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岗位职责(大学)

2024-04-15

馆长岗位职责(大学)(精选7篇)

篇1:馆长岗位职责(大学)

1.负责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

2.负责制订年度购书计划和购书经费的预算、管理。

3.负责采集各种类頸的书刊资料及电子文献。

4.负责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情报保障。

5.负责开展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文献复制、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服务工作。

6.负责对用户进行教育(上检索课等),培养师生情报意识和利用文献的技能。

7.负责馆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8.负责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研究,逐步对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手段实行现代化管理。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2:馆长岗位职责(大学)

1.殡仪馆实行馆长负责制。馆长对本馆的行政、业务和经营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组织职工全面完成各项殡仪服务工作。

2.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殡葬改革方针;同时,要熟悉殡仪管理的法规政策,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3.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工的集体作用,实行民主集中制;全馆职工要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把殡仪馆建设成精神文明的窗口单位。

4.主持召开馆务会议,制定发展规划和全年的工作计划、经营目标以及重大的改革方案等;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行政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5.经常深人第一线,检查各部门服务工作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关心职工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及时解决职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7.组织全馆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滨葬管理法规、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业务素质、服务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

8.对本馆的各个岗位和各项业务,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敢抓敢管、措施得力、奖惩分明;要定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9.主持召开馆长办公会议,讨论全馆人员的聘任、调配、任免和用工等事宜;负责审批全馆各项经费支出和财务预决算及特殊丧户的丧事消费减免等事宜。

篇3:馆长岗位职责(大学)

用“三个一切”诠释“以人为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服务以读者为本”就逐渐为业界所认可, “读者就是上帝”成为很多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口号。2003年, 湖南大学图书馆将这一理念细化为“一切为了读者, 为了一切读者, 为了读者的一切”, 这是该馆读者服务的内涵、外延与标准要求。郑章飞馆长进一步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切为了读者”, 这是湖南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涵规定性。图书馆工作永远只有一个中心, 那就是读者,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围绕读者展开的。读者需要的, 图书馆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去满足。如24小时在线服务, 需要图书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学校没有任何支持, 刚开始也有许多馆员不理解, 但最终之所以能够克服阻力做下来, 是因为图书馆在前期调研的时候发现读者有这个需求, 而需求就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为了一切读者”, 这是湖南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外延规定性。大学图书馆作为社会产物, 应该属于全社会共有的机构或组织, 它是为人类文明服务的, 所以它的服务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利益群体。同时, 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僵尸账户”, 他们从入校以来从来不进图书馆读书。因此,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已有的读者, 还有那些潜在的读者, 可能需要信息服务的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不断拓展服务时空;另一方面“创造”信息需求。如通过联盟、共享, 为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激活校内“僵尸账户”。由于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成功, 2008、2009年湖南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首批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基地”称号。

“为了读者的一切”作为湖南大学图书馆服务标准的规定性, 同样有其特殊的意义。大学生读者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几年, 图书馆应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化素质, 要利用一切可能的空间与手段, 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 激发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 营建学习型校园, 以培养能够自适应信息社会的大学生。

用“两心一态”经营大学图书馆

在一所大学里, 图书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馆长又该是什么样子?对于这样的问题, 郑章飞馆长看得比较淡然。他说, 较之于从前教师、图书馆和实验室是构成大学的三大支柱, 教务长、图书馆馆长、总务长是一所大学的三个重要人物, 眼下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还是那句老话“有为才有位”, 地位是相对的, 也不好去比, 要从工作中体现。图书馆对于大学的作用相较于其他部门, 可能更为隐性和更需要时间, 所以不要纠结于一些具体事情或说法而让一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停滞不前。

毕业于湖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又在此多年担任馆长, 郑章飞馆长认为“馆长”要有“两心一态”:有爱心, 有事业心, 有“自作多情”的心态。

有爱心。馆长的心里要装着读者, 用“三个一切”的理念为读者着想, 比如“一站式”服务, 读者有这种需求, 尽管其背后需要图书馆做大量工作, 但图书馆要想方设法去做, 对于馆员则尽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有事业心。郑章飞馆长主张大学图书馆馆长“职业化”, 而不少学校采用的“轮岗制”会存在一些弊端。因为图书馆是业务单位不是行政机关单位, 就像一个学院的院长, 必须是某个学科的领军人物, 不可能经常更换。再者院长或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或者过两年就调走了, 所以难以深入图书馆的工作。而图书馆工作需要投入很多, 短时间内又很难见到显性的成果或回报, 因此需要很强的事业心。馆长做得好不好与投入精力的多少有很大关系。

有“自作多情”的心态。郑章飞馆长坦言, 有时也觉得做馆长很累, 会想是不是可以休息一下, 只要不出什么大事, 安于现状, 也并不会有人来找麻烦。但内心却让自己不能这么做, 常常是并没有人要求图书馆一定要做什么, 他们也要想办法去做, 去向有关领导和部门申请人、财、物的支持。每当这时, 他都会说, 这不是为了自己或是图书馆员在争取, 而是为了读者, 底气也就足了。

用“扁平结构”组织服务模式

当下, 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都在尝试打破传统的图书馆部室设置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读者需求的部门建制。

湖南大学图书馆由原湖南大学图书馆和湖南财经学院图书馆于2000年合并而成, 2002年原湖南省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并入, 共同组成了新的湖南大学图书馆。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 也经过了三次变革, 前面两次采用了大学图书馆主流的组织结构方式, 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责、权、利不清与分馆工作难协调, 尤其是对于读者的建议与投诉, 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

2009年, 湖南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彻底整合, 对所有岗位进行岗位分析、岗位设计, 并形成系统的《工作岗位说明书》,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部门设置, 并按工作流程与读者的便捷性把部门分成三大块:整合服务部门 (读者服务中心、科技查新中心) 、常规服务部门 (文献借阅部、特藏分馆、北校区分馆) 、后台支撑部门 (文献采访部、资源加工部、数图建设部、研究合作部、办公室)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最大特点是既保证传统图书馆采、编、流的系统性, 又体现了读者服务的“扁平化”, 使读者需求能够通过两个整合服务部门“一站式”解决, 从而较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与空间的价值。

在院系资料室的设置上, 合并初期, 学校下设30个院系 (现调整为23个) , 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资料室, 总体资源构成情况比较复杂。2004年前后, 借助211工程二期项目建设, 图书馆对全校文献资源体系进行规划, 确定了“总馆+分馆+专业分馆”的资源布局模式, 一方面将原湖南大学图书馆确定为总馆, 原湖南大学老图书馆确定为特藏分馆, 原湖南财经学院图书馆确定为经济分馆 (北校分馆) , 形成物理上的分工协调;另一方面, 通过院系回溯建库与统采统编, 建立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OPAC) 的资源整合, 并根据资源的学科属性形成11个虚拟专业分馆。

郑章飞馆长说, 通过这种方式, 虽然有效地解决了合并院校文献信息资源典藏、读者借阅、院系协调等一些问题。但由于学校的院系还无法根据学科的相近实现地理位置上的聚集, 加上一些体制原因, 过去和目前图书馆都难以建成物理空间上的专业分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 学科服务的深入, 将资源按学科进行整合, 建立学科门户, 并与相应学科服务相结合, 应该是发展方向。将来, 待条件成熟, 可再按学部组建专业分馆, 管理上可以参照财务系统的“会计委派制度”, 即由总馆派人到各专业分馆工作, 派出人员的人事关系归图书馆统一管理, 各类资源也归图书馆所有。

用“学生参政”深入教学服务

郑章飞馆长说,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与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信息服务也进入“买方市场”。图书馆在采购文献资源时如果“大包大揽”, 用户可能不会“买账”, 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为有效解决图书馆文献信息采和用之间的矛盾, 并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机制, 图书馆大胆创新, 像前面谈到的聘请学生馆长、学生采访专员就是2013年4月全面推出的新举措, 目前来看, 效果非常不错:学生馆长已经参与图书馆管理;学生采访专员仅培训阶段就提出合理化建议数十条。

为了使这些举措不流于形式, 图书馆以“四实”作为保障, 即目标实、责任实、权利实、考核实。

一是目标实, 将各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确保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学生馆长和学生采访专员, 正式上岗前要在图书馆的每个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小时的培训, 并且做到阶段有进度、培训有大纲、课前有交流、课后有评估。

二是责任实, 对于每项工作都明确岗位职责是什么, 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并以工作文件《学生馆长工作说明书》和《学生采访专员工作说明书》的形式制度化, 比如学生馆长每周工作8小时, 其中有2~3个小时是固定时间, 便于大家与他沟通交流。

三是权利实, 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实干, 就要有明确的责、权、利, 对于重点工作在绩效上给予足够的倾斜, 比如学生馆长的“待遇”包括为期10天的师徒式培训、本科期间2 000元的购书基金、3 000元的培训发展基金、一次国内免费参观学习机会和“终身荣誉馆员”证书, 这些都让大学生们十分心动。

四是考核实, 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方法,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以惠读者。

用学科馆员提升信息保障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2013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上热点话题之一。郑章飞馆长说, 早在2003年, 他们就尝试创建学科服务体制, 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科馆员的规范性文件, 但进展得并不好。2008年, 总结经验并结合新的发展形势, 他们开展了一步到位的学科服务。首先是点对点的高层次学科服务, 即针对全校50多名学科带头人 (二级教授以上) 每人配有专门的学科馆员;其次是点对面的一般性学科服务, 即由每名学科馆员负责几个学科或学院的工作, 包括面向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培训, 面向某一学科、团队或课题组的专题培训等用户教育。

关于学科馆员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担任, 郑章飞馆长说, 他们曾经有一个误区, 就是学科馆员应该有图书馆学和所服务学科的双重学科背景才能胜任, 但这样的人才很难找。事实上所谓专业背景是相对的, 即便是学化学专业的人, 如果不是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研究, 也很难跟上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所以说学科馆员并非一定要有所服务学科的专业背景, 因为他们并不是要做科研, 不用完全懂得科研人员的工作, 而是要做好文献的统计分析工作。在他看来, 学科馆员带有较浓厚的个人化色彩, 工作的好坏与个人能力和所投入精力有很大关系, 所以仅凭一些量化的工作指标难以全面评判其工作成果。

郑章飞馆长为学科馆员设计了三个发展层次:一是基本层次, 即按照学科馆员工作规范基本流程做好基础服务;二是提升层次, 即工作中有亮点, 在深入的服务过程中有所创新;三是引领层次, 即能够自己摸索出一套新的工作规范, 对其他馆员有示范带动作用。作为馆长, 他鼓励馆员向更高层次发展, 并为此创造条件和建立激励机制。

用联合保障凸显资源特色

2002年, 湖南大学确定了“以实体馆藏为主, 以虚拟馆藏为辅, 以资源共享为补充”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首次把资源共建共享纳入图书馆发展的战略层面。2009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又提出了“自有资源与共享资源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对于图书馆联盟建设或者说共建共享, 湖南大学图书馆高度重视, 先后加入了各级各类联盟体系。经过10余年的实践, 对于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的作用, 郑章飞馆长用四句话来概括:对资源配置增质增效;对服务提升举足轻重;对教学研究雪中送炭;对学科建设锦上添花。

在他看来, 联盟合作应该包括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信息共享、资源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是联盟合作的初级阶段 (形态) , 其实质是互为联盟方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联盟都停留在这一阶段。“资源共建”是联盟合作的中级阶段 (形态) , 其核心是联盟各方的资源整合, 包括三层含义:整、分、合。“整”就是确定联盟的整体目标, 即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分”就是通过任务与资源体系分解、分析, 确定联盟各方的资源优势、资源建设的重点;“合”就是通过公共平台, 将联盟资源按一定的规则融合在一起。“资源共享”是联盟建设的高级阶段 (形态) , 即“战略性联盟”, 合作的资源除文献信息资源, 还包括人、建筑、设备、研究等一切可以共享的资源。

湖南大学图书馆作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所在馆, 目前同时参与这三种形态的联盟建设。纯信息共享的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湖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资源共建的如湖南省区域图书馆共享平台、岳麓山地区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共享的如湖南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战略联盟。

联盟建设对湖南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正在凸显。湖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 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没有走“大而全”的道路, 而是依托联盟建设, 彰显三大特色: (1) 以学科为导向的商用数字资源特色; (2) 以理工、经济为重点的印本文献特色; (3) 以湖湘文化为切入点的专藏与自建数据库特色。尤其是在专藏与自建数据库上, CALIS二期建设了“书院文化数据库”和“湖南人物数据库”;在CALIS三期, 又新建了“湖南民俗数据库”。此外还利用湖南大学“千年学府”的优势, 创建了湖南大学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 其中包括湘籍台湾竹雕大师李佑增捐赠专藏和杨度研究中心等。图书馆还以特藏分馆为主体, 依托湘籍名人作品纸质资源和实物, 开办艺术品展览活动, 形成了特色和品牌。

用绩效管理缓解人力“瓶颈”

郑章飞馆长说, 开拓新的服务功能常会遇到一些阻力, 但不能因为反对意见多就不去做, 做不做, 要以读者需求为准绳。图书馆发展到今天, 有些传统功能逐渐萎缩, 有些新的功能就要去拓展。而作为一名馆长, 必须要去开拓。但是, 湖南大学图书馆作为合并的老牌大学图书馆, 为了服从学校大局, 消化学校改革过程中相对过剩的人力资源, 十多年没有引进专业人员, 尤其是专业应届毕业生。现在馆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 许多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在推行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图书馆一方面加强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绩效管理来缓解人力“瓶颈”。

以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为例, 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推出过程。据郑章飞馆长介绍, 几年前图书馆机构调整时成立了读者服务中心, 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物理空间上的“一站式”服务, 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一方面是教师和研究生很少来图书馆, 另一方面无法惠及在校外、甚至海外工作的学者。调查发现, 读者还是更喜欢网上咨询。但开设24小时网上咨询服务会有一系列的问题:馆员能接受额外的工作吗?办公是在家中还是在图书馆?时间是到22:30还是通宵?最终, 他们根据读者需求决定, 由馆员在学校图书馆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中, 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同时, 也会考虑馆员的休息问题, 比如值班倒休, 晚上12点以后可以睡觉, 并为此设计了任务呼叫提醒软件等。24小时服务推出一个多月以来, 解决读者咨询问题近千个。

谈及图书馆的24小时开放, 郑章飞馆长说,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很少有做到的, 但等湖南大学图书馆改扩建完成后他们会做。其实他一直不主张学生将图书馆当成自习室, 而24小时图书馆主要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通宵自习的需求。但现在读者有这个需要, 所以图书馆会尽量满足。之所以现在没做, 是因为24小时图书馆并不是全馆开放, 而是需要一个与主馆隔开的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新馆的建设就会考虑开辟这样一个空间, 不会因为读者需求少而不做。

用创新思维演绎文化传承

近些年, 许多高校在新建或改建、扩建图书馆, 湖南大学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传承与创新是个重要问题。湖南大学起源于岳麓书院, 作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 其图书馆同样历史绵长。自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以来, 除岳麓书院御书楼外, 专门的图书馆建筑有过三幢, 包括1933年落成的图书馆 (蔡泽奉设计, 1938年毁于日军轰炸) 、1948年落成的图书馆 (柳士英设计) 、1985年落成的图书馆 (巫纪光设计) 。这三幢图书馆, 无论是否现存, 在当时都是轰动一时的地标性建筑, 在现在仍具有图书馆建筑的借鉴与研究意义。

郑章飞馆长说:“正因为历史的厚重与责任, 在改建、扩建、新建或者修缮图书馆时, 我们都非常慎重。”如2009年对柳士英先生设计的图书馆进行修缮时, 当时的图书馆因为使用功能的不断改变, 经过多次浮躁的装修与改造, 已面目全非!修缮一方面要完成技术上的加固或新建, 另一方面更要延续旧建筑的历史使命并完成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所以, 图书馆提出了“空间整合、修旧如旧”的修缮改造理念。

现在, 图书馆扩建也纳入议程, 他们提出的“藏于名山、藏于地下、藏于内涵”的“三藏”扩建理念, 也得到学校高层与设计方的认可。郑章飞馆长认为:图书馆经典建筑不是现代元素的叠加, 而是人、书、设备等诸多元素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 “传承”就是图书馆建筑要继承民族的元素, 如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创新”就是图书馆建筑要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两者并不矛盾, 完全可以共生共长。

郑章飞,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研究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和图书馆管理, 近年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部省和厅级项目近10项, 主编、参编专业著作近10部, 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主要有《现代信息检索》《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Academy Culture Database》《文献信息数字化与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事业60年》等, 部分论文被SCI, ISTP, CSSCI收录或获奖。

篇4:业务馆长岗位职责

2.组织本部门职工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整体素质,严守职业道德,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差错和事故发生。

3.工作、卫生、安全责任到人,经常性地督促、检查工作任务完成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带头遵纪守法,不收馈赠,积极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拓宽服务项目,争创两个效益。

5.主持召开有关会议,解决和处理业务等工作事宜,做好各班组的协调工作,负责向上级汇报请示工作,掌握本部门的考勤、工作情况,月有记录、季有小结。

篇5:图书馆馆长岗位职责

一、在教务处长领导下,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图书馆建设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武装全馆工作人员头脑,组织带领全馆工作人员为学院顺利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卓有成效地提供图书资料、期刊杂志、报纸、档案等文献资料保障。

二、一流的重要体现,是学院建设发展的三大硬件构成之一。引导全馆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科学教研服务的思想,把学院图书馆建设成为德育教育的策源地;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柱;科研活动的强大后勤基石;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主要学习进修活动场所。

三、根据我院图书馆逐年发展壮大的客观情况和建设现状,制定、修改、充实、完善我院图书馆全面建设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因为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工作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为着维护图书馆工作正常运行,维护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制定出《图书管理流程图》、《教材管理流程图》、《期刊杂志管理流程图》、《报纸管理流程图》、《新书新刊采购工作流程图》以及《借阅规则》、《阅览规则》、《书刊遗失、损坏赔偿和超期限罚款管理办法》以及《图书馆文明守则》,为学院图书馆全面建设升级提供行为规范和制度保障。

四、根据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图书馆建设学期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及长远发展规划和学期学年工作总结。组织专人经常收集书刊出版动态,拟定每月采购计划报请院长审批后贯彻落实执行,力求货比三家,优质廉价,用较少的钱购买更多更好的书、刊杂志。

五、经常组织图书、期刊管理工作人员编写提供新进书、刊阅读推荐信息,尽可能将热销书刊、各专业学科建设的新观点、新理论及时介绍给广大读者、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和现有书、刊利用率。

六、定期检查全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和全馆六大项目管理运行状况,及时表彰好人好事、随时纠正不良现象,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使全馆各个方面的工作,始终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学院全面建设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七、经常检查学院图书馆书库陈列室期、刊阅览室、档案室、报纸借阅处的消防安全设置是否经常处于良好使用状态,教育全馆职工和广大读者做好防火、防盗、防虫、防鼠、防霉等安全护卫工作。

八、根据我馆专职工作人员太少的实际情况,随时准备补位接替馆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使我院图书馆经常处在开馆之中。

篇6:美术馆馆长岗位职责

1、负责美术馆日常运营管理;

2、指导策划各类艺术品展览及艺术活动项目;

3、监督展览及艺术活动执行;

4、制定美术馆宣传推广策略并加以实施;

5、负责与国内其他美术馆及相关文化艺术机构进行馆际交流,收集各类美术信息,做好外事活动的资料汇总和整理工作;

篇2:美术馆馆长岗位职责

1、负责美术馆日常运营管理;

2、指导策划各类艺术品展览及艺术活动项目;

3、监督展览及艺术活动执行;

4、制定展览及活动计划及预算,并监督执行;

5、制定美术馆宣传推广策略并加以实施;

6、建立辐射全国的艺术行业信息网络(包括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资料及动态)。

7、负责与国内其他美术馆及相关文化艺术机构进行馆际交流,收集各类美术信息,做好外事活动的资料汇总和整理工作。

篇3:美术馆馆长岗位职责

1.管理、运营画廊。

2.策划、运筹美术展览。

3.负责管理画廊的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

4.负责艺术品销售与拍卖的相关事宜。

篇4:美术馆馆长岗位职责

一、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文化、美术馆、藏品的法律、法规,坚持___理论、___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文化艺术“二为”、“双百”方针,把握好美术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原则。

二、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美术馆事业发展规划、及阶段性工作计划,加强对全过程的督查、控制、协调工作。

三、不断更新理念,转换运行机制,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

四、按时按质完成局行政和有关上级条线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服从和维护大局利益。

五、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

六、抓好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组织岗位培训等各种形式,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七、加强财务、资产、安全、卫生、综治等各项内部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秩序。

八、实行馆长全面负责制和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制度。

篇5:美术馆馆长岗位职责

1、负责M

concept展览馆的对外宣传工作;

2、负责与艺术家合作事宜的联络、协调和跟进;

3、负责展览馆布置和活动统筹;

4、负责馆内的保安工作,确保艺术品完整无缺;

篇7:馆长岗位职责(大学)

从2011年5月试运行至今不到两年,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以下简称“人图”) 新馆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功能定位, 迅速成为该校师生争相前往的“精神殿堂”, 并吸引了国内外同行不断前来学习、交流。到底是什么让人图如此独具魅力呢?馆长刘大椿与记者畅谈了他的办馆思想。

可以说, 现在的人图新馆无论从建筑外观、设备设施, 还是系统技术, 乃至家具配置, 都属于国内一流水平。当初在新馆设计建造之前和之间, 他们认真考察国内外多座著名图书馆, 吸收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 并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 就是为了建设一座真正满足师生需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现代高校图书馆。刘大椿馆长说:“新馆建成后, 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外观、设施和技术上, 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人图新的办馆理念, 促进了馆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让人图真正成为师生满意的图书馆。”

1 多元空间迎接挑战

一座图书馆的布局和设施总是和它所提供的服务相辅相成, 传统图书馆相对单一的工作模式和环境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人图新馆从建设之初, 就在考虑如何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变化。

人图现有两座馆舍, 总建筑面积5.6万多平方米, 藏书总量350万册, 各种数据库300多种, 馆员170余人。新馆于2011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 是集藏书、阅览、展览、研究、办公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图书馆, 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总藏书量为200万册, 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了厚重、开放、谨严、方便的办馆风格。

刘大椿馆长说:“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与此相适应, 图书馆的设计布局也要多元化。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人图正朝着多元空间、多元服务的方向发展, 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还、纸本和数字资源整合等服务, 还要为广大师生创设一个学习研讨的环境, 我们正在努力将人图打造成三位一体的多元空间, 即信息资源空间、学习研究空间和文化艺术交流空间。”

具体来说, “信息资源空间”就是针对人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为师生提供多种载体形式、多个学科内容的完整齐备的“一站式”资源获取和共享空间。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使用空间, 要让读者在这里十分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 本馆有的可以直接使用, 没有的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其他方式获得。

“学习研究空间”是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图新馆设置了多个学习室、研讨室、视听室等独立的研修空间, 本校师生可通过网络平台预约免费使用。这里设备齐全先进, 有网络、电视, 也有图书馆资源, 所以很多教师会带领自己的课题组在这里开展研讨活动。

“文化艺术交流空间”是为了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图书馆四层设有“人图艺术馆”, 这里会定期举办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展。三层的多功能厅和精品视听室, 每周都会免费播放影视作品及网络讲座, 还会举办艺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 曾请到台湾著名音乐评论人讲授古典音乐赏析。记者采访时恰好在四层碰上工作人员准备悬挂刻有“人图艺术馆”五个大字的牌匾, 金底黑字, 暗红木框, 大气典雅, 刘馆长还被叫去“定夺”如何悬挂。

多元空间的概念体现了人图新馆建成后, 硬件和软件的全面提升。读者来到这里, 不仅可以借阅资料, 学习研讨, 还能受到文化和艺术的熏陶, 自然会喜欢走进图书馆。多元空间的构建有助于实现多元服务, 刘大椿馆长认为这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2 新理念贯穿各环节

2009年, 人图提出了“特色人图、数字人图、专家人图”的发展理念, 新馆建成后, 这些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落实, 刘大椿馆长正带领着他的团队赋予人图更丰富的内涵。

“特色人图”的建设彰显了人大的学术特色和学术积淀, 也丰富了人图馆藏资源的内涵, “古籍特藏”和“人大文库”是其中两项重要内容。人图拥有线装古籍 (1911年以前) 40余万册, 其中清代以前的善本2 000多种, 还有民国时期 (1911年至1949年) 出版物10余万册和1万多册解放区、根据地出版的图书, 古籍特藏部也因此成为很多领导、专家到馆的必去之处。“人大文库”为馆藏资源建设开辟了新的方向, 成为展现人民大学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刘大椿馆长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校友中, 有很多人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并占有重要地位, 收集他们的著作并开辟专门空间进行展示, 不仅是对人大图书馆特色的最好诠释, 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学术成就的舞台。为此, 2010年3月, 人图组建了一个特别部门—文库工作部, 以加强此项工作。目前, “人大文库”的入藏著作已从最初的不到1万册增加到9万册, 其中图书4万册, 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5万册, 当下正在着手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也纳入其中。

“专家人图”的概念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其实质就是让图书馆成为资源丰富且可方便获取的读者手边的“资源专家”。从广义上讲, 在人图新馆一层有2 000多种中文、600多种外文报刊, 二层是图书流通借阅部, 有自助借还设备, 三层有完全开放的多媒体部和库本, 如此丰富优质的资源和先进的设施很自然地让读者感受到置身于信息的海洋里与身边的“资源专家”在交流, 十分方便、惬意。而从狭义上讲, “专家人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依靠学科专家进行资源建设, 人图邀请了20多位关心图书馆建设的本校院系的院长、系主任、教授及海外学者, 参与到资源的采购建设中来。二是推进学科馆员制度, 图书馆组建了6个工作小组, 其中5个小组分别针对学校的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经济学部、法政学部、理工学部等5个学部而设置, 还有1个机关行政小组是专门为行政部门服务的。每个小组有3至5名学科馆员, 他们会经常走进自己所负责部门的院系和单位, 与专家及课题组联络, 对资源的应用进行引导和培训, 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有的甚至直接参与课题的研究。

“数字人图”是当下的建设重点, 也是新的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 人图数字资源的购买经费逐年增长, 已从2001年的56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 100万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数据库300多个, 其中电子期刊4.3万余种, 电子图书140万种, 覆盖了学校具有的全部学科。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教师说, 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人图和国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相比差距并不大, 他在国外经常使用的数据库, 在这里全都可以看到。刘大椿馆长特别强调, 在数字资源建设中有两个问题不能忽视, 一是与纸本资源的配比, 对于理工类学科而言, 由于知识更新发展较快, 数字资源显得更重要, 但有些基础性、综合性学科的资源, 还是纸本形式更合适。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许多读者比较青睐纸本文献。这类研究比较侧重于理念和思想创新, 需要对照、斟酌和分析, 往往需要同时看很多著作, 这时若有五六本书摆在面前, 显然比到屏幕上一页页去翻更加惬意。二是对数字资源的性价比进行统计分析, 数字资源虽然重要, 但也不可能全部都买, 要看看哪些是必需的、好用的, 哪些是少用的、一般化的, 通过调研把性价比真正搞清楚。此外, 图书馆还应为读者提供一个检索资源的统一平台, 以减少他们查找的时间。

3 凸显“三性”支撑教科研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撑, 多元空间的设置和新理念的建立, 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里, 人图更应当切实遵循“三性”原则, 肩负重任。

刘大椿馆长说:“要想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支撑, 图书馆在馆藏和服务上必须要具备基础性、国际性和多样性。”

基础性是指馆藏建设在基础上要齐全。人图馆藏以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为主, 文理兼顾, 纸本和数字资源协调并重。中国人民大学拥有文科类的一级学科20多个, 二级学科100多个, 基本涵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所有学科, 与此相适应, 人图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信息资源配备也要比较齐全, 古籍、近现代文献都要有, 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学科, 不能缺少那些基础性的重点资料。近年来学校又开设了物理、化学、环境和信息技术等精干的理工科专业, 对此图书馆也重点配备了数字资源和外文纸本文献。有些资源虽然可以根据读者的多少来决定是否购买, 但也要分情况, 如果是有关某些学科的基础性、经典性的资源, 即使用的人较少也要购买。比如各种统计类数据库, 人大许多专业都可能会用到, 那就要考虑购买。

国际性是指图书馆的文化交流责任要扩展。这种交流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一是引进先进的世界文化资源, 人图的外文资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二是人员的往来, 人图新馆自建成以来, 已派出近20人次到境外著名图书馆访学, 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国际著名图书馆的学者前来访问, 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长。这些交流让人图能够放眼世界,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世界一流的追求、务实进取的精神, 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多样性就是前面提到的为读者提供多元空间和多元服务, 这已经成为新人图的重要特色。

4“心脏”应该回归学术

虽然国外学者有“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之说, 但是在中国高校, 图书馆的地位似乎并没有这么高, 往往处于说起来很重要、实际上并不十分受重视的地位, 而人图正在以“学术为本”的思想逐步奠定其在师生中的位置。

刘大椿馆长说:“我们常说, 图书馆办得好不好, 其实首先要看校长, 而不是看馆长。因为有些重要问题并不是图书馆自身能解决的, 必须依靠学校, 校长重视了, 厉害了, 可能事情就好办了。从大环境上来看, 现在图书馆比过去更受重视了。但图书馆若要想发挥‘心脏’的作用, 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回归学术, 二是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回归学术”是指图书馆所有的理念和服务都要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游离于学术之外的图书馆无法成为大学的“心脏”。例如, 人图的多功能厅和精品视听室, 其中的设备、设施非常先进, 但它们的主要功能却和剧场不一样, 在这里定期播放的影片和举办的视听讲座, 都是有规划、成系列、围绕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开展的, 目的是创设一种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同时, 一些教授和专家也会在这里举办学术鉴赏会, 让一流的设备服务于一流的学术。将图书馆的研习空间和馆藏资源相结合, 为学术研究提供优质环境,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独特功能。

所谓“精神家园”, 就是创造一种读者喜欢的氛围, 将图书馆打造成神圣的精神殿堂。这一方面体现在外观上, 比如人图新馆内悬挂了多幅人物油画, 他们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发明家。四层坐北朝南还立有一方精心设计的大型浮雕。这样处处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设计布置, 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独特而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想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还要能为读者提供高端服务, 比如学科服务、多元化的资源服务等。一般性的服务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 而高端服务则体现了图书馆的“内功”, 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服务主体, 它们只有靠人、靠我们的学科馆员才能完成。

5 做好馆长的秘诀

有人说图书馆馆长听上去是个“官儿”, 其实在学校里没什么地位, 但要做好并不容易。作为一名馆长, 他要面对的不仅是读者, 还有方方面面的人和事, 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去处理。刘大椿馆长认为做好馆长的秘诀就是:有眼光, 重行动, 善学习。

刘大椿馆长说:“作为一馆之长要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但是高校图书馆的馆长离不开内外两方面的支持, 在外需要学校方面的支持, 在内需要图书馆领导班子的支持。我任馆长以来经历了前后两任校长, 他们对图书馆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和支持, 给人图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氛围。我手下有6名副馆长, 大家每周召开一次办公会议, 共同研究布置工作, 各负其责, 绩效显著。”

除了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支持, 刘大椿认为馆长自己一定要有眼光, 要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动向, 能够在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并进行比较和取舍, 看看哪些在自己这里是应该做或必须做的, 哪些是目前做不到的, 哪些是将来也不适合做的, 这些概念形成之后需要逐渐变成全馆的理念, 让大家知道哪些事情着急去做, 哪些事情可以再等等。

不能光有眼光, 还要能付诸行动。馆长应善于吸取大家好的思想和意见, 支持他们去创新, 并且设法将好的想法转变成可执行的做法, 否则只是空想、空谈, 很难让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眼光和行动都离不开学习。刘大椿馆长说, 图书馆长中一般有两类人, 一类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士, 另一类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于前者来说, 重要的是能够跳出自己的专业去研习整个学科的发展动向, 不要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具体业务;后者可能比较了解一般学术的发展, 却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了解, 馆长不光是专门领域的学者, 还要熟悉图书馆的运行机制, 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总之, 不论是哪种出身, 都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要不断学习, 倾情投入。

除此之外, 同行交流、同业互动也很重要。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BALIS) 管理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北京中心均设在人图。刘大椿馆长说, 这些联盟在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联盟让同行之间有了交流互动, “我们知道别人在做什么, 我们在做什么也会告诉别人, 大家彼此学习和交流, 可以少走弯路, 相互促进。人图每年都会接待上百人次的参观, 这既是为大家服务, 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敦促。”

6 做好底层建设应对五大变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术图书馆将会消亡”的观点不断扩散, 不少图书馆人对此也缺少了底气。刘大椿馆长说, 只要有高校, 就会有图书馆, 它不会消亡, 只是会面临许多变化。所以当前主要考虑的是变化问题, 而不是消亡问题。

刘大椿馆长认为, 对于建设一座“好的”图书馆的目标来说, 当下中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才是刚刚“脱贫”的状态。人图原来的基础设施也较差, 新馆建成后才有很大改观, 但仍有许多底层建设工作要去做, 如果现在就总想着“消亡”的问题, 似乎有点儿庸人自扰。当然, 不能不尽早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的格局和功能上。

一是出版格局的变化。目前数字出版才刚刚开始, 还只是纸本出版的一种延伸, 而未来的数字出版从审查制度、出版形式到作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将是一种极其不同于纸本出版的模式。例如, 现在比较流行的博客, 虽然还不是正式出版形式, 但它里面常显作者的最新观点, 并且面对大量受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出版行为。未来博客将会如何出版、传播, 很难预料, 但肯定与现在有所不同, 值得研究。

二是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传统阅读最重视经典阅读, 现代阅读却是海量阅读, 这种方式是碎片化的, 时效性强, 特别注重功利。现在写一篇论文, 首先会上网查看大量相关文章, 但不可能对每篇都完整地去看, 最终能用上的部分其实很少, 筛选起的作用极大。

三是存储方式的变化。以前书库和阅览分开是常态, 现在则多为混在一起。今后将有更多种存储方式, 有书库、数据库, 以及多媒体、网络, 光碟等, 还有云服务, 大量的资源其实并不在书库里。

四是传播手段的变化。以往知识的传播是单向的, 图书馆有什么, 读者就看什么, 今后更倾向于互动式的, 就像现在有许多读者都在和网络媒体进行互动一样, 读者可以提出要求, 经常与资源的构建者实行互动。

五是服务层面的变化。未来“图书”的概念会比今天更为扩张, 已全然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书籍, 而变成了一种符号。图书馆不只是图书存储和借阅的空间, 像前面提到的要提供多元空间和多元服务, 图书馆的格局和目标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7 去除“两化”的图书馆精神

大学要有大学精神, 图书馆是大学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也应该有自己的问题和追求, 在刘大椿馆长看来, 其根本就是去功利化和去行政化。

刘大椿馆长说:“图书馆既要以学术为本, 又要以读者为本, 否则自己的业务搞得再高端, 读者都不可能满意, 也不会有太大意义。而要想做到这两点, 就要去除‘两化’—功利化和行政化。”

先说去功利化。身处社会之中, 个人和单位都不可能完全不讲功利, 但如果做什么事情首先就考虑有没有好处, 未必会真的带来好处。刘大椿馆长说, 对人图新馆的研讨室等设施, 他们开始也考虑过收费, 但是收多少合适?收来的钱用来做什么?结论是, 收费可能会带来一点经济效益, 但对图书馆整体来说意义不大, 也许还难以避免负面作用。所以, 从大处着眼, 还是完全免费更好。再比如对于开放获取的看法, 目前由于涉及版权, 可能这项工作推动起来会有一定问题。刘大椿馆长说, 虽然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但作为图书馆, 毫无疑问应该朝这个目标努力, 即便做起来有困难, 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完全否定它。知识首先是公共品, 科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知识为全人类所共有, 这是知识的第一原则。而像专利等知识产权, 并不是知识的第一原则, 而是为了保护知识的创造、为了促进更多知识的创造才提出的。如果某种做法并不能促进科技创造, 仅仅服务于某种特定利益, 就不能全力维护它。正如经济垄断会制约经济发展一样, 知识垄断也会制约新的创造, 它们都不是我们应倡导的。

再说去行政化。图书馆不能屈从于“长官意志”, 要尽量少受外界的干扰和利诱。学校领导的意见当然要重视, 但是如果有些决定实有违于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学术精神相抵触, 那么图书馆就不能一味遵从, 而要善于去沟通, 尽量去争取改变, 相信只要讲得有道理, 一般还是会被接受的。对于上级的合理要求, 则应该遵从。例如, 学校要求图书馆延长周末开馆时间, 图书馆虽有困难, 即使加班、加人也坚决落实。再如, 学生以前反映较多的占座问题, 人图新馆现有2 200个座位, 500多个沙发, 目前得到较大的改善。现在虽然还没有抢座现象, 但逐渐有点紧张的苗头。因此改造旧馆环境, 新置七八百个座位的方案提了出来, 以便适时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刘大椿馆长说, 占座问题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目前来看, 图书馆的座位很紧张, 这是因为学校里没有其他更多、更完善的自修空间提供给学生, 如果将来教室的环境更好了, 都能无线上网了, 读者就不会一股脑往图书馆挤了。其实, 这也与我国高校的扩招有关,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大学图书馆无条件向社会开放, 怎么办得到?

8 新年寄语

此次采访恰逢新年即将到来之际, 刘大椿馆长特意写了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同时这也是对此次采访的最好总结。

上一篇:国外先进安全管理经验下一篇:自用车辆安全管理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