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4-05-04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5篇)

篇1: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祖神念,梁左卫将军。父僧辩,太尉。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其父平侯景,留颁质于荆州,遇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至服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迁汉中太守,寻拜仪同三司。开皇初,以平蛮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上览而异之,召与相见,言毕而歔欷,上为之改容。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夜中因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创不痛,时人以为孝感。

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颁曰:“郎君来破陈国,灭其社稷,雠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垄,断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答之曰: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既而自缚,归罪于晋王。王表其状,高祖曰:“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舍而不问。有司录其战功,将加柱国,赐物五千段,颁固辞曰:“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所加官赏,终不敢当。”高祖从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母忧去职。后为齐州刺史,卒官,时年五十二。

(节选自《隋书》)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B.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C.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D.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颁有至孝之心。他听说父亲被杀害,号哭哀痛几乎气绝,丧期满后,经常穿布衣吃素食,在草垫上睡觉。

B.王颁得到皇帝的赏识。周明帝征召他授予左侍上士,后来升迁担任汉中太守,开皇初年,凭借平定南蛮的功劳,被封为蛇丘县公。

C.王颁一意报父仇。陈灭亡后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挖掘陈霸先的坟墓,打开棺材焚烧了他的尸骨。

D.王颁谦逊有礼。灭陈后有司记录他的战功,准备封赏王颁,而王颁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担任柱国,于是坚决推辞掉了所加给的官职和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5分)

译文:

(2)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5分)

译文:

答案:

4.B(“恐一宵发掘”)不能断开,排除A,C;“事乃彰露”不能断开,排除D。)

5.D(“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6.D(“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担任柱国”表述有误,应为“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就是说自己凭借国家的声威,得以洗雪仇恨和耻辱,本是为了私情,不是为了国家,所以才推辞。见第二段)

7.(1)等到陈国被消灭,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1000多人,对着他们哭泣(“及”“密”、“泣涕”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凭借仁义平定陈国,王颁所做所为,也是孝义之道啊,我哪里忍心降罪于他!(“以”“罪”及判断句式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县人。祖父王神念做过梁朝的左卫将军。父亲王僧辩,做过太尉。王颁年少时就卓异不凡,文武双全才能出众。他的父亲平定了侯景之乱后,留下王颁在荆州做人质。后来遇到梁元帝被北周军队俘获杀害,王颁因此离开荆州进入关中。听到父亲被陈武帝所杀的消息,王颁号泣晕倒,一顿饭的功夫才苏醒过来,一直痛哭难止,整个人都消瘦不堪。服丧期间,一直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睡干草铺的床。周明帝赞赏他,召他做左侍上士,后来又升为汉中太守,不久被拜仪同三司。开皇初年,他因为平蛮族有功,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蛇丘县公。王颁献上攻取陈国的计策,皇上看了很惊异,召他相见,交谈后王颁悲泣哽咽,皇上也为之动容。等到朝廷大举讨伐陈国时,王颁亲自请求随行,带着数百士卒,跟随韩擒虎先锋军趁夜渡过长江。王颁奋勇作战受了伤,担心不能继续战斗,悲伤哭泣。夜里睡着了,在睡梦中有人给他药物疗伤,等到醒来伤口就不疼了,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明。

等到陈国被消灭,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1000多人,对着他们哭泣。士卒中有壮士问他说:“郎君来攻破陈国,覆灭了他的江山,已经报仇雪耻了,却还悲伤不已,难道是因为陈霸先早死,不能亲手杀了他吗?那就请挖开他的坟墓,砍断他的棺材,烧掉他的遗骨,也可以表示你的孝心了。”王颁听后向说话的人磕头拜谢,额头上鲜血淋漓,他回答道:“陈霸先身为帝王,他的坟墓很大,只怕一夜挖掘,挖不出他的尸骨,等到了明天,事情就败露了,这可怎么办呢?”众人就准备锹铲工具,很快就聚齐了。就这样趁夜挖开了陈武帝的陵墓,打开了棺椁,看到陈武帝须发都还没有掉落,根部都长在骨头中。王颁就烧了他的尸骨,取了骨灰放在水中,喝了下去。

接着王颁叫人把自己绑了起来,回去向晋王请罪。晋王上报了这件事,高祖皇帝说:“我凭借仁义平定陈国,王颁所做所为,也是孝义之道啊,我哪里忍心降罪于他!”就将此事放下,不再问罪王颁。有关部门记录了王颁的战功,应该加封他为柱国,并奖赏他五千匹锦缎。王颁坚决地推辞说:“我借着国家的威能力量,才得以报仇雪耻,本来就有私心,不是全为国家,因此要加封给我的官位赏赐,我都不敢接受。”高祖皇帝就按他的请求收回了封赏。王颁被拜为代州刺史,政事都治理得很得当,直到因为母亲去世而去职。后来王颁又任齐州刺史,在任职期间去世了,死时五十二岁。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2: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部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大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②长史:古代职官名,将军的属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C.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平乱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讲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分秒必争,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他解说经书,常常广征旁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学生不能领悟,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诸多解经著作,流行于世,也在史学、文字学、阴阳学等领域有所了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答案:

10.B(3分)

11.D (3分)

【解析】乞骸骨也称赐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没有指游子企盼返故乡度晚年。

12.C (3分)

【解析】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然儒者推其博物。

13. (10分)

①(5分)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句意通顺3分,“延”译为“邀请”得1分,“更”译为“再次”得1分)

②(5分)(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却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们所称道。(句意通顺3分,“赡”译为“丰富”得1分,“讷”译为“不善于”、“不擅长”得1分。)

【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候继母十分孝顺谨慎。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负书籍从师于三河,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魏永安年间,随军征讨,以功劳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曾经在读书时读吾丘子,因而归家侍候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父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食之;但想到继母年老身患痹症,可能没有遇难,因而不吃。夜晚匍匐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后来被人所告,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其父保周为南郢州刺史(谥号),叔父欢周为仪同三司(谥号)。樊深归家安葬其父,亲身背着泥土建成坟墓。大统十五年,代理下邽县事。

太祖在东馆设学校讲学,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来解释。所以听讲的学生,不能理解。背后都讥讽他:“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可理解。”但是儒生都推崇他学识渊博。其性情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早晚来往,骑在马上也读书不停,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习性。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建立六官,拜任太学助教。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诏书允许。朝廷有疑问,经常召他来询问。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熟悉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樊深)学识虽然广博,却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们所称道。撰写有《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写《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篇3: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6分)

⑵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4分)

答案:

7.D(会:适逢,恰逢)

8.B

9.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10.(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

(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其”、“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 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这是宰相的 谋略。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 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跫盟担骸跋衷谟Φ痹趺窗炷兀俊碧分宜担骸把嗾蛴胝哉蚪嵯鲁鹪梗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br>

篇4: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子自铁崖山中客钱塘,初宿市舍,胁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已而噍肉皆起瘾疹。十指爬搔不得停,搔讫即成疮痏。亟命童秉烛,枕褥间了无一物。复睡,则噍如故,遂挈胡床,露坐待旦。明日,问舍长,舍长曰:“此壁虱也。当兹旱气熇然,城中舍皆是物。”问何状,命童剔床笫空出之,虱非虱,蚤非蚤,以爪掐之,其臭令人呕恶。杨子叹曰:“异哉有是物也!昔玉溪生、荆舒老人①,先后为嫉虱之作,而未有指斥是物者。岂其潜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见漏于指斥也?“余既楚其毒,乃作文骂之曰:

“维尔虱之种类不一也,不知又有尔类!皤腹而轻身,纤足而劲嘴②;或青或绀,或黄或紫;白昼潜藏,昏黄坌起;脱走如珠,狙刺如矢,使人胁不得以帖席,肱不得以曲几,追踪捕痕,若亡若存。遁景朽空,灭迹密纹。汤沐所不能攻,掌指所不得扪。但见肉斑磷其成瘭③,肤窒栗其生龟,怒床几而欲剖,避衾褥而欲焚。呜呼尔虱兮!蜂则有虿兮蜂可祛,蝎则有螫兮蝎可诛,嗟尔么类孰能屠?咨大化之好生,恐一物之弗纾。胡尔恶之兼毓④,为吾人之毒荼!饱膏血之毒嘴,资肥腯之臭躯。吾将上告司造⑤,殄尔类,非无辜也。

辞毕,是夜,梦有被玄衮裹绛幅而至者若有辞曰吾即见骂尔文者辞义既严敢不退避然吾小毒小臭尔亦知世有大毒大臭者乎?奸法窃防,妨化圮政,剥人及肤,残人至命,此非大毒大臭者乎?为国之病,而司臬不屏⑥。其或分民曲直,任国是非,义无避位,仁不让师,则丹书是絓,皂椟见遗⑦。彼大毒大臭,又何惮不为乎?且吾起伏适节,消息⑧乘机,白露洒空,劲风吹衣,蝉脱而退,莫知予之所归。子试絜夫大毒者,毒无已时。大臭者,臭无穷期。孰为可詈不詈乎?子不穷南山之竹以为辞,而詈予琐琐不已,戏乎!”

于是杨子增愤加怖,涕泗不支,霍然而觉,不知虱之所之。

【注】①玉溪生:李商隐,曾写《虱赋》。荆舒老人:陆龟蒙,曾写《后虱赋》。②嘴:嘴。③瘭:(biāo):疱疹。④毓:同“有”。⑤司造:主管进化之神。⑥司臬:执法者。屏:摒弃,铲除。⑦丹书是絓,皂椟见遗:司臬对忠义之士横加罪名,追令自尽。⑧消息:事物的生灭。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露坐待旦 露坐:在露天里坐着

B.掌指所不得扪 扪:摸

C.殄尔类,非无辜也 无辜:无罪

D.且吾起伏适节 适:适合,符合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此壁虱也 ②吾其还也

B.①蜂则有虿兮蜂可祛 ②既来之,则安之

C.①子不穷南山之竹以为辞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霍然而觉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客居钱塘旅舍,晚上被壁虱叮咬,瘙痒难忍,连忙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终于找到壁虱,感慨壁虱长相怪异,写了这篇赋文。

B.第二段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将壁虱的形态、动作、习性及人被叮咬后的惨状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赋“铺采摛文”的特点。

C.第三段化入梦境,将壁虱拟人化,与作者展开激烈辩论,借壁虱之口揭露那些违法乱纪、败坏政治、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才是“大毒大臭者”。

D.采用讽喻手法,借物讽刺,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社会的弊端,语言尖锐泼辣,笔法痛快淋漓,又委曲幽默,给人淋漓酣畅而又隐微曲折之感。

17.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其潜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见漏于指斥也?(4分)

(2)子试絜夫大毒者,毒无已时。大臭者,臭无穷期。孰为可詈不詈乎?(4分)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莫知予之所归。子试絜夫大毒者,毒无已时。大臭者,臭无穷期。孰为可詈不詈乎

答案:

14.B(扪:捉)

15.C(A.也:①助词,表判断语气;②助词,表商量语气。B.则:①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C.以:介词,把,用。D.而: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

16.A(第二天才“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写此文不是因为“壁虱长相怪异”,而是因为深受壁虱叮咬之苦)

17.①难道它在过去隐藏而到现在才现身,抑或是它侥幸被遗漏了而没受到斥责?

②你试着比较大毒者,毒害没有停止的时候,大臭者遗臭无穷无尽,为什么可以骂的而不骂呢?

评分标准:①共4分。“岂”“潜”“抑”“幸”,答对1个给0.5分,“见……于”被动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②共4分。“絜”“已”“穷”“詈”,答对1个给0.5分,“孰为……乎”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18.梦有被玄衮//裹绛服而至者/若有辞曰/吾即见骂尔文者/辞义既严/敢不退避/然吾小毒小臭/尔亦知世有大毒大臭者乎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杨先生从铁崖山客居钱塘,一开始住在市中客舍,身体还没有将席子睡暖,就有东西咬身体,好像芒刺戳身一样。不久被咬过的肉上都起了红肿疙瘩,十个手指不停地抓挠,抓挠之后就形成疮疱。急忙叫童子持烛找寻,枕头和被褥间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再睡,却和原来一样叮咬。于是搬了一张交椅,在露天坐着等待天亮。第二天问客舍的主人。客舍的主人说:“这是壁虱啊。当今干旱之气炽盛,城中客舍都是这东西。”想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于是命童子拆掉床上的竹席,使壁虱现身。它长得既不像虱子,又不像跳蚤,用手指掐捏它,它的气味令人作呕恶心。杨先生感叹道:“世上有这东西真是奇怪啊!”过去玉溪生和荆舒老人先后写过憎恶虱子的文章,却没有斥责这东西,难道它在过去隐藏而到现在才现身,抑或是它侥幸被遗漏了而没受到斥责?我已遭受它毒害的痛苦,于是写文章骂它说:

“你们虱子种类有不同啊,但不知道又有你这一类!肚子大而身体轻盈,腿脚纤弱而嘴巴强劲有力;有的黑色有的黑红,有的黄色有的紫色;白天隐藏,黄昏聚集;逃脱时快如滚珠,暗中叮咬时尖如利箭。使人的身体不能贴着席子,手臂不能靠着案几。追踪捕捉它的痕迹,若有若无,在朽木的空隙处隐遁其影,在席子的密纹中隐匿其迹。开水浇烫不能消灭它,手指不能捉住它。只见肉上长出了红肿的疱,皮肤肿胀而龟裂。迁怒于床几而想把它拆了,避开被褥而想把它烧了。唉,你这壁虱啊!蜂有螫针但蜂可被驱除,蝎子有螫尾但蝎子能被杀死,嗟叹你这小虫谁能杀得了!可叹大自然爱惜生灵,唯恐有一种事物不能得到安适;为什么你兼有多种恶行,成为我们人的毒害!饱吸膏血的毒嘴,养的又肥又臭的身躯。我将向上天告发,消灭你们族类,你们不是没有罪行的啊!”

辞赋写完,这天夜里,梦中有穿黑色和红色衣服而来的东西,好像有言语说:“我就是被你的文章所骂的东西,文章义正辞严,不敢不退让躲避,然而我只是小毒小臭,你知道世上有大毒大臭的人吗?违法乱纪,妨碍教化,败坏政治,盘剥百姓到肌肤,残害百姓到危及性命,这不是大毒大臭的人吗?治理国家的弊端,执法者不去铲除。他们有辨别百姓的是非曲直,担负处理国家纷争的责任,坚持正义,当仁不让,但实际上是忠义之士被横加罪名,迫令自尽。那些大毒大臭的人,又有什么害怕而不敢做的呢?而且我按时节出没,生死不失时机,当白茫茫的水汽洒满天空,强劲的大风吹起衣裳,我像蝉脱去外壳一样隐退,没有人知道我的归宿。你试着比较大毒者,毒害没有停止的时候,大臭者遗臭无穷无尽,为什么可以骂的而不骂呢?你不去把他们写不完的罪行写成文章,却细碎繁琐的不停地骂我,唉!”

于是杨先生更加烦闷害怕,止不住流下眼泪,忽然醒过来,不知道壁虱到哪里去了。

篇5:郭璞,字景纯,河东闻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名世①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②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余年已垂五十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

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不耽世荣 耽:沉溺,爱好。

B.卑弱不振 振:奋起,振作。

C.因师事之 师:以……为师。

D.多能辅余所不逮 逮:及,达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疾且偷惰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其在韩公伯仲间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而深惜余之不遇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君子束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 (5分)

(2)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5分)

答案:

9.C(师:名词作状语,以对待老师的.礼节。)

10.C(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①介词,因;②介词,按照。B①副词,表揣测语气;②副词,表反问语气。D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

11.B

12.D(对本文的写作目的理解有误。)

四、(24分)

13.(10分)

上一篇:报告请示批复写作下一篇:市二医院骨科护士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