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2024-05-18

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精选6篇)

篇1: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民主管理工作自查表

1、你单位是否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已建立(2)计划建立(3)不打算建立

2、你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的情况。

(1)一年二次及以上(2)一年一次(3)不定期(4)未召开

3、职工代表的产生情况。

(1)全部由职工或员工民主选举产生(2)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3)部分职工或员工代表是经民主选举产生的4、职工代表培训情况。

(1)定期培训(2)不定期培训

(3)没有培训过

5、你单位是否建立了下列制度(可多项选择):

(1)职工代表证制度

(2)职代会实施细则或其他民主管理的实施细则

(3)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实施细则

(4)厂务公开制度

(5)职代会民主管理专门小组或类似组织的有关制度规定

(6)其他

6、职代会对企业集体合同(草案)的审议情况。

(1)集体合同(草案)通过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表决

(2)集体合同(草案)向职工大会或职代会通报,没有实行表决

(3)集体合同(草案)仅工会方与行政方协商签约,未经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

7、对集体合同履约情况是否开展检查。

(1)开展(2)未开展(3)不清楚

8、职代会或其他的民主管理形式对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民主评议的情况。

(1)评议中层以上管理人员(2)评议中层管理人员(3)未评议

9、职代会或其他的民主管理形式对员工手册等企业规章制度审议情况。

(1)审议通过(2)部分审议通过(3)未审议

10、职工社会保险金等是否向职代会或其他民主管理形式报告。

(1)报告(2)部分报告(3)未报告

11、职代会或其他民主管理形式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事项审议表决方式情况。

(1)无记名表决(2)举手表决(3)鼓掌通过(4)不表决

12、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建立情况。

(1)建立(2)未建立(3)不清楚

13、对职代会或其他民主管理活动是否开展质量评估活动。

(1)开展(2)未开展(3)不清楚

14、企业与职工是否还建立下列沟通渠道。(可多项选择):(1)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或恳谈会,通报有关企业情况,听取职工的意见或建议

(2)通过企业报的形式,向职工通报企业情况

(3)通过局域网形式,建立职工与老板、经营者沟通制度

(4)通过厂报或广播的形式,宣传企业的有关方针和目标,及时通报企业最新动态

15、你单位是否对职工代表进行民主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1)培训过(2)未培训过(3)不清楚

16、您是否参加过民主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1)参加过(2)未参加过

17、你单位是否组织职工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意见。

(1)是的(2)有时候开展(3)没有开展(4)不知道

18、您认为本单位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否反映和代表了职工群众迫切希望和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

(1)是的(2)部分是的(3)不是的(4)不清楚

19、您认为本单位职代会或其他民主管理的形式在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1)作用较大(2)有一定作用(3)没有作用(4)不清楚

20、你单位是否给你缴纳社会保险金。

(1)是的(2)没有(3)不知道

篇2: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电话49870981、是否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是□√否

2、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式必修课□选修课□ 专题讲座√

3、近3年每年平均每学年开设健康教育课时数为18小时

4、健康教育课使用的教材《健康教育》(有教材填写教材名称,无教材填“无”)

5、是否开展健康咨询是□√ 否□

6、提供健康咨询的人员为吴本法陈建(有提供健康咨询人员填写“健康教育课授课老师、校医、外请医院医师、健康教育机构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未提供健康咨询人员填写“无”)

7、是否开展对学生进行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是□√否□

8、是否开展无烟学校建设是□√否□

9、近3年来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健康体检是□√否□

10、教室照明、课桌椅符合有关要求是□√否□

11、饮用水管理符合有关要求是□√否□是否使用自建设施供水是□√否□

12、落实近视眼等常见病防治要求是□√否□

13、落实晨检、因病缺课病因排查登记要求是□√否□

14、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是□√否□ 校名梅桥中学地址梅桥镇政府南首

15、落实入(转)学预防接种证查验要求是□√否□

16、是否设置中小学校卫生室是□√否□

是否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

医务人员是否有执业医师资格是□否□

17、是否设置中小学校保健室是□√否□

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专职□兼职□√

18、普通高校设校医院或卫生科

是否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务人员是否有执业医师资格

自查人:梅后园

篇3: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汉语音韵学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但是长期以来, 这个学科并没有一部严格现代意义上的音韵学辞书。首次以辞书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1978年出版的《语言文字学名词解释》 (又名《辞海·语言文字分册》)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 1978.4, 商务印书馆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的音韵学词条。该书共收有音韵学术语87条, 加上人名, 书名才158条, 术语部分仅有8页, 这当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音韵学辞书。类似的情况早在1927年出版的《文字学名词诠释》 (叶长青编著,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1927, 224页) 一书中就已存在, 该书虽然名为《文字学名词诠释》, 但却收有音韵学名词132条, 这当然也不能算是音韵学辞书。不过, 应该肯定, 这两部辞书特别是《语言文字学名词解释》虽非专门的音韵学辞书, 但其所创立的“术语 + 人物 + 著作”的编纂模式, 为今后音韵学专科辞典的编纂还是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在中国大陆, 首次以专科辞典形式出版的音韵学辞书始于1991年, 在这一年同时出版了两本重要的音韵学辞书和准辞书, 一本是1991年3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言学大辞典·音韵学卷》, 一本是1991年9月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音韵学辞典》, 这两部辞典各有特色。前一本《音韵学卷》虽然只是《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中的一卷, 但该卷有20余万字, 长达150页之多 (含人名、著作、音韵学史) , 完全可以视为是一部独立的音韵学辞书。《音韵学辞典》本文暂不讨论, 仅讨论笔者主编和独撰的两部音韵学辞书。这两部辞典就是《中国语言学大辞典·音韵学卷》和《语言文字词典·音韵学卷》 (学苑出版社, 1999)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和《语言文字词典》在音韵学界有一定影响, 与该书的音韵学词目有特色密不可分, 下面我们先把这两部辞书的音韵学词目全部列出, 作为下文讨论的基础。下表中的楷体字部分是《语言文字词典》新增或异名的词目 ;下划线部分是《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以下简称《大辞典》) 收录而《语言文字词典》未收录的词目。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与《语言文字词典》音韵学词目总表

(一) 总论:研究范围及学科 (40条)

(1) 汉语音韵学 (2) 音韵学 (3) 声韵学 (4) 汉语音韵理论 (音理) (5) 汉语语音史 (6) 音韵理论 (7) 音理 (8) 汉语音韵学史 (9) 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10) 古音学 (11) 古韵学 (见【古音学】) (12) 今音学 (13) 今韵学 (见【今音学】) (14) 等韵学 (15) 早期等韵学 (16) 宋元等韵学 (17) 明清等韵学 (18) 北音学 (19) 音韵 (20) 声韵 (21) 古音 (22) 古韵 (见古音) (23) 今音 (24) 今韵 (见【今音】) (25) 时音 (26) 上古音 (27) 近古音 (28) 中古音 (29) 近代音 (30) 古官话音 (见【近代音】) (31) 早期官话音 (32) 北音 (33) 南音 (34) 雅音 (35) 正音 (36) 中原雅音 (37) 戏曲音韵 (38) 京剧音韵 (39) 考古派 (40) 审音派

(二) 音理篇 (297条)

(41) 音韵构造 (42) 头颈腹尾神 (43) 起舒纵收 (44) 音类 (45) 声母 (46) 声 (47) 单声母 (48) 复辅音声母 (49) 复声母 (见【复辅音声母】) (50) 零声母 (51) 声类 (52) 声纽 (见【声类】) (53) 音纽 (54) 纽 (55) 五音 (56) 七音 (57) 九音 (58) 九声 (59) 喉音 (60) 牙音 (61) 舌音 (62) 齿音 (63) 舌头音 (64) 舌上音 (65) 半舌音 (66) 半齿音 (67) 齿头音 (68) 细齿头音 (69) 正齿音 (70) 细正齿音 (71) 唇音 (72) 重唇音 (73) 轻唇音 (74) 喉音双飞 (75) 喉音二独立 (76) 独清 (77) 独浊 (78) 分清 (79) 分浊 (80) 清浊 (81) 全清 (82) 全浊 (83) 次清 (84) 次浊 (85) 又次清 (86) 又次浊 (87) 不清不浊 (88) 半清半浊 (89) 最清 (90) 最浊 (91) 纯清 (92) 纯浊 (93) 字母 (94) 三十六字母 (95) 守温字母 (96) 三十字母 (见【守温字母】) (97) 系 (98) 组 (99) 帮系 (100) 端系 (101) 知系 (102) 见系 (103) 帮组 (104) 非组 (105) 端组 (106) 泥组 (107) 精组 (108) 知组 (109) 庄组 (110) 章组 (111) 日组 (112) 见组 (113) 晓组 (114) 影组 (115) 喻三 (116) 于母 (见【喻三】) (117) 云母 (见【喻三】) (118) 喻四 (119) 以母 (见【喻四】) (120) 羊母 (见【喻四】) (121) 照一 (122) 照等第一 (123) 照二 (124) 照等第二 (125) 照二组 (126) 照三组 (127) 照三 (128) 尖圆音 (129) 尖团音 (见【尖圆音】) (130) 尖音 (131) 尖字 (132) 圆音 (133) 团字 (134) 团音 (见【圆音】) (135) 喻化 (136) 宫商角徵羽 (137) 次商 (138) 次宫 (139) 半徵 (140) 半商 (141) 深喉音 (142) 浅喉音 (143) 半舌半齿 (144) 正舌 (145) 唇外 (146) 唇内 (147) 齿上 (148) 半喉半牙 (149) 轻齿 (150) 重齿 (151) 轻牙 (152) 重牙 (153) 重舌音 (154) 轻舌音 (155) 重齿音 (156) 轻齿音 (157) 同鸣者 (158) 不鸣者 (159) 字父 (160) 戛透拂轹揉 (161) 戛透轹捺 (162) 发声 (163) 外收声 (164) 内收声 (165) 收声 (165) 初发声 (167) 送气声 (168) 忍收声 (169) 位同 (170) 同位 (171) 音 (172) 韵母 (173) 单韵母 (174) 复韵母 (175) 鼻韵母 (176) 韵类 (177) 附声韵 (178) 不附声韵 (179) 呼 (180) 两呼 (181) 四呼 (182) 呼法 (183) 开口呼 (184) 合口呼 (185) 齐齿呼 (186) 撮口呼 (187) 开合口 (188) 洪细 (189) 洪音 (190) 细音 (191) 韵头 (192) 介音 (见【韵头】) (193) 韵腹 (194) 韵尾 (195) 阴声 (196) 阴声韵 (见【阴声】) (197) 阳声 (198) 阳声韵 (见【阳声】) (199) 舒声 (200) 舒声韵 (201) 促声 (202) 促声韵 (203) 儿化韵 (204) 曲韵六部 (205) 直喉 (206) 展辅 (207) 敛唇 (208) 抵腭 (209) 穿鼻 (210) 碍喉 (见【穿鼻】) (211) 闭口 (212) 闭口韵 (213) 阴轴 (214) 阴弇 (215) 阴侈 (216) 阳轴 (217阳弇 (218) 阳侈 (219) 弇侈 (220) 字母韵 (221) 复合介音 (222) 入声韵 (223) 入声字韵母 (224) 开口 (225) 合口 (226) 翕 (227) 辟 (228) 闢 (229) 开发收闭 (230) 自鸣者 (231) 子母 (232) 孙母 (233) 曾孙母 (234) 甚次中 (235) 喉音一部 (236) 喉音二部 (237) 喉音三部 (238) 鼻音部 (239) 舌齿音部 (240) 唇音部 (241) 闭口呼 (242) 混呼 (243) 齐齿卷舌呼 (244) 齐卷而闭呼 (245) 舌向上呼 (246) 咬齿呼 (247) 开口旋闭呼 (248) 齐齿旋闭呼 (249) 开合混呼 (250) 启口齐齿呼 (251) 闭口卷舌混呼 (252) 卷舌闭口混呼 (253) 开口正韵 (254) 开口副韵 (255) 合口正韵 (256) 合口副韵 (257) 四声 (258) 平声 (259) 上声 (260) 去声 (261) 入声 (262) 仄声 (263) 平仄 (264) 平侧 (见【平仄】) (265) 阴调 (266) 阳调 (267) 五声 (268) 六声 (269) 八声 (270) 八音 (271) 十四声 (272) 阴平 (273) 阳平 (274) 浮平 (275) 沈平 (276) 上仄 (277) 去仄 (278) 浅入 (279) 深入 (280) 清浊上去入 (281) 平上去入全 (282) 沈浮上去浅深 (283) 开承转纵合 (284) 啌嘡 (285) 音韵系统 (286) 音系 (287) 音韵地位 (288) 音韵位置 (289) 音节表 (290) 声韵调配合关系 (291) 声母与韵母的关系 (292) 声母与声调的关系 (293) 韵母与声调的关系 (294) 音韵对应 (295) 历时对应 (296) 共时对应 (297) 音韵演变 (298) 音变理论 (299) 自然音变 (300) 条件音变 (301) 音变规律论 (302) 不规则音变 (303) i- 音变 (304) u- 音变 (305) 推拉链理论 (306) 空格理论 (307) 变异理论 (308) 古音有连读音变说 (309) 古韵通转说 (310) 叶音说 (311) 转注说 (312) 音移说 (313) 王力古音通转说 (314) 黄侃古声韵“相挟以变”说 (315) 合韵说 (316) 同列 (317) 近转 (318) 近旁转 (319) 次旁转 (320) 正对转 (321) 次对转 (322) 正声 (323) 变声 (324) 交纽转 (325) 隔越转 (326) 出声 (327) 通转 (328) 旁转 (329) 对转 (见【阴阳对转】) (330) 阴阳对转 (331) 旁对转 (332) 阳入对转 (333) 阴入对转 (334) 合流 (335) 无变化 (336) 分化 (337) 渐移

(三) 音史篇 (162条)

(338) 原始汉语音系 (339) 殷商甲骨文音系 (340) 上古音系 (341) 喻三归匣说 (342) 照四归定说 (343)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344) 古无轻唇音说 (345) 古无舌上音说 (346) 古“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347) 照系二等归精系说 (照二 (庄组) 归精说) (348) 照三归端说 (照三 (章组) 归端说) (349) 古双声说 (350) 古音邪纽归定说 (351) 古音无邪纽说 (352) 上古“晓匣”归“见溪群”说 (353) 古匣群同母说 (354) 匣群喻三古归一说 (355) 古有复辅音声母说 (356) 一字重音说 (357) 古无复辅音声母说 (358) 带l复声母有A、B、C三式说 (359) 上古带l/r型复声母分两类说 (360) 上古二等有l介音说 (361) 上古喻四 (以母) 为l说 (362) 上古送气声母为后起说 (363) 上古汉语有送气和清化鼻流音声母说 (364) 上古晓母分二类说 (365) 古无合口介音说 (366) 古音韵至谐说 (367) 古阴阳入三分说 (368) 古分六元音说 (369) 古分四元音说 (370) 古分二元音说 (371) 脂微分部说 (372) 古支脂之三分说 (373) 东冬分部说 (374) 冬侵合一说 (375) 谈添盍帖分四部说 (古“谈添盍帖”分四部说) (376) 次入韵说 (377) 数韵共一入说 (378) 古“异平同入”说 (379) 上古有圆唇舌根音韵尾说 (380) 上古入声韵尾为浊音说 (381) 古无去声说 (382) 古无入声说 (383) 古无四声说 (384) 古有四声今读不同说 (385) 古无上去二声说 (386) 古“平上为一类, 去入为一类”说 (387) 长去短去说 (388) “四声一贯”说 (389) 长入 (390) 短入 (391) 声调起源于复声母说 (392) 声调起源于声母清浊说 (393) 声调起源于元音说 (394) 声调起源于韵尾说 (395) 上古音节结构观 (396) 古无开音节说 (397) 古有开音节说 (398) 上古阴声具辅音韵尾说 (399) 上古阴声为开音节说 (400) 上古无介音说 (401) 汉代音系 (402) 魏晋南北朝音系 (403) 中古音系 (404) 《切韵》音系 (405) 《广韵》声类 (406) 《广韵》韵类 (407) 《切韵》全浊声母不送气说 (408) 泥娘不分说 (泥娘不分立说) (409) 俟母独立说 (410) 《切韵》船、常声母互易说 (411) 喻三、喻四为重纽说 (412) 古群母有一二四等说 ( 中古群母有一二四等说 ) (413) 一等韵 (414) 二等韵 (415) 三等韵 (416) 纯三等韵 (417) 三四等合韵 (418) 四等韵 (419) 纯四等韵 (420) 假二等 (421) 假四等 (422) 《切韵》三等韵分A、B、C、D四类说 (423) 中古三等韵分A、B、C三类说 (424) 三A (425) 三B (426) 三C (427) 三D (428) 轻唇十韵 (429) 唇音不分开合说 (430) 假合口说 (431) 重纽 (432) 重韵 (433) 复韵 (434) 类相关 (435) 二等有介音说 (436) 重纽三等有r介音说 (437) 《切韵》音庚三归清说 (438) 《切韵》四等无 -i- 介音说 (439) 《切韵》严 / 凡、臻 / 真韵系之别为声调变读说 (440) 古梗摄韵尾为舌面鼻音及塞音说 (441) 同摄三四等韵主元音相同说 (442) 《切韵》鱼虞之别所据方音说 (443) 中古四声八调说 (444) 四声三调说 (445) 轻音起源于唐代说 (446) 《切韵》按主要元音分韵, 不按介音分韵说 (447) 《切韵》音系合口三四等韵复合介音互易说 (448) 晚唐—五代音系 (449) 宋代音系 (450) 元代音系 (451) 《中原音韵》音系基础观 (452) 《中原音韵》知照组分合观 (453)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观 (454) 幺母 (455) 鱼母 (456) 合母 (457) 明代音系 (458) 早梅诗 (459) 有形等韵 (460) 无形等韵 (461) 心母 (462) 清代音系 (463) 十三辙 (464) 中州韵 (465) 上口字 (466) 复声母的演变 (467) 精庄的分化 (468) 端知的分化 (469) 浊音清化 (470) 唇音清化 (471) 非敷的合流 (472) 知、庄、章组的合流 (473) 尖圆 (团) 音的合流 (474) 云、以、影的合流 (475) 云、以、影、疑合流 (476) 二等韵喉牙音字产生i介音 (477) 一等重韵的合流 (478) 二等重韵的合流 (479) 三等重韵的合流 (480) 《切韵》内转各摄一 / 三等韵的趋同音变 (481) 止摄诸韵的合流 (482) 纯四等韵i介音的产生 (483) 同摄三、四等韵的合流 (484) 江、宕二摄阳声韵的合流 (485) 梗、曾二摄阳声韵的合流 (486) 支思韵的形成 (487) 车遮韵的形成 (488) 近代四呼起源于宋元等韵的四等二呼说 (489) 闭口韵之变为抵腭韵 (闭口韵变为抵腭韵) (490) 儿化韵的出现 (491) 卷舌音声母后i介音的消失 (492) 古低元音今多高化说 (493) 调类稳定调值易变说 (494) 去声备于魏晋说 (495) 平分阴阳 (496) 浊上变去 (497) 阳上作去 (见【浊上变去】) (498) 入派三声 (499) 次浊上声归清类

(四) 资料篇 (249条)

(500) 文字学资料 (501) 谐声系统 (502) 谐声系列 (503) 主谐字 (504) 被谐字 (505) 谐声表 (506) 古“同声必同部”说 (507) 无声字多音说 (508) 高本汉谐声说 (高本汉的谐声说) (509) 李方桂谐声说 (李方桂的谐声说) (510) 普通谐声 (511) 特殊谐声 (512) 例外谐声 (513) 诗律 (514) 词律 (515) 曲律 (516) 诗韵 (517) 词韵 (518) 曲韵 (519) 平水韵 (520) 八病 (521) 平头 (522) 上尾 (523) 蜂腰 (524) 鹤膝 (525) 旁纽 (526) 大纽 (527) 正纽 (528) 小纽 (529) 调四声谱 (530) 押韵 (531) 合辙 (532) 韵语 (533) 韵例 (534) 韵式 (535) 韵脚 (536) 叶韵 (537) 取韵 (538) 合韵 (539) 叶句 (540) 叶音 (541) 抱韵 (542) 纯抱韵 (543) 准抱韵 (544) 交韵 (545) 纯交韵 (546) 复交韵 (547) 不完全交韵 (548) 叠句 (549) 富韵 (550) 换韵 (551) 转韵 (552) 开口韵 (553) 邻韵 (554) 密韵 (555) 偶句韵 (556) 隔行韵 (557) 隔句韵 (558) 疏韵 (559) 通押 (560) 通韵 (561) 虚字脚 (562) 遥韵 (563) 单一韵 (564) 排韵 (565) 打铁韵 (566) 随韵 (567) 递转韵 (568) 交织韵 (569) 窄韵 (570) 险韵 (571) 古假借必同部说 (572) 古异部假借转注说 (573) 读若资料 (574) 声训资料 (575) 譬况 (576) 直音 (577) 急声 (578) 急读 (579) 慢声 (580) 缓读 (581) 急气 (582) 缓气 (583) 急言 (见【急气】) (584) 缓言 (见【缓气】) (585) 徐言 (见【缓气】) (586) 长言 (587) 短言 (见【长言】) (588) 内言 (589) 外言 (见【内言】) (590) 笼口 (591) 横口合唇 (592) 踧口开唇 (593) 舌头 (594) 舌腹 (595) 反切 (596) 反 (见【反切】) (597) 翻 (见【反切】) (598) 反语 (见【反切】) (599) 反言 (见【反切】) (600) 反音 (见【反切】) (601) 体语 (602) 双反语 (603) 被切字 (604) 切 (605) 反切上字 (606) 切上字 (见【反切上字】) (607) 反切下字 (608) 切下字 (见【反切下字】) (609) 例外反切 (610) 九弄 (611) 反纽 (612) 双声语 (613) 双声 (614) 叠韵 (615) 合声 (616) 合声法 (617) 借用 (618) 今用 (619) 协用 (620) 切音直韵直母 (621) 切音转母 (622) 切音转母转韵 (623) 切音转韵 (624) 《切韵》反切上下字清浊搭配说 (625) 介音和谐说 (626) 韵书 (627) 韵目 (628) 韵部 (629) 部 (630) 韵 (631) 大韵 (632) 小韵 (633) 字纽 (见【小韵】) (634) 小韵首字 (635) 音节代表字 (636) 空 (637) 独用 (638) 《广韵》同用独用表 (639) 韵系 (640) 上平声 (641) 上平 (642) 下平声 (643) 下平 (644) 重出小韵 (645) 重某韵 (646) 《切韵》系韵书 (647) 《切韵》残卷 (648) 北音韵书 (649) 《中原音韵》系统韵书 (650) 等韵图 (651) 异读字资料 (652) 等韵 (653) 韵图 (654) 韵谱 (655) 等子 (656) 图 (657) 等韵门法 (658) 门法 (659) 门 (660) 法 (661) 摄 (662) 等 (663) 内外混等 (664) 独韵 (665) 开合韵 (666) 凭韵 (667) 音和 (668) 类隔 (669) 端知类隔 (670) 类隔切 (671) 转 (672) 内外转 (673) 内外 (674) 内转 (675) 外转 (676) 轻重 (677) 轻重交互 (678) 广通 (679) 通广局狭 (通广侷狭) (680) 局狭 (侷狭) (681) 通广 (682) 创立音和 (683) 内三外二 (684) 就形 (685) 开合 (686) 窠切 (687) 振救 (688) 精照互用 (689) 匣喻互用 (690) 凭切 (691) 正音凭切 (692) 寄韵凭切 (693) 喻下凭切 (694) 日寄凭切 (695) 日下凭韵 (696) 列围 (697) 助纽字 (698) 麻韵不定 (699) 前三后一 (700) 射字 (射字法) (701) 射标 (702) 击掌知音 (703) 等第 (704) 等列 (705) 四等 (706) 两等 (707) 韵摄 (708) 十六摄 (709) 十三摄 (710) 附摄 (711) 格子 (712) 行韵 (713) 取字 (714) 借声 (715) 寄声 (716) 等呼 (717) 开合合韵 (718) 开合分韵 (719) 归字 (720) 八法 (721) 出切 (722) 域外译音 (723) 日本汉字音 (724) 宋音 (725) 声明 (726) 吴音 (727) 汉音 (728) 唐音 (729) 新汉音 (730) 朝鲜译音 (731) 高丽译音 (见【朝鲜译音】) (732) 越南译音 (733) 安南译音 (734) 越南汉字音 (735) 汉越语 (736) 古汉越语 (737) 对音 (738) 梵汉对音 (739) 西夏语汉语对音 (740) 藏汉对音 (741) 蒙汉对音 (742) 满汉对音 (743) 回鹘语汉语对音 (744) 于田语汉语对音 (745) 契丹语汉语对音 (746) 十世纪河西方言 (747) 朝鲜语汉语对音 (748) 同源异式词

(五) 方法论 (30条)

(749) 音韵哲学方法论 (750) 音韵逻辑学方法论 (751) 系联法 (752) 反切系联法 (见【系联法】) (753) 正例 (754) 变例 (755) 同用 (756) 互用 (757) 递用 (758) 系联法正例 (759) 系联法变例 (760) 反切比较法 (761) 音位归并法 (762) 丝联绳引法 (763) 丝贯绳牵法 (见【丝联绳引法】) (764) 离析唐韵法 (765) 审音法 (766) 统计法 (767) 音系表解法 (768) 历史比较法 (769) 拟测 (770) 外部拟测 (见【历史比较法】) (771) 内部拟测法 (772) 类型拟测法 (773) 古调值拟测 (774) 舌齿音比例式 (775) 对音法 (776) 今音对照法 (777) 古今音对比法 (778) 时空投影法

(六) 音韵学史篇 (45条)

(779) 汉语音韵学研究 (780) 古音学的起源 (781) 现代音韵学的诞生 (782) 传统音韵学派 (783) 现代音韵学派 (784) 普林斯顿学派 (785) 形态构拟学派 (786) 四声起源说 (787) 四声名称来源说 (788) 永明声律论 (789) 字母的名义 (790) 守温字母来源 (791) 三十六字母创始者说 (792) 《切韵》名义说 (793) 反切起源说 (794) 反切名义说 (795) 反切的价值 (796) 叶韵说 (797) 《广韵》名义说 (798) 《广韵》同用独用例来源说 (799) 陈第语音发展说 (800) 古音繁今音简说 (801) 古音简今音繁说 (802) 包 - 白假设 (803) 词汇扩散论 (804) 普林斯顿假说 (805) 永明七年善声沙门大会集 (806) 中古古音学 (807) 明代古音学 (808) 清代古音学 (809) 清代今音学 (810) 反切改良运动 (811) 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 (812)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 (813) 关于《中原雅音》的讨论 (814) 第一次古音学大辩论 (815) 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 (816) 关于“古无轻唇音”的论争 (817) 等韵图的流派 (818) 等韵门法的发展 (819) 等韵学理的研究 (820) 明清等韵学理的运用 (821) 上古汉语音节性质研究 (822) 二等介音研究 (823) 当代音韵学研究

(七) 人物篇 (115条)

(824) 孙炎 (825) 李登 (826) 吕静 (827) 周颙 (828) 沈约 (829) 颜之推 (830) 陆法言 (831) 王仁昫 (832) 孙愐 (833) 李舟 (834) 神珙 (835) 守温 (836) 陈彭年 (837) 丁度 (838) 贾昌朝 (839) 吴棫 (840) 郑樵 (841) 毛晃 (842) 韩道昭 (843) 黄公绍 (844) 熊忠 (845) 周德清 (846) 刘鉴 (847) 兰廷秀 (848) 桑绍良 (849) 崔世珍 (850) 吕坤 (851) 陈第 (852) 徐孝 (853) 叶秉敬 (854) 樊腾凤 (855) 吕维祺 (856) 乔中和 (857) 梅膺祚 (858) 毕拱宸 (859) 顾炎武 (860) 毛奇龄 (861) 李光地 (862) 张玉书 (863) 潘耒 (864) 王兰生 (865) 江永 (866) 戴震 (867) 钱大昕 (868) 李元 (869) 李汝珍 (870) 江有诰 (871) 邹汉勋 (872) 陈澧 (873) 莫友芝 (874) 梁僧宝 (875) 劳乃宣 (876) 张行孚 (877) 汪荣宝 (878) 章炳麟 (879) 曾运乾 (880) 赵少咸 (881) 黄侃 (882) 沈兼士 (883) 钱玄同 (884) 高本汉 (885) 赵元任 (886) 赵荫棠 (887) 陆志韦 (888) 林语堂 (889) 方孝岳 (890) 黄淬伯 (891) 罗常培 (892) 白涤洲 (893) 王力 (894) 唐兰 (895) 魏建功 (896) 姜亮夫 (897) 李方桂 (898) 张世禄 (899) 王静如 (900) 葛毅卿 (901) 潘重规 (902) 服部四郎 (903) 丁声树 (904) 林尹 (905) 葛信益 (906) 严学宭 (907) 董同龢 (908) 河野六郎 (909) 殷焕先 (910) 黄典诚 (911) 周祖谟 (912) 张清常 (913) 藤堂名保 (914) 周法高 (915) 俞敏 (916) 张琨 (917) 李荣 (918) 鲍明炜 (919) 蒲立本 (920) 邵荣芬 (921) 王显 (922) 唐作藩 (923) 杨耐思 (924) 龙宇纯 (925) 郭锡良 (926) 薛凤生 (927) 何九盈 (928) 平山久雄 (929) 桥本万太郎 (930) 赵诚 (931) 梅祖麟 (932) 郑张尚芳 (933) 李新魁 (934) 陈新雄 (935) 丁邦新 (936) 宁继福 (937) 柯蔚南 (938) 施向东

(八) 著作篇 (185条)

(939) 《韵集》 (940) 《切韵》 (941) 《刊谬补缺切韵》 (942) 《王韵》 (943) 《唐韵》 (944) 《韵英》 (945) 《广切韵》 (946) 《韵略》 (947) 《广韵》 (948) 《大宋重修广韵》 (949) 《集韵》 (950) 《礼部韵略》 (951)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952) 《增韵》 (953)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954) 《新刊韵略》 (955) 《韵镜》 (956) 《七音略》 (957) 《四声等子》 (958) 《切韵指掌图》 (959) 《韵补》 (960) 《蒙古字韵》 (961) 《古音辨》 (962) 《五音集韵》 (963) 《平水韵略》 (964) 《韵会》 (965) 《古今韵会》 (966) 《古今韵会举要》 (967) 《中原音韵》 (968) 《韵略易通》 (969) 《切韵指南》 (970) 《韵府群玉》 (971) 《中州音韵》 (972) 《洪武正韵》 (973) 《琼林雅韵》 (974) 《词林韵释》 (975) 《转注古音略》 (976) 《青郊杂著》 (977) 《字学元元》 (978) 《西字奇迹》 (979) 《毛诗古音考》 (980) 《屈宋古音义》 (981) 《读诗拙言》 (982) 《元韵谱》 (983) 《韵法直图》 (984) 《泰律篇》 (985) 《西儒耳目资》 (986) 《韵法横图》 (987) 《切韵射标》 (988) 《韵略汇通》 (989) 《韵学集成》 (990) 《韵学大成》 (991) 《交泰韵》 (992) 《韵表》 (993)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994) 《正韵笺》 (995) 《洪武正韵笺》 (996) 《音韵日月灯》 (997) 《等音》 (998) 《声位》 (999) 《太古元音》 (1000) 《切韵声原》 (1001) 《五声反切正韵》 (1002)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1003) 《音学五书》 (1004) 《韵补正》 (1005) 《古韵通》 (1006) 《古今通韵》 (1007) 《易韵》 (1008) 《声韵源流考》 (1009) 《音韵阐微》 (1010) 《五方元音》 (1011) 《古韵标准》 (1012) 《音学辨微》 (1013) 《四声切韵表》 (1014) 《唐韵考》 (1015) 《拙庵韵悟》 (1016) 《类音》 (1017) 《诗词通韵》 (1018) 《佩文韵府》 (1019) 《佩文诗韵》 (1020) 《佩文诗韵释要》 (1021) 《声类表》 (1022) 《声韵考》 (1023) 《古韵谱》 (1024) 《说文旧音》 (1025) 《等韵精要》 (1026) 《音切谱》 (1027) 《汉魏音》 ( 1028) 《戚林八音》 (1029) 《同文韵统》 (1030) 《诗声类》 (1031) 《等韵切音指南》 (1032) 《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 (1033) 《说文声类》 (1034) 《六书音韵表》 (《六书音均表》) (1035) 《古韵通说》 (1036) 《古韵溯源》 (1037) 《音学十书》 (1038) 《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 (1039) 《词林正韵》 (1040) 《说文谐声谱》 (1041) 《韵学骊珠》 (1042) 《等韵辑略》 (1043) 《说文谐声孳生述》 (1044) 《切韵考》 (1045) 《李氏音鉴》 (104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 (1047) 《空谷传声》 (1048) 《音韵逢源》 (1049) 《说文审音》 (1050) 《四声切韵类表》 (1051) 《音韵辑要》 (1052) 《字类标韵》 (1053) 《等韵一得》 (1054) 《切韵求蒙》 (1055) 《四声韵谱》 (1056) 《韵籁》 (1057) 《唐写本唐韵校勘记》 (1058) 《两周金石文韵读》 (1059) 《文字学音篇》 (1060) 《七音谱》 (1061) 《音韵学通论》 (1062) 《中国古音学》 (1063)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1064) 《中国声韵学》 (1065) 《声韵学表解》 (1066) 《十韵汇编》 (1067) 《古音系研究》 (1068) 《中原音韵研究》 (1069) 《韵史》 (1070) 《汉魏六朝韵谱》 (1071) 《中国音韵学史》 (1072) 《中原音韵音系》 (1073) 《广韵声系》 (1074) 《汉语音韵学导论》 (1075) 《古音说略》 (1076) 《切韵研究》 (1077) 《切韵音系》 (1078) 《音韵存稿》 (1079) 《汉语语音史》 (1080) 《汉语音韵》 (1081) 《诗经韵读》 (1082) 《楚辞韵读》 (1083)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084) 《中国音韵学研究》 (1085)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第一分册) (1086) 《唐五代韵书集存》 (1087) 《广韵校本 (附校勘记) 》 (1088)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1089) 《上古音研究》 (1090) 《音韵学讲义》 (1091) 《汉语语音史概要》 (1092) 《瀛涯敦煌韵辑》 (1093) 《等韵源流》 (1094) 《汉语音韵学常识》 (1095) 《汉语诗律学》 (1096) 《唐五代西北方音》 (1097) 《韵学源流》 (1098) 《反切释要》 (1099) 《中国古代韵书》 (1100) 《汉语音韵讲义》 (1101) 《上古音手册》 (1102) 《汉语音韵学基础》 (1103) 《广韵校录》 (1104) 《中原音韵表稿》 (1105) 《经籍旧音序录·经籍旧音辨证》 (1106) 《汉字古音手册》 (1107) 《音韵学教程》 (1108) 《古汉语音韵学述要》 (1109) 《中原音韵音系研究》 (1110) 《中原音韵新论》 (1111) 《古今声类通转表》 (1112) 《反切概说》 (1113) 《汉语等韵学》 (1114) 《音韵学概要》 (1115)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 (1116) 《古韵通晓》 (1117) 《汉语音韵史论文集》 (1118) 《汉语拼音字母演进史》 (1119) 《汉语“儿”[?]音史研究》 (1120) 《北京音系解析》 (1121) 《八思巴字与古汉语》 (1122) 《十驾斋养新录》 (1123) 《国故论衡》

这个总词目表共收列出了《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和《语言文字词典》全部音韵学词目1123条, 其中后出的《语言文字词典》比《大辞典》增加了55条。本文之所以把这两部辞书的音韵学词目表全部列出, 是基于下面四点考虑 :

(一) 全面展示当前较有代表性的音韵学辞典的词条设置和分布情况。该词表的具体词目及框架结构可作为今后修订和编撰新的音韵学辞典的参考。对促进音韵学的发展很有意义 ;

(二) 这份词表本身颇具学术价值, 特色突出, 尤其表现在有诸多前所未有的创新性词目 (如理论学说类词目和音变类词目) 上, 值得关注 ;

(三) 下文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完全是以该词表为依据 ;

(四) 音韵学辞典的编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音韵学史的研究工作, 因为它把一个时代的有共识的音韵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加以反映和总结。但是当前的音韵学史论著很少把音韵学辞典的成果包括进去, 我们在此郑重提出, 希望能引起汉语音韵学史研究者的注意。

应该承认, 由于基本上没有多少前人的成果可资借鉴, 编纂音韵学辞书可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如何在浩瀚的古人和今人的音韵学论著中遴选出词条, 并加以诠释形成一部自成体系的专门性辞书, 实非易事。主编人必须在熟悉古人和今人已有重要著作的基础上统一规划, 做出判断, 做出选择。

下面, 我们就根据上文所列的音韵学词目表, 来具体讨论音韵学辞典的编撰原则。

二、原则一:汉语音韵学学科框架体系是音韵学辞典编撰的灵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 汉语音韵学也不例外。惟其如此, 任何一本专科辞典理应反映本学科的学科体系。换言之, 专科辞典的词条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 而是一个内部有紧密联系的有机体, 其系统性应在分类词条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我们认为, 专科辞典编纂凡是不列出分类词目总表的 (样本可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音韵学词目框架表) , 都是不可取的。编纂汉语音韵学辞典这种专科辞书, 其词条的设立和排列应遵循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汉语音韵学的学科分类体系是何种结构?目前音韵学界尚无一致意见, 冯蒸1988曾经提出如下的汉语音韵学学科分类体系框架表, 并在上列二本辞书中予以贯彻实践, 或可供参考。该表如下 (见38页) :

这个框架体系的特点是: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先分为总论、分论、方法论三部分;第二层:每个部分又可下分门类, 最主要的是分论下分 :音理篇、音史篇、资料篇、音韵学史篇四篇 ;第三层是每篇之内再分细类, 共有42细类, 细类下又有子类。上列两部辞典的音韵学词目总表就是根据这个体系排列的。根据这个汉语音韵学学科体系框架表, 并对照上列二本音韵学辞典的分类词目表,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各词条的类属关系。个别词目的设立和类属容或可商, 但学科体系框架统领词条, 词条反映框架, 这种互动关系在这两部辞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认为, 音韵学学科框架体系应是音韵学辞典编撰的灵魂, 是最为重要的编纂原则之一。

三、原则二:理论学说类条目占有较大比重是音韵学辞典创新性表现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致说来, 一部完整的音韵学辞典, 其词条通常由五部分组成: (一) 术语; (二) 理论学说; (三) 机构事件; (四) 人物; (五) 著作。这五类条目中, 只有理论学说类条目的撰写难度最大, 也最重要。因为这类条目要求撰写者须对该理论学说的来龙去脉和学术价值有清楚的理解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出来, 撰写者须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方可写出, 确有一定难度。但也正因为此, 读者也最为需要, 才可以体现音韵学辞典的核心价值, 对推进音韵学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

这一类条目在辞典中多以“××论”或“××说”的形式出现。《大辞典》和《语言文字词典》音韵学条目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创立了相当数量的理论学说类词目, 据统计有110条之多, 约占总词目的十分之一, 令人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现举“类相关”一例以见一般:“类相关关于重纽反切的类别规律的学说。该学说的创始人是辻本春彦, 该术语的创立者是平山久雄。辻本春彦《所谓三等重纽问题》 (1954年) 提出一条规律:表示重纽的反切中, 上字若A类, 则被切字亦属A类, 上字若B类, 则被切字亦属B类。1957年上田正也提出了此种看法。平山久雄在中国学者周法高《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的启发下 (周氏此文列举了以《切韵》校勘的《广韵》、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一切经音义》诸书中的唇音反切, 发现重纽A、B类字不互相用反切上字。不过因为两者共同以普通三等韵的轻唇字作反切上字, 所以在反切系联上看不出区别来) , 于1966年发表了《关于〈切韵〉蒸职韵与之韵的音值》。据周氏对唇音重纽反切的观察推而广之, 观察到《切韵》里重唇音重纽A类字和B类字不互相用为反切上字的原则也可适用于牙喉音。并且把A类字和B类字分别只能切A类字和B类字, 而C类字则无此限制的现象称为‘ (切上字与被切字之间的) 类相关’。台湾学者杜其容《三等韵牙喉音反切上字分析》 (1975年) 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以前对重纽的研究多注意反切下字, 而类相关学说则指明对三等韵的研究也要注意反切上字。 (注:此条所说的A类、B类, 是国际汉语音韵学界通用的周法高对三等韵的分类和命名) ”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124页) 。著名音韵学家、台湾史语所院士龚煌城教授在其著名论文《从汉藏语的比较看重纽问题》 (1997) 中对《大辞典》的“重纽三等有r介音说” (125页) 条有积极评价, 这是大师级音韵学家对该辞典音韵学卷的肯定, 我认为有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理论学说类词目在音韵学辞典中的重要地位。著名音韵学家邵荣芬先生说:“新假设或新论点是新知获得和科学进步的起点, 提出新假设或新论点的多少, 是衡量一个学科有没有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当前音韵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城不断探索挖掘, 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新假设、新理论, 这对于丰富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活跃并推动音韵学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7) 。今后的音韵学辞典编撰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设有众多理论学说类词目的这个特色, 并作为音韵学辞典编撰的一项原则来加以贯彻。

四、原则三:集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音变类条目是音韵学辞典的特色之一

《大辞典·音韵学卷》的另一个创新之处, 就是重视汉语历史音变现象的总结, 集中设立了相当数量的音变类词目, 这是该辞典与其他同类辞典的重要区别之一。这类音变词目约有30余条。我们知道, 历史音变是汉语语音史的核心内容, 包括上古早期至上古晚期的音变, 上古至中古的音变, 中古早期至中古晚期的音变, 中古至近代、现代的音变等等。这些音变大致可分为声母音变, 韵母音变和声调音变三类, 但是这些音变具体有多少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名称是什么?如何把音变研究成果转化为词条?则迄无定说, 我们是根据自己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和理解拟定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音变类词条。后来出版的《语言文字词典》对此又有所调整和增加。这两部辞典设置的诸多音变类词条这一特色引起了日本汉语音韵学家的重视, 日本著名的汉语音韵学家佐藤昭教授曾专门致函笔者, 对这部分内容加以肯定。所以今后音韵学辞典的编撰应保持和发扬这个特色。音变类词条有的音韵学辞典却对此重视不够, 例如, 曹述敬主编的《音韵学辞典》是一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音韵学辞书, 该辞典所收词目非常丰富, 特色也极为突出, 但是竟然没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这类基本的音变条目, 未免是白璧微瑕。

五、原则四:音韵学辞典的编撰要兼容并收, 不主一家, 体现共识与创新并举的原则

在《大辞典》的编撰过程中, 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意见, 就是认为音韵学辞典的编撰应该完全以某一权威专家的意见为依据来设计词条并进行编撰, 基本上排斥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认为这样做辞典才具有所谓权威性。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不妥的。因为如果这样, 它就不是全面反映整个音韵学界研究成果的音韵学辞典, 而成为某一家的音韵学辞典了。那应该是另一种类型的辞典, 自有其重要价值, 如著名的《王力语言学辞典》就是此种类型。但音韵学辞典这种专科辞典不属这种类型。而且任何一位权威专家的意见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 加之汉语音韵学早已是一门国际性学科, 我们坚持主张音韵学辞典的编撰应该不分国内外, 不主一家, 兼容并收, 择善而从。具体来说, 不但立目要兼容并收, 不主一家, 而且释义也应是如此。原则上条目的释义以共识性意见或者代表性意见为主撰写, 但允许某些词目可以两说甚至三说并存, 视具体情况而定。以“重纽韵舌齿音的归属”一条为例, 目前音韵学界有三种代表性意见, 尚未取得一致, 就应该三说并存, 给读者以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空间。再如“清浊”一条, 长期以来只有一个解释, 即以声带的是否颤动为区分标准, 通常指声母。但是, 深入分析汉语音韵史料后就可以知道, 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对清浊的理解实有两派, 一派是韵镜派清浊, 即通常的理解 ;一派是切韵派清浊。切韵派清浊的含义与前者迥然不同, 指的是韵母, 指的是元音, 与声母无关, 详见赵元任1960。音韵学辞典编撰者就应该对此如实加以反映, 既吸收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又反映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实情, 提高了辞典的编撰水平, 这就是兼容并收, 不主一家的收效。这类尚未取得共识的成果我们可暂称之为创新性成果。今后的音韵学辞典编撰, 我们以为, 上古音方面, 除清代学者外, 应主要根据高本汉、董同龢、王力、李方桂、龚煌城、蒲立本、郑张尚芳、斯塔罗斯金、包拟古、白一平、沙加尔、许思莱等诸家之说立目;中古音方面, 应主要根据陈澧、高本汉、陆志韦、赵元任、李荣、邵荣芬、蒲立本、丁邦新等诸家的成果立目, 近代音方面应主要参考陆志韦、罗常培、赵荫棠、永岛荣一郎等及当代国内外成绩卓著学者的成果立目, 当然还可包括主编人和撰写人的相关成果, 不过编撰人成果的立目要极为慎重。

六、原则五 :音韵学古籍的立目原则—— 亟应收录“音义书”和重视收录“亡佚书”

音韵学著作是音韵学辞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各辞书的收录范围和收录标准并不完全一样。就音韵学古籍而言, 除了大家已有共识的韵书、韵图、音论书等典型的特别是有代表性的著作予以收录之外, 还有一大批传统被划入训诂学的“音义书”, 长期被排除在音韵学之外。这些“音义书”固然有其重要的训诂学价值, 但其音韵学价值绝不低于训诂学, 而且往往更有特色, 亟应纳入音韵学辞书的收录范围而加以立目。再有就是对已经亡佚的音韵学著作是否收录和立目的问题, 学界尚无一致意见。笔者认为, 音韵学“亡佚书”的收录是完全必要的, 这也是汉语音韵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具体收录和立目时要视所编辞书的规模大小而定。大型的音韵学辞书自应广为收录“亡佚书”, 而中小型的音韵学辞书则应以现存音韵学古籍为主, “亡佚书”的收录不必求多求全, 只把一些重要的“亡佚书”如中古时期的“五家韵书”、《韵铨》、《韵英》等加以收录就基本可以了。在这方面, 曹述敬主编的《音韵学辞典》率先做出了垂范。该辞典以大量收录“音义书” (共197种, 现存44, 亡佚153) 和“亡佚书” (共343种) 而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 亟应加以肯定和发扬。

七、当前音韵学辞书和准辞书编撰的现状与问题

据我们所知, 当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音韵学辞典或准辞典约有40余部 (见表一、表二, 另附表三备参) , 详见下列三表:

对以上三个表, 我们想说明三点: (一) 表一所列出的40种书是迄今为止我们已知全部有音韵学词条的辞书和准辞书。读者可据此了解目前音韵学辞书和准辞书的编撰现状。 (二) 表二是非汉语语言学的专科辞典, 所收音韵学词目虽然不多, 但是很有特色, 有不少不见于专门的音韵学辞典, 往往可以补正统的音韵学辞典之缺, 不容忽视。如《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所收的“阴出阳收”一条内容已成为当前音韵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 音韵学辞书对现存音韵学古籍的立目和释义方面, 应力求完备, 表三提供的几种古籍目录或可供参考。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 》和《韵学古籍述要》三种都对所收的音韵古籍做了提要。至于“音义书”, 前述曹述敬主编的《音韵学辞典》已收录相当丰富, 不过亦不无缺漏。如笔者曾经研究过的《尔雅音图》《尔雅音释》和谢灵运《山居赋》自注音切等都未见于该辞典。至于对已经亡佚的音韵学古籍的钩沉工作, 也需大力搜集, 《音韵学辞典》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表所列各类辞典中的音韵学词目多寡不一, 撰写水平不一, 成就固不容忽视,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据我初步观察, 以下列四个问题最为突出, 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1.袭用。有意袭用他人的音韵学研究成果包括别人编撰的音韵学辞书词条而不注明出处, 这是一种抄袭行为, 必须坚决避免。

2.臆说。指撰写者根本不理解该条目的内容而随意解释。如《语文百科大典》一书对术语“重纽”的解释就是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撰写者原则上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 方具备撰写该词条的能力。辞书在读者的心目中是一种学术典范, 必须保证词条释义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失范。词条的撰写应该有其规范, 自不必言。但词条的写作规范应该是什么?各人的理解容有不同。这里强调两点 : (一) 以术语条为例, 我认为所有音韵学名词术语都要注明出处, 即把古人或者今人有关术语的原始出处及其含义一一标明, 标明提出人和相关文献著作的名称。另外, 原则上要附以例句原文以表明言必有据 ; (二) 每个词条后面都要求撰写者署名, 并且列出该条目的主要参考文献。其实这也是专科性辞书编纂的国际惯例, 如日本出版的《中国语学新辞典》即如此。

4.收录范围与词条排列问题。有的音韵学辞书或准辞书收录范围不明确, 在词目上与其他学科有交叉 (如与语音学、文字学、训诂学就有交叉) , 有的词条排列不科学, 均有待改进。

目前, 音韵学的发展已是一日千里, 令人刮目相看。而已经出版的所有音韵学辞书和准辞书都已经历了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 相对于当前音韵学的发展现状来说, 有的错误需要改正, 有的内容已嫌陈旧需要调整更新, 有的体例需要完善, 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增加近几十年来音韵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词条, 以促进音韵学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共识 :对于教科书来说, 一般认为应该是5年一修订, 10年一重编。我认为对于辞书来说, 特别是专科性辞书来说, 至少应该是10年一修订, 20年一重编,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由此看来, 新的音韵学辞典的编撰任务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总结一下既有的成果和经验, 迎接新的挑战, 是当前音韵学工作者的重要而义不容辞的任务。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海洋主编《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冯蒸《论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方向——为纪念李方桂先生而作》, 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2期81 -84页

龚煌城《从汉藏语的比较看重纽问题》, 载《声韵论丛》6:195-243, 台北:学生书局, 1997

骈宇骞、王铁柱主编《语言文字词典》, 学苑出版社, 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编《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邵荣芬访谈录》, 载《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 (下) 》, 方志出版社, 2007年8月

篇4: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示例一]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参考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示例二]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参考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以上示例分别是2012年、2013年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三题,将一段或一句形象化的语言用平实的语言加以阐述。试题设计平实灵活,既很好地考查了理解提炼语意的能力,又兼顾根据语境与语体要求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区分度。笔者体会尤深的是,2013年高考刚结束将示例二拿给当时的准高三的学生来做,部分学生答道“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注意保护身边环境”、“你能做的只有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梦想让世界适应自己,不如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环境,就自己适应环境”……答案参差不齐,客观地拉开了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

表面上,此处虽涉及的分值不大,但在这里暴露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危害却远远不止这些,如对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缺乏分析,句与句的关联不作关注,若对这种“恶习”不予纠正,甚至会给现代文阅读带来障碍,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或许也正体现了语文素养在各个考点间的相通性,故应格外重视。

据笔者调查分析,学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文中形象化的表达要旨把握不准

虽说是高三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理应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不少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感觉读不懂或似懂非懂。有事实为证,如淮安市高三2014年调研测试题:

[示例三]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参考答案: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的生活。

典型错误有“父子关系要融洽”、“面对死亡要勇敢”、“死亡来临时要淡定”,甚至有学生答道“父死子要报仇”。此题均分不过半。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欠缺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二、审题不清,忽略题干要求

[示例四]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参考答案:适当的媒体报道能让人出名,但太多炒作,也会带来伤害。

本题明确要求考生表述的对象为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有些考生只看到第一句钱文忠的低调,就匆匆答道“做人做事要低调,即使成名也要遵循自己的原则”、“即使受追捧,也要保持清醒,保持谦逊”、“做人不能自满”、“名声有两面性,有利有弊”等。

三、忽略规定语句的句式特点

例如,示例三要求转换的句子是“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这是一个作比较的句子,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比较的结果,所以“不能改变环境,就自己适应环境”这类答案虽也领会到了句子的含意,但句式的特点与原句不符,仍是欠缺的。

虽然,平常训练未必能写出与参考答案一模一样的答案,但,在复习备考中,积极思考,正确理解,准确表达却是有章可循的。

一、细心审题,落实要求

[示例五]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句话的含意,不超过50个字。

此题首先要领会表述的是胡适的这句话的含意,与年轻人求字这件事关联不大,故不需要将求字这一信息放入答案中。其次,胡适先生的话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做学问,二是对待他人。其三字数限制亦不可忽略。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将题目要求用笔一一作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同时也有利于养成细心、谨慎的做题习惯。

二、分析句中的关键词,对主要信息进行提取转述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对句子含义的正确理解,表达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毫无意义。一篇文章没有读懂,那是因为有些语段没读明白;一段话没有读懂,那是因为某些句子没读透;一句话没读懂,那是因为关键词没有分析。因而,分析了关键词,才能明白形象表达的言外之意,提取转述才有依据。

[示例六]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不超过20个字。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望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首先必须明确画线内容是针对剧本创作而言的,李渔在表达他对创作的看法,这是句子表述的对象。于是文中的“东施之貌”的本体也就明了了。其次,“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是说东施亦有属于自己的美貌,创作应当坚持自我。再考虑“效颦于人”具体对应的内容,有了创作这个主体对象的启发,加上将“效颦”理解为效仿、模仿,“蒙千古之诮”转述为遭人嘲笑、耻笑并不困难。故而“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也就呼之欲出了。

[示例七]著名诗歌评论家缪钺先生对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格有如下形象的比喻,请你将缪钺的话中画线部分用简明直白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唐诗之关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生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撇开喻体、华丽的辞藻,此句即在表达唐诗华美的特点;“啖荔枝”的本体为品味唐诗,阅读唐诗;“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入口就能品尝到它的甘甜可以转述为刚阅读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宋诗的“幽韵冷香”可以理解为含意隽永、幽深;“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表现了初读时的感受并不美妙但回味无穷。最终可以整理为“唐诗情辞华美,初读即能领略其妙;宋诗含意幽深,初读难懂但回味无穷”。

三、参照规定内容的句式特点进行要点的整理

在进行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训练时,一定要关注句式特点,除了倒装句需作必要调整、省略句需作必要补充外,不得改变原来的句式。此类语言表达亦应关注句子的结构。如示例四画线中“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的“但”字,将语意自然的分为两部分,要点整理应该体现前后内容的转折。再如示例七中“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则”体现了顺承;“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而”表示了转折。

篇5: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一)2009年1月6日

XXXXXXXXX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自查表

(二)2009年1月6日

XXXXXXXXX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自查表

篇6: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表

1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防护检查工作自查表

市卫生局填表人:

1.辖区内共有乡镇卫生院家,装备有放射诊疗设备的乡镇卫生院家,放射诊疗许可率为放射诊疗设备台;放射诊疗设备状态检测率为放射工作人员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率为个人剂量监测率为;放射防护培训率为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配备率为;患者防护用品配备率为

2.卫生部门加强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防护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3.本次检查个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设备其中:医用诊断X光(包括DR、CR其他台(主要包括);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上一篇:我们社团联欢晚会策划书下一篇:怎么设置电脑锁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