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吸烟行为健康教育讲稿

2024-05-21

201108吸烟行为健康教育讲稿(通用4篇)

篇1:201108吸烟行为健康教育讲稿

吸烟行为与健康教育

烟草原产于拉丁美洲,被印第安人所吸食,15世纪末,在欧洲传播。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吸烟总人数11亿,其中8亿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吸烟者3.2亿,占世界吸烟总人数的1/4,卷烟销售量相当于全球市场的31%,是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烟民中愿意戒烟的比例很低,70%的烟民从未打算过戒烟,戒烟成功率仅3.5%,53%的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

一、吸烟的危害

在我国,1990年吸烟约造成60万人死亡,在2000年增加到80万,到2050年每年将有300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成年男性中约有2/3是吸烟者。如果不戒烟,他们中的一半将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从1990年起,我国人群肺癌的死亡率,每年以4.5%的速度上升,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肺癌的死亡率居各种癌症死亡之首,估计在未来还会上升得更快。

(一)、烟中的有害物质

尼古丁:又称烟碱,具有刺激的烟臭味,是一种神经毒素和剧毒物质。

烟焦油:是一种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促癌物质和致癌引发剂。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260倍。

放射性物质:在吸烟过程中分解出多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并沉 积于肺部,放出射线,是重要的致癌因素。

其他有害物质还包括刺激性化合物、有害金属、丙酮、氨、萘等。

(二)、与吸烟相关的疾病

1、心血管疾病:

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4倍,突然死亡的危险性也高2~4倍。

2、呼吸系统疾病

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

3、其他肿瘤

主要有口腔、喉、食道、膀胱、肾、胰腺、胃及宫颈等部位的癌症或肿瘤。

(三)、对青少年的危害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易吸收毒物,损害身体的正常生长。

(四)、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孕妇吸烟影响胎儿的发育,发生低体重儿、流产、早产和死胎及胎儿先天怕畸形。

(五)、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

现已知道许多由于吸烟所引起的不良健康效应在被动吸烟时也可引起。环境性烟雾由侧流烟雾(SS)和主流烟雾(MS)组成。事实上已知的A级的致癌物。

二、戒烟 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吸烟男性和女性来说,戒烟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健康益处。

(一)、戒烟后身体的变化

1、停止吸烟:20分钟内血压降至正常,脉率降至正常,手脚的温度降至正常。2、8小时后:血中一氧化碳降至正常,血中氧水平达到正常。3、24小时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降低。4、48小时后:神经末梢的尼古丁消失,嗅觉及味觉的敏感性增加。5、72小时后:支气管松弛使咀呼吸通畅、肺功能增强。6、2周~3个月后:循环改善,行走变得容易,肺功能增强30%。7、3~9个月后:咳嗽、鼻窦充血、疲乏、气短都减轻,肺内纤毛重新生长,痰液易排出,肺部清洁,感染的危险减少,身体活力增强。8、1年后:心脏病的死亡率仍高于不吸烟者的50%。9、5年后:心脏病的死亡率与不吸烟者的相同,肺癌的死亡率降低至不吸烟者的50%。10、10年后:肺癌的死亡率降至几乎与不吸烟者相同,癌前期细胞恢复正常,其他癌肿的发生率,包括口腔、喉头、食道、膀胱、肾脏及胰腺癌减低。

(二)、戒烟措施

尼古丁替代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戒烟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除药物戒烟外,其他的戒烟方法还有行为治疗、针灸等。“五日戒烟法” 就是一套综合的行为校正方案,该法以生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五日戒烟法”最大的益处在于帮助吸烟者建立一整套的健康生活方式,获得对生活和自身的控制能力,最终摆脱烟草的束缚。

(三)、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

导致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依次为社交、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独处和饭后。

三、控烟健康教育和宏观干预策略

(一)、增加烟草制品的税率,从而提高烟草的价格,降低烟草的消费量

(二)、禁止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烟草广告、赞助和促销活动

(三)、管理烟草行业

(四)、在所有封闭的公共场所采取综合性强制性措施,减少被动吸烟

(五)、控烟健康教育

研究结果表明,由政府和健康促进机构散发或者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控烟宣传对人群减少吸烟有一定作用;大众媒体反吸烟宣传持续将同期的香烟消费量减少11%。

(六)、干预

社区综合性的控烟活动在控烟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社区综合活动包括在学校中开展的各项控烟活动,开展无烟家庭的活动,预防被动吸烟,健康教育活动以及一些综合性的活动,例如戒烟竞赛等。

篇2:201108吸烟行为健康教育讲稿

1 烟草的危害

1.1 烟草的有害成分

卷烟烟雾是由4 000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其中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氢化氰类、挥发性亚硝胺、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腈类、酚类、醛类等气体占95%;另外5%为颗粒物, 如烟焦油、尼古丁 (烟碱) 等。在这些化合物中, 尼古丁是引起成瘾的物质, 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是主要的有毒物质, 其中至少有69种为已知的致癌物。所有癌症死亡的原因, 大约30%可归因于烟草制品的使用。

1.2 吸烟与疾病的关系

吸烟是许多疾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烟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 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和皮肤等。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及病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 (CHD) 、中风、消化性溃疡、癌症 (肺、唇、口、鼻、咽、喉、食管、胃、肝、肾、膀胱、胰腺和子宫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OPD) 、哮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痿、主动脉瘤、周围血管病、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炎、白内障、克罗恩病、髋关节骨折、牙周病等[1]。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 吸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大。1998年, 刘伯齐教授、钮式如教授、杨功焕教授在我国分别组织领导100万死亡人群回顾性调查和25万人群追踪性调查。两项调查均显示, 吸烟致死中COPD占45%, 肺癌占15%, 食管癌、胃癌、肝癌、脑卒中、CHD和肺结核各占5%~8%。1976年Rimm等[2]研究证明吸烟累积量越高, 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国内陆小平等[3]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 均有显著影响, 每日吸烟支数愈多血糖愈高。吸烟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 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增加糖尿病病死率[4,5] 。戒烟有利于血糖控制。由于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长期滞后性的特点, 吸烟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关疾病才能出现, 所以在疾病出现之前, 吸烟者往往认识不到吸烟的危害。

2 吸烟及戒烟的影响因素

2.1 吸烟影响因素的分析及研究进展

韩曼雁等[6]研究结果表明, 支持吸烟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是男大学生由从未吸烟转变为尝试吸烟的显著性危险因素, 环境限制信念为其保护性因素, 反对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是男大学生由尝试吸烟转变为不规律吸烟的显著性因素, 男大学生由不规律吸烟转变为规律吸烟行为受环境限制信念的影响。大学生不同吸烟信念对其不同吸烟行为阶段转变的影响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 应根据他们所处的吸烟行为阶段,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教育和培养相应的不吸烟信念, 从而预防或控制吸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张治英等[7]对西安市居民吸烟行为调查得出尝试和社交需要是该市居民两大主要的吸烟原因, 以工人、企业职员和个体经营者的吸烟率最高, 其次为国家干部、医生、教师等, 男性居民吸烟率远高于女性。国内相关研究[8,9] 结果表明, 职业及家庭成员吸烟也是吸烟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戒烟影响因素的分析及研究进展

青少年戒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健康缘故, 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戒烟有益于疾病恢复, 是青少年尝试戒烟的主要动机[10,11];其次,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不适应, 是导致发生前途无望、紧张不安等心理不良因素的主要原因, 易出现寻求吸烟来缓解压力的倾向[12],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当情绪好转时吸烟的渴望便随之减弱, 而尝试戒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3]。家庭环境是戒烟者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 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家属的鼓励会让青少年更有信心, 有助于其克服烟瘾[13], 当周围有人能反复多次地劝其放弃吸烟, 可有效提高他们尝试戒烟的积极性;同伴吸烟是影响学生尝试戒烟的最显著因子[14], 中学生的烟来源于朋友和同伴者占50% 以上[15]。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进行学校预防吸烟教育干预前后学生的吸烟率存在差异, 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更有明显的差异 。

张元东等[16]对从化市居民戒烟状况调查分析得出有70.4%的戒烟者是由于患病或认识到吸烟有害和亲友反对而戒烟, 不同职业中以教师和医生的戒烟率最高, 文化程度越高者戒烟率越高, 戒烟失败的原因中将近一半是由于意志不坚决而失败。赵刚等[17]对杭州市男性居民戒烟行为调查发现, 影响戒烟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自控力差、他人影响和缺乏有效的戒烟方法。尼古丁成瘾者往往吸烟量大、烟龄长、开始吸烟年龄较小, 易出现戒断症状, 复吸的可能性较大, 尝试戒烟多次未能完全戒除, 从而认为戒烟较难[18]。戒烟工作的重点人群应是曾戒烟但失败的现在吸烟者。提示吸烟有害健康的氛围以及经济上和人文环境上的遏制态势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 这也是戒烟者有动因却不能戒烟到底的重要因素。

3 目前健康教育对吸烟行为干预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 为玉林市科技局市级科研立项项目, 编号:20080305。

3.1 国家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世界各国和各组织, 在控烟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一些禁烟立法和控烟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如立法禁止公共场所吸烟、限制广告和促销、建立国际抗烟草网络等, 使吸烟率下降;WHO提出烟草控制十点规划, 逐渐被各国接受和实施;西太区控烟计划;由芬兰发起了国际戒烟竞赛活动等。1998年英国政府白皮书《吸烟致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旨在防止人们吸烟和帮助那些愿意戒烟的人戒烟。烟草进入中国已有500年历史,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2003年我国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中国人禁烟、控烟活动已持续了百余年;2005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批准《公约》后, 中国相继颁布了《烟草专卖法》《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开展了建立“中国戒烟网”等健康网站, 还开展了无烟场所、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草广告城市创建和认定工作, 控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其中健康教育干预法被广泛实施。在我国, 社会集体的控烟意识还没有形成气候。因此加强控烟健康教育, 是目前控烟的重要任务之一。

3.2 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健康教育干预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中约有500万人吸烟, 青少年吸烟者的剧增和吸烟低龄化趋势是近年国内吸烟现象的显著特征[19]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栋梁, 也是国家将来的劳动力资源, 其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兴旺。因此, 阻止青少年吸烟, 促进和帮助吸烟者戒烟是控烟工作的主要内容。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因素除自身心理因素, 也有来自同伴、教师等周围因素及来自家庭、社区整个大环境的因素[20], 因此家庭和中、小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控烟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 学校要积极创造无烟环境, 国家教委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文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学校全体职工应主动禁烟, 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学生家长及来访者应禁烟, 共同创造无烟教学环境;其次, 家庭因素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要求家长做到不吸烟, 尤其是不在子女面前吸烟, 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卫生部门到学校讲课、设立展台、宣传台等使青少年认识吸烟的危害,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和方法, 引导学生的正确行为, 增强学生抛弃烟草的决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要加大执法力度, 不许向未成年人售烟, 有效限制青少年获得烟草;二要履行《公约》, 广播影视部门通过禁止和减少影视人物吸烟镜头、严格限制烟草广告, 使青少年远离烟草诱惑。

3.3 社区健康教育对吸烟行为干预的现状 社区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干预, 形式多样。江滨等[21]通过对社区人群控烟方法的研究证明, 通过人群宣教, 可以提高人们戒烟的主动性。上海地区采用“社区动员—政策开发—群众参与—可推广的社区预防吸烟健康教育”模式, 社区机关及医院医务人员吸烟率下降, 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 强化了居民控烟行为和戒烟服务的需求[22];大同市建立“社区健康之家”, 对病人进行控烟健康教育, 效果好, 针对性强, 值得推广[23];湖南长沙对居民控烟工作的重点是创造无烟环境, 防止被动吸烟, 强调控烟工作应从小抓起[24]。

3.4 医院健康教育对吸烟行为干预的现状 医院作为卫生部门中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单位, 在控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是掌握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最全面, 具有示范作用, 若能以身作则, 自身戒烟, 则能带动人群吸烟率下降, 促进人们的健康。英国戒烟服务机构指出护士在对病人健康影响上起着主导作用。护士们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社区, 工作都是处于鼓励吸烟者戒烟的理想位置, 根据当地情况和吸烟病人的喜好提供群体和个体的支持, 在普外科诊所、医院和社区设立他们的戒烟诊所[25]。国外很多研究表明, 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有效地对病人提供戒烟干预, 将明显降低吸烟者罹患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 因此需要在医院加强健康教育, 创建无烟医院或门诊, 开展医务人员戒烟和劝说病人戒烟的活动[26] 。

4 控烟综合方法建议

不同研究者在不同地域范围或部门,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对吸烟人群的健康教育, 方法及效果各异, 分析其原因, 考虑除与其针对的人群特征不同外, 健康教育的力度及深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国家行政部门的规划、组织、指导下, 制定相关政策, 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及创建“中国戒烟网”、无烟学校、无烟单位、无烟门诊等, 大规模庆祝世界无烟日, 动员媒体宣传, 利用公益广告,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范围广、时间长、力度大的特点, 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多种媒体, 积极参与控烟健康教育, 具有舆论导向作用, 提高人群抵制吸烟行为的“免疫力”, 达到降低人群吸烟率的目的。

社区采用问卷调查为评测方法, 以灵活的健康宣传为手段, 提高居民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对戒烟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以学校、机关单位、医疗卫生单位为基础的控烟健康教育, 针对性强, 干预效果较好;如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计划, 将控制吸烟、酗酒、吸毒等内容列入课程, 从青少年抓起, 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加强随访, 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 如建立控烟QQ群, 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等进行持续性的控烟健康指导, 维持控烟的长效性, 对防止病人复吸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3:健康教育对吸烟者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健康教育;烟草危害;控烟;干预

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我们银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对向阳北社区的居民483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控烟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做了两次调查,比较两次问卷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向阳北居民483人。年龄在18岁-69岁之间;男

性236人,女性247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23人,高中,中专141人,初中84人,小学29人,扫盲班2人,文盲4人;其中吸烟者134人。

1.2 方法

1.2.1 2011年8月对该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的问卷调查。

1.2.2由专家对辖区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培训了65名小区控烟劝导员对小区居民及家庭成员随时随地进行控烟劝导;聘请专业人员每季度对该人群进行控烟知识讲座和活动;戒烟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入户座谈;专业人员每季度对控烟劝导员进行督导等各种形势的健康教育。自第一次问卷调查后,印刷了控烟知识宣传册子发到每人手上;张贴控烟标识在每户家门口;张贴控烟海报在小区中心及明显位置。经过一年的干预,于2012年9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次问卷调查比较采用X?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项目观察 干预前后吸烟者行为:1.经常在自己家吸烟 2.经常在饭馆吸烟 3.看电视时吸烟 4. 当全家人面吸烟 5. 在超市商场吸烟 6. 在娱乐场所吸烟 7.是否打算戒烟,七个方面。

2. 结果

干预前后两次结果在1.经常在自己家吸烟 2.经常在饭馆吸烟 3.看电视时吸烟 4. 当全家人面吸烟 5. 在超市商场吸烟 6. 在娱乐场所吸烟 7.是否打算戒烟,七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一)吸烟者行为经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分析

项目干预前干预后X?值P值

经常在自己家吸烟45人30人10.438P﹤0.05

经常在饭馆吸烟43人19人27.829P﹤0.05

经常看电视时吸烟43人21人14.216P﹤0.05

经常当全家人面吸烟14人7人8.062P﹤0.05

经常在超市商场吸烟12人1人14.029P﹤0.05

经常在娱乐场所吸烟4人0人25.786P﹤0.05

是否打算戒烟26人42人12.546P﹤0.05

3讨论

3.1烟草危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3。我国政府虽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如:《烟草专卖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但收效并不明显。在2003年至2010年的8年时间,吸烟的人数基本没有下降,总数依然在3.5亿人左右,并且还有7.4亿不吸烟者正在遭受二手烟的危害。2000年中国有100万人死于与烟草使用相关的疾病,占全国死亡人数的12.2%。吸烟者的期望寿命要比总人数的期望壽命平均缩短15年。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如何通过降低烟草危害来保障和促进公共健康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课题。

3.2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

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主要措施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3.3本研究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及各种形势的宣传活动使研究对象认识到吸烟及烟草对健康带来的危害。了解到吸烟不只是个人的行为,不只是对吸烟者自身造成危害,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会给他人带来更大的危害。烟草危害是个社会问题,是公共健康问题,每个公民都应负起降低烟草危害的责任。研究对象中吸烟者在接受了这些健康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后,观念行为发生了改变,采取了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在1.经常在自己家吸烟 2.经常在饭馆吸烟 3.看电视时吸烟 4. 当全家人面吸烟 5. 在超市商场吸烟 6. 在娱乐场所吸烟 7.是否打算戒烟,七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对吸烟者的行为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4:201108吸烟行为健康教育讲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2003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指标, 按经济水平将北京市8个区县分为好、中、差3片, 随机抽取东城、海淀、崇文、丰台4区, 共随机抽取大、中学校34所, 每所学校应用整群抽样原则抽取学生300~600名, 共计10 660名学生, 年龄为10~25岁。

1.2 方法

本调查为横断面研究, 应用由卫生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制定的“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卷”, 问卷为匿名自填式问卷, 当场回收问卷。

1.3 主要变量的评价方法

吸烟:在过去的30 d里吸烟3 d以上, 或每天吸1支及以上者。尝试吸烟:指过去曾经吸烟, 哪怕只吸1口烟。初次吸烟年龄: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目前饮酒:每月饮酒大于3 d。暴饮行为:在过去的30 d里, 至少有1 d在1~2 h内喝过5杯酒。尝试吸毒:曾经吸食注射过以下毒品, 包括冰毒、摇头丸等。其他:由于有些标准很难界定, 只能以是否发生此行为为界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运用Epidata 3.0软件, 采用双录入法录入数据。运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1.5 质量控制

全部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 应用统一指导语, 在答卷前对学生说明问卷的目的、性质、并采用问卷匿名制, 以确保数据准确。同时于2周后对同一人群进行了问卷一致性验证, Kap值大于0.8。

2 结果

2.1 城市大中学生吸烟行为流行现状

2.1.1 吸烟率

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率为8.21%。从初中到大学逐渐增高, 分别为初中生2.05%, 高中生10.34%, 大学生14.53%。在不同类型学校中, 职业高中学生吸烟率最高, 为22.17%。男生吸烟率为14.68%, 高于女生 (2.14%;χ2=551.13, P<0.05) , 在各个学段男生吸烟率均高于女生, 此结果与国内其他调查结果一致。在初中、高中、大学3个学段中, 毕业年级 (初三、高三、大四年级) 学生吸烟率最高, 中间年级 (初二、高二、大二、大三年级) 吸烟率较低。

2.1.2 尝试吸烟率

初中生为15.64%, 高中生为31.51%, 大学为44.05%, 与吸烟率一样, 呈现出从初中到高中的上升趋势。初次吸烟年龄在14~15岁所占比例最大, 为25.85%;这个年龄段正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

2.2 吸烟人群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2.2.1 不良情绪行为

吸烟组学生孤独情绪发生率高于非吸烟组, 7.14%的吸烟组学生总是感到孤独, 而非吸烟组只有3.49%;30.00%的吸烟学生出现抑郁, 25.00%的吸烟学生有过自杀计划, 6.34%吸烟学生自杀未遂, 38.00%的吸烟学生有离家出走意念, 有20.56%吸烟学生尝试离家出走, 远远高于非吸烟组学生。

2.2.2 醉酒行为

吸烟组学生醉酒行为发生率为58.06%, 而非吸烟组学生只有13.70%。吸烟组学生月醉酒频率小于2次发生率为34.68%, 非吸烟组学生仅为11.92%;月醉酒频率高于10次水平, 吸烟组学生发生率为8.18%, 非吸烟组学生醉酒月频率高于10次的发生率只为0.32%。

2.2.3 毒品使用情况

6.57%的吸烟学生曾经使用过毒品, 而非吸烟组只有0.6%。在不同毒品使用行为发生频率层面, 吸烟人群均高于非吸烟人群, 特别是高频率层面。

2.2.4 药物使用情况

吸烟学生镇静类药物的使用率为12.04%, 高于非吸烟组学生的5.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75, P<0.05) 。

2.2.5 色情活动

有52.38%的吸烟学生看过色情录像, 而非吸烟组只有12.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0.06, P<0.05) 。

3 讨论

北京市学生现在吸烟率为9.6%, 同时由于本次调查吸烟率的定义为在过去的30 d内吸烟3 d以上或每天吸烟一支以上者为吸烟。此定义相对WHO推荐定义严格[4], 但本次调查的现在吸烟率仍高于其他调查结果, 1984年全国吸烟调查北京的中学生吸烟率为5.91%[5], 2001年崔晓波[6]调查北京市中学男生吸烟率为9.0%, 女生为1.4%, 显示本市城市学生的现在吸烟率已处于较高水平。

吸烟、饮酒、滥用药物行为属于物质成瘾行为, 色情读物成瘾行为属于精神成瘾行为[7]。吸烟、吸毒、酗酒均属成瘾性行为。城市大中学生中的吸烟与非吸烟人群相比较, 吸烟成瘾率、酗酒率、色情读物成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据周振想[8]报道吸毒的成因与吸烟的成因一样, 亦与自身及社会原因有关, 如好奇心驱使、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交友不慎有关。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不具备面对冲突与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 从而产生了成瘾性行为[9]。

流行病学监测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开展干预工作。吸烟人群的健康行为特点提示, 除烟草成瘾行为之外, 吸烟学生较非吸烟学生处于更危险的境地, 应受到高度关注。

目前国际上吸烟与吸毒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很多, 不少研究证明对青少年吸烟知识与其吸烟行为关系不大, 同时这一理论对吸毒的健康教育也表现出了知信行理论的解释的无力性。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计划行为形成理论及合理行动理论[10], 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 综合考虑青少年吸烟人群多种健康危险行为聚集的影响, 如饮酒、滥用药物行为、色情读物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并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社会技能, 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为最终目的, 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从而有效控制吸烟学生的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季成叶, 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49-264.

[2]季成叶, 主编.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 (200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WHO.Neuroscience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 use and dependence:Summary.Geneva, 2004.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obacco use by children:“A pediatric disease”.Fact Sheets N197.WHO, Geneva, 1998.

[5]全国吸烟情况调查组.全国吸烟情况抽样调查结果.中华医学杂志, 1987, 67:229.

[6]崔小波.《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2001年执行情况居民抽样调查.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002, 18 (1) :22-24.

[7]YOUNG KS.Inte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y of a newclinical disor-der, a new clinical disorder.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1996.

[8]周振想.当前中国青少年吸毒问题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 (1) :12-18.

[9]蔡立红.青少年吸毒的特点、原因及治理对策.医学与社会, 2000, 13 (3) :12-14.

上一篇:大学生暑假提前离校请假条下一篇:计算机审计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