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2024-05-22

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精选8篇)

篇1: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常州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考务工作安排2013年6月

一、考试时间:6月15日

上午:数学:8:00-9:00

英语:10:00-10:45

下午:语文:13:30-15:10

阅卷:6月16日上午8:00到校

二、试场分布:

考场1-14:一号楼三至四层各7个教室。

考生休息室:一(3)一(4)一(5)一(6);二(1)二(2)二(3)

保密室:文印室取试卷:会议室

三、考务人员安排:

考点主任:杨文娟

考点副主任:王健

保密:万蕴慧、谢琳

广播:钱征

医务、信号:沈全红

后勤:王荣

监考老师:

第一试场:钱小英第二试场:蒋冉冉1、2、3考场巡视:谢芳 第三试场:冯茹霞第四试场:张燕4、5考场巡视:承洪飞 第五试场:顾榕第六试场:张楠6、7考场巡视:瞿缨 第七试场:丁国芳第八试场:陈小爽8、9、10考场巡视:芦鹏 第九试场:谢焕第十试场:吉文佳11、12考场巡视:祁文俊 第十一试场:张彦第十二试场:孙海静13、14考场巡视: 杨静娟 第十三试场:范泳敏第十四试场:吕敏

批卷老师:(完成阅卷、登分、按考场分卷等工作)

语文:陆星梅、丁文玉、芮惠琴、阮霞、高娴、王标、王学进、章坚无、秦丽华、邱云霞、汪彩毓、耿银辉

数学:王健、张洁茹、陈美华、蔡芹、陈洁、吴娟芳、陈彦、潘勤华、刘妍慧、杜文俊 英语:张佶、朱玲、许静妹、郝慧、倪燕萍、罗婷 注:六年级语数英老师周一到校做试卷分析。

四、具体时间安排:

上午:7:30考务人员到校,开门窗

7:40领第一场试卷

7:45考生进场(铃声)

7:50播考生守则(铃声)

7:55学生阅卷

8:00学生答卷(铃声)

9:00第一场考试结束(铃声)

9:40领第二场试卷

9:50考生进场(铃声)

9:55学生阅卷(铃声)

10:00学生答卷(铃声)

10:45第二场考试结束(铃声)

下午:13:00考务人员到校

13:10领第三场试卷

13:20考生进场(铃声)

13:25学生阅卷(铃声)

13:30学生答卷(铃声)

15:10第三场考试结束(铃声)

五、友情提醒:

1.监考老师在考试前一天布置好试场,每个试场25张课桌,贴好座位号,黑板上用正楷规范书写“沉着镇静认真答卷”的提示语,教室外面再放一张桌子。

2.早晨7﹕30分到校,提前15分钟领取考卷,到教室后把卷子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桌肚里。

3.第一场听完考生守则后开始阅卷,学生阅卷5分钟,提醒并检查学生写好准考证号码和姓名。学生开始答卷,监考老师不随意走动、交流。

4.监考老师对学生态度要亲切,关心考生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如考生对试题有问题根据情况当众答复。

5.巡视老师负责班级门口的水盆,并配合所在考场的监考老师,严把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等不当行为。

6.每一场结束,提醒学生带走所有物品,监考老师按顺序整理好考卷,检查无误后装进考试袋。

篇2: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年段学习习惯培养要点

孩子刚刚迈入高年段,还在适应阶段。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各项学习习惯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预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是提高听课质量的保证。方法: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释难懂词。在阅读课文时,像过电影一样,记在心上。并学会质疑,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写在课文旁边,以便课堂上解决。

2.动口的习惯。学生要养成想说、能说、会说的好习惯。学校里,以课堂为契机,在每节语文课上,要求同学能够大胆、响亮、自信地表述观点;家庭里,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适度的家庭讨论。发言并不一定说得全面,但是一定要有逻辑性。言语不在于冗长,而在于精炼,表达的意思显而易见,旁观者一听就懂。

3.圈点批注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预习时,课堂上做到圈圈、点点、写写,为做练习和实际应用作准备。遇到书中的难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请教同学或老师、父母,并把结果记下来,养成勤记勤读的好习惯。并把这种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只要是自己的书本就可以动笔勾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4.复习归纳的习惯。在复习时,把一些相同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举一反三,去解决实际问题。

5.课外阅读,摘抄词语、优美句子的习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学生准备一个采蜜本,随时摘抄课内外的优美词语、句子,避免在写作时出现语言贫乏,词不达意。

篇3: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始建于1885年,前身为“道乡书院”,百余年的积淀,铸就了新小厚实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百年老校生机盎然、雄姿勃发。

学校新建了市内一流的科学探究室、现代化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标本馆,并提出了“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诗意儿童文化”特色,成立儿童自主机构“儿童文化院”,定期开展“儿童文化节”活动。科技教育是新桥实验小学的一枝奇葩,学校还从更高位的视角、从大课程的意识思考与筹划,整体构建了科学校本课程,提供菜单式课程选修服务,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参加活动。学校还成立了儿童文化院科技部小科学院的成员由爱好科学、组织策划能力强的学生组成,让这些小院士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和开展科技教育活动——“金色行动”。新小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项科技竞赛,“有个性、能自主、会创新”逐步形成新小学生文化气质。江苏省“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金钥匙科技竞赛、科技创新大赛、航模比赛、国际数棋比赛等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些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被授予“常州市科技特色学校”等称号。

篇4: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一、关于课文教学

(一)总体评价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丰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增设一个小结性的栏目,类似高年级的“交流平台”。

2,建议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谣言形式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的,以加强教材的工具价值。

4,师生普遍感到课文文质兼美,但篇幅长、难度大。有些精读课文需教三课时,有些略读课文需教两课时,教学总时数比较多。

5,课后题要求背诵的,大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这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6,部分略读课文可以看成例文,为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服务。

7,建议在课文后,安排指向新课标“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的课外阅读提示,类似高段的“课外书屋”。

(三)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三年级上册有较多来自国外或描写国外生活的文章,师生反映难学难教。一是因为学生不太熟悉国外生活,缺乏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吃力;二是因为不习惯也不喜欢译文的表达方式。该册二单元课文多反映领袖、名人优秀品质,由于学生对主人公比较陌生,因此不能很好体会。尤其是《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加上文中有很多科学术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为“国际理解”,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难度大。从全年级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该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

(四)少数课文值得质疑

1,文图不符。

①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五课《神笔马良》,文中说白胡子老爷爷已送给马良一支神笔。但145页插图的笔筒里却出现那么多支笔。没有必要,建议删去。②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中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而38页插图上的风筝却很像蝴蝶。③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七颗钻石》第二节中的“水罐也掉在了地下”一句,应改为“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另外,文中第三节末尾说“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但插图里没有“钻石”。④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18页插图中翠鸟羽毛的颜色和文中描述的不一致。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两幅插图中靠窗第二排的女孩衣服颜色不一致。⑥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第十节写到“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插图中却睁着眼睛。另外,本课77页“泡泡”中的“联系”的“系”字是错字。⑦三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女娲补天》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按文中描述,插图中的女娲应手举装着用五彩石炼成的稠液的大盆,而不是五彩石。

2,内容不当。

①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课题不当,应改为《鹿角和鹿腿》。②据查,赵州桥已过了1400岁的生日。而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却仍然写着“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③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六节中讲到“我”因为想到象墩子“沉甸甸”,怕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但第十一节中讲少年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也用了“沉甸甸”,不妥。一是前后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二是前后两个象墩大小相差较大,同用“沉甸甸”,与事理不符,显得前后矛盾。④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中有一句:“你上哪里去呀!”(35页)联系上下文看,此处应为问句,建议将感叹号改为问号。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争吵》第十节中的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不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⑥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第三节中有“料峭的春寒”一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料峭”形容微寒。但联系上下文看,文中描述的天气却是“严寒”。⑦“殊”已作为生字在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中出现,但在第二十四课中又作为带读字注音,不恰当。⑧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其中116页第三行已出现“废墟”一词,但带读字注音却注在了第五行的“废墟”上,不恰当。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三节(112页),“各式各样”后不应点逗号,而应用句号。因为此句讲木雕,而下旬讲的是“我”。⑩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存在两处不合理。第六节说,老板看见“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突然”“眼里闪出亮光”,不太合乎常理,“亮”得很奇怪。第八节说,老板告诉“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这个决定不太可信:如果老板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明显他是要用“换”来测试“我”,这个举动似乎不符合老板的人物个性。因为,从上文看,文中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如果老板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他这样做,更是不可思议。

3,改编不佳。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对原作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感觉韵味削弱了不少。比如第二节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句,就比原作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一句,少了韵味。类似的例子在本课还有一些,建议改编原作要慎重。

(五)其他问题

①课本与课本不一致。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课题叫《东方之珠》,而在其他版本却叫《香港,璀璨的明珠》。

②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90页第一行中的“第六自然段”应改为“第五自然段”,而“第七自然段”应改为“第六自然段”。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已经过去。相对第一学段,教学显得比较轻松。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和一、二年级区别开来,逐步放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教师普遍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大量识字、认写分开”的效益已经出现。主要问题有二:

1,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2,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篇5:小学三年级小实验作文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叫自制伽利略望远镜,需要的工具有手工纸望远镜模板、物镜两个、目镜两个、透明胶、双面胶。

我先从手工模板中挖出望远镜的外壳,再把边缘薄中间厚的两个较大的镜片,用 双面胶分别固定在前面的两个较大的孔中这就是对着远处物体的镜子叫物镜;把中间薄周边厚的两个较小的镜片,用双面胶分别固定在后面的两个较小的孔中,这就是靠近眼睛的镜子,叫目镜。然后用透明胶带把望远镜的外壳固定,并折叠好。你的伽立利略望远镜就做好了。我不懂原理,就看说明书,原来最早的伽利略望远镜十分简单,它由两组镜片组成,前面的叫物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后面的叫目镜,是凹透镜,具有缩小功能。这样两组镜片配合两个圆筒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架最简单的望远镜。

小实验让我很快乐!

篇6:小学三年级科学小实验作文三百字

首先我准备了一块旧的纱布,用旧的纱布可以废物利用,不会弄坏了东西。半盆水、一张A4纸、一把锋利的剪刀(也可以是普通的剪刀,因为我没有专用的手工剪刀),一些洗洁精、一个矿泉水瓶子、4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几根橡皮筋、4根牙签。接着我就跟着老师开始做第一个实验。

第一步:我把矿泉水瓶子的盖子拧开,放在一旁,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进了矿泉水瓶子里,直到装满;第二步:把旧纱布盖在矿泉水的瓶颈上,接着拿出二根橡皮筋出来;第三步:一手抓住瓶子上面的纱布,另一只手拿着橡皮筋把纱布扎在瓶子的颈上,我一圈一圈的套上去,左一下,右一下,哈哈,好像在给小姑娘扎头发似的;第四步:一只手掌盖紧瓶口,然后另一只手托着瓶子,迅速地把瓶子倒过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松开盖在瓶口的手,矣?没有水滴下来呢?满满的一瓶水都没有往下滴呢?瓶口只是用纱布盖上的,没有盖瓶盖的哦。接下来我又用拿上一根牙签,扎进瓶口里,水还是没有漏,反而把牙签吸到瓶子里面去了呢!继续扎第二根牙签,和之前的一样都进入到瓶子里面去啦。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是一个科学原理,是水的表面有一股收缩、拉紧的力,也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篇7:小学三年级科学小实验作文三百字

蜡烛,绣花针,两个小杯,一把剪刀……这个是科学实验的主角,看完要求。“呵呵,这么简单”,一对“双胞胎”口杯顺手拈来,一根面红耳赤的蜡烛,一枚闪着银光的绣花针,闪亮登场。一切准备就绪,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绣花针刺向蜡烛,可刚刺破蜡烛的肚皮,蜡烛便发出一声“啪”的惨叫,肚皮上出现了一道浅浅的裂纹,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加大了力道,一瞬间一根蜡烛从内伤转为全身,彻底骨折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二次实验开始,我特意请教了爸爸。爸爸说:“火可以融化蜡烛,把针加热就可以轻松穿过了。”“哦!”我恍然大悟,于是左手拿针,右手拿着打火机开始烧针:“这回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啊!”这次轮到我惨叫了,“烫死我了……”真是十指连心,痛不欲生啊,针是烧红了,可我的肉也烫熟了,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爸爸看了看我:“很疼吧?我们做事情不光要有热情,还要动脑筋,尤其是做科学实验,要更加严谨,你用钳子夹住针鼻再试试。”我默默点了点头,擦干了眼泪,从头再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前面的步骤后,把蜡烛的两端放在杯子的两头,心里很纳闷:“奇怪,这怎么能做成跷跷板呢?”爸爸笑而不答,把蜡烛转了90度,针的两头架在杯子的边缘,示意我点燃蜡烛的两头。“哦!”我一拍脑门,顿时茅塞顿开:“天哪,原来是这样做,真是笨死了,换一个角度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完成了这看似简单的科学实验。只见两头点燃的蜡烛一高一低,低处的那头火焰越烧越旺,蜡油滴在桌子上,犹如盛开的梅花,一朵朵绽放出娇艳的花朵,高处则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慢慢的,蜡油越积越厚,形成了一个大面饼,慢慢的,蜡烛的两头开始逐渐平衡了,一秒,两秒,三秒……高处开始变低,低处慢慢升高,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蜡烛不停地上下摆动着,我仿佛看到了童年幼儿园里的跷跷板。

不过我心中仍有很多疑问,便去问妈妈。妈妈笑眯眯地说:“蜡烛燃烧的面积不同,速度也不同,位置低的燃烧快,重量减轻得也快,所以高高翘起,如此反复运动便形成了一个跷跷板。”

篇8: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1“绿色校园”的内涵及意义

“绿色校园”是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 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 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 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 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 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实际行动, 全面提高师生的素养, 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学校, 更主张将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学和管理, 鼓励师生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和联系, 在实践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养。

2 创建目标

按照《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我们学校正逐步构建以环保教育为中心, 以各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为手段, 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为载体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生态, 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及效果;不断加大环境教育力度, 营造浓厚的环保教育氛围, 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观念, 力争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绿色校园。

(1) 把理念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 引导师生关注环境问题, 让青少年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 树立热爱大自然, 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2) 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 培养师生关心校园环境, 积极参与行动的精神。

(3) 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水电, 关心校园环境, 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4) 全校师生人人做到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 并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和实践, 将理念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工作、管理和建设。

(5) 通过创建“绿色校园”的活动, 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 学校环境得到改善, 更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 通过家庭带动社区, 通过社区带动全体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

(6) 以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为载体,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懂环保、塑形象的养成教育, 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使校园环境易于学生学习和生活。

(7) 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 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 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 最终实现“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活动”、“绿化育人”的学校特色。

3 让校园“绿”起来

每个师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印象, 一定是这个学校的“自然美”。的确, 青少年的朝气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 那鲜活的青春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所以, 绿化校园是每一个学校的必修课。

首先不能忽视学校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讲, 中等规模的学校绿化面积应在35%左右。当然, 这一数字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占地面积较大的学校在考虑教学场地建设的同时, 不能吝啬对绿化面积的预留。这除了使学校规划建设美观外, 还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空气指标、噪音指标等。从长远来看, 适量的绿化面积还能有效地投入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去, 如植树活动、环保知识活动等, 这些同样也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本身的占地面积有限 (尤其是处于城镇中心的学校) , 扩展绿化面积比较困难, 可以在空间扩展上做文章, 如将绿化带设计在校园围墙、阳台等位置。但不论怎样,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绿化面积, 是绿化建设的根本。

其次是对植物的选择, 要科学、合理、适宜。例如在选择绿色植被时, 可以考虑污染性少, 少毛无刺, 没有刺激性气味, 或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气味美, 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及草坪的耐践踏程度等。再如在树种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在教学区忌栽植飞扬花絮的树木 (如杨树、柳树等) 和一些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在校园通道两侧或大门两侧种植树形优美的秋色叶植物银杏或常绿小乔木石楠, 会增加学校的优美感和舒适感;在离窗一定距离处栽植较低的常绿乔木桧柏, 既可适当遮挡阳光又可保持通风;运动场与教学区之间应用树木组成繁密的树带, 以免上课时受场地活动及声音的干扰;校园周围可采用乔木与藤本混合栽植, 形成一层浓密的绿化带, 使校园与外界隔离, 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绿化布局。在学校这样既有横向占地又有空间建筑的场所内, 绿化的横向分布应同纵向空间同时考虑。例如屋顶植被的设计, 既可以使本来暗无生气的砖瓦充满生机, 还可以适量地解决夏季的酷晒高温问题, 是一个很好的空中绿化选择;再如经济实惠的盆花摆设, 可以把每个教室的窗台、橱柜充分利用, 既能美化环境还能有效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 也是一个扩展绿化空间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组合花架和吊兰, 最是适宜挪动和节省空间。学校可以根据季节的转换, 将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机组合, 结合空中空间的利用, 搭配出一个富于变化、方便实用的小景观, 为不起眼的角落、长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 无论是哪种选择, 都要考虑到景观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以免发生危险, 好心办了坏事。

4 让德育活动“绿”起来

学生是学校的一部分, 在对学生提供很好的空间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欣赏和保护, 更要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净化思想, 实现德育的“绿化”。

(1) 少先队和德育活动作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近年来结合有关主题,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且形式丰富多采的活动。如结合植树节在学生中开展了爱护绿化、热爱绿色为主题环境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我为校园添新绿”活动, 鼓励学生在家种植一盆花草, 为花草做一张名片, 然后带到学校展出供大家分享, 通过全年级的交流与分享, 从而认识了许多种花草, 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再如“我为树儿穿冬衣”活动, 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给树穿冬衣?如何给树儿穿冬衣 (刷石灰水) ?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花草树木的情感。

(2) 科技节作为校园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 近年来也得到有效的开展。如“废物利用小制作”活动,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小树立“学校是我家, 环境靠大家”的理念。再如“瑰丽无限科幻画”比赛。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 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 表达了对地球命运的担忧, 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环保问题, 都来保护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

(3) 围绕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一些主题节日 (世界水日、地球日、卫生日) 等开展了有效的宣传活动, 如:联合晨会, 夕会课,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 观看环境教育影片等, 体会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4) 开展“节约”系列活动。 (1) 在全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开展了有效的节能行动, 如: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水, “节约一张纸奉献一片爱心”等。 (2) 每学期至少一次由大队部负责检查各班的班队会情况, 并从中推选优质课开展公开观摩课活动。利用主题班队会渗透环保知识, 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的意识。 (3) 学校食堂也动足脑筋, 在管理上下功夫, 既让学生吃得好, 让家长满意, 又节约能源, 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5) 弘扬爱心之风。 (1) 以《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 继续开展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为核心的“感恩”系列活动。 (2) 开展敬老活动。“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为了能让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少先队与敬老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活动, 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活动, 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送礼物等, 以自己的行为表达敬老爱幼的心声。 (3) 创立爱心教育基金, 为贫苦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开展了“爱心传递”活动, 制作爱心卡, 在同学、师生、家人、朋友之间传递, 用自己的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 一起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下学会感恩。为了使传递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大队部号召学生收集可利用废品,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爱心教育基金添砖加瓦, 为那些贫困的同学们送去自己的爱心。

(6) 雏鹰展翅, 硕果累累。在学校领导、辅导员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雏鹰争章活动硕果累累。队员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佳奖, 如:全国青少年器乐比赛一等奖, 全国车模比赛一等奖等等。荣誉让人自豪, 催人奋进, 也使更多的队员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 参与到实践体验中去。

“望窗外云卷云舒, 看门前花开花落”。走进我们如今洋溢着书香味的校园, 呼吸着带有花香草香泥土味的新鲜空气, 会使你很快融入其中, 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感到这校园是属于我的。校园是美的, 但她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与荡涤、思想的陶冶、内在气质的培养, 让我们以一种更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踏入社会。

“绿色校园”的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 需要全校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它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以绿色课堂建设为平台, 携手新课程标准, 新基础理念, 努力在提层次、增内涵、强底蕴上下功夫, 创建绿色校园, 深化绿色德育, 留下的将是绿色的希望!

摘要:随着教育的普及化, 入学人数逐日增多, 校园拥挤和校园环境恶化明显, “绿色校园”的概念由此产生了, 这也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未成年人聚集的场所里, 人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从基本生理舒适度到精神文化的需求都不能被忽视。清新的空气、生动的校园、和谐的课堂, 都是给予教育最基本的需求。因此, “绿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色彩概念了。

上一篇: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认定申请书下一篇:回归本色,还语文教学简约之李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