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替读后感

2024-05-24

国家兴替读后感(精选2篇)

篇1:国家兴替读后感

回顾数百年的国家兴替,无论现代化的先行者还是后发展国家,都走过不少弯路。国家兴替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给人们留下不少历史智慧。总结历史经验,就成了我们的必由之道。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论述到:“历史表明,从长远看在每一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支持庞大的军队离不开经济资源;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一方,或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由此可见国力竞争的主战场是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胜利往往最终属于经济实力强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方。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在历史上最普遍的表现是经济的增长快慢、财富的多少。国力比较实际上是不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总体发展水平的比较,特别是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比较,而这种生产力是相对应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这种经济基础是与其相对应的上层建筑紧密相关的经济基础。生产力越发达,即经济基础越强大,经济增长率越快,在国力竞争过程中无疑将占据优势。

国家的兴衰从来就与经济增长的快慢分不开的。英国之所以由“日不落帝国”降为二流国家,是其远远落后于德美等国的经济增长为深层背景的,而中国如果没有现在的高经济增长率,又有谁会喊“中国威胁论”。

同时国力竞争也难以忽略地缘环境的影响,地缘环境的差异会引起国力竞争地位的变换。欧洲近现代的竞争史表明,地理环境因素对一国的作用不可轻视。地理环境因素不仅对一国本身的经济发展国力涨大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一国在多边或多边战争中所处的战略位置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就象近代英法较量中法国处处落败,居于下风的原因:即地缘环境使得法国难以称霸欧洲。国力竞争与地缘环境的关系从哲学上来讲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国力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内因,但要成为客观上的强国,还要靠地缘环境这个外因起作用。敌消我长,敌长我消,世界就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这就是地缘环境魅力之所在。

国力竞争最终是通过人的较量来体现和完成,这样,人口素质的高低在国力竞争的博奕中就必然影响其作为舵手的作用发挥。近代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之所以战胜法国,其原因有多方面,除了有俾斯麦的非凡组织领导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支持这一切的后盾,则是这样一个民族:它拥有水平高得多的初等和技术教育,它的大学和科学设施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化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是首屈一指的。”

人口素质要靠教育来提高,有了发达的普及教育,才会有国民素质的迅速提高。这一点日本在近代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凭借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从而引起国民素质飞速提高,日本才从一个落后的亚洲国家一跃成为国力强盛的国家,“尽管日本在1937—1945年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并更新换代了传统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国,但日本仍具有可以进行修复的工业基础,拥有聪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社会凝聚力的人民,他们要求改善自我的决心可以被引导到从事和平的商业上来。”

这样在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日本很快重新成为世界强国,国力跃居世界前列。高素质的人口是创造发达生产力不断的源泉,任何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及政策都需要要靠人来发明创造、普及应用。故人口素质越高,其所维系的国力就具有更强的竞争性。

篇2:国家兴替读后感

在北京西郊一片空旷的土地上,零星地竖着几道断壁残垣,这就是圆明园----准确的说是圆明园的废墟。强盗写下的历史,虽穿越百年沧桑,仍然未能让一个古老民族的心灵停止泣血,万园之园早已万劫不复,但园林的王气尚在,威严尚在。我是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这里的,恍惚间,斯物渐远,人流悄然隐去,只剩下目光掠过圆明园的七分荒芜,两分无奈,一分茫然。

当年的雄伟与恢宏,精巧与别致,锦绣与豪奢,人为与天成,都已化作眼前的一抔土,一座碑,一份惆怅,一抹斜阳。想清王朝倾举国之力,才打造出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附庸风雅的清王朝,充斥着粗犷的气息,也萌发着儒雅的势头,八旗精兵踏出的江山,为这样的中西合璧输送了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刚强与柔和调和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鬼斧神工的园林之王里得以集中表达。在这片金碧辉煌中必定容纳着无法度量的才情,空灵灵又鼓胀胀地立了百年,神秘而又安详,艺术家们将一生都献给了它,献给了奇花异草,丛生树木,丰茂百草,鼎铛玉石和金块珠砾,以及垒铸的假山、开凿的湖泊、堆砌的城墙和独树一帜的亭台楼阁。

可是,随着第一声炮的响起,历史封闭的闸门被轰然攻破,打碎了天朝大国的美梦,也打碎了皇家独享的神话,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野蛮低俗、顺手牵羊的土豪恶霸又给历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于是,昔日集天地之大成的万物精华倏忽之间便湮灭无存了。

目光驻足,静心默读黄昏的意义,秋意随着夕阳的下沉越发浓郁,晚秋的风吹散了百年前弥漫的硝烟,而空气中悬浮的尘埃却始终掩盖不了历史亘古不变的庄严。

那些倒下发黑的碎瓦残片,静静地躺在阴冷的夕阳里死气沉沉。秋风萧瑟,声音是那样轻微,低迷而又空寂,似在哀述,似在招魂,而又似在哭泣,此情此景,尤为凄凉,叫人一看就忍不住泪眼迷离,整个心灵有一种再也找不到归路的`凄凉与苍茫。

身边稀疏的游人发出声声长嗟,我的心也不知不觉地为之颤栗,与之共鸣:后人以无尽的哀思来凭吊眼前的一片狼藉,以凄凉的叹惋填补心中的道道伤痕,伤心过后,叹息过后,就结束了,只带来了凭吊时沉郁的心情,只留下了徘徊时游历的脚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曾经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在战火的摧残下轰然倒塌,碾碎了唯我独尊的神话,压倒了国人那颗高傲的心,唐的强硬,宋的坚固,元的敦实,明的秀丽,清的王气给予了东方这个国度中原大国的美名,可是,面对眼前这堆零落的苍茫与悲壮,心比天高、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泱泱大清在历史警钟的敲打与文明长河的冲刷下,此时还剩下些什么呢?

当我踏着满天落晖弥漫金色的黄昏回头瞻仰时,再也无法感受那份落日的辉煌,心中升腾的恰恰是对这个盛世园林涅槃再生的渴望。

硝烟散尽了,圆明园寂静了,清王朝远去了。

上一篇:华罗庚谈读书方法_77400806下一篇:四年级召开红领巾心向党主题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