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2024-05-08

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通用8篇)

篇1: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专项经费使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情况 的自查报告

市局: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1年*月,原属省垂直管理单位,2009年*月下划归地方政府管理,为县政府工作部门,正科级建制,现有干部职工**人。

一、专项经费方面

(一)各类专项资金2009年办案补助,2010年中央补助、两网建设经费、专项整治经费、专项补助、政风行风建设经费,2011年专项整治经费、房屋维修、三统一补助、其他补助经费均已拨付到位,资金实施方案已经落实,完成了各项培训、抽验、工作开展等。2010年全局共进行监督检查**次,检查涉药经营、使用单位**家次,查处案件*起,案件总值*万元。协助市药检所完成监督抽验*批次,完成药品快速鉴别检验*批次。2011年举办餐饮、药品从业人员培训班7期,对全县*户餐饮从业单位,*家药品经营单位,*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共进行监督检查*人(次),检查涉药经营、使用单位*家(次),查处案件*起,案件总值*万元。完成药品快速鉴别检验*批次。出动执法监督人员*人次,检查餐饮单位*户次,发出监督意见书*份,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份。无资金截留或挪作它用。核算规范合理,费用归集正确。

二〇一一年十月七日

篇2: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情况自查报告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为切实规范我乡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管理使用,维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掌握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到位、兑现及管理情况,根据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开展计生惠民资金、项目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检查的通知》(简卫计[2015]27号)文件精神,我乡深入开展自查整改活动,认真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现将我乡管理使用计划生育专项经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市沱江河东沿岸东郊。全乡设10个行政村、94个社,至今年 9月底,全乡总人口14529人。通过对我乡计划生育惠民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没有出现截留、挪用、贪污和私分惠民专项资金的情况。

二、计划生育专项经费运行情况

我乡计划生育专项经费都能够及时到位,能及时足额拨付用于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免费技术服务等专项经费。对于扶助或服务对象都严格按规定程序给予确认,按规定上报审批,并归类存档。对符合扶助服务对象都严格按时足额兑现奖励,并由专人专管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兑现。

(一)两奖一扶经费

1.截止至2015年底我乡共上报确认了奖励扶助对象331人,其中国奖301人,省奖30人,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人数为7人,由市财政上卡直接发放奖励扶助金额,无发现差错人数。

2.截止至2014年底我乡奖励独生子女父母 301人,共发放奖励金额 18060元。

(二)“双特”项目

至2015年,我乡共有“双特”对象13人,上级共下拔各种补助金25645元,及时发放对象,无截留、挪用、贪污和私分的情况。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纪委书记、分管计生工作的副乡长任副组长,计生办及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加强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同时将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分析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积极改善计生工作环境,严格保障计生工作经费,足额兑现各类法定奖励。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根据“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的依法行政基本要求,通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并在各村委会设置宣传公示栏、粘贴标语和发放宣

传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政策,使各种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强化管理,切实加强计生队伍建设。目前,我乡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共有3名,针对计生工作量大财力困难等情况,我乡党委、政府着力在提高工作业务能力、加强工作纪律和依法行政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对宣传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是严格遵循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宣传教育为重点,三是严肃纪律、热情服务,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一)在资金的使用上,票据还不是很完整规范。

(二)个别“双特”补助资金因对象外出兑现不够及时。

(三)在宣传过程中存在有宣传不到位现象,造成个别群众不知道政策没有进行申报,造成当年应该享受的对象未能及时享受政策。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及时整改,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票据的完整。加强宣传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各村的宣传工作做督导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计生工作目标考核。

篇3:如何规范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一、规范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背景和意义

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完善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在整个财政支出中, 专项经费支出的管理尤为重要。因此, 规范单位的专项经费核算, 对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防范审计风险,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项经费的概念、特点和管理环节

专项经费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 专项经费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行政事业单位, 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 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也就是说, 专项经费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以及单位自筹部分;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

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以来, 对资金使用单位来说, 规范的专项经费的管理环节应包括:1.专项经费的预算环节。包括将专项经费预算纳入年度预算, 获得财政拨款;对未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通过追加申请的方式争取财政专项。2.专项经费的使用环节。包括资金授权审批、支付方式、支付金额等。3.专项结束后的项目决算。包括结余资金的管理,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等。4.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评价。

三、目前有关单位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细致的访谈和交流, 了解到目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预算难做、支出随意、决算和绩效评价缺失等问题, 具体如下:

存在的问题

(一) 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 财务角色被弱化

通过沟通了解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 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 也即财会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

(二) 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 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的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 将钱用在刀刃上, 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三) 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

1.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程难以保持一致

这几乎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 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 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两者的进度一致。

2.专项资金支出缺乏硬约束

我们了解到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 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 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 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

3.缺乏项目决算环节

据调查了解到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正式详细的费用预算以及结算, 仅仅是在项目完成后由财务人员加总项目总支出。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 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 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四) 制度缺乏或执行不力

制度“挂在墙上, 写在纸上”却缺乏执行力, 调查中发现有些单位的制度操作起来麻烦或者不符合单位实际情况, 不好操作, 因此他们都是根据习惯性做法在做事。如何制定切合符合单位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也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在普遍实行资金信息化管理的今天。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财务控制意识, 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 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界定以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 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 根据“资金流到哪, 管理管到哪”的思想, 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 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如让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度, 据此有效的进行付款安排, 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

(二) 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首先应当建立预算编制制度并统一预算编制表格和编制程序;其次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确定来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据此编制下年度预算;三应明确专项资金申请条件, 分清轻重缓急, 优先考虑必须必要的项目, 科学合理的在预算中列示项目。

(三) 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

1.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 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 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 并按规定程序申报, 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

2.各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尽量详尽的费用预算,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尽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

3.注意信息传递。各资金使用单位在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加强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 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度, 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各财政部门也应奉公执法, 不能无故滞留专项资金,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4.在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进行项目报销工作, 并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 形成专门项目决算, 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 便于准确向财政部门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5.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要求, 将项目结余资返还财政, 不能私自挪作他用。

(四) 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来控制专项资金支出。财政部门应通过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

(五) 建立切实有效项目管理制度, 并从流程上规范化。制度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 各资金使用单位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从资金的申请、下发、使用、报销结算的全过程进行制度规范, 并完善相应的操作流程。此外针对各单位制度执行力普遍较弱的现象, 各单位也可以通过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来鼓励大家遵照制度的要求执行, 当然其前提是制度的制定应科学合理。

通过了解国家现行对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有关政策以及目前有关单位的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状况后, 研究探索相关的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

1.各项目承担部门按项目计划 (合同) 组织实施, 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或更改资金使用范围, 对确需调整项目计划或更改资金使用范围的, 要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2.专项资金开支必须与专项业务有关, 不得报销与专项项目无关的费用。各有关部门应了解专项费用的开支范围, 不得超范围使用, 确保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3.财务部门负责经费开支的复核, 对明显不符合项目预算和合同规定的费用或超限额费用, 不予在专项经费中列支。

5.专项经费实行按项目核算。项目预算下达后, 财务部门根据专项项目名称设立项目明细账, 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6.专项项目结束后或年度终了, 财务部门应组织相关业务部门, 对专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对各专项的管理水平、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7.各有关部门应自觉接受各级审计和监察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严格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

篇4: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篇5: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本项目计划总投入经费为XX万元,广州市财政资助经费XX万元。到目前为止,项目已经实际支出经费XX万元。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符合任务书要求。

科技经费使用明细如下(单位:万元):

科目

预算支出数

实际支出数

基建费



人员费



其中:课题负责人



主要研究人员



设备费



其中:购置费



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



其中:材料易耗品费



燃料及动力费



试验外协费



会议差旅费



管理费



其他费用



篇6:1工会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第五届工会委员会)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

第五届工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对各项经费的开支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经费开支的有关规定,对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工会拨缴的经费、办公室对各项活动给予的经费补助、房屋出租以及银行存款利息等收入进行了规范管理,工会经费的使用也认真按照《工会法》一直在工会法关于经费的使用相关要求范围内开支。工会财务收入方面设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行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房屋出租)、银行利息收入等会计科目。在经费支出方面,设有:会员活动费、职工活动费、工会业务费、其它支出等科目,会员活动费包括文体活动各项开支、职工活动费主要是节假日补;工会业务费包括探望住院职工、购支票、发票、缴税单据、新年慰问困难职工、捐款等杂费支出;其它支出主要是上缴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城建税、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金等。现就2006年6月至2009年本届工会委员会经费收支情况分年度报告如下:

一、2006年经费收支

本届工会委员会财务经费接转2005年结余27267.22元,收入方面主要有行政补助收入、房租收入,全年收入合计:52922.74元;支出情况主要用于工会会员参加省民委组 织的迎新春活动,我单位工会组织到富民明熙苑山庄文体活动和元旦节补助;职工福利方面,主要是春节、三

八、和国庆节补助;其它支出包括上缴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全年支出合计73273.56元,经费接转上届工会委员会经费结余27267.22元。年终经费结余6916.4元。

二、2007年经费收支情况

收入方面主要有会费、行政补助、房租三个科目,全年收入合计63659.63元,这一年行政活动补助、经费补助达30000元,有力地支持了工会活动。支出方面主要是用于会员参加省民委组织的春节联欢节目排演、健美操比赛、职工运动会等运动用品、餐费,合计达28087.9元;职工福利方面,主要开支在春节慰问、三八节等方面;其它支出包括捐款3000元,上缴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全年支出合计40818.14元,与上年经费结余相抵,年终滚存经费有29757.89元

三、2008年经费收支

本年度收入方面大的主要是拨交经费、行政补助、房租等,全年收入合计50770.13元。支出方面主要是会员参加省民委组织的春节联欢、运动会开支,合计有11456.9元;职工福利方面,主要开支在元旦节、春节慰问、三八节、中秋节、国庆节补助;其它支出包括上缴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房产税等等,全年支出合计53952.23元,与上年经费结余相抵,年终结算经费结余:26575.79元。

四、2009年(截止8月)经费收支情况

截止8月,收入方面主要是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行政补助收入,1 至8 月收入合计:17000.26元。支出方面,主要是用于职工春节、三八节、五一节补助,达24255元;1至8月支出合计:37374.84(含2009年一、二季度上解经费9592.84)元,与2008年经费结余相抵,经费结余合计6201.21元。

以上经费使用情况本届工会委员会已报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核,对报告中经费开支有不清楚的地方,各位会员可与经费审查委员会咨询,本届工会委员会各年度经费开支均存有账目、凭证、票据,提供查询。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篇7: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一、活动意义

开展“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和“文明餐桌”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树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缕半丝恒念物力维艰”的理念,努力从源头和过程上制止各种铺张浪费行为的发生,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能,津补贴规范发放和招待费管理规定得到有效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勤俭节约和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得到有效落实,向全局干部职工大力普及餐桌文明知识,推广餐桌文明礼仪,倡导节约用餐行为,提高文明用餐素质,使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风尚,全面营造文明节俭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实施办法

1、制作并在餐厅门口摆放“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倡导用餐文明行为”、“文明餐桌公约”告示牌。在餐厅墙面、柱面张贴以“文明用餐、节约惜福”为主题的张贴画。

2、以手机短信形式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文明餐桌公约”及“文明餐桌行动”口号宣传。

3、教育干部职工吃多少盛多少,用餐不剩菜、不剩饭;

讲营养,不挑食;

讲秩序,不喧哗;

讲究卫生,注意形象,文明用餐。

4、节约用电用水。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做到出门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等能耗空放现象;

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器设备不使用时要及时关机,下班前切断电源开关;

办公场所空调温度设置要适当;

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安装或更换节水型龙头和卫生洁具,防止跑冒滴漏,水龙头尽量开小,用完随手关闭,避免“长流水”现象。

5、充分利用网络办公,加快推进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文件的印制;

应双面用纸,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

严格控制通讯费用支出,根据工作需要,正确选择电子邮件、电话、挂号、普通邮件等通信方式,提倡言简意赅,缩短通话时间。

6、加强公车使用管理和出差管理。严禁公车私用;

严格执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和定点保险制度;

压缩车辆修理费、燃油费等支出,严格维修报批和报销手续,坚决杜绝私车费用在单位报销现象。

三、活动要求

篇8: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今年暑期,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对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王江泾镇、桐乡市崇福镇等若干中心镇进行调研, 了解学习浙江省第一轮中心镇建设工作及小城镇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情况。我们的调查表明, 浙江省于2010年推出的财政支持小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这些小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增长、公共设施建设、民生福利发展, 然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使用方向和资金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资金管理亦须加强。

(一) 调研进程安排。

充分了解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小城市培育建设专项资金设立的初衷等内容之后, 我们初步选取资金使用效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个中心镇——嘉兴市王江泾镇、嘉善县姚庄镇和桐乡市崇福镇, 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举办访谈会、向被调查单位索取有关资料来深入了解典型中心镇近三年建设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支出结构、财务透明度、产出效果、当地居民的看法以及2014年第二轮小城市专项培育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其中, 实地调研所选地为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的浙江省。这三个中心镇, 已经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中心镇, 具有人口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等特点, 其中我们重点调研了王江泾镇的情况。王江泾镇, 位于浙江沿海北部, 在沪苏杭一小时公里圈内。王江泾镇作为传统纺织名镇, 在积极发展高档、绿色纺织业的同时, 依靠加快发展机械、家具等占用资源少、能耗低的新兴产业不断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本次实地调研一共进行了三天, 由王江泾镇小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接受我们的具体调研, 向我们介绍该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小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也反映了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还阐述了他们对于完善小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的一些看法。

(二) 调研意义及背景。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伴随工业化发展, 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作为“乡首城尾”的小城镇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 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更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同时也是扩大居民内需的最大潜力点。首先, 小城镇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会相应扩大服务需求, 可以使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 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对城镇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潜力的释放均有好处;其次, 城镇化不仅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 也会带来因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 而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 有利于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创新活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会使城镇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殷实充裕、丰富多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因此,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改革,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种情况, 2005年底浙江开始通过放权强镇方式试点“中心镇培育工程”, 选择了141个镇, 促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镇的经济实力和福射带动能力不断壮大之后, 2007年4月, 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 (2007[13]号) ,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又着重培育了200个左右中心镇, 旨在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 力争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意见》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份文件, 财政、土地、行政执法、投资项目核准等10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了200个左右中心强镇。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 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2010年10月, 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浙委办[2010]115号) , 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带动效应好、管理水平高的小城市。2011年, 浙江省筛选出了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为了支持包括调研地在内的27个极为重要的中心镇的发展, 在整合利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 一次性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平均每个镇3千5千万元进行资助, 并要求当地政府财政按一比一配套, 至2012年底, 第一批建设期已满, 2013年实行了第二轮资助计划, 范围有所扩大, 省财政资助的总额也增加到15亿元。这三年来, 随着政策的支持,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总体上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 在商贸服务、人居、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凸显, 成为带动周边的龙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的拥堵问题。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事与愿违、资金浪费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选取王江泾镇为重点调研地点, 就是为了实地深入调查研究小城市建设培育资金的使用状况, 通过比较政策与实际效果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分析建设专项资金的支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有无存在资金使用不当情况, 能否产生较强的样板带动效应, 揭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如何将具有浙江特色的小城市培育工作推向全国。同时, 通过其他的案例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以期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并形成详实可行的调研报告, 作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参考材料。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2010年,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小城市培育试点, 王江泾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作为中国制造名镇的王江泾制定了发展模式转型新目标:中国织造名镇, 江南湿地新城。即王江泾镇将自身发展定位于中国智能家居城、浙北商贸纺织城、江南湿地生态城。这三年, 以打造“织造名镇、商贸重镇、旅游新镇”为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纺织、智能系统三大产业,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 在中国纺织织造名镇目标上, 王江泾镇投资4.5亿元的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品交易会已成功举办了3届, 全年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亿元, 增长13.4%, 网上交易额达到144.2亿元。王江泾镇在夯实传统纺织产业的基础上, 也注重新兴产业的充实, 加快培育新兴智能家居产业, 打造智能家居城。目前, 王江泾镇现有智能家居企业53家, 2013年产值32.1亿元, 占全镇产值比重达22.3%, 成为继纺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2014上半年,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亿元, 同比增长11.58%, 其中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15.9亿元, 同比增长9.6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 同比增长69.2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 同比增长20.43%, 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 同比增长18.47%, 技术改造投资5.49亿元, 同比增长21.19%。

同时, 为实现“江南湿地新城”的梦想, 王江泾着力整治周边环境, 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三年累计投入1.4亿元,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19个、农村微动力处理站2座、生活污水处理池832座, 建立13.4公里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和3座提升泵站等, 加强河道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由镇班子成员、各村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管理, 三年整治河道80条、93公里。投资3, 600万元, 实施“四位一体”农村卫生市场化管理机制, 生态村创建比例达到91%, 同时淘汰秀虹植绒和田乐纺织二家对长期规划发展不利的印染企业,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上看, 王江泾镇在积极整合传统产业, 引进发展新型业态, 构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基础上, 谋求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融合的方式, 全面推进工业强镇建设的同时, 做强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做优特色旅游业,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同时王江泾镇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领导小组公布的2013年度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结果中, 王江泾镇在27个试点镇中排名第19位, 较2012年前移两个位次, 较2011年前移4个位次, 被考核为良好单位。

三、小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城镇化建设进程超越经济增长速度, 摊子太大,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危及城镇化建设和地方政府的安全。

以王江泾镇为例, 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20亿元左右, 每年需支付的债务利息接近2亿元, 而该从区财政每年可获得的公共预算经费只有0.65亿元, 也就是说, 仅一年的债务利息就需要用三年的公共预算收入来归还, 更何况本金的偿还。镇政府目前只是指望出让土地, 以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巨额债务。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每一步推进, 地方政府就将要承担更多的融资压力。一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另一边是地方债务风险的步步“紧箍”, 地方政府融资面临新的博弈。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 并非王江泾这个小镇独有, 而是在全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是最近三年才产生, 而是在前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沉疴。王江泾只是案例中的一个, 地方债务问题也并非最严重的。但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面临难题, 融资出现瓶颈, 给社会和小城镇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 城镇化建设未能体现以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前提, 主导产业综合实力不强。

浙江省经济强镇较多, 但分布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例如, 浙江省经济发达100个乡 (镇) 分布环杭州湾地区 (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 82个, 而衢州、舟山、丽水三市则没有一个乡 (镇) 入围。就调研的王江泾镇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1) 产业发展呈现“散”的特点。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规模实力有限, 集聚效应不足; (2) 部分产业存在趋同竞争。比如阀门、家具、汽配等产业与邻近的温岭、乐清、瑞安等地亦存在产业趋同, 相互竞争激烈; (3) 产业集聚效应不足。王江泾镇的主导产业整体实力不突出, 直接影响到其产业规模集聚与小城市人口集聚的能力。纺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突破。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0%, 面临着三方面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要从目前的中低档薄型服装面料为主向中高档纺织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和服装等产品系列化转型;技术装备从先进设备和落后设备并存的二元格局向动态紧跟国际先进水平转型;纺织企业组织结构从“星星众多, 缺乏月亮”的低层次组合向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活跃的高层次组合转型。

(三) 其他不足。

王江泾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飞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 依旧存在区域辖射与公共服务不力、资源环境消耗仍然较大、整体规划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王江泾镇积极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里探索新思路, 逐步去解决。

四、对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建议

(一) 深化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在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村转移人口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这些不仅是王江泾镇应该考虑的, 也是中国所有城镇在转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建立有利于新增人口在小城市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比如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社保等市民待遇的落实, 如何建立统一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如何保障当地城镇居民失业救济、医疗、教育福利待遇, 鼓励外来优秀务工人员落户, 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如何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等一系列与户籍政策挂钩的配套政策, 鼓励和推进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入户, 这些问题对保障就业、稳定就业、保障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不小的影响。

(二) 提高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产业集聚。

以王江泾为例, 可以将小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智能家居城。

依托现有智能家居产业基础, 借助嘉兴物联网技术优势, 抓住国家对智能家居示范推广的政策机遇, 全力实施《王江泾镇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规划》, 着力发展智能家居和智能系统产业, 努力打造国内第一家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园区。在智能家居领域中优先发展电动床和功能沙发, 在优势纺织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智能纺织产业,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现代化生产制造为主体, 全球化销售为渠道的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招商引资, 全力打造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国智能家居城”。

2、浙北商贸纺织城。

着力发挥中国织造名镇优势, 坚持“存量升级、增量发展、资源重整”基本方略, 大力建设中国轻薄型面料产业基地和全新高端羊绒产业生态链, 实施“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三个“一批”行动, 以创新驱动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集群, 坚持工贸联动,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国家面料馆王江泾分馆及纺织品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升发展南方纺织品市场, 与纺织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加快佳源中心广场、运东商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培育新型商业业态, 繁荣城市商圈。促进商贸旅游要素集聚, 打造一个集贸易物流、消费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浙北商贸纺织城”。

3、江南湿地生态城。

充分利用王江泾镇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 围绕集民俗旅游、商务度假、生态居住、文化创意、休闲养生这五个方面建设湿地生态新城。加强王江泾镇全镇的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前三年打下的工作基础, 完成莲泗荡湿地新城各个阶段的建设, 同时引入一批优质服务项目, 从而构建具有王江泾特色的“江南湿地生态城”。

(三) 融资方式多样化, 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应该明确的是,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政府债务融资扩大、政府负债率上升是必然的, 投入大规模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促进经济增长,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这也是中国所有城镇转型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一个阶段。不少专家认为,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性投资领域, 逐渐用分散化的投资增量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冲稀原来相对固化、有很大风险的存量负债, 这将比政府直接融资的风险小得多,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 要引导大量地方债的去向, 应该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 而非投在房地产资本运营等投资性行业。

上一篇: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下一篇:谈英文歌曲与英语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