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激发员工活力的培训机制

2024-05-23

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激发员工活力的培训机制(精选5篇)

篇1: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激发员工活力的培训机制

摘 要:企业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具有活力的培训机制。具有活力的培训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具有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技能,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企业建立员工培训机制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分析了当前在员工培训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进一步激发员工活力。

关键词:培训机制;员工活力;以人为本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使用效果,这就离不开员工培训机制。企业应该将培训作为员工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的培训机制来留住人才,促进人才的进步。企业应该在培训机制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发挥培训机制的作用。

员工培训机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是企业开展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员工培训机制不仅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而且还能有效地统筹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对于企业而言,不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能力和技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企业的管理人员又可以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专业技能,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人文技能,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概念技能。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通过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来激发员工的活力,注重员工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培训机制中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战略计划之间的关系,保障员工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1]。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当地很多企业尽管也建立了员工培训机制,但是在培训的针对性方面却有待提高。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是将人力转化为资源。从这个层面上,企业的员工培训应该面向所有员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培训可以没有针对性。以企业管理培训为例,一些企业将所有的管理人员都纳入管理培训,并对其进行同样内容的培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培训变成走过场,达不到相应的培训效益,无论是给员工还是企业都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2.2 培训的目的性不强

员工要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员工具备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的技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缺乏目的性,甚至企业领导也不清楚应该通过培训达到何种目的,这导致在安排培训课程、聘请培训教师时都存在过大的随意性,具有较低的培训效率[2]。

2.3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仍然较低。发达国家员工投资经费约占工资总额的10%-15%,而我国仅占2.2%左右。正是由于投资经费的不足,导致企业在开展培训时也不能对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具体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只能进行笼统的、基础性的培训,不能体现员工培训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3]。

2.4 缺少先进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否先进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培训能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在培训中应该对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员工能够通过培训来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但是员工培训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员工的技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直接的推动。一些企业无法看到短时间内的培训回报,没有形成长久的培训机制。很多企业没有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也体现出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的后劲不足、急功近利,不能形成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

2.5 缺少完善的培训考核评估机制

很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都出现了培训计划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没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这也体现了很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企业应该认识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往往首先分析企业对培训的需求,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员工对培训的需求。大部分的员工培训的形式都是课堂讲授或者讲座,没有落实到实际岗位之中,无法激发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也很少与员工进行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要对员工培训进行落实,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也就是培训效果评估系统。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就必须有效地评估员工对培训的接受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在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专业的记录体系,也无法量化评估培训效果。很多企业不能将培训效果与员工的薪酬结合起来,无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动力[4]。

改进企业培训机制,激发员工活力

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具备活力,而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员工的活力。只有员工具备活力,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而具有活力的员工应该具备以下3个基本要素:创造力、积极参与、正面情绪。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应该在员工培训记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要,提高培训的效益。

3.1 把握明确的培训目标

现代企业是高技术型企业、智能型企业、知识型企业,企业所培养的人才不再是原有的经验型人才、书本型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智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之前必须明确培训的目标,培训的目标既要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持续发展、继续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老化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工业生产和生产设备的陈旧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企业的职业迭替和岗位轮换频繁,产品的换代加速,市场态势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运用现代化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促进员工的自我成长[5]。其次,企业要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技术扩散和应用能力。根据技术进步的规律,在生产力发展中技术扩散具有卓越的贡献。技术扩散具有效益高、见效快、成本低的优点,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批能够掌握、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型实践人才。企业应该通过员工培训获得技术扩散和应用的能力,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为员工创造技术应用的实践条件。

再次,企业要通过员工培训培养员工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技术革命,虽然见效慢、成本高,但是对于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技术创造。对员工自身而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企业要将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培训目标,在所有企业活动中贯穿研究、应用和创新。

最后,企业要通过员工培训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无论是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员工自身而言,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员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增加企业的活力,员工自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荣誉感。因此在开展培训时应该着力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

3.2 建立企业文化导向机制

事实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活力。哈佛商学院通过全球调研发现,文化会对企业的业绩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最为持久的核心活力,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就在于员工。企业应该进一步铲除投机者生存的土壤,使乐于奉献者的成绩能够得到肯定和回报,建立充满正气、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应该在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在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6]。

首先,要加强观念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应该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开展工作,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和培训理念。因此企业应该立足于员工自身,对员工开展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跟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要使员工认识到参与培训、积极学习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其次,企业要将培训的奖惩措施、激励措施、培训目标和培训要求纳入企业制度文化和发展战略之中,使员工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发展。再次,企业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督促、推动员工的学习活动,例如各种类型的技术比赛、业务比赛、技术发展展览会、新知识讲座等,要鼓励在培训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员工,表彰积极创新的员工,树立学习典型。

3.3 建立企业领导支持机制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参与性、计划性和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就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培训,将领导支持机制建立起来。

企业领导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考核。为了实现企业决策层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应该将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起来,使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真正地倾听员工的培训需求,并将其编制到课程之中,保障企业的需要、员工的需要与培训的内容相挂钩。同时企业决策层也要加大对培训的费用投入,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员工权利和员工福利[7]。

3.4 建立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机制

企业要通过培训来激发员工的活力,就要保障培训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保障培训的方向和内容符合员工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需求分析机制。需求分析是否准确与科学直接关系到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考核是否科学。企业应该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规划,每年根据培训的实施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变化,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人员分析、工作分析和组织分析。通过组织分析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以及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考察分析,决定培训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工作分析研究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知识、技术、责任方面的需求。通过人员分析决定某员工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人员分析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员工的自我评价,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

3.5 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企业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晋升、薪酬与培训效果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推动成果转化,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就要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也要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将员工的知识技能与薪酬直接挂钩,要求员工只有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获得加薪和晋升。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员工在技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获得的成果进行奖励,并奖励技能竞赛中的优胜者。精神激励主要是积极表彰员工中的创新能手、技术能手、学习明星,及时向员工所在部门和员工本人反馈每次培训后的成绩和评价结果,使员工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结语

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开展员工培训是企业最有价值的一项投资活动。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在培训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活力。

篇2: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激发员工活力的培训机制

“三项机制”心得体会: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建立实施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是省委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把从严教育管理干部的成功经验及时升华、固化为制度的生动实践。省委“三项机制”印发后,我县立即召开县委中心组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并迅速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开展学习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省委建立“三项机制”,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管理干部的重要抓手,更是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创新之举。“三项机制”互相衔接配套,形成系统科学体系,为加强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三项机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紧密结合xx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担当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奋力推动xx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建立落实鼓励激励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让奋发有为者“吃得香”。省委鼓励激励机制,重点解决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让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褒奖、获重用。落实鼓励激励机制,就是要让干部在思想上有劲头想干事、经济上有甜头肯干事、政治上有奔头愿干事。贯彻省委鼓励激励办法,要认真总结完善我县多年来“红皮书”考核的有效做法,结合《xx县干部平时考核管理办法》《xx县党内帮扶关怀激励制度》,健全考核体系,完善经常性谈心、走访慰问、评优评先、生活关爱、组织关怀等机制。尤其是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给待遇、给名分,形成让“为官尽责”者受青睐、得重用,让“为官不为”者不好混、难过关的良好导向。在精神鼓励方面,要不断赋予“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有效凝聚和提振全县干部的精气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励干部拼搏进取、接续奋斗。同时,通过表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措施,激发干部荣誉感和责任感;在物质奖励方面,对目标责任考核优秀或在某项工作、某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把对集体的奖励和对个人的奖励结合起来,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在政治激励方面,坚持“好干部”标准和“五个优先、两个更加注重”,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论、重基层,大力选拔使用埋头苦干、敢抓敢管、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建立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让敢于担当者“无牵挂”。省委容错纠错机制,重点解决干部干事创业放不开手脚的问题,让敢担当、敢创新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这是从制度层面为思想解放、冲在前面的改革者、创新者、干事者“宽心”和“兜底”,为改革创新者撑起“保护伞”。为创新者容错,就是要引导干部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思路和措施;为担当者容错,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在推动工作落实中主动化解矛盾、勇于承担责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为实干者容错,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服务群众中积极履职、主动作为。贯彻省委容错纠错办法,要按照中央“三个区分开来”精神和省、市委要求,细化容错纠错的界限标准和操作办法,从机制上为创新者容、为担当者容、为实干者容。认真对照“支持改革探索、推崇创新突破、弘扬担当负责、鼓励积极作为”等方面11种容错情形,正确区分失误与失职、为公与为私的界限,明晰容错具体内容和范围。要严格规范容错认定程序和步骤,公平公正、接受监督,既不让被容错者在考核、干部考察、评先评优等方面受到负面牵涉,又防止容错免责成为违法违纪行为的“挡箭牌”。

篇3: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激发员工活力的培训机制

1 我国科研现状

2010年, 我国共计发表12.15万篇论文, 占世界总数的8.6%。居世界第2位。2011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52.6万件, 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国内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4件, 而同期日本为105.3件, 韩国96.1件, 美国为35.6件, 充分说明我国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科技的实际转化数量很低。截止2011年底, 我国有效发明数量总数仅为韩国的68%。这说明很大一部分科技论文只注重是否发表, 而忽视实际的应用环境, 空洞无用。

国内高校的科研的现状, 一是资源有限环境欠缺。高校科研资源的紧张表现在教师资源的紧张。2010年在校学生总数约3000万, 高校专任教师人数1343127, 师生比22.3。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 科研工作时间相对减少。二是教学型高校的科研条件普通不足。实验室、图书馆等在满足科研需要上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教师的职称倾向科研。本科层次高校很多教师以职称评聘的要求为目标开展科研, 产生了“冷了教研室, 火了实验室”现象。

2 国内科研量化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科研成果的工分制和量化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严重的偏离的考核的主要目的, 这样就无法促使教师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开发, 以及实现学校和社会教育上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采用这种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的评价方式, 很容易就忽视掉科研活动的规律性和学科上的差异性。对现存问题分析如下。

2.1 考核激励政策急功近利

近年来, 为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各种激励政策, 如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科技奖励等不断出台, 这些津贴和奖励的发放都是以科研和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为基准的, 再加上职称聘任和职务聘任, 也都需要考核工作业绩, 过多的量化考核对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压力。

2.2 社会评价误导大学发展

相比较而言, 科研工作往往见效较快、成果显著;教学成果则相对滞后, 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就使得在大学评价中对科研业绩的关注度较高, 进而导致高校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评价更倾向于科研业绩, 并且希望教师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申报项目、产出成果。

2.3 盲目引用权威评价指标

国际公认的科技论文评价标准——三大检索系统, 分别是:科学引文索引 (SCI) 、工程索引 (EI) 和科技会议索引 (ISTP) 。然而, “SCI创始人”加菲尔德表示:直到今天, SCI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个文献检索工具。正如加菲尔德博士所说“用引文数据进行评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因为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

内作者和期刊数量、引文水平和引文率有很大差异[1]”。因此, 我们不能盲目地以此来区分论文的等级和质量并进而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

3 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要借鉴国外在科研业绩考核评价方面的工作经验, 结合我国现状, 制定出有利于技术创新、赋予人性化的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弹性的多元化考核标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整齐划一的评价方法实际上对高校的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艺术类院校按照工科院校的科研考核标准进行职称评定, 显然是不合理的,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高校对科研的定位不能一刀切, 应该有所不同。

3.2 应遵循科研情况的规律, 适当延长目前的考核周期

按照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的观点, 希望优秀的数学家每过3~4年考核一次[2]。可以对在岗教师2年或者3年考核一次。这种考核观念和机制,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负责考核工作的职能部门来说, 都是既灵活又更加人性化。尽量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3.3 建立有特色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

客观真实的科研评价应该充分重视科研成果的后续评价。同行评议对科研成果的验证和评价需要一定时间, 只有在延长考核周期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实效。从重视期刊影响因子向论文被引用情况转变, 论文被他人引用也是同行专家验证和评价科研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3.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科研考核在科研成果的认定结果基础上进行量化打分, 对于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提高量化分值;而对于无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则降低量化分值;较差的成果取消其参与科研考核的资格。

3.5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 制定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制

国外大学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术自由, 教授主导学科发展的问题。国外大学科研和教育负荷的比较是:研究型大学教授的工作量, 平均教学工作有46%, 研究工作占32%, 服务工作占21%。当然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负荷是最低的, 越是领先的大学, 越是一流的大学, 它的研究的比重就越高。

4 结语

科研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通过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 对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从而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 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相信通过努力, 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科研业绩考核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为广大高校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综上所述, 高校的科研考核是一项极其复杂繁重的工作,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和完善, 做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教职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实现我国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和社会快速发展, 离不开科技创新。现有的科研考核体制比较单一, 限制了职工的创新激情。建立科学的科研考评机制, 对于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考评激发,工作热情,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史继红.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台湾之行及SCI在中国台湾[J].图书与情报, 2012 (2) .

篇4:贯彻以人为本 建立激发员工活力的培训机制

关键词:培训机制;员工活力;以人为本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使用效果,这就离不开员工培训机制。企业应该将培训作为员工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的培训机制来留住人才,促进人才的进步。企业应该在培训机制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发挥培训机制的作用。

1 员工培训机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是企业开展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员工培训机制不仅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而且还能有效地统筹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对于企业而言,不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能力和技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企业的管理人员又可以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专业技能,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人文技能,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概念技能。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通过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来激发员工的活力,注重员工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培训机制中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战略计划之间的关系,保障员工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1]。

2 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当地很多企业尽管也建立了员工培训机制,但是在培训的针对性方面却有待提高。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是将人力转化为资源。从这个层面上,企业的员工培训应该面向所有员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培训可以没有针对性。以企业管理培训为例,一些企业将所有的管理人员都纳入管理培训,并对其进行同样内容的培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培训变成走过场,达不到相应的培训效益,无论是给员工还是企业都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2.2 培训的目的性不强

员工要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员工具备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的技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缺乏目的性,甚至企业领导也不清楚应该通过培训达到何种目的,这导致在安排培训课程、聘请培训教师时都存在过大的随意性,具有较低的培训效率[2]。

2.3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仍然较低。发达国家员工投资经费约占工资总额的10%-15%,而我国仅占2.2%左右。正是由于投资经费的不足,导致企业在开展培训时也不能对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具体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只能进行笼统的、基础性的培训,不能体现员工培训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3]。

2.4 缺少先进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否先进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培训能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在培训中应该对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员工能够通过培训来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但是员工培训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员工的技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直接的推动。一些企业无法看到短时间内的培训回报,没有形成长久的培训机制。很多企业没有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也体现出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的后劲不足、急功近利,不能形成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

2.5 缺少完善的培训考核评估机制

很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都出现了培训计划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没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这也体现了很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企业应该认识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往往首先分析企业对培训的需求,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员工对培训的需求。大部分的员工培训的形式都是课堂讲授或者讲座,没有落实到实际岗位之中,无法激发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也很少与员工进行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要对员工培训进行落实,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也就是培训效果评估系统。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就必须有效地评估员工对培训的接受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在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专业的记录体系,也无法量化评估培训效果。很多企业不能将培训效果与员工的薪酬结合起来,无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动力[4]。

3 改进企业培训机制,激发员工活力

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具备活力,而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员工的活力。只有员工具备活力,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而具有活力的员工应该具备以下3个基本要素:创造力、积极参与、正面情绪。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应该在员工培训记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要,提高培训的效益。

3.1 把握明确的培训目标

现代企业是高技术型企业、智能型企业、知识型企业,企业所培养的人才不再是原有的经验型人才、书本型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智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之前必须明确培训的目标,培训的目标既要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持续发展、继续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老化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工业生产和生产设备的陈旧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企业的职业迭替和岗位轮换频繁,产品的换代加速,市场态势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运用现代化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促进员工的自我成长[5]。

其次,企业要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技术扩散和应用能力。根据技术进步的规律,在生产力发展中技术扩散具有卓越的贡献。技术扩散具有效益高、见效快、成本低的优点,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批能够掌握、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型实践人才。企业应该通过员工培训获得技术扩散和应用的能力,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为员工创造技术应用的实践条件。

再次,企业要通过员工培训培养员工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技术革命,虽然见效慢、成本高,但是对于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技术创造。对员工自身而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企业要将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培训目标,在所有企业活动中贯穿研究、应用和创新。

最后,企业要通过员工培训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无论是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员工自身而言,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员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增加企业的活力,员工自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荣誉感。因此在开展培训时应该着力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

3.2 建立企业文化导向机制

事实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活力。哈佛商学院通过全球调研发现,文化会对企业的业绩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最为持久的核心活力,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就在于员工。企业应该进一步铲除投机者生存的土壤,使乐于奉献者的成绩能够得到肯定和回报,建立充满正气、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应该在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在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6]。

首先,要加强观念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应该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开展工作,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和培训理念。因此企业应该立足于员工自身,对员工开展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跟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要使员工认识到参与培训、积极学习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其次,企业要将培训的奖惩措施、激励措施、培训目标和培训要求纳入企业制度文化和发展战略之中,使员工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发展。再次,企业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督促、推动员工的学习活动,例如各种类型的技术比赛、业务比赛、技术发展展览会、新知识讲座等,要鼓励在培训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员工,表彰积极创新的员工,树立学习典型。

3.3 建立企业领导支持机制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参与性、计划性和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就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培训,将领导支持机制建立起来。

企业领导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考核。为了实现企业决策层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应该将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起来,使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真正地倾听员工的培训需求,并将其编制到课程之中,保障企业的需要、员工的需要与培训的内容相挂钩。同时企业决策层也要加大对培训的费用投入,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员工权利和员工福利[7]。

3.4 建立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机制

企业要通过培训来激发员工的活力,就要保障培训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保障培训的方向和内容符合员工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需求分析机制。需求分析是否准确与科学直接关系到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考核是否科学。企业应该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规划,每年根据培训的实施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变化,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人员分析、工作分析和组织分析。通过组织分析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以及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考察分析,决定培训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工作分析研究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知识、技术、责任方面的需求。通过人员分析决定某员工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人员分析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员工的自我评价,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

3.5 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企业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晋升、薪酬与培训效果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推动成果转化,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就要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也要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将员工的知识技能与薪酬直接挂钩,要求员工只有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获得加薪和晋升。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员工在技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获得的成果进行奖励,并奖励技能竞赛中的优胜者。精神激励主要是积极表彰员工中的创新能手、技术能手、学习明星,及时向员工所在部门和员工本人反馈每次培训后的成绩和评价结果,使员工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4 结语

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开展员工培训是企业最有价值的一项投资活动。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在培训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芬,胡兰,丁勇军,等.关于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河北企业,2014(05).

[2]马璐.基于培训有效性的企业员工培训问题探析[J].商,2015(46).

[3]马芳,马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4).

[4]李朝东.当前企业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05).

[5]王文政.新形势企业员工培训需要注意的问题[J].企业导报,2015(02).

[6]张静.浅谈如何做好油田企业员工培训[J].中国石油石化,2015(14).

篇5:建立高效的新员工人职培训机制

现代企业中人员流动非常频繁,随着某些员工的离职,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日常工作。相对而言.新员工对工作更有热情,但是在着手投人工作时,却往往因为对工作环境不熟悉和对公司了解不够而无所适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对新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十分必要。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表所示。

如何通过培训,让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由社会人转变为公司职业人,迅速适应本职工作,是企业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经验,总结了新员工培训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新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个人仅仅会做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工作的意愿(动机),即要主动自发。所谓主动自发,不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而是要求新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增强自身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做好。从新员工心理出发,新员工完全具备主动自发的意愿基础,只要加以引导和激励,这种意愿将会在培训中放大。刚进公司的新人,总想借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时不要压抑,给他机会表现,并给予肯定和适时激励,那么其工作干劲将放大。即便他们存在不少问题,其改正意愿也是很强烈的。

此外新员工除了需要外部驱动力(培训考核).还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如成长的需求,自我改变的需求,团队中归属感,自尊、成就感的需求等。

二、新员工培训要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

企业的性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新员工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也应不同。对于创业期的企业,应侧重企业发展目标、岗位技能的培训;对于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应侧重岗位职责、企业战略、核心技能、行为规范,产品知识的培训;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应侧重企业文化、岗位职责、发展战略、行为规范与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应侧重危机管理、企业文化、核心技能提升的培训等。

三、要以战略视角审视新员工培训

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视角来思考新员工培训。使新员工培训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认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每一个员工的创造潜力,不断提高其工作技能,促进其态度根本转变。能不能从战略的视度来看待,制订并实施新员工培训计划,是企业新员工培训成败的关键。

培训目标是新员工培训计划的灵魂,其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要具有一定前瞻性,应该准确、细致并可测量。因此,新员工培训的目标必须适应于企业战略的发展。

四、培训内容要有选择性

通过新员工培训,让新员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树立企业的核心理念、达到统一的行为规范,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使其按照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完成本职工作。新员工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基础性性培训可以对新员工集体进行,而专业性培训则需要按其所在部门、专业的不同分门别类进行。

五、培训方式要有灵活性

在培训形式上,可以结合新员工的年龄、教育背景、从事工作特征和培训内容等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主要包括:拓展训练,主要是培训新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挖掘新员工的潜能;专题讲座,请公司的有关领导进行专题讲座,使新员工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增强职业信心;现场参观,通过参观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经营单位,增强新员工对公司总体经营生产的感性认识,;谈交流,使老员工与新员工充分接触,相互交流,促进新员工的健康成长;撰写培训总结,在培训结束前,撰写一份培训总结,可以让新员工谈对培训的收获,对企业的感受。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整合活动,促使新员工转变角色,从一个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

六、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反馈及评估体系

培训重要的就是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效果怎样.这些都需要加强对培训的追踪评估。新员工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培训效果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员的反应、学员的学习成效、学员的行为有没有明显的变化,组织的绩效有没有提高。

对于新员工整个培训效果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进行评定,可以组织受训者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受训者对课程的反映;第二阶段,主要评价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可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第三阶段,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受训者的工作表现来评价培训的效果。可以找受训者的上级主管了解受训者的工作表现,从而对培训工作的效果加以评定。

参考文献

[1]周燕武:新员工培训[J].人才望.2003.10

上一篇:2024年港北小学学雷锋活动方案下一篇:三上册语文辅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