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2024-05-09

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共9篇)

篇1: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一、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A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B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篇2: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篇3: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关键词:俄语语言的幽默,修辞,表现手法

俄语语言的幽默形式多样,常以对话为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本文主要从修辞的角度对通用幽默进行分析,从俄语幽默故事中常见的双关,委婉,隐喻,夸张,语音手段,语体错位这些表现手法着手对俄语幽默语言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双关

1、语义双关是借助一个词或短语的直义和转义产生的幽默效果

语义双关有两种情况:

(1)多义词产生的双关,此处指的是说话人说的是一个词的转义,而对话人用这个词的直义对答,从而为自己辩解,如:

(2)分别用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来刻意制造的诙谐

通常说话人有意利用一个词或成语来表达不方便直接说明的话,从而造成一种幽默、讥讽、嘲弄的效果。如:

2、谐音双关指的是利用词的读音相同或相似表示两个相反的意思,从而使话语带有诙谐、幽默的意味

谐音双关也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1)近音异义词,如:

(2)同音异形词,如:

二、委婉

委婉指的是故意回避某种说法,采用婉转或缓和的话语把想表达的本意表述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委婉可以增添语言的讽刺意味。如:

两个音乐学院的学生相遇,第二个学生向第一个学生抱怨考期快到,可什么也写不出来,第一个学生建议他把老师发的材料都倒着写一遍,第二个学生委婉地说:“我试过!倒着写出来的是巴赫!”言外之意是讽刺老师已经将巴赫的乐谱偷着搞过了。

对话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因为等了很久而向服务生大发雷霆,当服务生送来巴西咖啡的时候,主人公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说:“现在我明白了,刚才您去哪里了。”言外之意是服务生因为去巴西取咖啡,所以让自己等了很久,间接的表达自己因怠慢而产生的不满。

三、隐喻

隐喻是最常见的形象表现手段,是词语的一种转义用法。以本体和喻体相似的特征为基础,把一个事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去的比喻叫隐喻。其中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喻词,本体可有可无。隐喻也是俄语幽默语言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如:

四、夸张

夸张又称夸大、铺张,就是对人对事或现象做夸大其实的描述,具有比现实更强烈的艺术。一般可以在数量,范围,程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夸张,俄语笑话中经常运用夸张去达到喜剧幽默的效果,从而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如:

市场上买家问卖家马在哪里,卖家一头雾水,反问买家:“什么样的马?我卖的是兔子,你在哪看到马了?”买家回答:“价格。”这里就是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卖家的价格高的离谱。

在这则笑话中,儿子和妈妈都使用了夸张。妈妈告诉儿子,不要言过其实,然而她自己却夸张地说“告诉儿子三百万遍了”。正是母子两个的夸张地说法提升了这段话的幽默意味。

五、语音手段

这样的笑话对讲笑话的人也有较高的要求,讲笑话的人不仅要在口音上模仿的惟妙惟肖,还要运用夸张的语调体现出人物的身份传递出对话的气氛。

六、语体错位

现代俄语语体基本分为五类:口语语体,公文事务语体,报刊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学作品语体。不同的语体对词语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要求,当不同语体的词语混合使用的时候,就会造成语体色彩之间的不协调,产生幽默的效果。最富有喜剧色彩的就是将书面语词汇用于口语当中,如:

这是一位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对心仪对象的爱情告白;“娜塔莎,我的心上人!欲望的三角使我遍体鳞伤,多边的爱情让我万分痛苦。”

“我在四分之一决赛的时候就被淘汰出局了”年轻人的有意把体育中的词汇运用到日常会话中,既回答了对方自己不是新郎,又巧妙的通过语体错位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七、结语

综上所述,要达到理解俄语语言幽默的目的,只了解这些手法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透彻的了解俄语语言的幽默,理解俄语语言本身制造的笑料,还应具有相应的词汇储备。不仅如此,俄语学习者还应该对相关的俄罗斯国情文化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知晓某些词语的象征意义,还要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福祥.现代俄语辞格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3(1).

篇4: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篇5: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1、对比。(广普)

A: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一般的性格。

B: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C:《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比中“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广普)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用牡丹和菊来侧面衬托莲的独特的美。《口技》中写宾客的反应,可以侧面衬托口技人技艺精湛;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小说常用)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4、伏笔、照应。(小说常用)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这种关系密切的相关描写,前面的叫伏笔,后面的叫铺垫。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散文常用)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6、夸张:(广普)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托物言志:(散文常用)

这种课文中的形象往往有象征意义,但重在言志。

如:闻一多写的诗《红烛》《老马》都是在抒写自己的志向。

8、借景抒情:(诗歌散文常用)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9、欲扬先抑:(小说常用)

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0、悬念:(小说常用)

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另外,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如:《天上的街市》《春》都有用到。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设计的考题一般有三种类型:

1、针对整篇文章而言:

如:《奇怪的交易》这篇文章最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对比

大卫和百万富翁的前后生活对比

再如:《儿科大夫的手》使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欲扬先抑

先表现儿科大夫好像有怪癖,总是搓手,别人都不理解他,后来,才表明他是为病人着想的好医生。

2、针对段落而言

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文字。常用的有:联想和想象

侧面烘托

对比

排比

3、针对句子而言:

如,赏析划线句子。自选角度。

篇6:记叙文表现手法

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托物言志(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结合(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增强表现力。

4.对比

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主题。

5.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7.赋比兴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8.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一开始就亮出作者的观点或表达的文章的主旨。

9.卒彰显志

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解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

10.设置悬念

先把……��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的表达主题。

11.前后呼应

是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借景抒情

(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13.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趣味、内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可以使文章更生动,让人捉摸不透。

14.伏笔铺垫

伏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篇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篇8: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古人读书强调“由文悟道, 因道解文”, 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 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 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 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 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 为什么这样写。

近年来, 中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写作手法理解能力的考查, 命题者试图通过对写作手法的鉴赏, 以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因此, 掌握该类试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对于提高考生答题准确度意义很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写法鉴赏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提问模式:

1.联系全文, 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对第×段中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 . 第×段写 道 :“××××××××。”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请分析它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本文以“××××”为题, 却又写到“××××”, 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5.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 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一线穿珠等写作手法, 请结合原文, 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简要分析。

文章的写作方法一般是因文而异的, 同样是记叙文, 因为题材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的不同, 其方法、技巧也不尽相同。从现状看, 同学们在答这类试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较多的是跟着感觉走, 结果只能是不知所云, 离题甚远;其次是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习惯于搬用空洞的概念术语, 导致失分率较高。

那么, 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呢?简单地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二是分析文章的顺序和结构;三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四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 就表达方式而言, 其叙事有详有略:文章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 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去看戏的全过程中, 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 而用了不少笔墨写乡间景物和小朋友的活动。这样写则能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顺序和结构而言,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 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过程为结构, 层次分明。就表现手法而言,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尤其是出航途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 堪称经典。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 可谓生动传神:作者笔下的“双喜”聪明、能干, 善解人意, 富有同情心, 而且反应灵敏, 考虑周到, 办事果断, 充满自信, 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此外, “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等也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语言特色而言, 可谓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热爱农村, 把平桥村比作“乐土”;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都体现了语言生动简练的特点。还有“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 黄牛水牛都欺生, 敢于欺侮我, 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只好远远地跟着, 站着”等充分体现了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典例解析】

如果你足够优秀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 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 参加复试的头一天, 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 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 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 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7岁。下了汽车, 按照父亲的嘱咐, 我找了一家旅店, 我结结巴巴地跟服务员要房间, 然后找到了考场。考场设在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在那里, 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 第一次见到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战栗, 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 我愿意拿所有的代价交换。

当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 兴奋与紧张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假如我发挥得好, 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 极有可能我会和父辈们一样, 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

那天我发挥得糟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用, 等待进考场时, 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 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有道理, 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 一些可疑的人在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可怕的, 原来还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 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

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 可是我做不到。手心全是汗, 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 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 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父亲在村口接我。他给我讲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菜, 他第一次把我当成男人, 在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 唯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用不着问, 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

两个多月后, 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 我考上美专的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 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 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 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 可是, 如果你足够优秀, 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不够优秀。”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 我们不喜欢这一切, 可是我们无法改变, 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 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 任何龌龊和阴暗都不能将其遮挡。

当然, 很有可能, 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 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 首先, 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阴暗, 其次, 你会快乐, 第三, 你极有可能变得足够优秀。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 被别人击败, 就证明你还不够优秀, 怨天怨地, 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阴暗的妥协, 而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选自《思路》2011年第10期)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12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这是一篇叙议相结合的文章。文章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 叙述了17岁那年自己到县城参加美术师专复试的事, 那次复试“我”没有成功, “我”认为没有被录取的原因可能是内定得差不多了, 而父亲却说“如果你足够优秀, 那么, 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文章结尾部分围绕父亲的话展开议论, 文章告诉我们:你变得足够优秀, 那么, 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

这道试题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属于写法鉴赏类试题。答题时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来分析描写方法以及作用即可。参考答案:心理描写。表达了“我”盼望考上美术师专的强烈愿望, 写出了“我”渴望梦想成真而又担心失败、既兴奋又紧张的心理活动, 为下文“我”考试失利作了铺垫。

【模拟演练】

门前的夹竹桃

⊙陆涛声

①门前有小院, 栽有自家喜欢的花木;隔栏便是近5000平方米的大花园, 花木品种、数量更多, 大都集中在春天一哄而起竞相争妍, 暴发一时也败于须臾;夏秋时节, 何处去寻她们的玉颜娇容?

②江南“入梅”时节, 原该连日梅雨沥沥, 气温该降至10摄氏度上下。可是当下入梅超过10天, 却没有正儿八经下过一场雨, 气温高达36摄氏度。门前大花园里百花畏惧, 蔫蔫无色;唯有一种花开得欢欢畅畅、热热闹闹, 它便是夹竹桃。

③夹竹桃是木本, 枝干是树, 叶似竹, 也有几分竹子的清雅;花似桃花, 也有红有白, 有单瓣又有重瓣, 也有几分娇艳。

④门前花园中早年建小区时种下的夹竹桃共有四棵, 两棵开红花, 两棵开白花。如今树干都比热水瓶还粗了, 枝盛叶茂花繁, 占了好大的空间。这时花正开得有场面, 有气势, 四棵大树分开组合成两大片繁花, 每片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 像两片绚丽云霞。

⑤春天百花盛开时, 夹竹桃也繁花满枝头, 也曾与百花同有过蜂鸣蝶舞“春意闹”;百花谢去, 而它还只是开始。它这种热烈、灿烂, 从农历二月底一直持续到农历十月底, 无一日间断, 试问百花中还有哪种有如此长久而又不间断的花期?园里虽有几处月季零星开放, 虽连开七八个月, 但一次开放仅五六天, 即落瓣凋谢红消香断, 间歇时间长。细看夹竹桃那满树满枝头, 有枯萎的花朵, 有新生的花苞, 有盛开的花儿;盛开的花鲜亮夺目, 足以淹没那些枯萎的花朵, 一代又一代接力, 前赴后继, 始终保持着满树灿烂, 有着一种超强的耐久力, 独特、奇异。我特别欣赏、钟爱它, 今年春也从乡下花木市场买来两株, 栽在小院边, 如今也已经开出红艳艳的花。在楼上书房, 视线每移向窗外, 便能看到那两大片久驻的“云霞”, 总感到赏心悦目。

⑥文人作文常从花草树木身上总结出一种精神, 把松、梅说成不畏冰雪, 把竹说成顽强、清高、虚心, 把菊说成傲霜耐寒, 把莲花说成“出淤泥而不染”……将植物人格化、品性化、道德化、精神化。我曾写过《为夹竹桃抱屈》, 说到它能吸收毒气净化空气, 被誉为“环保卫士”……其实那都是它们各自的自然特性, 它们不可能对自身这种能力和“精神”有所感知。文人的“发现”却使诗文有了情感和灵魂。这是文人们自己找的寄托, 是主观的附会。其实, 重要的是, 与这些草木亲近, 欣赏它们, 呵护它们, 成为朋友。让大自然物件, 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添彩, 也许, 这门前的夹竹桃遂了我这心愿。

(选自201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 结合语境理解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一哄而起”的含义。

2.第②段的画线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略作赏析。

4. 第⑤段主要写夹竹桃的什么特点?

5.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门前的夹竹桃》参考答案:

1.“一哄而起”本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 一下子行动起来。这里指春天许多花都竞相争妍。

2.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高温时节蔫蔫无色的百花与开得欢欢畅畅热热闹闹的夹竹桃形成对比, 突出夹竹桃不怕炎热的特点。

3.“这时花正开得有场面, 有气势, 四棵大树分开组合成两大片繁花, 每片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 像两片绚丽云霞。”将夹竹桃的大片繁花比作云霞, 形象地写出了夹竹桃盛开时的情形。

4.夹竹桃的花期长。

篇9: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关键词:国画艺术;意境表现;表现技巧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画艺术作为一种绘画艺术与绘画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特殊的艺术手法。虽然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受到了其他作品表达形式的感染,但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见中国画艺术至始自终都重视表现“意境”,可见“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1 中国画艺术中“意境”的内涵

说到国画艺术中的“意境”,就会想到我国的思想流派。在多年的发展下,我国形成以儒家为主的文学流派,此学派注重以“自我完善”为终极目标。在国画中,其“意境”的内涵与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是相融通的,但是表现却各有差异、各有不同。在表现国画的“意境”中,其“意境”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创作国画中,作者通过借物抒情,将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在国画中全面彰显,最后创设出与绘画自身相符的艺术氛围,与观看者产生共鸣。二是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并没有将自身的感情意识施加给观看者,而是在描摹现实美景,让观看者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作品中含有的思想。这就需要创作者注重描写国画细节,触发观看者的思维意识,引发他们能够展开无尽的想象。这才是国画艺术应具有的魅力。当观赏者在观赏画作时,很容易将情感融入其中,这也是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形式。观赏者只有體会到画作所具有的真实情感,才能够体会到画作中所要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让其作品的内涵与魅力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画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注重绘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浓墨重彩、线形统一等绘画技术,将一些特有的元素融入创作当中。让观赏者产生对作品不同角度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观赏者的联想力。从而可以突显出国画艺术所具有的深层魅力,将中国画艺术中的 “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国画创作中运用“意境”的要点

2.1 “动静结合”形式的运用

在创作国画艺术过程中,动和静对表现“意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画艺术“意境”表现主要形式。从表面上来讲,国画所体现的艺术形式是静态形式的艺术创作,平铺直叙,不会感觉到动态的因素。但在国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正是在此体现,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将动与静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如:在创作山水画中,在幽静、浓郁的森林中飞进了一只充满生机活力的小鸟,让我们在看到森林画时,能及时感受到小鸟的活泼、闹腾,为静态的森林画添加了一些动态的元素。也正是在这种“动静相生”的艺术表现特点下,让广大观赏者在看到国画时,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画中所讲述的故事,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国画中“动静结合”的主要形式。

2.2 “线形统一”形式的运用

国画的“线形统一”结合是创作国画的渊源。在最开始创作国画时,线条是表现意境的主要形式,这与国画的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创作国画时,人们创作国画主要是在岩壁形式上进行。所以,在创作国画中非常重视线条因素。发展到今天,线条依然是国画中体现“意境”的主要手法,在勾勒线条下,国画才能体现出生动的、和谐的劳动画面,并在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在最近几年来,在国画中,简笔和素描成为了其主要代表,因地制宜的来讲简笔和素描却有生动之处。在创作国画中,艺术家一般都会凸显线条,要么昂扬肆意,要么尖锐形象,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2.3 “虚实相生”形式的运用

“虚实相生”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熟悉,在国画“意境”中此种表现手法很常见。通常来讲,“实”指的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部分;“虚”指的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部分。在国画的“意境”中,唯有将“实”与“虚”有效的结合,才能创设出令人向往的意境。根据创作国画的特征,“实”指的是在创作国画中应用的绘画技巧,如绘画的比例、描绘、技巧等,这些内容确保了绘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虚”便是在具体的绘画中体现的“意境”。如渲染国画的技巧,作者运用浓墨的色彩来绘画出一个若有若无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引人入胜的。在国画的“意境”表现中,虚实是互相协调和补充的,唯有“虚实融合”的国画创作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国画意境。

2.4 “浓墨重彩”形式的运用

在国画“意境”的表现中,画面的震撼感作为很关键的一部分,在提高画面的整体感和美观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国画中,即便是扫一眼,每幅国画都会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从而刺激着观看者想要深入了解国画的欲望,这便是国画中“浓墨色彩”的作用。在我国山水墨画中,此种表现手法很常见。国画的“浓墨色彩”最初诞生于唐朝,作者使用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湿墨和淡墨等,来实现中国画写实的目的。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国画时自身要与创设的意境相融,唯有如此,才能创设出拨动人心的作品。如:在创作《金河畔秋意浓》这幅国画作品中,作者将远处的青山、火红的枫叶、近处的渔船等拿捏的恰到好处,意境非常唯美。

3 表达国画艺术意境的技术技巧

与其他绘画艺术对比而言,国画与其是有明显差异的,具备鲜明的特征。国画的匠心独运的绘画风格源于我国历史发展遗留下的绘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空间构图技巧、用笔技巧和着墨技巧等。如下对这些技巧进行了说明:一是用笔的技巧。此技巧是提高国画作品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山水画中讲究居多。在古代绘画中就提出了用笔的技巧和笔势的力度与走向,这些都需要长久的练习才能很好地掌握。画作不但要传神和使用规格的笔外,还要融入自身的感情因素,在执行画笔中一些硬性的技术技巧要求是必需的。二是,着墨的技巧。在历史的快速发展下,国画题材越发多样化,也涌现了多种类别的纸张,相对应的着墨技巧也在变化中。水墨与彩墨主要以墨为原料,融入水的调节配比不同的浓度,让画者运用墨迹在创作国画中变换黑色、白色、灰色三种层次,运用积墨、泼墨和蘸墨等技巧设计出形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悠远引人的意境。三是空间构图的技巧。在构建山水画意境中,空间构图是其构建的基础。空间构图的巧妙性在于传递画面的意境,并运用一定的技巧用多种形式的黑色、白色、灰色将远景与近景过渡在一起,在更迭颜色中呈现出画面后的意境。

4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表明,“意境”既是国画的精髓,也是国画艺术思想的主要表现手法。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常常运用“线形统一”“动静结合”和“浓墨色彩”等多种表现手法来衬托出国画中的意境,将观看者带入这种意境中,从而深入的感受到国画的魅力。但我们都知道,艺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艺术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可见每一幅国画作品都在表现着作者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容铁.水墨光晕 容铁国画艺术欣赏[J].收藏,2014(03):171.

[2]陈国创.陈国创的国画艺术[J].博览群书,2014(03):3-4.

上一篇: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美国药品安全使用协会下一篇:关于生命的意义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