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

2024-05-01

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精选6篇)

篇1: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

卫生事业管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卫生管理学:是一门包括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应用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社会卫生需求,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定的应用科学。

2、医疗事故:指在诊疗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属于医疗事故。

3、组织工作: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并使组织结构有效地运转起来,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全过程。

4、医政管理:指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活动进行的管理即医疗事业管理。

5、Regional Health Development Program: 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化、合理配置。

6、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7、卫生防疫管理:指为了实现预防、控制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对卫生防疫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有效利用卫生防疫资源,提高卫生防疫工作而效率与效益。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卫生组织:为了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贯彻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运用卫生资源和医学科学技术,通过各种卫生机构为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系统。

10、医疗保障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筹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为人们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的方式与规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零级预算:编制预算方法的改进,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受前期预算及执行结果的约束,而是以需为基点对所有开支项目重新核定的方法

12、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作为管理的职能,是指对组织中的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拔,培训和考评的过程。

13、人事考核:指对组织内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方面作出的评价。

14、医疗需要量:居民健康状况的客观反应,在居民健康状况、患病频率及疾病严重程度测定的基础上,提出对门诊、住院、预防保健和疗养康复服务的客观需要。

二、单选题

1、整体把握、科学分解和组织综合说明的是管理学的什么原理:整合分原理

2、管理的二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医院分级管理依据医院医疗功能的不同分类

4、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弹性原理,能级原理,动力原理,竞争原理

5、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精简,统一,效能

6、卫生防疫站的性质是:卫生业务组织(卫生事业组织)

7、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8、卫生人才管理的核心:

9、卫生管理中常用的方法:目标管理,预测,决策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主要的宣传对象:农民

11、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12、群众性卫生组织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学术性群众团体:学术团体(由各级政府批准);专业性群众团体(卫生工作者协会和其它群众卫生工作)

13、医疗事故的分类:责任事故,技术事故

14、《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传染病的分类:3类 甲:鼠疫,霍乱;乙;丙;

15、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该怎样做: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16、卫生计划的基础:

17、组织的基本类型: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

18、组织机构有效运转中的集权:职权集中到组织转复的最高管理层次

19、制定卫生计划的一般程序:通过情况分析,提出卫生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计划实施与计划评价

20、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

21、预测含义: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估计和推测

22、影响决策好坏的基本条件:对所决策的问题是否有可观的透彻的认识

23、组织工作的首要环节:确定组织目标

24、最简单组织的基本类型:直线型组织机构

三、多选题

1、我国的卫生组织包括: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业务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

2、国际上一般把医院划分为:

3、当前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领导艺术体现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过程用人艺术,决策艺术,授权艺术,沟通与激励的艺术

5、激励的两大原则:按劳分配/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利益相结合6、控制工作的基本过程: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7、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8、我国目前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互助制度

9、综合反映国民健康的指标:人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

10、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过程:

11、管理的一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

12、卫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

13、人员选拔的途径:内部提升/外部招聘

14、卫生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理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卫生工作的两个效益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最终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5、当前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16、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按参保对象可分为

17、城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结构 :市、区、街道三级,一级包括街道卫生院、工厂保健站;二级包括区医院企业医院,专科防治所、区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三级包括省、市级综合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等。

18、危机管理中危机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分别: a.威胁性 b.不确定性 c.时间的有限性d.危机的双重效果性。

四、简答题

1、卫生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地位: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十分重要地位。

作用:一卫生事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二卫生事业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前提。

三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生活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2、制定《执业医师法》的目的 一是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护人民健康。二为了保障医师的合理权益,明确医师的权利和义务。三以立法形式达到依法执业、依法管理。

3、试述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实行40多年,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存在的弊端:第一: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国家和单位包揽过多,不堪负重。

第二、医疗制度管理和服务的社会程度低,覆盖面窄

公费、劳保医疗的对象仅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全民所有制,部分集体所有制职工,城镇的其他劳动者和居民确没有医疗保障。

第三、缺乏合理的资金筹措机制:

企业、生产状况不同,医疗费用负担不一,造成劳动医疗在不同企业的差异;部分困难企业难以负担;不同事业单位公费医疗费用也有很大差异。

第四、公费、劳保医疗、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由于医疗单位基本上不直接承担医疗费用,会出现不合理的甚至超前的医疗需求,造成医疗资源过渡消费和浪费

4、卫生管理工作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第一、职权的集中与分权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集权或绝对的分权,任何一个组织不可能存在完全的集权而没有分权。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分权而没有集权。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需要统一指挥、集权是必要的;同时,由于管理业务的复杂多变,组织规模的增大与层次的增加,以及局部情况的特殊性,又要局部的分权管理。

第三、两者相辅相成,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集中与分权的适宜度。

5、医院管理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以病人为中心;第二,突出医疗工作的核心地位;第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第四,充分发挥医院的整体功能;第五,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培训,注意技术建设和人才建设;第六,注意医院的经营管理。

6、《执业医师法》的适用对象

a、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b、计划生育技术服机构中的医师c、《执业医师法》所称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7、我国的卫生工作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理由: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由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卫生工作的两个效益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我国卫生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8、简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第一、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a.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b.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c.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d.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a.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b.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c.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d.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e.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f.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g.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h.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第三、着力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a.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b.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c.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d.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e.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a.切实加强领导。b.突出重点,分步实施。c.组织开展试点工作。d.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9、医政管理的要点有哪些

一执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并实施地方性医疗条例,法规及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二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

三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登记和校验,评审、监督管理,抓好优质服务,创建文明医院工作。

四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预防,实现三级预防。

五发挥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组织指挥临时性,非常规性医疗活动,做好完善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的管理。

10、简述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共同条件

要有管理愿望和管理能力,同时有很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要有丰富的成功的管理经验,指导其实际工作;

要有丰富的知识;时时提高警惕,保持机敏,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

五、论述题

1、如何预防和控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的危机

A.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a.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状态的认别能力和重视程度; b.提高政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政府部门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危机意识;政府官员、私人部门和公民隐藏信息的动机;健全信息收集机制;科研能力等五个因素。

B.建立内部协调机制 :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和其它社会各部门协调管理才能实现,必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b.有两种协调机制,一是市场型协调,二是等级制协调即政府内部建立一个可以对各个部门发布命令的专门机构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行动。

C.政府间或者国家间的合作机制

a.某一地方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蔓延到其它地区或其它国家,必须建立某种合作机制;

b.合作机制的具本要求是互报信息、分享经验,对辖区内的责任处理负起责任; c.物资的相互支授。

D.组织机构建设 :

a.预防和控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的危机关键是组织建设;

b.基本要求是必须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有利于知识累积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机构。E.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支持系统

a.政府向社会供给健康安全的公共服务; b.危机管理中动员公民或私人部门的参与;

c.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结束后需要有危机评估系统;对危机进行分析评估。

总结:有效的危机管理是急迫而错综复杂的工作,彻底遏制危机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心力,但关键在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理论研究和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及体系。

2、论述卫生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证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卫生事业,就会发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卫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第一、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艰巨

a、我国已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但人员素质不高,设备不齐全,乡村两级缺乏稳定的从事疾病预防工作的人员,经营保障机构不完善;b、传染病患者人数仍居首位,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c、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d、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难度;e、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f、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第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除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外,还有自然灾害,重大安全卫生事故如火灾、车祸、矿难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b、生物武器、有毒化学武器以及恐怖活动也是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c、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暴露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卫生部门敏感性不强,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

第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a、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不住院;b、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c、医疗卫生资源配制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d、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e、公立医疗机构运行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f、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m、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第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

a、卫生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各部门不能齐抓共管卫生工作;

b、区域卫生规化有的难以制定,有的制定了也难以落实;

c、卫生行政部对卫生改革反应不够灵敏,决策不够果断,处理不够坚决,甚至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

3、论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哪些特点

1.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给予补助,并对东部省份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计划单列市和农业人口低于50%的市辖区也全部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地方财政也要相应提高补助标准,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20元,困难地区也可以分两年到位。

2.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共济抗风险能力提高:

传统合作医疗统筹区域小、筹资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与新型合作医疗不在同一层次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保“大”病,也适当保“小”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目的是既考虑到农民医疗需求的主要矛盾,着力放在缓解大病致贫、返贫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农民的受益程度,提高他们参合的积极性,防止逆向选择,促进合作医疗的稳步发展。

3.提高了统筹层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层次由乡或村为单位向以县为单位统筹过渡。

统筹范围的扩大必然增强合作医疗的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经济状况好的地方,农民主要担心是“大病”的困难,经济状况差的地方,农民看“小病”都困难,不妨保“小病”的比例高些,避免“小病”拖大,也避免长期参合而不受益。

4.强调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以及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力

合作医疗是建立在自愿共济基础上的互助医疗制度,必须强调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在报销政策、程序等方面必须及时,完整向农民公布,确保农民公开、透明、公平地获得报销,这既是监管的有效办法,也是很好的宣传手段。

5.由政府负责建立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所需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不得挤占,挪用合作医疗基金,这体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公共事管理的职责之一。

6.各级政府配套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资助贫困农民参加并享受合作医疗,是合作医疗制度一种新的支撑条件。中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解决,要靠多种途径,多种办法相互协调。

民政救助的参与,有利于解决贫困农民的就医困难。

篇2: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

1、卫生事业性质:我国卫生事业市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益性、福利

性、生产性、人道性、技术性、经营性。

2、卫生事业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将卫生

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体人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

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3、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优化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卫生计划、提

升卫生系统功能。

4、20世纪50年代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结合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

众运动相结合”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

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5、我国卫生事业现状:

6、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

方法;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确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

我估计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

7、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内容: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卫生组织体系、卫生政策、卫生行政管

理、卫生事业管理的方法

8、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方法:

(1)编制卫生发展计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方法。

(2)卫生政策分析的方法

(3)卫生事业管理中的调查研究方法

(4)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5)卫生系统、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方法

(6)卫生项目管理的方法

(7)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的方法

(8)国外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9、卫生管理职业化:

第四章卫生组织体系

1、卫生组织体系:包括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组织(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组织等);具有直接管理卫生职能的卫生行政组织,以及卫生第三方组织。

卫生组织体系构成: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第三方组织按城乡分:(1)在城市,卫生组织体系指的是城市卫生服务网络(2)在农村,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2、卫生部职能: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制定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卫生服务的标准;依法管理和监督卫生事务

3、其他健康相关的行政组织:中医药管理组织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组织 爱国卫生运动组织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组织 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

4、卫生服务组织类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卫生信息结构

5、我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特点:(1)卫生服务层级为社区卫生机构和综合性卫生机构两个层级(2)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被称之为“六位一体即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及计划生育督导

我国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1)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由县及县以下卫生组织机构构成,形成“三级卫生保健网,即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幼健院等单位是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组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结构,服务面覆盖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地区。(2)县级卫生机构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

6、我国卫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体系布局不合理导致服务可及性较差;2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导致管理困难;3市场机制对多元组织机构的影响;4政府职能的缺位与不统一导致组织功能的不确定性--

7、组织变革遵循的原则:1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2建立四项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

生服务的可及性;3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领域

8、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职能:促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改善公共卫生;推动确定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等

第五章健康保健制度

1、健康保障制度:是指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护理康复、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作为保障服务的内容,形成了健康保障制度

2、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分类: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农村医疗保障

3、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

1、国家卫生保健制度模式:特点:保险基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由政府进行计划性配置,费用增长相对缓慢,覆盖面广,有较好的普通性和公平性,有利于保障全体社会公民的身体健康;医疗机构主要为国家所有。为大多数公民提供免费的综合的医疗服务。代表国家: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爱尔兰、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2社会保障模式(1)特点: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基金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共同负担,强调个人责任;参保者享受健康保险的权利与缴费义务相联系,实行社会统筹。互助共济:健康保险一般由中介组织实施,实行”现收现付”,政府对其是宏观监督和社会管理,注重政府的作用,强调全面的覆盖和平等的享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收入的横向转移,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同时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体现效率原则;筹资渠道法制化、多元化;基金有稳定来源,政府负担相对较轻 代表国家: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韩国、荷兰、哥斯达黎加、台湾

3、商业保险模式:(1)特点:完全的市场化,不同险种由市场不同需求产生,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一种默契关系,各自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公民自愿投保,共同负担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政府负担较轻。经营保险者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适应层次的不同需求,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促进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营利性的医院在医疗院系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医院基本实行管与办的分离。代表国家:美国

4、储蓄医疗保险模式:⑴特点:具有强制,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工作的人都必须依法参加保健储蓄,只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储蓄医疗保险,强调个人责任,个人通过纵向积累解决患病就医时所需费用,账户存款不足以支付费用时自费补差或以为来储蓄偿还,对于费用的约束性较强,较好的解决了医疗费用负担的代际转移问题,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政府负担较轻。代表国家:新加坡

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第六章卫生政策分析

1)卫生政策的定义: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而制定并实施的用以规范政府、公民和医院等社

会组织的目标、行为指南、策略于措施的总和。

2)卫生政策的特征:政治性、复杂性、阶段性、系统性

第七章卫生服务规划工作

1、卫生服务规划的原则:①协调发展的理念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系统的理念④目标和过程的理念(加上适当的解释)。

2、卫生服务规划的步骤:①背景分析:目的是综合性概括过去个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确定今后工作的重点提供背景资料。②拟定目标③修正目标④制定战略⑤实施战略⑥监测评估。

3、卫生服务规划评价方面:适合程度评价、足够程度评价、进度评价、效率评价、效果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

4、区域卫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

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诸多因素,来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划的的卫生结构,使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注:卫生区域规划周期为5年,最终目标:是区域内所有人群都能得到他们该得到的健康需求,同时又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5、区域卫生规划特征:1针对特定区域2核心是优化配置卫生资源3涉及社会各个部门4从

战略角度研究卫生问题

第九章卫生服务质量管理

1、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服务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客户需求的管理模式、供求互动的管理

模式、整体质量管理模式。

2、卫生服务质量标准面临的挑战:1个体化的卫生服务行为难以标准化2多样性的卫生服务步

骤和途径难以标准化3以患者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思想观念和标准还很缺乏4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难以满足要求5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等软件难以满足要求6卫生服务供求双方的沟通渠道商不通畅

第十章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1、我国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中国卫生人力资源的人数规模,卫生人员占全国职工人数的5.0%;中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放慢,城市人生人员比重增加10%,农村减少10%,学历层次有较大提高。

第十二章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1、绩效评价的方面:评价主题、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三个方面。

2、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具体指标:减寿人年数PYLL无残疾期望寿命LEFD健康期望寿命

ALE 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 健康的不公平性HI3、卫生系统反应性的内容:是卫生系统的产出之一,指医疗卫生机构对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

知和适当的反应。不是指个人期望的反应,而是公众普遍合理期望的反应。

4、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构成:第一部分(对个人的尊重):尊严、保密性、自主性,第二部分(以

病人为核心):及时关注、社会支持、基本设施质量、选择性。

5、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的意义:①了解公众的合理期望是卫生系统管理的核心②反应性涉及基

本人权是基础,反映行动目标的核心就是保护和提高基本人权③卫生系统少量的投入就可以改善反应性的部分指标④反应性的改善比健康改善要快得多。

6、筹资公平性: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卫生投入,个人或家庭对卫生的投入应当按照其收入水平

和支付能力而言,而不是根据其所得的服务成本来确定。

第十四章初级卫生保健管理1、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含义:它指的健康是从家庭、学校和工厂开始的,人们必

须在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持健康;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的痛苦,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和老年并安然告别人世;在居民在公平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所有的个人和家庭在能接受和提供的范围内通过充分参与,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障服务;人们将懂得自己有理了拜托可以避免的疾病桎梏,来创造自己及其家庭的生活,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2、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含义:1.初级卫生保健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居民,它使卫生保健服务最

大限度地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2初级卫生保健的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科学依据的、其费用个人和政府支付得起的方法与技术。3初级卫生保健的承担者除了卫生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并且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4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控制和消灭一切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因素5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公平地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从而促使全体社会成员达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3、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社区与群众参与原则、部门协调原则、成本效果

和效率原则

4、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内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医治病伤、康复服务

第十五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服务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服务,有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为一体。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1基层医疗保健、2人格化照顾、3综合性照顾、4持续性服务、5协

调性服务、6可及性服务、7以家庭为服务单位、8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9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10预防为主、11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3、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1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2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3有利于

坚持“预防为主”的积极战略4有利于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5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6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7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8有利于医学模式转变

4、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1)健康教育2)社区医疗3)社区预防4)社区康复5)社区保健6)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

3-5万;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400平方米;科室设置 设有开展全科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场所;辖区每万人至少配2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1-1.5万人设置,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第十六章医政管理

1、医政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

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2、医政管理的性质:国家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政务管理,由此决定了医政管理工作具有法律强制

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和时效性等基本属性

3、医疗机构的分类:12类P3144、医疗卫生技术准入评估的几个方面:对医疗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

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5、医院感染分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腹部和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

系统、手术部位、皮肤和软组织、骨,关节、生殖道、口腔、其他部位

6、医疗急救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构成:指挥调度系统、通讯联络系统、运输救护系统、自救互救系统、医疗抢救系统和情报信息系统

7、我国采购血机构:分类:血站,单采血浆站,18-55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血站职业许

可证》有效期3年,《单采血浆许可证》2年

8、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

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生损害的事故。

9、医疗事故的特性:

1、行为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发生在医疗搞活动中争议的事

3、违法行为是过失

4、造成患者人身伤害

5、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五者缺一不可。

10、医疗事故分级:一级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甲、乙两等);二级指造成患者重度

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甲乙丙丁四等);三级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甲乙丙丁戊五等);四级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P335图

第十七章疾病控制管理

1、传染病分类: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人管然性高

致病性禽流感、非典、肺结核、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梅毒、疟疾、伤寒和副伤寒。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

2、慢性病:指长期的、不能自愈和几乎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

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代谢性异常、精神异常与精神病、慢性职业病、遗传性疾病、其他疾病等。

3、慢性病引起的危险因素: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4、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

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后者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6、地方病流行特点:1病情重、范围广 2危害大 3病因单一,疾病流行地方性明显 4病

区偏远,病种多,防治难度大 5季节性,易反复

第十九章 药械监督与管理

1、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for Drugs)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在药品生

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2、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 for Drugs)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针对药品在流

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为保证药品质量,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套药品经营管理的质量保证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3、基本药物:可译为精华的药物。有两层含义:一是已上市药物中最为精华的;二是最基

本的,是满足人群重点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而且其价格是社会公众能够负担的。通过基本药物可以使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化使用。

4、基本药物遴选原则: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要并重。

5、假药:1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成分不符的;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其他药品

冒充此种药品有以下情况之一按假药论处: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3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超过范围的6、劣药:1未标明有效期或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

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和敷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7、药品广告管理的原则:

8、医疗器材分类:第一类 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材第二类

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材第三类 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二十章 中医药管理

1、中西医结合内涵

第二十二章 卫生改革与发展

1、卫生改革:是一个促进国家卫生政策、规划和实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将通

过改变卫生的重点、法律、规则、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筹资安排而实现。卫生部门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2、卫生改革动力:1人们对卫生保健的期望值提高、需求增加 2卫生保健费用增长 3支付

能力有限 4对传统体制的怀疑论 5卫生服务体系的官僚化 6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7对行医行为的新认识

3、卫生改革的步骤:确定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政策开发

4、做出政治抉择

5、实施改革

篇3: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大致分为预算编制, 预算执行, 预算评价与考核三个环节, 要保证三个环节落实到位, 首先要明确其中的范围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 在优化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这两个贯穿全程的要素, 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财务预算方案, 实现财务预算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范围与要求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范围

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切经济活动都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要实现预算管理同样需要统筹所有经济活动, 归纳出不同的预算范围。在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下, 按相应的收支项目与科目进行预算配置。但相比企业复杂多变的预算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内容还是较为简单的, 可以从以下各个角度进行范围的划分。

根据单位的性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范围可以分为管理预算和经营预算。单纯的行政单位可以只有管理预算, 负责确定和执行预算政策, 减轻财政压力。而事业单位有盈利目标, 故需采用经营预算和管理预算结合的划分方式, 在经营预算方面参考企业预算管理的可取之处, 确立经营目标, 合理地分配资金、人力、业务等资源, 尽可能的提高投入产出比, 实现经济效益。

预算管理的控制对象是成本, 而成本按其发生时点可划分为即将发生, 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控制范围应针对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成本费用, 即采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预算控制方法。在大的范围中, 控制对象又可分为采购成本, 成本费用, 筹资费用, 销售收入等小范围, 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灵活的采取不同的预算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是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采购。与之对应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范围可以划分为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部门预算以下级部门, 职能处室为对象。综合预算由部门预算汇总而成, 安排专门的国库对接部门负责预算汇总工作。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要求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尤其需要强化财务预算法制意识, 加强自我约束。为此, 国家出台《预算法》, 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要求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坚持经费包干原则, 经费管理要严格按照人事审核、财政把关后的单位工资表进行人员工资的财政统发和包干单位日常公用经费的原则。二是规定了预算内经费核拨内容, 包括了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业务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专项经费支出等具体分项。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即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不同的经费内容采用不同的办法处理。

2014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 再次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良好发展。要求各省市、各单位明确“三公经费”的支出标准、范围并予以细化。这样的政策有效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情况, 使其预算管理更加透明化, 并提高了成本意识, 保护了国家财产。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 财务预算范围小

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着财务预算范围小的问题, 这里的范围既包括财务预算工作开展的范围, 也包括财务预算编制内容的范围。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的工作没有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来完成, 仅仅由财务部负责, 其他部门的参与度不高, 难以形成网状的预算管理结构。另一方面, 在预算编制这一环节中, 预算内容的范围模糊, 编制质量不高。

(二) 预算要求执行不力

总的来说,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最容易出现的现象便是资金的相互占用, 某些单位不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直接借用收入垫付支出, 使得预算管理愈加混乱, 资金常常不能按照预算计划到位。

随着“三公经费”政策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有的部门公开的经费情况只罗列出大量数字, 对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一概不谈;有的部门在会计科目上耍手段, 掩盖经费的实际用途和去除, 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结过程透明化的执行蒙上一层阴影。

四、强化财务预算范围和要求的措施与对策

(一) 精确扩展预算工作范围, 合理设计预算编制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的应当在内部全面展开财务预算工作, 这要求所有单位内所有人员提高预算意识, 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可以对单位人员采用激励机制, 将每个人预算工作上的表现列入考核项目, 已达到对预算意识的加强和预算计划的落实。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行政事业单位应单独设立预算管理部门, 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尤其要加强和人事、安保、工程、防汛等部门的交流, 这些部门也可以安插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整合各部门信息后, 网状式预算工作范围才能扩展到单位的方方面面。

部门预算包含的范围主要是收入和支出两部分, 其中收入由财政预算安排拨款、单位组织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等组成, 支出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各项基本支出预算和维修养护经费、防汛费、岁修费等组成。财务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和会计处理时, 必须明确以上范围和内容, 必须熟知《预算法》和《会计法》的相关条例, 遵循部门预算制度。特别要将支出范围精细化, 严格区分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 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额度。

如河北省某水利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健全了交通费、出国费和招待费支出的管理办法, 做到了有章可循, 有效地确定了预算范围和支出范围。

(二) 规范财务预算要求

规范财务预算要求是目前行政事业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当务之急, 可以考虑从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入手, 保障财务预算的基本要求。首先, 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预算法》的规定, 把好原始票据审核的关口, 对原始票据内容和手续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谨慎的判断。其次, 在会计核算的环节, 按照财政部收支分类科目, 同时结合本单位的预算范围标准据实进行账务处理。严禁不合法的粉饰行为,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 注重年终预算的及时报送, 审计部门应当认真核对该年预算与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做到内容准确和完整。对超过预算额度的资金使用申请, 批复程序要科学合理, 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 并完善奖惩制度。不得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 不得把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 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根据国家政策,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适度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比例, 但是要严格禁止收支不分家的结算行为。尤其要谨慎把握现金结算的范围, 对限额以上的必须采用转账结算方式。同时, 不允许随意挪用资金, 不同项目之间应当采用不同账户管理。对超过预算额度的资金使用申请, 批复程序要科学合理, 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 并完善奖惩制度。不得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 不得把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 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及时公开“三公经费”情况,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五、结语

财务预算管理的范围和要求相互交叉, 相互制约, 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板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大多来自这两方面, 需要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法, 结合最新的国家政策对症下药。相信在不断的规范和调整中,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促进我国财政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

摘要:长久以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笔者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范围和要求予以了一定的阐述, 且分析了明确预算范围和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最后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予以了一定分析, 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范围,预算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丽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4) .

篇4: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

关键词:卫生事业;乡镇;卫生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36-01

乡镇卫生院属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关键,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逐漸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化的加强,显著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乡镇卫生院一直积累的效率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是存在,直接阻碍到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做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对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乡镇卫生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功能定位模糊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应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并提供预防、保健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但其中未能明确的是:仅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而未能落实其具体的承担功能。加之乡镇卫生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着财政拨款,还可能会有些乡镇卫生院分不到拨款的问题,这也促使乡镇卫生院为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功能定位要求打“擦边球”,愈渐模糊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1.2落后的管理理念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是由国家包干,统一由国家予以财政拨款,继而养成了乡镇卫生院坐享其成的习惯[2]。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这种不思进取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不利于其竞争与发展。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存在着只一味实现医疗设备的更新而不注重对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卫生院的经营每况愈下。加之乡镇卫生院的领导都是医疗业务型人才,他们过多的将精力放在日常事务上,亲自门诊、主刀,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补充新知识,在卫生院的管理实践中也疲于应对。

1.3缺乏运营计划

乡镇卫生院于计划经济时期长时间养成的依附性导致其缺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第一,不具备在业务运营上的主动性,通常是被动的接受任务,而缺乏对竞争对手以及目标人群的需求分析,造成其无特色项目、无知名度;第二,未能实现对资金的合理安排,导致卫生院有过多负债;第三,缺乏对工作者的培训在教育,无法接受新知识,不能及时紧跟时代的发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基本内容

2.1岗位管理

无论是任何组织机构的运行,都不能缺少其中各个岗位予以的基本支撑,尤其是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来说,其各个岗位的人员需求、人员基本素质以及人员的基本职责都是岗位管理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在基于乡镇卫生院定位明确的前提条件下,需实现对乡镇卫生院服务需求的准确评估,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及人才配置,落实对任职岗位的具体要求、技术工作者的考核标准等内容;同时还应借助于构建岗位职责,使在岗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发展方向加以明确,并在不断的发展同时提出完善要求。

2.2运行管理

乡镇卫生院实现运行管理的最根本在于满足其基本业务开展需求,首先完成基本医疗、预防等工作任务,促进服务活动效率、质量的提高;其次应大量借鉴本地企事业机构在长期运行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对周边居民医疗需求加以正确评估,制定完善的乡镇卫生院运营规划,并对竞争对手的各方面内容加以分析,对自我竞争优势予以明确、扩大;最后,乡镇卫生院应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主动走出去,深入到家庭、社区、学校,为需求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逐渐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探索有效的服务模式。

2.3发展管理

在基于当前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达、交通的改善、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推行,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性也变得愈来愈大,随之也就增大了乡镇卫生院的竞争[3]。现阶段基于国家还是未能大力度的投入到卫生院的实际发展中来,而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营情况。基于此,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管理内容必须要明确:卫生院的功能与规模定位、卫生院的服务范围与模式、如何争取外部有利支持以及如何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等诸多内容。

2.4业务管理

乡镇卫生院管理中的业务管理内容是指对医疗、护理、康复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活动过程的组织、协调、计划与控制,从根本上确保乡镇卫生院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可以正常运行,使其业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现阶段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食品卫生的监督等等。

3乡镇卫生院管理举措

3.1促进院长管理水平的提高

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行政工作以及医疗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其综合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管理情况。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中,院长是最为核心也是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任务。针对于此,应落实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制定并完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之与年薪制,在借助于丰厚的报酬下调动院长的工作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对院长进行管理知识的再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强化院长对乡镇医院卫生管理的认识,拓展、创新管理思路,做好卫生院的管理工作,彻底摒弃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3.2规范乡镇卫生院岗位职责

由于存在着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其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也都不尽相同,基于此,落实对乡镇卫生院岗位职责的制定,必须要在各省、县级领导的指导下,依据卫生院功能服务内容及范围的实际,提出管理岗位的设置与职责要求[4]。在上级领导的宏观把控下,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市场的实践考察,并搜集居民的需求评价,继而在上述内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岗位职责、具体的工作描述等方面内容。同时,各个乡镇卫生院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调整、扩大选择,尽量实现岗位职责的明确、更精细化,落实其可操作性强的最终目的。

3.3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准确定位

就乡镇卫生院管理中的功能定位来说,关键在于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自主权定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卫生人员的引进或者是辞退等权利都集中掌握在基层政府的手里,而乡镇卫生院的人事如同虚设,而由于政府对卫生工作缺乏认知,也就可能会造成卫生工作者缺乏就业指导,而实现乡镇卫生院的自主权定位也就是尽量削弱政府对卫生院业务的干涉;其二为业务范围定位,做好卫生院工作的评价考核方向,明确卫生院基本职能与职责,做好卫生院的精准功能定位。

3.4强化政府财政补偿基本政策

在当前大部分的卫生政策中,都包含很多规定了对基层卫生投入的内容,但又大多属于指导性的规定,并不具备对其职责主体的明确以及强直性的实施保障,这也导致投入主体,也就是地方财政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于实际中全面、深入落实。想要改善政府投入方向,促进其投入效益的极大提高,除了需要注重对硬件的改善,还需要对人才的待遇、技能培训、管理等各方面软件的投入。可建议在核算政府拨款的同时,保证下列经费的全额性,即卫生人员及管理工作者的基本工资待遇、公共卫生活动经费、人员培训费用等等。

3.5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及人事分级制度的改革

强化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县、乡两级管理,重点以县级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将乡镇的人员、业务以及经费都划归到县级管理中去。且院長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都划归到县级管理。人事则实行编制控制,为优秀的认为提供可发展的平台;工资则实行总额管理,将工资发放档次拉开,着重偏向于技术岗位、业务骨干以及关键岗位,解决在岗位、不谋其职的问题;落实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再教育力度,通过鼓励其自学、参加培训等,促进其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高,使之成为执业医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乡镇卫生院存在的成员过多、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慕成.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与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5,(12):235-235,236.

[2]严莎.乡镇卫生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3):138-140.

[3]黎仲光.浅谈基层乡镇卫生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16-317.

篇5: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居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卫生事业管理目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的健

3.卫生事业管理性质:政府实行的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

4.卫生事业管理奋斗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体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5.卫生事业管理特征: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2、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3、适应

外部环境的变革

4、重视中医药的地位与作用

5、不断深化城乡卫生改革

6.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

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7.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逐步改善医疗条件

2、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3、为农民

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4、加大农村卫生投入

5、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6、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7、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8.研究方法:定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法)、定性

9.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实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10.公共政策五大要素:公共政策主体、客体、价值、内容和形式

11.公共政策特征:政治性、强制性、普遍性、合法性、阶段性、层次性、价值选择性

12.公共政策功能:导向、协调、控制、分配功能

13.卫生政策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德尔菲法、投入产出分析、利益集团分析、微观政策

图解法、政策网络分析、SWOT分析

14.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问题-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政策

15.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发展中西药;依靠科技

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6.农村工作“三大法宝”:

1、农村合作医疗

2、乡村医生

3、农村三级预防保障网络

17.卫生组织的分类: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事业组织、卫生非政府组织

18.医疗保障制度概念:是公民因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健康损害时,国家和社会团体对

其提供医疗服务并对医疗费给予经济补偿而实施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19.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普遍性、均等性、复杂性、福利性

20.医疗保障制度作用:

1、维护社会稳定

2、促进经济发展

3、调节收入分配

4、保障基

本生活

21.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

保险模式、社会医疗救助模式

22.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免费型或福利型医疗保险)如:英国特点:国家直接举办医疗卫生

事业;通过税收筹集医疗保险基金;财政拨款维持公办医院运行;全民享受免费医疗服务优点:全体公民可享受免费的综合医疗服务;保险覆盖面比较广,体现了卫生保健的公平性;该模式落实卫生费用计划性好。缺点:医疗服务的成本较高、效率低下;医疗供需矛盾较大,病人看病、排队等候时间长。

23.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如:德国特点:国家立法强制社会成员参保缴费;非营利性保险机

构统一筹资、核算、给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合同医院提供约定范围的免费医疗或收费服务;保险机构向医院结算付费或给参保患者报销垫付的费用。优点:重视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强化社保意识;实行个人收入的横向转移,具有共担风险的职

能,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缺点: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使资金没有积累,不能应对老年化带来的卫生费用的增长;

24.医患双方缺乏费用意识,导致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改革:适当提高个人自付

25.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如:美国特点:社会成员自由选购保险机构与医保项目;保险机构的合同医院提供约定医疗服务;保险机构大多为营利性; 保、患双向选择。优点:国家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卫生费用,财政负担低; 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能满足人们对高水平的卫生需求。缺点:公平性差,不同收入人群的保障程度差别大;费用上涨快。

26.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如:新加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强制性医疗储蓄基金; “纵向”

自我积累,自由就医,自主付费;强制性储蓄基础上,自愿参加“横向”共济性保险。优点:.强调个人对健康责任,有效应对老年化社会的需要; 通过大病保险的模式解决互助共济的保险基金的来源,体现了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有效控制卫生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27.社会医疗救助模式 特点:1.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2.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预算; 3.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人群 4.救助方式主要是国家举办的医疗机构直接向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5.按照规定条件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28.我国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9.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属性:公益性、福利性、经济性、保障性、互助共济性

30.医疗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缺乏费用控制意识,造成卫生资源浪费;缺乏有力法律支持,管理机制不够;没有稳定的医疗经费来源;医疗保险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个人负担过重。

31.改革内容:加强医疗基金、医疗服务的管理;基本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32.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社会统筹 与 个人帐户 相结合。

33.合作医疗制度恢复时期几种模式:福利型合作医疗;初级合作医疗;风险型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保险。

34.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刻不容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3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国家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和政

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3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特点:1.保障对象: 农村居民2.筹资机制上,个人、集体和

政府多方筹资3.保障内容上,强调大病统筹和贫困救助4.监管机制上,以县为单位统筹。

37.农村合作医疗的四大要素 :筹资、补偿与支付的方案设计、管理、卫生服务提供

38.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措施:加大宣传;加快立法进程;加大监察管理;完善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机制;科学管理合作医疗基金。

39.卫生规划的含义:卫生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确立一定时期内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全局性战略,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的一系列综合性活动。

40.卫生计划制定原则: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中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综合平衡与

突出重点相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成本与效果统一。

41.卫生计划制定依据:当地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卫生资源状况;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及卫生规划;国内外卫生发展理论及趋势。

42.卫生计划制定程序: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制定卫生策略--确定实施具体措施--编制活动

预算--监督和评价

43.主要内容??

44.药品监督管理: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健康,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价格、广告等各个环节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实质是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45.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保证药品使用的合理性;保证药品资

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药品市场的法制化、科学化

46.药品质量:指药品能满足需要和规定要求的特性、特征的总和。

47.药品的质量特征: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和经济性。

48.药品质量管理内容:新药管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的分类管理、药品不良反应报

告制度、药品上市后的市场监督。

49.疾病控制管理内容: 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地方病管理、职业病管理等

50.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特点:社会性和效益性,政策性和法制性,专业性和多学科性,计

划性和时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51.传染病的范围:法定传染病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甲类包括鼠疫,霍乱.52.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要求: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控制、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方针,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53.传染病的管理对策与措施: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办法及其实施办法,依法加强监督管理②因病制宜的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③分类管理,“三早”防治④采取有主导环节的综合措施。⑤相关部门紧密协作

54.我国慢性病控制管理面临的挑战:1慢性病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慢性病患病率呈持

续上升、快速增长趋势。3危险因素水平不断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年加重。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卫生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

55.慢性病控制的策略和措施: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认识。2贯彻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三级预防3建立健全机构,确保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4开展慢性病检测工作(死因检测、患病检测、行为检测)5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干预措施

56.地方病是指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57.地方病流行特点:1病情重、范围广、危害大2病因单一,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3防

治难度大4季节性,易反复

58.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

59.妇幼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生殖健康服务,婚姻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

和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0.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辅助妇幼卫生工作决策;监督评价妇幼卫生计划和项目的实施;

妇幼卫生服务评价。

61..妇幼卫生检测系统管理:孕产妇死亡检测系统、5岁以下儿童死亡检测系统、出生缺陷

检测、三网合一的妇幼卫生检测系统。

62..医政管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医政管理的对象:指为社会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及其执业活动。

医政管理任务:为民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基本属性:法律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和时效性

63.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应遵循公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原则、公有制

主导原则、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64.医疗卫生机构准入管理:医疗卫生行业准入管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准入管理,医疗卫生技术管理,医疗机构药品准入管理

医疗急救特点:社会性,协调性强;随机性,应急性强;条件制约性

我国医疗急救组织模式:指挥调度型、依托型、院前急救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型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自救互救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通讯联络系统、医疗监护运输系统、医疗救治系统、急救信息系统。

医疗急救管理的主要任务:合理配置医疗急救资源;制定医疗急救工作规划、规程、标准;建立医疗急救组织网络;组织指挥重大医疗急救工作;调度医疗急救力量;收集医疗急救信息,控制管理医疗急救质量;组织开展教育调研工作,研究分析医疗急救运行状态及未来发展

66医疗事故争议泛指医患双方就医疗结果或导致医疗结果的原因持不同意见而发生的纠葛,在没有确定为事故或不是事故之前,均为医疗事故争议。

医疗事故的特性: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发生在诊疗活动过程中;行为的违法性;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医疗事故分级:一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一级甲是特指死亡一级乙指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级是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三级是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四级是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鉴定由医学会主持,县地方医学会首次鉴定,省医学会再次鉴定。专家不少于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

医疗事故处理的三种途径: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医疗事故处理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准确、处理恰当。

67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1使全体人民增加预期寿命的 同时提高生活质量2在国

家间和国家内部促进卫生公平程度3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使全体人民获得这一系统

提供的服务

68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保健,它靠切实、可靠而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它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和社会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担负的;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系统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家庭和社区与国家卫生系统保持接触的第一环。它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生活和工作场所,是卫生保健持续进程的起始一级。

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社会公正、社会参与、部门协同、成本效果与效率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康复服务

69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以家庭为基础的,能使人们产生互动的共同体,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人口地域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及认同意识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础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综合性服务

社会卫生服务内容: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社区健康管理、社区计划生育

社区卫生服务方式:机构内服务,上门服务,急诊、急救服务,社区责任医师制,热线咨询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卫生投入、社会卫生筹资、个人付费以及各类健康保险支出。卫生总费用增长的影响因素: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管理体制的弊端;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物价上涨;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和新药的应用

卫生总费用的控制

(一)控制卫生费用的意义:费用增长过快对国民经济形成较大压力,低水平医疗保障的要求;不及早控制将难以驾驭;是提高卫生服务供方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二)控制卫生费用的措施: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制定适宜卫生经济政策;加强慢性病防

篇6:卫生事业管理复习范围

考试题型:判断题、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100分钟,闭卷。

第一章 绪论

信息是什么?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就是一组具有意义的事实或数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和认识后的再现

物质,能量,信息 运动变化产生信息

信息是不确定性、概率性、熵、认识论、决策依据、客观存在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依附性、可识别性、可转换性、可存贮性、可转换性、共享性、可再生性、知识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信息的载体:

1、表意型载体,如语言、文字、符号、形体、表情等

2、无形的承载型物质载体,如声波、电磁波、网络等

3、有形的承载型物质载体,如甲骨、简牍、纸张、磁带、光盘等

信息的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

信息的类型:

1、按信息产生的来源进行分类:自然信息社会信息

2、按信息的性质分类:语法信息、语意信息、语用信息

3、按信息产生的先后及其加工深度分类: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4、按信息产生或针对的时间来分:,历史信息、现实信息、未来信息

5、按信息的运动状态分类:动态信息、静态信息

6、按人对信息的感知方式分类:直接信息、间接信息

7、其它方式分类

卫生信息管理学的相关概念:

1、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se):信息资源狭义上仅指信息内容本身,但广义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

2、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不统一,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评价等

3、卫生信息管理学的定义:卫生信息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信息管理实践活动中各个环节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与方法的学科,其学科基础是医药卫生,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

卫生信息是整个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信息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以下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1、专业性和专用性;

2、公益性;

3、不对称性

医疗健康大数据(了解):医疗健康大数据涵盖人类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聚和聚合。医疗健康大数据除了呈现大数据四V特性,外还具有长期保存性、不完整性、时间性等特征。

大健康(了解):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的。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它的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各类组织为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

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发展的123456指的是:(上课强调要掌握的)1个大数据中心;2个融合:云大物移技术的融合及技术与应用的融合;

3个转变:由技术驱动向需求引领转变,由系统平台向集成平台转变,由传统医疗向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转变;4项原则:坚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模式创新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坚持促进与规范并重,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广泛参与5项重点:平台、标准、安全、法律法规、人才;6大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给、计划生育、综合管理

我国卫生信息化的未来:卫生信息化发展路径:电子化(电脑化)、网络化(联网、通讯、手机、远程)、信息化(统计、分析、决策、挖掘、利用),智能化(智能决策、物联网)

思考题:

1、卫生信息技术有哪些?

①计算机技术:纳米微电子技术、CPU多核技术、平板显示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

②网络技术:Pv6核心路由器、物联网、三网融合(电信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网)③数据库技术:云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C/S数据库系统

④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⑤虚拟现实技术:医学图像可视化、医学图像分割、动态模型、虚拟人体 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通信技术、智智能计算机技术(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自动文摘、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

2、卫生信息系统有哪些?

①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疫情和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②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电子健康档案 ③医院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远程医疗系统、药事管理信息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 ④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3、卫生信息管理涉及哪些方面?

①卫生信息收集与组织、标准:收集方法,收集技术,组织模式。卫生标准类型、数据库技术 ②卫生信息传播与交流:交流模式、传播交流技术

③卫生信信息分析与决策利用:传统统计、多元统计、现代智智能统计、卫生管理运筹学、卫生决策支持系统 ④卫生信息服务与评价利用:文献检索、卫生信息咨询服务、卫生信息网络服务、评价方法

⑤卫生信息保障:卫生信息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伦理保障、其他保障

第二章 卫生信息采集与组织

卫生信息源的内涵:信息采集是从众多的信息来源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活动,这些获取的信息来源被称为信息源,即组织或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信息采集的原则:目的性、价值性、系统性、及时性、科学性

信息采集技术:自动采集技术、网络信息采集工具、统一信息采集平台

思考题:(老师PPT)

1、卫生信息如何采集?

2、卫生信息如何组织?

3、卫生信息标准有哪些?

4、卫生信息收集与计算机技术如何结合?

5、五卫生信息组织语句数据库技术如何结合?

第三章卫生信息交流

卫生信息交流的基本要素:

①信源{ Source,S)指信息生产者或拥有者,也称信信息的传递者和发送者。不是信息传递的中继站,如图书馆等。

②信道(channel,C)也称媒介(medium,M),传递卫生信息的中介或通道,如图书馆、邮政、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系统等

③信宿(recelver,R):指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是信息传递者或发送者的作用对象,SR双向回流可以转换。④信息(informatior,1):传播交流的实质内容

⑤符号(sign.S):卫生信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载体,如语言、文字、数字、信物、旗语、计算机语言、手势、表情等

⑥反馈(feedback,F):反应或回应,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选择、识别和接受能动性的具体体现。⑦环境(environment,E):也称为噪声,指影响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外在因素,卫生信息交流的经典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

2、申农-弗农模式

3、施拉姆模式

4、门泽尔-米哈伊诺夫模式

5、马莱兹克模式

卫生信息交流的专业模式:

①牛场大藏津田良成的典型标本模式 ②穆尔的医患信息交流模式 ③贝梅尔-穆森的诊疗循环模式 ④基于证据的诊疗决策模式

卫生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

①网络信息交流流的一般模式: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流 ②网络学术信息交流模式

第四章 卫生信息分析

卫生信息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动态数据分析

2、数据关联分析

3、数据分类与聚合

4、时间序列分析法

常用的卫生决策方法:(老师的ppt)

1、判断分析决策法

2、人工神经网络法

3、AHP层次分析法

4、循证卫生决策法

卫生信息分析的应用:

1、症状监测;

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第五章 卫生信息需求与服务

信息用户的类型:(考个选择题)

1、按用户研究的目的划分:核心用户、一般用户、借阅用户、咨询用户、中介用户、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

2、按用户所需信息的话特征划分:文献信息用户、语言信息用户、电子信息用户、技术信息用户、生产信息用户、贸易信息用户、战术信息用户、战略信息用户

3、按用户的自然属性划分:初级用户、中级用户、高级用户、老年用户、中年用户、青年用户、少年用户、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用户。

4、按用户的实践活动划分: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自然科学用户、社会科学用户

卫生信息网络服务的类型:

1、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流通服务

3、信息咨询服务

4、资源建设与导航服务

5、用户培训服务

信息需求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来自老师的ppt)

1、穆斯定律

2、齐普夫最小努力原则

3、马太效应

4、罗宾汉效应

5、信息吸收极限定律

典型卫生信息网络服务方式:

1、搜索引擎服务:谷歌、百度

2、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即时通信、视频会议、在线信息互送(微信、QQ)

3、门户网站:腾讯、新浪、网易、搜狐

4、信息推送服务:RSS

5、社交网络:SNS网站,Facebook、微信

6、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用户健康信息咨询

思考题:

1、卫生信息需求有哪些?

2、卫生信息服务有哪些? 讨论题

1、头脑风暴,卫生信息服务与创业

2、辩论,开放期刊免费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六章 卫生信息技术

卫生信息的种类:计算机PC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

卫生信息系统技术:卫生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包括:(老师PPT,上课提到可能选择题)

1、PC技术: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软件包括应用软件,word、excel、ppt和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程序管理

2、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局域网、广域网;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及展望

3、数据库技术:excel、Access、Epidate、VF、SQL、Orical

4、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Coredraw和CAI:几何画板、Powerpoint、Athorware、Chemwindow

常见的数据库系统(上课提到可能选择题)

网络硬件和软件(来自老师的ppt,上课提到可能选择题)

网络硬件:计算机、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网关、中继器、Modem等 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认证拔号软件、浏览器、驱动程序等 LAN的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 WAN的网络互联设备:路由器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生命周期法;

2、快速原型法

卫生信息系统应用:

1、移动医疗信息系统;

2、医学专家系统 第七章 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

第八章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思考题:

一、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根据老师PPT)

思路:依照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当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对于公卫卫生信息化建设来说,健康档案案是核心,区域平台是支撑,信息标准是基础,业务系统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保障健康档案“数出有源”的前提条件。

1、“打好三个基础”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国家电子病历的基本架构与信息标准、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

2、“建好三级平台”是指:纵向到底一五级网络、三级平台:一是数据中心平台的建设、建好地(市)、省、国家。二是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横向到边一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连接各部门。

3、提升业务应用系统”是指:“人人拥有医疗保险”,即整合各种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即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普及基本医疗服务”,即完善社区与医疗临床信息系统;“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即完善药品器械供应保障信息系统;“加强医疗卫生监督”,即完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整合卫生管理平台”,即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含哪些子系统? ①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 ②疫情和突发事件监测信息系统 ③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④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⑤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⑥其他功能

三、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包含哪些子系统?

1、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

2、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系统

3、儿童健康体检信息系统

4、体弱儿童管理信息系统

5、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6、婚前保健服务信息系统

7、孕产期保健与高危管理信息系统

8、妇女病普查服务信息系统

9、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系统

10、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信息系统

11、出生缺陷监测信息系统

12、孕产妇死亡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章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电子健康档案的概念:电子健康档案是人们在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电子化历史记录,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生命为主线,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也是一个连续,综合,个体化的健康信息记录的资料库

电子健康档案组成:

第十章 医院信息系统(掌握英文缩写,可能直接出名词解释)

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概念:医院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的管理以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组成:

1、数字化收费收费挂号

2、数字化诊疗

3、数字化护理

4、数字化医技管理

5、数字化药物管理

6、电子病历管理

7、远程医疗

8、数字化手术麻醉

9、数字化体检管理

10、数字化医疗监督

11、数字化后勤管理

12、数字化惠民服务

临床信息系统(CIS)的概念: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建立的用于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的信息系统,其作用是帮助医护人员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

电子病历系统(EMRS)的概念: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病人(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以及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

电子病历的特点:

1、规范病历书写,提高病历质量,实现病例标准化

2、传输速度快

3、共享性好

4、储存容量大

5、使用方便

6、成本低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

第十一章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网合一

第十二章 其他卫生信息系统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简称E-government,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政府转变创新行动,政府通过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突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面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

电子政务的子系统:

1、知识管理系统

2、内部办公平台

3、协同办公务平台

4、门户系统

卫生电子政务:卫生电子政务(health E-government)是卫生行政组织在其公共管理和对外服务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部门组织机构和行政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高效、廉洁、公平、便民的卫生行政运行模式,提升卫生行政部门的效率和效能。

其他卫生信息系统:药品管理目录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文献管理系统

讨论题: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应包含哪些硬件、软件、功能、信息技术?

第十三章 国家卫生信息网络

第十四章 卫生信息工作保障体系

上一篇:松桃苗族自治县林业局服务承诺制下一篇:麦肯锡成功模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