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2024-05-21

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精选7篇)

篇1: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看完纪录片将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中国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稳中求新,严于律己。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模板【一】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模板【二】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央视将于10月10日起播出《国家记忆》航天专题纪录片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拍摄和制作工作,将于10月10日2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我国今年计划播出的、唯一一个纪念钱学森与航天事业60周年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本专题片实现了多个突破:

1)首次反映了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2)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3)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模板【三】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模板【四】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模板【五】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篇2: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二】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三】

近期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岁月》等栏目不断播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阳早、寒春的业绩。这对老1辈革命家为我国奶牛事业忘我的奉献,可谓奶牛界的袁隆平。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1篇题为“1个逃掉的原子特务”的文章,文章说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掌握了很多机密的年轻女物理学家琼·辛顿此前突然失踪,几年后在北京露面。文章怀疑琼·辛顿和丈夫欧文·恩格斯特到了中国以后,向中国流露了美国的核秘密,并且有可能正在协助共产党政府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计划。但是,事实上,两夫妇在那几年间1直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养牛(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地方偏僻,在新中国成立20天后,才知道消息,以后他们在中国养了1辈子的牛。那末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放弃故乡优越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中国呢?

70年前,1个诞生于纽约州1个农场主家庭27岁名叫欧文·恩格斯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展转半年来到中国延安。2年以后,他的女同学琼·辛顿,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1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尔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他来到了延安。尔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1949年4月,阳早、寒春在延安瓦窑堡的1个窑洞里结婚结为夫妇,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虔诚的朋友和同志,阳早的专业终究同样成了妻子寒春的选择。婚后不久就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对牛进行改进。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进,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气力。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1心1意工作。”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忱与智慧。1966年阳早作为中国最早引智专家之1,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其实不开心,在他们的1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究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实验站的工作,这1干,又是310多年。在此期间,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行工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许多奶牛场和种公牛场牛群品质改进的首选产品,为北京、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鉴于此,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1987年9月,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并遭到万里副总理的接见,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与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已经是中国农机院专家的寒春再次否认了她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关的传闻。她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研制这些杀人武器的憎恨,固然也就不会支持和帮助任何国家加以制造。阳早从艰苦的革命时期,走过“____”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1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终生的精力。他们在中国生育的3个孩子与中国青年1样,热血沸腾,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起了1个国际主义式的中国知青。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他们的老大阳和平(取名也是浓浓的中国味)曾幽默地说是毛主席把妈妈“忽悠”来的。

2003年的圣诞节,阳早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1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1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2010年,中国“绿卡”第1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个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主,1个是参加过原子弹实验的核物理专家,情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却在710年前来到中国陕北,为中国人养了1辈子的牛,而无怨无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坚持丝毫没有遭到影响,他们居住的房间陈设仍远非寒酸所能形容。1位来访者曾估算他们房间里的“不动产”:“除电视和冰箱外,她家所有家具可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旧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资,他们看重的是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他们的份量不单单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由这类感动带来的责任。这家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与中国普通人1样工作和生活,并且感到幸福和充实。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四】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五】

近期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岁月》等栏目不断播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阳早、寒春的业绩。这对老1辈革命家为我国奶牛事业忘我的奉献,可谓奶牛界的袁隆平。如果有人问“现在还有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吗?”“现在还有那种真心奉献的人吗?”这对美国夫妇将终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1篇题为“1个逃掉的原子特务”的文章,文章说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掌握了很多机密的年轻女物理学家琼·辛顿此前突然失踪,几年后在北京露面。文章怀疑琼·辛顿和丈夫欧文·恩格斯特到了中国以后,向中国流露了美国的核秘密,并且有可能正在协助共产党政府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计划。但是,事实上,两夫妇在那几年间1直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养牛(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地方偏僻,在新中国成立20天后,才知道消息,以后他们在中国养了1辈子的牛。那末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放弃故乡优越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中国呢?

70年前,1个诞生于纽约州1个农场主家庭27岁名叫欧文·恩格斯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展转半年来到中国延安。2年以后,他的女同学琼·辛顿,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1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尔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他来到了延安。尔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1949年4月,阳早、寒春在延安瓦窑堡的1个窑洞里结婚结为夫妇,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虔诚的朋友和同志,阳早的专业终究同样成了妻子寒春的选择。婚后不久就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陕西省定边县3边牧场(现为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对牛进行改进。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两人可谓夫唱妇随。阳早负责奶牛品种改进,而曾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寒春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贡献气力。其间,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1心1意工作。”从此,两位专家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也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着自己所有的热忱与智慧。1966年阳早作为中国最早引智专家之1,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北京工作。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寒春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但是住在专家楼上的阳早其实不开心,在他们的1再要求下,1972年,他们终究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农场,开始了在小王庄中国农机院农机实验站的工作,这1干,又是310多年。在此期间,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行工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许多奶牛场和种公牛场牛群品质改进的首选产品,为北京、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鉴于此,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1987年9月,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并遭到万里副总理的接见,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与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已经是中国农机院专家的寒春再次否认了她与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关的传闻。她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研制这些杀人武器的憎恨,固然也就不会支持和帮助任何国家加以制造。阳早从艰苦的革命时期,走过“____”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和中国1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终生的精力。他们在中国生育的3个孩子与中国青年1样,热血沸腾,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起了1个国际主义式的中国知青。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他们的老大阳和平(取名也是浓浓的中国味)曾幽默地说是毛主席把妈妈“忽悠”来的。

2003年的圣诞节,阳早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1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我们在中国呆了1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2010年,中国“绿卡”第1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9岁。

1个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主,1个是参加过原子弹实验的核物理专家,情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却在710年前来到中国陕北,为中国人养了1辈子的牛,而无怨无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坚持丝毫没有遭到影响,他们居住的房间陈设仍远非寒酸所能形容。1位来访者曾估算他们房间里的“不动产”:“除电视和冰箱外,她家所有家具可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旧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资,他们看重的是精神。

在我们心目中他们的份量不单单来源于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由这类感动带来的责任。这家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与中国普通人1样工作和生活,并且感到幸福和充实。

篇3: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一、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五千年的光阴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丰厚的底蕴。其丰厚的思想为中华儿女所认同, 并形成了华夏儿女的行动指南和处事方式。例如,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集体思维, “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的重友情怀,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 “忠信多以进德也”的信用准则等传统价值取向。这些思想在华夏各民族都深有体现, 成为各民族共守的原则。

草原人民作为华夏儿女, 既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扬者。因此, 草原各族人民身上所具有的中华文明优秀价值观也必将通过草原纪录片完整地再现出来。正如费孝通认为, “个体与自己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之间是没有冲突的。”[1]例如, 在《天堂牧歌》中, 一个镜头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把刚挤到碗中的牛奶端给孩子喝, 当孩子喝了一口后, 立刻转身递给自己的祖母, 体现出了对中华文化“尊老爱幼”的认同。草原人民的敬老传统在这一刻让人深深铭记与感动。《千年的守护》讲的是蒙古族的一个神秘的部落达尔扈特人, 他们把守护成吉思汗当世世代代的使命, 从成吉思汗逝世至今已经延续了800多年, 这样的忠诚震撼着所有的观众, 因为这不仅体现着“忠诚”, 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毅力、骨气”。由此可见, 草原人民的行为不仅体现中华传统价值观, 而且是忠实的继承者和坚强的维护者。

二、中华民族性格的认同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中的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逐渐积累在行为、思维、心理的表现总和。每个民族就像是一个人, 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而由众多民族所组成的国家的性格也就从各族丰富多彩的性格个性中被抽象化的概括出来。

草原纪录片作为现实的“记录者”, 真实地记录着草原民族的性格。例如, 《宝饶的故事》中, 由于额济纳河干涸, 宝饶一家千辛万苦为自家羊群寻找水源所表现出的坚强。《训鹰散记》中, 鄂温克人在冒着严寒环境的训鹰中所体现的智慧。《没有缝完的蒙古袍》中娜仁图雅为了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坚韧。《父亲的眼泪中》中, 两位父亲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草原母亲的爱》中展现的温柔、心胸宽阔又真挚的母亲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的体现。

民族性格决定着民族的命运。我们的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民族性格创造过盛世大唐, 也以优秀的民族性格打到外来列强。民族性格会给予民族成员无限的精神与动力。新时期, 中华各族儿女还将以优秀的民族性格去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的认同

自然是人类的母体, 人类在大自然中得到了进化和哺育, 而人类的活动又会对自然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古人早有论述。尤其是, 华夏儿女早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中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便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最好回答。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 从古至今以拥有天然草原而文明中外, 这里的人民生活与天然的草原息息相关, 难以分割。放马牧羊、狩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自然的崇敬视作至死不渝的信仰, 千百年来怀揣在心中, 这也是草原纪录片的主要背景构成。例如, 《驼殇》讲述的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 双峰驼数量逐年下降, 而牧民额尔登在极度艰难的生存环境并中没有放弃牧养骆驼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牧人与牲畜间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阿妈的宝贝》中, 苏米雅阿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一只先天不足的骆驼孤儿, 并温柔地称其为“宝贝”, 他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 游走在城市边缘。从这些纪录片中, 都能看出草原人民与大自然的相依相偎。

十八大提出构建“美丽中国”的使命, 体现华夏子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 是对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精神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一理念使人们深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是中华民族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源动力。

四、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认同

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 都平等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并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采用多种优惠政策。国家在各个方面积极努力, 显示出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与关怀, 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从1947年内蒙古草原刚刚建立人民政府至今, 草原各族人民在憧憬与希望中热情地参与祖国的建设事业, 把自己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草原影像也清楚的记录着草原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认同。例如, 《阿妈的宝贝》中展现的乌拉特戈壁是国家为了遏止生态恶化退耕还林的试验地区, 当地牧民为了支持国家政策纷纷主动搬到了附近的城市。《牧归》讲述的是兴安盟八达嘎村一个名叫根成的牧民全家的生活, 尽管身有残疾但是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根成来说仍然不得不挑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自然环境, 根成一家在没有考虑未来生活着落的情况下, 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祖祖辈辈的劳动方式, 努力寻找新的生活。

草原文化的原生态影像记录了草原人民中的共同记忆的同时, 也推动了草原文化的族群传播与交流。对中华各族文化产生互融, 提供了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纪录片必将提升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摘要:草原纪录片承载着草原文明及草原民族气质。它真实地记录着草原的各种符号, 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构建起草原民族记忆的同时, 也将草原地域风情和淳朴豪放的草原情怀传递给他族。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发现, 草原纪录片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性格、“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认同。因此, 探究草原纪录片对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 必将有利于民族传播与和谐。

关键词:草原纪录片,国家认同,民族

参考文献

篇4:民间记忆计划:作者与纪录片

《自画像:47公里做梦》

77分钟 / 2013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自画像”系列影片之四。我在2013年初的冬天继续回到“47公里”村子。爷爷病危,我与爷爷的相伴,如同与死亡相伴。村子里是那些如同枯叶般的老人和记忆。我和村里的孩子们相识,并共同行动起来,在村子里建立一座图书室。一面是孤独困苦的老人,一面是阳光无邪的孩子。我的“梦”是否在此?

编者按:

我们选取了六部纪录片作为民间记忆计划的一个切片来呈现。

从山东到湖北,从河南到云南,画面里无一不透露着些许粗粝和荒凉。正像有人提出这些纪录片创作略有 “同质化”的倾向,或许这也正是我们所忽视的主流之外今日中国乡村之普遍缩影。

然而,与这些荒凉和粗粝对应的,是那些年轻的面孔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独白,和着采访地点密密麻麻的卫星地图,仿佛在无边无际的历史中寻找着各自的定位。

李新民

《花木林,小强啊小强》

76分钟 / 2013

作者的话

片子是关于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男孩的妈妈是我的同龄人小群,去年拍了小群的故事,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我今年回村,发现小群的儿子小强很有意思,我带着小强一起捡塑料袋。这个小强是我这个片子里代表未来的孩子,同时,花木林寨子老人的现实生活也一如既往,麻木孤单。

舒 侨

《双井,我要嫁给你》

74分钟 / 2013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第二部纪录片,伴随着民间记忆计划产生。2013年冬天,我回到自己的母校双井中学,给中学生上课,辅导他们摄像,鼓励他们回到自己村子采访村中老人关于以前的记忆,如三年饥饿等。同时,我也继续返回我的村子双井村,听外婆讲从前的故事,和公公一起在实施了“老人基金”计划,试图帮助村里有困难的老人,麻烦也伴随其间。

王海安

《进攻张高村》

86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张高村是我出生并长大的村子,在山东青州市,我的父母和爷爷还生活在那里。自2010年我参加民间记忆计划,开始回村采访村史,同时我想为那些在“三年饥饿”中饿死的人建立一块墓碑。我没有料想到的是,我是在进行着一次“鸡蛋撞墙”式的“进攻”。最终我是没有把这块墓碑在村里树起来,我被各种冷漠、怀疑、担心、嘲笑和反对击败,但我还是发现我身边依然有着一些善良敦厚的老人在默默关心和支持我。这部片子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是我作为一个树碑失败者的写照,也是我在历史与现实中跋涉中自我寻找与发现的一面镜子。以此为证。

郭 睿

《爷爷的饥荒》

75分钟/ 2013

作者的话

我从没见过我的爷爷,因为他在我出生之前便去世。以前并未觉得爷爷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父母也较少对我提及他。直到2013年初,我返回到父亲出生长大的村子,河南省临颍县大郭乡大郭村,去采访经历过“1959-1961年饥荒”的老人,此时,爷爷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篇5:纪录片《国家记忆》观后感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拍摄和制作工作,将于10月7日2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我国今年计划播出的、唯一一个纪念钱学森与航天事业60周年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本专题片实现了多个突破:

首次反映了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2021年《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文本【二】

《国家记忆》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2021年《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文本【三】

20XX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所有拍摄和制作工作,将于10月7日2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共包括5集,分别是《艰难归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该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史实确凿,画面震撼,情节感人。该片也是我国今年计划播出的、唯一一个纪念钱学森与航天事业60周年的专题片。

在同类记录片中,本专题片实现了多个突破:

首次反映了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的艰难历程。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2021年《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文本【四】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章东盤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一版。

书中所有图片都是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时期由美国摄像兵拍摄(美国还有这兵种!)。

这是一本抗战时期中缅印战场图片记录,从档案文献的层面呈现给读者中缅印战场的真实情况。

参加中缅印战场的中国军队,谓之为中国远征军。在台湾刘凤翰著《抗战·论国军与抗战》一文中有《滇缅战场》一小节,记有四次作战:

1.滇缅路作战(民31.3.19-6.6):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罗卓英统第五军杜聿明、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与日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中将所辖第十八(牟田口廉也)、三十三(樱井省三)、五十五(竹内宽)、五十六(太田米雄)师团在缅北――鄂克春、同古、寻达西、斯瓦河、平满纳、毛奇、罗衣考、普罗美、任安羌、棠古、细泡、腊戍、曼德勤、密支那、阿恰布、苏拉瓦、荷马林、昔董、雷列姆及滇西――惠通桥、龙陵、腾冲、畹町、孙布拉蚌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30.000人。

2.缅北会战(民32.10.24-民34.3.30):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统新三十八师孙立人、新二十二师廖耀湘、第十四师龙天武、第五十师潘裕昆与日缅方面军河边正三中将所辖第十八、二、四十九、五十六(田中新一、冈奇清三郎、竹原三郎、坂田静夫(前)、森茂树(后))师团在孟关、太洛、于邦、瓦鲁班、拉班、加迈、西通、密支那、孟拱、八莫、平堡、南坎、新维、腊戍、猛崖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27.649人,被俘395人。

3.滇西作战(民33.5.11-民34.1.19):中国远征军卫立煌统第十一、二0集团军、第六、八军与日第三十三军本多政材中将所辖五六师团(主力)与十八(同前)、二(同前)、五十三(武田馨)师团各一部在松山、龙陵、腾冲、腊猛、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猛育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34.017人。

4.缅甸作战(民33.7-民34.6):中国驻印军第一军孙立人会同英印盟军与日缅方面军木村兵太郎所辖第二、十五、十八、三十一、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马奈木敬信、山本清卫、中永太郎、河田槌太郎、田中信男、竹原三郎、林义秀、宫崎繁三郎、佐久间亮三)等师团在缅甸中南部作战,日军逐次抵抗掩护主力撤退,伤亡颇重。

“国军伤亡无记录”,不是没有伤亡,四次滇缅作战日军伤亡9万余人,国军可能要加一倍以上吧?在上查是20多万(非官方)。可以想见滇缅作战的残酷。

这本书的图片就包括这些作战的记录。

书中记录了国军跟我们所听到的不一样,他们穿草鞋,骨瘦如柴,抵御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日本兵。甚至还有童子军。

他们为国家的独立付出了流血牺牲,他们是国士,但却没有得到国士的待遇。“我由此更加困惑对中缅印战场的纪念,由于我们自己的政权更迭,由于当年盟友的反目,竟然从此搁置。六十五年了,每一年诺曼底海岸吹响军号,当年为自由而战的军人得到全世界致敬的时候,我们的怒江边宁静如常,只有水牛在巨大弹坑形成的塘子里打滚。”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感叹。这感叹传递给我,传递给所有的读者,产生的是更强烈的感叹。

可是我们的国士却至今遭冷落,在中国本土连一块安息的地方都没有!印度的兰伽、缅甸的八莫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大部分被毁,尸骨被弃荒野。台湾的资料记载,孙立人得知新38师在缅甸的墓地被毁掉后,仰天长叹,每年清明节,都会到后山上给这些缅甸的孤魂野鬼烧纸纪念。

前些时候,黑龙江方正县政府出资,为日本开拓团建公墓,还建了一面长6.9米,高3.8米,汉白玉和青石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日本开拓团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拓”,分明是掠夺者,连他们都有了公墓,我们的国士却没有,这有点说不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承认国军是正面战场,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只是影视作品上有些突破,宣传国军抗战的题材多了起来,但是如果在对待战死的或活着的抗日国军个体的问题上,有一些实质的突破,比如给他们建公墓,给他们抚恤,岂不更好!那样才算是正视历史。

2021年《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文本【五】

10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将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档重磅推出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国家记忆》每集节目时长30分钟,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

篇6: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特别能吃苦

1965年春天,周总理宣布搁浅了三年的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在国家一声令下,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拿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肩负着使命,历经十七载潜心研究,克服艰苦环境,攻克无数技术难关的艰难之旅。刚到“巨浪一号”研制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被眼前的凄凉景象所震撼,没有实验室和资料室,工作人员就自己动手盖土坯房,没有办公桌就在床上画图纸。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蹒跚起步。

特别能战斗

条件虽然艰苦,工具虽然简陋,差错却不能容忍。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夜以继日。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得出计算数据,白天黑夜不休息的连轴转,有的工作人员累出病来还坚守在科研一线中。那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就是模拟计算机,计算效率低,操作繁琐,用现代计算机一秒钟就能算出的结果,在当时却要一周的时间,甚至有很多的计算数据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务啊!

特别能攻关

固体燃料发动机喷口的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有最高熔点的金属钨也很难满足环境要求。科研人员通过夜以继日的攻关,进行数以百计次的高危险试验,终于研制出能够承受3000度高温,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解决了固体发动机喷口材料的难题。美国“北极星”潜射导弹耗费了一百多发试验弹,还专门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科研经费达27.5亿,这对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拥有那么完善的试验环境。于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设计出了称作“台筒艇”的水下发射试验技术并获得成功,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正是这一次次迫不得已的土办法,书写了我国国防装备科研史上的奇迹。

特别能奉献

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特别认真,对导弹事业非常热爱,他们把全部热情都投进了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里,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导弹事业中。时任“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黄纬禄曾说:“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那么你最后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除非你生命在成功之前结束了”。这句话说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声,也是所有航天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意义深远,不仅为我国固体导弹发展铺开了一条路,也为我国的战略国防装备走固体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军事和经济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先进国防装备研制成功,共同保卫着祖国的安宁。

中共中央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不同时期中国梦有不同的阐释,但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国防做保障。研制“巨浪一号”,正是那个时代我们要摆脱帝国主义核威胁的中国梦。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实现了这个中国梦。研制先进国防装备不是为牟取利益而欺凌他国的手段,而是通过手握这些先进的国防装备,对他国产生有力的威慑,使自己在国际对话和博弈中,拥有更高的姿态和更重的话语权,能够以大国身份维持世界平衡的战略格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同时,这也是国防装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无法忘记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的火烧圆明园的惨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殒命海底的悲壮;每当回想起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飞行员王伟为驱赶入侵我国领空的美战机而坠机南海,内心都会无比悲痛。“落后就要挨打”,这朴实而深刻的道理是我们经过无数次的惨痛教训反思出来的,是要时刻牢记在脑海中的。如今,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了,可是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周边安全形势,强大国防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篇7:纪录片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我曾参加过几次《军工记忆》的摄制采访,老专家们缜密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赤子的忠诚,依然可以从屏幕前闪亮的眼睛、整洁的衣角和谦和多礼的态度感受到。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

上一篇:总有这么一种声音抒情散文下一篇:汽车修理厂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