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研手册

2024-04-14

主题教研手册(精选9篇)

篇1:主题教研手册

教 研 组

主题教研活动手册

年组

主题

主题负责人(教研组长)

年 月—— 年 月

通化县光华镇中心小学

说 明

本手册由教研组长负责填写。

本手册记录了教研(年级)组主题教研活动情况,是评估教研(年级)组主题教研活动的重要依据,要认真如实填写。

手册中的内容填写要及时,不要过后补填,字迹要工整清楚。手册中的有些内容,如方案和总结等,既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字剪贴。如需要增添栏目或内容,可根据需要补页,但需粘贴在手册内。学期结束后要将本手册上交学校存档,妥善保存,供各级教研部门调阅检查。

本手册用时间为一学期。

篇2:主题教研手册

去年11月,我怀着对工作的好奇和憧憬,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热爱来到了这里。从看着身边同事忙碌的身影到自己投身这个集体,我一路学习,一路收获,终于,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我们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可谓精彩纷呈,从上学期的进行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专题培训;,通过跨校区听课评课进行学习交流;通过网络观看名师实录并进行评课等活动,开拓了我的视野,在我的头脑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我这样的新人来说收获良多,我把吸收到的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在上学期的“一课多式”中,我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便现学现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我把学习到的经验技巧融进自己的教案,趣味识字,激发兴趣,坡度教学,层层递进。我们教研组这样良好的环境就像阳光雨露那样照耀灌溉着我这株才发芽的小草。

本学期我们整个语文组在教研组长赵勇斌主任的指导下,除了仍做好常规的教研工作外,展开了校本研修中的“全语文教学”研究活动。

首先我们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组织大家阅读专业书籍,并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从理论上学习,以理论为依托进行研修,我通过认真阅读,理清了教学思路,抓住了教学重点,本学期除了仍大力抓识字外,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工作计划中的一大重点,这也是我们整个“全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听话能力的差别就取决于其大脑对信息处理的速度,而这速度即直接取决于其以往对词句、语法规则的积累。正如书中所说:学生的词句和语法规则的积累直接影响其搜索、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若学生的心理词典中没有听到的词汇,他就无法明了说话者的含义;若学生对听到的语汇感到生疏,就影响其心理词典搜寻的速度或准确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见识更多词汇,培养语感,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他们敢于开口,乐于说话。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针对自己认真阅读的章节轮流交流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我们每个人学习到了别人的精华,受益匪浅。

然后我们组织了上课听课评课,一步步摸索,一点点进步,想走出一条崭新的作文教学之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让学生敢于说、乐于写是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成去进行不同评价也是一个至高的领域。我们分年级进行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进行多次听课、研讨,从中,我认识到了低年级的孩子语言模式尚未固定,处于语言的习得时期,这时候学什么像什么,是人生学语言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培养说话能力,使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表达力等都得到提高,为将来写作提供基础。因此在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先扶后放,适时鼓励来打开学生说话的空间。

篇3:把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到底

教科室或教研组先向教师征集教学中的困惑, 向学生征集学习中难以处理的问题, 然后由教科室或教研组归类整理, 一学期按主题或系列确定3—4个教研主题, 在教研会上由各个备课组任选其中之一, 进行研究、实践。备课组人少的可以以教研组为研究单位。

在上学期, 有位老师提出:课前演讲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许多老师非常喜欢采用这种方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慢慢减退了, 最后流于形式而不了了之。怎样才能使课前演讲高潮迭起, 使学生从开始到最后都能兴趣盎然呢?我所在的高三语文备课组选了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在刚开学时的高三语文教研会上, 通知各位老师所进行的主题教研活动内容, 要求各位老师找资料、想方法, 写出活动方案到下一次教研活动进行交流, 同时让各班语文课代表发动学生献言献策, 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教研活动时我们整理归类老师和学生所提意见, 得出活动方案。

1.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因为这种氛围能使学生彻底放下忐忑, 真正投入诵读之中;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 鼓励每一个诵读者;教师能带着理解的心情, 评析每一次诵读。

2.专家、教师示范朗读。选一些专家朗读的文章, 下发给学生先期阅读、揣摩, 然后课前播放专家诵读视频, 让学生深切感受专家朗读的技巧。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长一点, 让学生学一学、悟一悟。然后老师示范, 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 可以采取示强的方式, 让学生知道怎样读, 也可以采取示弱的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有这个水平, 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老师或专家朗读后, 让学生练一练老师或专家朗读的文章片段, 说一说怎样朗读更好, 找一找朗读的技巧。

3.选定学生诵读。教师提前选定部分优秀学生和随机选出一部分学生进行培训, 培训包括选定合适的文章, 朗读的技巧, 然后课前朗读, 朗读时可以加入配乐等形式, 以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4.罗盘选学生诵读美文。罗盘上写上学生名字, 通过转动, 罗盘指针指向谁, 谁就诵读美文, 增加刺激性和趣味性。为降低难度, 刚开始时可以提前一天选出学生, 让他有时间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当场选出。同时, 让台下学生给这些人打分, 说说感受, 选出周冠军。

5.罗盘选学生脱稿诵读美文。在脱稿诵读时, 用多媒体把学生脱稿的文章显示在屏幕上, 所有学生看着文章聆听学生的诵读, 然后打分, 评出最佳。

6.罗盘选学生脱稿诵读个人所写的文章, 采取方式和第五环节一样。

7.讲稿装订成册, 定题为“撷英——演讲集锦”, 挂在教室展示, 让学生欣赏、感悟、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 随时让学生反馈实践信息, 各老师写实践心得, 进一步完善活动预案。在活动中, 出现了几个问题。

1.时间把握不准。课前演讲最好在5分钟内结束, 但是经过诵读、说感受、打分等各项环节, 时间已经大大超出预期。所以我们把“说感受”改为“一句话感受”, 不准多说, 只能把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 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分”环节, 则确定人选, 定期改变, 当堂不显示分数, 在“一句话感受”环节进行时, 由老师收走保存, 一星期公布一次, 当场选出周冠军。

2.个别学生没准备, 临时抱佛脚。为解决这一问题, 前一环节进行之时, 下一环节就开始准备。同时, “讲稿装订成册”环节不放在最后进行, 而是放在各环节进行之前, 这样也解决了因学生选文太长而导致所用时间过长的问题, 更有效解决了学生一篇“文章打天下”的问题。

3.罗盘选人出现重复。因为罗盘选人有不可预期性, 很有可能在一个环节中多次选出一个人。这时, 可以让罗盘选出的人指定一位同学帮其诵读, 也可以重新再转, 选出另外的人选。

4.只选出部分学生, 很多学生得不到表现。因为时间关系, 各个环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因而在各个环节结束之前, 开展一次活动展示课, 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前来聆听。展示课中所选的学生由个人报名、自由推选、教师推选等多种形式产生, 侧重于没有获得机会的学生, 但周冠军必选。在这节课中由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学生代表选出总冠军。这样做, 给其他学生一个机会, 也给优秀学生一个机会, 看看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反思, 是否有提高。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 我们曾考虑诵读文本和学生所写文章的多样性:一段时间重在记叙文, 一段时间重在议论文, 一段时间重在散文。但是这样束缚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也使课堂演讲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因而放弃了这方面的实践。

篇4: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题教研”便诞生了。主题教研可以解决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人们又都开始把眼光从一般校本教研移向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教研是教研小组把平时校本教研中多次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升到学校层面来,定为学校集体攻关的问题。没有一般的校本教研,就没有针对性强的符合实际的主题教研。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主题教研,这是需要斟酌的,也是需要根据教研情况发展的。搞主题教研,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主题教研是必然要生成的大家都会发现,一般校本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内容常常是方方面面、星星点点。视角是四面八方,发言的根据脱离学生实际,就这堂课论这堂课,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进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细节。尽管我们还有二次听课、评课或者观摩课活动进行再评课、议课,但往往是不少教师在二次听评课之后,会发出“二次听评课还不如第一次”的感叹,大家对“二次听评课”也有了质疑。第一次听评课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细节处理的方法,在二次听评课的课堂上往往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于是,提出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有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成为必然,进而促进校本教研得到完善和发展。

主题是如何提炼的一般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对一堂课的内容讨论,不一定就是主题。比如: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有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语文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如果在这方面展开研讨的话,就这一话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可以是:形成体验的基本条件;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等。主题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同于具体内容和问题。

主题教研是如何铺开的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要以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和示范性演练,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以听课评课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不同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同伴看同伴,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参与,使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可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要注意搜集主题信息。教研组长要注意从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发现主题信息,搜集主题信息,及时公布主题信息,让主题信息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始终在教师间快活地跳动,引导教师对主题信息的特别关注。唯有信息源头不断,兴趣主题才能不散。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环节中,要坚持课程、课堂、教育技术等系统化运作,捕捉搜集教研主题。特别是带动教师在任务驱动中,有目的地收集源于课堂的教师表现、学生表现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记录在信息卡上,利用办公室、教研活动室、校园的信息栏发布主题信息,吸纳对相同主题信息感兴趣的教研伙伴,初步研究主题信息,为形成主题内容打基础。

篇5:2012年体育教研组工作手册

新的学期刚开始,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每个人都勤奋工作,不断创新,以辛勤工作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互相之间团结协作,互帮共进。每个人都努力实践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我们教研组共有十二人,每一位成员都素质全面并且都有各自特长,看,在训练和比赛中个个都大展身手。教学中老教师底蕴深厚,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日渐提高.这是一支充满朝气活力、积极向上、对工作兢兢业业的队伍。

一、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力量。

体育备课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组,在这个新的团体中,教师的相处是重中之重。今年组内有4名新成员的加入,“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学活动的展开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才能以好的情操熏陶影响学生。我们备课组的教师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每周一下午是教研活动时间,单周安排备课组研讨,双周安排备课组交流。只有在时间保证的情况下老师才能全身心地进行问题的发现、建议的提出、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共享,只有在一次次的激烈碰撞中才能闪出灵感、擦出火花。

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我们组的成员深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和县上的每一次活动都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反思,把这些活动作为自身成长的一份,每节课都通过了大家的努力,通过集体备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除了开课老师个人的努力,其他老师都是群策群力,毫无私心,从教学的整体设计到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最后到教师语言组织及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办法都进行了准备、修改,特别是老教师们真是做到了倾力倾为,开课之后便是评课。听的老师真诚,因为大家都清楚,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通过这样的貌似“不留情面”的评课,才能真正的进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二、有序开展校和县的各项体育活动

1、四月,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2.5.6.7月校篮球联赛,分年级进行。

1、9月份的县田径运动会

运动员们在运动场地不足,体育设施不全的困难下创造条件刻苦训练。全体师生正团结一心全力以赴争创教学佳绩。在找到差距的同时,我们进行自我剖析。外在因素不是理由,我们要从主观上找原因。针对现状经体育组讨论提出一下三个改进措施:

(1)、从思想上重视。体育组全体成员要把体训队训练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做到全员重视、全员参与。

(2)、重新选材。对校运会、县运会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从中挑选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通过课堂观察和测试从二年级中挑选预备队员组成训练队。(3)系统训练,训练做到有计划有总结,坚持日常的每日训练。

(4)学校的支持。计划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奖罚措施。从而提高老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10月份的校广播操比赛。

本学期体育活动有序的进行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认真组织策划,举办校即将举办广播操比赛。针对比赛的组织,每一位体育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落实好前期工作,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发现问题一起解决。4、11、12月份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和冬季校田径运动会。

为了能进一步推动我校群体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扬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我们于11月组织开展冬季校田径运动会。12月份开展体育测试工作。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

1、“大课间”活动的规范,努力打造亮点。

2、各体育社团有序开展的同时重点打造一项体育特色社团

①篮球社团;田径队训练主要为早上,每一位老师都各尽其职。争取在明年的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②学校乒乓球:作好年龄段队员配备及训练,提高积极性。

③打造一项体育特色项目(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生需求;易开展能作为学校体育的校本课程。)

3、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比赛。迎合县、市的体育活动,积极发挥团队的力量,组织训练,多出去赛一赛,开阔眼界,为以后的备战作好准备。

4、开学初准备达标和运动会方案,各班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练习,以此为契机激发所有学生自主锻炼。

2013学期体育教研组工作手册

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的前提下,根据体育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认 真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为依据,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开 展群体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狠抓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 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争创团河小学体育工作特色: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档案资料,形成科学管理制度。

1、继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体育工作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调动每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每月组织教研活动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总结工作,提出要求,组织学习,进行交流。实施帮带工作。使体育组的教师共同提高,从而促进我校的体育工作质量。

3、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的意见。整理各项活动资料,使其各项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相片形成档案材料,随时迎接教育局检查。

(二)、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落实体育课的开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康成长的思想。

2、认真备课,课的任务明确具体,做到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检查、准备、布置,合理利用,消灭不安全隐患,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必要的保护与帮助措施。保证安全第一。

4、认真写好每堂课教案设计,做到体育教案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四大计划,写好课后小结。

(三)、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体育教师每天组织学生上好大课间操,为提高课间操整体质量,充分发挥课间操的作用,开展班级大课间操评优活动,使大课间操的管理有章可循。

2、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计划,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器材五落实。

3、体育教师做好学生每人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调查工作,有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表。

4、班主任必须配合体育教师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好课外活动记录。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坚守岗位,绝对保证学生安全。

(四)、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形成档案管理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实施办法,明确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各校教师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完善各部分内容。

2、本学期建立学生个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达到《标准》及格以上等级。

(五)、认真抓好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发扬学校传统优势项目

1、体育训练工作:

(1)、我校确定田径队为体育振兴的突破口,认真抓好学校田径运动队,做到长抓不懈,提高竞技水平,并做好骨干运动员的培养工作。

(2)、各分校体育教师要制定训练计划,时间内容安排,认真记好训练记录,要定期进行测验,并进行训练总结。

2、体育竞赛工作:

篇6:主题教研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2.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3.学生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难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授课时间: 课型:新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方法:小组合作、引导法、讲解法、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目的:

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突出“五观”教育是新世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深化、整合,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贴近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更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要使学生能够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说服和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正确地认识和看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现象,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个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国家利益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各族人民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国家分裂、民族分裂为已任。

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

文化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及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事实,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异民族文化,从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看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变迁,在珍视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积极借鉴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

历史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正确对待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民族斗争以及民族英雄、少数民族政权等;充分认识中华各民族的多元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不可分割性;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二)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祖国的一些文化知识,初步了解了“五观”和“四个认同”,以及更进一步了解了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我们将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的幸福生活,我们将更加热爱我们祖国、感恩祖国。

四、巩固练习:

“五观”教育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怎样认识进行“五观”教育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一、“五观”教育的含义

二、学习“五观”的重要性

篇7:主题教研资料

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全区的各所小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六、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是在我区经历了《小学语文“三话育人”的实践研究》以及五年的课程改革等基础上,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教研室对各校子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区研究的积极性。

3、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4、用好“小学语文博客群”以及“小学语文qq群”这两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1、2009年9月,区小语网络教研中心组成立,小组成员就各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梳理全区小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2、2009年10、11月,召开小语网络教研中心组第二次会议,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谈话调查相关教师,初步拟定研究方案。3、2009年12月,讨论和修改课题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1、2010年1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召开课题中心组工作会,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2、2010年6月,召开开题会正式实施研究,各学校根据课题中心组的研究方案申报二级子课题进行研究。

2010年6月至2010年7月,课题中心组及各子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召开结题现场会。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建立实验课题中心组,聘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省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将全区参研学校分为几个片,由牵头学校负责组织每月一次的研究活动,课题中心组实行联络员负责制,联络员深入所负责的片全程参与并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各片的研究进展及困惑。中心组定期开展研究,调整研究策略,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应按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并上交课题中心组。参研学校每学年填写《龙泉驿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报表》,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为强化实效,激励先进,每学年末,课题中心组根据各校开展研究的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出等级,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①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

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在《龙泉教育》网上开辟小学语文“研究专栏”,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参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1)通过e-mail向教师征集教研活动内容

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教研活动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上片区级、区级研究课、展示课,教研员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

(2)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新课程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资源的溃乏。而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这使得许多教师智慧封存于个人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同伴互助更好地得以实现,我们将以“阅读有效性”公共教育博客、小学语文qq群组等载体为交流平台,将语文教师们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编制的试题,设计的教学,撰写的心得等放在网上,使老师们的成果能够彼此交换,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围被无限放大,从而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资源保障。

我们还会推荐相关的小学语文网站和小学语文教学权威杂志,并及时向一线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信息,引领一线教师经常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新动态。教师们平时遇到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在“龙泉教育小学语文”内发表意见。当老师们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贴到论坛时,中心组由专人负责梳理问题,引导更多的老师进行思考或是进行答复。②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中心组将定期组织各子课题组之间的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教师听、评、献课活动,坚持抓好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务求质量,课后深入反思几大环节,并鼓励优秀学校、教师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4、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各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课题中心组每学年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对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在全区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3、《中国当代阅读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

2、数学教学中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的策略研究

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生字新词,抓了“又窄又深

船艄翘起

船舱软软

轻快灵活

操纵自如

左拐右拐

高声谈笑

哗笑告别”八个词。首先提醒学生“艇、艄、舱”都是“舟”旁,再带学生书空“舱”字,提醒学生右边不要封口。再点生词旁边的图片“小艇”,引导学生说出:威尼斯的小艇——船艄翘起,船舱——软软,看起来——又窄又深,划起来——轻快灵活。通过读词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好;通过“高声谈笑、哗笑告别”读懂乘客们高兴的心情。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想象出画面后,又让学生齐读以上八个词语,听老师读,再次想象画面,谈感受。再由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出课文“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接下来通过选择词意,理解“情趣”一词,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情趣的句子。在理解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句子时,又抓了关键词:“不管„„总能”这个关联词。

2.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抓住关键词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在教学《生命桥》时则重点抓了“奇迹”一词。首先由普通桥引出生命桥,再引导学生质疑。比如:生命桥用什么搭的?为什么叫生命桥?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等。然后进行初读课文。和肖老师一样,重视生字词语的检查。提醒学生“狩猎”的“狩”读第四声,让学生猜猜“狩猎”什么意思,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蹬”与“瞪”读音不同。通过比较偏旁,掌握“蹬”与“瞪”的字形。“悬崖、山涧”与理解课文重点段有关,就通过简笔画在旁边注明。通过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什么是悬崖,什么是山涧。通过老师引导“如果说悬崖是高而陡,那么山涧就是——万丈深渊”,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就有了“走投无路,九死一生”等词语。不仅要出示“走投无路,九死一生”后,还出示“绝境、困境”,使学生通过这些词语了解当时羚羊面临着怎样的险境,也就自然的过渡到:“面对悬崖,你觉得这一群羚羊准备怎么做?”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了老羚羊怎样搭生命桥的句子。当学生读到故事的结局时,老师又追他们为什么?然后抓“秩序井然”一词,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解释,这样学生对“秩序井然”一词的意思及用法就有深刻理解了。

一队羚羊面对绝境竟然如此“秩序井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奇迹”;出现“奇迹”,应该用什么标点。引导学生找出“哪些地方令你惊叹”?再细细品读课文。在读羚羊一对对飞渡成功时,又抓了“眼花缭乱”一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羚羊一对紧接着一对飞渡”,所以看不清,可见当时情况紧急,但羚羊们却“秩序井然”。最后又通过提问“这群羚羊为什么能快速飞跃?靠什么创造了奇迹?”依据“奇迹”一词,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品出自己的理解。

我们在备课时也要这样,经历“把课文读薄,又把课文读厚”的反反复复的过程。读一段话,总有一两个关键词,若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抓关键词解读课文,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篇8:主题教研手册

第1期:如何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是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本学期气候条件,将学年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时数组成规模和目标不同的教学单元,并制订出单元评价项目的教学文件。

撰稿提纲:

1.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特点和要求有哪些?

2.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学期教学计划的格式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篇9:主题教研中主题确定的策略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主题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一、 宏观性主题

也称综合类主题,往往是学校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各学科教研组,必须由学校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实施,研究时间长,参加人员多,它应有一定的研究计划,可先用“文献法”获取同类主题的信息,再深入了解同类主题研究的前沿地带,分析本研究主题的特点和意义与本校实际后确定。确定宏观性主题时要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挖掘。只有善于挖掘,继承与创新才可能有深度。二是要善于吸纳。只有善于吸纳,继承和创新才可能有广度。三是善于综合。只有善于综合,并经过一定的哲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理论高度,有普遍指导意义。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移用即移用课题研究的主题。可以是本校成熟课题的移用,我校 “大容量高密度”的主题教学模式就移用任美琴校长的同题课题研究,现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也可以是已有的他人成果在本校的推广,如根据浙师大蔡伟教授的“课堂教学创新论”,许多学校确立了“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创新”的主题。它有助于克服前几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育科研务虚现象,解决科研与教学相脱节问题,一方面课题研究有了“源头活水”,每一节公开课、研究课都是集体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有了更先进的理念指导,有了更深入思考的信念和动力,起到优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如果说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它要求有完整的背景分析,指向于问题解决的策略,那么主题教研属于“研究下的行动”,它不必有系统的理论,强调理论的运用,指向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整合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有一学校为了形成教研合力,找到各教研组共同的教研主题,搭建组际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师中开展“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矫正策略”的问卷调查,通过教科室整理、归类,通过求交集的方式,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师生角色行为的策略研究”作为学校层面的教研主题。通过用“外延交集”法进行整合、筛选确立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各组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此外,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当然,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可用微观类主题进行弥补。

3.扩展即将平时教学中捕捉到的细小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值得研究。开展课堂观察是捕捉细小问题的有效途径,还要注意从平时其他教学教研和师生交往中发现问题,搜集问题,让问题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引导教师对问题的特别关注,对关注到的问题进行扩展。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可扩展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发现整理数学事实”可扩展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逐渐形成学习策略”。通过扩展,扩大了研究的关注面,将散珠缀联成串,可以极大地提高主题的信息量,便于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研究变得更有价值。

4.前瞻要求学校领导站在教科研改革的前沿去看学校与教师的发展,用前瞻性的目光去看教学与管理。所谓前瞻性,就是先进性、超前性、未来性。我们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要能够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反映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例如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这是教育上永恒的主题。把握好前瞻性,还可以给我们提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有的学校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把“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当作本校校研的主题,对学校的发展及教师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在预测事物的走势、走向和未来的同时,还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前瞻性的特点与现实性的特点是统一的,因为教育是连续的、有内在联系的。

二、 微观类主题

它可以是学科类主题,往往是教研组层面的问题,只涉及到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可以是个性化主题,只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教师;也可以是临时性主题,只涉及到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它没有完整的研究计划,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选题具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主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要适中。主题生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献丑“丑”就是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发现了“薄弱环节”,就找准了教学成绩的增长点、找准了教学工作的生长点,找准了自身发展的突破点。活动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根植于师生的教与学实践,是否与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系起来,是否着眼于真正解决教学中根本的或突出的“小而实”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课堂上某一层面的具体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把每一次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来做深做透,一次活动只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2.张扬每位老师都有自身的特长,我们有意识地以其特长为主题进行研讨,加以放大和张扬。为了提升需求拓“主题”,该教师就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教学行为,这样逐渐养成了对专业理论的渴求,学会从理性思考问题,学会从实践捕捉智慧,学会用自己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教研成果,从而塑造了研究型教师形象,使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菜”,都成为某一领域的“小专家”。

3.梳理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新课程培训时,我校老师普遍地会提出诸如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为什么社会教师的工作量特别大?等一系列问题,但细心地研究,就会发现,经历过浙江省课程改革的教师,他们对教研活动的期盼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量的增加,改变对课程的思维方式才是老师们对教研的内在需求。经过引导、学习和讨论,大家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巧妙处理好“知识”、“问题”、“情境”三者的关系,确定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最优化”为2006学年外语学校社政教研组主题教研的主题。

4.转换主题可以是预设的,但不一定就一定按预设的方案去做。如有一备课组预设的主题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事实上开课老师上的是思品课“文明交往”,由于问题没有设置好,老师套用教材里的例子,学生兴趣全无。备课组经过讨论,及时调整主题为“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这对参与活动的人来说也有很大收获。主题的确立要遵循实效性、实际性的原则,会诊的主题要选择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最能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5.派生包括面上派生和线上派生。在设有宏观性主题的学校,许多微观类主题都是宏观性主题的派生,许多微观类研究都是宏规性研究在某一学科、某一教学环节的具体展开。这属于面上派生,派生越细,研究就越具体,越深入,操作起来就有章可循,研究成果就越丰富。温州第十七中学社会组在“优化情境教学”的大主题下,进行“小主题”的深入“剥笋”,关注教研主题的滚动与生成,如“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情境创设要少而精”“处理课堂中情境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这属于线上派生,通过大主题下的小主题的分层推进,螺旋上升,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

实施“主题式”教研,能让教师用研究的视角梳理课堂,不过分追求课堂形式翻新,能改变过去学习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的毛病,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个人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前多用教学预案,课中多问教学细节,在课后多写教学智慧,从课堂的外显行为中探究到内隐的教学思想,并不断地把课堂问题转化成教学研究课题,能让教师成为一个既能“上天”——学习理论搞研究,又能“入地”进入课堂教学生的新型教师。

上一篇:半亩园里祖孙乐的抒情美文下一篇:校本研修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