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朗读技巧与心得

2024-05-06

个人朗读技巧与心得(共9篇)

篇1:个人朗读技巧与心得

朗读能力与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蔡甸区陈家学校 沈紫凤

上周五,我和几个同事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朗读能力与技巧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杜老师的课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去年我也曾听过她的关于教师朗读技巧的讲解,但是这次,更让我掌握了很多诵读的技巧。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场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杜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老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激情引导,传承经典

湖北省已经启动了中小学生的诵读经典的活动,所有学校都在蓬勃的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在杜老师的课上,我们更是为自己今后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掌握了方法,奠定了基础。

杜老师播放了武昌区经典诵读的优秀节目视频,精彩的编排,多形式的诵读,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们为自己今后的教学与多形式的展示提供了思路。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2016.6.2

篇2:个人朗读技巧与心得

理解主题(研读作品,披文入情),把握基调(内明于心,外达于人),具体感受(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挖掘),整体品味(全篇试读、揣摩节奏)。

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具体感受和节奏单元两个问题。

(一)具体感受

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包括内在语挖掘)及感情调动(情景再现、情景联想)等。

1.形象感受。指朗读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的综合感知。即视觉上要有画面感,听觉上要有音乐感,嗅觉上要有气味感,味觉上要有滋味感,另外还要有时间感、位置感、方向感、距离感和身体器官与肌肉的运动感等。

味觉:如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片段。“……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儿。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听觉:如《第一场雪》“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咯吱”这个象声词,就要读得身临其境。

视觉、触觉、运动觉:如《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篇3:朗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语言技巧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这项要求, 在各学段中有怎样的区别?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于是, 解读的混乱甚至误解在所难免。

相较于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缺少专业术语。如美国《语言艺术标准》中“情节的复合成分”、“渐进和离题”、“动机”、“倒叙”等专业术语, 使相应的目标得以合适地表述, 借助于这些术语, 学生能力上的达成度, 就有了一个可视的标准。

由于朗读教学目标缺乏术语的支撑, 老师们便“自觉主动”地淡化朗读技巧的教学 (这其实也是没有具体的知识可教) , 而转身抓住“情动而辞发”这件拯救朗读教学的法宝。他们排斥“朗读技巧”的点拨与传授, 似乎一提“技巧”, 朗读便与“声不由衷”, “装腔作势”联系起来。

其实, 朗读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 可以称作“刻意雕琢”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 “装腔”“拿调”“生硬不自然”在所难免。谁要想跳过此阶段, 那他的朗读永远也进不了更高的层次;二是熟练阶段, 即“回归自然”阶段。朗读者对于技巧的娴熟运用, 使得自己的朗读“如出己之口, 如出己之心”。因而, 朗读教学中, 我们既要承认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也要承认语言技巧的重要性。二者并重, 才能使内容和形式, 体验和表现、感情和技巧、目的与方法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如何将朗读技巧的传授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地寓于课堂教学中, 下面几则案例, 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钟声不绝, 引心弦共荡

对于古诗朗读技巧的指导, 我们通常指导学生做到准确地划分语节 (节拍) , 然后读出古诗节奏的整齐、匀称, 体现语言的音乐美。然而, 古诗诵读, 长此以来, 几乎已成固定的格式, 即使不深解诗意, 也可以读得有板有眼。于是, 具体作品的独特韵味常常淹没在这种“节奏分明”的朗读中, 而不能经朗读而深入诗的情感内核。

《枫桥夜泊》一诗, 传说张继当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 穷困潦倒的他乘船途经寒山寺附近的枫桥时, 已是夜半时分, 月落乌啼, 霜天寒水, 江枫渔火, 愁绪满怀……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响起时, 百感交织的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诗《枫桥夜泊》。教学“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时, 一位老师为了让朗读更传神, 进行了这样的指导:

师: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还有一段故事, 你们想听吗?

生:想听。

师: (深情讲述) 一千三百多年前, 诗人张继进京赶考, 就像天下诸多才子一样, 总盼望自己过去那段“十年寒窗”的苦日子, 能够在这次的大考中“一举成名”。发榜之后, 张继在榜单上焦灼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一行行, 一张张, 他寻找了一遍又一遍。可是, 所有的期盼都化作泡影。他落榜了!他满怀苦闷和沮丧离开了唐朝的京城西安, 一路上遥遥千里,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下次再考还要等三年以后呀!一个夜晚, 当船停泊在苏州西郊的枫桥时, 面对残月、暮鸦、寒霜、渔火、听着从寒山寺传出的悠远古朴的钟声, 诗人张继以无比落寞的心境和孤单的情怀, 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听了故事, 你对这诗一定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请带着自己的这份理解, 再读读这首诗。

(生练习诵读)

师:秋夜漫漫, 霜繁露重, 此时此刻, 张继感受到的寒意仅仅来自身外的大自然吗?

生:不仅仅来自自然, 也来自他那颗失落的心。

师:对, 身寒心更寒!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涌上心头的重重叠叠的寒意?

(指名读, 但几位同学虽有情却无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 (继续引导) :归途漫漫, 彻夜难眠, 夜半的钟声又添一段新愁!让我们听听这钟声吧。

(播放钟声, 学生静听。)

师:夜半的钟声悠扬回荡, 余音袅袅, 钟声撞击着张继的耳膜, 回响在他那颗孤寂的心灵上。“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示范读———“钟声”高起, 借“到”的去声调势下行, 似传到船上, “客船”低而轻缓, “船”渐弱渐收。) ”到———客船———, 就如同那千年不变的钟声, 悠扬不绝于耳。朗读时, 仿佛钟声在我们心中回荡, 你一定能表现出张继的内心。

(指名读, 学生都能读出悠远、深沉的韵味)

师:对于今夜无眠的诗人张继来说 (课件出示:愁就是霜天凄清, 愁就是残月朦胧, 愁就是乌啼悲凉, 愁就是疏钟远送。配钟声) 钟声一声一声又一声, 声声都是愁!让我们背出浓浓的诗味!

(生有感情地背诵)

拖腔, 是朗读中的一种特殊技巧。它通过声音的有意延长, 表现深情追忆、余韵徐歇、回味悠长的意境。但如果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这儿读得长一点, 那儿读儿短一些。必然会破坏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浓浓的诗境。本案例中, 教者通过动人心魄的语言描述, 让人感受到张继的愁闷的精神世界, 继而巧妙地通过“钟声”渐行渐止。余音袅袅的听觉感觉, 渗透了“拖腔”的概念。教学过程, “情”与“技”并驾齐驱, 形成合力, 共同拉动了这首诗的情感之轮,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现场体验, 为“声音”着色

用朗读表现人物时, 如果能对人物的语言作进一步的描摹, 比如喘着粗气、结巴、大舌头等, 会使人物更富有个性, 人物的语言着上个性化的色彩, 而更有立体感、形象感。

教学《青蛙看海》中的一段:

小鹰只好鼓起劲, 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 飞呀, 大树看不见了, 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 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教者指名学生读, 总不够理想, 尤其是“喘着气, 对老鹰说”无法表现出来, 于是———

师:现在看我们做一个游戏, 请你跟我学高抬腿跑, 其他同学数数。

(学生数到二十几个时, 表演者显得筋疲力尽了。)

师:现在, 请你再读小鹰说的话。

(学生自然地读出了“喘气说”的感觉,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读得太好了, 小鹰就是这样一边喘着气, 一边问老鹰的。你知道这句话中的“……”表示什么吗?

生: (脱口而出) “……”就是小鹰在喘气。

师:对, “……”就是表示小鹰在喘气, 说话断断续续。让我们一起飞上蓝天, 读读小鹰一边喘气, 一边说的话。

(其他学生练习读, 读得较有味)

“喘着气”对学生来说, 是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 但课堂上, 学生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帮助自己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时, 教者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学高抬腿跑让学生再现并重温了“气喘吁吁”的感受, 再读时“水到渠成”, 自然而又真切。文中的省略号的用意也在学生经历一次“恍然大悟”后迎刃而解。在听读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感受到的“喘着气”又自然地激活自己的生活感受, 并在齐读时将它“输送”到课文中去。整个朗读指导的过程在体验中淡化了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咬紧字音, 尽内心之愤

对于朗读的句子来说, 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 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这两者具体体现在“语气”这一概念之中。“语气”之“气”是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 是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它关系到思想感情能否表现出来。

《九色鹿》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九色鹿非常气愤, 指着调达说:“陛下, 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 在快要淹死时, 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 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学中, 一位老师设计了朗读教学:

师:九色鹿从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再一看, 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你能理解九色鹿心中的气愤吗?

生:调达发誓永不暴露九色鹿的住地, 可他竟然见利忘义了, 这种人太小人了。

生:调达被九色鹿救起时, 是那么信誓旦旦, 现在居然背信弃义。

师:想想看, 怎样才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这段话中, 我们需要抓住哪些词语?

生:抓住“难道”“竟然”, 因为这太让人感到意外, 感到气愤。

师:读读这段话, 读出九色鹿心中的气愤。

(生练读后, 指句读。几名学生虽然突出了重点词, 但始终读不出“气愤”)

师:人在气愤的时候, 往往气足声硬, 有股震人耳膜的力量。所以, 读这一段时, 我们要吸足气, 咬紧字音。

(学生按老师的点拨练读, 朗读效果显著。)

情感动于内, 技巧发乎外。情感之舟呼唤着强劲的“东风”。当学生习惯于轻轻柔柔地朗读, 习惯于用大嚷大叫来表现“气愤”时, 教者只用“咬紧字音”这简单的四字, 将学生引入朗读学习的正道。

是艺必有技, 朗读教学需要朗读技巧的有效参与。光技不算艺, 朗读技巧需要与理解感悟, 情感体验比翼双飞, 和谐共振。

姜国华, 江苏兴化市张郭中心学校教师。

摘要:是艺必有技, 朗读教学需要朗读技巧的有效参与。朗读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 二是熟练阶段。在朗读教学中, 我们既要承认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也要承认语言技巧的重要性。二者并重, 才能使内容和形式, 体验和表现, 感情和技巧, 目的与方法融会贯通, 从而到达声情并茂的境界。

篇4:浅谈英语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英语;朗读;语音;语调;节奏;语速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37-02

在英语学习中,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大声朗读课文对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十分有益。其主要原因:

(1)朗读是以课文作为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的,是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读熟了,书上的句子就会在脑子里储存起来,到表达的时候自然就会脱口而出了。(2)朗读帮助学生复习和熟记所学的知识。对课文的朗读越熟练、越流利,就越会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语法结构、词组、写作手法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3)朗读能使学生体会和享受语言带来的美感,培养英语语感,从而说一口标准地道的英语。

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鼓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通过朗读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朗读课文有什么技法呢?又该怎样提高朗读的水平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读正语音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就是人说话的声音。语言首先是通过声音来帮助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英语学习中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发音,不但有利于从声音方面来表达思想,而且还可以提高朗读水平。

读正语音就必须认真读好48个音素,记住48个音标符号,能根据音标正确拼读出单词的读音,这是学习英语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

要学好英语,第一步就是尽快掌握一口标准纯正的语音,有些同学不重视语音会导致以下恶果:(1)你说出的英语别人听不懂;(2)别人说纯正的英语你也听不懂;(3)单词读错、写错等许多“暗病”都是因为错音造成。如某留学生寄宿在一英国老太太家,向房东借刀子(knife)一用,却由于/n/、/l/不分,说成了I want your life,吓得老人昏死过去。某留学生向老师请假去医院,却使老师目瞪口呆,原来他说I'm going t0 the hospital today.句子时竟将/t‘dei/说成/t‘dai/就成了to die,意思是“我到医院去死。”类似荒唐的差错都出在个别的错音上,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一“音”之差。

不少初学者为了“方便”,就用汉字给英语“注音”,例如:home(后母)、go(狗)、tiger(他哥),这是错误而十分有害的,因为英语中没有一个音与汉语的音完全相同。用汉字去注英音,很不准确,会读得不伦不类。例如:把句子“This is my lunch.”读成“勒死一只蚂蚁乱吃”。英国人以为你在说汉语,中国人也不知所云。所以切忌用汉字注音。

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说得一口纯正的语音。只有多听、多模仿、多朗读。即Practice makes perfect(多练出真功)。

二、读准语调

发音纯正,读准了单词,语调不对,不但听起来不舒服,英美人甚至难以听懂言者的意思;相反如果语调正确,个别单词读不准,听起来像英语调子,英美人还能从语调上猜出言者的意思,所以语调比发音更重要。

语调是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英语语调主要表现在句子重音和声调上。语调不同,表达意思也各异。

例如:She is a baby doctor,如仅重读baby这个词,意思是“她是儿科医生”;如果同时还重读doctor则表示“她是没有经验的医生”(quite young and unexperienced doctor)。又如thank you如果读成降调则表示感谢;如果读成升调,则毫无感谢之意,有时甚至还表示反感。

读准语调就是要读准句子的重音和声调。当然也应能抑扬顿挫地连读、弱读、失去爆破、同化等。在朗读时,认真模仿英语录音带提供的标准语调,坚持练习,使正确的语音语调牢固地固定下来,保证今后一开口就能读得对、读得准。

三、把握节奏

英语的节奏是指英语诸音节在语流中强读和弱读的规律性。它以“步”(foot)为基础,每句话都有若干“步”,就好像音乐中的“小节”(bar)一样,每段乐曲都含有若干小节。乐曲中每个小节都以强拍开始;英语中,一般说来每一步的第一个音节都是重读音节。有的步单独一个重读音节组成,有的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上若干非重读音节组成。在朗读中,有的步有时也能以非重读音节开始,就如乐曲中的小节以休止符开始一样,这个步的非重读音节前也有个休止符,称为silent beat。现在,我们用“/”表示步与步之间的界线,用“^”表示休止。举例如下:

1,one/two/three/four/five

2,^the/first of/April/nineteen/seventy/one/

每个人说话的速度各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情绪时说话的快慢也各不一样。但是,在采用某一种语速的过程中,每步所需要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同的,就像音乐中每个小节所占的时间相同一样,这就形成了节奏。为了保持节奏,包含音节多的步的语速就必须比包含音节少的语速快一些。例如:

^the/king asked the/queen and the/queen asked the/dairymaid/could we have some/butter for the/royal slice of/bread/

由于每个步所占的时间相同,音节少的步如上句中/^the/,/bread/的语速势必要比音节多的步如/king askedthe/和/could we have some/要慢。也就是说,在音节较多的步里,那些非重读音节必须读得比较快,才能跟上节奏。

因此,学生朗读课文,就必须懂得英语的节奏,自觉地实践,学会有节奏的朗读。

四、掌握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的快慢程度。慢读与快读都有一定标准。慢读,重在读准词、词组、短语、意群和句子基础上,进而注意语言速度。即慢中求准,慢中求快。因此,慢读的速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快读,即以每分钟148个音节左右的正常语速朗读,或根据文章内容上的需要(如为了刻画人物,表达感情)朗读。

语速影响听的效果,所以语速不可太快或太慢,否则都达不到“让人听清楚”的目的。读速过快会造成句子重音、意群和节奏方面的错误,还会造成发音不到位、加音、吞音、误读以及移行时的突然中断,影响意思的表达。所以要力求读准,发音清楚、正确。当然,朗读并不是越慢越好。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朗读技巧的掌握,读速可以逐步加快。

朗读应力求流利(fluenfly)。流利即快而清楚,通畅。但一定要注意,流利并不是“速度过快”(very fast)。有些学生在朗读时速度较快,但时而停顿并不通畅,仍不能让人听清楚。这里应明确的是读得流利、说得流利是我们的目标。

五、大声朗读

学英语一定要读起来,并且读英语一定要大声读(asloudly as you could)别害羞别不好意思(Don’t beashamed)。大声朗读可以刺激自己的听觉器官,提高听力。有些同学听课文录音带,听不懂,就是因为听得少,听力差,如果我们先读课文,读十多遍再去听,就不但能听懂,而且还能听得清,能听出自己读得对与不对的地方。这时再进一步模仿录音,达到朗读正确、流利、熟练。大声朗读既能练就正确的语音、语调,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巩固所学内容、体会作者以及作品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朗读技巧,加快学习速度。

当然,要提高朗读水平,通过朗读提高英语水平,也决非一日之功。应该坚持经常性的朗读,可利用每天的早读课朗读所学课文或所选材料,每天至少朗读半小时,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小学教师朗读技巧交流培训心得

潘良老师以《教师范读与诵读技巧指导》为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生动的讲解了怎样科学发声和诵读的技巧,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发声的科学方法,就像潘教授说的,以前在教学过程中,上两节课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原来是发声的方法不对啊。听着潘教授亲切和蔼的讲解顿时觉得原来诵读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良好的诵读可以给人以美得熏陶,如清泉般的声音可以洗涤内心的尘埃,净化人们的心灵。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诵读可以使学生与你产生共鸣,那种情感会随着美妙的声音浸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当听到潘教授讲的常见的多音字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时,哦!平时教学中对这些字词还真没有研究过,有些地方还弄错了。不用说别的,潘教授那种自学严谨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

夏老师为我们讲授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让我知道了经典诵读开展的意义在哪里,改变了我对经典诵读的看法。在之前教学中对于学生每天都读那些不懂得文章认为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听完夏老师的讲解才了解到经典诵读可以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阅读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步入到一种文化情境,体验到一种文化情怀,丰富了一种文化阅读。夏老师还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以及教学原则方面对经典诵读加以阐述,更加深了我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篇6:观看朗读者个人心得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观看朗读者个人心得7

终于有幸跟妈妈看《朗读者》。收获很多。

因为我是写完作业才跟着妈妈看。正好看到董卿阿姨采访王石。我记下来了这句话: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追求,有了比较,有了竞争。我们赋予它有了意义。真的意义,就在于做的过程中!

我记得看过毕淑敏老师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和周围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一定说它有意义,就是人赋予的!我们能成为人,能享受这世间的一切阳光雨露,风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我们该如何走过属于我们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么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学们参加了各自喜欢的特色活动,因为是自己报的志愿,所以,活动起来也是有声有色、操场上的足球队的同学们生龙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舞蹈教室的同学们随着悠扬的曲子翩翩起舞,还是一个个精灵,用舞姿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们的热爱。乐器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首首曲子从音乐教师传出,回荡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抒发着对老师,对祖国的爱!每个活动室的同学们都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篇7:朗读与演讲技巧

这个已成为美国人民生活一部分的纪念活动,是弗吉尼亚州纽坎顿市卡特・G・伍德森最先提出并计划的,他现在被誉为美国“黑人历史之父”。伍德森先生于19成立了“美国黑人生活和历史协会”。后来,他又于1926年发起了“黑人遗产周”纪念活动……

4、开头要为听众阐述演讲结构.演讲时,应当利用开头部分对演讲内容加以概述,让听众了解演讲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特别是当演讲的主题很复杂,或是专业性较强,或是需要论证几个观点时,这样做就能使演讲显得清楚而易于理解。

(五)、演讲如何进行结尾

结尾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示一个人演讲艺术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彩的结束语犹如与人话别,能促人深思,耐人寻味,给听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因此,在演讲的结尾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听众的情绪推倒最高的浪峰上,使听众情绪激昂、感奋起来,让听众在头脑中出现一个更为强烈的兴奋点,给听众以希望和信心,催听众团结向上,促演讲者的意境和听众的感情得到升华,形成说服和感染听众,并给听众以启迪的强烈效果。

如何达到这种强烈的效果呢?下面有以下几种结尾的方式:

(1)总结你的观点。演讲者在演讲结束前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对自已阐述的思想和观点作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总结,以起到突出中心、强化主题、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

(2)简洁而真诚的赞扬。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在演讲结尾进行诚挚的赞颂,无形之中就充满了情感和力量,极容易拨响听众的感情之弦,引起听众繁荣和谐共鸣。

(3)请求采取行动。演讲者在结尾时如果能以充满激情、热情奔放、扣人心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赢得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对听众的理智和感情进行呼唤,提出任务,指明前途,表达希望,发出号召,鼓舞听众振奋精神,付诸行动,那么演讲就能取得非同凡响的效果。

(4)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在演讲结尾时,演讲者向听众提出问题,甚至是一系列的问题,让听众进行思考。这样的结尾方式优点在于能更好地让观众参与到演讲中来,而且让人深入思考,做到以境感人。

(5)引用诗文格言名句作结尾。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格言、名诗句等作为演讲的结束语,可为演讲的主题思想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明,使听众在联系和印证中得到更深的启发,还能增添演讲的文学色彩。

(6)含蓄幽默的结尾。用含蓄、幽默的言辞或动作作为演讲的结尾,意思虽未直接表露,但富有趣味,发人深省,听众在欢声笑语中禁不住要去思考、领会演讲者含而未露的深刻用意。我们可以说一个演讲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是自己演讲技巧十分成熟的表现,更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

(六)、演讲的其他“绝招”

绝招一:排比的运用

排比是一种写作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演讲技巧。排比是用句法结构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词组,把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很多时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种递进的方式排列,营造出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同时琅琅上口,富有乐感。

绝招二:用词准确

寻找恰当的词是没有绝对的法则的,但通常最简单的词、最具体、最能生动地引起感官反应的词语是最佳选择。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各种限定词,着重实意动词和名词的使用。平时多查阅字典,一本好的分类词典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绝招三:亲切感

使用第一人称而不是其他人称;使用简单生动的主动语态,而不是复杂乏味的波动结构。这样好像是演讲者自己直接和观众说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

绝招四:应对意外

一般来说,演讲时可能遇到三种倒霉事:

1、结巴或忘词。不用掩饰,否则会更加失态。相反,停顿一下,笑一笑,把这个句子再说一次,或继续说下去。

2、技术故障,如话筒出了问题等。等待人员修理,或者冷静发言。

3、事实错误,如把珍珠港事件说成是1941年9月7日。在合适的地方停下来改正错误,不要急躁而导致精力分散,出现更多错误。

绝招五:巧妙引用

明智地使用引语能给你的演讲增色不少,扩大权威性,增强说明力。在引用名家的话语或文章时,要注意遵循四条原则:1、引用材料尽量简短、选择与演讲主题相关的部分;2、使引用的材料有机地成为演讲的一部分;3、不要重复引用,除非特别强调;4、引用准确,不要断章取义。

绝招六: 脉络清晰

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的可有性是很大的,因此,有一个清晰的确良结构和流畅的阐述是成功演讲的必要因素之一。除了开头尾阐明主题之外,还要有一二三个分论点来进一步展开阐述。牢记演讲的结构,必要的话,可以在开头就阐明演说的脉络,并在演讲中不断提示听众,还可以相应地使用各种图表和设备以加深听众的印象。

绝招七:俚语的使用

俚语可以让演讲生动活泼,也可以使演讲陈旧过时。如果不太熟悉最新的俚语,会让演讲者本身显得与时代脱节。慎用俚语。如果使用一个效果不错又形象生动的俚语来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效果会好很多。但要注意千万不要使用带种族色彩和淫秽的俚语。

绝招八: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包括人的面部表情、手足动作、作立姿势等。这种无声的语言不仅会传递信息,而且会影响到交流的各方。演讲时,表情要自然,面带微笑,不要紧张得面部肌肉都僵硬子;眼睛要直视听众,与他们作眼神的交流;在演讲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姿势,以强调你的讲话但不要过分夸张。

绝招九:幽默的运用

幽默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调节演讲气氛的好佐料。但幽默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能随便用的。如果用得不恰当,反而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演讲时,可以说一说与主题或观点有关的趣闻趣事,或者与自己有关的一些滑稽小故事,千万别仅仅为了逗乐听众而说一些离题千里的笑话,或者含沙射影,让听众觉得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绝招十:设备的使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设备,如VCD、录影带、投影仪等都能为听众带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妥善地利用这些仪器设备,能使你的演讲更生动、更深入人心。

例如:繁多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罗列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在演讲前要注意做好准备工作,如熟练操作,仪器是否都能正常工作,还有倒好带等。免得到时手忙脚乱,错漏百出。

绝招十一: 作好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是演讲者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眼前的场面、情境、事物和人物即席发表的演讲。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讲是最能看出演讲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变能力的时刻。

篇8:个人朗读技巧与心得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深深懂得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摆脱朗读教学的困境,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做的, 就是认识到朗读教学中存在怎样的困境, 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 逐渐探索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一、朗读教学容易陷入的困境

(一) 脱离学生的实际, 随意进行朗读训练

很多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 经常出现随意填字加词或遗漏字词、遇到生字词自动跳过去或用其他字词替代的情况;读的声音要么太高要么太低、音色单调枯涩、喜欢拖长音;口脑不一, 读的是什么读到何处了不知道, 或者习惯用手指着读, 甚至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等等。针对这种种情况, 教师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 或是指名要学生读, 又或者要求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还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然而, 结果如何呢?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没有随着这种种训练而提高, 原有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 教师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 但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训练随意, 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指导性。

(二) 脱离教材的实际, 盲目进行朗读训练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初步要求是, 表达出文章的意思, 即要读得正确;深层要求是, 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思想, 即读得有感情。而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一味标榜学生读得有个性就好。

不同的文章类型有不用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 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实际, 把握文章的特点, 以此为基础, 进行朗读, 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但是, 部分语文教师常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只有声情并茂才算朗读得好,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脱离教材的实际, 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结果导致学生不管读什么类型的文章, 不管内容是怎样的, 一律夸张地、大肆渲染地读, 读得“声情并茂”。这样不但不能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 有时甚至歪曲了文章原有的思想感情。

(三) 忽视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训练没有效果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意识中, 知道朗读应该有感情, 表达出作者的情绪特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也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 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但是要让教师说出, 怎样表达出喜悦、怎样表达出悲哀等等, 却不知道怎么表述, 既不给学生示范朗读, 也不找优秀的朗读资料, 只单纯指名学生读, 读得不好, 只是指出不好的原因, 如何改正又给不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结果就是, 学生进行再多的朗读练习, 水平也不见提高, 致使学生丧失朗读的信心。

二、摆脱朗读教学困境, 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针对上述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实际, 不断总结朗读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从同事或同行身上汲取教学的有益成分, 不断从名家朗读资料中吸取营养, 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朗读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营造朗读氛围, 带领学生多听多读

朗读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类型, 需要有浓厚的氛围, 对学生慢慢熏陶, 使学生在日益探索、实践中受到感染, 产生出激情和灵感。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引导学生多听、多读。

多听, 是指听教师示范朗读, 听录音等。听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讲解课文前。这样, 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遇到的生字词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等。读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课文讲解后。此时,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之此前听到的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 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但读得正确, 而且能够读得有感情、有韵味。经过多次朗读, 学生会逐渐探索出一定的技巧, 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能力。

(二) 讲授朗读技巧, 指导学生科学朗读

学生通过多听多读, 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经过长期的实践,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水平。由此可见, 要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必须长期坚持”;还有一个限定条件, 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说, 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技巧指导的话,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会有效提高的。因此,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 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引领学生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朗读时的停连、轻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停连有章、轻重有别、吐纳有节、徐疾有度, 等等。其次,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 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 在朗读时正确处理情绪反应、合理宣泄情感, 使学生的朗读既能感动人心, 又不令人觉得夸张、做作。这是朗读的较高境界。

(三) 运用多种方式, 鼓励学生多多朗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开展朗读竞赛等, 鼓舞、激励学生进行朗读, 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 掌握朗读的技巧, 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 为语文学习增添动力, 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 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 摆脱教学困境,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指导学生朗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9:朗读的技巧指导与有效性

一、从“桂林山水”中“显山露水”

《桂林山水》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桂林山水的课件欣赏以及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桂林山水的美有着深深的感受。尤其是在出示了一段关于漓江水的视频以及感受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后,不少学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真美啊!”“真想亲自去看看!”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马上让大家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没想到的是,学生情感是有了,但朗读却不尽如人意。由此我想,学生在有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后,却没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他们缺少的是朗读的技巧,才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我们常说语感,可语感的培养,也是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体会声调的变化,速度的快慢,重音的选择和停顿的安排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用意,从而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将之内化的过程,即从朗读技巧到朗读能力的提升过程。如果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只注重人文性,只注重情感的感悟,而缺少必要的朗读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指导,比如读音的轻重,语气语调的变化,适当的停顿等。那么,人文性最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一)朗读技巧指导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下,“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理念重视并强调朗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以下是经常出现在课堂中的教师导语:

1.“你能把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读出来吗?”

2.“这对话真有趣,你们能读读吗?”

3.“你的理解真到位,能把你的理解,把你的感情通过文字读出来吗?”

4.“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如此等等的话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但是完成这些目标都是基于学生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自身的语言素养——语感非常好的情况下。但是现在的课堂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只是语感已经形成的学生,是高度人文性的课堂。

或许以前的语文过多地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缺少对语言本身的关注,过分夸大了“言”而轻忽了“意”,所以这次的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就是一再突显人文性,对于朗读的技巧却颇为排斥,认为一旦侧重了朗读技巧,就会造成阅读和文本意义的分离,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着的情感的体会。以致于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不断被“淡化”,使之游离在朗读指导之外。而事实上,离开了文本的意义也就谈不上朗读技巧,因为朗读技巧的内涵本身就是由文本的意义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以读为本”、“个性化朗读”等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仅有的一些朗读技巧指导也变得单调生硬,因此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不少语文教师也在尝试着做,但仍有许多突出的朗读指导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对朗读技巧的再认识

宋朝时,曾有一段“三分诗,七分读”的逸事:一位爱写诗作赋的青年,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苏东坡,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后,就问苏东坡能得几分,苏东坡说:“此诗已有十分水平。”青年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不料苏东坡却说:“你这首诗,是三分诗,七分读,合起来才是十分。”这段逸事的本意是劝导我们做学问要下苦功夫,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定的朗读技巧,确实能为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他这里的“美读”,就指的是一定的朗读技巧。由此,朗读技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首先,一定的朗读技巧是达到有效阅读的先决条件。学生对文本体悟得如何,一看其怎么说,二看其怎么读。我们难以想象,连课文都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下来的学生却对课文有了很深的理解。离开了读,就谈不上体悟。因此,在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还原和烘托文章的固有情感乃至再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朗读与理解文本是相互依存的。一定的朗读技巧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快理解文本的速度。语文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训练,也是一种再创造。通过朗读理解文本,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学生在内化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将情感释放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读的技巧可以让学生读出文本固有的语气、语调,进而再现出文本固有的人物形象、固有的情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

第三,一定的朗读技巧也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心理疲劳。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大面积的朗读,那么朗读活动势必会单调、乏味。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盲目、机械地读,这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

降等情况。但如果在朗读中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就能创设生动的情境,起到“调味剂”的作用。

三、从有涯到无涯,两者在和谐中前行

(一)指导有效性的价值取向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是如此。这里的指导,可以是依托文本的具体指导,比如先挖掘词句的内涵,然后告诉学生读好该强调的部分,或者在学生读完后让他说说为什么读得快(慢)等等;也可以是宽泛的不具体的指导,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情感平台”,然后在这个“情感平台”上让学生去读去品。

(二)指导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所以课堂上朗读指导必须保证其有效性。要使指导达到有效性的要求,就需要教师掌握朗读指导的策略性知识。比如说,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读音的轻重,适当的停连,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语速的快慢等。

1. 朗读的停连,这也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停连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遇到一个较长的句子,有的地方虽然没有标点,但也应该作一定的停顿,这也是读好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技巧。如在课文《挑山工》中:“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句,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哪几个词有突出作用,再让学生注意前面的“一个”与“穿红背心”之间的结合较紧,在朗读时不宜断开,而应把停顿放在“挑山工”与“给”之间。读成:“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更轻松地读好句子。

2. 读音的轻重。在指导《桂林山水》这课的朗读时,在写漓江水之前先提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由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景象,给人不同的感受,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就要轻重区别开来。

3. 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朗读时语速快慢急缓的变化不仅可以准确地传递文本的内容,又能鲜明地表现朗读者也就是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语调的高低亦是,如课文《可贵的沉默》里有两处鲜明的对比,这两处分别是当老师问起同学们生日以及父母生日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时发生的,面对自己的生日,大家兴高采烈;而当老师说,有没有人向父母祝贺生日时,大家却沉默了,这时的大家的感情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朗读时,就要把握这两处的不同,一处是自豪的,骄傲的,而另一处则是无语的,惭愧的。怎样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从字词入手,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技巧指导,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使朗读技巧从有涯走向无涯。

上一篇:讲稿——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下一篇:健康教育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