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还语文教学简约之李萍美

2024-05-22

回归本色,还语文教学简约之李萍美(通用3篇)

篇1:回归本色,还语文教学简约之李萍美

回归本色 还语文教学简约之美

保康县马良镇小学 李萍 联系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变成了热闹的街市,抹去了本色,走了误区。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怎样回归本色,还课堂简约之美呢?

第一、落实字词教学,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都因许多花里胡哨的安排,而忽视了字词的训练,在课堂上没有花时间去纠字音,辨字形。特别是在中高段,字词教学都已经忽略了。著名的特级教师陈金龙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落实字词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理解字词的意思。他先让学生自由读词语,然后检查,检查过程中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指导。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的意思,教师视频出示了净角的脸谱,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像陈老师一样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我们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一堂语文课,不管你如何设计,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把基本的字词撇开而单纯地进行人文教育或任何名义的其他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异化,都是有悖于“本色语文”的。

第二、体现以读为本,完完全全教语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语文课没有琅琅书声,犹如鱼儿没有了水,只有“熟读”才能“精思”。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应该走出“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模式,重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我分不同层次,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次朗读这首优美的诗歌。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划出字词,找出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事物。细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诗歌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悟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课文美在哪儿。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美美的读一读课文。学生在多次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享受到了秋天的美好,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第三、引导孩子想像,简简单单教语文。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游子吟》一诗,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总之,要想回归本色语文,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语文课堂,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篇2:回归本色,还语文教学简约之李萍美

一、三维整合, 简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简明,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 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 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作引导,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在确定目标时,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 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课文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以及独有的表达形式;把握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 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 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 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如《鸟岛》一课语句流畅、文字优美, 适合朗读、背诵。教学目标为: (1) 读准本课的8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 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 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目标 (1) 中的“读准”“正确”, 明确而又具体地规定了生字词学习的达成度;目标 (2) 中的“诵读”规定了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 (3) 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抓重点词句展开想象”, 达成目标是“理解、感受”。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 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 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准确解读, 简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简约”,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文本蕴涵丰富, 包括言语内容、语言形式、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思维理性等。面对文本,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建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手捧文本, 教师要从薄读到厚, 再从厚读到薄, 最终读出文章的主次和精髓, 抓住主要内容和文章精要再次深入读下去,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明确的文本主题, 做到“任你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我们要瞄准课文的重点, 训练的难点, 学生的疑点, 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 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 充分地预测学情, 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集中时间、整合问题, 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 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如《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 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说明“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课文写得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 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接着直奔主题出示重点句:“信赖, 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再将此句换种说法说一说。当然, 这时对重点句的理解是粗浅的, 要想真正读懂内涵, 还需要学生潜心读书, 走进文本。这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重点段4、5、6, 边读边思考: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抓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 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 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至于前面的1、2、3自然段, 内容简单易懂, 我只让学生了解珍珠鸟的外形, 其余的不做深入探究。这样合理剪裁, 大胆取舍, 既抓住了重点, 直奔主题, 又化繁为易,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返璞归真, 简便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简便”,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润滑剂”。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 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出“声”“电”“光”的交相辉映。在许多课堂实践中, 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影响了教学进程。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 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而不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彰显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孙双金老师执教《天都峰的扫路人》, 既没有做课件, 又没有表演, 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是师生的朗读, 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这些经典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 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 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因此,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应该返璞归真, 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 恰当选择教辅工具, 力求简便实用, 且要“用在当用时, 止于当止时”。

篇3:让语文教学回归简约本色

一、简明目标把握学习重点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设置的目标繁多,因而教学时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赶”教学;也往往因为繁多的目标经常在教学时出岔子,让学生难以抓住学习的重点。在提倡简约化教学的今天,教师必须从简明的目标入手,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教师简化教学目标,为教学“导航”,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诚实与信任》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到世界上最难能可贵的是诚实与信任,这比任何的金银财富都要珍贵。结合教材内容,教师紧扣主题,设计了三个目标引导教学:

1.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本课的生词,如驱车、布鲁塞尔、碰碎、能见度等;能够正确、流利,并且饱含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掌握“打电话”环节中透露出来的诚实与信任;联系生活,谈谈身边的诚实例子。

3.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做一名诚实并且值得信任的人;感受人与人间的真诚友好。

其实,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达到怎么样的一个思想境界。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复杂的目标,既难以一一达到,也难以辨别重点。而如果教师设计简化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读一遍便知道重点,如此学习起来更具有导向性,教学也逐渐丰实起来,语文教学也才能真正回归本色。

二、简化互动直击学习中心

语文课堂,少不了师生的有效互动。小学生思维活跃,往往教师引出一个话题,很容易就会被牵扯到很远,或者是偏离了主题,因而也难以达到效果。有些教师为了顺着学生的思维,也跟着学生走,不考虑有时这样的互动既浪费时间,也对教学没有什么助益。为此,教师必须简化教学互动,直击教学中心,让互动真正有效起来。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狼和鹿》这一课时,教师简化教学互动,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教师直接出示狼和鹿的图片,并与学生展开互动:

师:狼和鹿各自给你什么特点?你更喜欢狼还是鹿?(以兴趣话题过渡)

生1:狼很凶残,而鹿很乖巧,因此我更喜欢鹿。

生2:我从童话书中知道狼非常贪婪、奸诈,而鹿既活泼又漂亮,当然我更喜欢鹿。

生3:狼也有它的特点呀,为什么你们对狼有那么多偏见。我就喜欢狼……(开始偏离主题)

师:狼和鹿各有特点,我们都有选择喜欢动物的权利。我们一起接着探讨文章中为什么鹿最后成了“祸首”了呢?而狼又怎么会变成“功臣”?这是不是冲击了我们刚刚的观念呢?(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导学生阅读寻找答案)

由此,教师顺利从互动中切入正文的学习,也将学生逐步引到生态平衡这一关键中心来。如果教师在一开始任由学生讨论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只会耽误教学进程;而教师顺势引出文章中的“祸首”和“功臣”,大可以颠覆学生的观念,让学生一探究竟。这样的互动彰显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也让课堂互动更加简化、丰实,不失“热闹”后的教学功效。

三、简要提问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点,可以说一节课是由教师的无数个提问串联起来的。但从目前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提问不够简练,比较繁杂,学生想很久都还没有抓住问题重点;提问以问题串为主,学生思维难以转过来,且思考时间不足等。在构建简约化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简要课堂提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没有价值的问题,尽量不问。在提问时,不仅语言要简练,还必须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秋天》这一课时,教师提问:“这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抽象的,而且也难以回答,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到底是描写方法的作用还是内容上的作用都不够明确,因而教师得到的学生答案也不会非常理想。而如果教师换一种提问方式,更贴合学生,如:“同学们,秋天会打滚和奔跑吗?”学生很快会回答“不会”,并想到了这是拟人的写法。此时,教师便可以再问:“用拟人化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如果换种写法呢?”通过简化课堂提问,并从贴合学生兴趣角度的方式提问,能够让教学效果更明晰,语文教学也就真正露出了本色特点。

总之,简约并非简单、随意、低能、无为。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只有回归简约,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因简约而丰实,引领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

上一篇: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下一篇:全市油菜机收现场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