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生物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2024-04-30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生物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通用3篇)

篇1: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生物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生物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发布人:二十四中 发布时间:2010-11-12 点击/评论:971/0

(2008.9—2011.6)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增强研究、指导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改进和完善教研方式。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现状分析

1.主要成绩

生物教研组是一个年轻的集体,5位朝气蓬勃的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0岁,其中党员3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本科学历达100%。目前有常州市骨干教师2名、教学新秀1名,占全体生物教师的60%。

近几年来,生物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教研室专家引领下,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奋发向上,使学校生物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今后几年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研组曾获“红旗班组”、“市优秀教研组”称号,成功创建了市“青年文明号”,“生物学科教研基地”。初步形成了市校两级骨干教师梯队,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正在形成。

2.教学研究持续深入。近几年来,教师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浓厚的“边学边尝试,边教边总结”的实验氛围,有2人次在市级评优课等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或比赛中获奖有8人次。

3.学科活动有效开展。近年来,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兴趣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多名学生获得省、市大奖,其中,戴文娟老师获得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2.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三年来,课题有始无终,缺少有效指导和过程性评价;缺少生物学科的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2)课堂教学模式不够成熟

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够成熟,缺少有系统、有针对性研究。同时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化、泡沫化的不良倾向,忽视对学科方法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3)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学校陆续为生物教研组输入新鲜血液,学校为她们指定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但传统的师徒结对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培训指导,更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砺和成长。

三、发展目标

(1)师资队伍人才辈出

争取在三年中,鼓励一名青年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增加学科带头人1名,教学能手1名,教坛新秀1名。(2)课题研究生动有效

课题研究聚焦课堂,三年中,申报、完成市级或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个,争取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3)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网络课程、展开网络教研。(4)课程资源丰富共享

加强校际合作,初高中联动,积极参与开发生物学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精品课、教学素材等,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5)竞赛活动全面丰收

参与“青少年科学发明和创造评比活动”、“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每年获有人获市级以上奖励。(6)评价体系客观公正 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实现操作的公平性、透明性,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

(7)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吸引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加强考试研究,确保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市会考领先地位。

四、实施计划与策略

㈠推动优秀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组发展规划,制订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计划。创建一个有二十四中特色的市级优秀教研组。

㈡优化课堂教学。聚焦课堂,侧重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等。

㈢强化课题研究管理。提升教学科研意识。以教研组为单位,申请省市级课题。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㈣加快教师成长。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发挥上一轮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旧带新,带领新教师,投身实践和研究,不断激活和发掘教师潜能,帮助教师获得持续的发展。鼓励教师参与初中精品课建设、各种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等。根据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帮助每一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发展,㈤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加强生物教学素材资源(教材分析、图片、课件、案例分析、考试与命题、学科竞赛资料等)建设,最终形成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

㈥举办系列学生活动。以“青少年科学发明和创造评比活动”,开展系列学生活动,如科技活动成果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野外考察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校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教师的培训,扩大参与面,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学科基地的辐射作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五、保障措施 1.本规划实施需要学校的行政支持,保障生物教师队伍足员、稳定,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

2.本规划实施需要学校给予生物教师编制、活动场地、活动经费、活动时间等方面的支持。

生物教研组

2008年9月

篇2: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生物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二中学区片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二十四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新课程实验以来,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发展思路,确定了“以校为本、科研兴校、科研优教”的总体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取得一定成效。

一、总体目标: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打造优质队伍;

以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转化教师观念;

以校本教研引领教育教学,形成办学特色。

二、实施方案

(一)建章立制:

为使校本教研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校本教研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

如:

1、《校级学科带头人制度》

2、《学科组教研活动制度》

3、《师徒结对制度》

4、《教案(听课纪录)检查制度》

5、《教师教研教科研成长纪录袋制度》

6、《课题研究与管理制度》

7、《教师评价标准制度》

(二)校本教研

1、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以学科组为单位、学科组长为责任人,定期组织研究活动,进行前沿理论学习研讨”的度化体系。

学期初:学科组长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包括至少两项的“特色活动”;

过程中:邀请市区专家进行研讨、评价活动,促进校本教研发展。

学期末:进行总结、评价、表彰。

2、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研究性学习课程—语文、数学、英语;

校本课程—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

组织“研究性学习展示课”、“校本课程观摩课”等形式多样的开发研讨活动。

3、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

(1)内容:身心健康类、科学素养类、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

(2)策略:改进和完善课程。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科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

(3)步骤:

一是准备阶段:制订计划、培训教师、需求评估、资源调查、确定内容、编写讲义。二是初试阶段,进行开发试验,摸索开发方法;

三是深入阶段,完善课程结构,总结方法规律。

(4)措施:

一是将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查制度;

二是组织学习开发理论,提高工作水平;组织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

三是保持伍相对稳定,实施教师培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注意形成性评价,加强资料建档、积累、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5)成果:

一是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二是学习相关理论和撰写论文;

三是制定学校开发研究计划;

四是组织管理:统一管理、指导、督查;

五是成立开发小组负责本教研组开发研究工作。

学校开发研究计划

(1)立项:“十一五”期间获准立项了国家级课题、市级资助重点课题(资助金6000元)、市级高中课改专题研究(被市教委、教研室评为二等资助专题,资助金2000元)各1个;成立区级课题11个。

(2)过程:

一开题:天津市课题“规划办”两位专家,中学科许科长、进修学校张校长等领导参加了开题论证会;

二中期:各子课题组的课例汇报;结题汇报课展示;

三结题:举行“结题仪式”。

(3)运用:

在市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指导下,各子课题组分别确立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的研究内容。

如:

1、《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评价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动手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3、《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有效性研究》

4、《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结构》

5、《艺术课堂中互动式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6、《兼顾学生差距,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7、《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方案,真正激活历史课堂》

8、《以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三、成果

(一)校本课程:2007年“区校本课程评比”历史一等奖;物理、地理二等奖

(二)课题研究:2008年市级课题组被评为“优秀课题组”,(三)样板校:2009年定为“高中课改样板校”。

(四)教师培养:

1、“天津市首届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1人

2、“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 1人

3、“天津市课改积极分子” 1人

4、“区级名师”1人

5、“区级学科带头人” 6人

6、“校级学科带头人”10人。

(五)优秀青年教师:

1、“区级师徒双优” 1人

2、“市双优课”

二、三等奖各1人

3、“区百节课”

一、二等奖5人

4、“市信息技术整合课”

一、二等奖各1人

5、“市双优课”三等奖各1人

(六)论文获奖:

1、“论文、案例、教育叙事各级各类评比活动”,获奖率在90%以上;

2、20余个优秀成果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形成专著。

篇3: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生物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五泉山下, 是一所省级示范性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 学生1800余人, 教职工150人, 校园占地54亩, 有教学综合楼16000平方米、实验综合楼8000平方米、塑胶操场8000平方米及一流的配套设施。学校在八十八年的发展进程中, 确立了“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 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努力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努力行动的人”这一办学理念, 打造“师生双成文化”,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同时注重树立以“突出业绩, 提高质量, 创建特色”为核心的“价值导向”, 努力创建“和谐团队”, 弘扬高品位的教师文化。以促进教育质量快速提升为抓手, 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引起业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省内多家媒体做过报道。如今, 师生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在跨世纪风云中卓然挺立的历史名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前身, 是兰州女子中学, 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化, 学校几经易名换址, 后定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女子中学, (简称兰州女中) 迁址至美丽的五泉山麓, 成为兰州人民心中的“品牌”学校。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兰州女中在创立过程中, 备极艰辛。然师生甘之如饴, 有志于教育的仁人志士汇集于此, 寻求教育救国的梦想, 几代人追求真理, 追求进步, 热心宣传先进思想, 传播科学, 传承文化, 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巾帼人才, 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中学时代。正如女中校歌所言:兰山苍苍, 校舍辉煌, 良师益友, 齐集一堂。头脑清, 精神爽, 哪怕任何艰深学问, 都要钻研细讲;意志坚, 体力壮, 哪怕任何困难环境, 也要征服开创, 更远学花木兰万里赴沙场。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使这所历经沧桑的老校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十年动乱, 兰州女中同样遭受重创。校园荒芜, 花叶凋零, 师资流失, 人心离散, 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70年代初更名为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文革”结束后, 学校恢复秩序, 健全了管理体制, 实行了校长负责制, 恢复了校务委员会, 恢复和健全了招生考试和各种规章制度及责任制, 1984年学校制定了“勤奋求实”的校训, 以及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同年, 学校被评为兰州市“四整顿”先进单位和兰州市文明单位。1989年, 学校被甘肃省委评为“甘肃省双文明建设模范单位”。80年代, 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2000年, 学校实行以校长聘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又称“三制”改革) , 2000届的中考平均成绩位列市重点中学第一, 曾是初中教育质量的又一次辉煌。2002年7月, 是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班, 从此, 学校成为独立高中, 迎来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近年来, 全校师生齐心协力, 克难攻坚, 使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等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精神面貌明显提升, 教师责任感荣誉感增强, 学校课程建设取得成效, 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带来了教师的影响力、学校的美誉度的提高, 学校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2016年1月31日, 对二十七中人来说, 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这一天,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被甘肃省教育厅正式挂牌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全校欢腾, 几代二十七中人的夙愿终于完成。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又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每一位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成长过的人, 每一位为二十七中的建设、发展和振兴做出过贡献的人, 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他们衷心地祝福这所历史名校所获得的荣誉和认可, 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发展进步给予极大地关注、期待和厚望。

突出“两个引领”强化“四种育人”的德育特色

著名哲学家史宾格勒曾说, 人的建设关键是灵魂的建设, 而灵魂的建设离不开文化。二十七中深入挖掘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办学底蕴, 突出“思想引领”和“文化引领”, 大力弘扬高品位的教师文化, 培育纯正博雅的学生文化, 形成了“四种育人”的德育特色。

课程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让每一位教师都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舞台。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 让学生受益, 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为此, 学校组织编写了47种校本课程供学生们选修, 创建诸如国旗班、话剧社、广播社、舞蹈社、音乐社、美术社、航模社、动漫社、乐团、合唱队等学生文学艺术社团, 以及武术、太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运动类兴趣小组,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的技能特长。同时, 在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 教师们养成了系统思考的习惯;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班级育人。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积极为学生创设发展平台, 创新育人工作, 提升育人水平。

不断加强学生的渐进性自我管理研究,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治的品质。使学生在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完善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和调动发展的潜力和内驱力, 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变被动进步为主动进步, 最终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人, 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近几年, 像学校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的设计, 学生诚信考试、校园净化美化、纪律卫生评比等等, 都在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的积极倡导、精心组织下有序开展。各班都设计出独具个性的班级名片、文化墙、黑板报、评比栏, 彰显出各自的班训、班风、班级公约、班级口号等, 每个班都各显其能, 张扬其个性, 展示其才华, 生成了自信心与自豪感, 并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地位, 享受到在校成长的幸福感。

心灵育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二十七中在教育教学探索中, 坚守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本质, 努力培养一代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人。学校按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兴趣特长施教, 真爱育人, 无私于教;真情动人, 无怨于师;真理服人, 无悔于业;真心待人, 无愧于学。同时, 焦宪庆校长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针对学生人际关系障碍、早恋、思想紧张焦虑、厌学等问题, 心理辅导中心把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 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成绩卓著。2015年7月, 二十七中被省教育厅评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同时, 学校还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赵凯任名誉校长, 定期到学校来, 系统培训教师, 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先后邀请任小艾、肖川、李镇西、戴东等20余位专家, 为全校教师做题为《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缔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心育有形, 育心无痕》《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学会“爱”学生》等专题培训讲座, 专家们以自身深厚的教育学养, 通过无数鲜活的名师成长案例和学生培养案例, 使全体教师不断受到感染、启发、教育和鼓舞。此外, 为了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 学校建立放松室, 通过精心布置环境, 烘托文化氛围, 提供必要用品, 配置专业器械, 供教师课余时间在放松室看书、谈心、品茶、喝咖啡、欣赏音乐、按摩放松, 等等。从而让教师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 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活动育人。学生是千姿百态、个性不一的鲜活个体。你不能用一种方式去教育千百万个性不同的学生。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 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如何给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是焦宪庆校长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拓宽教育的领域, 充实教育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兴趣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给每个学生以适切的教育就是好教育。为此, 学校提出:培育博雅的学生文化, 丰富学生情趣, 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科学、文明、健康、高雅的学习方式成为习惯, 使琳琅满目、活力四射的学习内容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坚持文化熏陶, 增强文化影响, 构建文化体系, 营造处处皆文化的氛围。与此同时, 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如, 慈母心, 感恩情———“三八”节真情回馈;桃李满天下, 师恩似海深———教师节祝福信息发送;同仰一轮明月, 今朝共述衷肠——中秋寄远;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敬老献爱心。活动中, 学生以经典诗文诵读、才艺展示、贺卡制作、书信寄送等形式为载体, 追古思今, 抒发情怀。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继承发扬并学会感恩,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建设教学相长, “师生双成”的学校文化特色

焦宪庆校长告诉记者:所谓“师生双成文化”, 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对学校而言, 依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强化“双主体育人”———既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 又高度重视教师的发展, 因为没有教师的良好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良好发展。对教师而言, 是指“成人成己”, 即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成就他人。对学生而言, 是指“成人成才”。要成才, 先成人, 把着力塑造一个大写的“人”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

“师生双成文化”, 体现了教师们培植自己博大的教育理想和情怀的愿望。学校也致力于在教师中树立以“突出业绩, 提高质量, 创建特色”为核心的“价值导向”, 努力创建“和谐团队”, 弘扬高品位的教师文化。

全力营造“书香校园”。书香校园建设是为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名师队伍而开展的一项长远的系列化工程。它的精髓是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 不断营造浓郁的学术风气, 为师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使学者、骨干、名师、教育家等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营造文化氛围,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为此, 学校努力为全体教师搭建各种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 并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如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备课环境, 为每一位教师购置一定数量的专业图书, 报销其在职进修的一半学费, 领到结业证还给予适当奖励等。通过长期不懈努力, 目前, 学校有42名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占专任教师的32.8%, 骨干引领作用凸显。2015年7月, 学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评为“2015年最美校园书屋”。

努力创建“和谐团队”。团队取胜是创建一流教师文化的迫切要求。一是建立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教研团队, 形成集体备课、说课、授课、评课、思课、学课、研课“七位一体”的学习、展示、交流团队, 强化校本教研;二是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 以全体科任教师为主体的班级“和谐团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重点帮扶, 促进学生品德、学习全面提升;三是建立“师徒结对”帮扶团队, 帮助年轻教师成长, 搭建教育、教学的平台。

牢固树立“价值导向”。学校把“突出业绩, 提高质量, 创建特色”作为全体教师的核心价值导向, 诸多教育教学举措都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而定。近年来, 学校努力开展以“65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引领,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代表, 以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结出累累硕果。涌现出一大批各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名师、名班主任等等, 学校从2004年~2014年, 连续11年荣获兰州市“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奖”,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创建“低进高出, 高进优出”的质量特色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家长和社会对一所学校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二十七中一直将提高办学质量、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 完成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育人的基本载体, 有什么样的人就需要有什么样的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思路和原则, 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努力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如开发的《高中经典诗文诵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英语美文阅读与欣赏》《地图能力培养》《高中化学竞赛辅导》《让物理走进生活》等校本课程, 既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 又注重对学生“双基”的培养, 还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级的学习需求,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开发和组织实施的《加强修养, 学会做人》《中学生社交礼仪》《珍爱生命, 呵护心灵》《山水之城, 河都兰州》《书法鉴赏》《影视佳片欣赏》《足球》《探究与创新》等校本课程, 以“成人成才”为目标,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灵魂点, 课堂是教学的聚焦点。一所学校的优劣, 从师生的课堂表现就可以窥见。

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 通过阅读课、问题引领、导学案等各种形式, 大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使学生乐学、善学。同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使学生学会尊重, 学会倾听, 学会讨论, 学会表达, 学会组织, 学会评价。进而指导学生普遍掌握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例如问题意识和主动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反思与评价等。通过全体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原本是中等资质, 成绩一般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如其中2015届高三毕业生楚济瑜同学, 中考入口成绩486分, 大约位居当年全省中考入口成绩万名之外, 通过三年努力, 高考取得了605分的高分, 高考排名为全省文科第123名。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真正体现了“低进高出, 高进优出”的质量特色。

彰显“评价功能”。一是目标引领。学校把每年的质量目标设定为基本目标和荣誉目标两大部分, 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二是注重过程评价。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突出思想道德文明习惯的养成, 突出班级文化特色品牌的创建。对科任教师的评价坚持将问题和责任落实到学科组、备课组, 落实到每一个人, 每一节课, 使评价体现在过程中, 达到扬长补短, 激励警示, 反思提升的目的;三是注重榜样激励。学校每年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出来, 长年激励着全体师生。在学生中设立“校长奖”, 奖励学习优秀、学习进步、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子。截止2014年, 全校获此殊荣的学生共计245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是由于注重环境氛围营造, 注重科学分析评价, 注重大力弘扬典型, 才使榜样成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校, 二十七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学校报考人数逐年增加, 高考成绩逐年提升。2015年, 一本上线率达到30%以上, 二本上线人数达到70%以上。二十七中用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向学生、家长和社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打造一支精良的师资团队

教师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焦校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教师应习惯做一个思想者。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持之以恒;学思结合, 努力探求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二是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要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建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教师要做智慧课堂的引领者。既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 又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学生的思想力、行动力、学习力等得到发展, 使智慧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在先进办学理念的推动下, 二十七中涌现了一大批金城名师。这里简单介绍几位:

数学特级教师银涛:教学风格幽默, 倡导快乐学习。他的“研展评思一体化”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省市专家的好评。2013年~2016年在全省高考研讨会做专题研讨, 并被邀请到临夏、宕昌、民勤等地作专题讲座和观摩课。

语文高级教师金城名师孙元:是一位对教育全情投入, 全心奉献的老师。她把语文教学看做一项育人工程,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的心灵、精神、人格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孙老师以自己博大的爱心和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赞誉。

兰州市名班主任张文奇:是一位注重行动研究的老师。爱岗敬业, 恪守职业道德, 深入学生, 深入家长, 深入家庭, 用爱心去滋润学生, 以行动去赢得家长, 共同化解教育难题, 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在班级管理中推行“小组合作渐进性管理”模式, 并长期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 取得显著效果, 多次承担市级主题班会课的观摩活动。

还有许多教师, 默默奉献在教学的一线, 无怨无悔, 恪尽职守。正是这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学善教、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共同谱写了二十七中师资的优美乐章。

顾明远先生认为:“凡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有成熟的教育经验, 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 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并为教师所公认者, 可称为‘教育家’。”这些要求, 焦宪庆校长可谓当之无愧。他是甘肃省特级教师, 正高职金城名师。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多年,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专家型校长。他告诉记者, 在学校, 校长领导的最终目的不是“管人用人”, 而是“立人达人”。只有当学校内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名师乃至教育家的时候, 校长的领导才能才算一步步臻乎“艺术”的境界。因此, 他真切地关注教师的各种成长需求, 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 乐于为教师搭建各种能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 尽力让每一位教师都尽情发挥, 并为他们的精彩表现摇旗呐喊, 由衷赞美。学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和取得省市教学骨干、能手、名师称号的共65人, 占教师总数的43%以上。

焦校长和他的领导团队深知: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思想, 没有科学的育人措施, 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 没有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不可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勇立潮头。为使这所历史名校再攀新高峰, 他们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突出业绩, 提高质量, 创建特色”为核心的“价值导向”, 这既是二十七中的美好蓝图, 又为学校的明天与未来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教育安全作文400字下一篇:筹款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