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五导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研究论文

2024-05-10

探析五导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研究论文(精选4篇)

篇1:探析五导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研究论文

探析五导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基础,提出基于五导法的教学模式,分别阐释“导教、导学、导思、导用、导创”的含义和具体实施办法,说明如何围绕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的教学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1背景

程序设计课程群包含的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石。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递进关系。对于广大的地方高校来说,开展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研究,就是研究这些课程知识的“教法、学法、用法、创法”。文章将从教与学着手,探讨在教学中的所用、所感、所思、所改。

2五导法

所谓“五导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导教、导学、导思、导用、导创。

2.1导教

2.1.1知识点化繁为简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通常会先讲授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再讲授数据结构、最后讲授最流行的面向对象语言——Java。在这些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基本语法、原理和技巧,譬如:C语言的输入输出格式控制、运算符、表达式、运算规则、赋值语句等,灵活多样;数据结构中指针的使用无处不在;Java语言中包含权限的交叉融合、对象与引用的多态性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比如选择性讲授,即先讲授最常使用的知识、应用方式,且大量运用演示法、案例法,让学生在实例中逐步理解、掌握、熟悉;再逐步延伸,增加深度和广度;最后还需要有画龙点睛的总结。在C语言教学中,若只顾及语法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将会导致顾此失彼、欲速而不达的结果;若只注重算法,而轻视、忽视基本语法,将导致程序代码的编写寸步难行、错误百出。所以,要秉持语法够用的原则。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大量的教材在讲述顺序线性表时,都是直接采用动态申请连续空间的方式来存储线性表中的元素[1]。这种方式显著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什么不先讲述使用静态的数组来存储元素,再过渡到动态的存储方式呢?所以,教师讲授时要化繁为简、由易及难、逐步深入,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1.2思维的转化

虽然程序设计的算法来源于数学,但不能照搬数学思维。譬如:三个数如何求最大值。数学思维使用的是三个单分支的if语句,且每个if语句中的表达式都是由两个与运算符连接三个关系表达式构成的;而程序设计思维使用的是一个赋值语句、两个单分支的`if语句,且每个if语句中的表达式只是一个简单的关系运算。显然,后者不仅效率高,而且运用了程序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思维,即“假设第一个数就是最大值”[2]。数学思维向程序设计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需要培养。在程序设计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程序的main函数向多个子函数的转变(即程序模块化)、过程化程序设计向对象化程序设计的转变等,这是思维的转变,也是教学的难点。

2.2导学

2.2.1量变到质变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经历大量的代码练习,才能保证编程水平质的提高。对于常用算法必须烂熟于心,日积月累,才能熟练生巧,才能应用,才可能有创新。

2.2.2课堂内外“三步曲”

每一门课程,教师必然对其有着深入的研究;每一节课,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必然是丰富的,重点和难点必然是清晰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只有做到了课前预习,课堂上的学习才会是有的放矢;只有做到了课后复习,才能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了“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的课堂内外三步曲,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2.2.3“三动”学习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程序设计的初学者,在阅读自己或他人编写的程序代码时,采取的方式只是“动眼”,即用眼睛死死地盯着程序代码行中的各个符号。这样仅仅了解单个表达式、单条语句的表面意思,而不可能清楚变量值的变化、哪些语句被选择或被循环执行了,也就搞不清变量、表达式、语句的真正作用和含义,当然不能归纳出程序的功能,也得不出程序的正确结果。正确的做法是:拿出笔、摊开纸,依照程序语句的次序,认真地手工执行程序代码,把每个变量当前的值记录下来,如果存在循环,则把循环体重复执行3~5次,这样才能清晰掌握每个变量值的变化情况、每条语句的执行情况,进而推导、得出程序的功能或结果。也就是说,对于一段程序、一个算法,只有手工执行,才能理清其执行过程、功能。因此,在学习程序设计时,务必坚信不劳而获是天方夜谭,务必时刻执行勤能补拙,务必每题实践着“三动”学习法,即“动手、动脑、动眼”[3]。

2.3导思

2.3.1思考的广度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是程序设计的原则之一。任何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简单的原理或者雏形。譬如:3个整数求最值、10个整数求最值、数组求最值、选择排序等。这些问题的求解包括从顺序结构到选择结构、到一重循环、到二重循环;从单一的main函数实现到使用子函数实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深刻理解求最值的雏形,才能顺利向广度推进。再譬如:使用线性表实现各种集合运算,对顺序存储来说基本操作就是元素的移动(即选择性赋值),对链式存储来说基本操作就是链的连接(即指针赋值)。

2.3.2思考的深度

在求最值的例子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拓展的问题:如何求解一个数组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一种算法是这样的:max1=max2=a[0];for(i=1;i2.3.3思考的维度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积累,随之而来的是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维度。解答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算法,通过多维度的思考、比较、分析,才能挑选出最清晰、最高效的算法。譬如:1-2+3-4+...…-100解答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如每次把符号位乘以-1、判断当前项的奇偶性、把奇偶项分开计算、使用模运算来确定符号位、使用位与运算来确定符号位等,关键点在于实现各项的正负相间。这些方法中最后一种方法无疑是最“高大上”的。思考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胡思乱想。

2.4导用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应用。譬如:在C语言中,模运算(即%)的意思是两个整数相除,(商是整数)取余数。基本应用有奇偶数的判别、素数的判别、整数各位数字的分离等,进一步的应用有求最大公约数、数学黑洞等,高级应用有模幂运算、孙子问题(中国剩余定理)、凯撒密码等[4],这些都是模运算的经典应用。在近年广受关注的大众化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也不乏模运算应用的试题。在模运算的应用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过程中,往往是混合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应用绝对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建立在模仿、思考基础之上的。

2.5导创

应用的升华就是创新,或者说应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教、学、思、用都是为创新服务的。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各级各类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中,以赛代练,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应用、创新。

3教学资源和平台

为保证“五导法”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构建了三维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借助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成理论教学“点资源”、实践教学“线资源”、网络共享课程“面资源”的教学资源体系。在教学中推行分类教学平台,实现资源聚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对接;利用幕课平台和资源,实现学分认证;利用共享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学习。多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满足和丰富了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和发展。

4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因地制宜,将“案例式、演示式、渐进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与实践、交流互动、成果报告和评价反馈中,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内化,达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明.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4,27.

[2]杨路明.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48.

[3]熊启军.基于渐进启发式的数据结构线性表的教学[J].现代计算机,(6):34.

[4]ld326的专栏.模运算[EB/OL].(-08-18)[-10-13].blog.csdn.net/ld326/article/details/7880429.

作者:熊启军 程格平屈俊峰 谷琼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篇2: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

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已启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1]。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为软件产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的必然要求[2]。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质量的标准之一[3]。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

目前,程序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对课程间知识的相关性及延续性缺乏理解,在学习新课程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已学的知识;2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3课程实验独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本文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依托程序设计课程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程序设计课程群基本构成

课程群[4]是由内容密切相关,前后承接连贯一致的若干课程组成的集合,它强调课程基本内容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课程群建设要求配备合理师资结构,打通课程知识脉络,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者前后脱节,使课程体系前后连贯,内容融合,课程相互配合,能起到举一反三、相互促进的作用。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NET应用与开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编程》、《软件开发课程》等课程,贯穿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与应用开发的主线。课程群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

2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要与专业定位及行业发展相适应,还应当注重课程的知识重组、知识融合[4]。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课程群的实施者,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程群的实施效果。课程整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师团队的整合,只有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挥,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团队应经常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随堂听课等,系统掌握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重视教育教学基 本理论学 习,并与教学 实际结合 起来,将教学实践与教研专题结合起来,注重学科课程建设。

2.2明确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硬件及软件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应用方法,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IT行业对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而程序设计课程群通过基础编程、抽象编程及应用开发3个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理清课程之间关系

课程主讲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作整理归纳,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对教学进度安排作合理规划。

《高级程设计语言》是计算机专业一年级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以经典语言为基础,学生后续学习其它语言时比较容易上手。二年级开设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经典的数据结构教材大多以C语言描述,因此它与C语言有直接联系,例如数据结构中线性表的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等重要概念,在C语言中已讲述,学生对线性表的实现方式易于接受。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及《软件工程》等作为专业必修课;《面向对像程序设计》、《.NET应用开发》及《网络数据库编程》作为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这些课程侧重讲授当前比较流行的编程技术、系统开发框架和平台。例如,在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开发中常用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借助开发平台,完成对系统的整体开发,对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系统开发工作有很大帮助。

2.4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进度安排,将课程群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设计实验项目。形成验证性-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验证性及应用性实验以课程知识点为主,利用相应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给出部分程序代码,让学生补充完善,再通过上机实验来验证,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设计性实验的目标是让学生利用所学课程解决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课程群相关知识设计复杂程序。综合性实验注重相关知识的融合,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强化知识点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项目安排上,要跟踪软件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将新知识、新应用及新理念融入实践项目中,做到“教、学、用”不脱节。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整个知识体系的脉络,明确学习目标。

3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平台构建

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平台开设课程通知、课程简介、课程主讲教师简介、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学课件、实践教学、资源中心、学习交流讨论区、评价反馈等栏目,为学生创建了一 个基于课 程群资源 的自主学 习平台,同时满足师生及同学之间随时随地交流需要。课程群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实验平台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1)课程资源。“教学资源”中的学习资料主要由各主讲教师提供,“资源共享”中的教学资源则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经验分享”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答疑解惑,经验分享者可以为教师或学生。课程资源区的教学资源由师生共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2)实验平台区。课程群中每门课及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实验,对实验环境的要求存在差异。实验平台为课程群课程实验提供所需要的软件。实验平台包含基础实验平台以及专业实验平台两部分。基础实验平台设置了各门专业课程需要用到的基本实验环境,例如Office软件、程序设计类软件等。专业实验平台设置开发类课程的特殊实验环境。此外,学生可在课余时间通过OnlineJudge平台进行代码编写、程序设计。形成课堂讲解、实验指导和自主训练三条线共同作用的程序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评价反馈。建立学习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学习及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其中,通过“学习反馈”教师可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以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作品展示”和“作品评价”是教学成果及效果的展示平台。

4程序设计课程群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平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基础及所学课程,课程群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如图3所示。

(1)第一阶段: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夯实程序 设计基础。入门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非常重要,应通过此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可用趣味性强的例题来组织教学,所有新知识点都通过实例引入。比如,课程介绍中演示一个简单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课程学习目的,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继续编写和完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部分代码。至课程学完,学生就可以编写出图书管理管理系统的全部代码,从而很好地将整个教学内容贯穿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带动一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热忱,同时加强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笔者所在学院每年举办程序设计竞赛。比赛内容以C语言为基础,围绕所学C语言的基本知识点、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以闯关形式来完成,由易到难。一年级的同学经过与其他年级同学一起备战比赛,对后面学的知识有大致的认识,到学习后续课程时目标比较明确。学生通过比赛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夯实程序设计基础。

(2)第二阶段:强化数据结构应用,初步掌握应用开发的基础。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及大型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数据结构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如栈在表达式求值中的应用、队列在离散事件模拟中的应用、哈夫曼树的应用及图在网络方面的应用等[5,6]。此阶段,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些小型应用系统,如停车场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及校园导游咨询系统等,初步掌握应用开发的流程及开发方法。

(3)第三阶段:提高应用 开发编程 能力,培养创新 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软件开发基础,可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实践,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可将模拟项目开发和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相结合。例如,医学院校可结合医学背景,开发医院信息系统子模块,将设计开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参与项目,每个角色都尽量去尝试。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系统开发能力的目的。

笔者所在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各级别的创新实践项目及挑战杯。题目主要是项目开发类、创新应用类及数据分析 类,从各类项 目中强化 知识实际 应用。通过积累学生在各类的比赛中也获得较好的成绩。

5结语

课程群建设为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核心课程,加强知识理解及运用提供了指引,同时也为教师团队加强合作交流发挥了纽带作用。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要进一步系统研究课程群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并对课程群的教学效果作进一步测评。程序设计课程群涵盖了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构建课程群,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学生程序设计及开发学习过程中,对课程间知识的相关性及延续性缺乏理解,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分析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理清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依托程序设计建设课程群,利用课程群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探析五导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研究论文

PBL高师英语教学一、引言

1918年美国教育家W.H.Kilpatrick在《项目教学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兴趣,“项目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概念首次正式应用在教育领域。他认为当时的教育是低效的,因为教育没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互动交往,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经验等,而是由教师或者管理者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及方式,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原则的影响,他还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因此项目教学法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模块学习”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较为一致。

二、PBL在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中的优势分析

笔者在近年对江苏7所院校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专业目标缺乏针对性

绝大部分方案套用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少部分学校的方案进行了师范方向的凝练,但总体上缺失把师范、中小学和英语教学有机贯通和联姻的方案。

2.课程设置缺乏师范性

在当前的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中,一般是学科课程多,实践活动类课程少。师范教育课程的实践基础薄弱且课时分配不合理。教育实践的严重匮乏造成师范毕业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差,缺乏实践和创造能力,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尽如人意,专业思想不稳固等问题。

3.教育见习、实习流于形式

教育见习实习指导性文件缺乏教师培养的基本常识。教育见习的具体规定模糊笼统,实习管理松懈,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用人单位无法参与相关管理和监督。这种单一的管理造成实习内部管理松散,直接导致实习质量欠佳。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引入PBL建设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项目教学法(PBL)引领的英语教学法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法课程教学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培养的现状,培养师范生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当今处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有泛在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传统的传授—记忆模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共建、共享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地利用泛在、海量的网络资源,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束缚,建设开放、互动、共享的课程群,提供给学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灵活自主的学习资源。第二、在PBL视角下建设及实施以“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研究”为中轴的课程群,打造以高师教育研究为主的教学法专业教师、优秀中小学英语一线教师、及师范生共同参与建设的模块化项目课程群,会进一步推动师范课程体系的科学重构,有的放矢地加强课程的“师范性”,为英语师范毕业生今后的实习、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同时拓宽了项目化教学和行动研究的实践范围,丰富其理论研究的视角。

三、PBL在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群建设中的运用

从2014年起,我院启动了教学改革实验课程建设项目,《中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作为英语教学法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被首批立项,经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法(PBL)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群内容进行了重构,并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以“课程项目群”为抓手,促教学内容的重组

首先,根据项目教学及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特点,参照一线英语教师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通过对该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分解组合,合理设计各项目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转化为可付诸教学的“课程项目群”,引导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一位教师一本教材多年不变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起团队合作教学,持续建设具有实践性、过程性、互动性和拓展性的课程群。

2.以“研究项目群”为依托,促教学方式的改进

原有的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培养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师范生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适应能力。运用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群的建设和实施中开展行动研究。通过研究者和英语教学法教师、师范生小组合作,组成课题组,共同参与课程群效应的机制研究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干预方案的开发及实施,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善,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评价等。近两年来,教学团队已结合自身教学改革需要,实施多个行动研究项目如《江苏方言与英语语音学习》《英语职前教师知识建构与反思性教学实践行动研究》等。指导学生申报完成省级和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课题研究各一项。

3.以“实践项目群”为导向,促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实践能力是师范生教师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在不断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丰富师范生课余教学体验,提高基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系统训练效率的基础上,建设实施实践项目群,具体包括:新增与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对接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如英语书法、英语语音、英语课本剧、短剧的创编与表演的社团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每周三参与组织中小学合作学校的快乐周三社团活动,通过读故事、看电影、演短剧、念童谣等主题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见习的三年逐步开展,教育研习的微格教学、磨课反思,在实习前和实习后的分阶段指导,使教育实践项目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特色,保证了学生四年的学习始终朝向成为一个合格英语教师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项目群、研究项目群和实践项目群的建设,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立体灵活的课程体系。运用项目驱动的PBL教学模式,通过课内理论探讨和各种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项目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在两年的实践中,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也应当正视在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如项目实施和管理中,存在任务责任不清、师生沟通不充分、协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应提高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水平和责任意识,全盘统筹,监督任务执行情况,在项目完成后,由教师组织项目验收讨论等,反思项目团队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如何提高和改善。总之,今后需在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学法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思考PBL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篇4: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

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内容及建设遵循的原则

1.1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内容分析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的内容方面比较多样化, 其中对各门课程科学设置和其内涵外延的研究内容是比较重要的。还有就是对教和学的视角对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到V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方法的转化衔接[1]。以及在转换衔接中的难度措施方法的研究。再有就是从教和学的角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当中各门课程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以及对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在考试的内容方法层面的研究, 对教师队伍建设层面的内容研究, 以及在软件产业和人才市场需求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1.2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遵循的原则

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过程中, 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优化。课程群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就要能在知识点方面得以明确化。具体建设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能有针对性, 将程序设计作为建设的核心, 以及对实践方法方面得以重视, 对客观学习的这一规律要能尊重, 以及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也要能得以充分重视[2]。对教学内容的设置注重验证以及模仿内容的核心地位, 在实践后对程序设计的方法得以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程序设计语言种类比较多, 并且也有着不同的层次, 所以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在内容上要连贯性的呈现, 将课程群间的内容能够和谐的融合以及深化等, 在技术层面要能进行相互的参照。计算机程序课程群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熟练编程语言, 以及对程序的开发方法和工具能熟练的掌握, 所以在实际的课程群建设过程中, 就要能够注重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的主要方法探究

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 在方法上要能科学重视, 在四阶段的课程体系方面能科学的构建。将C语言程序设计和课程设计作为基础, 并注重数据结构核心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培养, 然后把C++程序设计在程序实际理念当中加以贯穿, 对学生数据库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得以重视[3]。还要在这些基础上对Widows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等作为选修课程, 通过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就比较有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的目标方面要明确化, 以及对课程间的关系能得以理清。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中, 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理论以及技能和应用方法的熟练掌握, 让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上能不断加强。老师要能对课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 并要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 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 才能有助于课程群的良好建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中, 要充分注重教师队伍的科学建设。由于教师是课程群的主要实施者, 所以其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素养, 对课程群的实施质量效果就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 教师队伍就要在教学研讨以及集体备课等环节得以重视, 对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内在联系能够得以熟练的掌握, 以及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和教学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4]。然后将教学实践和教研的专题进行紧密结合, 在学科课程建设工作上加以充分重视。最后, 就要能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平台进行构建。在课程资源以及实验平台、评价反馈等模块方面加以完善化。这些都比较有助于实际的课程群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如在实验平台区的模块应用上, 能对每门课和同一门课程实施不同实验, 这就能够提供相应的软件支持, 在课堂的讲解以及具体的实验指导等方面的实施,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比较有利。

结语:通过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的加强, 对实际的发展就比较有利。在改革教学发展的环境下, 在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上加以优化, 对解决实际专业课程间的不足, 以及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性就比较有利。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 希望能促进实际的课程群良好建立。

参考文献

[1]张晓.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应用开发[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5 (09)

[2]柳泉.微课引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6 (08)

[3]唐新国.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排序问题分析及相关阐述[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6 (11)

上一篇:2010年人和乡工会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错过的情缘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