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文言文翻译

2024-04-13

报恩塔文言文翻译(精选4篇)

篇1:报恩塔文言文翻译

《报恩塔》阅读原文

【古文阅读】

报恩塔①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报恩塔》阅读题目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小题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报恩塔》阅读答案

小题1:(4分)(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小题2:(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小题3: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是”“去”两词的翻译,常考。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 “以字号”“生成”的翻译。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方法: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篇2:报恩塔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皓曰: 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注释】

第①选自《归田录》。,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第②开宝寺塔:宝塔名,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宋时一尺约合3072厘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座有名的木质结构的琉璃宝塔。该塔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焚毁。

第③在京师诸塔中最高:在京城所有的宝塔中最高。京师,京城,这里指汴京。诸,众,所有。

第④而制度甚精:而且设计很精巧。制度,规划,设计。

第⑤都料匠预浩所造也:是都料匠预浩负责建造的。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喻皓:亦作预浩、预皓、喻浩、喻晧,北宋初的著名建筑师,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所著《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已佚。

第⑥初:刚。

第⑦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远远看去,塔身不正,有点儿向西北倾斜。之,它,指开宝寺塔。倾,斜。

第⑧人怪而问之:人们感到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之,他,指预浩。

第⑨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不断吹它,用不了一百年,塔身就会正了。之,它,指开宝寺塔。

第⑩其用心之精益如此:他建塔时的考虑问题,就是这样的精密周到。其,他,代预皓。如此,这样。

【翻译】

篇3:报恩塔文言文翻译

南京报恩寺塔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之一,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英国的石围圈、土耳其的索菲亚大教堂、利比亚沙漠边缘的亚历山大地下陵墓一道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南京报恩寺塔遗址位于南京(E118°50′N32°02′)中华门外雨花路,该塔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营建工程浩大,耗时16年,耗资巨大,据清嘉庆《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记载,其费用合计白银达248万两。南京报恩寺塔九层八面,高达78.2米;塔的表面以白色琉璃砖和黄、绿、红、白、黑五色琉璃构件贴面,全身上下有金刚佛像万千,拱门两侧用琉璃构件砌成卷门,琉璃构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有狮子、白象、飞天、飞羊等佛教题材造型,为前代未见,是中国古代最精美的琉璃制品[1]。相关研究[2,3]认为南京聚宝山琉璃窑就是《明会典》中的聚宝山琉璃官窑所在地,也是南京报恩寺琉璃塔五色琉璃构件烧制地;《明会典》《天工开物》《太平府志》的文献记载和五十年代的南京聚宝山琉璃窑考古发掘[2]都认为南京聚宝山琉璃窑以安徽当涂白土为原料烧制琉璃构件胎体,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构件在南京聚宝山琉璃窑烧制,进而推断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构件胎体是以安徽当涂白土为原料,但以上结果皆从社会考古学角度出发对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构件胎体原料来源问题加以讨论研究,缺少相关科技测量数据做支持;为此,本文利用科学分析手段对胎体主次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胎体物相含量进行分析研究,拟利用科学分析数据对南京报恩寺琉璃塔胎体原料来源安徽当涂这一问题加以论证。

1 实验样品

实验所用样品总数为12块,其中安徽当涂明代建筑琉璃样品共6块,都来源于安徽马鞍山市当涂琉璃窑,为黄绿建筑琉璃筒瓦或构件残件,胎体呈灰白色。江苏南京明代建筑琉璃样品共6个,其中南京明故宫太庙黄釉琉璃构件1块;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样品5块,皆为黄绿建筑琉璃构件,胎体都呈灰白色;其中南京报恩寺塔样品编号JM-76、JM-77和JM-78由南京博物院提供,南京报恩寺塔样品编号JM-80、JM-81和南京太庙JM-45由南京市博物馆提供,南京报恩寺塔的部分样品照片见图1。

2 测试方法及结果

本文采用荷兰PANalytical AXIOS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端窗铑靶X射线管,Super Q软件对安徽当涂、南京琉璃样品胎体的主、次量元素化学组成进行定量分析,测试样品详细制备方法和主、次量元素化学组成定量分析的测试条件见文献[4],样品的主、次量元素组成定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利用日本理学公司的D/max-2550PC,18k W转靶X射线衍射仪,测试条件为管压40k V管流300m A,定量分析软件为Mauad;采用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方法对两地区琉璃样品胎体的物相含量做定量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2。采用ICP-MS法对两地区明代建筑琉璃构件胎体中Sc、V、Cr、Co、Ni、Cu、Zn、Ga、Rb、Sr、Y、Zr、Nb、Ba、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等28种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使用文献[5]中相同测试仪器、测试样品制备方法和测试条件,琉璃样品胎体的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见表3,采用德国耐驰有限公司的DIL402C型热膨胀仪测定琉璃胎体的烧制温度,测试样品规格为5mm×5mm×25mm,测试升温速率5℃/min,测试气氛为氮气,部分胎体样品烧制温度测定结果见表2。

3 结果与讨论

3.1 主次量元素分析及物相含量分析

建筑琉璃构件胎体的主次量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种类较多,若以每一种元素对应一元坐标轴,琉璃胎体的元素组成则对应于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难以用直观的图形方式来描述或比较其化学组成的异同。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当涂和南京的12个琉璃样品胎体主次量元素化学组成测试数据进行研究,该方法是主因子分析方法上的继承和发展,除了尽可能用最少的几个综合因子F1、F2等(Fi=x1i A+x2i B+…,A、B,…是元素含量;x1i,x2i,…是通过相应程序计算得到的正负加权因子)去提取研究对象的绝大部分信息外,既可反映样品点间的关系,即邻近样品点具有相似的性质而属同一类,也可反映出变量和样品间的关系,即同类型的样品点将被邻近的变量所表征。两地区琉璃胎体主次量元素化学组成因子分析结果见图2。

据表1知:(1)安徽当涂琉璃构件样品的化学组成中SiO2的含量在69.3~70.7%之间变化,Al2O3的含量在20.2~21.6%之间变化,Fe2O3的含量在1.6~2.2%之间变化,助熔剂R2O的含量在4.1~4.5之间变化。(2)南京报恩寺塔样品的SiO2的含量在70.5~70.9%之间变化,Al2O3的含量在19.5~20%之间变化,Fe2O3的含量在1.7~2.0%之间变化,助熔剂的含量在4.3~4.5%之间变化。南京报恩寺塔和太庙胎体与安徽当涂胎体的SiO2、Al2O3、Fe2O3和K2O主量元素含量和Na2O、CaO、MgO、P2O5和Mn O次量元素含量都非常接近;在图2主次元素化学组成因子分析结果上,南京报恩寺塔和太庙样品与安徽当涂胎体样品都相对比较集中,且相互交叉重叠在一个较小区域内,说明两部分胎体主次元素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从主次量元素组成方面支持安徽当涂和南京采用相近原料制备琉璃胎体。据表2中知:安徽当涂和南京样品烧制温度都在940~980℃之间,胎体物相组成十分相似,主要由非晶相、石英、莫来石、尖晶石为主,含有少量刚玉、金红石,并且各物相百分含量也十分接近,可以推断两地原料的矿物组成也比较接近;即物相组成方面也说明安徽当涂和南京采用相同原料制备琉璃胎体。又依据文献[6]明代安徽当涂建筑琉璃构件胎体烧制是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白土为原料研究结果,进而推断南京大报恩寺塔琉璃构件胎体是以安徽当涂白土为原料。

3.2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

陶瓷主次元素化学组成与古陶瓷的烧制工艺、烧成后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直接关系,往往受所使用的陶瓷原料种类变化不同影响,也受原料加工工艺及原料配比等工艺过程影响;而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微乎其微,是人工不能控制的,而且基本上不受工艺过程的影响,它主要反映原料来源的自然属性特征,因此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是研究判定古陶瓷产地、陶瓷原料来源较为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安徽当涂、南京太庙和南京报恩寺塔的12个琉璃样品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聚类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安徽当涂与南京太庙、报恩寺塔样品相互穿插聚为同类,说明两地区琉璃样品胎体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上具有很大相似性,推断两地区采用非常类似原料烧制琉璃样品胎体。

通过对表3中安徽当途和南京琉璃胎体的微量元素测量数据对比研究,发现两地区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都比较接近,其中元素Ba、Rb、Sr、Zr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可作为区域判定的特征元素。为了直观比较不同地区特征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本文采用产地研究中常用Ba/Sr、Rb/Zr等特征元素比值变化规律,来对琉璃胎体原料产地情况做进一步研究,其特征元素比值如图四所示。安徽当涂和南京琉璃胎体的特征元素Ba、Rb、Sr、Zr含量分布区域都相互重叠,且聚集在较小区域内,其中元素Ba、Rb、Sr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其含量波动比较大;元素Zr分布比较集中,其含量波动较小,两地区元素含量上都呈现了富Rb、Ba、Zr而贫Sr的元素特征。安徽当涂与南京琉璃胎体中Ba/Sr和Zr/Rb的值也十分接近,安徽当涂琉璃胎体Ba/Sr的值在10.2~15.3之间,Zr/Rb的值在1.1~1.6之间,而南京太庙与大报恩寺的琉璃胎体Ba/Sr的值在13.1~14之间,Zr/Rb的值在1.1~1.6之间,表明了安徽当涂和南京琉璃胎体微量元素比较接近,进一步说明两地区采用相同原料烧制琉璃样品胎体。

3.3 稀土元素分析

同一产地成因相同的玉石和采用相同原料烧制的陶瓷其REE的特征应该相似的,而且REE在低级变质、风化和热液蚀变等地质作用中保持相对的不活泼性,较好保留其原始信息[7]。稀土元素δCe、δEu分别是反映轻稀土元素Ce、重稀土元素Eu相对于其它稀土元素分离程度的重要参数,它能够灵敏地反映出所研究体系地球化学特征,对产地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陶瓷原料的精细加工原料对稀土元素影响较少,特别对La/Yb的值没有影响[8]。本文分别利用La/Yb的值为横坐标,δCe、δEu的值为纵坐标作图(如图5所示)研究两地区重轻元素分布特征,为了避免自然界中原子序数的奇偶效应,较好对比较安徽、南京琉璃胎体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本文以球粒陨石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为标准对琉璃胎体稀土元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标准化处理后两地区琉璃构件胎体的稀土元素绘图,得到如图六所示的稀土标准化模式配分图。

图5直观描述了安徽当涂与南京报恩寺塔样品的δCe、δEu、La/Yb分布区域相互交叉重叠,聚集在一个较小区域内;且δCe、La/Yb、δEu的数值都十分接近,其数值也相互包含和交叉,具有相同区域分布特征;图6中安徽当涂和南京琉璃胎体经过球粒状陨石标准化处理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也十分类似,都呈现富轻稀土元素,贫重稀土元素的稀土元素特点,也具有相同地域分布特征,从稀土元素分布规律上也说明两地胎体原料来源性相同。

4 结论

通过对安徽当涂和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构件胎体的主、次量元素、物相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及含量综合研究发现:安徽当涂和南京报恩寺塔的琉璃构件胎体的主次量元素、物相组成、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表明南京报恩寺塔和安徽当涂琉璃样品胎体具有相同地域元素分布特征和矿物组成特征,推测安徽当涂和南京报恩寺塔的琉璃构件胎体所用原料来源应该相同,研究结果不仅为南京报恩寺塔琉璃胎体原料来源于安徽当涂白土的文献记载之说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开展我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南京报恩寺塔”的复建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永平.举世闻名的南京报恩寺琉璃塔[A].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

[2]南京博物院.明代南京聚宝山琉璃窑[J].文物,1960,(2):41-48

[3]陈钦龙.明代南京聚宝山琉璃窑的几个问题.江苏地方志,2009,30-33

[4]段鸿莺,梁国立,苗建民.WDXRF对古代建筑琉璃构件胎体主次量元素定量分析方法研究[A].ISAC,09[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9-124

[5]古丽冰,邵宏翔,陈铁梅.感耦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商代原始瓷中的稀土[J].岩矿测试,2000,(1):70-73

[6]卢茂村.当涂县明代琉璃窑考察记[J].东南文化,1996,(1).113-114

[7]Hugh R Rollison著杨学明译.岩石地球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第110页

[8]李宝平,赵建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03年4第7期

篇4:报恩塔文言文翻译

关键词:格式塔;月亮意象;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05-04

“格式塔”一词指统一的有意义的整体。该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对单个元素进行剖析。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有完形趋向性,人在脑海中形成的关于这个整体的意象就是格式塔意象图式( Image Gestalt)。(库尔特·考夫卡2012: 997)在中国古诗词中,读者在阅读诗词作品的时候就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格式塔意象图式。虽然诗词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但是作品整体所传达出来的意蕴和意境远远超出了表面的字词。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整体意象的审美把握意味着对文本各个局部语言之外美感因素的体验,这一体验有助于原文本的结构和意义在译者大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并有助于文本意义的有效转换。格式塔理论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都经历一个从意象到词语的转换过程。而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又将词语转换成意象。(翟海霞2011:28)在理解诗词作品时,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不是单个词语或元素,而是整个格式塔意象,它由个体元素与格式塔整体互动而来,二者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完善。这种互动模式正是格式塔意象转换实现的基础。

当译者翻译诗词作品时,应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模式,即先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脑海中构建作品的格式塔质,把握诗词意象所要传达的情感,再选取合适的策略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诗的意象。下面笔者将从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性、闭合性以及整体性三原则来分析诗词作品中与“月亮”意象相关的翻译,并总结每种原则下实现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具体策略。

一、异质同构性原则下“月亮”意象的翻译策略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性主要指“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即“将内在的情感和外在事物的审美形态化作一种直观的形象呈现在诗歌之中”。(马新国2002:134)在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常会借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借景抒情、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所用的意象便是格式塔中所指的“同构物”。“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诗人词人咏物抒怀常用的意象。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异质同构性原则下与“月亮”意象相关修饰语的翻译策略。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1(孙大雨2007:172):

The dew has turned to white frost tonight.

The moon is bright at home.

译文2(许渊冲2013:89):

Dew turns into frost since tonight;

The moon viewed at home is more bright

译文(孙大雨2007:216-217 )3:

The crystal dews are chilling from tonight forth;

Our moon at home is solely brighter in its gleams.

这首词虽然是写月夜,但诗人一开始就描绘了秋天边塞的图景: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这样的图景给读者一种凄凉之感,也奠定了接下来诗人对家乡的想念。根据异质同构性,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与人的悲欢离合之情是有共性的。“月是故乡明”这一句是写景,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为同是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应该没有差别,而诗人偏偏认为家乡的月亮更加明亮。这正好衬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上给出的三个译文都把握住了诗歌的整体意蕴,在翻译“月亮”这一意象时,均用了比较时。笔者在调查问卷中把其中一个版本的比较级“more bright”改成了原级“bright”。译文1和3都把“明”处理成了“brighter”;译文2是“more bright”,这是译者为了与前句“tonight”押韵而做的安排。不论是“brighter”还是“more bright”,三个译文都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格式塔意象,翻出了原诗句意隐含的比较级,避免了意象的失真。当然,在一些情况下译者只需要直接译出“月亮”意象则可。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性原则对于诗词而言,主要是指诗人借用意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月亮”意象而言,月亮的阴晴圆缺就与人的悲欢离合有相同之处。因此,译者在大多情况下可直接把“月亮”意象译成“the moon”、“moonlight”等英文中表示月亮的词。在翻译与“月亮”意象相关的修饰语时,译者根据诗歌意境有时需要采取“增译”的策略把意象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例如,“月是故乡明”中“明”虽然只是一个形容词,但是其实原诗要表达的意思是“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因此在译文中译者要把比较级增译出来。当作品中有“月亮”意象的明喻时,译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可采取直译的策略。当涉及到与“月亮”意象相关的动词时,译者要从诗歌整体意境出发,灵活选用合适的动词,不能一味追求表面字词的对应。

二、闭合性原则下“月亮”意象的翻译策略

格式塔的“闭合性”原理指人们通过知觉对一不完整、不规则的图形进行填补,使之趋于完整的心理趋向。换句话说,这属于人类心理上的“完型压强”,在观察“不完整”或“空白”的形状时,大脑中的知觉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填补“空白”。中国的古诗词和山水画一脉相通,经常会采用“留白”的手法获得意境深远的艺术审美效果,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正可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美学大师伊瑟尔曾说过:“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自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瓦宁尔1975:236)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时,译者应该把握好原诗的“空白”和“未定点”,从而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传达原诗中的意象,给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如果忽略对诗歌整体的把握,按照原诗照翻意象,未免会把诗歌中的“空白”翻得太死,“剥夺”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例如李白这一首广为人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孙大雨2007:208):

Before my bed the moon shone brightly.

I thought it was frost.

I lifted my head and looked at the moon.

When I lowered my head I thought of home.

译文2(许渊冲2013:49):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译文3(王玉书2004:544-545 ):

Before my bed there streams in the moonlight

It lies there on the ground, looking like frost

Lifting my head, I gaze at the moon bright;

Lowering my head, in homesickness I'm lost

译文4(王大濂1997:52-53 ):

What bright beams are beside my bed in room!

Could on the ground there be the frost so soon?

Lifting my head, I see a big, full moon,

Only to bend to think of my sweet home

译文5(龚景浩2006:2-3):

The bright to me like white near my cot,

Seemed to me like white around frost.

I looked up to gaze at the moon;

I looked down to think of home.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月夜思乡名篇。关于首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该作何解释,学界有不同的论断。有的认为是坐具,也有认为是我们平时睡觉的床,也有学者认为是井栏。前面四个译文都是翻译成“bed”,而最后龚译则是“cot”,有床的意思也有小屋的意思。关于“床”的争论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考究,这里不作深究。但“床前明月光”是否要把“月光”翻出来?从以上5个译文我们可以看到译文1、3、5都处理成了“moon”或者“moonlight”;译文2和4分别翻成“a pool of light”和“bright beams”,并没有直接点出诗人所见之光是“月光”。

从格式塔闭合性原理来说,译文2和4的译法更胜一筹。虽然诗人原文的表述是“床前明月光”,但是诗人夜晚初见到那道光时,是不清楚那是月光的,所以他才说“疑是地上霜”。他可能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朦胧,才会把月光错当成地上凝结的白霜。如果第一句就按照原文的字而意思翻成“moonlight”,读者就少了一种心理期待。

相反,许渊冲处理成“a pool of light"便把诗人见到的光模糊处理了。根据格式塔的完型心理,读者此时心里就会想“诗人见到的究竟是什么光呢”,于是就有了下一句自问“Can it be boarfrost on the ground? ”读到第三句“Looking up, I gaze at the moon bright”,读者便恍然大悟,原来诗人看到的是“月光”。也就是在这一刻,那如霜的月光撩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让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闭合性”指当外界事物部分被遮蔽时,与我们有关的知识经验也会被激发,从而把被遮蔽的那部分内容通过联想补充出来,填补原来的不完整。格式塔的“闭合性”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留白”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要充分揣摩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同时要把握诗歌整体的结构。需要变通的地方就应该打破原诗语言的束缚,翻译出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到“月亮”意象而言,译者可以采用上义词来代替具体的“月亮”,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使译文更具有逻辑性。比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明月光”就可以用上义词“a pool of light”来代替。而有的时候则要大胆采用原诗的语言结构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给读者营造丰富的审美空间

三、整体性原则下“月亮”意象的翻译策略

在格式塔心理学看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诗词作品中的格式塔质不是字词的堆砌,而是语言和意象及其结构的整合。当我们翻译诗词作品时,无沦是从异质同构性分析,还是从闭合性分析诗歌的“未定沪点”和“空白”,都离不开整体性。我们在翻译诗词时,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意象的翻译。如果脱离了诗歌整体,孤立地翻译意象,则有可能出现错译,歪曲了原诗的意思。

例如,王昌龄的《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译文1(许渊冲2013:34):

The lotus bloom feels shy beside the lady fair;

The breeze across the lake takes fragrance from her hair

An autumn fan cannot conceal her hidden love;

In vain she waits for her lord with the moon above.

译文2(王大濂1997:20-21 ):

The peony is not so sweet as the beautys grace;

Breeze sends her fragrance on hair over court lake face.

An autumn fan hides not her longing but her pain;

The moon in sky is waiting for her lord in vain.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前,表面上看来这是一首宫怨诗,但其实影射了作者的命运和宫人并无两异。无论宫中的器物如何华贵,美人如何娇艳,最终也只能是“空悬明月待君王”。从上面两个译文的最后一句来看,两位译者对月亮意象的理解显然是有出入的。许译“In vain she waits for her lord with the moon above”,主语是宫人,月亮在此是状语。读者可以想象到这样一副画面:在寂静的夜晚,一位美人在皎洁的明月下等待君王,可是君王却久久不至,唯一和她相伴的只有空中那高高的明月。这样一个失宠宫人的凄凉形象便跃然纸上。

王译“The moon in sky is waiting for her lord in vain”则割裂了与上文的联系,把主语偷换成了“月亮”。整首诗的主人公是失宠的宫人,前面对殿内奢华的描写也是为了衬托她内心孤寂的情感。如果突然把主语转换成“月亮”,诗歌整体意蕴的连贯便被打一破了。因此,译者应该考虑诗歌的整体性,不能孤立地从某一句翻译意象。

格式塔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译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主体认知把握诗歌整体意境。如果缺少对作品整体的把握,根据自己的臆想翻译意象,则可能曲解原诗的意思,译文也无法给读者呈现完整的格式塔意象。具体来说,在整体性原则下,译者应该注意译文主语的一致性,正确辨别“月亮”意象在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如果诗词作品中出现“清辉”等既可以表示月亮又可以表示白天太阳的光辉的词时,译者要根据诗歌的语境判断作品中的词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避免错译。

四、结论

在格式塔视野下,“月亮”意象的翻译其实也是格式塔意象在译者脑海中意识再现以及文字再现的过程。译者在翻译作品前,应先充分理解诗词的意蕴,在脑海中构建起格式塔质,然后选用合适的译法处理“月亮”意象。具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兼顾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和闭合性原则。

在异质同构性原则下,译者要把握诗歌中“月亮”意象所传递的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在翻译与“月亮”意象相关的修饰语时,译者根据诗歌意境有时需要采取“增译”的策略把意象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译者要根据诗歌整体的意境选用与月亮意象相关的动词,如“海上生明月”中一个“生”字,便有rise/lift up/ grow/born等词可以选用,但是如果要生动表现海上明月升起时雄浑壮观的景象,用“grow”一词效果更好。在闭合性原则下,译者要把握住诗歌的“未定点”和“空白”,根据诗歌意境采用异化或者用土义词代替具体意象的方法,如李白《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便可采用模糊意象的方法翻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这样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去揣摩“a pool of light”究竟是什么光。整体性原则要求译者要有语篇翻译的概念。在整体性原则下,译者应该注意译文主语的一致性,正确辨别“月亮”意象在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如果诗词作品中出现“清辉”等既可以表示月亮又可以表示白大太阳的光辉的词时,译者要根据诗歌的语境判断作品中的词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避免错译。

笔者希望能有更多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来指导诗词意象的英译,既能生动地传递原诗的意象,又保留译文的音美和形美,从而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翟海霞.文学翻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现[J].文教资料,2011.

[3]马新国.西方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孙大雨.英译唐诗选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许渊冲.宋词300首:汉英对照[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6]孙大雨.英译唐诗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瓦宁尔.接受美学[M].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5.

[8]王玉书.王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9]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10]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上一篇:关于发放三方协议和推荐表的重要说明下一篇:主持稿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