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开课教案

2024-04-18

马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篇1:马公开课教案

《马》教案

黄梅县杉木乡中学 王恺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审美和感悟能力。

3.通过关键句子感悟作者对马的真挚感情,领悟珍爱生灵,共建和谐家园的思想。

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诵读,积累品味文章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马的真挚感情,领悟珍爱生灵,共建和谐家园的思想。

教学构思:

文章既是一篇精致的科学小品文,又是优美的散文,所以采用“一文两读”的思路设计教学。从科学小品文的角度,让学生抓住马的特征,实现整体阅读;从优美散文的角度,让学生选点品味并且充满感情的反复朗读,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以“假如我为马”作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乐图片导入马。

2、谈谈自己对马的印象。(词语,故事,诗文等)

明确:是啊,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马曾在交通运输、经济、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人类和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马的成语、故事、诗文、绘画雕塑、音乐艺术更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既是博物学家又是作家的布封先生所写的《马》深入了解这神奇的生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感知课文品读语言

1、快速读—理结构

要求:预习检测字音

本文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生存的马?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2、大声读—知课文

要求:你最欣赏布封对哪种状态下生存的马的描写?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相关段落

明确:我最欣赏关于____马的描写。试读一到两句。

3、反复读—品句子

要求:概括并归纳本文中两类马的特征?

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描写了马的形态、习性、生理功能以至马的用途。马在作者笔下不是画,却是舞台上的角色,神情举止仿佛历历在目。抓住文中关键的语句,分别概括并归纳他们的特征。方法:寻找关键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然后以下列的句式来说一说:

我最喜欢———等,这几个词句,它表现了家马(或野马)———的特点。教师小节: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分享赏读感受

用词典雅。人格化的描写。对比的写法。句式的交错。修辞。情感真挚。明确:家马驯良勇毅自律谦逊

野马自由独立优美团结

三、思考:人与马

1、建议:选点美读1、3、4段,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明确:文章表达了对家马的同情和对野马的赞美之情。

2、研讨难点句子理解:你更欣赏哪种类型的马?为什么? 明确:家马:用品质赢得了尊重

野马:自由与美感染人类

四、深层探究:“高贵”与“征服”

是啊,人类驯化马真可谓是“高贵的征服”!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曾写了一篇文章:《假如我为马》。文中说:“如果在生命形式的选择时,我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请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可是,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人的征服,却不曾想马的高贵。

结合人对待马的句子谈感受启示: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也丧失殆尽。崇尚自由

善待生命

关爱动物

尊重自然

五、小结

读了布封的《马》,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与其说文章是人对马的赞美,不如说是马对人的感化。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共同向往人与马,与所有生灵——和谐相处,共享蓝天与彩虹的美好情景吧。六:板书设计

布封

家马

野马

驯良 勇毅

自由 团结 美丽 同情

赞美

篇2:马公开课教案

苏幕遮 赠马公

作者:马钰  朝代:元  体裁:词   好云游,是马钰。幸遇华宗,一视如亲族。拜礼从今为骨肉。仰荷恩怜,终日闲相逐。告吾兄,听我嘱。莫虑儿孙,自有儿孙禄。愿早灰心明性烛。占取清闲,修取将来福。

篇3:开课陶罐教案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出示陶罐图片)生:陶罐。

师: 有谁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 生:它是陶做的。生:它是陶瓷。

生:它是用土烧制而成的? 师:你家里像这样的还有吗? 生:碗、烟灰缸、茶杯。

师:多聪明,它们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因为陶罐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所以它们容易—— 生:破。

师:大家再来看,这是一个——(出示铁罐)生:铁罐。

师:刚才我们说陶罐是用土做的,容易破,现在大家再来说说铁罐。生:它是用铁做的,所以它不容易破。

师:这个铁啊,在很早很早以前是非常贵重的。那它们两个在一起,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陶罐和铁罐》。大家打开书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准拼音,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生字过关。

陶罐 御厨 奚落 懦弱轻蔑 争辩 恼怒 羞耻 流逝 宫殿 掘开 朴素 和睦相处 相提并论 齐读、摘掉拼音帽子开火车读、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它,随着时间的流逝,铁罐(), 而陶罐却().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一个词“奚落”(板书)奚落是什么意思?

生:用难听的话嘲笑别人

生:尖刻的话讽刺别人

三、读中感悟。

1、师:铁罐是用哪些尖刻地话讽刺别人,再读课文,自学1~9自然段,用“___”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2、生自读课文,画句子。

3、全班交流。

(生:铁罐说: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从“敢”“陶罐子”感受到铁罐的傲慢。师:谁能傲慢的读一读呢?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师:轻蔑是啥意思?你能不能做个轻蔑的样子?轻蔑的铁罐在哪里,谁来读? 生:“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 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师:什么是相提并论?师:恼怒是啥意思?谁又是那个恼怒的铁罐呢?

生: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师根据生的回答指导学生朗读(从神态,语气、动作)4小结:此时,你眼中看到的是个怎样的铁缺罐?

5、师: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请找出陶罐的话读一读,并和同桌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说

师:出示: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 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根据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6、分角色朗读。

以下10——17段的教学为机动的,看时间是否允许而定。

7、当陶罐不再理会铁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罐子最后怎样了呢?、默读10-17自然段,说说铁罐和陶罐各自的结局。师: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

师:太好了,这个时候陶罐怎样?板书:成为文物

生:发生了遭难,过了很多年,铁罐受够了人们„„.生: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师:那么铁罐又怎样了

生:„„..师: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师:是呀,多年后,陶罐成了文物,而铁罐却生锈、氧化了,消失能无影无踪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生各抒已见。

篇4: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教学重点

1、理解木兰这一形象。

2、品位语言,体味语境,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诵读、背诵。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理清结构,了解故事情节

《木兰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各用几个字概括出每个情节的内容。

三、品位内容,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4、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6.介绍本文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五、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六、本课总结

七、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详写女儿情怀,略写英雄气概 停机叹息勤劳善良代父从军爱国爱家 聪慧勇敢行前准备沉稳有度奔赴前线(辞家出征),个性鲜明,可亲可敬十年征战勇敢坚强苍凉辞官还乡,不图功名 从容家人团聚(详写)欢乐伙伴相见非凡智慧无比自豪

附文设喻,赞美木兰机敏、谨慎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篇5:小瓢虫开课教案

执教者:周莉莉 时间:2016-11-24 设计意图: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小虫子的声音、动作都是他们感兴趣的,所以我选了小瓢虫飞作为本次活动的教材。小班幼儿又非常喜欢做游戏,于是我就将律动与游戏相结合起来。整个活动包括两个游戏。先是通过花园的布置,让幼儿置身其中,通过游戏“小瓢虫捉迷藏”让幼儿学习动作,听音乐做动作,再次通过游戏“小瓢虫找朋友”巩固动作、创编动作等一系列的环节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在随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好与快乐。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熟悉身体各部位。2.乐意参与韵律活动,在随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好与快乐。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随着固定拍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难点:能用身体的不同地方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1)小瓢虫手偶。(2)音乐《小瓢虫》《身体音阶歌》,播放器。(3)环境创设“美丽的大花园”。活动过程:

一、律动《身体音阶歌》,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找找身体部位,玩玩我的身体。

二、互动游戏“小瓢虫捉迷藏”,初步感知、表现身体律动。

教师让幼儿熟悉“美丽的大花园”环境后,引导幼儿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来。1.教师发出小虫子“嗯嗯”的声音,“有一只小虫子飞进花园,请你们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在孩子身上找到小瓢虫,出示小瓢虫手偶。

2.师幼玩小瓢虫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让小瓢虫碰触身体的头、肩膀、膝盖、屁股,引导幼儿动动这些地方和小瓢虫一起玩。

三、学习律动“小瓢虫飞”,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1.听歌曲,听一听、找一找歌曲中小虫子飞到身体的哪些地方。

2.跟随音乐,用优美而有节律的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播放歌曲,边做动作)。

四、游戏“小瓢虫找朋友”,体验韵律活动有趣与快乐。

1、师幼共同游戏,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

师:玩得真开心!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许多的小瓢虫飞到我们的花园里了,它们想来找小朋友玩了,我们一起鼓掌欢迎他们好不好!师:小朋友和小瓢虫交上朋友了吗?现在和小瓢虫一起飞起来吧!(幼儿带上小瓢虫首饰,在游戏情境中运用身体律动进一步感受和表 现音乐节奏)

2、即兴创编歌词引导孩子倾听小瓢虫飞到身体的哪些部位,并用动作积极互动 师:这只小瓢虫真调皮,它呀,还想飞到别的地方,仔细看看,它还飞到哪些地方?(耳朵、鼻子手臂、肚子)。小瓢虫等会飞到哪?我们就让小瓢虫停在那,碰一碰它,好吗?

五、借助活动场景,在音乐声中自然结束。

篇6:小班开课教案

一、尝试用大小不同的瓶盖印章在纸上,在教师的提醒下,有换颜色印的意识。

二、通过印章的动作,提高手臂力度和灵活性。

三、能大胆地印,体验用瓶盖印章在纸上留下印迹的乐趣。活动准备:

一、画有小鱼的背景图人手一张。范画一张。

二、收集若干大小不一的瓶盖等作印章,颜料若干盘,抹布。

三、《小鱼游》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鱼宝宝们,跟着鱼妈妈出去玩吧!(播放音乐——小鱼游)

二、了解用瓶盖印画的方法来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1、师:小鱼宝宝真可爱,一边游泳一边还会吐泡泡,怎么吐泡泡?

幼:波罗波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新工具,看是什么呀?(出示瓶盖)幼:瓶盖。

2、教师出示瓶盖和颜料示范讲解:选一个瓶盖,蘸点颜料用力压一压,然后拿起来,“波罗波罗”吐出一个泡泡。(幼儿观看教师的示范并倾听)

问:吐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泡泡?幼:黄色。

问:还想吐一个什么颜色的泡泡?幼:红色。

师:我们刚才蘸了黄颜色,可是现在要蘸红颜色,怎么办呢?(请个别幼儿说说)引出:可以拿另外没有蘸颜色的瓶盖去蘸别的颜色。

3、教师继续用同样的方法示范,吐出一个红颜色的泡泡,提醒幼儿颜料不能蘸太多,也不能蘸太少。(鼓励幼儿一起徒手

和老师一起边说边做动作:蘸一蘸,压一压,拿起来,“波罗波罗”吐出一个红泡泡。)

4、让个别幼儿上来动手操作,并进一步的加深操作过程。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吐泡泡的?(请个别幼儿上来)你想要吐什么颜色的泡泡?幼:兰色。(请个别幼儿操作,其余幼儿跟随她一起边说边徒手做动作。)

5、教师交代:对幼儿提出作画时要求:你还想不想吐泡泡呢?(想)。师:我们可以继续吐,把整个鱼塘里都吐满泡泡。(出示范画)问:好看吗?幼:好看。师继续问:小鱼宝宝们想不想自己来吐泡泡啊?幼:想。

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朋友都有三个瓶盖,选你自己喜欢的颜色用瓶盖进行印画,印的时候要用点力,每次一个瓶盖只能蘸一种颜色,换颜色的时候要用另外一个瓶盖蘸其他颜料,注意要保持画面的整洁,听清楚了吗?(幼儿仔细倾听)

三、能大胆选择色彩用瓶盖进行印画,体验其快乐。

教师播放音乐,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操作。

四、初步学习互相欣赏作品,并试着用语言描述泡泡。

1、展示幼儿的作品,互相欣赏。(幼儿欣赏同伴作品)

篇7:初一数学开课教案

1. 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 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其进行约分。

3. 了解分式值的正负或为零的条件。

知识点复习:

1.分式的概念::

练习:(1) 在 、 、 、 、 、 、 3a2- b 、 中是分式的有

(2).下列各式中,是分式的有( )

,(x+3)÷(x-5),-a2,0,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练习:(3)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 , ,

(4).分式 有意义的条件是( )

A. x≠0 B.y≠0 C.x≠0或y≠0 D.x≠0且y≠0

(5).若A=x+2,B=x-3,当x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

2.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练习:(6)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B.

C. D.

(7)如果正数x、y同时扩大10倍,那么下列分式中值保持不变的是( )

A. B. C. D.

(8). 若等式 成立,则A=_______.

(9). 下列化简结果正确的是( )A. B. =0

C. =3x3 D. =a3

3.分式值的正负或为零的条件

=0 的条件________ >0 的条件________ <0的条件________

练习:(11) 当x 时,分式 的值为零。

(12). 当x= 时,分式 的值是零

(13). 当x 时,分式 的值为正数.

(14) 若分式 的值为负数,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3 B.x<3 C.x<3且x≠0 D.x>-3且x≠0

(15).已知x=-1时,分式 无意义,x=4时分式的值为零,则a+b=________.)

4.整数指数幂 负指数幂: a-p= a0=1

1.计算: ; ;

2.某微粒的直径约为4080纳米(1纳米=10 米),用科学记数____________米;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0.00150=_____________;

(2)-0.000004020=__________

第十六章分式 复习学案(2)

1.分式乘法:

练习:(1). = (2). =

2. 分式除法:

练习:(3). = (4). =

(5). =

3.分式通分:

练习:(6). 的最简公分母是 。

(7). 通分

4.分式加减:

练习:计算(8) (9).

(10). (11)

5.化简,求值。

1.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2

2. 已知 - =5,则 的值是 .

6.解分式方程

练习:1. 2.

7.分式方程无解的条件

1. 若方程 有增根,则m的值是…………( )

2.若 无解,则m的值是( )

8.方程思想的运用

1. 若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x=2,则a= ;

2.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解为负值,求m的取值范围。

9.分式方程应用题

(1)A、B两地的距离是80公里,一辆公共汽车从A地驶出3小时后,一辆小汽车也从A地出发,它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3倍,已知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迟20分钟到达B地,求两车的速度。

(2)为加快西部大开发,某自治区决定新修一条公路,甲、乙两工程队承包此项工程。如果甲工程队单独施工,则刚好如期完成;如果乙工程队单独施工就要超过6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先共同施工4个月,剩下的由乙队单独施工,则刚好如期完成。问原来规定修好这条公路需多长时间?

篇8:初一数学开课教案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

二、专题练习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 -1 , 3 , 0 , x 的极差是 5 ,则 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 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5 8 8 9 10

乙: 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 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样本容量为 .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2、4、6、8、10、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 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 ,方差为 。

篇9:乃哟乃公开课教案

湘教版第九课歌曲《乃哟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乃哟乃》,表演摆手舞,初步感受土家族的音乐特点。

2、通过听辨、观察、演唱、手势、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表现1、3、5三个音的高低,并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乃哟乃》,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3、能听辨1、3、5三个音的高低,并能准确唱名。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并表现1、3、5三个音。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听《摆手舞》歌曲进教室。

二、简介土家族,引出DO、MI、SOL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你们能说出几个民族来?

2、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的是土家族。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土家族人非常聪明能干,他们很喜欢唱歌、跳舞(多媒体出示关于土家族的图片)。

3、律动:土家摆手舞(音乐“乃呦乃”)

4、有三个土家族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这3个土家族小孩的名字分别叫DO、MI、SOL,DO住在山脚下,MI住在半山腰,住的最高的是SOL,他住在山顶。

三、学习DO、MI、SOL

1、认识唱名1、3、5。

2、听辨三个音的高低,并唱一唱。

3、再次感受三音,学生看手势演唱DO、MI、SOL。

4、即兴创编

将D0、MI、SOL三音用XX X节奏任意组合。

土家族小朋友很聪明,用这三个音唱出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5、学唱曲谱、齐唱曲谱

四、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

这首歌曲中哪一句是重复出现的?

“乃哟乃,乃哟呵”是土家语,“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乃哟嗬”等衬词表达了热闹的场面和快乐的气氛。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乃哟乃”。我们在快乐,高兴的时候会用怎样的动作表现

2、学生用动作表现“乃哟嗬”

3、听范唱,记忆涂了颜色的小节,并在“乃哟嗬”处做动作。

4、听教师范唱,在有颜色小节处拍手。

5、根据节奏朗读歌词

6、学唱歌曲(多种方法进行)

7、老师领唱,其它学生齐唱涂色小节

8、学生领唱,老师唱涂色小节

9、完整地演唱歌曲

六、表现歌曲

学生一部分唱歌曲,一部分跳摆手舞,一部分用打巴掌为歌曲伴奏。

七、小结

篇10: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汤发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课文意思。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积累过的名言

同学们,你们以前积累的名言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

师:知之为知之„„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a.师: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b.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一部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师范读,练读。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5、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一)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

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甚”的意思是——很。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2)句意:“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2.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4)句意:“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3)句意:“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品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谁还会说。

(2)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5.学生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意思,先在四人小组里说,再指名说一说。

6.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四、体会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板书:杨梅

杨家果)(2)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五、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评价:动作、心理、神态)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读 杨氏子杨 梅

杨家果看注释

孔君平

孔 雀 孔家禽查工具书

篇11: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篇12:磁生电开课教案

一、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创设情境:

(说明:屏幕上显示夜灯火璀灿的迷人景色)师:夜里的汕头为什么还如此美丽? 生:是灯光把它妆扮成这样漂亮的。师:停电了,周围一片漆黑,怎么办? 生:用照明设备照明,如:手电筒······ 师: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呢? 生:有电源,能把电能转化为光能。

师:是这样吗?请一个同学,看看我手头上的这只手电筒有没有

装电池。生:没有。

师:没有电池,那手电筒为什么还能发光呢?手电筒的“电”

怎样来的?同样要使灯亮,也要有电,那么电又是怎样来的 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二、进行新课: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这个实验叫什么?

(课件展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奥斯特实验

师:奥斯特实验说明了哪两个问题?

生:电可生磁。

生: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在这个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启示?还想知道什么?

生:磁能否生电? 2.猜想与假设

师:既然“电能生磁”,那“磁能否生电”呢?大家有怎样的猜想? 生:能。不能。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为了检验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需要哪些器材?

生:磁铁——提供磁场

开关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灵敏电流表——检验电流的产生

师:器材选择好了,怎么连接进行实验呢?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发电了呢? 生:把开关、导线、灵敏电流表串联在一起,如果有电流产生的话,灵敏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确定磁生电的条件 实验一:导线在磁场中静止不动。

生: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没有电流产生。师:请同学们猜猜看,分析一下原因? 生:磁体磁性太弱了,磁场不够强。师:那我们换一个磁性强的磁体。

实验二:换用磁性强的磁体,保持导线在磁场中静止不动。生:电流表的指针还是没有偏转,说明没有电流产生,与磁性强

弱没有关系。

师:看来磁是不能生电的。

(“无意间”拿走导体,让学生看到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了。重复实验,发现磁确实能生电。)

师生总结:“运动”是磁生电的必要条件。(设疑)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一定会产生电吗? 实验三:开关断开,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生:电流表的指针没有偏转,没有电流产生。

电路断开了,不是一个闭合的回路,不可能产生电流。师:要产生电流,首先必须是一个闭合回路,这是产生电流的前

提条件。

实验四:开关闭合,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 生: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没有电流

实验五:开关闭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移动 生:电流表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

5、分析论证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也不一定会产生电流?

为什么左、右移动就能产生电流,而上、下移动就没有电流呢? 师:我们知道,任何磁体周围都存在磁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所以在前面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直观地研究磁场? 生:磁感线。

师:那么我们这里也利用磁感线来研究:为什么同样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现象却不同? 我们把地板和天花板分别比喻成磁体的N极、S极,请同学们用一只手表示“磁感线”。另一只手表示导体。磁场中的磁感线可看作小麦,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一把镰刀,要想得到小麦,镰刀应该怎样运动?

(说明:在形象的描述中,学生会说出“割麦运动”或“切割运动”等,获得探究结果。)

师:同理,要获得电流,导体在磁场中应怎么运动?也要切割。向左、向右、斜向上,斜向下······上、下呢?

(说明:运用类比,学生可以说出“切割磁感线运动”。)

(教师用手中的教棒模拟切割磁感线运动,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切割”的 感性认识。如果想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切割”的感觉,只要两人合作,一人举手代表磁感线,另一人举手代表导体,十分方便有效!)

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知“磁能生电”,这种由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

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这是由英国物理 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

师:首先,这个电路必须是一个闭合回路,假设电路没有闭合的话,不可能产生电流。其次,必须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而不是整个电路在磁场中运动,如果闭合线圈的整体都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由于两边切割磁感线方向相同,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也相同,这时在整个闭合线圈中两股感应电流相抵消,不能产生感应电流。最后,导体必须是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电流,如果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不能产生电流。师:课本P87第1题,请同学们判断哪种情况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只手电筒,它没有安装电池,但它照样能发光,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猜一下,它的原理是什么?里面应该有什么装置? 师:我们可以看到,它里面有一个线圈,有一个磁体,线圈固定不动,通过摇动,使磁体不断运动,线圈就不断切割磁感线,产生了电流,使手电筒发光。所以,它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电磁感应。

师:那要使我们教室里的灯亮,同样要有电,这个电又是哪里来的呢? 生:发电厂

师:发电厂又是如何产生电的呢? 生:发电厂是通过发电机来产生电的。

师:这个是一个手摇发电机,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演示:发电机)

师:我们可以看到发电机它是由两部分构成,转动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转子,是一个线圈;固定的部分,我们称为定子,是一个磁体。左边是N级,右边是S级,所以磁感线方向应该是

。转子通过一个传送带和摇把连在一起,摇动摇把的时候,在传送带的带动下,转子跟着转动,在这个过程中,转子不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再通过导线传递给灯泡,使灯泡发光。这个就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发电厂的发电机要复杂得多,不过原理都是电磁感应,都是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上一篇:擦窗户小学作文下一篇:如何写成长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