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2024-05-23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精选6篇)

篇1: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谈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谈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齐宇飞(吉林省梨树县审计局,吉林梨树136500)

【收稿日期】―10―12【作者简介】齐宇飞(1944-),男,吉林省梨树县审计局案件审理科科长,审计师,从事会计、审计理论研究。

【关键词】审计;效率;因素

【摘要】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是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保证。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针对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本文提出了六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02-0026-02一、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1.审前准备不充分。做好审前准备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审前准备越充分,审计工作越顺利,否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阻力,或延误工作时间。审计准备主要包括:审计方案、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搜集有关法规文件、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如果审计方案内容、步骤或人员分工不当,就会偏离审计方向,制约审计人员业务专长的发挥;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不清楚或收集文件不到位,在审计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费解。这些都势必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2.多头审计立项,出现重复审计现象。合理确定审计户项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外部条件。有些经济监督部门,年初计划不协调,导致对某被审计单位多头立项。如:对同一单位,审计机关、乡审计所或其他部门都进行审计、检查。由于重复审查,问题重复处理,轻重不一,使被审计单位产生逆反心理。检查出的.问题,需要理顺和解决,这势必浪费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3.选用审计方法不当。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得力措施。选用审计方法,从原则上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适合审计目的。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可以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如:大中型企业财会业务量大,可采取逆查法;小型企业业务量小,可采用顺查法;企业财务管理好,帐目规范,也可以采取抽查法。有的审计人员不讲究审计方法,一味追求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每每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抓不住主要问题,得不偿失,从而制约审计效率提高。

4.审计取证乏力。审计按要求取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因而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为避免审计风险对证据要进行复查,这必然费时、费力,影响审计工作效率。5.审计定性、处罚依据不准确。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在此阶段,就会延误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6.财会业务知识匮乏。财会业务知识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基础。审计人员具有谙练的财会业务技能,在审计时,就会很快进入角色,准确识别良莠。反之,审计人员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财会人员利用财会业务的手段从中作弊的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现翻资料,现学现问,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这必然推延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7.审计复核延误时间。审计复核案件及时返回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在审计复核中延误时间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案卷程序不规范等原因,要求修改、补正后再复核;二是复核人员遇到疑难问题。推延复核时间就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8.延长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时间。按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保证。审计报告形成后,应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但是,有时被审计单位

[1][2]

篇2: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

摘 要

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最广的政府人员,在群众眼中,他们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民族基层地区和工作效率这两个点,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调查分析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出相应建议。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基层政府

工作效率

1.前言

民族地区即是指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近年来,民族地区公务员的队伍建设在总体上有明显成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专业构成趋于齐全,尤其是1998年机构改革后表现更为突出,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正逐步形成并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基层民族地区位于偏远地区,条件比较艰苦,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要想西部开发战略得到具体的落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保证和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

2.影响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2.1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1)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培养干部着眼点片面

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在培养人才方面,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着眼点往往以培养行政干部为主。这种重行政轻业务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使得民族地区的公务员队伍中党政型人才多,而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型干部比较短缺。[1]政府中精通法律、审计、市场营销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专业化的公务员十分短缺。(2)干部择优机制未能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

由于干部择优机制的落后,评价机制的不科学,干部的选任没有发挥出竞争动力和压力,干部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加之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民族地区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淡化,平均主义,大锅饭意识仍然禁锢着其思想,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青年人才断层,后续力量不足

我国公务员编制设置多年没有经过大调整,人事不匹配问题突出,不少地区在编人员出现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现象。随机对60位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的调研中,年龄45岁以上达60%,35岁至44岁占13.1%,35岁以下仅占26.9%。过高的年龄分布导致基层政府缺少活力,观念保守,他们保持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缺乏创新,不易接受时代的先进产物。调研发现,基层工作虽较繁杂,但大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办公提高效率,如部分乡镇试行的OA办公软件和视频会议,能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联系通道和工作平台,极大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据调查了解,90%以上的基层政府年均信息化培训低于2次,加上对信息化办公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他们甚至觉得参加各种计算机和软件培训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产生“越全能,越多做”逃避责任心理。

2.2 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所在地多为深山地区,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2],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乡镇地区普遍较贫困,每一年都会评上贫困县。此外,贫困地区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亦是极其简陋,几张桌子与椅子拼凑起来的办公桌以及仅有的一两台旧电脑和打印机。基层政府的办公硬件设施仍未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六部委的要求,全国各地要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但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层科员的工资收入不足两千元,仅能解决一家温饱,由此导致一些民族基层公务员违规从事一些副业,一心两用,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到政府工作上。2.3 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相较于汉族地区而言普遍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流失。所以,在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来进行公务员队伍建设,往往会使民族地区公务员素质在总体上偏低。此外,由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等原因,使少数民族群体产生了先进和后进的差别,形成了公务员素质高低的差异。2.4民族语言多样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是精湛而耐人寻味的,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中仍使用方言,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语、瑶语、壮语等,甚至有些基层公务员来到融安后听不懂而强加的蔑称——“土拐”,这导致一些官民的矛盾冲突,给非本地户籍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下乡时,不熟识多样化的民族语言,难免会遇到交流上的隔阂,即使有翻译也很大程度上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

3.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对策

3.1鼓励少数民族人才回到基层工作

少数民族基层政府工作难度主要集中在语言交流障碍、工作环境陌生和风俗不习惯等方面,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则有利于基层工作的展开。目前,众多省份的高校每年安排一部分指标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实行定向招录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原来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就业。由此民族地区省部级政府可以参照这个模式,借助大学生村官选任机制的天然条件,鼓励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工作,不断丰富基层经验。同时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抓住机遇,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后,采取核定过渡编制的形式先调入,待单位自然减员时,采取过渡编制,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则给予高度的鼓励和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工作,避免少数民族人才流失。3.2促进基层公务员结构比例合理化

调研发现,在基层政府中少数民族公务员人数少,汉族公务员人数多。少数民族的公务员能够清除语言交流的障碍,更是清楚各种民俗,有利于各种群众工作的开展,基层政府应该有所侧重的增加少数民族公务员的人数比例。民族基层政府中,青壮年公务员所占的比例较少,中老年公务员所占比例较大,中老年人一般反应迟缓,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针对新编入轻公务员、选调生因为工作环境不熟悉、群众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基层政府除了增加本地高校毕业生的选聘之外,应该建立一种小组合作机制,老少搭配,互相学习,既不会消磨年轻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又使老公务员的工作经验得到传承。3.3增加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

中央政府在关注民族地区群众贫富问题时,也应关注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及公务员的贫富状况,增加经济支持,创造一个更良好的工作环境。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应该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解决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企业规模群,进而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自食其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如融水瑶族自治县的毛竹资源,可以适当发展编织产业。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做到自力更生,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3.4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在基层公务员“进出口”准入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公务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制定一套适合民族地区公务员的工作培训计划,有目的提高公务员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了解,目前诸多乡镇政府每年的集体培训次数每年仅仅为2~3次,平均每次仅为20人/次,而且培训内容多数局限于思想修养,而类似于计算机技能、公文写作技能等专题培训少之又少,所以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应该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力度,适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提高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充实,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历练自己,才有可能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4.结语

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民族地区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也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研究希望提出的参考建议能为促进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3: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关键词:机车运用效率,影响因素,客观,主观,分析,途径

0引言

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 机车运输产能的提高已愈发重要。机车运用效率的提高得益于长交路、跨局轮乘的落实和实施,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运输当中机车等车底、车底等机车的问题依然严峻, 导致机车产能释放的不完全。怎样使机车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提高, 是管理部门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机车运用效率的指标与管理组织息息相关, 更是衡量机车运用组织工作的准绳。在统计与分析机车运用效率时, 要第一时间了解机车相关运用情况, 若发现组织工作出现问题, 可提出改良措施, 让整体水平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要想实现机车运用效率指标的高低, 完全依赖于机务本段是不够的, 还需要相关组织部门的配合, 这样才能实现机车运用高效率, 多拉重载速度快等系列目标。

1客观不可控影响因素

1.1受路局机调、行调等调度指挥的影响

由于机务系统的存在, 机车出库后开行事宜需听从路局的机调和行调。并且在平常的工作中, 因为机调和行调指挥调度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机车会出现浪费现象。

例如, 某线图定35对交路, 当中34对南岔站上下行贯通, 2对交路南岔站始发换挂。

而经常由于机车编组过多以及指挥调度不到位的原因, 以至于南岔站始发列车数量多, 致使机车出入库次数频繁, 库停时间进而增加, 影响机车的周转时间, 也就影响了机车运用效率。

1.2受区域内货物量的影响

区域内车务系统单位货物量的实际兑现情况, 影响和决定着机务系统机车运用效率指标的高低。比如说:2013年2-10月份某车务段货物发送量计划在2700万吨, 实际只完成了2456万吨, 完成计划的91%。其中, 水泥发送量计划1763万吨, 实际只完成1257万吨, 完成计划的71.3%;而此段2013年2-10月份各区段上行该路段开行列车2350列, 实际只开行了1397列, 少开行了953列;下行图定开行2203列, 实际只开行了1545列, 少开行了658列。由于运输量比实际预期要少, 导致列车开行比之图定少很多, 因此影响了机车运用效率指标。

1.3受车务或车站组织方面影响

1.3.1列车上下开行的数量不平衡导致单机过多和库停时间变长, 甚至造成机车无路折返而进行调休。基本上每个路段日均调休4-7班, 每班调休时间平均10小时, 日均机车停留时间平均为24-46小时。

1.3.2经常有局部缺车而运用机车接不上的情况, 这时只能取消不足24小时的机车的备用状态, 这样就使得机车浪费, 运用效率降低。

1.3.3不满轴的列车或单机在受单方向车流的影响进行开行送货, 造成了机车指标的浪费。

1.3.4受车务或车站调车作业的效率影响。增开小编组列车进行周期行粮食的抢运导致了机车的浪费。例如某车务段计划开行4对4台机车, 而实际日均使用7台机车, 在进入抢运粮食季节, 实际使用了9台机车, 日均开行7对, 即便加开了3对交路, 但由于每列机车牵引较少, 使得在小线开行交路多的情况下机车浪费现象严重。

1.4受外段接班库停时间及机车检修时间影响

因为长交路跨局轮乘制在我局的实行, 机车使用效率不断提高。《铁路机车统计规则》规定, 长交路轮乘制机车段在交接时, 入段前为上班乘务员所属段的支配机车, 入段后为接班乘务员所属段的支配机车, 因此在外段继承的机车库停时间长的问题是不可控制的。若机车外段入库后有活耽误了临修, 修好后就会由我段乘务员承担交路返回, 或者是因为线路的变化而在库中停留时间较长的机车, 在调整到其他区段就会造成库停时间变长, 是无法控的。

2机务系统主观可控影响因素

2.1受调度员自身组织能力方面的影响

机车浪费的情况在平常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又难以避免的, 怎样去减少机车浪费才卓有成效是每个调度员自身要去摸索和解决的首要任务。

2.2受机车内部质量方面的影响

2.2.1机车运行中发生故障直接会影响列车晚点, 与此同时为了组织和牵引列车, 就会因为救援而导致机车周转时间变长, 进而造成机车的浪费。

2.2.2未及时修理的机车停留于库内不能担负牵引的任务也会造成机车的浪费。

2.2.3调车机质量的不良会影响列车编组, 也是列车始发晚点的原因之一。当本务机车已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因为车体编不出来的原因, 会导致机车无法正常出行, 从而周转时间延长, 造成机车浪费。例如4列车始发晚点, 原因是11月30日佳木斯站DF5型2009号机车出现了故障。

2.2.4经常会因为机车本身质量的影响或乘务员没仔细检查机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库停时间变长。如10月15日275机车, 7:20入库, 计划在11:50点出库, 实际16:30出库, 库停时间长达4.3小时。

3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途径

3.1实行长交路轮乘制

按照铁路技术政策规定, 选择长交路必须要是内燃、电力机车。长交路轮乘制另辟蹊径, 冲破界限, 独立实行跨局轮乘制, 像机车统一使用、乘务区段分开、局与局之间这样一个轮乘方式。而随着铁路不断的发展, 长交路轮乘制必然将成为运输组织要发展的方向。长交路优点也众多, 例如发挥内燃烧。长交路也可将列车次数和时间不断缩减, 此外, 能促使车站咽喉道岔干扰的逐渐减少, 列车输送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周转及送货速度也将随之加快。长交路减少了机车出入库时间和运用台数的同时机车产量和路程公里量也相应提高, 运用效率也随之提高。乘务区段分开之后, 在调度员的调度指挥下机车运用灵活性将会更高, 避免由对行车规章的不熟悉而带来行车时安全的隐患, 以此保证长交路列车安全行驶。

3.2不固定肩回交路

机车运转制有循环运转制、半循环运转制、肩回式运转制交路等等。同时机车运转制决定着机车周转速度的快慢。即便都为肩回式运转制交路, 也会因为牵引方式的不一样, 导致周转时间不相等, 机车使用台数同时会受到影响。而不固定牵引方式不仅能使机车使用范围扩大了, 还能牵引不同区段两辆列车。日常工作中, 此方式有利于机车周转时间的缩短和机车周转方案的优化。

3.3经常保养及维修机车

长交路轮乘制的实行很难保证机车的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机车保养必须多部门相互配合, 如检修部门, 同时技术、验收、教育、等部门对此也要进行大力支持, 让机车质量提高的任务能够顺利完工。保养机车要围绕“修养并重、预防为主”的宗旨, “修”和“养”只有相得益彰了, 机车的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

4结语

机车运用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对未来的铁路发展更是意义非凡。而机车运用效率提高的方法有很多, 但都殊途同归, 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运输生产安全流畅的情况之下, 将效益做到最大化, 譬如说经济上的效益、资源的合理利用、设备配置及管理结构等等。

参考文献

[1]高博深.影响机车运用效率的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23 (9) :89-90.

[2]付利.浅析提高机车运用效率指标的途径[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3 (19) :90-90.

篇4: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摘 要】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有着深远意义,注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教育部门长期工作重点。新时期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新目标,要求高校注重内部教务管理模式调整,以最优化管理方式参与现代化人才教学活动中。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因素,提出完善教务管理体制工作的综合对策,保证高校专业教学活动按照预定计划实施。

【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 影响因素 对策

国民产业经济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先进的成效,改变了早期落后的社会人才供应局面。高校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高等教育工作质量水平关系着人才战略实施成效,重视教务管理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基于现代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提升学校教务工作模式的不足之处,重新整编符合校内教学活动的管理体系。

一、高校教务管理内容

“十二五”计划明确要求高校做好教学事务调整工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拟定人才战略计划,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科学的战略决策。教务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办学体系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既涉及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方向,又对整个教学体系提出了科学的规划意见。参照教育部门提出的有关规定,教务管理是指学校中跟教学活动有关的行政工作,包括:教学计划、学生学籍、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实践安排、免修重修、考试事务、等级考试、学生成绩、教学考评、毕业处理、教材管理等方面。基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下,高校需注重教务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改进,为学生创造更加稳定的专业学习环境,提升校内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

二、影响高校教务管理效率的因素

教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务管理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务管理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务管理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说,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包括:

1. 观念因素。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机构,一直以来注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升校内专业生教学质量水平。高校对教务管理工作缺少先进的理念指导,从思想观念方面忽略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时代必要性,导致整个管理方案无法按照预定流程实施。比如,高校一直注重专业课程考评工作,在教务管理方面的调控力度不足,限制了校内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开展。

2. 体制因素。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管理活动,需要有专项教学体制为指导,才能遵循教育部门规定展开教学活动。相反,高校在教学期间设定的教务体制不合理,必将限制校内管理工作的进行,给教务管理人员带来多方面的困境。比如,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学校对教师课程编排的考评体制不足,教师盲目地编制专业课程教学方案,课表编排不符合高等教育部门规定等,这些都是降低教务管理效率的直接性因素。

3. 执行因素。受到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高校逐渐拓宽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指导范围,为高校提供了相对应的教务工作模式。但是,高校本身在教务方案执行方面的力度不足,阻碍了教务管理方案的正常执行,学生与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此外,教务管理体制执行力度不足,学校考察教务工作过于形式主义,这些都是教务管理执行不当的表现。若不及时改变落后的教务工作方案,势必降低了教务管理水平。

三、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的综合对策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体制带来的不利影响,高等院校开始探讨教务管理工作改进方案,对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展开总结,最终提出了一套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务工作模式。笔者认为,教务管理工作改革需从过程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保障校内专业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1. 过程管理。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2. 业务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完善校内业务体系安排对教务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要根据内部教学计划做出相应调整,适当地编制教务工作改革方案,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

3. 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对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实施综合考虑,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革进步,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水平。教务管理体系注重教学质量改革,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4. 监控管理。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监控。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宇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辅助成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0(04).

篇5:烟气湿法脱硫效率影响的因素

烟气湿法脱硫效率影响的因素

摘要:本文根据烟气中SO2吸收过程机理,从传质和化学反应的角度来解析浆液对SO2的吸收过程中各种参数(入口烟气参数、运行参数、吸收剂、添加剂和氯离子浓度等)对SO2吸收的.影响.作 者:郑炜    章拔群    张建立    卓小玲  作者单位:郑炜,张建立,卓小玲(福建石狮鸿山热电有限公司,福建,石狮,362700)

章拔群(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期 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Journal: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6) 分类号:X7 关键词:脱硫效率    传质系数    滞流膜层   

篇6: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素的调查报告

高二(2)班

指导老师:李庭洲

成员:谢楚莹(组长)谢炎彬 谢金楷 谢伟环 谢燕珊 谢泽娜 蔡美娜

一、研究目的:

1.找出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因素。

2.寻找有效率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二、课题背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虽然许多同学共处一室听课,然而听课效率却因人而异,各有差别。当然个人的智力因素对于听课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思考,我们认为也有相当一部分其他因素影响听课效率。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三、活动步骤:

1.访谈.2.问卷调查.(一)、访谈:

我们小组对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老师主要强调了学生上课时的专心程度。他指出,听课时要有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是指上课时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眼到”是指眼睛看着老师,以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口到”是指要响应老师,大胆回答问题,大胆质疑。“手到”是指善于做笔记。另外,老师说,听课时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些同学看闲书或者做其他科作业,看小说等等,都是极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最后,老师说,听好每一课是学习好每一科的基础,如果我们善于听课,高效听课一定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因此,听课效率对我们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个45分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提高听课效率打开成功的大门。

(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高二学生100人。派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

调查分析:

1.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率的关系。

对于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每个学生的听课效率都是不同的。当学生的听课兴趣不同,听课效率往往不同。那么,学生的兴趣对听课效率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调查数据如下:

从上图看出,喜欢这门学科的人中,这门学科的听课效率为90%以上的有76人;而不喜欢这门学科的人,这门学科的听课效率为90%以上的却只有11人。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听课效率的高低。所以,不难看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率是成正比的,兴趣越高听课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听课效率也就越低。所以,通过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必须对每门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能偏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从而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2.课前的预习工作与听课效率的关系。

不论哪位老师,对课前的预习都十分强调,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工作。显然学生是否预习与听课效率的高低是有一定联系的。调查结果如下:

上图所反应出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认为课前预习后听课效率较高的有

2人,而没有预习过听课效率较高的仅有2人,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课前预习过了,就会对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上课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就显得比较强,知识接受得也就快,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反之,听课效率就低。所以,课前的预习与否对听课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通过对课前的预习与听课效率之间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则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听课时间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

同一件事,做久了就会感到疲劳,上课也是一样。上课时间过长,注意力

就会分散,头昏脑胀,这就表明大脑由兴奋转为抑制,出现了疲劳。高中生现行的上课时间每节课是45分钟,那么我们在这段时间的听课效率是不是最佳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查研究: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一节课的时间长度为30-40分钟比

较合适,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率也随之增高。而上课时间过长,虽然老师讲课内容多了,但听课效率比较低。而如果上课时间过短,老师讲的内容也随之减少,即使听课效率再高,学到的东西也不会太多。

所以,通过对听课时间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的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每节课上35分钟是最合适的。

4.上课形式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学习中,上课的一般形式无非就是单上理论课、习题课,或理论课和

习题课结合起来上。那么,这些上课的形式和听课的效率是否有一定关系呢?哪一种课的听课效率最高?这是任课老师特别要注意的一点。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从上图反映出,理论习题结合的课是听课效率最高的,而单理论课或单习题课的听课效率都较低。从中我们也不难找出一些原因:理论课比较枯燥乏味,而习题课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大脑容易疲劳,效率自然都不会高。但是理论如果结合习题,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对刚学会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也学会了做这些习题的方法与技巧,听课的效率肯定会高了。

四、最终成果: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以后,我们小组就本次研究性学习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习兴趣不高。不少中学生对学习总是放任自己,喜欢的科目就学得很好,不喜欢的科目就放着不管,导致学习严重偏科,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大多数人没有课前学习的习惯,这样不能对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显得比较弱,自然的,学习效率也就降低了。

(三)、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上课时分散注意力,是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过的,由于上课时将过长,体力消耗太大,大脑容易逐渐感觉疲惫,所以容易分心,因而少听漏听课上的知识点,使听课效率降低。

(四)、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影响很大,良好的上课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听课

效果,从而提高学习的学习成绩。

五、提点建议: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可以说: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必须重视兴趣。

(二)、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仅对新课的内容达到了初步的领会,从而降低了学习新课的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紧张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当堂消化和吸收。

(三)、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每节课上35分钟是最合适的。但考虑到老师讲课内容的多少,我们建议作如下调整:把原来的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改成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这样听课的总时间为35X9=315分钟,原来的听课时间为45×7=315分钟。这样,听课总时间并没有减少,对老师的上课内容也没有影响,而每个学生的听课效率却大大提高。

上一篇:比的化简说课课件下一篇:揭阳市中小学教师教研常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