教育自然会动人, 他的教学自然会动听, 他的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公认。那么, 这样的教师自然就是幸福的。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教育, 其实是良好习惯的教育。很多科学家成名后, 他们在总结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时都说, 在他们所受过的教育中, 影响最大的是小时候学校给他们带来的良好习惯, 这良好习惯伴随他们一生。基于这样的认识, 2005年, 也就是我就任校长4年后, 在学校逐步走上规范化之后,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思索, 根据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 (学校没有形成学习的氛围, 教师没有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各种良好习惯。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 提出了“引领教师走学习研究的幸福之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办学理念。几年来, 我紧紧围绕这一办学理念,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精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初步实现“县内一流, 省内知名”这一办学目标。

一、校长要做教师学习研究的领跑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评判一所学校, 首先评判这所学校的校长。”这句话说明了校长的重要性。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 是学校的灵魂, 他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魅力, 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成长。因此, 作为校长, 凡是要求师生做到的, 我都首先做到。特别是在读书、学习、研究方面, 我始终跑在教师的前头。

二、只有爱读书、勤钻研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学生

教育兴衰, 系于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的提高, 离不开读书和钻研。而教师爱读书勤钻研的情景, 又会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我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 始终把引领教师读书研究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1、让学习成为好习惯。

几年来, 为了让老师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我制定了《校本研训制度》, 其中有一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最新出版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 学一位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 学一招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我还经常把好文章复印出来, 发给老师们学习, 并向老师推荐好书。如把“教育在线”网站上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新教育文库《向教师推荐的100本书》打印下来, 发给老师们, 供老师选择购买学习。甚至买书送给老师们看, 如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分别买了40本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40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送给老师们看。现在, 中山小学老师读书学习的风气逐渐形成。

2、把研究变为常规。

从2005年春季以来, 在我的引领下, 中山小学各年级各学科都开展了“以发现问题为起点, 以研究问题为载体,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研行动。即抓好主题研究工作, 其具体流程是:主题讲座———主题讨论———主题课堂观摩———主题评课反思。由于研究主题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 因此, 老师们参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我要求老师们, 要边教学边发现边收集问题, 然后在年级组业务学习时, 把问题提出来, 作为本次研讨的内容, 在本次研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又可以作为下次研究的内容。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地解决问题, 又不断地生成问题……如此循环。这样主题研究成了学校的“常规”, 通过不断的研究问题, 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让课堂成为学习研究的基地。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使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借他山之石结合本校实际, 从2005年春季起, 相继在学校开展了“同上一节课”、“一人同课多轮”、“邀请式听评课”三种课堂教学研讨形式。教师们群起而应之, 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经过我的精心栽培和老师们的辛勤浇水, 中山小学校本教研“三朵花”, 已绽放出艳丽的色彩。这三种课堂教学研讨形式已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4、让网络成为学习研究的翅膀。

2005年9月, 海南省教研网络 (http://blog.cersp.com) 建立。我意识到网络资源是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宝库, 是把学校打造成省内知名的品牌学校的极好平台。因此, 我率先在该平台上建立个人网页, 且建立了学校网页, 还为20多位教师建立了个人网页。亲自对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鼓励教师在网上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与同行交流, 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成长日记。借助教研网络促进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截至2009年1月6日, 我校博客群组已发展到124名成员, 发表文章2811篇。老师们乘着网络的翅膀在教育的天空中翱翔。

5、让巨人的肩膀把学习研究托得更高。

2005年12月18日, 我省首届远程研修班启动并成立赛埔学院。2007年春季, 国家远程培训开班, 我都抓住这两次机遇, 先后分别组织了17名和15名老师参加在线学习。还要求科组长把网上培训的讲义打印下来, 发到各年级各科组学习。老师们通过参加远程研修, 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6、让学习研究形成办学特色, 提升学校品位。

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开足、开齐、教好国家设置的课程的基础上, 我注意发掘老师的特长, 并想方设法把老师的特长转化为学生的特长, 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如我校两位美术老师———黄秋雅和何仁飞, 前者擅长粘贴画, 后者擅长纸雕。我鼓励他们要大胆创新, 不要拘泥于课本, 而应把这两种画带进课堂, 带进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在这两位老师的精心辅导下, 学生的美术兴趣相当浓厚。时不时看到学生拿着线团、绒毛、铅笔屑、火柴梗等, 在纸上认真构思、粘贴。在学校每年元旦画展上, 学生的粘贴画、纸雕博得了参观者的啧啧称赞。我抓住这一机遇, 加大宣传粘贴画和纸雕的力度, 要求两位老师要坚守这一阵地, 做大做强这两个美术特色项目, 借美术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目前, 这两位老师在各自的领域里潜心研究, 努力扩大粘贴画和纸雕的影响力, 让这两个美术特色项目成为引领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阶梯。

正是由于我的引领, 我校教师不甘落后, 读书、学习、教学研究氛围比较浓厚, 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有位刚调进来的老师说“我来中山小学一个学期, 学到的东西胜于前几年”。

三、让良好习惯伴随学生终生

校长的引领, 教师的发展, 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生的良好习惯, 是伴随他健康成长的灵丹妙药。因此, 我十分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1、根据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进行不同层次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设立学校少先队监督岗,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队员平时没课时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值勤, 发现违纪行为及时制止, 发现好人好事登记表扬。

3、安排教师课间辅导,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4、早操前后排队出进教室, 平时上下楼梯按照学校安排的线路行走。到图书室看书、到电脑室上课、到校外去参观或参加各种集会, 均要求排队出入, 培养学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

5、经常保持家校联系和沟通, 共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利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资源, 率先在我校开通“家校直通车”, 要求老师通过短信的形式, 把作业布置、学生每天在校情况及时告诉给家长, 让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孩子。还经常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6、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为了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我校经常举办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表演、评选小小藏书家、书香少年等。甚至还与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联系, 充分利用县新华书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创建中山小学校外读书基地。县新华书店还开辟专柜, 专门陈列我向同学们推荐的书籍, 有力地扩大县新华书店的影响力。每年“六一”节, 我还和县新华书店策划了“中山小学校外读书基地‘读书大王’颁奖仪式”, 大力表彰爱读书的同学, 促进全校乃至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

7、改革评价机制, 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2003年, 我校出台了《关于期末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的决定》。《决定》规定:除了期末对年级语文、数学科前10名进行奖励外, 还要评选“文明礼貌之星、尊敬师长之星、勤奋学习之星、关心集体之星、爱护公物之星、热爱劳动之星、团结友爱之星、体育锻炼之星、校纪校风监督积极分子、红花少年”等, 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奖的机会, 从而促进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2005年以来, 全校师生在“引领教师走学习研究的幸福之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我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工作一直走在全县小学教育的前头, 并在省内崭露头角。

篇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关键词:提前预习;专心听课;细致审题;合作交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它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做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孩子们受益终身。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时候易于接受和掌握,也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可见,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专心听课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专心听讲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听老师讲课,必定要全神贯注、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关键。另一个方面是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思考并归纳同学发言的重点,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能够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思考,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说思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转化为内在知识的前提条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解疑、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责任。

四、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调动起多种感官,对我们周围的人、事、物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人、事、物与我们所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进而不断地提升观察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的兴趣着手,教给学生观察的常用方法,在一定情境的创设下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新知。

五、细致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每次测验过后,学生一看错题就会马上认识到自己做错题并不是因为这道题自己不会,而是马虎没看明白题意就开始下笔做。有的学生把运算符号看错了;有的学生对题意没理解透彻等。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题时仔细认真读题,准确理解题意。例如,在做一些计算题时,我要求学生不要拿过来就动笔计算,而是先思考一下有没有简

便算法,切不可死算,因为有一些计算题相当复杂,不用简便算法的话计算量极大,而且容易出错。如若运用了简便算法既缩小了计算量又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六、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我们都知道,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其实数学课也同样如此,对于书写的要求也很重要。比如在一年级时,要求学生数字要写得工整、规范,对于运算符号要求横平竖直,特殊强调等号的书写不用格尺。这些具体的要求对于数学来说十分重要。例如,因为书写不规范,会造成计算时的错误。比如由于书写不清楚,我们会把“0”看成是“8”,也会出现计算上的严重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对于书写一定要求学生做到书面整洁干净、不潦草、不勾勾抹抹、布局合理,整体效果美观干净。

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所谓“学问”,就应该既要学,又要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并且在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八、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的真实反馈,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保证。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从小学低年级就应该开始培养。例如,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然后独立完成作业,绝对不可以抄袭。做到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洁净。做完作业认真检查,出现错误及时改正。

成功的教育从习惯的养成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发展的坚实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不一朝一夕的事,切不可急于求成,我们要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5: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其中也强调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告诉我们,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而要能够“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放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使我们的教育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我在2006年所带班级中确立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确定,我进行实际,有效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教师们都有过研究,但缺乏系统而深层次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常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3)合作性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4)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为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首先在班级中民主推选班委,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实施研究前,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习惯培养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在级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充电学习,我校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不知道心理教科研如何下手,成长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操作能力的教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家庭学习、交往、爱好等)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综合,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另外各班还建立了“知心信箱”、“悄悄话”等心理教育信箱,以便及时把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围绕课题,狠抓实验工作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4、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实验班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课的内容有的选用指导书上的范例,有的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及近期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即兴而定,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辩论心理陈述等,使心理教育不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干扰,以期收到更好效果。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不仅在备课中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而且在授课中得到体现。学校在评课中将是否合理渗透心理教育,是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也为我们在课堂中全方位渗透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5、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根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对我校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时,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要帮助他们克服、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开办《家长报》。根据我校家长的特点,在2004年初开办了《长凝小学家长报》。使家长掌握了大量教育孩子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认识到要改变以往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习惯培养工作,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启动“走进家庭、同育新人”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全校上下进行集体家访,特别是对后进生、学困生、家庭生活贫困、有残疾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心理训练、行为训练,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辅导关系,在和谐的辅导关系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发现并了解自我,纠正不良习惯,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了将问题生尽快转化,我们还进行问题生跟踪教育,进行个案分析,让孩子们与快乐共存,与幸福有约。

6、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校各学科设立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同时学校也组织了相关系列活动:如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晨读、学生作业展评观摩、朗诵会、百题口算大赛、学习习惯童谣创编大赛等等。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学校师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并动员学生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小品、相声、短剧等,在主题班会、中队活动、校本课程、心理培育课上进行表演,使同学们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师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行为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2、实验班各学科考试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在全镇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居同年级第一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从2001年9月开始,我校先后在两个平行班中以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由一人执教进行了对比实验,到2005年7月实验结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见下表: 学期 成绩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2011—2012年上期 89.5 84.7 100 97 47 42 2011—2012年下期 92.6 90.3 100 94 48 40 2012—2013年上期 92.2 91 100 95 42 42 2012—2013年下期 94.3 92.3 100 98 44 39 2013—2014年上期 95.6 93 100 94 45 42 2013—2014年下期 97.8 94.6 100 96 47 45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关于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要求进行了调查测试,在前测中,全校402名学生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32.7,一般的占40,较好的占27.3,在后测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70.5,一般的占18.5,较差的占11。

4、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全市、县、镇各级比赛中获奖达一百余人次。

5、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是一所镇直农村小学,在研究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去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我校的教学质量及各级各类活动均名列全镇第一,甚至超过一些城市小学。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

2、《叶圣陶教育文集》

3、《中小学课堂教学》

4、《素质教育与实践》

篇6: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603

1、课题界定

良好:令人满意;好。

良好的书写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令人满意的、好的写字习惯。

培养: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指在小学阶段通过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书写,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汉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的汉字,逐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和美观,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现在的小学生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普遍不正确,这样就导致很多的学生写的字歪歪扭扭,潦潦草草,大小不匀。长此以往,便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就会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现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一生。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少有关这方面的训练,只是平时偶尔提醒一下,没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因此,矫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刻不容缓。正确、工整、认真地书写,既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做事耐心细致、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

书写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和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检测中,学生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所以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加上现在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字写得不好看的小学生已经占现在的多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对小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分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课题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具体:良好的写姿:头正、身平、臂开、脚平。良好的握笔姿势:掌虚、指实;手指离笔尖一寸、眼睛离纸面一尺、胸桌距离一拳。心意纯静、专心致志。)

(2)通过对正确书写习惯的研究,发现和总结一套有经验的方法。

课题预期目标:

(1)提高学生书写兴趣和认真书写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整体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2)参加研究的教师科研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有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在校级以上交流或发表。

4、本课题参加的实验为1-6年级,共12个实验班,一共549人,老师25人,实验起止时间为年4月-11月,历时3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重视对学

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2、人本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3、在当今课改的大浪潮中有很多教师已经或正在研究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也有很多的研究报告、论著诞生,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实际教学与家庭教育中,普遍忽视、轻视写字教学,缺乏对学生写字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作业量过多,学生忙于赶作业,无暇顾及书写质量,忽视学生写字技能的训练,学生普遍都存在着写字习惯差,坐姿、执笔方法不正确,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方法。

(2)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途径。

(3)矫正小学生错误的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2、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书写习惯的培养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

(2)层次性原则:在进行书写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3)循序渐进原则:书写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激励性原则:研究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用“正强化”理论,鼓励并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5)一致性原则:引导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教师、家长、社会团结协作,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小学写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2)个案观察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平时没有良好书写习惯的学生数量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3)调查分析法。二、四、六年级学生书写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相应的调查结果分析。

(4)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寻求有效的训练策略,不断研究相关案例,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个案研究法、行为训练法、自我调控法、档案记录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上一篇:重庆黑山谷景点导游词下一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