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2024-04-21

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精选6篇)

篇1: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礼貌原则принцип вежливости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李奇于1983年在格莱斯“合作原则”принцип коопераци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李奇效法格莱斯划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m 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osity maxim 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Approbation maxim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扩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im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扩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ment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原则(用于表述)Sympathy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在会话中的性别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崔国鑫)在国外对“礼貌研究”还有布朗和; Brown&Levinson 的面子观

他们认为面子的概念来自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和英国民间词语,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面子与尴尬,难堪,或“丢脸”相联系(1987:61)。他们认为,说话人应该尊重听话人的自我形象,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FTAs)。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Brown &Levinson将面子的划分为负面面子(NegativeFace)和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强加观点,或者做出自由选择的愿望。正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被人喜欢,赞同,尊重或者欣赏的愿望(1987:61)。与之相应,面子管理的策略也划分为两类:负面面子策略和正面面子策略。负面面子策略强调听话人的自由权利,所以它是一种尊重策略(deference strategy)。正面面子语用策略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

1.负面面子策略

对于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来说,负面面子是最合适和最为规约性的语言策略(1987:130)。负面面子礼貌策略即尊重策略涉及人际交流过程中的“正式”礼貌形式。在实施负面面子策略的时候,说话人考虑听话人的负面面子需求,应表示自己不愿意强迫对方,侵犯对方,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现列举在本段邀请行为中涉及到的负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利用规约性间接手段(Beconventionally indirect)(1987:132)。以规约性的间接手段表示请求等,可以避免损害到受话人的负面面子。在文中的邀请行为中,赖大家的说到:“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语言转弯抹角,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赖大家的要邀请贾府的主子们赴宴,取代了直接言语行为,另一方面又让听话人一听就明白,表达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

2)闪烁其词(Hedge)(1987:145)。正如正面面子策略中的“留有余地”一样,负面面子通过一些“不明确的话”来减弱威胁面子行为的目的。在王熙凤回答赖大家的邀请时说到:“别人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这个“别人不知道”就是一种闪烁其词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没有涉及到其他人,避免威胁其他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3)表示悲观(Be pessimistic)(1987:173)。不强迫受话人作出行动反映,表示说话人对于自己说的话不抱太大的希望,听话人不必受说话人话语影响。赖大家的说:“择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们奶奶的老脸罢了。”赖大家的发出邀请,但是话语中表示了悲观,虽然定了日子,但是请不请得来贾家的主子们还得看自己婆婆赖嬷嬷的面子,对自己邀请这一行为表示了悲观。博士论文,面子观。

4)尊重(Give deference)(1987:178)。博士论文,面子观。尊重策略的实施是通过使用一些明确表达对于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给与尊重的称谓语,也可以通过自贬(downgrade)的方式加以实施。文中多处体现到这种策略。赖嬷嬷对贾家主子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老爷、爷们”、赖大家的对王熙凤称呼“奶奶”,这些都是通过称谓语体现出了尊重策略。称在自己家的花园摆酒为“在我们破花园子摆几席酒”,通过自贬方式实施了对听话人的尊重。赖嬷嬷说:“我才去请老太太,老太太也说去,可算我这脸还好。”赖嬷嬷的言外之意是由于自己请到了老太太去赴宴才证明自己有面子,突现了对老太太的尊重。

5)给受话人提供某种补偿(Redress other wants of H’s)(1987:209)。发话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补偿,如承认蒙受恩惠,承认欠债等。文中赖嬷嬷两次提到“托主子的洪福”,认为自己儿子被选上是托了贾家主子的福,能够摆酒席好好热闹上三天也是托勒贾家主子的福,承认蒙受了贾家人的恩惠,照顾了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2.正面面子策略

正面面子礼貌策略与“亲近”(intimacy)紧密相关。正面面子策略隐含着寻找共同点和申明愿意和对方合作来尽可能缩短双方之间距离。它用礼貌形式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1987:101-117)。仅列举文中涉及到的正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声称具有共同点(Claim common ground)(1987:103)。说话人表明与听话人是一类人,具有相同的目标,价值观或者爱好等。通常的做法有表明具有同样的团体身份,这可以通过称呼的选择,方言,行话的运用来显明。博士论文,面子观。文中赖大家的称呼“奶奶姑娘们”和赖嬷嬷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一方面表示对贾家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是一个团体的身份。

这个策略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强调双方又共同分享的背景,可以让受话人自在轻松,同时维护受话人的正面面子。如王熙凤说道:“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这是句玩笑话,实际上她是肯定要带着贺礼的,赖大家的笑道:“奶奶说哪里话?奶奶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这句玩笑话作为回应,能表现出她们的关系融洽,是亲近策略的很好体现。

2)传达发话人与受话人合作的信息(Claim that S and H are cooperators)(1987:125)。这可以通过提供需诺等来补救对受话人的面子威胁。文中李纨王熙凤笑道:“多早晚的日子?我们必去,只怕老太太高兴要去也定不得。”对于赖大家嬷嬷和赖大媳妇提出的邀请,她们承诺赴约,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发话人面子的行为,有说老太太高兴得兴许也去,更强调出她们对赴约的愉悦之情。

篇2: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卢凌霄 陈加

水产品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对水产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在对国外水产市场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水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为我国水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关于水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供给 水产品的供给来源于两方面:捕捞和养殖。捕捞水产品的供给受捕鱼船队数量、技术水平和野生鱼类资源的约束,然而过度捕捞使得大量水产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因而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养殖水产品的供给相对来说则更具发展的空间,也更符合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在已有的研究中,FRANK ASCHE和ATLE G.GUTTORMSEN认为水产养殖取决于两个条件:生物条件和环境条件,也就是说不同的养殖场在不同时期同种鱼的规格会相似,而且一年之内不同规格的鱼的价格随着养殖的周期相应的变化。据此,研究水产市场的时候就必须关注两个问题:单个条件下的最优捕获和整体情况的最优捕获,即水产养殖供给既要从不同季度来看,也要从各季度的整体情况来看。然而影响水产养殖供给的因素不仅包括生物和环境等自然条件,还有经济上的因素。JOHAN A.MISTIAEN和IVAR STRAND研究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决定情况,他们认为除了捕获控制、饲养进度、成品筛选率之外,还必须考虑经济上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例如尺寸较大的鱼价格较高,按尺寸和重量进行价格的分段获得额外收益更高,他们基于连续分段理论和按重量定价,论证了最佳饲养进度与捕获时间的通解,模型的特点是被解释变量对外生变量的边际变化的响应程度。例如,利率下降1%可引起最佳重量上升70%,通常随着利率的下降,最佳捕获体重和捕获时间非线性的上升,即投资成本的下降所带来的供给的增加。

另外LINDA NOSTBAKKEN和TROND BJORNDAL运用离散时间生物经济学模型推导出水产品的供给曲线,并估计不同政策实际与理论对供给曲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不同政策对水产供给有持续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还得出在市场出清条件下,年度的均衡供给量可以从零增长变化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年产量。此外,水产品的供给还应从不同市场分配来看,以此来获得水产供给商的最大利润。FRANK ASCHE和R.GNVALDUR HANNESSON通过调查供应商对不同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配置,应用供给方程推导收益函数。假设条件是水产加工者和水产进口商根据相对价格改变自己行为,哪个产品或市场的价格上升就多增加其投入,其研究结果也能部分解释其他海产品市场的价格与产品、市场类别的相关程度,从鳕鱼的三大主要生产国加拿大、冰岛、挪威的经验分析来看,鳕鱼供给的产品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鳕鱼被加工成多种形式的产品,不同产品间的配置取决于其自身的利润,也受其他产品市场的影响,例如白鳕鱼。

2.需求 现有的水产品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支付意愿的角度研究、需求弹性角度研究、季节变化和区域地点。消费者的需求的较为直接的度量便是支付意愿(WTP),即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据此可以知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GRO STEINE,FRODE ALFNES和MIA BENCZEROR。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角度研究消费对养殖的粉红色大西洋鲑的支付意愿,养殖场可以通过饲料添加色素而使鲑鱼颜色发生变化,添加得越多颜色越红,并计算出其添加成本大约占整个饲养成本的15%。通过调查消费者对不同程度颜色鲑鱼的支付意愿,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随着颜色的加深而增加,但是如果告知消费者鲑鱼的原始颜色,消费者对超正常颜色的鲑鱼的支付意愿会下降。从需求的弹性角度看,PANOS FOUSEKIS和BRIAN J.REVELL基于英国水产市场零售面板数据,应用理想的动态需求两阶段模型(two—stage demand model)研究英国渔业零售需求状况,估计收入需求弹性及价格需求弹性与交叉价格需求弹性,研究得出鳕鱼、鲑鱼、比目鱼、贝类和烟鱼收入需求富有弹性,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大多数鱼的价格需求缺乏弹性,所以限制水产品的供给量会增加水产品销售额,但企业往往由于短期激励而违反限制政策。另外,JULIE A.REYNOLDS和JAMES E.WILEN研究北美海胆在日本批发市场的销售情况,他们建立东京中心批发市场的价格决定计量模型,发现进口产品的价格管理机制对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还发现日本国产市场和进口市场间的相互联系、家庭收入变量、产品品质都随季节而变化,但是北美和日本两地的变化并不同步,也就是说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季节性表现很明显,但这种季节性与北美市场并不同步,将有利于水产品贸易。此外,FRANK ASCHE研究欧洲市场对鲑鱼的进口需求随价格的动态调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只有10%的鲑鱼产品的需求随价格和收入变化同时调整,超过60%的产品的需求调整滞后3个月,而且需求的完全调整以反应价格和收入变化需要将近1年的时间。

二、水产品的销售

水产品的销售是水产品市场的核心,水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情况对水产品的生产者非常重要,其可分为拍卖和零售。

拍卖和零售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较为重要问题,它们之间价格的传递过程,有时很难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讲清楚。KJETIL HELSTAD,TERJE VASSDAL和TORBJORN TRONDSEN等分析了北挪威水产品拍卖销售与直接销售中价格关系,文章采用1997年~2003年鳕鱼到岸的月度价格,运用协整分析两种销售方式的价格的区别,结果显示,大部分月拍卖销售的新鲜和冷冻的价格分别比直接销售的要高,但是拍卖销售量月度变化很大,研究还显示不管是新鲜的还是冷冻的,类似水产品的拍卖价格对直接销售的价格具有拉动作用,即使直接销售的量比拍卖大很多。然而价格在拍卖与零售间的传导是不对称的,SHABBAR JAFFRY通过建立法国新鲜鳕鱼的价格传导不对称纠正模型,并采用恩格尔—格朗杰两步法(Engle and Granger two—step method)、门限自回归(Threshold Autoregression)和动力自回归(Momentum Autoregression)检验拍卖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协整模型,结果显示,整个鳕鱼价值链中存在价格传导的不对称,其自身的纠正是有偏误的。也就是说,零售者对价格的反应行为与不对称价格传导是一致的,当拍卖价格上升时,他们会立即调高销售价格,但是拍卖价格下降时,他们的价格调整就没有那么迅速了。从理性经济人角度看,零售商的行为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拍卖价格上升时,零售成本上升,迅速提高零售价以减轻成本上升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拍卖价格下降时,推迟降低零售价则可赚取更多的利润。

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广告是必需的,广告的效果对销售具有重要的影响。HENRY W.KINNUCAN和OYSTEIN MYRLAND运用静态决策规则分析在固定的预算下,挪威鲑鱼在法国的促销的最优季度性配置如何决定,特别是存在替代效率和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决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认为决定最优方案的因素有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广告的弹性、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等,其随季度都有一定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实际的季度配置是缺乏效率的,最优的配置能增加至少980万克朗,相当于整个促销费用的27%。如果忽略产品的替代作用的扭曲,第二季度的最优费用支出保守估计将被夸大36%,总之,恰当的支出结构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价格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但价格策略的运用应当非常谨慎。KWAMENA K.QUAGRAINIE运用Logit计量模型分析预测美国养殖的鲶鱼冷冻鱼片的市场份额变化时发现,提高国产鲶鱼片的零售价格,消费者将更多的购买进口的替代,对国产市场占有率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如果市场对鲶鱼片的总需求是随经济稳定变化的,作为必需品的国产鲶鱼片与消费者的收入支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水产品销售的价格策略的使用必须谨慎,从产业的长期利益与持续发展来看,采用提高销售量的销售策略对于改变下降的市场份额趋势是有效的。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全球化的水产市场中,由于消费者的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从“数量消费者”变成“质量消费者”,提高水产品质量成为生产者必须实现的主要目标。

水产品质量是一个信息,信息的传递过程如果发生问题就很容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首先,CATHY ROHEIM WESSELLS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反映不同的需求和供给的产品的品质的感知情况,产品品质可分为搜索品(以最低的价格或者理想的包装可以找到的产品)、经验品(由以前对产品的味道或具备的其他性状的经验的产品)和信任品(带有能被识别和信任的品质,诸如安全性或者可再生性的产品)。在具有竞争性的水产市场中,消费者更想了解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品质状况,所以具有良好品质的水产品市场将继续发展。其次,从质量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方面看,CATHERINE MARIOJOULS和CATHY ROHEIM WESSELLS研究法国水产品养殖业时,发现法国根据原产地、优质质量、有机农业或者特殊标准建立了一套官方质量标签。这些标签已经在法国农业食品部门广泛应用了很多年,最近才开始将其运用于水产品,特别是养殖的产品。他们分析讨论了水产品质量标签的效果,发现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偏爱的度量分析,可以从NERISSA D.SALAYO,THOMAS J.P.VOON和SAROJA SELVANATHAN的文章中看到,在优先高质量将产品出口到更加有利可图的市场的情况下,他们运用享乐评价法测度菲律宾对虾和小虾的国内市场销售的特征,评价结果显示品质的价格影响因素主要有:尾长,新鲜度,产品形态,品种,颜色,大小,烹制容易程度,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例如尾巴较长和香蕉形的品种价格更高,剥了皮和调配好产品的价格相对更贵。此外,JAMES A.YOUNG和JAMES F.MUIR研究养殖罗非鱼的市场扩展时发现,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的原因除了养殖环境和成本及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稳定发展外,主要是适应了消费者质量的需求,罗非鱼具有竞争优势,不仅是产品的品种多样、成本低廉,主要还是优质的品质均被消费者所认同。另外加上绿色产品的品质,其在产品的系列上将增加更具价值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水产市场组织

水产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各种力量的推动,市场的组织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水产业的发展的动力源泉来看,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ATLE G.GUTTORMSEN研究鲑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发现,技术的提高使得投入要素利用更充分,生产率的提高、成本降低使得产业进一步扩展,他采用超对数成本函数估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鲑鱼产品中的替代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鲑鱼养殖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高附加值产业,可以将低价值的鱼(饲料)转化成高价值的产品。此外,CARSTEN LYNGE JENSEN运用企业效用理论和二重理论分析渔业加工企业对产品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建立成本收益函数,分析品种之间的转换,投入品的替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产业组织程度等变量的技术问题,研究结果提供了大量关于资源开发、进口管制、出口管理及产业结构等信息,不管是对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水产业组织的扩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RAGNAR TVETERAS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集群的外部性不仅仅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在第一产业同样存在。他在构造挪威鲑鱼企业的成本函数的基础上,计量出由于集群外部性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并进一步研究外部性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实际上,企业加入集群,外部性带来了内部的规模经济、使得他们相对于集群外面的大企业更具竞争力,这对一地区的水产业的发展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地运用政策可以增加社会的福利。

从水产市场的结构角度来看,水产市场组织会不断发展成熟。ABDALLAH OMEZZINE,HAMED ALOUFI和YOUNIS ALAKHZAMI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1996年到2003年阿曼马斯兰岛(Masirah Island)的渔业市场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有两个潜在的制度上(即欧洲禁止从阿曼进口水产品的禁令和欧洲对阿曼水产品出口促进政策)的变化影响市场体系变更,大量小规模贸易企业和低水平加工企业的涌入,导致阿曼原先有统治地位的垄断产品采购结构衰退,市场拍卖价格逐渐替代单一垄断价格协议。研究还显示水产市场趋于竞争性结构,大量销售者所面对的市场是伴有商品采购垄断的边缘性的竞争市场,市场组织正在不断成长。

五、国外研究总结评述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水产品的供给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还包括经济因素,而且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成本越低价格越高水产品的供给就越多;第二,水产品的需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需求的度量可以用支付意愿法和需求收入弹性法,一般的水产品的需求收入富有弹性;第三,水产品的销售方式包括拍卖和零售,拍卖的价格对零售价格具有拉动作用,但价格在这两种方式间的传导是不对称的,此外广告是影响现代水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广告较好地与价格策略相结合将有利于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第四,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备受消费者关注,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有生产过程因素,又有加工过程因素,还有水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及制度方面的因素,越是质量高、越是安全的水产品就越容易在市场中占有利地位;第五,水产市场的发展与壮大首先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水产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加上范围经济与外部性的作用,水产业的成本大幅下降,各种水产企业的集聚使得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另外水产市场越是竞争性结构越是能够促进水产市场的发展。

此外,国际水产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效、高质和绿色,我国水产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产品的市场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由的竞争市场既有利于提高水产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其次,水产品的加工品种和品质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高质量、安全的产品在抢占市场时具有优势,将有利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最后,有必要积极完善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水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水产业的优质与高效。

篇3:国外翻译能力研究概述

关键词:翻译能力,内涵,构成要素

所谓能力, 是指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与技能相比, 技能具有可授性、可模仿、可操作的特点, 实际上, 能力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翻译能力可以理解为“能胜任某一项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1]国内诸多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但鲜有对国外翻译能力研究的概括, 另外, 国内翻译能力的研究迟于国外相关研究, 因此, 概述国外翻译能力的研究对国内外翻译学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分别从内涵、构成要素与模型等方面综述国外翻译能力, 以期对国内翻译能力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1 翻译能力的内涵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能力进行解析。威尔斯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语际超能力, 是言语再造和语际理解两种能力的结合, 需要分别掌握有关源语和译语的综合知识、文本语用知识。[2]图里指出, 所谓双语者就是拥有天才翻译能力, 即具备“语言迁移能力”的译者。[3]哈蒂姆和梅森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完成一定的翻译任务或项目的必备知识。[4]诺德认为, 翻译能力是出于解决翻译问题的目的而运用不同类型知识的一种能力。[5]罗杰·贝尔将翻译能力界定为译者完成某项翻译工作或任务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巧。阿尔伯简述翻译能力就是通晓如何做翻译工作的才能。还有研究者从语言和语用能力的角度出发, 推断翻译能力是由知识、能力和翻译策略构成的综合才能。玛莎·普瑞萨强调区分翻译能力与双语能力的关系, 即单纯的双语能力并不是翻译能力, 反之, 翻译能力也不仅仅是双语能力的提升。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研究小组 (PACTE) 认为, 翻译能力是译者为完成某项翻译工作或任务、项目所需要的潜在知识系统与技能系统。[6]尽管对翻译能力的界定众说纷纭, 并未达成统一共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翻译能力并非单一要素构成。

2 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

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的首倡者是鲍舍尔, 他提出翻译能力由语言能力、专门能力和译者能力三个要素构成。尽管鲍舍尔是翻译能力要素构建的先驱, 但其分类模式却不甚严谨, 几种次能力之间仍有重合, 且与翻译专业技术等方面没有恰当契合。20世纪90年代, 德西尔在鲍舍尔研究的基础上, 继续细化、厘清了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翻译能力不仅包含语言能力、专业领域能力、译者能力, 还应涵盖技术能力与方法能力。罗杰·贝尔指出, 翻译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整合, 是一种整合各类知识的能力, 如目的语知识、源语知识、双语对比知识、文本类型知识、世界百科知识以及各种技能, 如编码和解码的交际能力等。[7]克瑞斯蒂娜?沙夫纳将翻译能力分解为六要素, 即语域能力、转换能力等。比贝基于学习目标理论, 将翻译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分解为语言转换能力、语篇对比能力、语言对比能力和非语言能力四个次能力。阿尔维斯和冈萨尔维斯强调翻译能力超越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并交互构成一个复杂的内隐认知网络, 外显的主要是知识、能力和策略。

对翻译能力构成要素最为权威的划分源自西班牙PACTE小组, 该团队长期关注翻译能力的性质、构成模式、习得过程并对其进行评估。他们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概念为基点, 基于跨学科视角,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 探讨翻译能力的内涵。研究表明, 翻译能力不仅是交际能力中的双语能力, 而且还是一个翻译专业的知识体系。PACTE小组是目前国内外较为认可的翻译能力研究机构, 该小组认为, 翻译能力由以下六要素构成: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心理生理能力以及策略能力。[8]

3 翻译能力的多要素模型

研究者对翻译能力的概念界定不同, 导致建立的翻译能力构成体系或模型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一个经实证检验有效的, 并为学界普遍接受认可的翻译能力模型。前人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主要是“成分模式”, 它指出可以通过观察译者行为研究翻译能力的构成。诸多早期研究一致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能力、转换能力等构成, 但却忽略了译者的翻译问题解决能力、策略能力以及译者的身心健康、情感需求等。

西班牙PACTE小组主要致力于笔译能力模式研究。1998年, 该小组构建了翻译能力多要素模型, 考虑到了翻译问题解决能力的认知背景和译者的心理机制。2000年, PACTE小组以专家译者和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 采用视频编辑软件和PROXY软件分别记录研究对象的翻译程序与过程。研究比较发现, 专家译者和外语教师都具备自然翻译的能力, 但是, 策略能力是专家译者的翻译能力中枢, 其他子能力围绕翻译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 而各个子能力又组合成译者翻译能力。因此, 翻译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翻译策略能力, 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PACTE小组还指出, 影响翻译能力开发与重组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翻译方向、语言组合、专业领域和学习方式。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翻译次能力内容的变化。该修正模型被誉为翻译学科最为完善、全面的翻译能力构成模型, 启发我们如何开发和组合各种翻译次能力, 并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问题发现策略与问题解决策略。教师可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重点、分阶段开发其不同的次能力。

苏珊娜·高普瑞琪提出了翻译能力六维度模型图, 包括双语交际能力、专业能力、工具和研究能力、翻译程序激活能力、心理动机能力和策略动机能力。其中, 双语交际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工具和研究能力分别与PACTE小组提出的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工具能力相对应。翻译程序激活能力指记忆及运用双语知识的能力;心理动机能力指利用电子工具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该能力越高, 对认知能力的要求越低, 完成精神活动所需的认知空间就越大;策略动机能力与PACTE小组的策略能力相对应, 控制其他次能力的应用。作为变化性认知能力的一种, 它设定了译者能力条件和等级, 最终实现宏观能力的发展。译者能否严格使用宏观策略取决于其策略制定能力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动机强烈程度, 这两种能力可能受译者自身固有因素的影响, 也有可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欧盟翻译能力模型是翻译培训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模式, 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将能力发展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之上, 应用于学术环境中, 并与翻译实践经验相结合, 以符合翻译市场要求。欧盟、欧洲委员会翻译公司与欧洲的大学合作, 打造符合教育标准的硕士阶段翻译教育质量品牌。为实现此目标, EMT专家组设计出至少包含六种能力的基本框架, 包括提供翻译服务的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主题信息掌握能力等,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构成了多维度翻译能力模型。

4 翻译能力发展阶段

图里认为, 无论从源语到译语, 还是从译语到源语, 翻译中的转换问题不可避免。翻译初学者关注的多是词汇、句法层面的问题;而职业译者则注重语篇层面的解决问题能力。随着翻译能力研究的逐渐发展, 译者又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文化规范层面。因此, “转换问题”一直在翻译能力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位移。切斯特曼以技能发展为视角, 将翻译能力划分为五个阶段。在初学者阶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相关信息的加工、客观事实以及一些特征和规则的掌握;在高级学习者阶段, 译者侧重对语境层面的考量;在能力过渡阶段, 强调对翻译情境的整体规划与分析;在熟练阶段, 译者需同时运用经验与直觉进行理性分析;在专家水平阶段, 译者则需依赖直觉, 或是对直觉的批评性思考。PACTE小组认为, 翻译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融入并重组, 各次能力不断被开发, 纳入原有能力体系, 译者的翻译能力也日臻成熟。当然, PACTE小组缺乏对翻译能力发展阶段的细致划分, 只是针对新手阶段 (前翻译能力) 和专家阶段 (翻译能力) , 对中间的过渡阶段缺乏研究。玛莎?普瑞萨从心理语言视角将译者能力划分为四类, 即联想的译者可以把源语和译入语的语篇、词汇等因素进行机械的一一对应;从属的译者一般是先将源语和译入语的语篇、词汇等因素进行匹配, 再理解译入语的语篇框架;复合的译者则是由源语的各层面联想到该语言的心理内容库, 再从内容库中寻找对应;协同的译者也是先由源语联想心理内容库, 再映射到译入语的心理内容库, 由该库再联想对应项, 协同的译者是最为理想的译者。[9]吉拉里认为, 译者能力具有合作性、真实性以及专业水平等特点。译者的合作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数量的参与程度, 包括“未经激发的独立个体”、“二人小组互动”、“团体合作的群体”三个阶段, 译者的专业水平就体现在翻译生手、翻译学徒和翻译熟练工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 国外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翻译能力的界定、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多要素模型以及翻译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梳理国外翻译能力研究对国内翻译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选民, 黄勤, 张健.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 2008 (1) .

[2]Wilss 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Tübingen:Gunter Narr, 1982.

[3]Toury G.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seudo translation[J].Comparative Criticism, 1984.

[4]Hatim B&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Longman, 1990.

[5]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Rodopi, 1991.

[6]Orozco M.Build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J].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2000.

[7]Bell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London:Longman, 1991.

[8]王湘玲, 等.西方翻译能力研究:回眸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 2008 (2) .

篇4:国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及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Henri Holec的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逐渐成为语言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著书立说,阐述了自主学习的理论背景、社会文化及政治环境,并从不同角度界定了自主学习的定义,为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范烨等讨论了倡导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传统教学形式与自主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模式。彭金定先生推出了ITILA五步双向反思动态互补自主学习过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问卷调查或相关测试的定量分析。本文要探讨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

自主学习,又称学习自主性,这一概念本属教育哲学范畴,是Henri Holec将其引入了外语教学。Holec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他认为,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自主获得确定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的过程,如节奏、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估。Holec的观点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挑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外其他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在Little看来,自主学习表现出三种能力,即进行客观的、评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Littlewood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Holec的定义为本文作者所认同。因为尽管各国文化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习惯不同,但我们所谈的语言自主学习者多指英语学习者或有同等语言学习基础的人,他们已有多年语言学习经验,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应该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以下特点:(1)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2)自我决定学习内容;(3)自我制定学习计划;(4)自我选择学习方式;(5)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6)自我检查评估。自主学习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认知水平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McDonough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学习者不是生来就知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尤其是对于在无条件服从权威的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往往倾向于依靠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自主学习是教育学中涉及的一种能力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是现今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影响自主学习因素的研究,本文作者认为,实践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获得。

1.保持乐观态度,增强学习动机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只有学习者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的出发点,所以自主学习者应努力扩大接触英语的环境,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现代技术广泛应用,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都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习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阅读、听说训练,极大地拓展了英语的使用环境。另外,自主学习者还应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自觉激发融入型动机,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最重要的,英语学习者应强化自己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激发成效动机对英语学习产生作用。这种成就感可以从语言教授者、学习成绩、周围人那里协作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暗示有意识地强化。有一点要注意,预先设定的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以激发学习者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但同时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原则,保护好奇心和兴趣。学习任务太难会使学习者丧失信心,太简单又对学习者没有吸引力,无法激发学习动机。

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会促进英语学习的进步,这种进步加强对语言学习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习失败,学习失败又会导致更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恶性循环。所以英语学习中,一定要“Happy English”,要喜欢英语,喜欢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其民族抱有好感,至少要有好奇心。在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自主学习者应自觉培养对目标语、目标语国家,及人民的喜爱。这样,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目标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尽管实践中对英语教师的喜爱程度可能决定了对英语的态度,但是自主学习者同时要对英语教师作出判断。一方面接受一个对英语语言喜爱、对英语教学持乐观态度的教师的影响,另一方面排斥某些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在生活中发掘快乐英语的因素,培养对英语的积极态度。

2.克服性格障碍,得以全面发展

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的自主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各有所长。自主英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性格有深切的了解,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应加强口语交流方面的训练,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应加强学习心态的稳定性,加强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练习。另外,无论是哪种性格类型的人都应该正确对待“学习者焦虑”问题,增加“促进型焦虑”,减少“退缩型焦虑”。自主学习者可以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具有适当的紧迫感,这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学习者切不可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如竞争方面的压力、评价方面的压力,从而形成语言学习中的巨大障碍。

3.树立策略意识,探索个性化学习风格

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表明,场独立型学习者以分析见长,而场依赖性学习者则善于交际,这一点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王初明认为理想的外语学习者应同时具备这两种认知风格,并能根据自己学习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认知方式。自主学习者应首先通过测试(镶嵌图测试,Embedded Figures Test)(Witkin,1974),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知晓自己的缺欠。在英语学习中对所学内容既要有宏观的、整体的把握,又要有具体的细节分析,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合适的策略。如在语篇分析中既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要旨,又要对字、词、句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的认知风格才利于语言的全面掌握。

自主学习者应摒弃盲目学习英语的恶习,应该认识到学会如何学英语比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这“如何学”便是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者发展学习策略体系有利于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者应树立策略意识,掌握学习策略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自己。学习策略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选择学习策略和实施学习策略都是学习者不可推却的责任。自主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从而为更好的学习创造条件。学习方法的好坏因人而异,因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等因素而异。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获得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或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并根据个人的需要有意识地摸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好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通过学习体验去了解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与风格,这样的学习者会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策略时应以以下类型的学习策略为先:(1)容易操作的策略;(2)学习者已经或曾经使用过的策略;(3)适用于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策略;(4)与自身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密切相连的策略;(5)趣味性强的策略;(6)见效快的策略。最后,学习者要善于总结,在平时学习中不断地对自己的策略进行监控和反思,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度。

本文通过研究自主学习的理论及实践应用,针对“增强学生自主能力”的要求作了一些探索。现代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在校园内进行有限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对学生坚持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可使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可能。

篇5: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321

一、PADl计划产生的背景及其目的

科学探究是美国《国家理科教育标准》的核心内容,如何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始终是教育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关注的问题。支持复杂的科学探究的学习,其主要障碍是缺乏高质量的、有深度的评价标准。—方面,现有的评价标准有的并不能反映科学探究方面的内容。有的则缺乏实践性或过于复杂难以应用。另一方面,以技术为基础的评价标准缺乏指导性的理论框架,难以为不同领域投入策略来发展科学探究评价。探究的原则性评价设计方案(Principled Assessment Designs for Inquiry。简称PADI)是基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并在跨行业问教育创始会(1nteragency Educ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简称IERI)的支持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密斯(Robert J.Misley)教授联合SRI国际性组织、马里兰大学 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劳伦斯科学大楼和密歇根大学5个教育组织的专家共同研发的科学探究评价方案。

通常进行评价时会面对许多复杂的资料。为使其对评价有意义,需要从复杂资料的关系网中进行推理。一方面,要按照某些可能性对资料进行解释,其形式是一个叙述性的、结构化的理论;另一方面,需要确立一个技术性统计模型;诚然,也可以是两种方式的结合。PADI评价计划的目的是从叙述性和技术性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即通过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研究、测量法理论与技术这三者的结合给发展中的科学探究评价提供一个实用的、有理论基础的概念框架。帮助设计评价探究的方案。

PADI形成评价标准离不开被评价的科学探究任务。通过任务,既可表达所要评价的科学探究标准,又提供了进一步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所需要的依据。而依据是PADI进行两种方式评价的重点。一种评价方式是对依据进行叙述性的评价,也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重点——科学探究评价设计模式(以下简称设计模式),另一种是通过数学或技术性方式(如测量模型、表达系统、人工或自动评分程序)对证据进行评价,但其结果最终也应被转化成文字,以使非技术使用者也可以理解评价结果而不必了解技术方法。

这两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PADI评价系统的两个阶段,设计模式是PADI计划的使用者启动评价计划的起点,它的作用有两点:一是确定特殊主题领域中被评价的科学探究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指导任务创设来引发出评价所需要的能够证明学生是否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依据。

二、PADI模式的指导思想

该设计模式包括许多内容,但决定评价证据产生和获得的核心指导思想包括三个核心要素。

1.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或能力。这些内容在不同领域可能不同.最好以跨学科的知识、技能、能力作为起点构建一个一般性的设计模式.满足跨学科的目的。如“从科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情况”等模式没有明显的学科选择性.这也正体现出模式设计者的初衷.即模式的普遍适用性。

2.可以提供关于知识、技能、能力的证据的各种观察。观察到学生所做的各种事情。可以帮助证明他们是否已经达到目标。

3.任务的显著特征。该要素描述的是能够产生所期望的各种类型证据的情况。任务的特征包括刺激物材料、指导、工具、帮助等。

三、PADI模式的产生来源

1.通过分析《国家理科教育标准》中内容标准所暗示的探究知识和技能,然后设计任务、引发证据,从而形成设计模式。

2.从科学教育实践的具体任务中抽象出设计模式的三个要素并形成新模式。例如.巴克斯特(Bax.ter)和格拉泽(Glaser)等人在评价复杂的科学推理时,设计了一个魔盒任务,通过把电线、灯泡和(或)电池连接到两个伸向盒子的夹子上。要求学生推断密闭盒子里面电线、灯泡、电池的构造。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对计划的实施策略进行监测.并根据反馈来调整策略。利用这些信息,研究者们创造了一个“设计和指导一个科学的调查研究”设计模式。在这个设计模式中,可以有四个子模式分别解决调查研究的某一个特殊方面,如“设计解决策略”、“实施解决策略”、“监测策略” 和“在基本的原则基础上产生解释”。这些子模式可以帮助评价者获得不同方面的依据。

3.与前面提到的魔盒任务相比.任务模板是为解决一类问题而设计的各阶段任务的集合,因此任务模板也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应用性也很强。

以PADI中的对环境有益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Glob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s to Benefit the Environment.简称GLOBE)模板为例,其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分析资料、参加研究、与科学家合作等具体任务以便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GLOBE任务模板是多个任务的集合.包括l0个具体的调查研究的阶段.如提出问题、计划调查研究、分析和和解释资料、指导调查研究、计划(新)调查研究、总结资料等。这一任务模板共涉及9个设计模式,这9个设计模式又涉及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有些设计模式可能在不同的阶段重复出现。在这些设计模式中。有的是在此任务模板之前-已经存在,有的是从这个任务模板中的 个过程产生出来的。同时。从GLOBE模板中抽取出的设计模式可以跨多个领域使用,而并不仅仅局限于GIJ0BE内容。

四、PADI模式酌原更lI和结构

该设计模式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1)设计模式可以但不一定必须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2)设计模式在细节上可能比科学探究标准粗糙或精细,内容标准与设计模式可能不一一对应;3)设计模式有指导评价任务创设的作用,但并不一定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PADI计划中,涉及到了三种不同的课程:1)GLOBE;2)学生对不阿物种的探究计划(BioKIDS:Kids’Inquiry of Diverse Species);3)科学系统充分选择(FOSS: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的科学探究计划。这些计划是为试验和精化PADI进程而服务的。

在PADI计划的最初阶段。提出了“从科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情况”、“设计和指导科学的调查研究”、“参与合作的科学探究”、“评估科学资料的质量”等l5个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大多是以表格的形式表达的。一个基本设计模式的结构包括 题目”、“概要”、“理论基础”等共20个要素。下面以“评估科学资料的质量”设计模式为例简要地说明设计模式结构中每部分属性的含义(见表l至表4)。

“题目”是设计模式的名字。“概要”是学生在任务中所遇到的评价情况的简介。其中列举了与这一模式相对应的任务,此外,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也进行了概括。“理论基础”对于设计模式的主题为什么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了简单讨论。

“主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是指被评价的学生应具有的主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这里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评价资料质量的能力以及对引起反常内容的各种错误的理解。应该指出的是,这不能理解为是全部的能力,学生检查资料质量的倾向和能力会随着不同知识领域或情况的变化而改变。

“其他的知识、技能、能力”是指设计模式中形成的任务所要求的其他知识、技能和能力。这里应该意识到学生是否应该具有关于特殊内容的知识、测量手段和方法或特殊表现形式的知识。例如,一个评价设计者应该考虑到任务的内容是否应该让学生熟知,或者要考虑是否有提供熟悉内容的必要性。这样就不会在评价资料质量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麻烦。

“可能的观察”是指能够证明主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生的语言和行为。本例中就是考察学生能否确认资料中的反常内容、异常或不一致之处。并对它们加以解释,把资料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揭示反常内容,并解释对错误的检查。

“可能的工作成果 是指各种模型或表格 它可以表现为与学生主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关的依据。这里考察的是对反常内容的书面以及口买的确认或解释,揭示错误的新表现形式的_创造过程以及从已知的可能中选出反常情况的能力。“

“可能的评价标准”与评分标准有关。评分标准可以帮助评估学生在与此模式有关情况中的表现。

“显著特征”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得到所需要的证据,特征必须在一定情况下出现。任务的“可变特征”是指任务的难度或重点是可以改变的。在此例中包括:可以改变资料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反常内容的精细性,学生对所提供的测量方法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学生关于评估资料质量能力的评价的论据结构。

“我是⋯⋯的一种”是与这个设计模式有关联的设计模式的清单。“评估科学资料质量的能力”是更一般的“分析资料”设计模式的特例。

“这些属于我”是指这个设计模式下面有比这个更具体的设计模式。通常在评价的任务上作了更确定的规定,“评估科学资料”可能包括特殊的设计模式,例如“评估自己收集的资料的质量”,与本例所不同的是资料只是简单地提供给学生。

“内容标准”是指与<国家理科教育标准》密切相关的清单。例如。“评估科学资料质量”这一设计模式与《国家理科教育标准》中科学探究的下列内容有关:首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分析和解释资料;用证据描述、解释、预测、建立模型;批判性地和逻辑性地进行思考,建立证据和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和分析可供选择的解释和预测等。其次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如数学的主要作用;科学解释;批判性评价的作用。

篇6: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为此很多留学生,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进行学历认证,然后再进入事业单位工作这个事情也就算是了了。然而,大家并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找人进行了学历认证,表面上看起来,跟顺利毕业的留学生没有任何差别,但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领导开始质疑,工作能力,甚至对你拿到的学历认证也开始质疑。而且一份真实的学历,也不仅仅是进入事业单位的敲门砖,还是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在18年1月1号之后,留服对学历认证政策收紧,开始实施了,留学生在国外未毕业回国通过递交虚假材料学历认证的,在认证过程中被查出来会进入学历认证失信黑名单,并且该名单也会在网上公示,同时还会被纳入国家信用管理部门的政策。所以现在留学生没有毕业已经不能再学历认证了。而另外网上也有另一份之前未毕业通过递交虚假材料学历认证通过了,后面又被撤销学历认证查询的名单。如果你现在通过递交虚假材料侥幸通过了,那么后面如果被人jubao,查出来撤销了学历认证,而那时候可能在事业单位也坐到了一定高度的职位,出现学历认证被撤销的情况是不是很尴尬呢? 这此对于留学生国外本科未毕业的情况,建议:

一、再次留学:

1、本科未顺利毕业,申请硕士;

2、本科读不下去,申请转学本科或申请硕士;

3、本科毕业但学校和成绩都不理想,申请Top50名校;

4、顺利毕业正常申请出国留学;

二、带着大使馆认证回国:

1、未顺利毕业,办/理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大使馆认证(含学位);

2、顺利毕业,办/理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大使馆认证(含学位);

上一篇:进厂行人、车辆行为规范下一篇:不锈钢led发光字广告制作签约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