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2024-05-25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精选6篇)

篇1: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单位举行的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节选)(1995年1月30日)

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但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面向未来的经济战略,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求在下一世纪到来时能在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位置。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海峡两岸的经济都在向前发展。一九九七年、一九九九年,我国将相继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这将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一件大喜事。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现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全面振兴的时候了。这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是个机会。在这里,我愿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如下看法和主张。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并依据有关国际组织的章程,台湾已经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我们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一切爱国的台湾同胞和有识之士都会认识到,进行这类活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台独”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和平统一的进程。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我在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我们所说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当然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我们曾经多次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此,我再次郑重建议举行这项谈判,并且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我们完全相信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理解我们的这一原则立场。

(五)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我们将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

(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我们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希望台湾岛内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也希望台湾各党派以理性、前瞻和建设性的态度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我们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凡是为中国统一作出贡献的各方面人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八)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海峡咫尺,殷殷相望,总要有来有往,不能“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1204页。

篇2: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本节课线索清晰,即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的实践、一国两制的展望。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充实,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又有强大的.说服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一国两制构想背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关于一国两制的实践,通过情境再现。一国两制的展望通过展现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史料,调动学生分析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篇3: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考情分析】

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对本单元的考查共7个选择题, 另有4个非选择题涉及到本单元知识。这些试题的考查特征主要是:

1.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政治协商制度 (3题) 、祖国统一 (2题) 、人大制度 (1题) 、基层民主制度 (1题) 。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上, 如2013年北京卷考查了中央人民政府与政协会议的关系、2013年江苏卷考查1949年政协会议的使命、2013年上海卷考查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表述等。非选择题往往只是在答案中涉及到本单元知识, 而且是与同时代的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相对而言, 本单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等内容均没有命题, 属于高考的“冷点”。

2.知识点的时间分布相对固定。7个选择题中, 考查过渡时期的有4题, 考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3题, 其中过渡时期的有更多的集中于1949年前后, 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集中于新时期。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不多, 没有突破, 祖国统一方面更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错误, 以致于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挫折。

3.提供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试题呈现的新情境材料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来源广泛。材料来源包括中央文件、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材料形式除以文字材料为主, 也有命题者自己绘制的图示材料。

4.科内综合的倾向越来越强。高考中的主观题一般都是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综合题型, 打破了国界、代界、模块界, 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4个非选择题均属于这一类型。但近年来选择题也呈现出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近两年本单元试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2013年涉及政协会议的3个选择题的选项均涉及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

【金题点睛】

1. (2013·北京文综·20) 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2)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4)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答案:A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题干结构图中注意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央人民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关系。图示显示政协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 中央人民政府接受政协领导。二是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 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 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革命色彩。在建国初期,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 故 (1) (2) 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 排除 (3) (4) 。

变式练习下图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中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1) 都借鉴、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2) 表明了民主建设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 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4) 说明了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宪法文献不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自我完善。排除含 (3) 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 (2012·天津高考·6)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

变式练习1961年6月, 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 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 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 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据此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D项说法错误, 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毛泽东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为B。

【重点突破】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1) 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2) 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 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的基层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 。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 (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 (1954-195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 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 (1956-1976年)

这一时期, 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 特别是1966-1976年, 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 司法部门瘫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 (1976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共中央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颁布各种法律法规,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 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理解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和民主特色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体鲜明的中国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 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 符合我国国情, 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 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 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2) 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 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 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3)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 扩大基层民主, 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牢固的基础, 再一步步地从地方各级逐渐发展, 达到覆盖全国的范围。

四、“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 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具有稳定性。

3.成功实践及现实意义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深度剖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 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 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 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 渴望回归。

5.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1) 有利因素: (1) 经过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 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 实现统一,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 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 (4)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5)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6) 《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法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 不利因素: (1) “台独”势力的阻挠。 (2) 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 插手中国内政。

五、辨析几组概念

(1)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的比较:

(2)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3)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多党制的比较:

(4)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5)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6)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国、南北朝鲜问题的比较:

(7) 弄清“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是包括民族区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 并非单指哪一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

(8) 弄清“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应彻底否定, 因为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外交、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恰恰是广大干部、群众自自觉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结果。因而不可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混为一谈。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50分, 每题2分)

1. (原创) 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下列属于“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C.少数民族自治制度

D.责任内阁制度

2. (原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 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 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下面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是农村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结果

B.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C.实现了同票同权

D.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3. (原创) 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A.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C.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D.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4. (原创) 《中国人权发展50年》 (2000年) 白皮书: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 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下列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B.“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主义两大原则

D.“文革”期间, 两会停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出现根本性逆转

5. (原创) 下图为1953年版人民币1角、2角和5角正反两面图案, 该图案的设计不能体现

A.民族平等原则

B.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C.民族团结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6. (原创) 周恩来说:“中国如果实行联邦制, 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 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 有些地区, 如内蒙古、广西、云南, 汉族都占很大比例, 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 很多人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B.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D.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7. (原创) 1949年以来, 虽然国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但是中国的民主建设一直充满坎坷。“坎坷”表现在

8. (原创) 1977年10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 强调要敢于冲破阻力, 推翻“四人帮”一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该文发表的直接目的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为平反冤假错案作舆论准备

C.为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大力疾呼

D.为改革开放造势

9. (原创)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法制建设是其核心内容

B.针对“文革”践踏民主法制的活动

C.强调了法制与时俱进的思想

D.指导了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10. (原创) 某次会议召开后, 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 有效票3040张, 其中同意票3037张, 反对票没有, 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A.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C.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D.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1. (改编)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 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12. (原创) 据华商报报道,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 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 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 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三人同意后, 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 盖了章的发票才能入帐报销。对些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五合章”现象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形式

B.“五合章”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C.“五合章”现象反映了村民参与管理的愿望

D.“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13. (原创) 自1978年起人大、政协每五年一届, 从未间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 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据此可知,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是

A.民主机构有规律地运转

B.宪法进一步完善

C.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D.民主政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14. (原创) 有学者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由此不能得出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B.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历史传统

C.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中国不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15. (改编)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 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6. (原创)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A.首先提出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

B.最先发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C.最初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D.最先发表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7. (改编) 回归后,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 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 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不包括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D.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18. (原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情的需要, 分别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19. (原创) 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连体钞珍藏套装包括10元、20元两种面值。钱币的主景图案选自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 10元正面是妈祖阁, 20元正面是大三巴牌坊, 背面选用澳门中银大厦作为主景, 衬景是澳门的四座大桥。这种设计的寓意是

(1) 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澳门被外族占领的屈辱历史 (3)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预祝澳门的未来更美好 (4) 中国文化元素预示着中国的主权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20. (原创) 1999年澳门回归前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76.6%受访居民对“一国两制”有信心。10年后,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公布的大型民意调查报告显示, 81.84%的澳门居民对“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对中央港澳政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合计高达97.36%;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平均分值为7.48分 (10分最高) , 其中, 一半以上居民给出的分数为8分以上。这说明

A.只有实现祖国统一, 澳门人才会认同中华民族

B.坚持“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解决澳门问题的最佳方式

C.澳门人希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增强了澳门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21. (原创) 下面是金门海域两岸的两幅图片,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1980年6月蒋经国先生产生提出。下面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岸在祖国统一问题仍存在原则分歧

B.当时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协议

C.海峡两岸都主张统一中国

D.“一国两制”不符合于台湾

22. (原创) 下列两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A.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台湾问题

B.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D.顺应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调整对台政策

23. (原创)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 《浮生六记 (卷五) 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10年9月11日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 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图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 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这一认证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

B.有利于祖国和平大业的实现

C.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D.有利于促进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24. (原创) “1980年以前, 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 但到了90年代, 我们认识到, 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由此可得出

A.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B.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官方的认可

D.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不复存在

25. (改编)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 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 金门每4个家庭, 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 每10个金门的居民, 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二、非选择题 (50分)

26. (原创) (17分) 法制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 而是“民治”, 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材料三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 新中国第一个律师立法的颁布施行, 标志着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被称为“我国律师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 其中主要包括《宪法》 (82年修订) 、《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1) 材料一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在民权方面的进步性。 (4分)

(3) 结合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律师制度确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4分)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说明改革开放后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5分)

27. (原创) (19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 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 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 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 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 “选举法”修订, 取消了举手选举, 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材料二近110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危难深重, 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 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形式日益丰富, 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1945年, 在延安窑洞里, 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 周期律是跳不出的, 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 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 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 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6分)

(2) 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6分)

(3)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8. (原创)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英国是分几步从中国手中获取香港的, ……1949年之后, 周恩来对英国明确表示,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中国仍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只是权宜之计。……在1982年, 当中英谈判走出礼貌性接触阶段, 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时, 她最初的态度是充满敌意的。在内部会议上, 她 (撒切尔夫人) 承认“新界”的租约将在1997年结束。但她问手下的官员, 英国是否有可能在面对中国的敌对的情况下, 依靠陆海军力量守住香港岛和九龙, 能否在1997年之后与中国共享对香港的控制权。在1982年9月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与赵紫阳会谈之前, 除了完全将权力移交给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可能的方案, 英国都考虑了。……但其实在与邓会谈之后, 她已经明白1997年之后英国就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了。

———贾尔斯·钱斯《撒切尔夫人与香港》

(1) 根据所学知识, 列举英国是怎么逐步完成对香港的占领的? (4分)

(2) 指出1949年“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哪些积极意义?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哪些因素促使英国1997年以后“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 (5分)

(4) 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个别解析

7.A反映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符合题目要求。B项属于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 D项属于外交关系的领域, 均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是法制建设和实践的成果, 不是坎坷。

19.图案中有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三巴牌坊, 也有现代建筑中银大厦, 所以体现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 预示历史悠久, 前景美好。古典和现代建筑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 体现了中国主权。四座大桥体现了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在图案中没有体现。

20.材料所述是澳门回归后澳门人对“一国两制”的认可, 强调的是“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A、B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排除C。

26. (1) 实现:通过《共同纲领》,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分)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分)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2分)

(2) 进步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或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787年宪法公民权是有限制的 (或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等的权利) 。 (4分)

(3) 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4分)

(4) 特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 (2分) 原因:文革后被破坏的法律体系亟待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强调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3分)

27. (1) 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 (3分) 作用:更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 (2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 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 (1分)

(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分) 特点: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并举;民主形式不断创新。 (3分) 趋势: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2分)

(3) 制度建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说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真挚情谊;中共的忧患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强决心。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 认识:新中国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制度要适合国情;民主政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8. (1) 占领: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租借新界。 (4分)

(2) 意义:有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与交往 (香港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唯一窗口) ;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中英关系的改善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和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半外交关系) ;如果当时收回香港, 则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联系的唯一通道就会被封闭, 香港也将成为死港。 (3分, 任答三点即可)

(3) 因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英国国力的进一步衰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5分)

(4) 认识: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2分)

篇4:《祖国统一大业》课堂教学实践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本课由多媒体展示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相关资料导入。高中生对这一时政热点多少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从他们已知的内容出发,即由现实走入历史,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由此来引导学生回归前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找到形成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根源。由于书本涉及港澳问题的相关知识不够,故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由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殖民侵略的角度出发,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即港澳问题为外国殖民侵略导致,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问题,属于国际外交范畴;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然后特别强调:内政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由我们自己解决,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出问题:我们的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内政问题的?由此引出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方针。

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由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资料: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书本这段小字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党和政府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本课的重点即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以突出这一重点内容,更可以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设问:这一方针是否可行?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方针是科学的,由此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关于港澳回归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史实,较为容易。故由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历史纪录片,教师从旁稍加介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那一刻,促进他们对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多媒体显示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时由教师补充有关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史实和中英谈判期间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及这一方案的实质。为什么最终中英采用的是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而不是采用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港澳回归的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本原因);2.“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3.全国人民的要求和大力支持。再由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方针是正确和实际可行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同时说明,这给国际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参考,这是我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设问:为什么这一科学的方针却没有能够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应用?哪些因素阻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引出第四部分内容。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虽然有外在困难,但我们绝不惧怕任何困难,我们会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以及海峡两岸人民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由多媒体展示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原因的思考)。设问:海峡两岸关系能够排除干扰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相关资料,得出三大原因:1.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根本原因);2.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优势互补;3.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减弱。教师总结:在迈向统一之路上,我们中华民族会排除万难,决不退缩妥协,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教师总结: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尤其青年学生更要努力学习,将来走上社会为国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视角)。(结束)

本课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联系紧密,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所关注的,统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当前的最高目标。本课的学习从现实出发,走进历史,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回归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使人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现实,通过反观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亦是新课标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

篇5: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难点:“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请学生一起跟着唱。

教师提问:这首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它的名字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25年,爱国诗人闻一多把被外国占领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这七处中国领土,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儿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母亲也一直在努力找回儿女。在母亲的努力下,漂泊在外的儿女绝大部分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香港、澳门、台湾游子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回望离散多年的游子是怎样回到母亲怀抱的?

推进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教师讲述:进入历史新时期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问:“一国两制”的构想被认为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你认同这样的看法吗?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

2.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析理解。(1)阅读课文,说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和

成功实践的例子。

(2)阅读课文后的“材料阅读”,归纳出“一国两制”利在哪里?

学生阐述。

教师进一步点拨:“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30多年之久。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多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思考讨论: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提示: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港澳台回归后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教师过渡:“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港澳付诸实施,但港澳的回归经过了艰苦的谈判。特别是中英两国在1982年就香港问题的谈判,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提问:邓小平在谈判中态度怎么样?谈判获得了成功后,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在何时达成共识?

学生回答:坚决捍卫主权等等。1984年签订联合声明。

多媒体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片段。

教师讲述:香港,离开母亲150多年的孩子终于回来了。

请学生就交接仪式上英国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的场面,回顾近代历史上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史实,发表三分钟即兴演讲。(要求语言生动,联系史实,感情充沛,体现真情实感)

学生自发上台演讲。2.澳门回归

教师讲述:16世纪中叶,澳门逐步被葡萄牙占领。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非法占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澳门问题。

多媒体播放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提问: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呢?(1999年12月20日)

学生讨论:(1)过去,澳门、香港为什么会被葡萄牙和英国侵占?(2)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和澳门?(3)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1)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落后。(2)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等。(3)洗雪民族耻辱;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港澳发展;推动解决台湾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教师过渡:这个时刻,母亲更加思念漂泊在外的游子,这个孩子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在外的游子——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是怎么表达的。

1.朗读:《乡愁》

教师引导: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什么愿望呢?(渴望祖国的统一、亲人团聚)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是什么?(4)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任务是什么?

(5)举例说明海峡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史实。(经济与文化两方面)

3.展示材料:“一国两制”,展望台湾。

材料一 1979年以前,海峡两岸处于敌对状态,厦

门、金门互相炮击,断断续续长达20年。

材料二 据台湾官方统计,在2002年,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占其全部出口贸易额的25.3%,跃居第一位,台湾出口美国贸易额占其全部出口贸易额20.5%,退居第二位。

材料三 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等不利因素影响,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仍取得长足进步。据测算,2009年大陆游客为台湾旅游业创造了近13亿美元的直接收益。

问题:海峡两岸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参考答案:海峡两岸关系结束敌对状态,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岸关系飞速发展。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多,我国推行“一国两制”政策,促进两岸交流;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解除两岸关系的重大障碍;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早就渴盼自由往来;海峡两岸经济互补;等等。(强调我国推行“一国两制”政策是主要原因)

本课小结

本课讲述了祖国的统一大业,通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及稳定过渡和繁荣发展,并对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进行了展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绘出了宏伟的蓝图。

板书设计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回顾历史→确定

方针→解决问题 “一国两制”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联系密切

【典籍广角】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决权。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邓小平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堂实录】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背景音乐:《橄榄树》)

主持人: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五十多年前风雨的夜,枪炮声敲碎了你我的亲缘,从此你在那头,我在这头,盼你回还的双眼,秋水望穿。娘啊,回家的心不曾疲倦。请看小品《台胞归乡记》。

主持人:是谁造成了这母子的分离,是谁割断了这对夫妻的姻缘?团圆的日子究竟有多远?台湾是华夏子孙难以割舍的情结,是两岸儿女难以抚平的心痛。这结怎样解,这痛怎样愈?我们请志鸿中学“中国大一统研究会”研究员王静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台湾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王静:◆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来源:学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主持人:“和平统一”将回归的时间缩短,“一国两制”犹如指明灯一盏,将团圆之火点燃。“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邓公斩钉截铁的川音回响在耳边;“决不放弃武力”是江总书记惊天动地的誓言。九七、九九历史将团圆重演,港澳回归成为邓公模式的实践,紫荆白莲告慰祖先。请听诗朗诵《团圆》。

(幻灯片:香港、澳门回归回眸;背景音乐:《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主持人:“一国两制”的蓝图率先在香港实现,九九年的冬天,澳门也回到了中华的家园,一多先生的在天之灵可曾听见?忘记港澳被掠屈辱,就意味着对祖先的背叛。我们再次回忆一下港澳问题的由来及解决方案。

(幻灯片:香港、澳门的历史:三个不平等条约;背景音乐董文华《归航》)[来源:学科网] 主持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印证着一种情感。亲缘虽被一片汪洋割断,同根同宗的两岸表达同一个心愿:统一是咱中国人的心,岂容“台独”政客肆意横行泛滥?下面进行专家座谈,我们有请“中国统一促进会”未来研究员张凯杰先生和台湾“中华统一会”朱瑛教授两位学者从大陆与台湾各自的角度谈谈对中国统一大业的一

些看法。

(幻灯片:祖国统一论坛、台湾历史、台湾人民反“台独”等图片)

篇6: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史地组 郭子森

一、引言分析

(1)通过温总理背诵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

(2)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二、课文分析

第一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两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历史纵横],了解“一国两制”必须是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第二目,“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澳门成功地进行了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特别行政区。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上的[学思之窗]及相关图片,深刻体会关于香港回归祖国中英间进行的艰难谈判,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通过放映纪录片或者由学生回忆,重温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关于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可引导学生与香港回归做对比,找出其异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

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海基、海协两会的建立;“九二共识”;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其旨在让学生了解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关于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要引导学生明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做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九二共识”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本目的重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明了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三.教学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如采用讲述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去过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或在港、澳、台有亲属的学生就课文中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讲述。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四.教学案例 本课导入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的导言部分,温总理背诵的是谁的诗歌? 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师: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什么?

生: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师:完全正确!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的思乡之作,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就是本课书要学习的内容。

五、问题解答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审题得知,本题主要是要回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内容,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经验和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路引领:“一国两制”要把握好,“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的。它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答案提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六、学习延伸

上一篇:星级班组申报材料下一篇:电气工程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