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2024-05-19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精选6篇)

篇1: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进号角.

为此作为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部门,同时又是这次改革主体之一的广电部门,应该看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越迟,改革成本会越高,改革难度会更大。唯有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从而自觉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为纲领,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牢牢抓住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大好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首先要突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固有体制瓶颈,创新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单位的内部改革,真正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人才配置机制,实施机构按需调整,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全员竞争上岗;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公开招聘,实行“凡进必考”;改革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培训和集中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工效挂钩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改革人才分流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和多渠道安置;改革职位分级机制,实施评聘分开和按岗定酬,实行同工同酬;改革人才聘任机制,新进人员实行雇员制和人事代理制。通过大胆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其次要以科学发展为重点,努力形成“宣传为本、两翼支撑、三业并举、和谐发展”的广电事业新格局。“宣传为本”,就是确立宣传任务是第一任务,社会效益是第一效益的观念;“两翼支撑”,以广电事业和广电产业作为两翼,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三业并举”,就是节目采编、广告经营、产业拓展三项业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就是公益性广电事业发展由政府指导,经营性广电产业发展由市场主导。

一、以整合频道资源为核心,坚持舆论宣传创新,确保宣传主业的健康发展和舆论喉舌作用的发挥。

1、强化频道节目的整体规划,将现有的竹山-1频道、-2频道、影视轮播、互动点播四个频道整合为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互动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以新闻宣传报道,资讯发布为主,突出频道的公信力、影响力,确保主流媒体地位。经济生活频道以经济类、社教类、生活服务类新闻、资讯传播为主,突出接近快性、实用性。影视互动频道以播放影视、点播节目为主,突出可视性、娱乐性。

2、强化舆论宣传的栏目创新,对现有竹山新闻、堵河视线、新闻周刊三个栏目加快改版步伐,以内容为纽带,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版块,强化栏目自身的宣传推介,努力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频道专业化目标。

二、依托宣传主业发展产业,以完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开发新业务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1、构建市场主体。按照宣传经营“两分开”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台)计划将电视广告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产业化运营,先成立竹山县广告经营中心,试运营,再规范,逐步实现企业化运作。

2、开发市场资源。针对现有广电资源特殊属性,将闲置的乡镇站房资产184万元,龙背山、观山寺、宝丰山三个山头闲置设备、山头资源以及广电中心可利用部分捆绑起来,成立竹山县广播电视实业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包装一批房产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进行立体开发。

第三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努力开创广电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项目库建设。围绕广电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加强与县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等县直部门的联系,系统收集整理项目资源,按照国家宏观投资政策导向,以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主体,精心设计包装一批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加大对上的争取协调力度,力争实现每年有两个一百万元以上的广电类社会发展项目批准开工建设。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积极争取国家、政府扶持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进广电中心建设。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模式,高标准建成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先进的演播厅,使之成为我县今后召开会议、举行演出的重要场所。

2、启动新一轮73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力争2008年以前全面完成,实现总投资过千万元。到201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和95%,有线电视联网村达228个,通村率达到90%,联网用户6.8万户,通户率达到65%,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形成天上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

3、加快推进鄂西北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中心建设。以广电大楼五楼为主机房,争取市网络公司投资500万元,高标准建设监控十堰市南三县前端中心机房,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有线电视维护成本高,信号不稳定,信号覆盖不均衡难题。

4、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频率工程。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扶持,以现有的网络为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数字电视进村入户步伐,让广大群众能够看到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局(台)长、广播电视局干部)

篇2: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我国现行的整个行政管理框架以及行政资源的配置都是在“省—市一县”体制中形成的。省直管县财政制度依然运行在“省一市一县”主体制之上,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还将并行很长一段时间。实践表明,“强县扩权”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应当是行政体制上省直管县的渐进过渡。从理论上看,不仅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从实践来看,这也是太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总的方向应当是,地级市不再管县(级别可保留),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省直管县。改革后,市与县的经济合 作联系要以市场推动为主,政府协调配合为辅,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工程。涉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涵盖了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的重建和调整。历史经验和改革实践证明,在改革的过程必然会有来自原有体制、机构、观念及其有关人员的种种障碍。因此,要确保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省级政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发展定位

调研表明,以县级行政管理权限调整为重点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深化亟需自上

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因此,顶层设计的优化就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节点。建议省级层面组建专家组进行专项研究,对省直管县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改革目标。改革的目标决定宏观框架的清晰性,决定改革设计的可操作性。目前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目标略显笼统,这一目标体制的边界很难具体界定,到底是部分政府行政权力的省直管还是政府全部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省直管,目标并不清晰,这会导致改革相关方的无所适从。因此,要重新梳理确定改革目标,使目标具备层次性,即省、市、县各级都有细化的行动框架;系统性,即能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协调各级各部门;渐进性,即每一步阶段性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可考核性,目标的实现可以予以量化考核。二是选准改革切入口。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涉及财权、事权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相关方的利益博弈。从利益流动角度来说,地市级层面是利益净流出方,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这次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改革切入口不应限定于试点县(市),应着眼于试点县(市)与所在省辖市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上,着力破解试点县与所在省辖市之间的利益博弈。资料表明,有些省份在改革措施中已经将地级市的定位和发展趋向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和改革议程,对市级机构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构想和设计,如湖南省就是按照“第一阶段是实行试点,第二阶段是虚化地级市、市县分置,第三阶段是撤销地级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样一条改革路径进行分步实施。我省下一步在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地级市的改革方向及路径也应进行充分的规划设计。三

是制定改革时间表。试点不仅仅是基层的大胆实践探索,更应该是系统顶层设计指引下的循序渐进。应围绕改革目标制定详细的推进时间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对预计时间点要达到的改革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督查落实,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要从根本上减轻省级政府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了省直管县这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市管县与省直管县两种并存体制 产生矛盾、发生摩擦的有效选径。从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投展观为指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台起来,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实现政府治理模式与政府职能定位的最最佳结合。要坚决地、彻底地推进政府再造,使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从所有者和直接管理者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全力打造一个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全新的、一流的制度环境。要加大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的力度,将行政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配套推进,要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的范围内推进改革,对于获取的改革成果要及时用法律明确和固定下来,对于存在法律障碍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修改相关法律。要进步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将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府际关系的

洼治化。

(二)准确定位省级政府职责

对于省级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来说,主要职责应该是站在全省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具体负责政策指导、规划发展、统筹协调以及法律监督等。也就是说,省级政府一般要站在宏观层面,定位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事务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角度,对市县的管理职能进 行台理界定,对市县的利益调整进行科学协调,对市县的财政运行状况进行适当监督,对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有效指导。具体来说,省级政府的职责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履行“制定政第、强化监督”的职责,负责制定和实施全省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 配套政策措施;二是负责统筹全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相处;三是负责全省的重大产业布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的开发管理;四是负责统筹管理和有效协调全省重要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全省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基本公共服务长期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等。而对于那些涉及到市县本地区的具体事务,省级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与此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大都市区的经验,由省级政府统筹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专门负责协调处理市县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有效化解双方的纷争和矛盾。

(三)科学布局行政区划

从省直管县的要求来看,省级政府的管理半径过大而导致管理质量下降的现状,迫切要求我国对行政区划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长远发展和国外经验来看,科学布局行政区划是必然的。在国外,一级行政区划数量多,管理屡次少,是许多国家公认的行政区划模式。我国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许多学者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管理学理论,在研究我国行政区划历史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增设到50个左右。这样一来,各省区就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幅度构建省直接管理县的行政体制。第二,适当调整县市的区划。要从精简机构、减轻人民负担的要求出发,对于部分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方财政收入较少并且缺乏区位优势的县进行分解、合并,扩大县的行政区域面积,减少县级行政区的数量,从而扩大管理幅度。

二、理顺地级市与县的关系

在实践中,地级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省直管县”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抵制的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级市政府担心这种政府层级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在理论上,有学者也提出,“省直管县”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有可能抽空地级城市发展成长的血液,严重阻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问题是,省直管县是否一定会抑制地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损害地级市的利益?研究表明,“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有利有弊,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省直管县”就一定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

(一)合理划分地级市与县的权责

省直管县之后合理划分市县的权责有利于市县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市县的权责关系应明确如下:

市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区域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一是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二是协调处理本市内的行政事务,完成中央和省级委托事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三是负责跨县区的基础设旖与公益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搞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工等。

县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一是逐步管理从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小城镇,推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切实职能转向服务协调,加快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是负责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公用生活设施等。

(二)逐步取消地级市对县的人事领导权

在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之后,地级市将不再具备领导县的功能,当然也包括人事领导权。首先,要改变过去耶种由于各地级市考评县委书记的指标内容、标准方法不尽一致,导致不少书记只谋人不

谋事,只讲政治不讲工作的局面,改为全面推行省级党委常委会研究 决定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由省委对县委书记直接任命。其次,县级领导的确定可以与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相结合,由基层群众对县级领导进行选举,采取公开竞选、群众投票的方式,竞选人首先公布自己的施政方案,由群众进行选举,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后,应该逐步采取县级领导的任命直接上报省政府,有省政府根据条件任命,县域治理需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一整套干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政治精英对对方政治的主导作用,为此可以考虑改变目前县级政权的异地为官制度。

(三)地级市与县协调合作发展

1.“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提高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强县扩权”下放的主要是经济计划、项目审批等行政经济管理权,并没有削弱市辖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强县扩权”改革解放了县级政府的事权束缚,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财政收入的提高。事权的下放缩小了市级政府的工作范围,节约了行政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使得县级政府承担的义务随之增加,原来一些由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逐渐过渡给县级政府。因此,“强县扩权”能够显著降低地级市的财政支出。

“省直管县”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却助长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省直管县”改革,使得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直

接结算,改变了市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从属关系,从源头上杜绝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盘剥”和“侵占”,因而此项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是合乎预期的。(2013年商丘1500亿,永城364亿)在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支出与收入并不直接挂钩。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地级市财政支出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这反映出,这些地级市开始更关切市辖区的发展,为之投入更多的财政支出。另外,地级市有可能会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制造或扩大财政赤字,来放大改革给地级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2.“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事权的下放,使得地级市政府能够从原有对下级繁杂的管理、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更集中管理城市地方事务,因此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强县扩权”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原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县域经济对城市经济必定会产生竞争。城市在应对县域经济竞争时往往选择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下降。

“省直管县”抑制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有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在原有“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下,市级财政通过再分配使得财力向市辖区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在短期内降低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原有的发展资金筹集方式受到了影响,短期内必定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 的负面影响。但是,改革带来阵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原来依靠财政分配倾斜的高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制造业、重工业为支撑)受到了挑战,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受到青睐。

3.“省直管县”改革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强县扩权”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但是改善了城市环境。“强县扩权”将经济管理下放到县级政府以后,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与农村文化的差异较小,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逐渐成为吸收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地区。所以,“强县扩权”能够抑制地级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改革也使得市级政府将施政目标集中到城市建设中来,因为地级市也只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更优质的资金。

“省直管县”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省直管县”取消了原有市级财政对市辖区的财政倾斜,以往那种以财政为支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自然削弱地级市对外来人口的“拉力”。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倾向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总之,省直管县之后,地级市与县之问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作为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以及基于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挤调性和竞争优势性,地级市与县之间应该建立统筹执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有效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考虑自身发展,又支持对方发展.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又积极发挥县市的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项目建设,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地级市与县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以顺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加快地级市政府职能转变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之后,尽管相应的行政级别不会取消,但是管理的区域肯定金缩小,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趋于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地级市政府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二)正确处理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

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地级市的撤销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随着而来的将是地级市行政权力的丧失、机构的裁撤、职能的剥夺及人员的分流。面对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相对成熟的体制和成果,地级市的去留问题 必须谨慎和正确处理。下一步的发展也必须进行重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可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取消部分地级市,实现市县分治。二是单列一部分地级市。对于一些发展较为成熟、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资源充分、辐射能力较强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级市可将其进行单列,给予其在政策、财政和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措施,鼓励其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拄展。三是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和规划。

(三)精简地级市行政机构

省直管县后,地市很多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或者是没有必要维持原来那么太的规模,那么,就肯定要对市级行政机构进行必要的裁撒和精简,相应的人员肯定也将随着分流。在精简机构方面,原来的那些在地级市政府设立的对口管理县级政府的机构可采取精简甚 至是撤销.还有管理、协调职能不强、可有可无的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也可以进行台井或撤销。在人员的安排方面.要通过采取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大力、妥善、合理安排原有工作人员,对于多次考核中存在不台格现象的人员要坚决于以辞退,对其他的比较非常优秀的人员可 采取上调、下派等方式进行分流,也可出台一定的鼓励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被精简的有关人员积极寻找出路。

四、加强县级政府建设以突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重点

(一)克服市管县体制造成的市“吃”县现象,提高县的发展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辐射带动城乡均衡发展,80年代初开始试行市领导县体制。截止2005年底,除海南以外的30个省区都试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其中18个省区市全面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我省2000年周口、驻马店撤地改市,全省全部实现市管县。市管县体制虽然在克服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带来了更为突出的市与县之间的矛盾,多数地市与县貌合神离,内耗严重。(1)市与县争利。一些城市基础较差,经济实力较弱的市与县争资源、争资金、争项目。(2)市向县“抽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为加快市区建设,依靠行政权力对所辖县抽血,截留资

金,截留中央和省级权力,下侵县级利益,市带县变成了市“吃”县、市“刮”县。(3)县与市抗衡。一些县域经济较发达地方,县域经济与地级市平起平坐,甚至更胜一筹,市县各自为政,降低了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

第一,率先把经济强县(市)升格为中等城市。重点把一批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非农就业比重大,经济实力远超过一般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强县(市)尽快发展成中等城市。如江苏的昆山市、江阴市,浙江的义乌市等全国部分百强县。这里的中等城市一般设定为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自然条件或产业条件比较优越,交通发达,接受大城市辐射影响大,经济社会发展比一般县级市明显较快,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弹性大。如果国家能在政策上给予

第二,把具备一定条件的县改设为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县级市数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匀,是城镇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我国从1997年开始冻结设市工作,近15年只是少许审批了几个。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县、强县、特色县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县,适度改设为市。这说明这项工作已引起高层的注意,改革不会再拖下去。多年 的经济发展,使许多县城及一些建制镇都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已经达到了设市的标准,传统的农村型行政区划体制不能适应城镇型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还是开发建设中的中西部地区,全国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约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2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城市型政区的经济活力,市制所蕴含的制度生产力。因此,当县域及其某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初步达到具备城市基本特征时,适时地通过撤县设市改革,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最好办法。

第三,撤县设区增强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从各地来看,一些地方中心城市发展基础好,与周边县关联度高,这样的地区可以进行撤县设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已经达到大城市标准,而周边的县域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比较弱,市对县辐射带动强,可以考虑撤县设区。第二种情况,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大城市标准,但现行行政区划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周边的县域经济实力也较强,市与县之间的第四,积极探索镇级市的发展。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制体系中,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与行政层级相对应的就是缺少镇级市。我国小城市数量偏少,应该积极发展镇级市,这也是对市本来含义的恢复。在一些发达省区,对于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达到一

定规模,并有一定的产业支撑的大镇强镇,都应积极进行镇级市的改革。镇级市为县辖市行政体制,既不影响原来的行政区划,又增加了我国城市的数量,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在现有设立镇级市的研究中,主要理由有这样两点。一是镇级市为建制镇和城镇型居民区向中小城市转型找到了新途径。二是镇级市不仅是对乡镇政权治所地城镇化现实的认可,也是对我国城镇体系的完善,更是对中国乡村城镇化历史的充分尊重。

(二)加强县级政府的权力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和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对县域权力运行的监督

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的权限逐渐扩大,但是相应的监督机构却投有明确加强,甚至变得更为松散,监管水平相对滞后,容易滋生腐败,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权力监督制约,避免行政权力滥用。为此,必须有效加强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县级政府的权力范围。将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职能的定位上要明确县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所在,在机构谩置上要建立起与中央、省垂直管理机构的相互监督机制。完善有关监督制度,实行县级司法独立,加强舆论监督,力求监督及时有效。

加强县级财政的保障力度。根据事权与财权柑匹配的原则,按照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事权划分,兼顾省级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和现阶段市县政府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合理界定省与市县财政支出范围.调整和规范省、市与县政府之间收入划分.适

当下移财权。将部分税基面广、收入稳定、流动性不大的税种作为县财政的主体税种,并适当提高部分共享税的市县分成比例。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和机制。对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提高县级政府发展自主权。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耍尽量扩大对县级政府事权的放权力度。特别是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计划制定、证照管理、价格调控等方面,扩权的领域和放权的力度应当更大一些。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规划.不需要再由市里统管,建议直接向省里上报衔接。原来由市里核发的各类证照,包括经营性收费、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地级市发放以外吗,都应在时机和条件成熟后由县里直接校发。县域内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收费、殡葬服务、出租车运价等多数价格管理权应授权县里制定和管理。

(1)制定与省直管县体制相适应的法规规章、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出现监督缺位问题。(2)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3)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机制。(4)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5)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

篇3: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原则

——因校制宜,自主实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本校教育教学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确定改革重点和领域,按规定自主安排资源和经费。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设计改革方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集成度,明确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难点,力争在关键领域尽快取得标志性成果。

——注重绩效,示范引领。激发改革活力,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注重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中央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协同育人机制更加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制度化成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制度化、专业化、网络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取得新进展,高等教育发展更加协调,涌现出一批社会公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科教育高校。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坚持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

(二)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完善管理办法,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发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制订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合理布局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设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亟需相关专业,调减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专业,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国家、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汇聚。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提高高校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度。

(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协同机制,加强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共同制定教学、学生管理、安全保障制度,共同推进开放共享,吸纳其他高校到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继续推进国家试点学院改革,运用协同育人等方式,不断创新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兼顾基础与前沿,统筹各类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

(五)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要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致力于以学为本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改革,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动优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同类型高校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高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将教师建设和应用在线课程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将学生有组织学习在线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对课程建设质量、课程运行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面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六)建立完善拔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基础学科青年英才培养,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五个学科深入探索,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发挥“拔尖计划”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各高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学生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办法等,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七)服务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继续实施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促进受援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师队伍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等四个方面显著提升。重点加强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受援高校定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强支援高校教师支教、管理干部挂职和受援高校教师进修、管理干部锻炼的双向交流。

三、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主体。各中央高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和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专题研究、编制本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明确改革举措、资源配置和资金筹集方式,确定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把各项改革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二)经费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设立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各中央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中央高校要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本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三)实施信息公开。各中央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公布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进展情况及标志性成果,推动改革经验与成果的共享,接受社会监督。

篇4: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江苏中学化学教育为目标,牢固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关键环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力破解考试评价改革的难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我省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一、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落实先进的教学观念

要注意落实三种观念:一是要树立服务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观念,二是要树立服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三是要树立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要落实这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认识,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本次课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信心和决心。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将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又要防止和克服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将不利于改革目标的达成。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省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工作继续深入、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坚持聚焦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主要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教学理念。要以体现新课程思想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指导课堂教学。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构建有效课堂。要创设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和生活的课堂。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强调大力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说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全盘否定,把我们传统教育中好的东西也丢掉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比较扎实,这是我们的优势,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另外,“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实施,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搞花架子。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没有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可能就要落空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二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三是互动与讲授的关系;四是形式与效果的关系;五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六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三、坚持学科特点,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化学学科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实验,化学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要加强实验教学。但由于实验条件发展滞后、课程标准及教材淡化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区分等原因,造成有些地方和学校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实验教学。建议目前实验教学条件不足的高中,应努力完成《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规定开设的学生实验;初中教学也应根据各市、各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开设一些基本的学生分组实验,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多做。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及时添置实验教学所需仪器、药品,配备适当数量的、合格的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使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四、坚持适度原则,进一步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

要深入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高中教学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注意处理好高中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尤其是高一,要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上多下工夫。各市、县(区)教研室可将其作为市、县(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高中教师要多了解初中教学的实际,了解初中新课程与原课程在教学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二是要注意把握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循序渐进的关系。《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而选修模块是在两个必修模块基础上的加深和拓宽,其中很多内容是阶段性地逐步加深的。所以在《化学1》、《化学2》的教学中也应注意循序渐进,按照课程标准和修订后的高中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可一味地瞄准高考,一步到位,以切实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

五、坚持技术带动,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改革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不能因为目前在使用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而一概加以排斥。具体要注意两点:一是增加教学的技术含量。要尽可能多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并通过优秀课件评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广大化学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和数字化教学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所必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尤其是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六、坚持科学评价,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坚持科学评价就是坚持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意志,就是通过提高考试、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来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使之能更合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更科学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要加大高考、中考改革研究的力度,从考试、升学制度,考试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教师和学科的全面发展。目前化学学科教学有被弱化的倾向,这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均衡地发展,是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篇5: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和《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全面推进我县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高度统一思想,全力支持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严格贯彻《预算法》,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强政府绩效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我县预算绩效管理,构建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和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县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为主体,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切实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强化部门单位支出责任,逐步构建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部门单位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实行比较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

(三)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严格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县财政部门牵头、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县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组织对重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和再评价,组织指导全县各预算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预算单位是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单位本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导下属单位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原则,优先选择重点民生支出、社会公益性较强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项目进行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基本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和财政综合绩效管理试点。

3.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按照“客观、真实、公开、公正”的要求,充分利用中介机构、专家和社会公众等第三方力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坚持做到基础数据准确、评价指标科学、评价方法合理,并依法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监督。

4.规范程序,严格考评。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责权对等、简便易行、规范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工作流程和制度体系,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建立健全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批复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范围,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考评、问责问效。

三、稳步有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建立绩效目标管理机制

1.绩效目标设定。各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预算时,要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政府预算编制总体要求和县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计划,向县财政部门报送绩效目标。

2.绩效目标审核。由县财政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财政支出方向和重点、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等,对部门单位报送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对于绩效目标不符合申报要求的,应要求报送单位进行调整修改,审核合格后进入预算编审下一步流程。

3.绩效目标批复。县级财政预算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县级财政部门在单位预算批复时同步批复绩效目标。

(二)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

县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对跟踪监控发现的绩效运行偏差,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应暂缓或停止该项目的执行,以确保绩效目标顺利实现。

(三)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县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预算支出绩效;建立滚动绩效评价项目库,收集项目立项、决策、建设、竣工等经济技术指标和数据资料;建立绩效评价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在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上的积极作用;建立第三方中介机构库,采用集中采购服务的方式,组织、指导中介评价机构参与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结束后,财政资金具体使用单位要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向预算单位提交预算绩效报告。各预算单位要组织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开展绩效自评,对下属单位支出进行评价或再评价,向县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评价报告。县财政部门要对各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并对其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对预算单位绩效自评实施再评价。同时,要积极开展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逐步推进企业使用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

(四)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机制

建立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整改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执行单位,各预算执行单位要认真研究绩效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纠正预算执行偏误,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机制,县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预算和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部门项目,减少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部门项目资金安排,取消无绩效或低绩效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绩效报告机制,各预算单位要定期向县财政部门提交预算绩效报告,说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财政支出绩效情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县财政部门每年要向县人民政府报告预算绩效管理综合情况、重点项目绩效完成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逐步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将预算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结果,尤其是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县政府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权责机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县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预算单位要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作用,按照县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机制,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扎实做好本地本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规范绩效目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各项工作流程,确保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效衔接。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专家库、中介机构库和监督指导库,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

(三)推进相关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探索实施中、长期预算管理,编制滚动预算。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将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约束,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时效性。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积极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平台。县审计部门和财政监督机构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财政监督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实施绩效审计和绩效监督。

(四)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县内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为预算绩效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篇6: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我们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 (1988年成立) 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 (1996年成立)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1981年成立)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959年成立) 和卫生管理学院 (1984年成立) 的同志们, 在学习讨论了《征求意见稿》以后, 集中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供参考。

1 关于卫生事业的宏观主题

1.1 根据国内外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我国卫生事业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应该明确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能停留在提供服务条件。这是由于卫生事业是我国唯一的关系到13亿每个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每一个家庭的安康幸福的伟大事业。它直接关系到全国各行各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发展, 它还能实现全国人民都能放心大胆, 愉快积极, 自主创新的完成各自的任务, 所以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历史性的一贯能集中力量办成任何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客观规律的各种重大、困难的伟大工程, 今年的四川抗震和北京奥运, 就是典型。

我们认为, 将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 提高到国策的地位, 可提出:“生命最宝贵, 健康占第一”的卫生战略决策, 并明确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方向、目标和任务, 这是完全必要的和一定能做好的。根本的卫生发展前提解决好了, 其他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按照以上思路, 我国的卫生事业改革将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将能成为新的国际典范。将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也是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

1.2 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体现了卫生事业是由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方面共同来完成。因此, 必须明确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应该表现为公平性、福利性和非营利性。文件稿中没有以上说明。

1.3 卫生产权制度, 根据前提要求, 就必须明确是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或混合所有制, 绝不能再搞以营利为目的, 发财致富的个体私有制。从改革创新的思路, 可以试行公益性或公有性的股份合作制, 以体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有机结合, 两种所有制积极性的同时调动。实际上这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4 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精神。文件必须明确城乡各级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应该是月薪制或年薪制。由于医务劳动的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 他们的工资应该相当于或不低于公务员和教师的相应水平, 使他们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定要改变当前, 靠赚钱吃饭的政策。

1.5 卫生事业不能再搞“收费补偿”、“创收发展”的市场化政策。因为这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大医院越办越大, 中小医院就很多困难, 基层组织就十分困难。人民群众的困难最大, 意见最多。

1.6 当前卫生改革的主要障碍是不敢于解放思想、不敢于创新、不敢于突破、不敢于走在时代的前面、不敢于使人民群众得到高水平的服务实惠。不要老是强调困难, 不要老是用二十世纪的一套。例如当前城乡都不搞高水平的家庭全科医生, 农村仍然不同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城乡基层组织仍坚持营利性私有化制度, 并在继续发展等等。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卫生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全面认识。

2 关于卫生事业总经费的筹集和使用

2.1 卫生总经费的筹集, 建议政府卫生投入不低于50%, 社会卫生投入不低于30%, 公民个人卫生投入不超过20%。目前的实际卫生总经费, 不符合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的精神, 造成很大浪费, 可以大大的压缩。三方卫生投入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相应的逐步提高, 不能超前或滞后。卫生工作可根据当地特点创新发展。根据我国经验, 困难的地方, 得到好的政策支持, 同样能做好卫生工作。相反, 经济好的地方, 政策有失误, 卫生工作照样办不好。

2.2 总量的1/2以上用在需方。即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和保健。主要是创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其中, 第一,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卫生免费, 医疗开始少量交费, 逐步过度到免费医疗。第二, 医疗救助制度, 对象是贫困人群, 疑难重症, 解决实际困难。第三, 商业健康保险, 对象是高收入人群的特需服务。这一条应该是当前卫生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措施得当, 敢于飞跃, 抓住主要矛盾, 一切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2.3 总量的1/2以下用在供方。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良性运行。

第一, 经费制度, 卫生行政和公共卫生全额预算。第二, 大中医院差额补助, 结余回收。第三, 社区基层, 收支两条线。第四, 发扬低投入, 高效益的成功经验, 发挥中西医药的廉价作用, 清除浪费行为。第六, 建立减免税收的基本药物制度, 医疗器材国产制度, 按成本定价, 统销或配送, 以减轻国家和群众的负担。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下决心改变药品、器械的一般商品性质和行为, 不能再搞商业化。

3 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开展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精神, 结合卫生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 以及当前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的特点, 开展城乡卫生服务体制一体化改革, 就显得特别重要。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卫生资源的合理调整。第一, 城市向农村调整, 除适当的人员、设备调整外, 特别是城市高层机构, 要负责农村相应机构的培养和建设。第二, 上层向基层调整、城乡上、中、基三级机构, 要从倒三角型“ᐁ”向金字塔型“△”调整, 即上层到中、基层, 中层到基层的人、财、物调整。第三, 富余部门向薄弱部门调整, 当前主要是由医疗部门向预防、保健部门的人财物调整。通过金字塔型的调整要实现上、中、基三级机构都体现不同分工的本科以上水平。

3.2 城乡统筹区域卫生规划。第一, 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第二, 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实行分级分工医疗卫生服务。上层专业分工, 中层按需分工, 基层综合服务。要规范首诊、转诊等制度。第三, 贵重仪器、设备, 按区域统一使用。这次城乡三级机构的区域卫生规划, 一定要实现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 明确规模、编制、设备、条件等等, 先试点, 分步骤, 保质、保量的完成。

3.3 城乡统一推行社区卫生服务, 第一, 这是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 第二, 基层的重点是服务站的家庭全科医生, 第三, 根据调查研究, 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 更急需, 并有可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 这是按科学规律办事。

4 关于卫生技术队伍的根本改革

4.1 贯彻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这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我们理解其内涵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 以体现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浙江省湖州市县乡村三级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 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 普遍的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 又减轻了国家和群众的经济负担, 群众反映中西结合医生好。

4.2 当前我国专科医生的建设重点, 应突出死亡率、发病率的高发病种, 特别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妇幼保健工作服务于2/3的人群, 专科医生急需培养提高。

4.3 在城乡基层服务站工作的以本科为起点, 以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家庭全科医生, 是当前卫生队伍改革的重点和根本。必须逐步实现由家庭全科医生负责包干到每一个家庭的制度。

5 关于创新型卫生管理理论, 卫生管理学科和职业化队伍的建设是卫生改革的关键

5.1 中国卫生事业, 需要有卫生管理学科的理论支持。上世纪80年代在卫生部的领导下, 创建了与卫生管理学科配套的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管理专业、卫生管理刊物和卫生管理学会。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就是代表之一。后来在各大区和各省、市都有建设。应很好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学术界有建议, 可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院和中华卫生管理学会。为培训在职高级卫生管理人才, 同时配合中央领导, 加强对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发挥作用。

5.2 1996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1997年1月1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是一次很好的会议, 做出了很好的决定。

1995年11月我们卫生事业管理学会在北京医科大学, 举办了“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为中央会议做了学术准备, 起了良好作用。

我们学会已经在准备举办“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 同时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并希望将《征求意见稿》能转化为中央的《决定》。最后能为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创造条件。

上一篇:高校教师节先进演讲稿下一篇: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