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

2024-05-05

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精选8篇)

篇1: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

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教学研究

有幸参加连云港市青蓝课程的培训,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南师大的陆建隆教授对中学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陆教授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为教师的课题选择分析了现状、选择的原则和研究策略,对课题研究的环节还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样几点:

一、教师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以本人为例,从教近二十年,在初中教了十二三年,近年来到高中任教,确实感觉到压力,整天做试卷,研究教材,还是觉得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专业化素质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要从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学校要足够重视教师的成长,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并且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并且珍惜培训的机会,象这次的培训中,有好多老师在培训中睡觉、或者直接签了名就去逛街了等现象,这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二、教学研究的机会要均等。在刚刚结束的市课题申报中,我们学校有八十多个老师申报了相关课题,可是结果只有五位通过初审,最终通过的只有一位,我想这样的比例是不是也对我们老师的积极性打击太大了呢!为了申报这次课题,学校专门举行了有关培训,并且多次对老师上报的课题进行修改,如此结果是太伤人心啊!

三、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确定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对于真正搞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去校正、修改研究方向,更新研究方法,但是对于只是从取得证书,为了晋级等目的为出发点的研究,其实也就不谈成果了,更没有过程,所以这样的课题事实上也没有单方。

从事教学,就得注重研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总结方法,才能让教学为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为教学提供方法,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篇2: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由于我国英语在早期教育中并不重视发音,造成上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一辈教师发音不是十分标准,尽管他们能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将知识更好的理解消化,却不能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而新一代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新手”,尽管语音发音标准,有着对于教育改革的机动灵活性,却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将知识很好的整合、消化、理解,教授的知识表面化的东西,不利高中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因此,如何让高中英语教师走上专业化之路,一直是值得我们教育界思考的问题。我在几年的教育教学中也进行了摸索和思考,从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方面提出了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师 专业化

高中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在小学初中进行了铺垫式的基础学习之后,高中是知识整合与升级的一步,只有走好这一步,才能将英语真正学好学精,为以后英语大学专业的学生做好铺路石,非英语专业学生铺好垫脚砖。但是,如今高中英语教师存在的不够专业的诸多问题,始终使高中英语不能发挥其本来作用,因此我们要对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进行探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一、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方面,我觉得针对新老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年长教师,要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而新一代教师则需要老一辈教师对于知识的严谨性、透彻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想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几十年前,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学生对于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不需要太多的其他技巧。而今,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 获取过于容易,那么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填鸭是方法进行教学,既得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收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作为老一辈有资格的英语教师,应该时刻把握时代脉搏,针对新时代学生个性特点,对现有的教育思想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学。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曾经单纯地教授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的好朋友,我们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知识而不是直接交给他们。例如,在学习turn这个单词时,我会问同学们,turn都有可以和哪几种借此搭配组成新的短语呢?同学们就会很踊跃地猜,up/in/on/of/off/out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把以前接触过的短语复习了一下,纠正了学生才想出来的不正确的猜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所有正确的短语放到一起,达到了知识整合的目的。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可能直接把turn up 出现、turn down调低、关小 turn off 关掉turn out结果是 turn on打开 等短语

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知识性人才已经不是时代的唯一要求,综合性人才才是时代需求。尽管这样教学时间上没有以前节约,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知识自我整合的能力。从这一实例中,我也清晰的认识到,我们要做学习的引导着,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第一主体。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要改变其对于知识的表面化解读,要深挖课本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仅仅讲授表面知识,同时要对知识采取严谨的态度,叫准每一个知识点。这两点上,新一代教师要不断向老一辈学习、请教。

二、专业知识

1、语音语调。由于年代大背景的限制,有经验的老一辈教师在语音语调上始终是一大难题,作为始终优秀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纠正,将自己的语音语调调整到标准的水准,老师可以不断听听国际新闻,听一听广播,看一看电影,既掌握了时事,娱乐了自己,又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音语调,何乐而不为呢?其实高中老师的语音语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记得高中以前,我在读英语单词时,始终找不到重音,经过高中英语老师的不断纠正、训练,我的读音才得到改善并且渐渐爱上了英语。

2、知识整合。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总结。例如在学习了dress/wear/in 三个单词之后,要及时对这三个单词进行辨析,说出这三个单词的不同之处,并举几个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学习过被动语态之后,要将被动语态与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等多种时态进行结合、举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网。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在脑海中有一个更大的知识网,所以对于老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也就要求更高,因此老师要时刻将现有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一起“织网”。

3、知识更新。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断有新的知识出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要时刻吸取新的知识,比北方教授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不会落伍,才更有竞争力。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句极具中国特色的外语,乍看之下总觉得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好久不见已经“转正”,在中国人强大的力量下,这句long time no see已经成为英语正规军中的一员。因此,作为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英语知识不断传达、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与时俱进。

四、教育技能

1、课前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细致、谨慎,把握好课堂时间和课堂氛围,让一节课的节奏紧张而不紧迫,知识量充实而有趣,课堂氛围要活跃而有序,本着这样的原则来设计整个课堂。

2、课堂讲授。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可以让新老教师结成“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年轻教师学习老一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方面的经验之谈。而老一辈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年轻人先进的思想与活泼的授课方式,两者互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学校的新招的老师 会先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两个月,然后再正式上岗。我记得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英语老师,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的英语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也有很多易于理解的关于语法方面的生动例子,这些东西有些是老师的自创,有些则是代代相传的经典。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在专业知识上不仅有飞跃的进步,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学生心理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以“一帮一”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提高和进步,以尽快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篇3: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

一、职业能力基本内涵

所谓职业能力, 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三层涵义:为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 表现为任职资格;在步入职场之后所表现的职业素质;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 职业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故可把职业能力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种能力:一般职业能力、特殊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以及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 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特殊职业能力则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则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跨职业的专业能力, 表现为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方法能力, 具体表现为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以及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社会能力,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 对他人公正宽容, 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 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个人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 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越来越被重视, 个人的职业道德愈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爱岗敬业、严谨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二、高校成教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高校成教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成教面对的学习对象是在职的成人, 从成人教育的生源情况来看, 无论从学生的学历 (涵盖高中、中专、大专) 、学习动机 (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学历文凭和学位等多元化呈现) , 还是到工作背景 (来自企、事业等各行各业) , 都是复杂多样的。针对成人教育的这一鲜明特色, 在构建培养体系时, 要充分考虑当前企业和岗位的社会实际需求, 重视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真正做到提升在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 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考虑,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确立生活价值和调节自我身心的能力, 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时代需求。因此, 高校成教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现将其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表述如下:专业能力———会计业务核算、审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与管理、会计与审计软件运用等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以及英语应用能力和其他专业相关能力等;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拓展专业领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沟通协调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情感沟通的能力和人际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等;价值确立和身心调节能力———寻找生活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能力;对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估逐步树立职业理想并建立相应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行为模式的能力;面对工作生活压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

在上述构成要素中, 专业能力是学生胜任岗位需要的必备基础;学习创新能力是学生应对岗位变化和社会发展、保持职业活力和持久成功的必要条件;沟通协调能力不仅是学生进行正常的会计职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必备技能, 更是学生获得职业提升和人际归属感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价值确立和身心调节能力, 则对学生的整个精神健康成长和人生活动起着统合和支配作用, 对其他各项能力的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高校成教会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21世纪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更是急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因此, 高校成人会计教育应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办学优势, 注重创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路径, 促进我国会计人才整体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培养基地。

其一, 以大众教育为核心, 启动职业化教育工程。会计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 成为健全市场信用、完善交易规则的基础, 成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点, 而会计教育正是促进会计职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职业要求, 因此, 高校成教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着力启动“会计职业化教育”的系统创新工程: (1) 以会计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为依据, 来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成人教育是典型的“大众化”教育, 而非精英教育;是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非研究型人才。高校成教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 作为应用型较强的会计专业, 也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和地域经济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 高校成教会计专业学生来源于各行各业, 遍布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证券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 因此, 对在职的成教学生来说, 培养角色的定位应是注重由过去传统的簿记加速向现代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转变; (2) 根据社会用人岗位的职业需求, 来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有些企业通过跨国合并、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 有些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劳务合作, 还有些企业在境外进行多元化投资。在防范和规避境外经营风险,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 会计工作尤为重要;会计专业人员在参与决策、制定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特别是跨国公司高层会计专业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财经法规等方面的专业水平。高校成人会计教育应尽量参照这些新的职业需求来设置专业及课程, 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且在课程设置上融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会计团队职业化建设等模块, 这种由职业化群体模块共同打造的与企业需求岗位对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将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其二,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规范化培养结构。培养结构是高校成教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也是高校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成教学生 (学历涵盖高中、中专、大专)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工作背景复杂多样的特殊情况和特点, 高校成人会计教育应重在构建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注重“基础厚、口径宽、特色强”的培养结构, 夯实在职学生的职业基础, 稳步提升其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设置: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理论等。专业基础理论———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设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等。专业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金融等。技能结构包括: (1) 一般技能:外语应用技能———外语的实际应用技能是学生能否走向国际化职业的通行证, 故成人会计教育应把口语水平的提高作为外语教学目标;表达沟通技能———会计作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会计信息能否被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准确理解, 并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决策, 则与会计人员能否正确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密切相关。课程设置:公共关系、商务沟通、演讲、案例讨论等。 (2) 专业技能:书写技能———能否写一手得体的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字, 对于胜任会计职业是一项竞争优势。核算技能———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 即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逻辑推断能力和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课程设置:会计模拟操作。簿记技能———即对原始单据、填制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报表编制、凭证装订和归档等的处理。课程设置:会计模拟操作。报表技能———能否编制财务报表是检验会计专业学生能否综合利用会计知识、核算技能和簿记技能的关键。课程设置:会计模拟综合操作。电算化技能———即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的初步知识及基本的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通用财务软件、企业资源计划 (ER P) 。

其三, 以教育技术为支撑, 实施信息化教学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日益普及,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的全课堂面授的教学形式, 一是无法解决高校成教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棘手的“工学矛盾”问题, 二是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因此, 创新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势在必行。基于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特征的网络教育互动教学模式, 可应用于成人会计教育, 即推行信息化辅助教学, 也就是课程教学仍采取以面授为主的形式, 若学生因工作原因无法到课堂听课, 则可通过网络视频观看课堂实时教学, 达到和课堂授课完全同步的效果, 即使因时间冲突无法观看实时的课堂视频, 也可在课后下载完整的课堂教学录像、电子课件等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种信息化辅助教学可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同时,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也可同步实施“网上教学评价系统”,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除此之外, 还可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 即借助网络, 把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财务软件系统放在服务器上, 使学生在同一时间操作同一套会计系统, 不仅让学生实现了“学以致用”, 更是锻炼了学生配合协作的职业精神。

篇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扫描

新一轮课改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更赋予了教师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引领自身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而其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受到高度的关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令人堪忧。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必须保持一种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态势。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场教育改革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徘徊在专业成长的大门之外,不知如何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知如何走上这条终

一、参加培训———专业化发展的必由路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催生行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问题已由理念的冲击转变为操作层面的实施。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手段单一等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结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进而提升为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艺术,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善于读书学习,从报纸杂志上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专家的引领,直接、快速地吸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参加各种高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迅速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培训,感受专家的教育教学精彩,体验新课改的脉搏律动,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洗礼自己的教育思想,把握现代课堂的精髓所在,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并促进自己教学特色的定型和教学风格的提炼。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使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深化、教研课题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有更加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可使自己对名师成长的路径、全新的教育观念、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人才观等有所感悟和体味,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升。

二、常态反思———专业化发展的强基石

反思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再度认知。它对帮助教师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育,理解教学,优化育人行为,促进专业成长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著名学者文森曾说过: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一个懂得反思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否则,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有些教师教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书,仍然没有多大的长进,没有多大的提高,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理念传统机械,老经验、老模式,一用十几年或几十年,影响几代人,教书一辈子,辛辛苦苦,浑浑噩噩,教学成绩平平,学生不喜欢,同事不恭维,学校不重用,自己也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不善于反思,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改变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方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只有理性的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反思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选择。

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体味、总结和再审视,多一些理性思考,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生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去思考问题,通过反思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观察、发现、追寻和感悟,要有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要勤于反思,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记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灵感,并把它用于指导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反思,有助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浅薄走向丰厚,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通过反思,教师就会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自主调适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高效。通过反思,也有助于沉淀自己的教学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科研中反思,在互助中反思;在反思中觉悟,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教师的反思不能只依靠外部的压力、他人的提醒,而要成为教师自然的行为、自觉的行动,使自我反思常态化,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专业化发展的梦工场

要实现教师的高端发展,仅仅陶醉于课堂的满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科研的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并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去除教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职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思索教育,研究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积极主动地从事课题研究是当代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然而,提起课题研究,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做课题那是专家、名师或领导的事,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能力和必要搞课题研究,能够上好课、管好班级就不错了,把课题研究看得很神秘。一些教师即使搞课题研究,那也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往往是“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忙忙碌碌;过程———冷冷清清”,没有真正树立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形成“在教研中搞教学,在教学中搞教研”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课题研究并非高不可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我们不解或难以处理的问题、疑惑,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选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实践。研究即行动。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课题研究的肥沃土壤。在课堂上教师有了困惑,发现了问题,然后以研究者的姿态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此,课题研究必须立足课堂,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改革。课题研究不能崇尚空谈,不能只走过场,不能偏离轨道,迷失方向。离开了课堂和学生实际进行的课题研究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生命力的无稽之谈。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拥有最鲜活、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充足的研究时空和载体,课堂、班级就是我们的研究阵地。课题研究来源于课堂生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研究要回归自然,回归学情,要常态化,要有清水出芙蓉的效果。进行课题研究就是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论证,将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水乳交融,逐步形成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是实现教师梦想的铸造厂。

四、博览群书———专业化发展的新引擎

书是流淌的血液、灵动的生命、知识的海洋、无尽的源泉、无穷的财富。神游天下,有助于我们松弛绷紧的神经,冷却燥热的情绪;遨游书海,有助于我们净化腐朽的思想;畅游书山,有助于我们擦亮心灵的那扇窗。他山之石,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书,将会一次次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将会渐渐地使我们“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书,将会一次次荡涤我们“污垢的思想”,使我们不再迷茫,不再神伤。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读书是思想的源泉,不读书就没有了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在教育的天地里有所作为,到达理想的彼岸;一个有思想的学生才会在求学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获得更多的成功。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勤读书,好读书。

读书能产生美丽,让教师永远与幸福相伴;读书能产生责任,使教师具有高尚纯洁的道德风范;读书能丰厚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读书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具有深远的内涵;读书能使教育变得简单而拥有无穷魅力;读书能使教师具有一双慧眼,从幼稚走向成熟;读书能厚实学生的智力背景,使学习既放飞心灵又天真烂漫。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只有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责任是架起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在这座桥梁上经过的人都被注入人类文明的血液,并带着这种血液去创造人类历史新的文明。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汲取新的知识营养,才能担当起这一责任。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把读书看作一种责任,是营造书香校园的基础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把读书视为一种责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五、形成风格———专业化发展的明信片

成为名师是教师的追求和梦想,但事实上能真正成为名师者廖若星辰。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可能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先把自己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教师,然后再向名师的目标进发。每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特长、特色和风格,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机械模仿会使教师失去自我,丧失教学的灵性、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一位名师,首先应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从实际出发,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在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情境创设上有自己的特色;在管理学生上有自己的特色等,做到“教出自己的个性来”。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取得成功,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所以,建议教师们先审视一下自己,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最适合自己。如果你语言诙谐,善于表达,最好向幽默风趣型的特色方向努力;如果你个性温雅,思维敏捷而深刻,尽量往沉稳质朴型的特色方向发展;如果你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言情,就要向情感型教学风格迈进……使自己或沉稳、或风趣、或严谨、或奔放……这样,才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要走向专业成熟,走向专业成长,就要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鲜明。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及充分实现,是社会丰富性中的独特自我的塑造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确定自己的特色方向是打造特色发展方向、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教学风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完善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凝练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既需要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的洗礼、磨砺,更需要成千上万节常态课的积淀、锤炼。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铸就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乃至教育职业生命发展的重要问题,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气质、性格、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确立和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增强,而且有利于加速专业化进程,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引领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特长,对前人积累的教学方法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借鉴、加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打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方法。特色教师介于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长,属于教育教学的实力派,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学生、学校、教育对教师群体真正可以期许的一件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勤于读书,善于反思,不断总结,塑造自我,大胆实践,就一定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收获更多的精彩和喜悦。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的责任。

篇5: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积极的投入与研究,在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符合物理教师的PCK构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科学的高效实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学习力

PCK 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为一种隐性增长与累积沉淀,它是教师不断感知专业生活、体验专业实践、内化专业价值、获得专业技能、逐步认同自身从事的专业活动并积极投入的过程。在专业发展多轨道并进的过程中,多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徘徊于发展“高原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感。如何在传统的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上突破“高原期”,并科学有效的实现专业的快速发展,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现场学习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此水”不是固步自封的“死水”,而是“活水”。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源于自身的“充电学习”,教师自主“充电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学习,即教师自发进行的、非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拓展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生活之中,这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1]针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现场学习力,即教师要有在各种教学实践现场中学习的能力,而良好的现场学习力表现为具有“钉子”般的“专注力”和“钩子”般的“捕捉力”以及“珠子”般的转化力。[2] 促进教师现场学习力发展的常见“学习现场”有:(1)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如课堂观察、学生指导等;(2)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江苏省举办的“用物理学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研讨观摩课等活动;(3)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如主题沙龙、课例研讨等;(4)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等;(5)网络论坛、网络教研群等:如“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研讨”“物理测量与评价”“物理竞赛”等网络主题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杂志创建的教师网络研修群,给广大一线教师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的平台。

针对上述不同的学习现场,教师需要具备的、良好的现场学习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能够提高课堂研究含金量,提升现场研究的深度;能够积极投身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现场学习的力度;能够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积聚现场反思的厚度;能够挖掘各种现场的“学习资源”,拓展现场学习的广度;能够对这些现场学习的“成果”进行辨证式思考,筛选并吸纳学习现场中的有用资源,使其有效转化为专业成长所需的宝贵财富。

二、基于PCK的修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式 针对高中169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表明,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状况不均衡,倾向于物理专业学科本位知识,这将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3]美国Shulman教授提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下文简称PCK)是指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所教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等有机融合的、益于有效教学的“特殊合金知识”。后来,国外学者Grossman、Cochran和Magnusson等人对PCK提出了不同内容划分的观点,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综合以上学者的PCK研究成果,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我国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将物理教师的PCK分为四个基本构成:物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物理教学策略知识、物理学习评价知识。

(一)物理课程知识

物理课程知识是从物理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来的,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而构建起来的一套体系化的知识。[4]物理课程知识是PCK结构的首要核心成分。教师的物理课程知识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物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物理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性智慧。[5] 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并非部分教师所认为的本体性知识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譬如,目前高中物理教师的学历状况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虽然本体性知识掌握程度较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高,但前者在教学业务水平方面并不比后者突出。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物理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教材蕴含着物理教学知识的合理表征和教育学形态的分析与讲解,研磨教材对物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层次至关重要。教师基于科学理解的“吃透教材”才能有效实现物理内容知识向学生学习角度的转化。[6]相对而言,条件性知识是目前很多物理教师不太重视且普遍缺乏的,平时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讲座等,由于自身的条件性知识不足,导致听讲座的普遍感觉是枯燥无味,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物理学科的讲座,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是纸张谈兵,教学实战效果欠佳。教师易于接受的还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大部分属于“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通过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表达的知识。通过教师亲身教学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训练,把初级形态的教学经验升华为高级形态的实践性知识。

教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三者之间紧密相连,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具有理论性支撑作用,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具有实践性指导作用。

(二)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

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是PCK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的准备条件、学习心理、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等。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实现有效转化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但对于相当部分学生而言,仍未达到这一水平,或是在某些领域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在遇到比如电场强度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时,部分学生显得束手无策,而部分学生则能迅速的理解此类抽象概念。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其原有认知结构便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结构差异较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进行切入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教师针对物理概念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形成的认知障碍为教学起点。又如,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或讲解习题时,应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并“还原(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稚化(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自身思维”,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过分提纯、过度包装,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另外,除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差异,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的快慢差异也需关注。

(三)物理教学策略知识

教学策略知识主要是指教学目标意识、教学策略认知、教学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知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策略的认知,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重点是物理教学策略的认知和有效运用。物理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把物理知识从理性的学术形态转变为便于教授知识的教学形态和易于学生理解的表达方式,而对物理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物理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以物理学科特征和学生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动态过程,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构建和使用需要经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和监控过程。教师一般需要掌握物理有关概念、规律、方法、实验等的教学策略。例如,常见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之一是基于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其一般实施过程中包含测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鼓励认知顺应、矫正错误概念等具体教学方法;[7]基于学生已有物理科学概念的类比教学策略,如库仑力类比万有引力、电场力类比重力等具体教学方法。

(四)物理学习评价知识

物理学习评价是评估学生物理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了解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需要掌握常见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知识,这不仅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状况等;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有效监控自身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使教师所认识和探讨的教学理论从经验性提升到科学性。

从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物理教师对物理学习评价知识了解甚少,且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唯分数论”。针对教学中最常见学习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部分教师没有相关科学命题和编制试卷的知识,仍将命题和编制试卷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形象地说,命题是精雕细琢一枚棋子,编制试卷是运筹帷幄一盘棋。在命题与编制试卷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随意性较强,对现成的试题实行“拿来主义”,试卷是“东拼西凑”的试题“大杂烩”,很难符合学情。其次,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命题与编制测试卷的效度和信度等问题,主要依靠自己的直观感觉或教学经验来进行。事实上,影响测试卷信度的因素有很多,如考虑试卷的长度、分数分布、试题难度、评分者、命题过程、测验实施过程、考生本身等,教师仅凭直观感觉或教学经验是不能科学地编制测试卷的。一般原创命题较难,教师可考虑从改编试题做起,例如通过改变现成优秀物理试题内容的结构形式(变形、增加或减少物理器材等)、改变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改变提问或题给物理量(增加或减少物理量、限定物理量的数值范围等)等。对于编制测试卷,物理教师可参考有关科学编制测试卷的流程,即确定测验的目的、制定命题计划、拟定试题形式、编制试题、集合成测验试卷、试做、编制标准答案和规定评分标准等。[8]流程虽看似繁杂,实则科学的反馈效果能对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亟待提升,多数物理教师的教研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致使他们无法实现由感性层面深入到理性层面、由随机零散的“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自成体系的个人教学实践理论。如对苏、粤、鲁、闽等省份的初高中765名物理教师进行调查后得出的实践悖论:多数物理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相冲突”[9],这表明物理教师对“教学研究”“教学与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应付职称的“泡沫研究”、给学校“装门面、镶金边”的认识层面。

物理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初期阶段,不仅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而且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由此,他们体会到的是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违和感”。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物理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0]实际上,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并不随教龄和经验的增加、职称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他们需通过践行“专业阅读+实践反思+感悟写作”的螺旋式提升过程,以走出教学研究的“低效困境”,突破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瓶颈”限制。第一,专业阅读夯实教研基础。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厚度与深度,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宽度与广度,而专业阅读是教师较为迅速地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等原因,静心读书已成为很多物理教师的奢侈行为。鉴于阅读与教师外界环境的冲突,可采取较为高效的“链接式专业阅读”,即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链接”相关专业资料及参考文献等,通过阅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点”。在这些专业资料及参考文献中,物理学科专业杂志是“专业阅读”的关注重点之一,对杂志中的文章可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在部分文章精读之余,采用浏览方式力求了解中学物理教研发展动态。

第二,教学反思内化实践经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教师专业发展初期,由于自身个人化教学实践知识功底不深,其教学呈现粗放型状态,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源于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教学兴趣点,属于不具有问题性的一般性感知,故反思多是点状的、零散的、浅层次的。教师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的散在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印证与磨合,重构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适恰平衡,同时调节自身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由散状层面上升到系统思维的高度。当外在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我的概念”时,便逐渐内化形成了教师的个人化教学实践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教学风格,并逐步向哲学思考靠拢:什么是物理?(本体论问题)为何教物理?(价值论问题)怎样教物理?(方法论问题)[11],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第三,感悟写作显化教研思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研写作是专业阅读的延续,是使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与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学实践操作上升到个人化教学实践理论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从对物理教学行为客观描述的“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作为起始练笔,并逐步尝试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评价,撰写诸如“教学案例研究”、“课例点评”、“教学课后反思”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并提炼理性观点及相关教学成熟思想,物化成形为“教学论文”或实践持续性研究的具有独到观点体系的“教学论著”。“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物理教师应自主更新“目标驱动程序”,在专业发展中过程中不被外部力量裹挟,使自身专业发展回归教师本位,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充满正能量,走得更快、更远、更好!参考文献

篇6: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青年教师:教龄1-5年的年轻教师

营: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团,下辖若干连。我们所指的营既是一个青年教师组织,又是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阵地。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在培养一批拥有教科研才能,课堂教学才能,班级管理才能的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对事业一腔热情,对学生一片真情,对学校一片深情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研究情况

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校本培训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

(1)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

(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3)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概括起来是: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

2、国内研究情况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同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提出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有效性紧密结合。

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营”这样的路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还没有学校尝试进行,因此我校提出这课题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构建“青年教师成长营”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点带面达到塑造一支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才情教师队伍的目标。

研究内容:

1、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构建研究

(1)营地建设:即包括固定的场所(学校专门的培训教室)和流动的场所。

(2)营员:

列兵:入门期青年教师(1—2年),基础性培养阶段,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

上等兵:发展期青年教师(3—5年),发展性培养阶段,以全面发展为基础,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舞台,促使他们有目标的自我发展,并成长为学校骨干。

(3)教官:固定的指导员,学校将选出各个学科中最优秀的`教师来担任。流动的指导员,学校将不定时的外聘专家来校指导。

(4)章程:青年教师带着制定好的个人规划入营,实行导师制度,逐步完成一年上岗,三年成熟、五年骨干的目标。同时每周四下午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开展专项研讨活动。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强化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每年将结合教师实绩考评,评选出“十佳青年教师”,树立先进典型。

2、青年教师成长营训练科目(课程)的研究

我们将从以下4个方面就行研究

专业思想: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观、教育目的观、学生观、师生观等。

专业伦理:教师要奉行师德原则、尊重原则、同情原则、公平原则等。

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知识、教育知识、学科知识、通识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堂资源研究与利用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

3、青年教师成长营的运作机制研究

青年教师成长营是以行政色彩成立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即是一个自愿组织,也是一个训练营,同时也是一个青年教师心灵的家园。

学校将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运作:

学校引领:借助“青年教师成长营”这一平台,利用周四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培训。

典型引入:重点安排本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优秀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班级管理、粉笔字专题培训、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一系列课程的开设,不仅浓厚了教育教学的氛围,也逐渐帮助年轻教师手中有了方法,脚下有了路子。

伙伴互助:希望通过“伙伴互助”的方式使结对教师从日常学习、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强互相学习,营造“人人学、学人人、人人帮、帮人人”的氛围,在互帮互学中提升人格魅力,增强教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同时学校对青年教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

入营时:提交个人3年专业发展规划。学校首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也是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其次确定专门的读书时间,并提供学习材料,我们会推荐相关书籍《教育和美好生活》、《教育的奇迹》、《江苏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书籍和杂志,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平时的点滴时间学习教科研理论。再次,推行“理论共享”策略,将自己比较好的随想、教案设计、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

营中时:主要采用同伴互助与榜样引入的形式定期进行研究、反思和交流。学校为教师营造宽松、互动的学习环境,搭建对话、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培育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文化,创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

离营时:递交个人成果成长袋,学校将进行星级评定。同时进行专业成长汇报:上一节研究课、提交一份教学研究科研论文、体现教育水平的“我的教育故事”一篇、上交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份。

4、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的研究

学校将以“活动”为抓手,潜移默化开拓青年教师的视野,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才情。

(1)学习熏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举行“在发展中提升”系列主题教育,开展“我的教育理想”等演讲活动,成立网络论坛沙龙等。

(2)专家引领——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度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我们学校将成列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学科中心组,每月聘请丹阳市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磨练,让青年教师尽快的站稳讲台。

(3)协进研究——他山之石可攻玉

“师徒结对”——共同成长

我们学期初将新教师与各级各类骨干成员结成对子,从课堂教学、教材解析、班主任工作等几方面进行指导。

城乡结合——联合互动

城乡结合、旨在加强城区学校与我校的联合,凝成合力,启迪引领,互惠共赢,推动学校建设,促进我校整体跨越式发展。

集体备课——互惠互助

每双周我们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形成教师通力合作的研究氛围。

(4)反思提炼——梦里寻芳千百度

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离不开教师自我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努力引导教师从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入手,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随时停下来进行“检修”与“整顿”。

(5)各式竞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一次次竞赛,激活青年教师的潜能,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让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在竞赛中崭露头角。

5、青年教师成长营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分层次找出典型的教师个体,观察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思活动的得失,总结提炼出适合各种青年教师发展的方法。

其中2、3、4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营”为载体,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学习借鉴青年教师成长的历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提高青年教师团体与个体的专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一定层面上进行推广应用。

本课题研究时间是从4月——6月,历时3年,经历准备、实施、总结3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4月——年7月)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8月——12月)组建“青年教师成长营”,开展系列性活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研究思路,不断积累个体案例。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月-年9月)总结提炼,汇总教师的论文案例,教师个人成长袋,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资料收集,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按照青年教师成长营规定的内容对整个运作进行实践研究,并不断优化调整,摸索出最优的策略、最优的途径。

(3)个案研究法:在青年教师成长营中,对比较有典型的学员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培养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得出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借鉴能力的青年教师培养的总结经验、总结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学校必须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这是整个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与生产力。

2、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符合他们的内需,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更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具有生命力。

可能的创新之处:

篇7: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

学校办学以培养人才为本,培养人才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发展原动力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专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可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可以增强教师职场幸福感。因此,围绕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学校做了一系列工作。

一、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机制

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必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含义,并且引领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保障,不管从学校层面、中层的执行层面,还是教师个人方面,学校都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人人都是专业领导者”的新的管理模式,以此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二、创新做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理论学习专业阅读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达到教学理念的提升,育人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发展负责任。积极提倡以“专题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目的是让教师为解决自身专业问题而进行知识积累,强调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2.博客资源库助推教师成长

迄今为止,博客已经由原先的静态博客发展为动态博客,形成了师生、生生、家校互动的博客群。同时,资源库的建设使年级学科形成了序列化持续性的链条,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共享。

3.做好校本研修活动

把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形成整体的校本教研观。执行“读书学习—实践反思—科研解疑—博客写作”的教研思路,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形成教学问题集中汇报研讨制,让科研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

三、深化课堂改革,助推教师成长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构建自主高效人文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做到自主高效人文课堂的“七优化”原则,彻底杜绝课堂因追求活跃而失序,因强化有序而少趣,因套搬模式而低效的现象。要求教师科学决策课堂,坚决把课堂还给学生,目标直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落实课题过程化管理

继续推行“3+1”三级课题管理模式(“3”即指科研处、学科组、备课组,“1”即指科研骨干教师),侧重突出跨学科研究,成立由各学科科研骨干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等)组成的学校科研攻关小组,及时汇总一线课改中的难点、困惑点,突破课改的关键环节。

3.建立微型课题研究机制,发挥教师个性特长

结合本组子课题和构建生命课堂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教研思想,展开积极“行为研究”,建立微型课题申报验收制度,实现教育科研的过程化、常态化,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提供梯度式的教研平台。

四、校本课程开发,推动教师成长

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执行好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构建学校课程特色,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大化服务,更好地挖掘、发挥学生潜能,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将开发成功的22类校本课程列入学生选择的菜单式目录,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视野得到有效拓展。

五、探索完善评价机制,以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引领教师成长

结合目前的教育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使制度起到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采取教学过程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章立制,结合省教育厅对教师评价的指导意见,我们出台了《张店七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指导意见》,此意见分为六大板块二十五个模块,并以此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方向。

篇8: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路径

一、走向“超越”——专业发展的前提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实施推进新课改的当今, 教师应树立“三超”意识——超越自我、超越前人、超越权威。

——超越自我, 即自给压力, 奋力前进。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自我超越”, 意义是以创造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 能达到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

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个体, 需要不断成长。在实施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教师要唤起自信心, 增强使命感、积极自拔向上。概而言之, 新教师要有敢闯精神, 中年教师要锐气不减, 老年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只要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能勇敢地去“超越自我”, 专业水平就能得以发展。

——超越前人, 即“学习前人, 继承前人, 解决前人没有遇到、没有想到、没有解决的矛盾问题, 在前人基础上勇闯新路。”不难看出, “超越前人”就是“赶超前人”——鼓足勇气和力量去超过“走”在自己前面的“先人”——取得先进成果者。

2010年8月18日《济南时报》刊登的77岁的刘宝璋老人不信“权威”那个邪, 用8年的时间创编了一套自认为比五线谱更科学、更合理的“九线谱”并得以出版。这就是他具有“超越前人”思想的结果。

古今中外, 凡是具有“超越前人”思想意识的人, 都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超越权威, 即“要尊重权威、借鉴权威, 但不迷信权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来说, 尊重权威、挑战权威、超越权威, 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极其重要体现。从整个科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 几乎所有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都是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 不断挑战权威、超越权威而拓开去的。所以, 尊重权威、挑战权威、超越权威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超越”是一种发展的理念、一种攀登的精神, 一种创新的行为。只要教师能用世界的眼光, 瞄准前沿, 不断探索, 就会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发展。

二、走向“善学”——专业发展的保证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者的技巧, 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 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显然, 教师需要勤于学习而持之以恒, 这是专业水平提高的保障。

作为教师的学习, 在内容上既要学书本杂志, 又要积极地向同行、专家学习, 使自己的学习达到较高的境界。在其方式上要特别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要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学习。通过学习, 能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走向“反思”——专业发展的动力

“行成于思”。作为教师, 对其教学中的所作进行仔细地回忆、反思和评价, 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与失误的反馈, 同时又是对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它是一种驱动力。

教师善于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 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理论知识, 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并在实践中去检查假设, 周而复始, 就会不断得到发展”。研究证明:教师具有了反思行为, 就能真正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走向“教研”——专业发展的载体

“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问题意识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关键。教育研究不再是某些专业化的机构、依照某种特定的程式和手段开展的活动, 而是生发于生活和教育实践情境中, 以生活化的方式展开、充满实践智慧的活动。”于此, 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 教研智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作为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 有着大量的第一手研究素材和进行教育研究的巨大空间——教学得失、疑难困惑等。教师要树立或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自觉而积极地投身于教研, 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用心去地研究。这样, 就能步入“双师型”行列。

五、走向“合作”——专业发展的依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成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论文】相关文章: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07-06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08-17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01-02

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路径01-22

成教论文04-27

成教论文题目05-02

成教论文提纲11-15

成教毕业论文范文05-10

成教学院论文格式要求04-27

启发式教学成教论文04-18

上一篇:博物馆观后感200字下一篇:关于家的作文:我家的“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