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2024-05-13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共6篇)

篇1: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2011年4月12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优化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权利,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要求,确定扶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议事协调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

市人民政府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拟订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

(二)综合协调、督促本市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三)发布相关政策信息,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处理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推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发展;

(五)会同市有关部门负责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六)市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区、县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在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

市和区、县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第五条中小企业应当守法经营、依法纳税、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犯本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中小企业应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加快技术进步,增强自我创新发展能力。

第二章创业扶持

第六条本市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创办中小企业。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同样具有平等进入的权利。

第七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创办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节能环保型等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本市鼓励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办中小企业,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主动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创业的政策体系,按照规定为中小企业开业贷款、创业场地、招用人员等给予支持。

第八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加强创业指导工作,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指导和服务,并发挥创业指导专家团队和行业协会在创业咨询和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第九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规划中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

本市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利用开发区、高新产业园以及闲置厂房等存量房产投资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和相关配套服务。

第十条在本市创办小企业,符合本市促进就业等规定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区、县开业指导服务部门申请一定额度的开业贷款担保和贴息。

第十一条本市创立十八个月内的小企业按照本企业吸纳就业情况,可以向所在地的区、县开业指导服务部门申请创业场地房租补贴。

第十二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招用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可以向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一定期限的资金支持。

第十三条中小企业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等原因,经与职工协商可以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制。

第三章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市财政预算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三分之一。

本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其他相关专项资金应当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用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第十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加强本市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工作,推动中小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股份制改造。

市金融服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解决本市中小企业上市的有关问题。

第十六条本市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

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所承担的评级、审计、担保和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费用,可以向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第十七条本市建立的产权交易市场和非上市企业股权托管登记中心,应当为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和股权登记、托管、转让等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十八条本市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创办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中小企业发展。

本市鼓励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第十九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并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建立专门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

本市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小企业提供贷款。

第二十条本市设立市和区、县联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鼓励各区、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主导设立主要为本辖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并及时补充资本金、逐步提高担保能力。

本市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本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依法、自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

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以向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第二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

工商、商务、知识产权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以动产、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等设定担保提供便利。

第二十二条本市鼓励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品、业务、服务等金融创新。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金融创新奖,应当对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活动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中小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提升信用等级。

本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公用事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提供相关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第四章创新推动

第二十四条本市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符合国家和本市技术创新等规定的,可以向科技等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

第二十五条中小企业建立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设计机构等被国家或者本市认定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者企业设计中心的,可以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税收、财政资金支持等政策。

第二十六条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教育、科技等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本市中小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项目交流合作。

第二十七条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中小企业创新推荐会,向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推荐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

第二十八条本市鼓励中小企业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自主品牌。

本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加强指导,为中小企业办理专利检索提供便利,并对中小企业申请和维持专利给予资金支持。

本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指导和服务,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

第五章市场开拓

第二十九条本市政府采购的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公开发布采购信息,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指导和服务。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投标保证金等费用减免。

规定预算金额内的政府采购项目,中小企业能够提供并符合采购要求的,采购人应当从中小企业采购;超出规定预算金额的政府采购项目,在同等条件下,采购人应当优先从中小企业采购。

第三十条本市商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商会、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在投资、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中小企业参加展览展销活动,可以按照规定向商务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第三十一条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项目、技术、供需等交流活动,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便利。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向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第三十二条本市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十三条本市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六章服务保障

第三十四条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收集、汇总国家和本市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措施、行业动态、办事程序、专项资金等信息,并集中在《上海中小企业网》上发布。本市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及时提供信息。

第三十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应当在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和区、县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指导下,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公共服务,联系和引导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第三十六条本市鼓励和支持创业指导、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对服务质量和信誉良好的中介服务机构给予扶持。

第三十七条本市支持各级工商业联合会参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小企业咨询服务、宣传培训、政策建议、权益保障以及行业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十八条财政、税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依法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第三十九条市统计行政管理部门和市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定期对本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统计、监测和相关统计信息的分析、发布,并加强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

第四十条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编制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报告,反映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服务保障开展情况等,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一条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优化行政程序,简化审批环节,为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提供公开透明和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第七章权益保护

第四十二条中小企业合法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职权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企业财产。

有关部门在办理中小企业申请的登记注册、行政审批、年检等事项时,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增设条件,不得违反规定逾期办理。

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指定服务;

(二)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

(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要求中小企业出资参加评比或者培训;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向中小企业收费或者罚款;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增加中小企业负担的行为。

中小企业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有权拒绝并有权举报、控告。

第四十四条中小企业对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侵权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举报。上一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中小企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提出举报、复议、诉讼的中小企业不得打击报复。

第四十五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中的小企业、小型微利企业、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篇2: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及概念]本省行政区域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生产经营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第三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扶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奖励办法。

第四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条例,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

省森工总局负责重点国有林区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业务上接受省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中小企业权利与义务]中小企业的财产权、经营权、公平竞争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犯本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创业扶持

第六条[公平竞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护中小企业依法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中小企业均可投资和经营。

第七条[鼓励创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改善创业环境,支持创办各类中小企业。

鼓励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办中小企业,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

第八条[创业服务]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开展创业培训,并发挥创业指导专家和社会创业服务机构在创业咨询和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第九条[创业场地和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规划中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

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利用现有开发区、高新产业园以及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场所和相关配套服务。

第十条[小企业扶持]创办小企业符合促进就业等规定的,可以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一定额度的开业贷款担保和贴息。

创立十八个月内的小企业按照本企业吸纳就业情况,可以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创业场地房租补贴。

第十一条[就业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招用本地就业困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一定期限的资金支持。

第十二条[灵活用工]中小企业因生产特点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等原因,经与职工协商可以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制。

第三章资金支持

第十三条[专项资金]省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长。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改造、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等项目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业基地建设、市场开拓、成长型企业评价认定、信用评价、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培训、优秀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业务补助等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管理素质的提升。

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当向小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倾斜。

第十四条[信贷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制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本省产业政策,且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

第十五条[融资担保]省、市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

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并及时为业绩突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补充资本金,逐步提高担保能力。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商业性和企业互助性融资担保。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符合有关条件的,可向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第十六条[集合产品融资]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和集合信托等方式融资。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发行债券的试点企业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第十七条[上市培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加强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工作,推动中小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股份制改造。

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解决中小企业上市的有关问题。

第十八条[中小企业诚信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中小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提升信用等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提供相关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第四章创新推动

第十九条[鼓励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符合国家和本省技术创新等规定的,可以向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

第二十条[鼓励研发]中小企业建立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设计机构等被国家或者本省认定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者企业设计中心的,可以享受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扶持政策。

第二十一条[产学研交流合作]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中小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项目交流合作。

第二十二条[创新项目推广]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中小企业创新推荐会,向投融资、金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推荐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

第二十三条[创建自主品牌]鼓励中小企业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自主品牌。

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指导和服务,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技术和品牌,对可以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的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第五章市场开拓

第二十四条[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性展览展销、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参加境外投标等活动。

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或者鼓励、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商品展览展销会,举办本省中小企业产品展览、推介、促销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第二十五条[政府采购倾斜]政府采购的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公开发布采购信息,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指导和服务。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投标保证金等费用减免。

政府采购不得设置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歧视性条件。在同等条件下,采购人应当优先购买本省中小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二十六条[支持大企业配套]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通过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和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内外大企业的产业链或者采购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大企业将配套产品委托给我省中小企业生产,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二十七条[支持信息化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其开拓市场能力。

第二十八条[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鼓励中小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实施各类管理体系及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六章服务保障

第二十九条[信息发布]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收集、汇总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措施、行业动态、办事程序、专项资金等信息,集中在省中小企业网上发布,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并及时提供信息。

第三十条[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反映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服务保障开展等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中小企业培训]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实施中小企业培训计划,开展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家素质提升、财务规范管理等专业培训,加快现代企业管理步伐,全面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

第三十二条[财税优惠政策]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依法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第三十三条[分类统计和监测]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会同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统计、监测和相关统计信息的分析、发布,加强中小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

第三十四条[商会和行业协会服务]支持各级工商业联合会参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按照法律、法规等规定,在中小企业咨询服务、宣传培训、政策建议、权益保障以及行业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十五条[中介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传递、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中介机构应当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

第三十六条[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信息畅通、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引导和带动社会各类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功能的公共服务。

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类经济实体等社会资本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性技术服务以及信息化、培训、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综合性服务。

第三十七条[公益服务]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事务代理、政策信息、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等一站式公益性代理服务的“窗口”,省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加强指导。

第三十八条[优化行政程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化行政程序,简化审批环节,为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提供公开透明和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第七章权益保护

第三十九条[禁止行为]中小企业合法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权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企业财产。

(二)在办理中小企业申请的登记注册、行政审批、年检等事项时,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增设条件;违反规定逾期办理。

(三)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指定服务。

(四)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

(五)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中小企业出资参加评比或者培训。

(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向中小企业收费或者罚款。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增加中小企业负担的行为。

中小企业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有权拒绝、举报、控告。

第四十条[依法救助]中小企业对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侵权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举报。上一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中小企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提出举报、复议、诉讼的中小企业不得打击报复。

第四十一条[法律责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由相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篇3:《云南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解读

1《条例》立法的必要性

我省一直十分重视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工作。1998年7月1日, 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云南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省人民政府第61号令) ,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 水泥散装量从1998年的191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646万吨, 散装率从12%增长到33.05%, 预拌混凝土从60万立方米增加到2 566万m3。我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虽然取得一定进展, 但总体发展水平仍偏低, 如2012年全国平均散装率达到54.14%, 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市散装率在70%以上, 与之相比, 差距较大。有必要认真总结政府规章实施经验, 借鉴兄弟省市发展经验, 及时将政府规章上升为一部适合云南目前实际、立足长远, 内容涵盖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地方性法规, 使这项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全面提升我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水平, 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云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 可以节约能源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据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提供的数据, 每万吨散装水泥, 可节约包装材料60t、标准煤153.29t, 减排粉尘100.5t、二氧化碳450t、SO20.333t;每万m3预拌混凝土, 可节约水泥800t, 节约标准煤133.09t, 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1 800t;每万吨预拌砂浆, 可节约水泥430t、标准煤71.53t。

(2) 保护生态环境。散装水泥在出厂、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均在密闭的容器内, 避免了生产和处置塑料编织袋、包装纸袋等包装物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了水泥粉尘排放, 实现清洁生产。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避免了大量水泥、集料等建材的堆放, 减少露天堆放造成的二次扬尘;有效遏制现场搅拌给周边居民造成的粉尘污染、噪音污染, 减少水泥、集料等流入城市排污系统, 造成堵塞, 从而大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 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泥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 容易受到潮湿产生水泥结块和硬化, 强度降低等质量问题。而散装水泥由于采用密闭容器进行运输、储存, 有效地保证水泥质量。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采用计算机控制, 实行自动化配料和机械化搅拌, 配料计量准确, 搅拌均匀, 保证了混凝土和砂浆产品的质量;能够开发生产高强度等级、低水化热等高性能混凝土和具有保温、防水、自流平等不同功能的新型砂浆。同时,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采用专用车辆直接运输到工地并泵送至浇筑地点, 实现连续性、机械化、大批量施工, 有效地满足现代化施工的要求, 提高了施工效率, 确保了建筑质量, 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 推动了散装水泥流通方式和建筑施工方式的改变, 促进了建筑行业和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

(4) 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水泥出厂、储存和使用方式, 避免了工人在充满粉尘的车间内靠包装、装卸水泥, 在机器设备轰鸣、粉尘飞扬的施工环境下作业, 从而改善作业环境, 减轻劳动强度, 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5) 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对散装水泥生产、使用行为的规范, 以小见大, 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以点带面, 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实现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 提高施工速度和建筑工程质量,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发展与扶持并举

为有效推动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水平, 《条例》规定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扶持措施,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条例》中许多条款涉及从政策层面引导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工作, 如编制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制定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实施方案、对新建、扩建和改建水泥生产项目和企业散装水泥发放能力的规定、对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使用散装水泥的规定、加强农村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散装水泥的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等。《条例》第六条规定:省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按照合理布局、有利环保、安全生产、促进发展的要求, 编制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 依法报请批准后实施。州 (市) 、县 (市、区) 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 制定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实施方案, 并负责组织实施。第七条规定: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水泥生产项目, 应当按照散装水泥发放能力不低于总生产能力70%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同步建设。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发放能力未达到总生产能力70%的, 应当采取措施逐步达到。第八条规定: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应当全部使用散装水泥。第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 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 支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中转配送站、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站建设。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发展和应用散装水泥的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投资项目在立项、用地、资金、集料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税收扶持。税收扶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竞争力, 目前主要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生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企业给予相关税收优惠。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粉煤灰、建筑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经依法认定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 可以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第十六条规定: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个人研究开发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生产企业当年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扣除。三是资金扶持。除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扶持外,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和应用散装水泥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贷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和推动有关市场主体加大对发展和应用散装水泥的资金投入。

3 管理和服务并重

发展散装水泥, 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 建立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条例》从促进发展、体现服务的角度, 对管理和监督进行了规范。

一是体现分工协作, 共同推进原则, 明确部门职责。《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所需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乡 (镇) 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工作。第十九条规定:省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省实际, 调整和公布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第二十条规定: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制定本省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预算定额、设计、施工、验收等工程建设技术规程和标准, 并监督实施。第二十一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应当符合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当地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实施方案, 按照公开、透明、择优的原则, 实行公平准入, 并向县级以上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由省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质量、计量的监督管理, 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本行业建设工程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质量的监督管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应当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建设工程需符合下列要求: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的建筑节能和环保专篇中注明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要求, 未注明的,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不得审查通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标、投标文件以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 列明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等级和数量, 并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情况进行监理;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时, 应当将项目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应用情况作为竣工验收的内容, 并出具专项验收报告。

二是强化服务理念。针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属特种车辆, 承担城乡建设工程施工建材的供应任务, 对于承担了工程任务, 确需在限制、禁止通行和停车的路段保障供应的, 由掌握这些专用车辆的类型、用途等情况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协助出具证明, 协助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专用车辆相关通行手续。《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运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专用车辆需要通过禁行路段或者因施工需要在禁止停车的地点临时停车的, 凭当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出具的证明,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通行手续, 在确保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 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通行或者临时停车。针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载重负荷大、在城区运输, 道路交通复杂等特点以及专用车辆驾驶和作业的特殊要求, 为保证专用车辆的驾驶和操作安全, 避免引发安全事故, 需要对驾驶人进行业务技能和安全培训, 提高专用车辆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能力、业务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 协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对专用车辆驾驶人进行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机动车行驶规则的宣传培训。《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驾驶人免费进行业务技能和道路交通安全培训。针对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的三项服务职能:一是宣传培训服务, 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 生产、使用、运输等有关业务培训;二是信息咨询服务, 为企业提供有关散装水泥生产、运输、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三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通过以上服务, 体现转变政府职能,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此,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做好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的宣传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

4 关于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现场搅拌混凝土, 主要存在建筑工地环境脏、乱、差, 粉尘和噪声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 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等问题, 因此, 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已被行业内公认。2003年10月,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 (商改发[2003]341号) , 要求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市和景洪市从2003年12月31日起, 其他省辖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 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2007年6月6日,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云南省建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限期禁止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城市名单的通知》 (云经重工[2007]252号) , 通知要求在以上4个城市的基础上, 增加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昭通市昭阳区、玉溪市红塔区、红河州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文山州文山县、楚雄州楚雄市、普洱市翠云区、德宏州潞西市、瑞丽市、保山市隆阳区13个县市区自2008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2007年7月10日,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 (商改发[2007]205号) , 要求昆明市从2008年7月1日起禁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拌砂浆。为此, 《条例》第九条规定:州 (市) 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所在地以及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工程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并分期分批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由于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涉及面广, 受县域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交通运输等条件制约, 情况复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具体区域会扩大, 为保障条例的适用性、可操作性, 《条例》还规定: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具体实施办法由州 (市)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制定, 明确具体区域、时限并向社会公布。

为保障条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防止“一刀切”, 除以上三类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区域外, 符合本条规定, 对预拌混凝土、砂浆无法运达、生产企业无法供应、运距过远、使用量不大的4种特殊情况, 可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其中, 对于运距和使用量的界定, 考虑了以下因素:

(1) 对于30公里范围的设定主要考虑运输成本和管理要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采用专用车辆运输, 生产点距离工程使用场所过远, 会增加运输时间, 增加运输成本, 加大使用成本, 影响正常使用;距离设定过小, 则起不到“禁现”作用。

(2) 对于混凝土使用量200m3以下和砂浆使用量100m3以下的设定, 主要考虑小型规模建设工程等应准许其自行搅拌混凝土。

5 发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调控作用

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其目的不是为了收费, 而是通过调控作用, 达到鼓励使用散装水泥、限制生产和使用袋装水泥的目的。收取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也主要是用于发展散装水泥事业。按照财政部、国家经贸委《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财综[2002]23号) 、云南省财政厅省经贸委《云南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云财综[2003]85号) 规定, 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为此,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生产、使用袋装水泥的企业和单位, 应当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 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包括:建设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设施;购置和维修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研、新技术、新设备开发、示范与推广;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宣传、培训和信息交流;代征手续费;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与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有关的其他开支。

6 有关法律责任

一是针对有关部门、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为了规范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 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 对于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 由有关部门和机关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违反本条例规定,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针对行为相对人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对违反本条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应当使用散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范围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政府投资的其他建设工程, 应当使用散装水泥”的规定, 使用袋装水泥的, 由执法主体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按每立方米混凝土处以100元罚款, 或者每吨袋装水泥处以300元罚款;对违反本条例“州 (市) 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所在地以及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工程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并分期分批禁止现场搅拌砂浆”规定, 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 由执法主体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砂浆处以100元罚款;对违反本条例“生产、使用袋装水泥的企业和单位, 应当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规定, 未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缴;拒不缴纳的, 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内容为《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

摘要:阐述了《云南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制定的背景及必要性, 分析了云南推广散装水泥发展的扶持政策, 论述了推广散装水泥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措施。

篇4: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一、目前本市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規及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劳动标准豁免制度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计,2013年全市从业人员5人及以下的参保企业有30.7万户,占全部参保企业总数的70%,其社保缴纳金额占全部企业社保缴纳总额的3.6%。根据市工商联的调研,受访对象普遍表示人力资源成本占企业成本50%以上,除去员工的基本薪酬,企业要为每名员工承担基本薪酬40-50%左右的社保支出,且数额在逐年上升,已成为很多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压力。所谓劳动标准豁免制度,即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小微企业,允许它们在某些情形下可以不用遵从某些劳动标准。

(二)有关税费法律规定不完善

1、税收政策对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政策的认定标准衔接存在问题。小微企业与小型微利企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型微利企业的概念界定来源于《企业所得税法》第28条 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2条。小微企业所涵盖的范围要大于小型微利企业,不仅包括一般性企业,还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且在运用具体指标判断企业类型时,小型微利企业除了运用一般性指标(如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外,还包括应纳税所得额指标,以突出优惠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考察。这就导致部分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界定条件的小微企业将享受不到税基减半、税率较低的优惠。

2、小微企业税收政策落地存在不足。小微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较多,享受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必须是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账务健全、财务核算规范,能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小型微型企业多是家庭式经营、夫妻经营等方式,购销环节难以索取发票,内部管理不规范、账务不健全,这就要求对小微企业采取灵活的税收管理措施。

3、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体现激励性不够。目前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形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直接优惠,即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决定税率大小而给予优惠,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后奖励”而非“事前激励”。据上海市地税局统计,2013年全市年纳税额低于1万元的企业有46.5万户,占纳税企业户数的47%,而其纳税总额仅占本市税收总额的0.11%。

(三)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准入的法定条件不足

1、出资形式有限。《公司法》并没有肯定人力资本作为出资的形式,但人力资本出资对小微企业的创设,特别是对一些高精特尖行业,若能以人力资本作为出资方式之一,将会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创业。

2、一人公司法定设立条件需要放宽。《公司法》将“一人公司”纳入其调整范围,给投资者提供了又一种小微企业形态选择。但是,《公司法》从财务、法人人格否认等方面,对一人公司作出严格规制。如要求每一会计年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对确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采取举证责任倒置。这些制度仍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条件,超出投资者的实际履行能力。

二、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出台后,国家首次提出微型企业类型及划分标准,这就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与时俱进。特别是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贯彻实施过程中,微型企业反馈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有更加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微型企业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我们建议:

(一)给予小微企业明确的法律人格与市场主体地位,保障小微企业“不公平”竞争

小微企业进行市场交易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取得法律上的市场主体资格,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作为维护本市中小企业法律权益的基本规范,建议对《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第2条进行补充,尽快将符合微型企业划型标准的企业纳入本条例的调整范围,并对其主体资格作出明确界定。为了促进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特殊性的扶持政策和灵活性的管理措施,推动小微企业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确保其公平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

(二)构建劳动标准豁免制度,实行分层化用工政策

鉴于劳动标准问题涉及到劳动监察部门、社保部门及司法部门等部门职权及职责,建议可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讨,以《审判指导意见》的形式对劳动标准豁免制度作出规定。即可以不违背《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强行法的规定,又可以让小微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应的法律指导,也使相关行政机关在行使具体行政职权时有据可依。

建议对《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第12条进行补充,增加关于社会保险金豁免的条款,对年营业收入低于50万元或从业人员少于5人的微型企业,其员工的社会保险金由市财政和区县财政按本市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全额补贴。将现行的创业扶持政策中的社保补贴变为针对企业类型的社保补贴。

(三)推进税费制度改革,研究结构性减税政策

减免小微企业税收,明确微型企业纳税人的税收优惠主体地位,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进而激发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对政府税收影响有限。建议对《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第38条的规定进行修订:财政、税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依法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微型企业,自营利年份起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后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市场准入空间

结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和临港十条的相关规定及实施经验,建议将上述两个文件中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定,吸纳到《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确定“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原则,适度放宽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准入的法定条件,完善当前实施的公司资本制度,使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

1、适度放宽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准入的法定条件。放开小微企业在场所、名称及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在不构成社会公共安全危害或直接构成对市民生活影响的情况下,允许投资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农村宅基地房屋等作为注册住所。拓宽企业名称登记范围,在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及我国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内容的情况下,允许小微企业使用体现各自行业和服务特点的企业名称,满足小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扩展经营范围的表述,对小微企业经营范围核定上,不拘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的规定,凡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可以准允小微企业使用。

2、丰富公司资本的出资形式。鉴于人力资本出资不仅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公司带来丰厚的转让收益和为公司带来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应将人力资本列入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的出资形式,以激发股东的投资热情,以扩大股东的出资形式。

篇5:沈阳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篇6: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试行)是中华全国总工会首次以条例的形式,就企业工会工作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如何贯彻好《条例》,切实履行工会职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各级工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贯彻好《条例》,搞好工会工作,对建设和谐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了企业工会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及企业工会与党组织和行政的关系。贯彻好这个《条例》对于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贯彻好《条例》,加强工会工作,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可以把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及时反映给企业党政领导,加以妥善解决;另一方面又可把企业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温暖传递给广大职工;其次,贯彻好《条例》,加强工会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层和广大职工关系的进一步和谐。企业管理层和广大一线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两大基本方面。建立高度和谐的劳动关系,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工会既要大力支持行政的决策和管理,实现企业的方针目标,又要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推进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另外,贯彻好《条例》加强工会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全体职工的大团结、大和谐。改革、发展、稳定是企业的大局。推动企业改革,需要各级工会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做到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支持和参与企业的各项改革;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

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献计出力;维护企业稳定,需要各级工会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二、贯彻好《条例》,创新工会工作,进一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贯彻好《条例》,重要的是解决工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条例》规定:“企业工会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推动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各级工会应根据《条例》的要求和本企业的实际,创新工会工作机制和载体,使工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1、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通过建立职工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机制,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这是维护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础。各级工会组织要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的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2、凝心聚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各级工会组织要建立并完善“必访必谈”制度,及时了解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每一名特困职工都纳入工会组织的视野。要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和专题调研,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3,尊重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要扩大、加深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

4、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贯彻好《条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是工会有效推

动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

贯彻好《条例》,创新工会工作,必须加强企业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协调劳动关系的专家,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

上一篇:英国留学 2013年留学申请文书书写指南下一篇:小学地段阅读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