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2022-04-18

[摘要]海南省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特色。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个案为例,构建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有技能、有学历、懂理论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篇1: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困境与破解对策

[摘要]厘清产权问题是推动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也是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核心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产权结构复杂、治理体系多样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还面临着多种产权困境,主要表现为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产权归属难界定、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的权责利划分难明确、运行机制不成熟导致企业资本准入与退出难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良导致产权流转难实现等。因此,需要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明确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产权归属;健全产权管理体系,合理划分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利;完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推动企业资本准入与退出规范化;培育教育产权市场,促进校企合作产权顺畅流转。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高职;校企合作;产权流转;资本;市场

[作者简介]段明(1977- ),男,江西于都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  顺德  528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JA190099,项目主持人:陆启光)和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广东高校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产业学院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WTSCX284,项目主持人:段明)的研究成果。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校企双方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关于产权界定、权责划分、收益分配等问题上摩擦和矛盾频发,已制约了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全面深化。因此,加强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问题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症结,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趋势

混合所有制,通常是指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非公有资本、个人资本等所有制成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借鉴了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以实现自身产权结构优化的一种适应性举措。基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特点,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也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发展趋势。

1.办学主体更加多元。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同,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是在特定办学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即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办学。基于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行业企业不再仅仅是合作办学的一方,而是作为办学主体存在,其主体性质、地位和作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此,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办学主体也更加多元。

一方面,产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般意义上的高职校企合作,在资产的利用及处置方面主要体现为各类资源的互补性整合与综合利用,基本不涉及产权问题,如企业提供场地、设施、物料等帮助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则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品牌等无形资产帮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以及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等,双方的各类资产产权是明确且不交叉的。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层次,深入到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建各类资产、共享资产产权、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等层面;校企合作所涉及的资产产权不再单一,它可能包括国有产权、集体产权、非公有产权等各类产权,并且至少含有两类以上的产权;不论是办学投资主体,还是资产所有者主体,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产权要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一般意义上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事实上涉及多种产权要素,除资本以外,还包括知识、技术、管理、品牌等。在过去的高职校企合作中,各类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比较随意,校企双方通常不会严谨地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很少将其纳入校企合作的成本考量。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本质上是为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协同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及科学的利益分配。然而,在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作为产权要素必须进行严格界定与划分,由此促进了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要素多元化。

2.产权结构日益复杂。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具有较高开放性和较强兼容性的产权制度,能够有效融合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为更加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创造条件。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职校企合作,参与办学的主体更加多元,由此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交叉融合的产权结构也将日益复杂化。

从产权构成层面看,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资本来源复杂多元,既包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也融合了各种形式的非公有资本。高职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多种形式资本的横向联合与交叉持股所形成的办学模式,由此形成了复杂多元的产权结构。相较于产权结构单一的传统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产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纯粹的,而是多种产权的交叉、渗透、融合。此外,混合所有制导向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构成复杂化,还体现为办学主体資产投入形式的多样化,如一些地方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地方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介入校企合作相关资产的投入和建设;部分高职院校将技术、知识、管理、品牌等产权要素折价计为股权,作为学校资产参与校企合作。

从产权管理结构看,也呈现出复杂化特点。高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多元化产权中至少有一方的投资主体属于国有资本,国有资本在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发挥引领和监督作用,确保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其他非公有资本依据投入的占比,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享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权、参与决策权和资产收益权,同时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育提供必要的协同与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结构和运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得高职教育经营权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而高度集中的教育经营权与相对分散的资本所有权充分激发了教育运营活力与经济资源配置活力,为促进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资源优化与整合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现实基础,也为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

3.治理体系趋于多样。治理体系趋于多样化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更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及产权结构复杂化的必然结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治理体系趋于多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治理主体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治理正在朝着多元共治的方向迅速发展,其实质是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治理,以实现各方主体互利共赢的一种多样化、综合性的治理架构和体系。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治理主体多样化的意义在于通过纳入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在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管理与协调过程中打破了过去行政化管理的一元化治理格局,为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形成民主集中式的管理决策机制奠定了组织基础。

从治理权力分布看,呈现出分散化趋势。在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治理模式中,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权威管理主体实施的是单向线性管理,管理权力集中,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行政命令式管理。而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多元共治,各治理主体之间具有平等地位,管理权力分散,管理方式是沟通、协调与配合。随着治理权力的分散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新的治理理念和原则,党组织、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校长管理团队等组织各司其职,共同对校企合作治理结果负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评价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同时相互支撑。通过治理权力分散化充分关照和保障了各方治理主体的合理合法权益,形成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

从治理目标看,呈现出多维化趋势。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多元共治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的是各方治理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治理,是要在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下,尽可能地满足各方治理主体的多维目标。例如,政府发展优质高职教育实现促进就业目标,高职院校实现树立教育品牌的目标,行业组织实现扩展自身服务能力的目标,企业实现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困境

通过审视和梳理近年来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笔者发现在校企合作中暴露出的产权管理问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完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产权归属难界定。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全面开花、加速推进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在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供给和法律建设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产权方面的关键性问题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法律依据,造成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产权归属难界定。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界定困难。现阶段,公办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主体,而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界定的困难又突出存在于公办高职教育领域中。一直以来,公办高职教育在我国被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办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不仅需要引入非公资本,也需要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这就使得公办高职教育的公益性遭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导致公办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界定难度加大。目前我国各地方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仅有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然而,该文件并没有涉及职业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产权界定问题。并且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没有详细规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归属划分和管理办法,客观上造成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产权归属界定难。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产权增值难。职业教育既具有公益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从资本的逐利性角度来看,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高职校企合作办学都是基于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才得以成立。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未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产权增值管理办法,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企业获利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受到明显限制。如果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学校累积的产权价值进行分配,企业投入的资本无法实现市场化增值,那么不仅会降低企业参与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有悖于国家支持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的激励机制政策。

2.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权责利划分难明确。产权管理是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内部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双方权责利划分明确难,制约了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较短,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传统高职院校的产权管理系统主要由党委、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构成,三者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持有或分担学校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高職院校需要建立类似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管理架构,在内部治理组织建设上通常需要设立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等部门。在传统高职院校向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中,旧有的产权管理组织机构与新设立的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往往面临管理职能与人员调配方面的双重冲突,使得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权责利划分难以明确。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管理制度是混合所有制办学产权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石。现阶段,由于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产权管理缺乏政策规范与法律依据,各类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管理只能依赖校企双方的沟通协商与自我约束,导致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校企双方所签订的合作协议通常很难涵盖后续合作实践中所出现的产权管理新问题、新情况,由此引发矛盾纠纷。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本身存在利益博弈,校企双方在缺乏政策和法律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基于各自的产权利益诉求,存在破坏规则的冲动,导致产权管理困难重重。

3.运行机制不成熟,企业资本准入与退出难规范。混合所有制产权运行机制是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我国混合所有制办学产权运行机制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资本准入机制不规范与退出难。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资本准入机制不完善。高职教育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的高效匹配与深度整合。因此,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是强强联合,即优秀的高职教育资源与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匹配与整合。但在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对企业资本的筛选并没有遵循强强联合的基本原则,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短视化的倾向。例如,部分高職院校较为关注企业是否能够解决学校当下的资金资源需求,忽视了对合作企业资质和实力的考察。由于合作伙伴选择失当,导致校企双方的互信关系不牢固,常常引发后续产权在管理与运行中的剧烈冲突。再如,部分高职院校以当期投资金额的多少作为筛选合作伙伴的主要标准,而非选择生产技术和工艺最先进的企业,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资本退出难。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实施,所建立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产权大部分归于省(市)财政厅(局)管辖。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保持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稳定性,一般都会规定最初的非公资本不能退出,只能以年度分红的形式逐步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投资收益。虽然这种规定起到了防范企业资本突然撤资、无序退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与校企合作各方主体的利益,但亦有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客观上造成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的资金回笼周期长、投资回报水平低且获取方式单一,难以激发企业参与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一些参与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投入风险,往往将投资减少到最低投资额度,甚至期望不投资或利用无形资产入股投资,导致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资金注入不足。

4.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良,产权流转难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流转是基于不同产权主体之间进行产权交易、置换、重组等行为,最终形成新的产权结构的过程。产权流转是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良,存在产权流转困难的现实难题,具体体现在: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交易市场狭窄。我国拥有规模十分庞大的职业教育市场,却缺乏广阔的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空间。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公办职业教育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再加上主管的公办职业教育稳定性强、市场化程度不高,职业院校产权交易的市场需求有限,导致前期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目前民办职业教育尚不发达,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尚处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广度和深度不足。在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界定和划分的标准、制度、办法等顶层设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产权交易的前置条件还不够充分,发展和培育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的相关工作尚未被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交易供需不匹配。供需相对平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现阶段,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狭窄,供给方和需求方基数小,客观上加大了教育产权市场供需结构相匹配的难度。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高职办学相关产权的性质又加剧了供需的不匹配,其典型表现就是企业产权供需两旺与学校产权供需不振的现象并存。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相对健全的产业体系,产业领域的各个行业、上中下游的各类产权既有充足的产权供给,也有旺盛的产权需求,因而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企业产权供需两旺,总体上不存在产权交易市场狭小和流通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公办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职教育市场的主导力量,受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和行政化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产权的交易市场化空间极其有限,使得混合所有制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学校产权不论在供给上还是在需求上都得不到充分释放。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困境的破解对策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管理问题与教育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然而,教育产权制度从建立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突破,才能开创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科学有效管理的工作局面。

1.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明确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产权归属。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略,法律制度是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核心基础。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中产权的归属、增值、处置、流通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需要完善系统的产权法律制度保障,对此,应通过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解决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关系不明晰的现状。

首先,加快确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人属性,解决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地位不明的问题。我国应加快修订和出台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补充完善现代法人制度,依法确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人地位,使其在充分享用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法人分类,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应属于营利法人或非营利法人。基于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的公益属性以及公有资本参与的主要特征,相关院校应界定为非营利法人。

其次,明确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归属。在混合所有制办学中,不同性质资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是职业教育产权立法保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归属划分应严格遵循对称性原则,保障教育产权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权责对等,即承担更多产权损失风险的一方应享受更高的产权收益,承担产权责任更大的一方应享有更多的产权权利。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归属划分应遵循资本属性原则,即公有资本投入所形成的资产产权应归国家所有,各类非公资本投入所形成的资产产权应归投资者所有。

最后,明确混合所有制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增值收益分配。努力实现和保持好校企合作中的资产增值,并合理分配相关资产的增值收益,是混合所有制下维系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关系的关键。各类非公资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利性,国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应在法律制度中明确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产权增值收益权,允许各类非公资本在参与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享有更多产权增值收益。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确立产权政治收益分配,要保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变,要引导企业不能将追求超高的教育投资回报作为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导制定科学且可操作的标准,保障企业在参与高职办学中能够获得适当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进一步增强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效率。

2.健全校企合作产权管理体系,合理划分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利。校企合作产权管理是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健全校企合作产权管理体系,合理划分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利,既是优化和完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必要举措,也是营造校企产权合作良性互动关系的有效措施。

首先,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石,实现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的有效管理。完善混合所有制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点在于根据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产权混合”的具体形式,搭建出“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的治理框架。其中,学校党委的管理职能是把握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努力实现高职教育办学的社会公共利益。董事会决策的职能是研究部署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涉及的重大事务和产权问题,对重要资产产权的所有、处分、配置和流通等做出系统安排。校长负责则是校长对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事务负责,贯彻落实好董事会的各项决策。

其次,强化校企合作办学的治理权制衡。各项治理权力的相互制衡是实现混合所有制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管理事务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石。强化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治理权制衡,一方面要着重强化监事会的职能,让监事会在相关产权决策过程中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话语权和监督力量。因此,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有必要成立坚强有力、独立行使职权的监察委员会,使监事会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借鉴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法人代表人制度的实践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教情的“复合多元法人代表人”制度。将学校董事会成员作为法人代表人,建立法人代表定期轮换制度,保持法人代表的合理有序流动,避免部分大股东在产权的管理、处置和收益分配上“一权独大”。

最后,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管理制度。混合所有制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政府部门是核心主体,应承担起主要的工作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情况和校企合作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全省社情教情的校企合作产权管理制度框架,明确相关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和指导意见,为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产权管理制度打好基础。同时,校企双方应充分沟通协商,依照省级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管理制度框架制定本校的产权管理制度。

3.完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推动企业资本准入与退出规范化。混合所有制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管理工作中,学校和企业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不同,双方难免会发生产权矛盾与纠纷。对此,需要构建一种良性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推动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妥善解决各类产权问题。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本准入定期审查机制。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经营状态下,企业的自身实力和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要确保校企合作相关产权的健康和稳定,应建立非公资本准入机制和定期审查机制。在制定非公资本准入机制时,高职院校应通过多举措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严格审查有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意向的企业的财务年报,建立区域高职校企合作办学优质企业目录或资源库,力求筛选出区域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为校企之间建立稳定、长久、健康的产权合作关系创造条件。针对参与兴办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企业主体,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发挥好监督管理职能,建立企业资质定期审查制度,逐年审查相关企业的财务年报,随机抽查相关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企业发生亏损倒闭时,其投资办学项目应依法纳入清偿范围;企业出现经营状况显著恶化,以及资不抵债时,应坚决予以清除,将办学风险降至最低。

其次,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非公资本有序退出机制。非公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社会资本参与举办高职教育必然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我们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非公资本的利益诉求,建立混合所有制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本有序退出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转变思想认识,不能在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引导过程中一味只关注非公资本的稳定性,而忽视非公资本的获利需求。在思想认知层面充分给予非公资本对利益诉求的尊重和理解,是校企合作办学中非公资本有序退出机制得以建立的必要主观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应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性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非公资本有序退出制度,就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到位以后,可以在何时退出、在何种条件下退出以及以何种方式退出等问题做出制度性规定和安排,为校企合作签订合法合规的非公资本退出条款提供制度依据。

4.大力培育教育产权市场,促进校企合作产权顺畅流转。保障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盘活公办高职教育领域的各类产权,也能够充分调动各类行业企业参与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政府、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应着力发挥协同效应,大力培育教育产权市场,促进校企合作产权顺畅流转。

首先,加快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产权流转的支持条件。当前我国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成熟,重要原因是产权交易的支持条件不完备,众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产权无法完成流转。对此,我国应加快培育教育产权市场,吸引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会、金融机构、评估组织等主体的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产权流转生态,以保障校企合作办学产权的顺畅流转。一方面,建立职业教育产权评估机制。可由金融机构及评估机构联合对混合所有制下的校企合作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与审计核验;同时,由政府相关机构对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价值评估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并建立具体的评估责任制,明确各监督主体部门的权责范围,充分保障教育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加快培育职业教育产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职业教育产权流转的流程和管理办法,明确可承担职业教育产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标准和资质,遴选并扶持一批有能力提供校企合作办学产权流转相关专业服务的中介组织,提供产权流转信息发布、资产评估、沟通协调、委托代理、产权咨询等服务,减少产权交易成本,促进产权流通。

其次,着力搭建校企合作办学产权交易平台,开发职业教育产权流转载体。为壮大职业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地方政府、工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职能,着力搭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产权交易市场平台。线下可由政府部门出资建立省级、市级职业教育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供有职业教育产权交易需求的主体注册登记,通过“一站式”服务促进相关产权的快速便捷流转。线上可由职业教育产权交易服务机构自主建立官方网站、产权交易网络信息平台,上传并公开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产权供求信息。此外,地方政府、高职院校、金融机构等可以联合开发方便产权交易的金融载体。例如,借助产权股份化的分割手段,促进有产权流转意愿的主体通过股份化的形式将自身持有产权按照一定比例转换为可交易的证券,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转让买卖。通过产权的顺畅流转实现市场主体对教育产权的投资、增资或撤资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产权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1]冯朝军,杨梅.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与特征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6):1-5+17.

[2]李莉.深化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体制创新之路——混合所有制办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9(24):82-85.

[3]卢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产权明晰的实践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69-72.

[4]张啸宇.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法律困境與立法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63-68.

[5]魏延胜,刘玲.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刍议[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Z1):39-44.

[6]朱鸿翔.从资产评估到产权流转:社会资本参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利益关切[J].机械职业教育,2021(2):18-21+28.

[7]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28-34.

[8]冯朝军,杨梅.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主要模式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0(4):27-35.

作者:段明

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篇2:

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  海南省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特色。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个案为例,构建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有技能、有学历、懂理论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海南;建设工程监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题缘起和意义

(一)课题缘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工程监理作为基础建设的关键环节,势必和时代发展同步,国际惯例建设监理制度接轨,各种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给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认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曾提出实施“项目驱动”策略,实施“厅市联动、合作共建”的原则,构建大型教育产业园区,强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构建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顺应省教育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高校,培养高水平专业监理人才,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探索适应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虽然国内外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现有研究成果无论是“双元制”研究、“工学交替”研究,还是“顶岗实习”研究、“订单培养”研究,均是以整个学校为背景展开的研究,具体到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方面的研究,尚且缺乏,无法有效指导专业校企合作发展。本研究将探索一套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2.为国内同类课程校企合作提供指导

由于目前的校企合作研究模式对建设工程监理专业而言,缺乏针对性,故现有的案例和校企合作模式无法为同类课程校企合作探索提供指导意义。本研究将探索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特点与现状,制定个性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内同类课程校企合作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案例,为课题论证提供支撑。

2.调查访问法: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学生、海南各大施工、监理单位展开调研,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与需求,分析施工、监理单位岗位人才需求,掌握工程建设监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工程建设监理专业为例,探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与研究成果。

(四)技术线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校企合作研究领域未涉及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方面的探索,但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弗里曼,1987)[1]研究校企合作与社会经济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关系,揭示校企合作的正向激励作用,(Senker)[2]研究校企合作在资源互补、增强竞争力、科研研发方面的合作价值;如对校企合作的类型(Atlan,1987)[3],把校企合作分为“研发中心”“孵化园区”“产学研联盟”“科学创新园区”等类别。

根据国外校企合作组织形式及实施路径的不同,可分为“双元制”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与“合作教育”模式。在“双元制”研究角度上,德国(桑德曼,2005)[4]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给世界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日本(青木昌彦,1984)[5]则在“企业主导型研究”方面开发了典型校企合作模式。

在工学交替研究体系中,英国(阿什比,1983)[6]高等教育工学交替形式是典型模式,由“长期工学交替”和“短期工学交替”两种交替形式组成。在“合作教育”模式方面,以高等教育创新驱动模式和发展策略的研究为主[7]。“合作教育”模式围绕美国的特色校企合作形式研究,该模式实施路径是:“入学时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待理论知识掌握后,校外机构、企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训交替式培养,毕业前再集中学校课程教学。”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整合科研机构、企业、学校进行合作教育,主要表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合作科研中心,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在配置各自技术、设备、工艺与科研资源的同时,也交流着彼此的优势资源。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校企合作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研究较少,与建设工程建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直接相关的研究仅局限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产学合作人才模式培养,如运用工学结合理念,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开发配套的课程研究(卜伟斐,2012)[8]基于产学合作背景,研究(尹玉霞、李三杰,2008)[9]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校企合作方面,国内学者则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案例和理论基础。根据研究形式、内容、方向的不同,国内校企合作研究,主要可分为四个方向:以国外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石丽敏,2006)[10],应用到本专业课程及行业领域的研究,如通过分析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谷学良,2007)[11]研究国外的成熟经验、研究国外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模式实践方面的研究启示;以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差异性分析开展的研究(陈银霜、纪献兵,2013)[12],如对双方办学模式在办学思路、实施模式、制度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国内外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与分析(姚永敬、黄中鼎,2013)[13];以个案校企合作研究(罗晓萌,2017)[14]为例开展的实证研究,以某高职院校为对象的(刘晓辉,2020)[15]校企合作平台的“协同教育”“项目合作”“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五个研究方向。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研究成果及现有研究模式,发现国外的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并重,研究处于成熟阶段。国内的研究当前处于起步阶段,以理论性演技为主,存在研究理论同质化、研究层次浅、研究视角单一等局限,尤其是在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并为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沉淀了宝贵的资源。

(一)实训基地培训

“实训基地”模式即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企业驻校参与课程教学与实训指导,并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建设实训基地所需的资金、设备、原料与技术,由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实训基地场地、科研资源,进行“实训基地”式合作。“实训基地”式合作减少了学生传统校内实训过程存在的实训环境配套差、实训效果不突出等问题,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建设实训基地与培训复合型人才相关配套,构建了和谐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大型竞赛培养

“大型竞赛”培养由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南知名建筑企业、监理单位合作监理校外实训基地,對专业人才进行技能、资金方面的扶持,通过参加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大赛、海南省监理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BIM设计大赛等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例如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赛促能”增强培养人才激进力度,突出参赛目标,强化能力培养。

(三)订单培养合作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常见的合作形式,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合作企业签订合约,根据企业岗位招募需求配置具有良好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教师授课,授课过程带有明确的目标,属于目的导向性合作模式。该种模式下的企业课堂旨在培养符合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学生借助课堂了解到实际的岗位操作流程、工作方案与技术理念,提前习得工作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企业还通过一系列的设备、资金等奖励支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从而达到互利共赢。

(四)创新创业孵化

“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有丰富经验的中高级职称教师带领下,一些优秀的学生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产品开发、创新技术实验。在创新创业孵化模式下,除了教授监理专业知识之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优秀的学生创业项目启动资金支持,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对自己的就业意愿和择业方向有了更明显的认识,继而能够确立长远目标,锤炼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创业做好准备。

四、总结

项目研究符合海南“十三五”教育产业规划,是在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基于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和海南众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旨在完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课题实施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杨瑜.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研究,2014(14).

[2]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2(11).

[3]张苏俊.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4]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5]施雨.高职院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赵红亚.从国际施雨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Z1).

[7]吴雪萍.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8]卜伟斐.论基于工学结合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2(12).

[9]尹玉霞,李三杰.探索工程监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资讯,2008(6).

[10]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11]谷学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业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7(3).

[12]陈银霜,纪献兵.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13]姚永敬,黄中鼎.国外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3(10).

[14]罗晓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7(3).

[15]刘晓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风,2020(9):265-266.

编辑 陈鲜艳

作者:马艳华

校企合作下的成教论文 篇3:

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           要]  多年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从办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合作、学工结合”是一种很有影响力、很有成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必须从市场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寻求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且符合自身特色的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现状以及辽宁省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特征,尝试寻找适合本地区高职“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创新型办学模式新路径,使高职教育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服务一切需要职业技能教育的大众。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在办学模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模式渐渐受到高等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的青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可以说,自我国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重视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国家教育部门也表示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强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深度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等问题,阻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事实证明,照抄照搬其他成功的合作办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个高等院校都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实际情况,成功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至其他院校。要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必须找出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一般规律,再辅以各个院校的实证研究,才能寻得符合各自特色的创新型合作办学模式。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国家先后发展了适应当时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首先在英国出现,又叫“工读交替”模式或者“三明治”模式,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学生,同时还是企业的员工。德国的校企合作被称为“双元制”模式,“一元”是私人企业,“一元”是学校,曾经推动了德国“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加坡的校企合作被称为“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学校内部建立工厂环境,学生接受学校和工厂的双重领导。美国的校企合作称为“合作教育”,学生在教育的前半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后半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国外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四种,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办学模式。这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都曾经对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等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国内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我国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上有更多的尝试和创新。“订单”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学生就业订单,以学工结合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毕业即可上岗就业,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认同。目前多应用于医药学院,如甘肃中医学校、广西中医学校等。“职教集团模式”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职业教育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资源整合,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应用案例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物流职教集团的合作等。“冠名”模式是企业对高职院校进行资金投入,对某一项目进行冠名,培养定向的专职人才的模式,案例有曲阜中医药学校的“冠名班”等。“实习基地共建”模式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实习基地的模式,案例有南昌市卫生学校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是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与师傅共同传授知识技能的模式,这种模式由国家支持,首批试点就有165家单位,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为目的。除此之外,还有“校中厂”或者“厂中校”模式,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生产工厂的模式。诸多类型的办学尝试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都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有借鉴意义。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多年来,辽宁省出台了很多支持“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政策,致力于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模式,校企携手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办学体制、组建职教集团、进行教学改革、创设实训基地等,不断强化落实校企合作办学保障的各项措施。2019年4月,《辽宁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出台以后,辽宁省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广落实脚步加快。截止到2019年12月,辽宁省共有校企共建职业培训中心47个、公共大型实训基地10个、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40个;全省高职院校共与800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5031份,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804个;2019年秋季企业订单培养学生近1.5万人,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超4万人,接收毕业生就业超2万人,“引企入校”“引校驻企”双元育人机制初步形成。

截止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1574个专业布点中有485个开展了订单、定制、定向培养,占比达30.81%。然而,通过相关调查,我们也发现省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错位的情况,尤其财经类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三、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学科涉及经济学、贸易、物流、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计、金融、保险等多个专业,人才的外向型、复合型程度较高,能够对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各项日常运营活动,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这是该类学科的明显优势。然而,相比理工学科的培养环境,财经类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要求的应用实践环境比较复杂,利益分享模糊、责任约束难落实,工作内容涉及泄露商业机密风险较高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校企合作、产学研阻力因素较多,如何提高财经学科人才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依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层次浅

目前“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模式在政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下,有部分企业已经尝试与高校开展合作,但是企业主观上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合作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停留在投入資金、提供实习基地等表面项目上,或只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开展,合作的层次仅限于学生某项技能的培养,没有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索。调查显示,技术流失风险、产权争议问题以及学生安全风险等因素是企业比较担忧的问题,尤其是财经类学科涉及企业行政、财务等多方面重要工作,涉及商业机密等因素更加深了企业对这种办学模式的疑虑,加上省内文科院校较多,财经类人才供大于求,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却明显不足,这更加阻碍了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存在缺乏合作办学经验,办学过程不严谨,管理过程不规范,没有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约束等问题。校企双方都缺乏必要的协调、评价和保障机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产权争议风险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顺畅和双赢效果。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管理问题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生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领导,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违反企业制度或者造成企业损失等,企业碍于学校的态度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处罚,一方面不利于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对企业原先的员工不公平,容易引起员工不满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例如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只与企业单向需求相适应等情况。

四、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动手生产的环节,而是与商务、财务、行政管理等有关,部分如“厂中校”或“校中厂”等办学模式不适用。在应用“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模式时,应全面调查专业相关情况,从市场的需要和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统筹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宣传工作,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这种办学模式能够极大地缩短企业培养人才的周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等诸多优越性。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或制度,保证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利益纠纷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学科,细化市场和企业需求,以制度保障促进企业克服顾虑,实现企业、学校、市场三方的深度合作

(二)高职院校方面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的思想,针对财经类学科,在深入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将招生、教学、科研、管理、就业等环节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三方合作的重要主体,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范和保障机制,加强学生和办学模式各个流程操作的管理,使校企合作办学规范化并有章可依。应在注重学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重视科学分析方法、信息获取和处理以及交流沟通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掌握专业知识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财经类管理人才。此外,院校应注重财经类学科师资培养和管理,多举措培养集教师、技师和就业指导为一体的“三师型”教师,以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三)企业方面

针对财经类学科,企业应该与高职院校共同建立培养规划,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并提供满足学生专业技能锻炼的实践机会,保证学生毕业就可以走上实践岗位,弥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缺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均应积极促进其向更深层次合作与发展。高职院校应鉴于财经类学科的专业特点,坚持“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的思想,细化人才的多元培养方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企业、市场需求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和典范[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6):66.

[2]张凯艺,聂为明.财务共享经济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趋势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7):161.

[3]马绪鹏,周京,李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下精准化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的构建[J].模具工业,2020,46(6):74-79.

[4]黄京华.探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问题[J].中国商论,2020(12):197-198.

◎编辑 武生智

作者:张翠君

上一篇:公允价值变动会计论文下一篇: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