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认定实施细则

2024-04-22

低收入认定实施细则(精选6篇)

篇1:低收入认定实施细则

延吉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根据《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家庭财产以及实际生活状况,符合我市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家庭。

第三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遵循下列原则:

(一)属地管理;

(二)低收入标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公开、公平、公正;

(四)动态管理;

(五)按需认定;

(六)与我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二章 认定范围及标准

第四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持有城镇常住户口、符合我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家庭认定,适用本办法。

失去原有耕地,在城镇居住10年以上,并具有居住地证明的农民家庭,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和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生活的人员。主要包括: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能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成年但无生活能力的兄弟、姐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第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我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市民政局会同市发改、财政、统计、物价、房管、劳动保障等部门制定,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报市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七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

第八条 家庭收入指标,按照我市城市低保标准的2倍,结合家庭人员数和其他相关因素确定;家庭财产指标,可对家庭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车辆、大件家电、金银饰品、房产等非生活必需财产进行折币计价,确定指标上限,具体指标金额根据实际确定。普通住房作为生活必需财产,不计入家庭财产折币总和。

我市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按延吉市城市低保标准的2倍确定。2010年我市低收入家庭标准拟定为每人480元/月各相关救助项目部门提出委托认定的,部门提出基本标准,经市低收入家庭认定领导小组批准后,按批准的标准执行。

我市低收入家庭人均财产指标上限,按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上限的3倍确定。

第三章 认定机关及各部门职责

第九条 延吉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在延吉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实施,由市民政、财政、社保、人社、工商、税务、房产、公安、交通、运管等部门共同承担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相关部门职责:

民政部门:是城市低收家庭认定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低收入家庭认定的日常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我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关政策;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委托街道、社区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对符合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申请家庭进行审批和建立档案;向设立和提供救助项目的部门、团体和社会组织提供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有关资料作为参考数据。

财政、社保、人社等部门根据民政部门需要,向其无条件提供核定低收入家庭成员所需的工资复查明细、其他相关的收入证明等资料,并提出参考意见。

工商、税务、房产、交通、运管等部门根据民政部门需要,向其无条件提供核定低收入家庭所需的交费、交税,个人拥有车辆、房产等财产证明资料,并提出参考意见。

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申请、审核、入户调查、管理和服务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初审意见。

社区居民委员会受市政府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协助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承担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将创造条件配备低收入家庭核定专职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剂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行、入户调查、数据采集、证表印制和建立档案等。

第四章 家庭收入核定

第十二条 家庭收入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在上一所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经市以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政府颁发的对特殊贡献人员的奖励金,见义勇为奖励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省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二)优抚对象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及护理费。

(三)政府和社会给予贫困在校生的救助金、生活补贴和在校学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贷款等。

(四)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济金。

(五)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死亡职工亲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人身伤害赔偿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六)按规定由单位及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统筹费。

(七)经市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四条 家庭财产是指申请人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财产。

主要包括: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

第十五条 申请人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

(一)拥有私家轿车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二)两年内购置或者豪华装修住房的(因拆迁或者棚户区改造购置经济适用房的除外)。

(三)家庭成员在高收费非公办幼儿园入托,在中小学自费择校就读,属非国家统招生自费在高额收费的高校或者系、专业就学的。

(四)家庭成员中有自费出国留学、劳务的。

(五)因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六)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

(七)不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赡养、抚养和扶养义务的。

(八)有为获取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故意拆分户口、合并户口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九)经市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认定程序

第十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由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户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经办机构,并填写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申请时必须提供如下材料:

1.书面申请报告;

2.身份证及复印件;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婚姻状况证明;

5.家庭成员关系证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材料不齐全需要补正的,经办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查询授权书》是申请人同意授予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其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受权的书面凭证。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凭申请人的授权书积极配合对其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的调查核定。

(二)街道(乡镇)审核。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经办机构接到申请后,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授权书,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财产及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核定,符合条件的,填写 《延吉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审批表》,签署意见,并在申请人家庭所在社区公示15日,对公示结果无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审核。报市民政部门审批中心审批;认为不符合条件的,要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三)市民政部门复核、审批。市民政部门接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经办机构的同意意见后,要在申请人所在社区进行公示7日,对公示结果无异议的,予以审批,并出具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取得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的家庭,其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应当在延吉市人民政府网站上进行长期公示。

自接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审核、复核、审批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证明材料不齐全的除外)。

第十七条 低收入家庭的证明,只有社会救助项目实施部门提出规定条件,民政部门才可开展认定工作。经核实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的,民政部门可出具证明材料,并及时反馈给社会救助项目实施部门,证明材料不交给申请人本人。

第十八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 低收入家庭,不需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统计、物价、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配合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

第二十条 市民政部门以及经办机构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期限为一年,期满后,申请人需要申请重新认定。市民政部门以及经办机构建立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定期复核制度,至少要每半年复核一次。

对家庭收入情况好转的,要及时取消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并终止其相关待遇。

市民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当随时受理申请,并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完成对申请家庭的复核、审批工作。

第二十二条 市民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档案,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收入、财产以及享受到的所有社会救助项目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授权民政部门逐步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审核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利用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对比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家庭收入和财产、骗取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有权不予认定或者取消其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对于已经取得的社会救助款物,由市民政部门予以

追回,同时废止已出具的 《吉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城市低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延吉市民政局 2010年6月9日

篇2:低收入认定实施细则

陕民发[2009]5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为规范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的有关规定和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1部委《关于印发〈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通知》(民发[2008]15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制定了《陕西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七日

陕西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其它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的有关规定和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1部委《关于印发〈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通知》(民发[2008]15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家庭主要成员应有当地常住户口。

第三条 省民政厅、各设区市民政局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具体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日常服务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税务、工商、统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采取调配、招用等形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第二章 认定标准和程序

第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制定(杨凌示范区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杨凌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

第七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它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确定。

第八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第九条 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认定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

(一)在就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无业人员,连续3次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等单位介绍就业的。

(二)家庭成员吸毒、赌博且不悔改的。

(三)两年内购置住房(因拆迁购置经济适用住房的除外)或者中高档装修住房的。

(四)拥有汽车、高档宠物等非必需生活消费品的。

第十一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城市居民家庭在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其它社会救助时,应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状况的证明材料,以书面形式一并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核定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收到申请人完备申请材料后,可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初审。社区居民委员会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供的家庭人员、收入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时间不少于5日。之后,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初审意见及群众反映情况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复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15个工作日内对社区居民委员会上报的初审材料进行复查、复核,并将结果再次在社区张榜公布,时间不少于5日。之后,将复审结果及群众反映情况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县(市、区)民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上报的复审材料和群众反映情况进行抽查,并在社区张榜公布通过审批的家庭名单,时间不少于5日。对公布后群众无异议的,出具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证明。对不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 认定办法

第十二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至少最近6个月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有关个人、单位、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 经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授权,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查询。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具体查询办法按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

第十五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应当按年度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的变动情况。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并将申报及核实情况报送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的变动情况,重新出具家庭收入核定证明。

第十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户建立收入审核档案,并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收入、财产等变动情况,以及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它社会救助的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第十七条 各地应当逐步建立城市家庭收入审核信息系统,有效利用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和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四章 监督与责任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箱或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取消已出具的家庭收入核定证明,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村)民委员会以及其它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二十条 城市家庭收入审核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篇3:低收入认定实施细则

1.1 概述

2001年, 南京市政府颁布了《南京市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试行办法》, 确立实施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 并确定了根据收入住房条件发放租房补贴, 一些特殊对象租住政府或单位建设、购置的廉租房, 按有关规定给予租金减免的保障方式。2002年, 经济适用房 (以下简称经适房) 保障政策的提出, 一方面使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另一方面, 也使廉租房与经适房保障政策共同构成了南京住房保障的两大基本政策。

2002—2008年, 南京住房保障政策一直由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租金减免构成的廉租房保障政策和购买经适房政策为主。2008年6月, 《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和《2008—2010年南京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公布, 再一次扩大了低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的范围, 使之后的低收入家庭又扩大了6.5万户。2008年6月《南京市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和《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细则》的最后出台, 是对近几年来保障政策的最后完善。在具体政策中廉租房租金减免形式被改为了购房补贴形式, 进一步加大了保障水平, 并延续至今。

1.2 廉租房政策

2001年, 南京市政府颁布了《南京市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试行办法》, 并开始确立廉租房的保障制度。2004年初, 南京提出了储备1 000套廉租房的目标, 计划在三年时间内, 于经适房小区 (主要集中于兴贤佳园等) 全面建设廉租住房。

2005年9月2日, 市政府颁布了《南京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 明确提出了建立南京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并确立了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实行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 租金核减、实物配租为辅的保障制度。在2008年, 租金减免政策由购房补贴所替代, 租金减免不再列入廉租房保障政策。

1.3 经适房政策

南京市政府在2002颁布的《南京市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试行办法》确定了经适房的保障政策, 开始由政府正式建设价格相对低廉的一定规模的经适房, 由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买, 用于解决以低收入家庭为主的住房困难和拆迁安置问题。

自2002年以来, 市政府在江南八区规划建设了50个经适房项目, 用地总面积近2万亩, 总建筑面积1 300万平方米, 共15.66万套住房。统计截至2007年底, 经适房项目累计投资额达137亿元, 开工建设823万平方米, 竣工交付621万平方米, 6.9万余套。

2 近几年南京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施特点

2.1 保障方式

2.1.1 货币保障

南京市现行对低收入家庭的货币保障方式主要是廉租房政策中的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

租赁补贴的方式是南京政府向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由其自行承租住房的政策。而购房补贴又是指南京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购买商品住房、二手房及房屋使用权时, 向其发放的保障性购房补贴。

2.1.2 实物保障

实物保障方式是指主要针对低保家庭的廉租房实物配租政策和对于低收入家庭的购买经适房政策。

廉租房的实物配租, 就是南京政府向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提供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的住房。同时, 在2008年新出台的规定中, 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 可申请购买其实物配租房屋的部分产权。

购买经适房, 主要指的是对于部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有的购买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 限定供应对象、销售价格和面积, 按照合理标准建设, 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此外,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可以转让, 不满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

2.2 保障对象的筛选与资格确定分析

2.2.1 租赁补贴

租赁住房补贴, 作为廉租房保障政策的一种, 其一直作为重要手段对低收入家庭实行保障。

2005年, 租赁住房补贴的标准为家庭收入符合人均月收入260元以下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个月以上、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下这三个基本条件, 具体补贴数不足8平方米部分每月每平方米补贴20元。在2006年, 全市共有1 900多户接受了该项补贴, 而对于全市不到40 000户的低保家庭来说, 这样的覆盖率并不高。因此, 2006年市政府将人均住房适用面积由8平方米提高至12平方米, 对于补偿金额就按照了原来8平方米的1.5倍来计算补贴金额, 这使得在2007年底时总共有2 200户家庭获得了住房租赁补贴。2008年出台的新政策上, 南京市政府将家庭人均月收入的门槛提高到750元, 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也上升至15平方米, 具体补贴数变为不足17平方米部分每月每平方米补贴10元, 低保户为14元。

2.2.2 购房补贴

对购买商品住房和二手房, 申请保障性购房补贴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按现有住房与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7平方米之间的差额, 每人每平方米补贴720元。其申请条件是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且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的家庭, 并且没有享受其他的保障政策。

2.2.3 实物配租

在2005年出台的廉租住房保障措施细则上, 明确指出了除了满足租赁住房补贴的条件外, 必须是年满60岁的孤老或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一级残疾人, 才有资格获得“配租”的廉租住房。这一“门槛”使较多低保户家庭无法拿到真正的廉租房。

在2008年新出台的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中, 实物配租的条件已经变化, 孤老和残疾人只成为申请的满足条件之一, 连续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2年以上, 且无住房的低保家庭也可成为廉租房的申请用户。南京“十一五”住房建设纲要中, 制定的计划为每年建设200套廉租房, 2009年初, 政府通过市场手段向社会筹集4 000套房源, 其中1 000套用于实物配租廉租房。

2.2.4 购买经适房

2004年的《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了经适房的申请标准, 主要是针对于当时的低收入家庭, 满足的条件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本市政府公布的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2003年为540元/人*月) 以下;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平方米 (含) 以下;在本市实际居住, 且夫妇至少一方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满2年这些条件。

而在2007年南京展开的住房大调查中, 江南八区内的低收入家庭经调查有10多万, 这些家庭既没有能力购买经适房, 又达不到申请廉租房的条件。因此, 在同年, 南京市将收入控制线划为了750元/ (人*月) , 住房使用面积为15平方米以下, 使得收入与面积控制线与廉租房持平, 这是第一次将两者的标准统一, 也体现了南京市政府对保障政策对象的基本统一。

2.3 保障力度

2.3.1 保障目标

江南八区符合最新住房保障双控线的有6.5万户, 到2010年住房保障将基本覆盖城市的困难家庭, 实现应保尽保。在《南京市2008—2010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规划》中, 南京市政府提出了江南八区的保障目标。

该目标主要是: (1) 廉租住房筹集3 000套、15万平方米; (2) 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00万平方米2 (含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3 000套) 、7.3万套。其中, 除廉租住房外, 供应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70万平方米、1万套;供应城市拆迁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15万平方米、6万套; (3) 廉租租赁补贴共发放约4亿元、近6万户; (4) 保障性购房补贴共发放0.6亿元, 3 000户。 (5) 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土地供应600公顷。

2.3.2 现状力度

2006年底, 廉租房储备的1 000套基本完成, 然而两年来, 南京仅有500余户申请到了廉租房, 也就是说, 仍然有400多套由于没能满足申请条件而空置。与此同时, 南京市政府也只规定了市级以上劳模满足相关收入条件者也可申请廉租房。一时间, 廉租房已然成为只供老年残疾或者劳动模范等才能申请的房屋, 另外, 廉租房的房源较为缺乏, 1 000套住房满足不了低保家庭, 更不可能满足广大低收入家庭的需求。

在2007底的统计数据中, 受廉租房政策保护家庭有1万多户, 其中, 实物配租500户、租赁住房补贴2 200户、租金减免困难家庭7 500多户。租金减免政策的取消, 意味着重新确立了住房补贴的主要形式。

2008年出台的新政策使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迅速增加至7.23万户, 大大增加了住房补贴的覆盖率。同时, 通过计算, 尽管每平方米补贴数下降, 但无论是低保户还是低收入家庭, 所得到的补贴都比以前多。从总体来看, 住房租赁补贴虽然大范围地补贴了2 200多户家庭, 但对于住房问题严重的低保户来说, 每月每人获得90元左右的补贴, 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3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申请条件的模糊与不规范

在2007年底《南京市2008—2010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规划》中, 规定了城镇低保户中满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于15平方米且愿意退出现住房的家庭可以申请廉租住房, 而在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 《细则》中“只有经市政府认定的其他住房困难家庭”这样的规定, 是含糊不清的概念。

通过调查, 在恒盛家园这一经适房小区, 私家车和住户的比例达到了近15%, 而15%这样的数字显然不是正常的, 其反映出的问题是, 有一部分的人可以采取特殊的手段获得经适房。笔者同时通过对四个南京经适房小区或拆迁户集中小区近300户的调查, 发现低于保障控制线的居民恒盛嘉园有76.7%, 景明家园有73.3%, 幕府山庄有近81.1%, 春光里小区有近82%, 对于前两个经适房小区, 比例是偏高的, 这样就催生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对象控制不严、投机性购房影响较大等容易引起社会反响的问题。

3.1.2 房源区位的不合理、设施不齐全

在随机调查的两个经适房小区150户家庭中, 恒盛嘉园对交通条件不满意的有31.5%, 对生活设施不满意的有23.3%。这个比例在景明家园较低, 分别是25.6%和18.9%。交通不便带来的损失即是花费的更多, 如果每月以20个工作日计, 每天交通费以4元计, 一位住在经适房的市民如果不在附近上班, 每月花在交通上的费用为80元, 交通费明显过高。

如今, 经适房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必然也会带来廉租房的问题, 随着廉租房源的不断增多, 在强调房屋质量的同时, 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 也绝不能忽视。

3.1.3 对外地居民的歧视

尽管政府表示尽量减少廉租房的申请程序方便群众, 外来人口、民工等也可以申请入住廉租房。但是, 南京廉租房的房源实在有限, 在本地人口都满足不了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又如何去接待外来人员呢?此外, 政府对于外地居民在外地是否有房等情况把关的非常严格, 一旦在外地有房, 从本地的住房保障条件来说就不满足申请条件。对于特殊情况的外地居民来说, 这样就面临申请不到任何保障措施的困境。

3.1.4 经适房住户审查存在局限

原则上讲, 对已购买到经适房的低收入家庭, 将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再在保障范围之内, 他们就应该退出经济适用住房或补交相关费用。但由于经适房对象相对于廉租房数量多、范围广, 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 现如今南京市政府对于经适房入住户的审查没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 退出经适房买不起商品房又怎么解决住房问题呢?

3.1.5 价格上涨存在片面性

根据2008年的统计, 根据安置地点的建设周期与进度安排, 2008年底, 2 210户经适房申购户中1 460户将可以入住。然而对应2008—2010年全市经适房的预计需求, 至少还有6 000套缺口。随着近年来建设成本增加, 经适房建设成本增加约600元/平方米, 大大超过了有经验开发商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一般的小区经物价局批复后, 基准价格为不到3 000元/平方米, 例如下关区金陵村95—1号经适房为2 998元/平方米, 销售价格不得向上浮动, 下浮幅度不限。

但对经适房小区的调查, 有近91.8%的居民认为可接受的合理价位应在1 800元/平方米, 这样低的心理价位与有可能日益增长的房价是矛盾的。

3.2 相关对策

3.2.1 灵活选择现金补贴方案

最近, 南京市政府通过实施购房补贴的保障方式来满足了一部分家庭对于商品房和二手房的需求, 实现了保障范围的扩大化。在此基础上, 对于不同情况的家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案, 对于急于买房的家庭可以一次性补贴, 以解决住房问题。同时, 对不急于买房的家庭考虑到在短期内收入可能提高, 而暂不需要政府帮助, 这样政府就可以暂时停止对其补贴, 分时段分批量补贴, 以减少财政负担[1]。

但是, 对租赁补贴的方式, 必须意识到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今, 南京有近1 400套廉租房, 房源很少, 若一律采取补贴的方式, 有可能出现使受保障户全部去市场上租房的局面, 这就会导致租金的上涨, 加大租房者以及政府的负担。

3.2.2 合理定位经适房小区, 兴建城市廉租房社区, 提高基础设施物业水平

经适房不光是纯粹的保障性住房, 它有自身的房屋价值, 可以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负责开发经适房建设项目, 也可以通过政府来主导。不同区位的经适房价格的不等也证实了建设时需考虑不同的因素。因此, 对于一部分交通、设施不完备的经适房小区来说存在着不公平。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价格主导机制来体现区位因素, 而不是打造一个城市“贫民窟”来保障居民就可以完事。

廉租房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倡兴建经适房小区, 另一方面也可兴建相应社区, 以利于更多住户的注入。现阶段廉租房较少, 但从长远考虑, 相应的社区兴建也应提上日程。廉租房社区规模的兴建也应与城市人流的疏散结合起来, 形成相对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也使交通网日益发达[2]。

3.2.3 完善廉租房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及退出机制相关的法律政策

廉租房必须向没有本地户口和非城镇居民扩展, 对于外地户口的打工群体, 相关规定没有很明确的细则条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没有透明度。政府的下一部相关细则也应该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应情况, 公开规定, 也能起到问责的效果。另外, 完善廉租房个人数据信息库, 对于房源较少的廉租房来说, 问题不大。

3.2.4 正确定位经适房价格, 加强对经适房建设的全面管理

建立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委员会或类似组织, 由银行、土管、地税、保障等部门人员组成, 可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政府一方面可以免征税费, 为经济适用住房的实际价格下降创造一定的空间, 另一方面监督落实“谁受益, 谁投资”, 避免开发商过大的投资, 例如, 供电、供水设施, 从而达到减少开发商成本的目的。

3.2.5 提高透明公开度, 建立担保机制

首先, 政府在及时披露经济适用房供求及价格信息, 从而提高质量的同时, 也应公开住户的部分信息, 已达到让公众检测的目的。其次, 可以设立担保机制, 要求经适房申请者有担保人担保申请人各部分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出现假信息, 双方都应承担责任。最后, 对于已超过保障范围的家庭, 可以公开进行规定, 进行适量的“罚款”, 将“罚款”计入类似公积金的项目, 帮助住房找到新的房源后扣除一定比例再归还帮助支付。

参考文献

[1]郭江华.经济适用房政策:现状与改革思路[D].江西财经大学, 2006, (10) :38-39.

篇4:“公共场所当众实施”情节的认定

内容摘要:《刑法》关于性侵害犯罪的规定中,均将“在公共场所实施”作为加重情节。但社会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法律条文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上述规定在适用时存在较大的争议,有时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边缘呈现模糊状,因此在公共性和个体封闭性共存的情况下,怎样对“公共场所当众”进行判断极为重要。站在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立场上,司法机关应对司法解释进行扩张适用。

关键词:公共场所 当众 司法认定

一、“公共场所”的实质要件与形式维度

《刑法》中关于“公共场所”的规定,主要是在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解释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等为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2条也以列举的方式对“公共场所”作出了规定。上述规定虽未说明判定“公共场所”的标准,但根据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其“……等其他公共场所”中的其他公共场所要与“等”字以前的车站、码头应当具有等价性或类似性。司法实践的困难在于,上述类似性要做出怎样的解释。理解“公共场所”的含义,要从其实质和形式两方面进行理解,即正确理解“公共”以及“场所”。

(一)“公共”属性是“公共场所”的实质要件

有观点认为,“公共场所”是指车站、码头、公园、影剧院、学校、医院等人多且流动性较大的地方[1]。这是对公共场所最为狭义的理解,将“公共”属性理解为“多人”及“流动性”,是按照现有司法解释做出的最为狭义的推断。[2]

诚然,从司法解释列举的场所共性来看,上述场所都具有人员较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但是这种观点较为片面,例如即使车站、码头内暂时无人,我们依然会认为这些都属于公共场所。有观点认为“公共”就是“不特定或多数”[3],认为“多数”是“公共”的核心,“不特定”是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所以当没有现实的“多数”时,“不特定”也是评价“公共”属性的要素。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如果“多数”是评价“公共”属性的要素,那么“公共场所当众实施”条文中的“当众”又要如何评价?是否意味着二次评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从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属性的判断不在数量的现实与否,而要根据场所的特点去限定。所以“公共”属性应当是指相应的场所具有空间开放性,不特定人可以自由出入,强调的是“不特定性”和“非排他性”,场所的封闭性或者人员种类的相对特定性不影响其“公共”属性的认定。

1.“公共”属性的首要特点是不特定性

不特定性指的是,该场所向不特定人群开放,并不针对某个人群,其人员的组成不具有固定性,这实际是受公共场所的功能所决定的。不特定性的反面是“固定性”,场所内人员可能具有相对特定性,但是相对特定和固定性有所区别。

例如,使用教室的人员一般只有学生和教师,但是教室应当认定具有不特定性,因为使用教室的人员并不具有固定性。相比较之下,学生宿舍不具有不特定性,因为按照一般学校的管理规定,宿舍的使用人员具有固定性。

2.“公共”属性的另一特点是非排他性

排他性又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即个体是否具有能力阻止不特定他人窥视隐私或进入空间。例如当客人入住宾馆后,一般都认为入住的房间就不再属于“公共场所”,理由是当客人入住宾馆后,客人对该空间具有一定支配权,私密性较强,该房间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排他性,因此不属于公共场所。场所的相对封闭或隐蔽特征并不代表成立排他性,某些场所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因需要会采取必要限制,例如上海市、江苏省、昆明市等省市均将歌厅规定为公共场所,而上海市更是明文将包厢规定为“公共场所”。[4]并有相应的判例认定。[5]

结合上文,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二、案例三的作案地点虽然位于教室或“多功能厅”,但实际上均具备不特定性和非排他性,应均认定为“公共场所”。

3.“公共”属性不应添加其他限定要素

如果仅仅参考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解释,我们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公共场所”须具有人员流动性,但性侵害案件中的“公共场所”与寻衅滋事犯罪的“公共场所”应当有所区别,因后者的法益保护包含社会秩序层面,而性侵害案件中,公共场所的秩序是否被破坏并不是本罪所关注的重点。将人员的流动性或在场人员的数量作为公共属性的限定要素无疑是对公共场所的缩小解释,不利于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犯罪的放纵。

(二)现实场所是“公共场所”的形式维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逐渐从虚拟向现实过渡,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的“第二空间”,它本身从虚拟性的空间转向虚实结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正逐步地走向交叉融合,“双层社会”正逐步形成。[6]在这种背景下,将猥亵、强奸过程进行拍照录像后传播至网络,或是在猥亵、强奸过程中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扩散,是否属于“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就产生了争议。

有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网络空间扩张为“公共场所”,这是对“公共场所”作出的突破性解释。[7]但这种解读偏离了司法解释原意。上述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是,网络传谣行为所危害的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的言论环境,更危害了公共场所的秩序。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煽动群众、组织群体性事件,将危害的结果从线上扩张到线下。司法者并不需要等待虚假信息造成了实质性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方予以处罚,而是在其危害尚未影响到线下时就予以打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该解释的实质是将寻衅滋事罪的法益“公共场所秩序”扩大为“公共秩序”,其实有为了打击犯罪而将寻衅滋事罪作“口袋罪”之嫌疑,但不能得出将“网络”也认定为“公共场所”的意思。场所的目的在于功能,它植根于人类的现实社会,所以场所本身就带有实体性。

二、“当众”的两个标准:感知的可能性和即时性

(一)“当众”的第一个标准是感知的可能性

1.司法解释确立了“当众”以感知的可能性作为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了“当众”的标准。从字面意义上看,“当众”须令多人现场感知该猥亵行为。“当”既可以指他人感知猥亵行为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已感知的结果的状态。对状态的证据要求比较明确,就是有人证实看到了犯罪经过。

《意见》出台以前,司法实践对此的认定并不一致。有的认为须以感知犯罪的确定状态为依据,例如案例一、案例二的判决均没有认定“当众实施”,其逻辑基础就是没有确切依据能证实其他人感知犯罪存在。有的判决认定以感知犯罪的高度盖然性为依据。如吴玉滨强奸、猥亵儿童案发生于深夜火车卧铺车厢内,该判决认定“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加重情节,认为“当众”是指行为的公然性,评价标准是犯罪行为能否为不特定的3人以上所见到,被害人处于卧铺车厢的下铺,同格卧铺其他旅客、路过旅客看见犯罪行为具有高度的可能性,且已有旅客证实看到犯罪行为,印证了犯罪行为具有被不特定多数人感知的高度可能性,所以应认定为“当众”实施。[8]

以上判决的认定标准均较为严格,其实质都是以感知的状态作为评价“当众”的标准。即使是吴玉滨案的判决宣称以感知的可能性(高度盖然性)作为“当众”的标准,其依据也是产生了明确的感知后果。所以可以看出在《意见》出台以前,司法实践均对此持慎重态度。《意见》第23条规定,明确提出有其他多人在场即可认定为“当众”,该司法解释无疑是向司法机关传达了一个信号,即“当众”不以明确的他人感知后果为依据,只需存在他人感知的“可能性”即可,在“可能”和“状态”之间,司法机关的立场是保护被害人权益。因此案例一应当认定具有“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加重情节。

2.感知的可能性以不特定多数的现实存在为客观标准

《意见》明确了只要存在他人感知可能性即可认定为“当众”,同时提出了评价他人感知可能性的标准是不特定多数的现实存在。即司法机关只要证实了有其他多人在场,就视为存在他人感知的可能性。上述规定可理解为,只要现实存在“众”,就认定为有“当”的可能性,可认定为“当众”,其实质是通过对部分事实的客观性来证实感知的可能性。但是上述规定似乎传递出一个信息,该认定标准的出发点是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适用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而对于涉及成年人的性侵害犯罪是否同样适用却不明朗。

(二)“当众”的第二个标准是感知的即时性

司法解释明确了只要在场有现实的“众”就可以认定为“当众”。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在场”。

在理解“当众”的含义时,应当从立法原意出发。通说认为,强奸、猥亵行为侵害的是个体性的决定权。“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强奸、猥亵犯罪侵害的不仅是性的决定权,还有公民的名誉以及羞耻心,同时也是行为人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极大挑衅和蔑视。因此在公共场所内空无一人或人数较少(二人以下)时,犯罪行为尚不足以对上述法益造成侵害。即使该场所的人员具有很大流动性且面向不特定人群开放,但只要在犯罪时场所内人数不足,则其犯罪在客观上就未对公民隐私、名誉等客体造成实质性侵害。司法解释规定了只要存在现实的“众”即可认定为“当众”,正是出于其法益保护的考量。

从公共场所的属性上看,只要公共场所内存在其他多数人,就有极大可能性感知到犯罪行为。那么反过来讲,评价是否“在场”就应当从感知的即时性考量,即其他人能否即时感知到性侵害犯罪的存在。在这种感知不具有即时性时,则不宜评价为“在场”。

三、司法解释扩张适用的必要性

正如上文所述,在认定“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的加重情节时,应当对两个要素“公共场所”“当众”进行分别评价,即场所属性和行为恶劣性(后果)。对上述两个要素的认定标准均存在缩小解释和扩张解释两个立场。其中缩小解释有利于保护被告人权益,对使用加重刑罚的限定更为严格;而扩张解释有利于保护被害人权益,对犯罪的打击力度更为强化。从司法的功能角度看,在认定该加重情节时,应当从保护被害人权益出发,采取扩张解释的适用原则。

(一)《意见》具有扩张解释的倾向性

《意见》实质是对“当众”作出了扩张解释,但这种解释并未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范畴,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如案例一和案例二的判决未认定“公共场所当众实施”,其中案例二给出未认定的理由是“证据不足”,而案例一则未作出说明。适用《意见》规定的情况下,案例一、案例二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刑罚加重的直接体现在刑期,而间接在法律震慑力方面产生系列效应,最终形成对被害人权益完整保护的法网和司法认识。《意见》的扩张解释恰恰体现出司法机关要对未成年人权益加强保护的倾向。

(二)扩张解释有利于被害人权益的全面保障

《意见》的最大局限性是仅仅规定了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性侵害案件,被害人为成年人的性侵害案件能否适用则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裁量,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被害人为成年人的性侵害案件也应当参照适用《意见》,因性侵害案件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防护制度,方能实现刑法的首要目的。在没有明确的标准时,司法实践更应当从保护被害人权益的角度出发进行适用,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

注释:

[1]参见苏敏、黄应生:《强奸罪的死刑适用标准研究》,载《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11年第66期

[2]参见(2012)呼铁中刑初字第1号判决。

[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01-602页。

[4]详见上海、江苏、昆明等省市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

[5]参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公诉案件指导》2013年17期(总第45期)。

[6]参见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载《法学》2013年第10期。

[7]参见武诗敏:《“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的解释逻辑与未来适用》,载《法学论坛》2014年第3期。

篇5:低收入认定工作档案组成

1、家庭所有成员的户口本(含首页)原件及复印件,家庭成员年满16周岁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含农村户口和外地户口),因求学等原因户口迁出的须提供当地派出所迁出证明书或迁入地派出所户籍或集体户口印件,户口本不能确认该家庭属于城镇户口的,须经公安部门出具该家庭是否为城镇户口和取得城镇户口时间证明。户口本与身份证地址不一致的要提供身份证地址及户口本地址产权证明;

二、住房情况证明

1、现住房产权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住址与户口本住址不一致时,须提供所有住址的产权证明,住房情况证明(农村户口的,由所在地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出具有无宅基地证明),无法提供产权证的,由所在社区提供房屋不属于本户所有证明。

2、家庭原来有住房,遇重大变故的须经当地医疗、民政、房产等部门出具医院病历、票据等证明。

三、婚姻关系证明

夫妻不在同一个户口上的提供结婚证,离婚的须提供离婚证,离婚判决书,离婚调解协议书(含财产分割协议)原件复印件,丧偶的须提供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

四、收入证明

有单位的由单位出具收入证明,无工作单位的由本人诚信申报。

五、其它证明

1、低保家庭提供低保证原件及复印件;

2、抚宁县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审批表 ;

3、抚宁县城镇低收入家庭确认书;

4、城镇低收入家庭入户调查表;

5、抚宁县城镇低收入家庭诚信承诺书;

6、个人诚信收入证明;

篇6: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2008

民发〔2008〕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推进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我们制定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统计局证监会

2008年10月22日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

为规范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制定以下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

二、民政部负责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具体工作。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日常服务工作。

四、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税务、工商、统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有关工作。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采取调配、招用等形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六、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直辖市、设区的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县(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七、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确定。

八、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九、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十、城市居民家庭在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他社会救助时,应当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以书面形式一并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核定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具体申请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至少最近6个月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有关个人、单位、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十二、经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授权,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查询。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

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具体查询办法由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十三、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为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出具家庭收入核定证明。

十四、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箱或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十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

十六、城市低收入家庭应当按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的变动情况。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并将申报及核实情况报送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的变动情况,重新出具家庭收入核定证明。

十七、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户建立收入审核档案,并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收入、财产等变动情况,以及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他社会救助的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十八、各地应当逐步建立城市家庭收入审核信息系统,有效利用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十九、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取消已出具的家庭收入核定证明,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二十、城市家庭收入审核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上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下一篇:送文化下乡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