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单元教学设计

2024-05-14

机械基础单元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机械基础单元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摘 要:教师既是教授方法的实施者,也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教学单元为例,谈谈机械基础课教学单元设计。

关键词:机械基础 单元设计 教学方法

课 题: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机械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起到桥梁的作用。笔者以“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教学单元为例,谈谈机械基础课教学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本次课90分钟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以机械创新设计小组学生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为教学项目载体,从观察机构运动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分析和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且会判定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并进行处理,从而总结出判定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的方法,为分析机械运动功能和设计机械结构打下基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2)会判定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并进行处理。

(3)掌握判定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判定机构中是否存在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这三种特殊情况,如果有,则会处理后再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

(2)会用平面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判断机构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运动,并且是否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通过所学过的知识解决机构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思维目标

(1)根据实际问题,分析机构能够运动的条件。

(2)要学会通过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用平面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判断机构设计得是否合理。

(3)从已有知识出发,善于分析和自主学习,扩大知识范围,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二是平面机构中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这三种特殊情况,及其处理办法;

三是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

三、教学学情的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理解方式上更偏重于实例的体会。他们喜欢从实际的案例中体会理论,学习知识,得到结论。本教学单元以机械创新设计小组学生自己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机构为教学项目载体,引入教学内容,分析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而不是直接进行理论分析,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单元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机构的运动,引出新的知识――平面机构的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及其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获取新知识。

从零件静止时的分析转变到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静到动的变化过程,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来研究运动特点。这是利用以往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思路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处理借助图形的直观含义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之间的关系。既要引导学生从直观上发现问题的实质,也要注意对某些关键的结论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决办法

任何一个机构都是若干个构件由运动副连接起来的。为了按一定要求进行运动的传递和转换,当机构的原动件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运动时,该机构其余构件的运动也都应是完全确定的。为了使所设计的构件能产生相对运动并具有运动确定性,有必要研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需要及授课时限,决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1)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三种特殊情况(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处理。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会判断平面机构中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这三种特殊情况,并进行处理,目的是能够正确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在进行机构的设计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平面机构中要求每个构件相对于机架的运动都是确定的,以使执行构件能够按要求执行相应的运动。本单元的重点是用平面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判断机构设计是否合理,目的是在进行机构设计时考虑机械结构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解决对策:重点讲解;启发主动思考;让学生随堂练习;提供学生参与机会。

例如,机构的复合铰链部分,首先让学生判定抛光机机构的运动确定性,学生得出结论:原动件W=1,自由度F=3,机构运动不确定。而让学生观察抛光机机构的运动动画,发现机构的运动是确定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机构中构件连接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发现有3个构件在同一处用转动副连接,引出了对复合铰链的解释和处理办法的学习。最后用正确的方法计算机构的自由度F=W=1>0,得到正确的结论: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这样利用真实案例、动画演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及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情况以及以往经验,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计算平面自由度时虚约束的判断及处理。

教学难点解决对策:根据学生的反映,把握讲解速度;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利用提问和练习方式,随堂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例如,平面机构中的虚约束常出现在以下情况中:转动副连接两构件运动轨迹重合;两构件组成多个转动副、且各转动副轴线重合;两构件组成多个移动副、且各转动副导路平行或者重合;两构件组成多个平面高副、且各高副接触点处公法线重合;对机构运动不起作用的对称部分,如行星轮。每一种情况都配以图片分析讲解,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任务驱动法

本次课堂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在讲解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时,将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为:设置任务――观察机械创新设计小组的学生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的运动;布置任务――机构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如何判定机构运动的确定性;在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讲解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和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以及判定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的使用,将教、学、做一体化,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分析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的模式开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同时还利用知识点完成了实际的任务,增强了成就感,激发了求知欲望,培养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条件。

2.案例演示法

本单元课程以机械创新设计小组学生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作为教学案例载体,通过观察机构的运动过程,分析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方法。

该教学方法不是单纯的传授教学知识,而是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应用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以往案例教学的经验,采用案例演示法教授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集中精力,有效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加快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速度。

3.T-P-S法(思考―讨论―分享)

在做综合练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资料思考和学习相关知识,两个人一起讨论完成习题,最后以两人组合给大家讲解分析思路及解题过程。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等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T-P-S法实施步骤为:独立工作(自己独立学习思考),交流(2个人或更多人讨论交流),成果展示(有多种方式,如展板、汇报等)。

4.分组讨论法

在学习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按四种不同的情况讨论机构运动的确定性。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有关机构自由度计算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完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学习,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组讨论法的实施流程为:教师布置讨论内容,进行临时小组讨论,现场展示讨论结果,学生总结,教师评价。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大学施教学初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方华灿.论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篇2:机械基础单元教学设计

六上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是《工具和机械》,这单元属于物理知识单元,主要要让学生掌握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本以为这单元属于学生熟悉的知识,应该不算难,但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很少用工具干活了,因此对这些简单机械可以说大部分同学是陌生的。

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很好地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同时也教会了他们用简单机械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学杠杆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己从家里带些工具来,然后给学生一块木板,一些大小不同的钉子、十字和一字螺丝几个、图钉几枚等,让学生动手按不同的要求把它们钉到木板上:用来挂包的,挂擦布的,挂钥匙的,装钩子的,贴卡片的等。然后学生集体评议订好的板那个小组干得漂亮。接着,让学生把这些钉上去的钉子之类的再取下来,看谁选择的工具完成任务轻松、便捷。最后,让大家说说自己的选择,师生共同讨论选择的是否恰当。

篇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教师的教法培养息息相关, 为此, 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把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抓好绪论,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 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 持续的时间也长, 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要重视入门教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的框架结构、研究和发展方向,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门学科概况。笔者在上机械设计基础绪论课时, 重点向学生介绍机械领域内的一些科技动态、尖端技术成果以及我国在此领域内已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差距。如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机械设备与电的联系、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的联系、我国在机械设计、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等与国外的差距等。并从粗加工到半精加工, 再到精加工这个简单工艺流程分析, 把车、铣、钻、磨、铸、焊等常见的加工方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加以分析, 这样做能使学生开拓视野, 激发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二、注重导入, 引出新知

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主题, 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 又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 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齿轮传动时, 学生已学习了带传动, 此时可趁机给学生设置思考题:带传动的方式是什么?是利用什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适用于什么场合?若用在中速中载, 是否适用, 如何解决?常见的传动方式还有哪些?并举现实中的例子。这样层层设疑、层层解惑, 学生可独立获取新的知识, 亲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 悬念激发

在小结巩固中, 激趣式的悬念设置不仅能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授课, 而且会激发学生对下一次课的兴趣, 这对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是不无益处的。如在讲授轴承的润滑材料时, 设置这样的悬念:润滑基本方式有哪些?在机床中如何润滑?润滑液的回路如何加工?就为下节课的讲授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又如在讲授轴的结构设计时, 可设置这样的悬念:教材中减速器简图中的齿轮如何装拆, 它们的顺序是什么?让学生思考, 为下节课的讲授轴的结构做铺垫。

四、强调巧练

巧练是利用较短的时间, 通过做少量具有表性的典型习题, 达到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所选习题的思考性要强, 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平面四连杆机构时, 可以巧妙地设计综合题, 如已知四杆机构四杆长分别为a=100, b=120, c=50, d=80, 问以哪根杆为机架可获得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

此题的关键字词有:曲柄与摇杆。通过对曲柄存在条件分析以及b+c

通过练习, 促使学生对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基本概念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加深对四连杆机构的理解、巩固, 为四连杆机构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多媒体的使用, 活跃课堂气氛

要有效实现直观教学, 应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地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 使那些难以想象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演示出来, 清晰的图像可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机械设计中许多运动、加工现象以及失效形式过于抽象, 只靠语言无法全面、细致地表达清楚。常见如齿轮的外, 内啮合, 直齿与斜齿的区别, 齿轮失效形式、齿轮传动方式等, 如果采用多媒体形式则一目了然, 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程学习结束后要进行课程设计, 设计减速器, 在学习传动系统部分时, 在讲解设计思路时, 从题目到方法以及分析结构特点时, 与减速器联系, 以此为典型例题, 使学生对减速器有深刻的认识, 同时能够针对不同的条件, 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 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根顺, 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王根顺, 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篇4:机械基础单元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中级)、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也不能融合。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课程内容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专用周的形式),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进行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整合课程内容,增强适应性。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变化很大,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注重培养他们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二、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环节

1.导人。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人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人。笔者在实践中吧课程导人安排在绪论进行,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用时45分钟,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它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相对具有较好的效果。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如螺纹连接,先介绍应用,再介绍一般结构,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讲授“轴”的课时,先从轴的功用导入,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1)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2)加强与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力学模型)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以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效果显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弥补了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单元基础训练教学设计

1.继续训练用部首查字法,学习按词语选择字义;通过词语搭配练习,懂得用词要准确;通过给词语分类,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了解某些句子改变词序而句意不变;继续学写比喻句。

2.通过阅读短文训练,让学生明白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每句话,还要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进一步复习巩固通知的写法;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能按观察的顺序写,怎样说就怎样写。

4.结合具体情况渗透不同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按词语选择字义;了解某些句子改变词序而句意不变的特点。

2.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3.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叙述一个建筑物的外观特点。

教学思路:

首先从整体入手,读懂题目,说说题目有哪些要求,再让学生读懂内容,说说怎样做,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最后扎扎实实地动手写。这样在读说写的训练中明确目的要求,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时间:

4到5课时(包括作文和作文讲评)。

教学过程 :

字·词·句

一、用部首查字法查出下边带点的字,并仿照例子找出这些字在词语中的解释。

1.读题目,说说题目中有哪几个要求。

2.指导选择字义。

同学们在中发现,一般的字在字典中都有多种意思,这就需要根据词语的需要选择字义。例如:“遗产”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死人留下的财物。)根据“遗产”这个词语的意思,“遗”应选哪个意思?(选择③,应在③后边的括号里打“√”。)

3.读词语,说说下面带点的字查什么部首,再查几画。

4.,根据词语意思选择字义。

5.交流。

(参考答案:稀有①,免费③,停泊②,景色奇异③)

二、用直线把可以搭配在一起的词语连起来。

1.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竖着读词语,读懂每个词语。想一想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第一组左排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右排的词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对象;第二组左排都带着“的”是表示事物怎么样的词语,用来形容右排事物怎么样的,右排的词语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

3.引导学生分析词语之间的联系。

4.划线搭配。

5.检查订正。

三、把下边的词语分成四类写下来。

1.读题目明确要求。

2.自读词语。思考讨论:这些词语可分为哪四大类?(粮食类、鸟类,食物类、兽类)

3.把表示同一类的词语写在横线上。注意按顺序不要漏掉词语。

4.分类读词语。

四、照例子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1.指名读题目,明确要求。

2.自由读例句,说说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的.顺序变了?句子意思变了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些句子改变词语的顺序,但句子的意思没变。这样,平时在遣词造句时,用词序不同的说法写出的句子会更生动活泼。要让学生明白不是哪个句子都可以改变词序的。)

3.读句子,说说句意。说说这些句子中分别改变哪些词语的顺序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4.补充练习。

(1) 咱家到底还缺啥?

(2) 我们今天下午参观了人民大会堂。

五、仿照例子,分别用“……像……”、“像……似的”各写一句话。

1.读题目明确要求。

2.① 指名读第1句。思考讨论:这句话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 齐读第2句。思考讨论:这句话是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用上比喻词各说一句话。

4.评议。

5.写句子。

阅读

一、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二、初读短文。

1.自由朗读短文。思考: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三、根据提示要求,重点学习第1段。

1.默读课文,结合看插图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第1句讲地动仪的质地和形状;第2句讲四周铸着八条龙及龙头所对的方向;第3句讲龙嘴都是活动的,都衔着一个铜球;第4句讲龙头下面都有一只铜蛤蟆;第5句讲地动仪的用途。)

2.说说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前四句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写的,最后一句说明仪器的用途。)

篇6: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题: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目:机械基础

设计人:郝相忠

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分析学习内容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汽车机械基础》中第四篇第第十八章的第3节。整个第十八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而该章的第3节“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一共分两课时,上一节已经讲过了铰链四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本节课重点讲解两大问题:急回特性与死点位置。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八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二、分析学生特征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确定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 ;

(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

我把它的探究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前面的复习内容,结合图片演示不难看出,曲柄做等速回转时,会使从动的摇杆获得变速摆动,也就是它的空回行程比工作行程速度要快,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存在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继续演示机构,提出共线的问题。学生很快会发现在曲柄回转这一周的过程中会和连杆出现两次共线,而且两者共线时,摇杆刚好处于一左一右两个极限位置,这时我会给出极位夹角的概念,并在图中明确的表示出来,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为后面的推导做好了铺垫。

第三步:通过分别分析摇杆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师生共同填表,采集相关数据。在这个步骤中我会采用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提高其兴趣。

第四步:根据表格数据和图例,推导出急回产生的原因。

在这里我会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时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都要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可能不一定相同我会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引导,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以上四步,把难点进行了分解,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知识。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根据急回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急回产生的条件,为了突出、强化这个重点,在这里我会引入行程速比系数的概念,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使得急回产生条件浅显易得且便于记忆,你看只要k>1则表示空回行程速度高于工作行程速度,机构有急回;当k=1时,则表示两行程速度相同,机构无急回,非常简便。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表格数据自行导出k值与极位夹角θ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得到θ角与急回产生条件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演示牛头刨床和插齿机的主运动,让学生找出急回特性在生产中的实际意义。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结合图片演示,学生不难发现刀具不做功的空回行程速度较快,那所用时间就短,缩短了非工作时间,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很快的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善观察、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到这里关于急回特性的探索研究就结束了,新课中第二个问题死点位置的导入也需要设置一个情境。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观看缝纫机踏板机构的工作过程,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对踏板机构操作不够熟练常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会给出我答案:那就是踏板很容易卡死不能动或出现飞轮的倒转,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踏板被卡死不动的这个位置在机械中称为死点位置,从而引入对该问题的探究。死点产生的原因是本节中的第二个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化解。

首先结合踏板机构提出问题:“这踏板机构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基本类型”由于前面有相关的复习,学生立刻会想到它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步,根据曲柄摇杆机构继续提出问题:曲柄被摇杆带动回转一周过程中会被卡几次?这被卡住的死点位置又有什么特殊性?在这里我一方面演示机构的运动,一方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曲柄摇杆机构的简易模型,让学生分组分别感受一下它的实际运动情况,你别看这模型简单,但它比图片演示感受更加真切。学生很快可以得到曲柄回转一周会被卡两次,而这两个位置刚好是曲柄和连杆的共线位置,那为什么在共线位就会被卡死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力学知识,这时进行分组讨论,能锻炼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在讨论时我会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力学问题。经过讨论、分析和对模型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再根据死点产生的原因定义出死点位置的概念。有了以上的分析死点产生的条件就显而易见了:当摇杆为主动件,只要曲柄和连杆共线,从动曲柄所受力矩为零,无论驱动力矩有多大都不会推动曲柄回转而出现死点。

最后还要明确死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提到应用,学生一般都会想到死点的出现会使机构不能正常运转需要克服,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从死点产生的原因出发并结合踏板机构和机车车轮的实例找出三种克服的办法。其实死点还有它有用的一面,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想不到,在这里我会给出飞机起落架和钻床夹紧机构两个实例,通过对这两组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死点在实践中有益的一面。通过对死点有害、有益两方面得分析,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到这里教学过程的探究环节全部结束,进而根据课堂板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4、总结提炼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版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其中右下角这一块就是进行的总结提炼,把教学重点以条款的形式列出,对比鲜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5、布置作业

通过课后相应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强化重点。

6、拓展延伸

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除了今天学到的曲柄摇杆机构,另外两种基本类型是否也存在有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这样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到此教学过程的6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我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主线,在各个环节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并适时的进行点拨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方案

1、通过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跟着老师的思路,带着问题去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分析急回特性在机械中的应用,找出克服死点位置的方法,明白发动机飞轮的作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在本节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做铰链四杆机构;课中让学生自己转动曲柄,找出两个极限位置,分析急回特性存在的原因;课后让学生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篇7:语文单元基础训练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用部首法。训练按偏旁部首归类积累词汇。写出有关词语的近义词。改正病句中用错的词,准确使用词语。

2.在观察景物的基础上练习说话,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顺序一句一句说清楚。

3.通过阅读短文大体了解内容;能找出短文重点句子,受到思想教育,并丰富语言。

4.把最近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讲给同学听,要求把事情经过说清楚,然后写下来。

教学思路:

1.字词句的训练力求揭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加训练的效果。

2.保证时间,以练为主,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3.说话、作文训练,把重点放在要求说(写)清楚、完整、通顺上。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部首法的顺序填表。

1.读题目,明确填表的要求。

2.谁来说说按部首的步骤?要既准又快,关键是什么?(准确地确定部首)部首的位置一般在字的什么部位(上、下、左、右、外、中坐、起笔)

3.看看今天要查的四个字,你觉得哪个字较难确定部首?(估计学生提出“束”字)

“束”是独体字,一般查起笔(一部);另外,它去掉中间的“扁口”的部分也是部首,因此,还可查“木”部。

4.请大家选择“束”的一个部首并填表。

查后样对,注意“束”在字典里有几个义项,这儿当“完了”讲,“结束”指事情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

5.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查另三个字。查后校对。赠:贝部; 12画;“赠”当“送”讲;“赠送”指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表:衣部;2画;“表”指外部,与“里”相对,“表示”指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避:辶部;13画;“避”为“隐藏”,“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

二、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这九个部首大家会读吗?(指名读)

3.能说说这些部首的使用特点吗?(比如“木”部,由它作部首组成的字都同“树木”或“木头”有关。)

4.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写出带有这些部首的字,看谁写得又对又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写后师生校正评议,要求把字写正确的同时还要写端正。

三、给下面每个词写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1.汉语的词汇很丰富,表达一个意思往往有几个意思相近的词。

2.请大家给下面的词分别写出两个近义词。

灵便――灵巧 灵活 温暖――温和 暖和

喜悦――愉快 欢悦 仿佛――如同 好像

3.这些近义词尽管意思接近,但还有差别。我们要仔细体会这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写作时选用最恰当、最确切的词儿。因此,我们掌握的近义词越多,词汇也就越丰富,写作文时挑选的余地也就越大。

四、下面句中哪些词语用得不合适,说说为什么,并改正过来。

1.读题明确要求。

2.默读句子,找出不合适的词语,并想一个恰当的填在括号里。

3.讨论,并说明理由。

(1)“热心”应改为“热情”。“热心”偏重于待人热情,对人、对事有兴趣,肯尽力。“热情”重在有深情厚谊上。

(2)“爱护”应改为“爱惜”。“爱护”重在“护”,对象多是能够被伤害或损坏的。“爱惜”重在“惜”,对象多是能够逐渐消耗,易于浪费的。

(3)“坚定”应改为“坚持”。“坚定”一般用来形容信念、思想、立场等,重在不动摇。“坚持”重在保持、持续下去。

4.请大家用“热心、爱护、坚定”各说一句话,以便进一步区别词义和用法。

五、说话。

(为便于指导,课前可统一组织学生游览,游览时注意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1.谁能用一句话,把我们什么时候,去哪儿游览说清楚,还可加上天气和周围的环境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子表述同一个意思)

2.在那儿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景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色彩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特点)

3.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大家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就按什么顺序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示先后过渡的词语,如:先……接着……最后……;穿过……我们又来到……)

4.看着这些景物,你的心情怎样?

5.自己练习。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六、指导阅读“朱德同志尊敬老师的故事”

1.默读全文,思考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读后讨论。(说的是朱德同志尊敬老师的事)

2.再次默读,思考讨论短文共几句话?哪一句话最重要,体现了短文的主要意思?

3.划出不懂的.词语,着重理解短文中带点的词语,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4.通过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是介绍朱德身份的?

(2)“白发苍苍”说明什么?

(3)朱德见到老人进来后有哪些举动?共几句话?(抓住表现朱德言谈举止的词语“立刻”站起“迎上”“敬礼”“伸出”“紧握”“亲切”“叫”“请坐”“等”“才”等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朱德的这些举动说明什么?

(4)从哪几句话知道了这位老人是朱德的老师的?

5.阅读短文,体会朱德同志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1)这篇短文主要写的什么?学习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应该怎样做?

(2)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短文的?(总结学习方法)6.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七、指导学生作文。

1.读题明确要求。

2.引导说话:什么样的事是有意义的?(对别人有帮助,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想一想,你们最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引导学生先个别说,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事师生共同说。)

3.结合课文《亲人》第5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我”帮助老奶奶洗衣物的事情说清楚的。(教师点拨:时间,人物,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4.把学生刚才有代表性的事情,引导学生讲清楚,说具体。

5.学生口述。师生评议。

6.学生动笔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篇8:机械基础单元教学设计

1 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当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1.1 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要注重学生设计能力培养

培养设计能力的过程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职高学生若要完成一个好的设计,通常需要各门课程间相互的支撑与融合,然而当前职高教育中,很多课程是孤立的,一门课程完成考核后即告结束。因此,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特点,对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应对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予以必要关注。职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其机械基础知识通常较为扎实,所欠缺的主要是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思维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当中。所以,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设计产品的造型、制造、市场等相关要素予以重视,即学生的机械设计应当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参与机械设计教学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则应在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当中注意引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努力提升设计能力。

1.2 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布置设计任务时,常常会先让学生参考样图进行绘制,这样思维难免会局限在教师的设计思路当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是不利的。实际上,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对机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机器的结构,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对机器内外部情况进行感知。这样,学生在进行机械设计时,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设计计算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因素,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1.3 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要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可将学生划分成一个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相关问题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和他人间的协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提升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分析

2.1 要紧密结合专业课开展教学活动

职业高中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对都较为重视,所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机械专业课程开展,即教学应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识欲望。

首先,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应增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适当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使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讲授与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同步,即在不违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系统性的大前提下,对部分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知识先行讲授。例如,可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知识适当前移,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能够掌握机床传动的基本知识,是促进专业知识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措施。

其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讲授时,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老汉冗余容,可预先告知学生:该知识内容为哪些专业知识提供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齿轮传动知识的讲授时,可先告诉学生该知识点在机械设备中十分常用,应用非常广泛,这样学生会更加认真对对待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2.2 应对教材内容予以合理取舍,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若按现有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很多基础差的学生会很不适应。所以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标准。像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寿命计算及齿传动、蜗杆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等计算、分析部分,职业高中学生起来较困难,且今后的工作当中也不一定能用得上,所以在教学中,对这部分知识就可适当地少讲或浅讲。

当然,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并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务须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且能加以运用。例如,对实践中应用较多的离合器、联轴器等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时,在介绍这些部件基本性能后,可安排学生进行实际部件的拆装,这对学生扎实掌握这些部件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对学生了解该机构的结构、原理与工作特点很有帮助。

2.3 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切实提高直观教学、实训教学的比重

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职业高中学校可设置专门的陈列室,对一些常用机构或通用机械零件进行陈列,如搅面机构、指南车、奔马机构、脚踏水车、机械钟表、水排、各类机械传动机构的零件等在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可于适当时点让学生去参观陈列室,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也应多注意列举和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密切的例子。如讲授齿轮机构时,可列举机床变速箱、汽车等;在讲授机械传动、机械零件时,可列举自行车等,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能够直接地应用于生产实际,服务于实际生活。同时,要注意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内容,通过实训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适当利用模型或是实物、挂图等具有较强直观性的辅助工具,如在授课时为学生播放一些常用机械零件或机构的录像,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感受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知工程力学的定律出发,合理利用数学逻辑推理方法来推导并建立起机械设计基础规律和理论。例如,四杆机构演化知识点的讲授,利用反转法设计凸轮轮廓,或是利用转化轮系法计算行星轮系的传动等,均是建立在相对运动原理基础之上的。又如,机械机构压力角α的问题,也可转化成工程力学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问题。可以说,运用工程力学知识分析机械零件的运动和受力,计算其强度、刚度等系数,是学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容忽视的一环。

2.5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应适当运用多媒体工具,把一些难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无论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均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为机械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实现职高培养生产、技术和服务的应用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职业高中的机械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对于机械专业而言,框框设计基础上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上一篇:早晨祝福短语下一篇:包容的智慧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