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回家议论文

2024-04-09

让垃圾回家议论文(共14篇)

篇1:让垃圾回家议论文

不知何时,垃圾桶被换成了厨余,可回收、有要、其它等四个垃圾桶,“垃圾分类”这一热点新闻,小区也已经实行,四个垃圾桶竟成为了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哎,二姑我怎么在你家?一个垃圾揉了揉眼睛不解的问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哦,原来一个小朋友以为树叶是其它垃圾,把树叶扔错了家,眼看着那个小朋友已经走远,一个环卫工人走过来,打开垃圾桶,树叶被环卫工人的手带到了自己的家,这种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因为树叶易腐蚀,所以它应该被放入厨余垃圾,希望大家不要再把树叶当作其他垃圾。

“哎,哎,你不应该这样扔!”快递盒把它铺开,用回收袋包好才可以扔,还有,利用手工DIY可以把厨房垃圾自制成肥料,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让他有多种用途呢!扔饮料瓶也有讲究,首先喝完晨面的水,再把它用水洗干净然后去掉瓶盖,撕掉包装纸,踩扁后扔入垃圾桶,小小的一个饮料瓶没想到有这么多讲究,垃圾分类可真神奇啊!

“垃圾分类”建设生态温州不是一个口号,人们正在实践着,只要我们动动手,为建设美丽温州增添一份绿音!

篇2:让垃圾回家议论文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的三种分类及其标志。

2、不随便乱扔垃圾,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能按照垃圾的分类标志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果奶瓶、玻璃瓶、纸盒、废电池、废纸等;儿歌的视频,一些图片(整洁和脏乱小区的环境图片、垃圾分类的图片)。

2.知识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图片。

活动重难点

能按照垃圾的分类标志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垃圾分类小儿歌”导入活动,使幼儿能够尽快融入课堂氛围。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

1.教师出示两个对比鲜明的的图片:整洁美丽的小区.又脏又乱、蚊蝇飞舞的小区景象,组织幼儿对比观察、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 ? ”“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

(二)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1.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2.在幼儿初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师:“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可回收垃圾的标志是什么颜色的?”

“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是什么颜色的?”

“有害垃圾的标志又是什么颜色的?”

(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

(三)送垃圾“回家”

1.让幼儿亲身尝试送垃圾“回家”。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垃圾混放在一起。然后,把三个标志以及代表他们的三个垃圾桶依次排开,让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游戏。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开始游戏了!”

游戏结束后,请没有参与游戏的幼儿进行判断,看看这些垃圾分得对不对。

三、结束部分

(一)美丽的垃圾桶

师:“小朋友们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那现在我们来争做一个”小小环保宣传员“。

”请小朋友们装扮垃圾桶,张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宣传画"。

活动延伸

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我将在美工区中投放可乐瓶、纸盒、果冻盒、各种玻璃瓶、挂件、装饰瓶子等用来制作环保服装、环保宣传画展等。在音乐区中投放各种罐子、瓶子、制作成乐器。

教学反思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应让幼儿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幼儿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扔垃圾是幼儿每天都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幼儿园仍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垃圾被丢在了地上,因此,需要教师们围绕这个主题联系生活对孩子进行引导.另外,生活质量提高,不同垃圾有不同的扔的方法,垃圾在不同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扔的方法,因此作为大力提倡文明素质、垃圾分类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掌握了解最基本的扔垃圾方法,尝试垃圾分类,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从我做起,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篇3:可口可乐:让回家快乐起来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尤其是国人置办年货的传统习惯, 更使得春节成了食品饮料等快消品行业的“黄金时期”, 也毋庸置疑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 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 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5390亿元, 比2012年春节期间增长14.7%。如此可观的数字, 可见春节期间的销售商机, 也能想象商家之间的竞争会是何等激烈。

突破点:快乐巴士

作为行业的领先者, 可口可乐敏锐的意识到了机遇所在, 把目光瞄向了郑州的大学城, 客户定位在大学城的学生们。

郑州市规划有东、西两个大学城, 两处分列城市西北和东北两角, 距市区较远。两个大学城各有三四所大学, 数万名学生, 然而因为位处市郊, 一般的大学生们去市区只有两种方式:挤公交和打出租车。对于还处于消费阶级的大学生们来说, 动辄几十元的打车不是实惠的选择, 更何况位置偏远, 很难见到出租车的身影, 也就只剩下挤公交一个选择。一所学校平均在校学生上万名, 而往往途经一所大学的公交车只有一到两趟, 班次间隔时间又较长, 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在蛇年春节临近, 许多大学生都需要搭乘火车回家过年, 但是远在市区的火车站和学校之间的距离以及不甚便利的交通, 让学子们难免忧心。2013年1月份, 可口可乐的“快乐巴士”活动成功举办, 免费搭载大学城四所高校的学生们前往火车站乘车回家。这一活动在学生群中得到普遍欢迎和热烈响应。

着手点:多管齐下

提前预热, 多方位宣传。早在2012年12月份, 也就是运送活动的前一个月, 可口可乐已经开始了线上、线下的大量宣传活动。比如购买途经几个目标学校的公交车车体广告, 醒目的红色搭配上“快乐中国制造”几个大字, 配合当年的“快乐回家”宣传主题, 加上打开的可乐瓶, 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还不忘在车身上加上时下流行的二维码, 只要用智能手机一扫, 就可跳转至活动宣传页面, 进一步了解活动内容。

在目标校园里, 可口可乐选取了食堂门口、超市门口、宿舍楼下等人流量大的热点, 张贴宣传海报。详述活动的参与方式和时间、地点, 并联合四所高校的教务处、学生组织等, 利用学生们常用的联系方式, 如QQ群、微博、微信群等, 对活动进行宣传预热。同时, 也通过官方微博等发布活动信息, 获取关注。

校园促销, 吸引学生参与。经过宣传预热后, 可口可乐在校园中设了数个促销点, 进行促销售卖。只要持有目标学校的学生证, 任意购买可口可乐系列产品两瓶以上, 即可有机会得到“可口可乐快乐巴士通行证”一张, 每天每校有十五个名额。即使不需要参与可口可乐快乐巴士活动, 也可以通过购买可口可乐系列产品, 获得一本精美的台历。

促销点用可口可乐产品堆箱陈列, 并有精致漂亮的促销台, 配以鲜明的海报, 很能引起过往人群的注意。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过程中, 促销员会用事先培训过的话术对之后的快乐巴士活动进行宣传, 进一步引导消费者注意到品牌活动。

快乐巴士, 带着快乐回家。为帮助学子们在春节回家的高峰期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赶往位于市区中心的火车站, 可口可乐租用了数辆大型巴士, 在2013年1月17—19号三天, 分别在上午9:00和下午13:00、17:00分批次停靠在四所目标大学校门口, 免费接送持有“快乐巴士通行证”的同学们直达火车站。为了保证同学们乘车不拥堵, 每辆大型巴士平均限定50人搭乘。这对携带行李较多的同学们来说, 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心的举措。另一方面, 因为搭乘“快乐巴士”需出示学生证, 没有了社会闲杂人员, 同学们的财产安全也有了保障。同时, “快乐巴士”从校门口直达火车站, 方便快捷, 省去了搭乘公交绕路的麻烦, 也节省了时间。

而在运送的现场, 可口可乐不忘搭起促销台, 摆放起一瓶瓶整齐的可口可乐。凡是搭乘“快乐巴士”的同学, 均可免费获赠可口可乐一瓶。

持续宣传, 让快乐传的更远。“快乐巴士”活动结束以后, 可口可乐趁热打铁, 在宣传上再进一层。首先, 通过教务处、学生组织等, 总结活动并在校园内部进行报道宣传。其次, 可口可乐制作了此次活动的相关视频, 通过官方微博、网站等, 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接着, 可口可乐还联合媒体, 对活动进行总结宣传, 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和口碑。

“快乐巴士”活动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运送活动一共进行了3日, 共计接送学生1800名左右。而在之前的校园促销活动中, 东、西大学城两地四所高校促销直接影响超过1.165万人次。随后, 官方微博关于此次活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浏览上千次, 同时获得7篇网络报道和4篇当地主流报纸报道, 媒体价值超过22万元。

找准切入点, 从心出发

找准目标人群, 缩小宣传群体范围。纵观如今的一些市场活动, 不少商家误以为规模做得大, 口号喊得响, 似乎就是活动成功的要素。

选对切入点, 贴近消费人群。一个好的市场活动, 最终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产生好感, 提升忠诚度。传统的降价促销、买一赠一的常规活动已经很难再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对于大学生团体来说, 他们长期接触网络, 喜欢获取新鲜有趣的资讯。因此活动必须要别出心裁, 又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会有比较好的影响。

恰逢当时在春节临近, 大学生们面临着放假回家, 而学校和火车站之间的交通不便又是一大难点。因此可口可乐“快乐巴士”的适时推出, 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大学生们的需求, 得到热烈欢迎。

从心出发, 人性化举措。在此次活动中, 消费者切身参与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在这一环中牢牢牵住消费者的心?可口可乐提供了免费赠饮可乐、舒适宽敞的大型巴士、方便快捷的运送等, 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学生们的切实感受, 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感觉到了主办方的用心, 自然对于品牌和产品的好感, 更进一层。用心赢心, 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一笔。

篇4:让父爱“回家”

一项调查显示,近两成的现代爸爸,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一小时;四成爸爸自认亲子相处时间不够。而过半数的妈妈,抱怨丈夫和孩子相处时间太短。“在中国,父爱教育缺失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这就是《爸爸去哪儿》节目受关注的根本原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如此评价。

父爱在亲子教育中缘何缺位?难道父亲不如母亲那般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不是。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常常是“男主外、女主内”,父亲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母亲更多承担起照料孩子、做家务等工作。这样的角色分工使得父亲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和对外的社会交往上,分给家庭和孩子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而母亲对于家庭的悉心照料也让父亲放手家庭事务,包括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教育。

于是,养育孩子成了母亲自己的事。然而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母体内、出生和成长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父亲亲身参与,做游戏、交谈(即便孩子还不会说话,父亲的声音和话语,也有助于他们开发语言能力)、倾听、辅导、指引等都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能。也只有这样,这个由父亲、母亲、孩子组成的家庭三角形(多个孩子则形成多边形)才是完整、平衡和稳固的。

一般来说,父亲比较胆大,敢于冒险,乐于跟孩子从事一些大幅度带刺激的运动,如轮滑、攀爬、冲浪等,有助于锻炼孩子身体的协调性,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帮他们树立信心与培养个性,为他们学业与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父亲的爱和接纳还会赋予孩子价值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可以说,男孩需要从父亲身上获得生命的价值感与使命感,获得生活的智慧与自律的技巧;女孩则需要从父亲身上获得爱与接纳,获得与异性相处和沟通的技巧。

而父爱缺失带给孩子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这样的孩子极度缺乏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缺乏成长的动力,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与成就。同时因为缺少与父亲的感情绑定,他们难以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这种心理症结,直接影响到他们一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恋爱、婚姻以及亲子关系。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亲子教育中父爱的存在,可以说注入了母爱不具备的特殊元素。

篇5:让语文回家吧-论文

1、《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

2、《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张文质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人格病态批判》(何宗思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4、《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赵健伟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5、《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6、《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翟启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篇6:垃圾要回家

路边小垃圾们在哭泣,

回不了家可怎么办?

赶快把它们捡起来,

放进属于它们自己的家。

它们的家要分清,

不然它们照样会伤心。

绿色桶是饮料瓶、废纸的家,

黄色桶是碎玻璃、果皮的家。

垃圾们回到了各自的家,

个个朝我点头微微笑。

地面干净了,

篇7:送垃圾回家作文

大家好!我是一个易拉罐。不要以为我只是一个在垃圾桶里的一个普通的易拉罐哦。我可是一个有故事的易拉罐哦。

前几天,我身体里有的饮料被我的小主人喝完了,我还以为小主人会把我送回我的家——垃圾桶里。没想到,小主人是一个不爱护环境的人,他把我往地上一扔,便扬长而去。我生气极了,心想:哼,小主人竟然这么不讲卫生,把我随地乱扔!要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的话,那还了得?这时,一个环卫工人把我捡了起来,往垃圾车上一扔,便骑上垃圾车,打算把我们送到垃圾站去。我笑了,本以为能就这样安安心心地回家。没想到,车开到半路时,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我“咚”的一声,从车上摔了下来,掉进了草堆里。我就这样子草堆里生活了三天三夜。这时,有两个小朋友朝我走了过来,说“:瞧!这儿有一个易拉罐。”另一个小朋友说“:那我们把它送回家吧。”“好!”于是,我在他们两个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家里,他们可真是两个好孩子啊。

这就是我的故事,怎么样,大家看了以后是不是有好好的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了呢?

篇8:让孩子带着快乐回家

每天, 孩子们离园前的一段时间虽然不是很长, 却是孩子们情绪最不稳定、最难管理的时候。一天, 我从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台湾幼儿园“赞美时刻”的活动后, 决定照他们的做法试一试。

某天, 又到幼儿离园时刻。我先让孩子们想一想, 今天谁表现最棒, 谁进步了, 然后说一说自己想赞美谁, 赞美他什么。过了一会儿, 杰杰说:“我要赞美毛毛, 因为今天她画的画很棒。”孩子们就边跳边拍手一齐说 :“毛毛、毛 毛 , 我们赞———美———你。”晨晨说:“我要赞美乐乐, 因为他今天吃饭没洒米粒。”佳佳说:“我要赞美杰杰, 因为他今天给大家分发了碗筷。”……被赞美的幼儿有的咧开小嘴笑着, 有的羞涩地低下头, 看得出, 他们都非常开心。

看到离园时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 我由衷感到欣慰。孩子们带着快乐回家, 这些赞美和快乐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 还能使他们慢慢调整自我评价, 特别是那些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和特别调皮不被同伴认可的幼儿。赞美能使孩子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交往、去生活,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主动积极地向着目标去努力。这样, 他们容易得到更多的赞赏和肯定,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变得更乐观、更自信!

篇9:让老兵回家

孙春龙最早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从印钞厂工人,到新闻临时工,再到新华社下属《瞭望东方周刊》的总编助理,他奋斗了整整十二年,并获得了“中国十大法制人物”、“中国阳光记者”等多项荣誉。正当事业达到高峰之时,因为一次不寻常的采访,他毅然辞去了记者工作,决意投身于公益事业,去帮助早年一群流落在异国他乡的原中国远征军的孤独穷困的老兵们。

日本人是来祭祀老兵的,中国人是来做生意的

2005年,孙春龙到缅甸进行了一次采访,这一次,他结识了流落在缅甸密支那的一名原中国远征军老兵。当时老兵指着他的鼻子问他:“你真的是中央媒体的记者吗?如果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一声声质问,令当时还不知道国殇园在何处的孙春龙无言以对。

在缅甸仰光,他看到一片比高尔夫球场还要美丽的英军墓地,这里埋葬着二战时牺牲在缅甸战场的英军战士。在缅甸,还有景色秀丽的日本军人墓地以及日本人修建的许多个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底座上,刻着每一个阵亡在缅甸的日本官兵的名字。在缅甸,却有逾10万中国抗日战士的遗骸无人安置。曾建起的十多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墓地,经历多次排华事件后,已无一完整,尸骨无存,亡者姓名更无处寻觅。一位缅甸当地居民告诉他,她家的院子以前就是中国将士的墓地,“下雨的时候,这里经常能听到打仗的声音,能听到很多人在喊,那是你们中国人,他们的灵魂没有得到安息,你们应该把他们迁走安葬。”

这次采访的经历让这个充满良知的中国记者辗转反侧。他思考了很久,仍找不出关于这段历史的太多记忆。在仰光的日本军人墓地,他常常看到背着双肩包的日本青年,一脸虔诚。而几乎每一个缅甸的宾馆老板都会告诉他,来入住的外国人里,日本人和中国人最多——“日本人是来祭祀老兵的,中国人是来做生意的。”

对于活下来的老兵而言,他们更加凄惨。战后60多年里,他们再也无法踏上祖国的土地,与国内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在缅甸,他们过着最底层的生活,靠卖点火柴之类的小玩意儿为生,得不到尊重。

看到这些曾经为民族赴汤蹈火的老兵们一个个带着失望和怨恨离世,孙春龙决定开始他的“救赎”之路,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些老兵们回家,以救赎自己的无知,也救赎一个民族的良心。

“祖国地震了,我还能回家吗?”

从2008年起,孙春龙开始帮助流落在缅甸、云南的原中国远征军老兵找家,并资助他们回家。几年的时间,有30多名老兵在志愿者的爱心接力下回乡探访,结束了长达60多年的远征。

第一个回家的老兵是李锡全。李锡全是孙春龙在缅甸一处贫瘠的山区里找到的,老人以卖火柴为生。在交谈中,老人对家人的思念深深打动了孙春龙。回国后,他开始通过微博等渠道四处寻找李锡全的家,并艰难地筹措资金。2008年5月汶川地震,正在灾区采访的孙春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个苍老的声音小心翼翼地问他:“祖国地震了,我还能回家吗?”此刻孙春龙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知道,以李锡全之贫困状况,从国外打一个国际长途给他,是一笔多么昂贵的费用,可见他回家的愿望有多么急切。2008年10月,在孙春龙以及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李锡全终于踏上了阔别60多年的故土。在湖南常德火车站,数百名志愿者自发举着横幅,带着鲜花迎接老战士的回归,这一切让李锡全感动得泪流满面,跨越60多年的坎坷,他终于得到了本该得到的尊重。李锡全身上带着一本被翻烂了的中国地图册,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中缅边境的一个小市场买到的。从此以后,他就时常翻到湖南那一页,看着地图上的常德,就像是看到他日夜思念的家乡。回乡这一天,他流着泪吃到了记忆中家乡的钵子菜。这天,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佝偻着立在父母的坟前。孙春龙清楚地看到,老人微张的嘴在轻轻地喊着“妈妈,妈妈……”

李锡全老人的归来,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2008年底,李锡全和孙春龙被评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此后的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问孙春龙,“在缅甸还有多少像李锡全这样的远征军老兵?”孙春龙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觉得自己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无地自容。他心里默默地说:“难道帮助了李锡全,就能抹平我内心的愧疚?自己的救赎是发自内心,还是仅仅为了求得一时的慰藉,甚至是沽名钓誉?”

“你说,我究竟是哪国人?” 2009年,孙春龙再次踏上了缅甸的土地。

孙春龙最明白,老兵们要求的并不多,他们最需要的只是国人的认可。国难当头时,他们不惜以身报国,血洒疆场。他们没有战死在沙场,却死在了政治的纠葛与国人的健忘中,最终凄凉地埋骨异域。而他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有尊严地回家。

广东籍老兵杨剑达一直寄居在缅甸北部的密支那,60多年间从未与家人有过联系。他告诉孙春龙,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他曾写信给他在昆明的一个朋友。后来才知道,这位朋友就因为他的那封信被亲弟弟告发,被以私通外国的罪名打死。“你们为什么这么残忍?!”——面对老人的质问,孙春龙无言以对,他无法解释这其中的原委,他只能带着愧疚去做更多的事情。

由于身边的亲人都是缅甸人,许多老兵的晚年都很孤寂,偶尔在街头看到一辆中国牌照的车辆,也会让他们激动半天。杨剑达坚持让女儿玲玲学会了一点中文,还教会女儿唱《松花江上》,他说,这是他能留给儿女的唯一东西。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大使馆给留缅的抗战老兵颁发了由胡锦涛主席签名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杨剑达把它藏在箱底。见到孙春龙的第一天,他就喊女儿把纪念章拿出来,亲自一层一层地打开包装,把那枚金色的纪念章展现到他面前,脸上的喜悦像花儿一样绽放。这份迟到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荣誉给杨剑达带来了很大的满足。但显然,仅仅这一枚纪念章尚难以完全抹去他内心的伤痛和寂寞。在缅甸生活60多年,杨剑达一直没有加入缅籍。问起原因,他说:“我加入了缅籍,我的国家就保护不了我了。我是一名中国人,我是一名中国军人,有一天,我终究要回到我的家乡。”

听到这样的回答,更让孙春龙心痛。他看到这些老兵用热血和生命去保护的国家,却没给他们以保护。这些在缅甸的老兵因为政治、历史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活着。在缅甸,杨剑达拿的是一张破旧的外侨证,每年,他需要向当地政府交纳一定的费用,获得居留的权利。后来,当孙春龙接杨剑达回家,在云南省公安厅为他办理前往广东梅县老家探亲的外国人通行证时,杨剑达突然 地问他:“缅甸认为我是中国人,中国把我当成外国人。你说,我是哪个国家的人?”

接老人回乡的路上,孙春龙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在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入境时,他向武警提出派礼兵迎接老人,部队首长欣然答应;在上飞机前,他向机长讲述了老人的经历,乘务员专门通过广播隆重地向旅客介绍这位特殊的客人,乘客们纷纷为老人鼓掌致敬;在深圳机场,他号召当地的志愿者出动,在机场拉起红色横幅,大声呼喊:“欢迎杨爷爷回家”;在梅县老家,村民们燃起百米长的鞭炮,迎接游子归来。在腾冲入境时,看着年轻的中国军人向自己行军礼,杨剑达竟然扶着轮椅,颤巍巍地站起身来,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孙春龙问他为什么要坚持站起来,他说:“我是一名中国军人,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气质。”

在杨剑达回到家乡一个多月后的10月8日晚上,孙春龙接到杨剑达女儿玲玲的电话,说爸爸已经昏迷好几天了。她说,爸爸清醒的时候让她转告孙春龙,在缅甸还有牺牲的几万名战友的遗骸也需要回家,他们需要有一个纪念碑。孙春龙让玲玲把电话放在老人的耳边,坚定地说:“请放心,这些遗愿我一定会做到。”听到这句话,杨剑达竟用微弱的声音说了一声“好”。

nlc202309021205

老人去世后,孙春龙将他唱歌的视频放到了网上。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唱着那首国人都熟悉的《松花江上》,虽然吐字已不是很清晰,但依然能看到他眉宇间曾经的英气。当唱到“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和“可爱的故乡”时,老人自然流露的微笑里充满着温暖的希望;当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老人声声哽咽,再也无法继续。这段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老兵回家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请宽恕我的无知

杨剑达离去了,抗日老兵的心愿却还没有完成,无数的英烈们还被遗忘在异国他乡。“这只是对个体的救赎,但我们对老兵这个群体的亏欠,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孙春龙的话语中充满愧疚与焦虑,“如果再不去做这些事情,等到这些所剩无几的老兵们,一个个带着遗憾告别世界之后,我们的忏悔和良知还能有何处可以安放?”

2011年6月30日,孙春龙正式辞去了《 望东方周刊》主编助理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志愿者。他在博客中写到:以前做记者是监督强权,现在去做公益是扶助弱者,不是逃避,是迂回;其实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不管是尝试推倒一堵墙或者帮扶一个鸡蛋,其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生存环境的日益趋好。后者,更是一个力所能及的,能让更多的人感到温暖的事情。转身公益,并不是理想的泯灭,而是延续。让弱者前往,让人性回归,是用另一种方式,唤起人们的良知。

2010年孙春龙出版报告文学《异域1945》。书中,他记述了自己采访众多流落滇缅的远征军老兵,并发起“老兵回家”行动的艰辛历程。对于这一举动,孙春龙称之为救赎。如今,参与“老兵回家”的人数已达到30多名。“请宽恕我的无知!”在《异域1945》以及各种为“老兵回家”发动的演讲中,孙春龙一律使用了这样的开头。他曾经对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一无所知,正是对“无知”的救赎牵引他这一路走来。几乎每一周,他都能得到又一名老兵去世的消息,这让他充满了紧迫感。每一天他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天都希望能让更多的老兵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除了关注仍然在世的老兵,孙春龙还打算建一个数据库,想通过大陆、台湾和缅甸等地的资料,整理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老兵名单。因为,“每一个老兵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我们都应该铭记。”“对个体的尊重,一定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他还在许多媒体上呼吁道:“所有国家的二战老兵,都有国家提供丰厚的养老保障与无比的荣光。唯有中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致使这些老兵是依靠民间组织和民间志愿者陪伴他们走过最后的时光。”

2011年12月初,孙春龙申请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获批。他发起“老兵回家”活动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为国出征的军人凯旋而归。活动项目包括,一是幸存老兵的“回家”;二是寻找二战时缅印战场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的遗骨运送回国安葬,包括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以及墓地的重建、保护等;三是帮助国内研究二战史的民间学者,以便于他们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希望与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相关机构进行对接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012年4月3日,中国驻缅甸大使李军华在纪念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7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将尽快为中国远征军建造纪念碑。他说,从1942年到1945年,中国远征军两次赴缅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用鲜血和忠魂谱写了中国军人的壮丽篇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责编:隋元)

篇10:“垃圾”回家说课稿

一、说活动教材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垃圾回家”是“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的一个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美丽的花坛旁边有人们丢弃的果皮,随手乱扔纸巾。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对待生活的态度。幼儿期的生活还处在他律的阶段,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别人这样做,他们也会这样做。作为老师应该让幼儿或得正确的情感体验,要让幼儿明白不文明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者、执行者,并将良好的习惯泛化到周围人身上,从中找到快乐。选择“垃圾回家”作为教材,使幼儿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哪些可以再利用,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是有害的,让幼儿在丢弃时能做到分类投放,真正做到让垃圾“回家”,萌发幼儿爱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从小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本次活动的立意旨在要求幼儿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将环保意识提升为一种生活习惯,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① 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

② 养成不乱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③ 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活动重点:帮助幼儿区分垃圾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

3、活动难点:是为环保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教学课件、教学录象2段(整洁和脏乱的小区环境)

2、知识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环境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的垃圾及相关图片。

四、说活动流程

环节一:了解垃圾的来源。

采用播放录像(整洁美丽的小区,家园又脏又乱的小区的景象), 提问讨论:

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

环节二: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播放教学软件: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环节三:送垃圾回家游戏

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环保垃圾筒内。

“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为什么他们有不同的颜色?“可回收是什么颜色?不可回收是什么颜色?有害垃圾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将他们送回家吗?

环节四:设计环保标志

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环保标志”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延伸活动: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实现了空间、时间上的开放式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五、说活动特色

1、生活理念的教育。此次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设计理念来源于生活,通过垃圾引出环保,从生活中小事体现环保这件大事,以小见大,激起幼儿关注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并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获得了无穷乐趣,也懂得环保从身边点滴做起这个道理。

2、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音、像为一体,形象、生动展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篇11:让垃圾回家议论文

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同事: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成份越来越复杂,垃圾总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充斥着我们美丽的都市。然而垃圾混置只是垃圾,垃圾分类了就是资源,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为了响应***提出的“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号召,更为了改善办公环境,使办公区域的垃圾能变废为宝,营造绿色环保办公室,特此向同事们提出以下倡议:

一、“你的小习惯,我们的大变化”,每个人都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

二、“不要让垃圾回错家”,每个办公室放置分类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投放,请大家按照标识正确投放。

三、“环境保护在心中,垃圾分类在手中”,公司设置专门的有害垃圾桶,专门用于投放废电池、废灯管、废墨盒等需要特殊处理的垃圾,请同事们准确投放,四、“让垃圾分类成为时尚”,认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从每个办公室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开始,让我们的公司更加清洁美丽,让我们的办公生活更加环保美好!

xx有限公司

篇12:让垃圾回家议论文

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美丽的花坛旁边有人们丢弃的果皮,随手乱扔纸巾。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对待生活的态度。幼儿期的生活还处在他律的阶段,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别人这样做,他们也会这样做。作为老师应该让幼儿或得正确的情感体验,要让幼儿明白不文明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者、执行者,并将良好的习惯泛化到周围人身上,从中找到快乐。选择“垃圾回家”作为教材,使幼儿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哪些可以再利用,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是有害的,让幼儿在丢弃时能做到分类投放,真正做到让垃圾“回家”,萌发幼儿爱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从小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

2、养成不乱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帮助幼儿区分垃圾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

活动难点:是为环保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1、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和垃圾分类标志、教学录像。

2、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环境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的垃圾及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播放录像)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

二、基本部分:

1、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2、送垃圾回家游戏 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环保垃圾筒内。(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为什么他们有不同的颜色?“可回收是什么颜色?不可回收是什么颜色?有害垃圾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将他们送回家吗?

三、结束部分:

设计环保标志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环保标志”“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本着《纲要》提出的内容,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法来完成本活动。此次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设计理念来源于生活,通过垃圾引出环保,从生活中小事体现环保这件大事,以小见大,激起幼儿关注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并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获得了无穷乐趣,也懂得环保从身边点滴做起这个道理。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音、像为一体,形象、生动展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一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是其他教育活动的引子。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更多地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生存的环境,这是本次教育的潜在效应。体现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篇13:让垃圾回家议论文

垃圾焚烧系统巧引进再创新

一般来说, 垃圾分类是在垃圾进入焚烧发电厂前进行, 而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城市都缺乏配套健全的垃圾分类系统, 无法在入厂前对垃圾有效分类, 加上收集和储运设施不完善, 造成生活垃圾中含大量的建筑垃圾、灰土、炉渣、玻璃、金属等不可燃物, 成分杂、水分高、热值低, 不可燃物比例可达到40%以上。国外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和技术是在垃圾成分单一、水分少、热值高的基础上研发制造的, 这种垃圾成分的差异使在国外运行良好的进口焚烧设备在国内却难以“进入状态”, 出现了洋设备“水土不服”的现象。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公司并没有直接引进国外设备, 而是将国际先进技术引入中国, 请本土的技术团队根据中国垃圾的特点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然后委托国内的企业进行加工制造, 不但使设备适合了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的实际需要, 而且还降低了成本。使国际先进技术在优势整合、重新配置、二次改造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体系, 并真正转型为“中国制造”。同时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环保设备厂家的技术水平, 增强了其竞争力。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国产化转型应用, 是张建功的一次全新尝试, 经中央媒体报道后成为我国垃圾发电行业的可资参考的实践模板。

富乔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大同环保教育基地揭牌

垃圾发电减污染再利用

“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据估算, 5吨生活垃圾经过科学焚烧后产生的热能相当于1吨煤。如果中国生活垃圾都能够焚烧利用, 每年将可节约3600多万吨煤, 减少约94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 垃圾经过科学焚烧处理, 可以节约大量土地, 又能杜绝填埋造成土地、水域和空气的“立体污染”。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处理车间使用了全封闭的输送设备和独特的通风除尘系统, 厂房外听不到噪声、车间内看不到烟尘。而垃圾产生的臭味本身就是很好的助燃剂, 垃圾焚烧全程负压运行使“助燃剂”均被吸入垃圾焚烧炉内焚烧, 因此厂内闻不到臭味;垃圾渗滤液在垃圾储池底收集后, 通过污水泵回喷到焚烧炉的高温区, 进行焚烧处理。

更为重要的是, 项目为了减少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 采用了先进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工艺, 同时融合了清华大学等院校的成熟技术, 对整个垃圾焚烧过程进行全面优化设计, 在关键环节采用诸多新工艺技术:垃圾焚烧时的温度不低于850摄氏度;炉膛比同类型锅炉高5米, 同时降低了风速, 保证了烟气在高温段停留时间超过3秒;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增强了湍流度, 能够使垃圾、煤或秸秆充分混合燃烧, 完全满足了消除二噁英的“3T”控制法。此外, 该项目还采用活性炭纤维毡与布袋除尘器组合方式, 有效去除了烟气中的飞灰和残留二噁英。在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对该项目烟气中的二噁英的检测中, 二噁英的排放值仅为0.022纳克/立方米, 仅为欧盟标准的1/3, 更大大低于环保部规定的参考标准限值1.0纳克/立方米。

厂区现貌

马辛庄村小学学生参观学习

目前, 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可发电约2亿千瓦时, 还配套建设有灰渣制砖厂, 垃圾焚烧后的灰渣经过处理可制成标砖、公园行道砖、植草砖、异型砖等建材产品。厂区内建有废水处理中心, 废水经有效处理成中水后再利用, 初步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相对彻底化处理。正如张建功所说的, 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把垃圾处理好, 做到无害化的程度, 我们中国人没有道理做不好。

篇14:让阅读教学“回家”

一、被应试“绑架”的语文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为了应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几乎进入了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训练题的“死胡同”。笔者曾经在一定范围内,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经过1.25个学年学完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内容之后,在之后的1.75个学年选修课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校在现行的5个系列17种以上的语文选修课教材中,仅开设了《<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3至4门选修课程。而这仅有的几门选修课程也没有能够按照选修课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其余的选修课程则根本没有开设,导致大量优秀的阅读教学资源被闲置,原因在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没有得到体现。

如果说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基本成了摆设,那么必修课的教学是不是就很好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必修课的阅读教学同样被应试所“绑架”。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所述的那样:“走进不少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把一篇文章设置成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再出示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原本是现代文阅读考试的题型,现在却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之中。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又一个阅读题的问与答,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笔者听过一节《咏怀古迹》阅读鉴赏课,教学时教师先用5—8分钟检查教学案上的预习作业,然后用25分钟围绕这首诗设置3道高考模拟题让学生交流研讨,接着用10分钟完成另一首诗的拓展练习,最后用2—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完全被高考应试“绑架”了。一节诗词阅读鉴赏课,没有吟哦讽诵,没有品读感悟,没有思考研习,更没有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赏鉴,有的只是高考试卷上两三个古诗词鉴赏的考点研析,成了实实在在的应试训练课。语文课没有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体验感悟、鉴赏审美和精神濡染,而教学时间已经被读题、做题、讲题牢牢占据。阅读教学原本应该有的经典阅读、个性阅读、趣味阅读、审美欣赏和精神濡染等统统被挡在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外,机械烦琐的阅读练习占据了本该让学生读几本好书的宝贵时间。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的直接结果必然是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和阅读能力的弱化。

由于語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长期迷失,导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很难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对此,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做过一个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初中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的读书时间平均为3.57分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仅有5分钟的初中生比例高达22.4%,而高中生的阅读状况比初中生更为堪忧。这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呈递减态势。语文阅读教学的异化,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滞后,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让阅读教学“回家”

(一)阅读教学理念的本体回归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真正做到“多读书少做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浸润于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品味感悟、体验探究代替繁琐的讲解、分析与做题,课外,要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代替为应试而做的烦琐的练习,让学生多在阅读中领悟文章内涵,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领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其次,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如作投入感情的高声集体朗读、低吟浅唱的自由诵读、一目十行的默读浏览。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读”,都将诵读吟咏作为读书治学最重要的经验教育后人。儒学大师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曾经这样教育其子曾纪泽:“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在放手让学生读书的同时,教师要强化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提升阅读品位,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圣殿。

再次,丰富学生阅读的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仅仅依赖课堂或阅读教材里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注重与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读本》的使用和指导。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和推荐的课外名著等读物,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指导,并跟踪督查,同时要建立师生共读、教师导读、阅读大赛、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机制,还要不断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贴近现实,融入时代。

此外,教师要注意加强课内外的衔接,由课内向课外发散,进行比读、联读等拓展训练,做到读以致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回归

第一,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始终居于“读者”的位置,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和情感活动,实现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老师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进而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体验,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阅读课堂要力避以下四种表现:一是诵读吟咏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三是讨论探究不足,理性说明太快;四是反思整合不足,过程结束太快。

第二,把阅读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从专业阅读的视角把文本读深、读透,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步骤,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话语权,逐步将学生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透过文本“知人、论世、察己、修身”。这样,将阅读与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目标。

nlc202309010145

第三,将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也不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或研究型阅读。如当前高中课程设置的《<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外国小说选读》等选修课程,要真正能够体现出选修课程的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的特点,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提高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

(三)恰当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回归

选择恰当合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确保一堂语文阅读课有效的前提和关键。拿到一篇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现在一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时出了严重的问题。就像南开大学徐江教授讲的那样,现在的语文课堂“教错的”“教无用的”“教学生会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笔者听过的《窗》一课教学为例,课上教师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这样解读的:小说赞美了靠窗病人的美好心灵,鞭挞了不靠窗病人的丑恶灵魂。于是笔者就在想,《窗》这篇小说难道仅仅就是赞美靠窗病人的善与美,鞭挞不靠窗病人的丑与恶吗?如果是这样,笔者认为这篇小说其实就没有什么好教的了。因为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读一遍课文基本上能够知道这一点,根本不需要教师进行说明,但是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依然这样教,这就是“教学生会的”。这样教的结果就会让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语文课没意思,上不上都没有关系。美国作家海明威有一个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说的是小说家创作的小说就像海洋里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则是掩藏在水面之下。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引领学生潜到水底下去探索、去发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奇妙。比如,教学《窗》一课,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引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篇小说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病室里?为什么一定是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一间病室里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不靠窗的病人努力想控制自己心中罪惡的念头,为什么又总是控制不住?作者透过小说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若再进一步,用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所讲的现代小说的几个重要特征,如逻辑的解构、道德判断的悬置等新理念解读文本,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将会觉得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小说,在阅读之后发现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收获效益,学生也才会对阅读课堂越来越感兴趣。

(四)开放动态的阅读过程的回归

语文课标对阅读的性质作了如下界定:“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诚如一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当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的第三个里程碑”。阅读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环境下人类学习方式的变化。

首先,要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封闭为开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自主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阅读,从而获取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和努力挖掘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的阅读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作为一名专业阅读者,应当充分调动自身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取舍与整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少年时代鲁迅”的阅读专题,将《鲁迅自传》《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文章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阅读交流、专题研讨,了解鲁迅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探究青少年时代生活对鲁迅先生成长历程、思想发展变化及文学创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整合阅读,学生不仅认真阅读、讨论了老师推荐的文章,而且有的学生还到网上查找和下载了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有的学生则到图书馆借阅《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书籍,认真阅读,并做了阅读摘抄。

最后,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到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且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多媒体、互联网都是青少年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新生事物,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了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我们呼唤阅读教学早日“回家”。

(作者简介:徐金国,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多次在省、市、区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应邀在广东、福建、浙江、河南、安徽、南京等地上示范课、讲座,出版了《智慧语文》《<水浒传>深度导读》专著2部,主编《课堂生成的智慧》等教学用书20多部,是《中学作文教学与研究》《作文快寄》《语文报 中考版》等多家报刊特约编委。)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各股室所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