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与减教案

2024-04-13

三加与减教案(精选8篇)

篇1:三加与减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加与减

(一)采松果

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2:三加与减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

1、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些什么?

请你编故事说一说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请你根据情景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生:我用计算条来摆,先摆6,再摆2,合起来是8。算式是6+2=8 小结:求一共有几只小鸟,我们通过摆计算条得到用加法来计算。探究二

1、请你根据情景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 生:我也用计算条来摆,先摆8,飞走了2只小鸟,就要去掉2格,还剩下6格。

算式是8-2=6

小结:大鸟飞走了,鸟窝里还剩几只鸟,我们用减法来计算。

2、仔细观察,这两题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存在? 6+2=8 8-2=6 生:这两题中第一题的和与第二题的被减数相同,第一题中的加数与第二题中的减数相同,第一题中的另一个加数与第二题中的差相同的。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探究三

根据双色片列式

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生:6+3=9

9-3=6

生:3+6=9

9-6=3

师:说一说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出示双色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生:5+2=7 7-2=5 练习一(2)出示双色片 生:3+5=8

8-5=3 练习二:

1、这一组题有什么关系?第二组的被减数该填几? 练习三:

看图写算式:出示三角形图形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按颜色分类。蓝色有6个,红色有3个 生1:6+3=9

9-3=6 生2:3+6=9

9-6=3 生2:按大小分类,小的有7个,大的有2个 生1:7+2=9

9-2=7 生2:2+7=9

9-7=2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加与减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篇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加与减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人人都有受别人尊重的需要, 学生也不例外。美国教育学家爱默逊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由此可见尊重学生在教育中起着多么大的作用。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心灵、尊重全体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等几个方面。只有尊重学生的教师, 才会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 许多实践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通过沟通来传递的, 而学生会在这种信任和爱的感召下, 受到鼓舞, 从而信任老师, 亲近老师。因此, 多给孩子一点信任, 多给孩子一些关爱, 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 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样, 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和负担,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从而转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只有转变教育观念, 才能增强减负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产生推进课程改革的动力, 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才能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宽松的有利课堂氛围, 从而使学生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振奋的心理状态。因此, 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 不再凌驾于学生之上, 不再以处罚代替教育。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给学生站起来说“不”的机会, 接受学生正确的建议, 同时赏识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 容忍学生的过失, 一视同仁, 使每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 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意见, 使学生产生温暖、安全的感觉, 形成愉悦、平和、自信、互助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 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并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那么, 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本校实际, 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例如, 在讲“绪言”时, 我先避开书本, 做了几个趣味实验“雨落红花开”、“魔棒点灯”等试验, 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 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 这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 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 何乐而不为呢?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对于元素符号可以采用分散记忆, 化合价、物质的溶解性采用口诀记忆, 化学方程式可以采用竞赛、小组比赛记忆等方法, 采用分散难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减少因死记硬背而带来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疲劳和厌烦, 避免造成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降低。

三、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减少老师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 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 丧失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针对这种现象, 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 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使学生学会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勤于动手, 善于自我小结, 从中获取基本知识, 培养技能, 教师起着引导、启发的作用。在自主性学习中, 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积极主动地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总结、整理。在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中, 应增强他们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 培养他们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学习,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增加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 化学作业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经历化学过程, 掌握知识的必要途径, 但是采用题海战术, 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压得学困生喘不过气来, 特别是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 往往会因为学习任务太重而放弃学习。既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如何合理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增加作业的有效性, 从而最大发挥作业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呢?第一, 少而精。作业要依据紧扣重点、加强探究、注重选择、把握难度这几点进行精选。要增强基础性训练, 要强化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 做到训练一道题就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以一推十的效果。第二, 有层次, 这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不一样, 对所学内容掌握自然也存在差异, 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基础的类型上, 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 解决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会减少抄作业或不做作业的现象, 作业反馈作用大大增强了。毫无针对性的、机械性的“题海”式练习方法, 既浪费学生的时间, 又会使部分学生筋疲力尽, 丧失学习化学兴趣。因此, 作业的布置要能做到既夯实学生的基础, 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让学生不再把完成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 使作业成为一架教师与学生学习反馈的真实的桥梁。

总之, 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必须调整教学的动态平衡, 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运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遵从教学规律, 做学生的指导者, 关爱学生, 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 使平等宽容、相互理解走进师生心间, 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 使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摘要: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如何清楚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建立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 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不再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快乐取得成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针对教学中的弊端做出合理的改变,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篇4:积分制管理的加与减

然而,在湖北荆门,由湖北群艺数码集团董事长李荣提出的“积分制管理”,不仅克服了传统管理方法的弊端,解决了传统管理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还用积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从2003年开始,湖北群艺使用“积分制管理”,通过短短5年的运用和发展,人才体系进入良性循环,公司资产扩大了20倍,年收入增加了50倍。

什么是积分制管理

其实,积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会员卡积分制让消费者在商场购物有积分,在餐厅吃饭有积分,甚至连洗车时都有积分,累计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一些小礼品或是提供增值服务。虽然这只是商家的促销方式之一,但却让积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李荣独创的积分制管理体系与我们通常说的积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通常人们所说的积分制管理是指把积分用于对客户的管理,这里所讲的积分制管理,是指把积分制度用于对员工的管理。在一个企业或单位,用积分来衡量员工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员工的综合表现,然后再把各种福利及物质待遇与积分挂钩,积分高的员工可以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甚至解决将来的归宿问题,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积分里的加减法

积分制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员工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说白了就是加分和减分,对于员工的行为和工作状态,好的就加分,坏的就减分,并依据此原则加以演化。

策略1:积分奖励政策实时更新

积分首先分为固定积分和临时积分,固定积分指个人能力方面,比如员工的学历、职称、技术、特长等,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都会在月底结算时得到相应的固定积分,这是企业对员工个人能力的肯定。

但同时,只要你肯多学习、多掌握技术能力,在下个月以及之后的年月里,你也一样可以得到相应技能的固定积分,这也是企业为员工自我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员工的日常表现也是获得积分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是所谓的临时积分。例如员工在加班时,根据职能、岗位的不同,每小时都可以获得一定标准的加分;每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或掌握一门新技术,可获得几百甚至上千的积分;员工做好人好事。比如拾金不昧、给灾区捐款都会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员工参加公司的有益活动,比如登山比赛、拔河比赛等也可得到积分……

临时积分可以根据“应知应会,公序良俗”的原则,进行随时更新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员工多做的事情可以随时签单申请得到加分,这也促使积分让优秀的员工不吃亏,各种福利待遇向高分人群倾斜。

策略2:正向引导员工,使其发挥最大潜能

群艺集团的积分制管理可以与员工升职、加薪挂钩,与旅游、年终奖、福利、培训机会挂钩,也可以用积分转干股,为高积分的员工买理财保险等。同时,公司还可以随时增加新的与积分挂钩的福利项目,更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说,时间久了,积分的基数大了,积分对员工在公司的影响、地位都会产生直接的作用,并成为员工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积分之魅力,会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产生无穷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和鼓励。

从奖励政策可以看出,这里的积分与钱没有直接关系,所使用的永远只是积分的名次,没有一分积分等于多少钱这个概念,积分高的员工可以出国旅游、可以奖励汽车。在排名次的过程中,就有人会因为少5分积分、50分积分就失去一个名次,失去一个出国旅游的机会,失去一辆汽车。在这种情况下,积分就放大了它的作用和空间。所以,有了这种设计,积分会比金钱作用更大、更持久。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积分制管理也留了一手,关于临时积分每月是有次数限制的,这样不仅给员工正向的引导,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批既想偷懒又想得到积分的员工。

比如,群艺集团鼓励尊老爱幼,给年迈的父母买一套新衣服就有一定数额的积分,但是这个项目每年只有一次加分的机会,如果你申请了加分,但却没有这样做,那么你肯定害怕被发现后会扣除更多的积分,所以你会尽快去弥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员工一个正向的引导。

很多时候在选择是否要加班时,虽然大家都举手了(因为举手就会有加分,但根据举手的先后顺序分数各有不同),会优先选择先举手的员工,但是在需要后补人员时,管理层会优先考虑最后举手的员工,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依次安排加班,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员工为了加分而举手。

策略3:员工的业绩量化考核

积分制管理很相信经济杠杆的力量,因为员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从来不要求员工一定要如何做,而会建议你如何做,因为你自己做了就会得到积分,而积分是拿到奖励的门槛,所以实质上他们还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这就是游戏规则的力量,胜过你说一万句。

在群艺,工资的公式是“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其中固定工资占月工资的1/3,浮动工资占月工资的2/3。浮动工资又是由产值和月工资的标准组成的。

产值是员工的工作业绩,既是计算员工积分的基础资料,又是计算员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现金收入的业务所开的产值叫实产值,没有现金收入的业务所开的产值叫虚产值。产值工资的计算方法是,(本月总产值数-3000元基本任务数)×6%,6%与管理人员的评分挂钩。例如,管理人员评分80分:总产值53000-3000=50000×6%=3000(工资);管理人员评分60分:总产值53000-3000=50000×6%×60%=1800(工资)。但是,最终员工得到的工资要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低于最低标准,员工得到的是最低工资标准数的工资。所以,员工为了得到更多的产值和积分,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企业也自然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氛围。

策略4:节省管理成本

管理需要考虑成本问题,积分制管理很巧妙地节省了成本。员工只要在公司上班,积分终身有效。可以多次反复使用,这就放大了积分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更加关注自己的积分,同时也解决了企业长效激励的问题。

员工的奖分也可以转换成奖券,相当于在企业内部发行了一种不需要花钱购买的流通券。流通券虽然不用花钱买,但员工可以在“快乐会议”上用来抽奖,积分计入员工的个人户头。同时,积分的多少与成本无直接关系,因为公司只关注和使用积分的名次。无论使用多少积分,用来激励多少次数,员工的名次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排序的结果只有一个。例如,公司规定,年终积分最高的三位员工可享受出国旅游,无论公司使用多少积分,员工的积分排名前三名永远只有三名,绝不会出现四个前三名,出国旅游还是只要三名,只要给了三名就算兑现了指标。

策略5:设立底线,奖惩分明

积分制管理虽然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但也避免不了有弄虚作假的员工存在。所以对于弄虚作假的员工,有机会进行改正,当然公司也会根据事件的性质扣除员工本人1000分以上的积分,如果在观察期间仍然出现此类现象,就会被开除。这对于在这个企业努力赚积分的员工来说,是灭顶之灾,因此众多的“一经发现,永久开除”条款,是员工们必须熟读的,他们不得不去掂量这些风险有没有必要去冒。

对于投诉的处理,积分制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他们采用了非常丰厚的奖励政策,所以员工们趋之若鹜,这等于是送福利给员工的阶段,因此再严苛的要求,员工们都会遵守。各种投诉分为初级、中级、严重,能容忍犯错的机会也不尽相同。为什么对投诉如此看中,这是因为对于服务行业来说,用户的体验永远是产品的根本。

篇5:三加与减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加与减 3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加与减 3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学生能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难点: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计算条 教学过程: 一、加法 1.课件演示题头图,鸟爸爸与鸟妈妈喂食的情景。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来讲一讲故事。 生:鸟窝里原来有6只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等父母来喂食,鸟爸爸和鸟妈妈终于回来了,嘴里衔来了美食……现在有几只鸟?

篇6:三加与减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篇7:三加与减教案

第一课时: 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

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

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

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1.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

息提出问题。

2、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的情况: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三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三年级(1)103

三年级(2)109

三年级(3)98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1、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多?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学校捐的书多一些?

三年级:120+100+100=320(本)

四年级:100+110+100=310(本)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学习。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2.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加法该如何计算?

3.小组交流并汇报

4.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难的同学向

老师询问。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

班级

数量/本

四年级(1)118

四年级(2)104

四年级(3)95 118 +104 +95=317(本)

222

+ 95

————————

317 •

+ 104 + 95

= 222 + 95

=317(本)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第二课时:捐书活动(练习)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18面第一题,想一想书中给了那些信息?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谁花的钱多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张阿姨花了多少钱?李叔叔呢?

3、如果每种商品只买一个,买哪三种商品能获取大礼包?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1、用竖式计算

727+114+86 397+304+120

475+260+149 292+450+108

2、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标好进位,在计算时一定要加进去。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1、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

2、二附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3、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发展卡。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运白菜

(三位数连减)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

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

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出示书中“运白菜”的情境图。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估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并汇报

4.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5.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280 ——————

314

850-256-280

= 594536 ———— ———— 536 314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第四课时:运白菜(练习)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观察20面的练一练第一题,根据条件回答问题。

1、李阿姨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

元应找回多少元?

2、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连减解决的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1、先独立完成20面的第二题

2、完成20面的第二题

600-233 476-278-132 368-(168+122)

346+199 930-(80+480)1000-185-145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相同数位要对齐; •符号要写准确;

•标好进位和退位点,在计算时一定要算进去。

在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

第五课时: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

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份节余了多少元?”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说一说。

4、出示问题2“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节余的钱比九月份

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提问: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过哪两个信息能

求出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60为什么用了两次?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试一试: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约的钱可

以买一台洗衣机?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讨论

•800+185-745

=985-745

=240(元)

•800-745+185

=55+185

=240(元)

•独立思考 •独立尝试列算式计算

•260-30=230(元)

260+230=490(元)

•260+(260-30)

=260+30

=290(元)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要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第六课时:结余多少钱(练一练)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可以模仿上节课的例题仿写练习

第一题。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在完成第一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完成第二题,并让学生说出其中的算理。并

总结方法,更好的复习巩固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连减的计算三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先练习第三题。让后说

方法。

278-199+680 800-298+484 500-294-106

318+254-190 653+97+203 427+273-165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连减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的,所以要从不同的

方面和角度让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23面的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先让

学生理解题意并说出条件,和计算的方法。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通过练习,在计算连减的时候方法有三种,1、连减用两个竖式计算(或脱式计算)。

2、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3、可以分步先求出要减的两个数的和,再减。

第七课时:里程表

(一)(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

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

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2•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有什么异同?

•集体试着画一画。•你能试着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集体交流汇报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3•解决: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不同点:淘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了方

向。

•学生独立试画

•画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

•277-146=131(千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689-146=543(千米)

•画一画、说一说

.关注学生能否看懂图意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5页1题。

2.25页2题。

3.25页3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

第八课时:里程表

(二)(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

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

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回顾交流:我们昨天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

2•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

3•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独立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

息?

4•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

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 •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

5•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出来?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6•通过学习“里程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行驶的路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行驶的路程35千米,也包

括星

期一当天行驶的路程。

160-35=125(千米)

全体学生模仿画图

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

•同伴交流

关注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7页1题。

2.25页2题。

3.25页3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并集体交流

第九课时:里程表(练习)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完成书27面的第一题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

(2)分别算出乐乐家7、8、9、10、11、12各月的用电量。

(3)乐乐家下半年(7——12月)总的用电量是多少?

(3)请你再提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

2、计算

950-902 328+396+204 468+376-168

567+433 900-281-430 850-(162+88)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教师出示题目:淘气一家开车去古都旅游。他家距古都1000千米,第一天行驶255

千米,第二天行驶了240千米,第三天行驶了305千米。

(1)三天共行驶多少千米?

(2)还要行驶多少千米能到古都?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赵叔叔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他一周行驶的里程如下。

星期一:28千米

星期二:27千米

星期三:31千米

星期四:29千米

星期五:28千米

(1)赵叔叔这五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2)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是632千米,算一算,赵叔叔星期五晚上到家时 的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取

第十课时:里程表的总练习

一、创境激疑 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 探究发现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学会自己解答

2、用竖式计算

532+168 251+369+142 400-245+517

962-804 738-560-120 174+726-378

三、展评析疑 交流指导

1、一年级的人数比二年级的少17人。二年级有216人,一,二,三年级的总人数

合计600人,求三年级有多少人?

(1)先求出一年级有多少人?

(2)再求三年级有多少人?

2、滑雪场上午来了256人,中午有142人离开,又有150人到来。这时滑雪场有多

少人?

3、有两堆大米,第一堆有280袋,第二堆有310袋,一辆大车每次能运210袋,几

次可以运完全部?

四、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1、让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

2、横线上写几

□ 5 8 □ 0 6 □□ +□7 □-□ 2 □-4 2 5 —————— —————— —————— 0 8 6 4 1 □ 6

篇8:论平面设计创作中的加与减

如何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 是一个时常苦恼着每一个设计师, 让他们拍破脑袋而百思不解的问题。 为此, 不少设计师做了很细且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然而一直以来, 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某一单项的设计能力的培养, 或技术上的提高显示自己作品的“抢眼”。 然而, 过于遵照设计技术的“升级”来做设计往往会阻碍设计本身的发展, 技术支持往往只占整体设计因素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在英国设计理论家约翰·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所著的《设计史与物质文化论丛》一书指出:评价者对一件现代设计作品的期望往往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功能性; (2) 可靠性; (3) 服务; (4) 美感; (5) 感知质量。 由此可知, 设计这项工作是综合性的工作;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一件综合性的产品。 设计贴近市场, 需要懂得营销;设计作品推介, 需要书面表达尤其是与客户的语言交流、说明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要顾客从产品本身得到高质量的感知体验, 则需要设计师懂工艺, 懂材料, 懂搭配, 等等。 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作品, 需要有效地打通设计环节中各个方面内在的联系, 形成系统性和综合性设计知识技能融合, 而不能总是为设计而设计, 把设计变成简单的“技术活”。

二、设计创作中的“减”———设计创作过程是对作品精减、提炼的过程

“减法”一词来源于数学术语, 原意是寻找两数之差的算术运算, 泛指在原有数量中去掉一部分。 但是, 设计领域中的减法与数字概念有所不同, 在这里“减法”泛指去除、去掉的意思, 用以达到凝练、简洁、纯粹的设计效果及目的。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即是多” (lessismore) 的观点。 这是一种提倡简单, 反对过度设计的设计理念, 被奉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论调, 也成为减法设计的基本观点。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 日本知名设计师田中一光把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和简洁表现整合到日本传统艺术中, 设计语言简洁洗练, 使作品产生一种如日本插花般素雅纯净之美, 在亚洲设计界掀起了一场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的海报常在空无一物的空间巧妙安排简单元素, 展现致尚简约的美感, 避免使观者长时间沉浸在作品的审美氛围中而产生疲劳感。

“减”并不是说着什么工作都不做, 而是要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更多思考, 更多整合,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减法设计并不等同于一切从简, 其中蕴含深刻的设计哲学, 并在新的时代体现出新的设计理念: 它主张通过最少的材料损耗实现功能的最优化;它倡导运用精简的方法进行设计整合, 发展出“以少胜多”的多功能组合设计;它渗透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奉行节能高效的原则, 以设计的费心代替生产的费力。 在设计中做减法往往比做加法的难度与挑战更大。

设计是一个既综合又精简, 既复杂又简洁的矛盾体。 这是设计的两大特征, 也体现了设计的基本精神。 这是一种活泼性的版面视觉语言。 如果版面本无多少精彩的内容, 就要靠制造趣味取胜, 这也是在构思中调动了艺术手段所起的作用。 版面充满趣味性, 使传媒信息如虎添翼,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传神功效, 从而更吸引人、打动人。 趣味性可采用寓言、幽默和抒情等表现手法获得。 独创性原则实质上是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原则。鲜明的个性, 是版面构成的创意灵魂。 试想, 一个版面多是单一化与概念化的大同小异, 人云亦云, 可想而知, 它的记忆度有多少? 更谈不上出奇制胜。 因此, 要敢于思考, 敢于别出心裁, 敢于独树一帜, 在版面构成中多一点个性而少一些共性, 多一点独创性而少一点一般性,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摘要:平面设计本质上是对自身意图的表达, 准确地说是由委托人定义, 由设计师阐明的意图。平面设计师要吸收语言概念, 并赋予它们形态, 把这些形态整合成有形的、可感知的体验。体验的质量须依赖于设计师在创作或选择阐明概念或信息的形态时的技巧和敏锐。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作品, 需要有效地打通设计环节中各个方面内在的联系, 形成系统性和综合性设计知识技能融合, 而不能总是为设计而设计, 把设计变成简单的“技术活”。

关键词:平面设计,设计作品表现,设计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楠.设计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兼论视觉素养教育与摄影教育的关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82-84.

[2]聂鑫.广告设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1.

上一篇:白云小学2012届六年级毕业典礼议程下一篇:倾尽天下之乱世繁华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