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2024-04-27

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精选6篇)

篇1: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心 得 体 会

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和考察,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苏州的发展境界、先进理念、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给了我一种全新的震憾。一是人才优势突出。二是发展战略高远。三是亲商氛围浓厚。苏州历来有重商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扬。开放型经济是苏州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他们充分发挥现有的县位优势、环境优势、功能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持引进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始终如一地持续做好择商选资这篇大文章,始终不渝地使苏州发展如箭处弦上。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水平。培训时间虽短,但收益非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年轻干部要大胆创新,敢开天下先河。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苏州干部思想大解放,观念与时俱进。他们创造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新苏州模式等,都是一切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结果。二是年轻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争做复合型人才。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感受到苏州的领导、干部都非常热爱学习,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他们不但对党的政策理论研究透彻,而且对经济学也有很深的理解和认识。作为年轻干部必须时刻树立“以学习求生存求发展”的工作理念,认真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水平和方法、综合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思想解放天地宽,观念是前提和先导,能左右生产力,在重大转折关头,解放思想非常迫切,不是简单的敢闯敢冒,更多的是同传统观念决裂:从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理念。“改革开放看深圳,城市建设看大连,民营经济看温州,协调发展看苏州”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苏州发展的魂魄就在于“协调”二字。此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将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更加激励我扎根基层,奉献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李俊锋

篇2: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为期*天的***区科级干部赴苏州考察学习,在党群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互助下圆满结束。此行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对于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拓展视野和思维,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及现场教学

此次培训的专题教学,先后听取了**教授主讲的《*****》、***教授的《*****》和苏州***的《*****》三节与众不同、使人耳目一新的课程。

《****》让我们先后了解了苏州市的历史沿袭、基本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苏州的起步和发展。苏州虽然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却仍有着敢为人先的胆量和三次创业的气魄;《如何加强地方营商环境建设》让我们知道了招商原来可以这样招,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府的高效廉洁、市场的规范诚信、政策的互利共赢、产业的因地制宜、设施的功能完善密不可分;尤其是韦刚主席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精彩无比,余音绕梁。使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无论是从国家战略、民生统计,还是时势研判和经济走向,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道出了我国经济的本质、内涵、以及发展方向。

张家港的发展成果、嘉兴南湖的庄严气氛、苏州博物馆的人文底蕴,还有苏锦合作办公室面对党旗的集体宣誓,这些场景时时在脑海中回放,每次都让我感受到强烈震撼。苏州人的机遇意识之强,发展速度之快,思维创新之准,环境建设之美,诠释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到精彩的同时也明白了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如何发展的大局意识。印象中的苏州是吴侬软语、昆曲评弹,但发展的苏州却

是解放思想,创新实干。这就是富有特色、敢想敢干的苏州。

二、应学习借鉴的苏州

强烈的发展意识。多年来,苏州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80 年代初,苏州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沿海开放城市,但他们积极主动的寻找机遇,出台优惠政策,创造了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投资环境,成为跨国公司和台商投资比较密集的地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苏州干部群众在推进发展上有着良好的精神状态,“谋发展、促发展、求发展、比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就是苏州经济发展成功的三大法宝、实践检验。

务实的创业方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苏州人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三次创业,向前迈进了三个台阶。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最后到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这每一步,都是思想的解放,思维的创新,机遇的把握。创新经济推动“经济强”,共建共享推进“百姓富”,生态优先推进“环境美”,文化引领推进“社会文明程度高”。

优良的营商环境。苏州各地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努力打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服务品牌,以服务取胜,营造综合环境的新优势。构建了三大体系、三大通道,与企业之间搭建了零距离的沟通平台,项目审批制度也进行了大力改革,现场审批全部过渡到网络审批,最终达到不见面审批的高效程序,大大提高了外商办事效率,也赢得了信誉,取得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的连锁效应。同时理顺、加强、完善了营商环境建设应正确处理的五大关系,为苏州经济的发展搭建了直通车,驶入快车道。

周到的服务态度。苏州人说话慢,生活方式休闲,但工作起来则是风风火火,兢兢业业、认真勤奋;苏州的园林建筑、饮食文化精致,但在待客上却热情周到、无可挑剔。这一点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身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无论是张家港文化中心的介绍,还是嘉兴南湖的解说,更有培训基地老师无微不至的接待,无一不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无论在这里考察、学习、就业、游览,都让人心里踏实。我们苏锦合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全面继承发扬了苏州人务实、朴实的工作作风。从这些人身上我领悟到,只有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动性,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把体制、政策转化为优势、核心竞争力、先进的生产力。

三、体会与思考

苏州的先进经验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不能一味地模仿。我们学习苏州,不是学习苏州模式,而是要学习苏州发展的精髓与内涵,寻找契合点和突破口。苏州有背靠大上海的地理优势,辽宁锦州也有重要的区位优势,更有东北振兴的好政策、大方向。所以,我们在学习先进模式和经验的同时,要意识差距,找出不足,补齐短板,要立足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篇3: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一、苏州科学发展道路的巨大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 苏州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地区跳跃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其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四大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成功跨出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步, 实现了率先发展“三级跳”, 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 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其发展速度之快, 外向度之高, 民营经济之强, 企业规模之大, 产业结构之优, 科技水平之高,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以占全国不到0.1%的土地、0.7%的人口, 创造了超过全国2%的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实现了全国1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和到账外资, 2008年, 其合同外资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工业增加值、到账外资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实现GDP、进出口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 财政收入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 铸就了三十年改革发展的辉煌华章, 使苏州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干部群众的实践成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实践模式的代表, 被誉为“苏南模式”、“苏州经验”, 现在叫“苏州科学发展道路”。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 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法宝, 在抢抓机遇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

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 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 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苏州人机遇意识强、发展意识强, 他们之所以发展快, 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 创新意识强。他们处处解放思想, 研究国家政策让干什么, 用好用足;研究国家政策没有不允许的,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原动力, 使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 占得先机, 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 抓住规划这个发展龙头, 在创新思路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 科学规划是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核心。苏州、昆山、张家港等地在发展中都注重舞好规划龙头, 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苏州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要求, 坚持长远发展与短期产出相结合, 做到一次性规划到位, 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分区, 各有所长地精心打造大港口、大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品牌。

3. 抓住招商引资这个关键,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

经济实现腾飞, 开放必须先行, 惟其如此才能够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吸引进来, 这也正是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大开放、大发展, 小开放、小发展, 不开放、难发展”, 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州人总结了“三要”的秘诀:“脸皮要厚, 不怕吃闭门羹, 不怕脸难看;嘴皮子要薄, 能说会道;腿要勤, 三天两头找上门, 不达目的不走人。”

4. 抓住园区这个发展载体和工业化这个“牛鼻子”, 在产业集聚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

苏州人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推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载体,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的作用。在园区基础建设上, 他们采取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作机制, 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融资建设, 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5. 抓住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这个突破口,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

苏州实践证明, 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引导了土地相对集中, 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转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了农民身份转换, 我们所参观的蒋巷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6. 抓住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 在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上始终先人一步。

苏州人认为, 谁放弃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谁就会落后时代。为此从本世纪初开始, 苏州就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源, 2008年, 苏州市净增私营企业2.01万家, 累计达到14.13万家;净增个体工商户2.74万户, 累计达到29.21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2%。完成工业总产值5 75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9%。私营个体经济累计入库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29.7%。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贡献率均在1/3左右。

7. 抓住服务这个根本保障,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始终先人一步。

以强化服务为保障, 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是苏州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苏州人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他们大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理念, 全社会形成了“引进项目是恩人, 投资老板是亲人, 招商引资是能人, 影响招商是罪人”的招商氛围。他们积极营造政策环境, 坚持老板怎么宽心怎么办, 及时出台加快推进发展的优惠政策, 创造了“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投资环境, 营造出跨国公司和港、台投资密集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1. 必须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佳木斯大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苏州之所以发展快, 最关键的是他们解放思想, 敢闯、敢想、敢干、敢试。苏州人认为思路决定出路, 思想先行一步, 行动就能早到一步。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 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用他们的话来说, 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 不让干的坚决不干, 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 允许实践, 就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中央文件允许干的, 要放开干, 大胆干。

学习苏州发展经验, 加快我市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唯科学发展至上、唯跨越发展为先,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思维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作作风, 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 以创新的思维和勇气去破解诸多发展的难题, 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2. 必须创新思路、以高水平规划引领佳木斯大发展。

规划先行, 对于我们佳木斯而言, 就是要突出战略创新, 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在高水平规划编制上下大工夫, 确保规划高标准。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开放性, 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 跳出佳木斯看佳木斯, 长远规划竞争方略, 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

3.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新集体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苏州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了发展新农村集体经济这个根本。佳木斯市作为农业大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必须立足于现实,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产业组织建设, 走新型集体化的道路,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 必须强化工业兴市战略、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佳木斯产业经济大发展。

苏州依托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经济发展, 走在全国大中城市发展的前列;昆山依托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经济发展, 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要把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 突出佳东新兴产业园区和佳西对俄加工园区的载体作用, 强攻招商引资, 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 迅速形成特色园区。

5. 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佳木斯大发展。

无外不快、无民不富是苏州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本性经验总结。苏州、昆山的经验证明, 没有外来大资金、大项目的投入, 就没有大产出, 难以实现大发展。佳木斯要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就必须进一步学习借鉴苏州、昆山等地的成功经验,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不断完善机制, 理顺体制, 优化投资环境, 创新招商方式, 在招大商、招优商、招实商上取得明显突破。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苏州之所以发展快, 最关键的是他们解放思想, 敢闯、敢想、敢干、敢试。苏州人认为思路决定出路, 思想先行一步, 行动就能早到一步。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 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用他们的话来说, 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 不让干的坚决不干, 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 允许实践, 就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中央文件允许干的, 要放开干, 大胆干。

篇4: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据了解,在2014年8月份由三菱电机承办的第八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中,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荣获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因此,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出资特邀该校3名获奖学生前往日本进行学习交流。

学生学习交流团先后访问了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事业本部、名古屋制作所,参观了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技术产品和名古屋制作所伺服电机制作厂。

三菱电机事业本部技术部次长阿部薰热情接待学生学习交流团一行,介绍了三菱电机发展和成长历史、三菱电机技术发展路线和重点研究领域、三菱电机校企合作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为学习交流团做了报告。

在三菱电机名古屋制作所,副所长宫泽克行详细介绍了制作所的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产品质量管理等情况;三菱电机名古屋制作所技术部课长申德山做了“机器人的技术与发展”专题报告。交流团详细了解了三菱电机相关技术产品,现场参观了伺服电机制作厂,学生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篇5: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11月2日至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镇政府组织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此次考察活动由镇委委员带队,重点参观考察了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和巴城镇绰墩山村,并得到了昆山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这次随团考察使我收获颇多、见识大增,也给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启发。

身临其境,走近金华和绰墩山

踏入张浦镇金华村,顿觉空气新鲜、绿树成萌,真不愧于是一个“村在树中,树在村中”的生态优美新农村。特别是该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于一体,即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同时环境优美,使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处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金华村面积虽仅有3.4平方公里,但人口总数却有3591人,各村民就业涉及农业养殖、商贸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村内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

巴城镇的绰墩山村则以6500年前的马家浜菘泽、良渚、马桥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闻名,又紧临阳澄湖,是昆山市、苏州市及江苏省和自然保护区和古文化保护遗址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以保护古村文化和发展古村经济

为主题,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以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以阳澄湖特色水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昆山市农村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昆山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辨色识香,解读金华和绰墩山

金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拆除、整治、改造”为抓手,以“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按要求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富民,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该村主要干部还向我们介绍了发展规划,描述了2012年村里的“软、硬”指标,软指标是从精神生活、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向城市化发展;硬指标即村集体收入将超1500万元,村民纯收入将达到2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的物业水平达到67.5%,两年后我们将实现100%,实现家家有物业、家家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绰墩山村党委则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第一导向,立足本村实际,建设“渔家灯火”市场,形成特种水产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产业链,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围绕阳澄湖水产品做足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惠及村民的水产品产业链,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水果园林区、有机蔬菜园区、生态养殖园等系列高效种养业,并形成产业链,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以致用,参观考察后的启示

纵横对比两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点则是各有侧重,完全因地制宜发展村里的相关产业。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这两个村其实还不如我镇的任何一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强,但从他们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中,仍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坚持学习,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分管的农业范围内扎实工作,尽力做出成绩。

二、定位自己,始终贯彻上级的正确领导。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角色特点,正确评判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更要防范目空一切。同时常怀敬畏之心,群众相信我,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乡亲。

三、积极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不断创新,力求工作有实效是农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庄领导干部就是积极利用生态优势的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篇6: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为期八天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罗江县党政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望学习内容可以说是“宏观分析到位、微观案例精典;理论深入浅出,实例生动鲜活;教、望、问相结合,形式多内涵厚;回味无穷无尽,牵动无时无刻。”下面我谈谈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所得

(一)善于通过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分析、研判来把握经济走势,从而使地方经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胡云超教授关于《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与走势展望》的讲座,使我明白宏观经济调控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体现的是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一直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大量投放货币、新增贷款)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一直紧缩的货币政策(指大量减少货币投放、收紧贷款)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严重下滑;一直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当),才是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宏观经济调控执行的工具是利率、存款准备金和有价证券交易的市场公开(如:国债)及政府对银行的直接干预(如:贷款规模)等。二是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变动财政收支来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赤字、发债和减少政府支出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必须有个度,否则会造成政府难以维系或国家债务危机(如:希腊);反之,便是消极的财政政策,将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甚至负增长,会使百姓收入和就业下降。财政政策执行的工具是预算增减、税负调整和国债量。三是国际政策。它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关系,国家通过调整关税来体现贸易政策,通过外资投资政策来体现资本政策,通过汇率来体现外汇政策。

(二)善于把地区经济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这样方可快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王金定教授《上海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一课的分析,使我认识到:1927年上海建市,立市80多年,回顾其发展和定位历程,可以说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大局的层面来思考并取得经济飞跃值得深思和借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接着1990年党中央提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上海市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基础上,按照“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的思路,通过恢复民生银行、建立浦东银行,恢复证劵交易,建立保险公司来搞活金融,获取庞大的开发资金,从而使过去荒凉的浦东成为如今中国发展的“标杆”之一。到2011年浦东的GDP5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0亿元,其人口占上海的1/5,经济总量占上海的1/4。由于浦东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去深入思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从而获得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并取得高速健康发展。浦东的发展为上海逐步成为国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善于找准自己的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定位,这样地方经济才能快速、持续发展。昆山二十多年发展、改革的见证人原市委副书记、现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钱解德告诉我们:昆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都还是一个农业县,面积931平方公里,当时县域经济在苏州六县中排倒数第一,通过2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昆山现在已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2011年GDP达到243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0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0.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昆山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找准自己在长江三角洲的区位特点应该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昆山市区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左右,距苏州市区35公里左右,可以说是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其次是发展之初要素市场(如:土地、劳动力)较上海廉价,根据这些区位特点,昆山确立了“与上海的老企业联合和与上海外迁的三线企业联合”的发展之路,使昆山迈出了“农转工”的重要一步。

(四)善于把握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方可更好的实现地方经济从量到质的转变。钱解德同志讲述的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经济发展的五次飞跃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一次飞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东依上海、西托三线”通过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开放”的格局,实现“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的转变;第三次飞跃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按“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思路,实现“分散的工业发展摸向园区集聚”的转变;第四次飞跃是十六大后,通过培育产业链,实现“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第五次飞跃是十七大以来,通过加快园区的“二次创业”,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大向强”转变。

(五)参观上海化学工业区后,我觉得循环经济是工业园区发展之必然。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就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典范,它按照“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安全环保、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按照上游、中游、下游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链,引进中石化、赛科、华胜、巴斯夫、拜耳、德固赛等企业,实现炼油到乙烯裂解、乙烯化学合成物及乙烯化学合成物的循环深加工经济体。同时,通过引进孚宝港务、中法水务、中信物流、热电公司、公共管廊、物业管理等企业为园区企业搞好配套服务。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已建成为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产品深加工和热电供应、物流、物管等相互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典范。2011年上海化学工业区实现销售收入94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70.9亿元。

(六)参观昆山市蒋巷村后,我觉得加快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转移是中国实现城市化之必然。中国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有很大的潜力,李克强同志说“中国城市化可能是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引擎”。然而要启动这一引擎,只有工业化才能创造城市化的供给需求,所加快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转化是中国增加城市化需求的主要动力。昆山市蒋港村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便是有力证明。该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地势低洼、血吸虫横行的农业小村,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该村抓住机遇发展村集体工业,期间虽历濒临破产的绝境,但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到如今以村民股份制形成的民营工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全村大部分农民由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转移和集镇聚居的转移。2011年该村所属的江苏常盛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全村186户农户都搬进了小别墅,而搬进别墅只须支付12.8万元,不足部分由集团公司补足。由此可见,加快农村产业人向工业产业人的转移是中国实现城市化的基础。

(七)参观昆山市炎武社区后,我觉得强化社会功能是社会管理优化发展之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提高和增多,我们的社会管理不断大量涌现出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近年来,炎武社区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完善,以强化社区的社会功能实现了社会管理优化,解决了群众大量的生活问题和需求,这一经验在许多地区推广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炎武社区的做法是: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六大服务功能不断深化社区功能,立足家庭矛盾的解决,构建了和谐邻里关系,净化了社会风气,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出镇有人代”的良性管理目标。

二、学习感想

通过这次学习可以说是“不比不看心中无憾、一比一看心中愧叹”,应该说西部与东部发展的差距太大了,且仍在加剧。我觉得罗江与昆山比至少落后20年。如何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我认为目前罗江首先应缩小与昆山在思想观念、敬业精神和服务环境上的差距,紧抓住东部产业升级、转移和国家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紧抓中国城市化快速驱动和欧洲次贷危机之后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围绕“产业罗江、文化罗江和生态罗江”这一次发展目标,树立“敢想、敢干、敢超”的精神。

(一)敢想。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敢想既要想人之所想,又要想人之所未想。想人之所想就是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根据别人需求来开展工作,如:对投资者来说所想的不外乎是安全、愉快的赚到钱,这就包括两个方面,安全度和资本回报率。根据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应在社会管理、优化服务和提升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等方面下狠功夫为投资创造一个好的生态。想人之未想,包括:想人之想不到和不敢想的事。核心是突破一些框框的限制,要敢于创新,率先创新。如:昆山改革之初在国家难以批准的形势下自费搞开发区和上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发展循环化学工业区等就是敢想的典范。就罗江而言距成都市90公里左右,距绵阳市20公里左右,应该说有着与昆山类似的地理优势,我们应该成立课题组总结昆山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缩短我们的发展历程,罗江为何不可建成四川的“小昆山”。

(二)敢干。敢干既要干人之所干,又要干人之所未干。干人之所干,就是别人干得好的,我们应该比别人干得更好,比如说别人干提升政务环境,我们就干优化政务环境,别人做到亲商,我们就要做到爱商,别人做到爱商,我们就要做到护商。干人之所未干,就是我们要敢于突破,善于突破,应该说发展得好的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都会有所突破,而正是这种突破导致了新的体制、机制的形成,如:最早的“包产到户”、最早的“外资引进”都属此类。但这种突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机制、体制已制约科学发展需求下的一种敢干、敢破,这种敢干有很大的风险,要求必须有敢于负责、敢于有位求无位的精神。

(三)敢超。敢超就是既要走别人成功的路快速赶上,又要披荆斩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如:目前都在进行产业机构调整,这种调整是对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一种劣汰,那么我们在引资时就应有所选择,确定我们的标准和主导产业及方向定位,从而避免走回头路和弯路。走一条自己的路,核心是怎样实现自己的跨越发展,不搞大而全小而全,门门有,项项粗。如:在目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三次结构调整中,我们能不能花一部分或大部分精力来研究和引进产业发展的“U”型曲线的两端或一端(“U”型曲线的产业发展规律是“研发设计”占产品价值的30%,生产制造占产品价值的10%,市场营销占产品价值的60%)的现代服务业,从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赶超。

三、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提升服务罗江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在全局上下极力树立罗江经济发展是每一个罗江工商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理念,树立全力服务罗江经济发展的大局观。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工商队伍的素质、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抓好建章、立制,进一步抓好对工作落实的督查和检查。

(二)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对工商部门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再次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前置审批项目坚决取取消。同时,把行政审批权全部下放到政务窗口,减少往还,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推行急事急办的绿色通道;继续推行延时服务,只要企业需要不论上下班,不论节假日;继续推行重大项目的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继续严格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手续齐全的当日必须办结;做到行政审批服务“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努力把罗江工商政务服务水平打造成罗江对优质服务的最佳窗口。

(三)进一步思考如何服务于企业发展。在如何服务于企业发展上我局要结合国家政策的变化、法律的调整,及时深入企业进行宣传,避免企业无知而深入“红线”,对企业的管理以引导式和预防式管理为主;及时给企业提供一些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支撑,特别是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要坚决用好用足,决不允许有半点隐瞒和保留;要用好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商标权质押,及时为企业融资服好务;利用工商局在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及时为企业化解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涉约纠纷。

(四)进一步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培育力度。一个地方企业的品牌是否知名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体现和标志,罗江建县以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著名和驰名商标,应该说这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称。为此,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商标注册和“三名商标”的培育和引导力度,力争在今年申报评审成功一件著名商标,力争在五年内使全县的著名商标达到3件、弛名商标达到1件,以增强罗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到我们不但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安思进”,既要找准自己的差距又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既要敢于创新,又要苦于实干、巧干,只有这样我们罗江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王世万——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王世万近日,我以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赴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党政干部高级研修班。培训班采取现场教学、参观考察、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围绕十七届四中 全会精神、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公共危机管理、清洁能源开发等专题进行培训。此次培训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针对性强,中浦院其

优美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效果明显、感触颇深,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身心和谐。作为分管政

法和农村工作的领导,针对本次学习培训,我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学习心得。

一、关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是《决定》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全党同志自觉忧党、兴党,把忧党、兴党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党才能保持旺 盛的生命力。

一要有使命意识,做到忧党与忧国忧民相统一。今天,党的事业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里,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常怀忧党之心,善于从承平中 预见危机,从机遇中看到挑战,从有利中发现不利,从成绩中看到差距,时刻保持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始终保持安而不忘危的强烈忧患;常砺复兴之志,时刻铭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常念人民之托,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时刻不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要有执政意识,做到兴党与实干相统一。党的兴衰取决于执政的成效,执政的成效取决于真抓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兴党,领导干部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政 绩观,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显绩和潜绩的关 系,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而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三要有党性意识,做到理想信念与宗旨意识相统一。每一名党员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不懈奋斗;心中装有组织,坚决维护党组织的权威,认真贯彻执 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党的规矩,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是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 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工作全局,坚持抓城镇促农村,抓工业促农业,抓集中促延伸,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市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向全体农民延伸,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及中心村延伸,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工农联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1.扩大城镇规模,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统筹区域总体规划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分类规划。加强空间整合,以市区为核心,以小城镇为节点,向周边延 伸扩散,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功能配套、联动互补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以“一镇十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三十六个中心村为重点,引导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集镇园区聚集,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科学规划和调整乡镇、村庄、社区布局,加快撤村建居步伐,逐步将具备条件的城中村改为城市社区,在镇区村和镇区周边村推行社区化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体现集中原则,合理布局和完善村庄规划,加快建设中心村,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布局。

2.抓城镇促农村,推进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乡村延伸,建立城乡统一、功能配套、承载能力较强的基础设施 网络。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建成全覆盖的农村安全饮水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实施节水示范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和太阳能,加大“一池三改”工作力度,切实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抓好城乡道路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公路网络布局,推进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乡村开通城市公交。大力改善农村市场设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村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引导龙头企业地头收购农产品,推进城市商贸物流向农村延伸。

3.统筹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 “教育资源向上集中,医疗科技、文化体育资源向下延伸”的思路,坚持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城市集中,调整城乡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和文艺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促进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农村全面延伸,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4.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建立城乡共享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广辟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城 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为目标,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着重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农村养老保险、“五保户”集中供养等社保制度机制,巩固扩大合作医疗成果,启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探索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政策,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无差别、均等化。

三、关于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规模农业的问题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项政策性恨强的工作,必须固势利导,顺势而为,本着积极稳妥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有序推进。

一要搞好宣传引导工作。应针对当前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土地流转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引 导他们破除小富即满的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理念,破除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流转土地是以稳定和长久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为基础,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从而形成一个鼓励、支持和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4班主题班会记录1下一篇:蒲村初级中学“两率一度”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