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语文教案匆匆

2024-05-16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匆匆(共7篇)

篇1:优秀小学语文教案匆匆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与情感。

3.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作者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匆匆》。(板书课题)

二、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反复诵读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轮读

(二)理解句子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感受。

例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作者深感时间匆匆而过,流逝很快,既然来到世界就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白白过此一生。

三、读写结合,注重实效。

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练习仿写。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二)练习仿写

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再整理写下来。

四、拓展思维,陶冶情感。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一)讨论达成共识: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唯有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才能不因终生一事无成而悔恨。

(二)交流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是啊,同学们,你们说得多好!“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尽情表达。

(四)师生总结: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篇2:优秀小学语文教案匆匆

1.会写“藏、挪”等5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这3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5.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2.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教学策略

1.词语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蒸融”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从前是否虚度光阴,并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3.表达运用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5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这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第1、2自然段。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体验“匆匆”

导入新课,情景体验。

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急急忙忙的样子)

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追赶时间的体验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人们赶火车的图片,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的图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4.搜集作者资料。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同桌间交流交流你们所了解的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介绍)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感受时间的稍纵即逝,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板块二 理解字词入文本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

藏cánɡ 挪nuó 徘pái 徊huí 蒸zhēnɡ

(1)正音:“藏”在本课读 cánɡ;“蒸”是后鼻音。

(2)指导书写“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藏”字的笔顺分解图)?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这位同学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书:一去不复返)

(3)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灵魂。

(5)学生齐读。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它们往往和课文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6)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l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l ?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①你从哪些文字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反复诵读,在文中圈出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质疑,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文本形成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三 体会着急和无奈

1.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要点。

(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③重点句子点拨: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b.第1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⑤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⑥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3.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点面结合忆旧知

1.汇报上节课在文中找到的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课件出示:

一去不复返 溜 没有声音 没有影子 轻轻悄悄

挪移 匆匆 伶伶俐俐 跨过 飞走 闪过 逃去如飞

2.指名读词语。

3.从这些字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把这些词语再放进课文中读一读。

预设:从这些字词中我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时光的匆匆。

4.小结:时间就是这般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般轻轻悄悄地挪移,这般匆匆溜走,这般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这般逃去如飞,一去不复返。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上一节课所布置的作业,让课文内容历历在目的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指导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画、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文章:

1.小学六年级语文《匆匆》优秀公开课教案三篇

2.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精品范文3篇

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反思

4.小学六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优质教案三篇

篇3:优秀小学语文教案匆匆

师:孩子们, 课前十分钟, 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 要谈话。说到谈话, 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 请大家造句, 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 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 不一样。说说我吧。 (生:您———) 说出“您”, 表明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给他掌声。 (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 (笑声) , 谢谢!你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再请你, 你直勾勾地盯着我, 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 不错, 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 你不一样, 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 会弹钢琴, 还会吹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 是在音乐课上学习的。

师:是呀, 过去不会, 现在会, 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 你觉得他说得好, 就自发掌声鼓励, 好吗?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 同学们用心去听, 还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在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 请你不要潜伏了 (笑声) 。请你站起来。 (小猴同学站起)

生:他特别搞笑, 有的时候感觉他不一样, 像个伟人。

师:小猴同学, 你也说说她的不一样。

生:她比较善良。

师:请坐! (学生自发鼓掌) 都说同桌是冤家, 说说你的同桌。

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 (问同桌) :前面来个表扬, 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 你承受得住吗? (生:我承受不住。) 我来给你撑撑腰鼓鼓劲。来, 你也来说说不一样的同桌。你承受得住吗? (生:承受得住。) 你还能承受得住, 你的承受力比我们强。 (全场笑)

生:我的同桌不一样, 她可爱唠叨了。

师:你有一个多好的同桌呀, 是劳动委员吧?

生:不是, 她从小爱唠叨。

师:长大后一定是个好妈妈。大家会听吗? (生自发鼓掌) 现在增加点难度, 说说过去的你, 现在的你, 将来的你, 这三个阶段会有什么不一样, 会说吗?

生:我以前是小孩子, 总被大哥哥大姐姐欺负, 现在我长大了, 也变成大哥哥了。 (师:你也想欺负别人了?) 不, 我现在长大了, 我特别想保护那些小同学。

师:为他的善良鼓掌, 好样的。 (生鼓掌)

生:我以前很不懂事, 家长都宠着我。来到学校后, 我就认为别人也应宠着我。我在学校就很霸道, 我经常欺负同桌, 但他很包容我, 很大度, 用他自己的话说, 有绅士风度。我现在不会欺负他了, 我要像大姐姐一样爱护他。

师: (对同桌) 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我谢谢她, 至少她以后不会欺负我。

师:好, 孩子们, 今天就说到这儿。所有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跟往常不一样。好, 上课。

【点评:用“不一样”说话,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应该是“小菜一碟”;对教师来说, 应该不算什么“高招”。但是, 在说话的过程中, 何老师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机智, 在生成中拓宽话题、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 (眼前) 的“不一样”, 由说学习环境到说新老师, 由说同学到说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逐渐地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匆匆》暗合, 使课前谈话看似“闲来之笔”, 却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何老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良策。这样的开局, 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披文会意

师 (板书课题) :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 题目叫《匆匆》, 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生:朱自清。) 关于他, 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学生用简短的话介绍朱自清) 来, 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 情感丰富, 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 共出版著作百余部, 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 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 (板书:散文, 对话, 思考) 那么, 既然是与作者对话, 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 (板书:倾听) 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的要求, 大家拿起笔, 一边听一边做记号, 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播放朗诵音频)

【点评:播放著名艺术家孙道临的朗诵, 既是一种氛围的营造, 又是倾听能力的考查, 所以何老师对听的要求非常明确, 边听边做记号, 边听边思考。善听者亦善读。】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 我们六年一班的同学真善于倾听, 每个同学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匆匆。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第二自然段。 (朗读)

生:我从“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 ……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 你关注了细节, 了不起!

生:“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 (朗读)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 段段有感觉。还能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匆匆的感受。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三个“再”, 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 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 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从第四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得飞快。

【点评: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 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 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 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 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 因文生感, 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 巧妙地“骗”学生读书, 多读、读好。】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 善于倾听, 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 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 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 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 把掌声送给自己。 (鼓掌)

【点评:初读散文, 要不要了解散文的特点?要不要认识散文的形式?如果要, 怎么样体现“那个年段”的特点?何老师这一笔虽不是“浓墨重彩”, 但却是“画龙点睛”,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朦胧而又具体地感受“形散神聚”。】

三、品读, 静下心、凝聚力、潜入文, 读思议练学语言

师:倾听之后, 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 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 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 争取读懂一到两处, 如果有疑问, 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 要求大家不装样子, 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老师静静地关注。) 好孩子, 抬起头, 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 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 看看第一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 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 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 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同学们注意, 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 自发鼓掌。)

【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语言文字与作者 (文本) 心灵相遇、相通后, 产生自己的感受, 说出来, 此为第一层;到此还不够, 还要把这种感受“融入”语言文字,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便有“相知”的味道了, 这才是阅读教学之“阅读”。】

师:就这段, 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 但是时间不可以, 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同学了不起, 他不但读出了味道, 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 抓关键词来感受。 (生读)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各读各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 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因此, 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 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前提是, 教师要为学生生成、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时间和空间。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 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于是, 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其次, 何老师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 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 由品语段到品关键词, 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品读提供借鉴。诚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期待的: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 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师:好孩子, 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 和作者一起思考后, 你会突然发现, 作者在和你对话了, 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 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继续往下品吧。再用几分钟, 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 之后咱们再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哪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 我想先读再谈感受。“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 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 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人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 所以很惆怅。

师:你姓周, 我应该叫你周老师, 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周老师, 你给大家解释一下, 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可在作者看来, 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 让他心痛, 周老师, 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八千多日子……”)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 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

生 (齐读)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 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 都会害怕, 怕得冷汗直冒, 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 (齐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这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而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生成不同的教育效果。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 教师只相机点一下, 促其提升, 如毫不怜惜地夸奖, 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的所得, 才是真得。】

师:品得好, 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 谁还有别的感受, 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 其他同学听听, 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涵的情感, 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 你们是善听者, 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

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

生:我听出了一种矛盾。

师: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 其他知音一起跟着读。 (学生站起来读) 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小赵老师。孩子们请坐。最后再品一处吧。

【点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 学生的眼睛才亮, 脑子才灵, 心灵才明, 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是“幕后推手”, 要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在不经意处浓墨重彩地描写, 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列举的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吧, 例如, 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 睡觉, 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 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 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 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 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 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 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 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 相反, 是逃去如飞的, 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 用词多么准确啊。孩子们,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 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阅读教学, 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 以课文为例子,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学习语言”在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上, 一是积累, 靠熟读;二是吸纳, 靠揣摩。“运用语言”是在积累、吸纳的基础上, 运用于口头、书面的表达实践, 如此循环往复, 渐成渐进, 谓之发展语言。除此以外, 没有捷径。何老师把这一理念变成可操作的语言实践, 先读书, 抓重点琢磨;再练习, 联系生活表达;最后总结, 回到课文诵咏。何老师还是一个善听者, 只有全心全意地倾听学生, 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的、自然的“教化”, 如“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 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统一于一个个教学环节、一个个教学细节中。】

四、学思结合, 以疑结课, 意在把学习引向生活, 把思考推向深入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 当你走到人生的不同阶段, 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 倾听也好, 思考也罢, 当你觉得读得深入时, 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儿?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又赤裸裸地回去呢?

生:时间到了哪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 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篇4: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叶继琴.以教学反思来促成语文教师专业成长[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9).

[2]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钟启全.教师“专业化”的范式[J].徐州教育信息网,2003(9).

篇5:匆匆小学生优秀读后感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时间有很多,而且又没人偷它们,所以一天就能做完的事,一定要拖到两天才做完。今天读了《匆匆》这篇散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时间是从一些细节中溜走的啊!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匆匆小学生优秀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匆匆》读后感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的确,对于一般人来说,时间过得很快,过的没有一丝味道。每天只有上班、下班,上学、放学的,似乎是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只要一想起往事,又悔恨我自己没有珍惜时间,珍惜愉快的时光。一些渺小的事情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最终就被遗忘掉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不知多少次幼稚的问过我的妈妈:“时间是什么东西呢?时间不能停么?我能穿越古代做格格吗?”听到这些个问题,我的妈妈总是笑我幼稚。

时间过得快如飞,但又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慢下来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时间长了,才发现,原来我的每一刻都过得不充足,走在路上时,时间不慌不忙的飞过;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电视机前越过;玩耍的时候,时间从笑容面前飘过。

所以我们要抓住溜走的时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过的很充实、有意义。

篇二:《匆匆》读后感

是呀!就像朱自清所写的那样,时间都是平等的,对于会利用时间的人,他一定会有所作为,而对于不会利用时间的人,就是给他一生,他也会平平庸庸,一无所成。

当我读到《匆匆》时,其中一句:“八千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渐渐溜去了。”我不禁想到,朱自清那么感慨人生短暂,遗憾我自己有很多时间都浪费了。可是我还小,我今后的日子还长的很,我为什么要给我自己留下永远的遗憾呢!想想过去在电视前匆匆走过的时间,在电脑前匆匆走过的时间,在楼下玩耍时匆匆走过的时间……我突然回首,我不禁感叹:我原来走过的路已经很多了,而这成长道路上的十四年里,又有多少是我白白浪费的呢?实在太多太多然而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那道不如从我自己作过的事中好好反省我自己,或许有一天你躺在床上,你会想:为什么我就没有时间呢?我是太忙吗?不是!时间是由我自己挤出来的。我不禁又想起了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不知是看了哪本书的启发吧!如果你觉得我自己忙,可十分钟,不五分钟总该有吧!你要好好利用这短短的五分钟来写一小段话,一星期就是一篇文章呀!这就是积少成多的力量,也是时间的力量。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争取在我之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加努力,在我们的有限时间里,过得充实无比。

篇6:小学语文《匆匆》教案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情感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老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情感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

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篇7:小学语文匆匆课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理解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时光的匆匆与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倾听时钟的“嘀嗒”声,感受时间在飞逝。

2.教师在时钟的“嘀嗒”声中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到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

(2)引导学生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含义。

4.指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到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一)从词语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1.找出“逃去如飞”、“一去不复返”等形容时间匆匆而去的词语,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把这些词语放回句子中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绪。

(二)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作者反复追问:“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看课文,找出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第1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

板块A: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精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理解要点:①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②四个问句表达了作者面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③体会作者写这些话时的心情,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朗读。

2.补充资料:林清玄写的《和时间赛跑》中父子俩的一番对话。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师生对话。说说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相比,有哪些变化。

3.再读第1自然段,感受时光的匆匆,体会文字的美。

板块B: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4、5自然段。)

1.自由读第4、5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几次追问的句子。

2.读读每一次追问。

3.引读“我”作出回答的前两次追问。

4.试着回答文中未回答的四次追问。如: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才算没白白地在这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名人、伟人的事迹,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5.出示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来感受体会)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他自责、焦闷、痛悔的感情呢?

板块C:从对时光的追问到对生命的追问。(略读第2、3自然段。)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追问自始至终,如果说课文每一自然段是对世间万物的外部追问,那么课文最后两段则是对自身生命的内部追问。由对世间万事的追问到对自身生命的内部追问,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品析比喻句。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认识时光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流逝的。

②体会写法:a.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时间是怎样匆匆地从身边溜走的。b.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具体描写时间的流逝。

③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四、读写结合,仿写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写明时间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表达出你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参考句式:……的时候,时间……)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五、拓展交流,抒发感受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把你搜集的名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2.出示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段话,全班齐读。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教学反思

《匆匆》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教学中,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一、注重朗读,感受其优美的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体会本文作者运用设问p比喻p排比p拟人的句式,把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读中,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特点,如结构精巧,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情景交融等。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鼓励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时,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把抽象的时间流逝通过具体的事物写具体。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练笔中发现,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如一学生写到“思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滑过;仰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白云中飞过。一学生写道“洗澡时,日子从花洒里过去;做作业时,日子从笔尖里过去;玩耍时,日子便从额头上的汗珠里过去。我觉察到她去的匆匆了,想抱住她挽留时,她又用力地甩开我逃走了,我坐在书桌上看书,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大腿上蹦跳而过。”

三、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

本文教学,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惜时名言警句的交流分享,通过对《明日歌》作品的品读……学生感悟到了时间的重要,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上完这篇课文,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上一篇: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下一篇:小学语文《小马过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