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考察报告

2024-05-23

漳州古城考察报告(共6篇)

篇1:漳州古城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

考察者:1207000126 蔡周蓉;1207000141 莫漂游

考察时间:2014年12月21日

考察地点:台湾路、香港路

考察对象:古商业牌匾、文武牌坊、文庙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对漳州明清古街的考察理解商业街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感受富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考察号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为古街的旅游文化提点小建议。

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一、现存状况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现在的台湾路顶着百年老街的历史光环,招牌斑驳老字号唤起了老人们的怀旧情感,也唤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在这里,每一个招牌都有一段故事。老字号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到现在依旧生意红火。除了部分保留下来的老招牌外。现在台湾路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有的店铺卖的是时装、手机等。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

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

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上的店铺换了又换,但是这里店铺上方的牌匾始终没变。香港路比较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实地考察没有想象中的热闹繁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渐冷,总感觉一片寂静。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到热闹的时间段还是因为下雨的缘故。用那句话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跟小伙伴可以尽情地遐想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因信仰缘由,对庙宇不加拍摄)

两条历史街区,重现漳州旧城区,恢复了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风貌,成为漳州市区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旅游步行街。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来游览观光购物休闲,谒访名胜古迹,体味闽南传统文化,追先人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人们无不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惬意。

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

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台湾路香港路属于商业街,两旁尽是各式店面。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铺面鳞次栉比,老字号的牌匾比比皆是。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危房。从实际情况观察会看到,这里的路段基本上都是老人了。一些地方的危房似乎没有人管理或在乎那些危险的住房。作为商业文化街区,应宣传这里的商业文化,商业牌匾历史,宣传这里还依稀留下来的传统。虽然被选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没有很好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为了这里的老人们着想,有关部门都忽视了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危险的房屋没有放固,应尽可能的修理。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原先幽静的小巷已不再宁静,古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现规划的保护区外,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早已残破不堪,有的巷口的对联残缺不全,有的民居内门框朱漆脱落,精美的栏柱雕刻破损严重。如今,古城区里的街道也成了一条时装街,满街入时的青年冲淡昔日的文化氛围,渐渐变得有点浮华,带上一点脂粉味和媚俗气。商品社会慢慢地侵蚀着古街,使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浮躁和肤浅。

因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名居的整治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使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走一条以开发来养护名居新路子。

其次,把古街的开发作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合起来,活动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漳州名人事迹,宏扬家乡文化,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

第三,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开发,改造的道路。从局部到整体,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在原有街区风格基础上,保护原来传统风貌和坊巷中的典型古建筑精华,名人故居,古树名木,所有坊巷位置,走向,名称不变,加以合理拓宽和重建,使之成为一座灿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第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五,由于古街的文化背景资料十分缺乏,在保护民居的同时,要组织人力收集整理其人文材料,编成书流传后代。

四、感想

1、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查阅了漳州明清古街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了平时不会去关注的细节,增进了我对古城漳州的认识与了解。

2、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考察,这期间把文献资料中的描述与实际结合起来,其中充满了乐趣,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开拓了视野,这次考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

3、这次考察让我认识到做学问不仅仅需要文献资料的知识,还需要亲身到历史古迹去考察,不然书中再多的学问也不是自己的,且需自己亲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气息。这样一来,书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自身的修养、认识、眼界都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篇2:漳州古城考察报告

发表时间:2009-12-24来源:项目协调处作者:刘椰荔人气:12556

游艇,是一种水上娱乐用高级耐用消费品。它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个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在发达国家,游艇像轿车一样多为私人拥有,而在发展中国家,游艇多作为公园、旅游景点的经营项目供人们消费,一些部门如港监、公安、边防等也配备少量游艇在工作使用。游艇是一种娱乐工具这一本质特征,使它区别于作为运输工具的高速船和旅游客船。

为了了解其他城市游艇工业发展情况,2009年11月22日至28日,由市科学技术工业信息化局王坚雄副局长带队,包括科工信局、规划局、国土局、政府办等单位共7人组成的考察团,到珠海、厦门、漳州游艇企业及游艇工业园区,对三个城市的游艇工业发展、园区建设及未来发展规划情况、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等进行考察。

一、珠海、厦门、漳州游艇工业基本情况

珠海近几年游艇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平沙游艇工业基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平沙游艇产业从2002年起步,现已成为国内设立最早、规模最大、密集度最高、档次最高的游艇制造基地。全镇现有游艇制造及配套企业60多家,厂商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9月,广东省将平沙命名为“广东省(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成为中国第一个游艇专业镇。2008年共生产游艇600多艘,2009年产品订单900多艘,产值超过10亿元。产品大部分出口,销往世界各地。厦门游艇制造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游艇制造业已日益崛起。全市现有大型游艇制造业10多家,配套、贸易商18家。2008年游艇产值达7.6亿元人民币。厦门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速游艇制造业的聚集,把厦门打造成海西游艇制造产业集群的龙头。

漳州 2007年游艇工业产值1.2亿元,游艇工业主要集中在漳州赤湖游艇产业园。该园创办于2001年,2006年通过专家论证,2008年报省发改委立项,规划面积6.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3.05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37平方公里,可部署游艇制造企业31家,现入区企业4家。漳州赤湖游艇产业园的功能定位:以生产和销售大中小型豪华游艇为主,相关配套产业汇集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

二、珠海、厦门、漳州游艇产业发展优势

l 珠海游艇产业发展优势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珠海有6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731公里的海岸线,背靠珠三角,毗邻港澳,水系发达,江海相连,为游艇下水、试航、停泊及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平沙和斗门的游艇企业聚集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配套不断完善,全国首个游艇设备专业市场——广东南国游艇与零配件交易中心已经建成。

3、贴近港澳游艇消费市场。紧邻港澳,拥有宽广的海域和以百计的岛屿,适合游艇休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承接着港澳游艇消费市场的转移,另一方面珠三角繁荣的经济孕育出的一批有足够经济实力和品位的游艇目标客户群。

4、方便的交通运输。珠海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快捷的货物进出口岸,充足的岸线资源及广阔的水域资源都为游艇制造业原材料的物流配送、产品销售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5、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六通一平”完备工业用地;用电、用水均免收增容费;免除企业和员工管理费、绿化费、计生费、卫生费等地方性收费;市政府给予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贸易、会展、物流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l 厦门游艇工业发展优势:

1、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厦门是中国东南部沿海港口城市,本岛四面环海,拥有良好水系资源和岛屿资源,拥有约234公里的天然海岸线,海域面积340多平方公里。年均气温21度,四季气候宜人,适合制造游艇和海上休闲运动。

2、历史悠久的船舶工业。厦门船舶工业是发展最早的工业,发端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厦门船舶工业的发展,为游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游艇制造业中心聚集着唐荣游艇、瀚盛游艇等一批游艇制造企业。去年,市政府规划并相继启动了翔安欧厝游艇产业制造基地建设。该基地是翔安南部综合整治开发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厦门市第一个游艇产业基地,总面积96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

3、区位优势。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由于地缘和语言关系,厦门处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台湾游艇业生产和消费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地处“长三角”与“珠三角”海域的中心点,区位优势明显。

4、产业链配套完善。2008年11月9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授予厦门“中国游艇(帆船)产业发展基地”,成为全国第二个获得此殊荣的城市。厦门各游艇码头现已拥有近千个游艇泊位。2008年5月厦门帆船游艇运动协会成立,同年8月厦门游艇行业协会成立。这些行业协会为企业之间组织联系、交流协调及与政府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游艇业的后期

消费、服务市场的整体性、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共享提供了保障。

4、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10月市政府编制了《厦门船舶工业发展规划》,今年市政府成立了厦门促进游艇经济发展领导办公室,加大协调力度。此外,为国际展销中心重要配套的游艇帆船保税仓也已建成,2009年8月获得厦门海关批准,10月中旬完成建设并提交厦门海关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是全国首个游艇专项保税仓库。

5、成功创办游艇帆船展。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后,2009年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第二届展览会成交船艇24艘,成交额9600多万元人民币,意向合同交易额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

l 漳州游艇工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漳州拥有优越的临港资源优势,港口水深条件好,内港天然掩护条件佳,规划码头岸线总长50公里,其中深水(万吨级以上)岸线32公里,可建各类泊位221个,其中深水(万吨级以上)泊位123个;港区陆域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

2、区位优势。一是漳州港距高雄港仅185海里,是距台湾最近的沿海开放口岸之一,具有承接台湾游艇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二是历来与厦门的船舶工业联系紧密,对提升漳州民营造船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建造质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产业基础好。船舶修造工业已初具规模,建有1000吨级以上修船坞13座,修船能力跻身福建三强,成为闽南地区的修造中心。漳州游艇工业起步晚,但近几年引进的游艇制造企业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其中神舟造船公司是2007年大陆地区游艇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4、低廉的投资成本,优惠的产业政策。漳浦赤湖将军澳游艇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迅配套等基础设施完善,在政策方面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园区内企业实行“无费”管理,即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征收。

三、珠海、厦门、漳州游艇工业规划发展情况

l 珠海

为了加快游艇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突显产业发展的特色,珠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我市游艇产业发展的会议纪要》,要求对游艇工业基地规划工作具体落实、督察督办。2008年12月颁布了《关于促进珠海市游艇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编制了《珠海市游艇产业规划》(送审稿),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珠海各种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珠海游艇产业,使游艇产业成为珠海的特色产业和新的增长点。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游艇产业列为珠海市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集群之一,明确提出要“抢占先机,乘势而上,打

造国内游艇产业中心”。

珠海游艇产业规划布局:重点围绕平沙游艇工业园区发展游艇制造业,大力发展游艇整艇、配套件制造业,把平沙打造成为珠海游艇产业的重要基地,巩固提高斗门白蕉现有整艇制造基地,规划高栏港经济区修造船基地作为今后大型游艇的制造基地,高栏港经济区、联港工业区部分用地用来发展游艇相关联配套产业,规划香州港、九州港、前山河等河岸建设游艇消费区。游艇产业用地15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7.3%,其中游艇产业主体园区工业用地1000公顷。

l 厦门

2005年10月厦门市政府编制了《厦门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其总体思路:以厦船重工为龙头,以造船工业带动船用机电(含通讯、导航)设备配套业,并拓展游艇工业和游艇旅游业。总体目标: 2015年总产值规划目标为70亿元,年递增10%。游艇制造业发展100英尺以上中型豪华型游艇,配套业按区域优势分类建设,厦门本岛开发生产船用机电设备、电子、通讯导航设备。

规划布局:按厦门市海洋区域规划的布局,西海域的镜台屿至排头村东侧为“排头造修船”海域,共有岸线约1.8公里,陆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厦门市在海沧排头村规划四家中外游艇制造厂,项目用地25万平方米-30万平方米,与厦船重工为邻,开展大中型高级游艇生产。翔安区欧厝游艇产业制造基地,规划面积96万平方米。另外规划启动建设五缘湾帆船港游艇会所、香山游艇会所、东坑湾游艇会所等建设项目。

l 漳州

漳州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实施,促进船舶工业更好更快发展,2008年8月颁布了《漳州市船舶工业发展指导意见》,规划统筹船舶工业产业发展定位、发展重点、产业布局。漳州船舶工业发展重点是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突出发展具有特色的游艇工业及大中型造修船业和船舶配套业。产业布局:把龙海、漳浦、东山、诏安、云霄规划为船舶工业发展重点区域,规划建设5个游艇工业园区(漳浦赤湖将军澳游艇工业园、龙海毅宏游艇工业城、龙海浮宫、东山湖塘和云霄陈岱游艇工业园)、8个修造基地、4个船舶配套工业园以及海洋工程开发中心、渔船修造中心等。

四、游艇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

(一)游艇的消费问题

1、游艇产业的发展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抑制。目前缺乏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来规范游艇产业的发展,这使得私人游艇的购买、使用面临诸多困难。现有的船舶法规没有将商务船只

和私人游艇区分开来,购买游艇时,需要同时具备船籍证书、所有权证书和国籍证书。目前有关法规对私人游艇规定其只能在少数水域航行,对水域的限制当然也限制了游艇的消费。

2、游艇使用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私人游艇即使是在获得许可的专用水域内航行,还须通报海事、港监等部门并经一定的业务协作,在符合上述部门规定(包括按要求配置驾驶员)条件下,游艇才可能出航。

3、购买游艇贷款困难。国内的银行尚未做好为私人游艇提供贷款的准备。原因是银行普遍认为购买游艇提供融资风险大,银行担心作为抵押物的游艇会迅速贬值,万一收不到钱,游艇又卖不出去,还得承担游艇的保养费用。

4、游艇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内游艇市场发育尚不够成熟,导致游艇不仅初期投资成本高,而且后期停泊和维护管理费用高,加上手续多,提高了培育市场的难度。

5、游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游艇码头及泊位、专用港口设施、会馆、俱乐部及配套设施和服务的规划建设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内游艇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国内游艇制造超过90%靠外销,国内消费产品主要是一些海事检查、公安边防、体育运动等功能性船艇以及少量的风景区游览艇。

(二)游艇制造问题

游艇如时装、工艺品,对设计、材料、设备、配件要求很高,手工制作用工量大,要求的工艺性强,复杂程度大。国外生产游艇历史悠久,具有技术、人才优势,其生产的产品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明显强于国内企业。而中国游艇工业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游艇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维修等专业人才缺乏、熟练工人不足,船装配套件的标准化有待完善等等。

五、我市游艇工业的现状、有利条件和发展建议

(一)我市游艇工业现状

我市目前仅有海南科达雅游艇公司和海南波赛冬游艇有限公司两家游艇制造企业。海南科达雅游艇公司:此厂部分源于原海口船舶厂,厂龄已10年以上。目前在桂林洋租用厂房生产,现生产有4米~17米规格的快艇、公务艇、交通艇、近海小型玻璃钢游艇。年产量约100艘。

海南波赛冬游艇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与海南哈飞游艇有限公司联手生产,在金盘永桂开发区租用厂房生产,现生产920、738、568、428、300(小划艇)四种规格近岸游艇。拟开发42英尺、50英尺、双体帆船等三种产品。上述两家企业,也是海南仅有的两家游艇

制造企业。

(二)我市游艇工业存在问题

1、游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整个行业经济总量小,产品没有系列化,档次不高,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处在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初期,小批量加工生产,难形成规模优势。

2、生产场地限制游艇发展。目前企业都租用远离海岸的厂房生产,找不到具有岸线的厂房,只能生产小型游艇。新船下水靠汽车托吊运至海边,增加成本,也极不方便。大型游艇因受自身外形尺寸的制约,不可能采用公路交通运输方式下海,这就限制了我市游艇制造企业向大型游艇制造发展。

3、缺乏关联配套性。游艇的制造需要原材料,五金、发动机、空调、电气等一系列的配套供应。海南在这方面几乎空白,要依托内地供应,既不方便,又增加成本。

4、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缺乏。中国有5个海事大学,有几十个船舶学院,但均未设游艇专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游艇设计师、工程师。游艇生产大多属于个性化设计、生产,需要大量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工艺师,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尚难以培养,主要是靠外聘,这不仅会提高成本,关键是人才难觅,在海口这一矛盾更突出。

5、游艇消费基础设施不健全。海南游艇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由于尚在起步阶段,游艇码头及泊位、专用港口设施、会馆、俱乐部及配套设施和服务缺乏,游艇的停泊、清洁、维修、改造等一系列配套支撑问题都有待于不断的建设和发展。

(三)发展我市游艇工业的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全省海岸线全长1928公里,省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沿海大小港湾68个,大小岛屿280个。其中海口海岸线有131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热带滨海省会城市,处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具有活力的经济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游艇经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优势。

2、海南优越的气候环境。海口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23.8℃,游艇生产不易受寒冬影响,其生产周期一般比内地的长3-4个月,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海口作为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海水清澈,阳光充足,非常适合开展驾驶游艇活动,开展游艇水上运动的自然条件在全国首屈一指,游艇休闲娱乐没有冬歇期。

3、游艇消费市场的潜在发展优势。游艇产业发展已纳入了海口市的“十一五”规划,按照《海口市核心滨水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到2010年海口将建成600个游艇泊位。随着海南省国际生态旅游岛的建设和海口市政府促进观光与度假相结合的综合型旅游指导方针的提出,新埠岛、海甸港、海口湾水区、西海岸、金沙湾等被相继开发,进一步优化海口湾游

艇码头功能布局,未来游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两头在外”的影响。

4、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在省会城市发展游艇制造业,有利于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作为省会城市,处在全省与大陆的交通、通信的枢纽中心,相对发达的金融、通信、交通物流、教育、科研等现代服务业,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游艇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对我市游艇工业发展的建议

从考察的几个城市发展游艇工业境况,结合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可以看出,从全省的角度看游艇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产业链前端的游艇制造业在我省也具备后发优势和条件,但在我市范围内发展难度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我市岸线及土地资源的限制,目前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在岸线附近也没有任何的工业用地规划安排。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是否发展游艇制造业,需要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里,综合协调各产业的发展平衡,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岸线土地资源的效能为准则,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方能确定。

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游艇制造业,可采取下面几项措施:

1、为了加强对游艇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建议成立游艇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推动游艇产业发展工作,专项协调解决游艇产业,特别是游艇制造业发展中涉及的重大问题。

2、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应统筹考虑游艇制造、旅游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开展全面的产业规划和土地规划,加快落实游艇码头建设,为游艇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确保游艇生产、旅游、服务三大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3、编制游艇制造业的行业规划。根据海口市游艇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确定游艇制造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制定扶持游艇制造和配套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游艇工业管理办法和政策等。

篇3:漳州古城考察报告

漳州地处闽南九龙江流域,地理构造层次分明,同属漳州一地的传统住宅,因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传统住宅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的。[1]

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而闽南各地传统城市真正的近代化变革却是从“闽南护发区”开始的。民国七年(1918 年),奉孙中山之命举旗护法的援闽粤军建立了以漳州为府首的“闽南护法区”,辖属汀漳二州的27 个县市,由广东惠阳人周醒南出任工务总局局长主持市政建设。台湾路在当时为砖石路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商业街道。东段是骑楼式店面;西段由竹篙厝构成街巷风貌,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唐宋至明清时期为漳州的城市中轴线,是漳州历史街区中的菁华,两侧都是骑楼建筑。

20 世纪80 年代,漳州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自2000 年起,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整治和保护,漳州的历史街区中即有闽南特色的“竹篙厝”和“骑楼”,又有传统的合院式大厝,其中台湾路历史街区和香港路历史街区组成古城的核心区(图1)。

图2街巷等级关系

图3 a建筑结构分类b建筑层数分类

图 4 传统住宅的基本型

2006 年1 月,漳州市规划局制定了“漳州市城区紫线规划”,其中把西至华侨新村、东至北京路、北至中山公园、南至汇滨路围绕的区域定为“唐宋古城历史街区”,面积26.03ha。

本文以漳州古城的唐宋古城历史街区为调查对象地区,考察“大厝”、“竹篙厝”、“骑楼”三种传统住宅类型的现状以及住宅类型间的演变关系,同时为“骑楼”的起源之说提供一些线索。

2 唐宋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构成

2.1 街巷系统构成

按功能等级将街区街巷梯度分为:路—营—巷,共有12 条路、1 条营、若干条巷子组成街区的交通体系。路多为水泥和石板材质,是环绕街区、贯穿街区内部的要道,形成较大网格状道路格局。而在香港路和龙眼营两侧,巷道是通向街区内部的小路,呈枝状拓展,同时出现了死巷子,形成枝状街巷格局(图2)。

香港路、延安路、修文路、北京路、台湾路是主要商业街道,商铺沿街道而建,呈“梳子状”分布在道路两侧,主要是商住一体的建筑模式。

2.2 建筑结构和层数分类(图3)

街区内的建筑物的构成比较复杂,搭建、违建现象较为严重,难以明确建筑物的总数。街区内的建筑物主要以砖结构或者砖木结构为主,在龙眼营一巷木结构住宅仅存两处。住宅的架构主要分为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集合住宅、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砖混结构为主,骑楼的部分房间也出现了砖混结构。

从建筑的层高看,一层的住宅多集中街区的中心,占了35%,骑楼、竹篙厝形成的沿街店屋主要以2 层为主,占了47.1%,3 层以上多为近年新建的集合式住宅,占总数的17.9%。

3 传统住宅的类型

3.1 传统住宅的基本型

如上所述,传统住宅分为3 类。大厝为三合院、四合院形式的住宅,竹篙厝是面宽窄,进深较长的“店屋式”住宅,骑楼样式虽然和竹篙厝较为相似,沿街的入口处带有步廊是其主要特征。通过实地调查,测绘了大厝7 栋,竹篙厝9 栋,骑楼22 栋进行空间和形态的分析。

戴志坚(2009)对漳州民居的大厝样式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释和定义。可以将四合院形式的“四点金”视为基本型,竹篙厝的基本型以天井的位置而化分为两种[3](图4)。骑楼的建设在民国时期(1918 年),在始兴北路的“迎宾旅社”为漳州骑楼的雏形,面宽为单开间,但进深较短,也没有天井,为连栋形的2 层住宅[4](图5)。

以上传统住宅的基本空间,可以按照:商业空间、仪典空间、世俗空间、过渡空间这4 种来分类。所有的住宅,由街道开始,越向住宅内部其空间的私密性越强(图6)。

图5“迎宾旅馆”最初建设的示范骑楼

图6大厝、竹篙厝、骑楼的平面空间

图 7 住宅类型的分布和测绘住宅

3.2 大厝、竹篙厝、骑楼的分布

大厝、竹篙厝、骑楼的分布如图7 所示。传统住宅的总数为656 栋,其中大厝8 栋,竹篙厝267 栋(住宅专用60,店铺并用207)。与数量较少的大厝相比,竹篙厝和骑楼成为支配整个街区的住宅形式,同时也形成了特有的街区景观。

大厝多数集中于芳华横路,坐北朝南。除此之外,大厝也点散地分布于街区的内部。从测绘的大厝看,NO.31 和NO.34 的中轴线为南北方向,而NO.36 的中轴线为东西方向,与台湾路分支出的南北走向的巷子垂直。同样位于这条巷子两侧的NO.31 和NO.34 的轴线却未与此巷垂直,而是平行,即垂直于台湾路。宅基地相邻的NO.31 和NO.36 由于轴线方向不同,可以得知这两座住宅并非是由一座住宅分割而来,应该是在建设时就是分开建造的。NO.31 和NO.34 原始的主入口应当位于台湾路,可是现在面向台湾路的部分已经改建为骑楼,这是将沿街建筑 “骑楼化”的一种方法(图8)。

竹篙厝和骑楼的分布有相似之处,即沿街道两边,呈“梳子状”连续分布。始兴北路两侧的长屋式连栋型骑楼作为漳州骑楼的示范点,是规划性建造的,而另一种方法是与上述对应的,将竹篙厝的立面进行改造设置步廊。

近年,伴随急速地大规模城市改造,在街区东南角也出现了大面积集合住宅形成的小区。

3.3 住宅的平面比较分析

图8大厝的轴线

关于测绘的传统住宅的面宽和进深的关系,如图9所示。住宅面宽平均为6.5m(最大26.6m、最小2.9m),住宅进深平均为14.7m(最大31.3m、最小2.3m)。住宅类型分开来看,大厝的规模是,面宽平均15m(最大26.6m、最小9m)× 进深平均18.2m(最大31.3m、最小10.3m);竹篙厝的规模是,面宽平均3.9m(最大5.8m、最小2.9m)× 进深平均15.1m(最大21.3m、最小5.7m);骑楼的规模是,面宽平均4.5m(最大8.6m、最小2.9m)× 进深平均13.4m(最大27m、最小2.3m)。骑楼和竹篙厝比较,骑楼的面宽要大于竹篙厝,但竹篙厝的进深又大于骑楼。如果将骑楼沿街的1.7m宽的步廊算入进深,得出的结论是骑楼与竹篙厝基本相同。

4 住宅类型的演变

4.1 大厝的演变

本文选取保存状态良好,具有典型性的传统住宅进行了实地测绘,其平面、剖面图如图10 所示。可以看到大厝的基本形 “四点金(NO.4, NO.31)”,以及在其两侧添加 “护龙(护厝)”形成 “五间过(NO.2)”的样式。大厝的原型及其扩张型的分析如下:

“四点金”:NO.4, NO.31;

“四点金”的扩张:NO.1, NO.2。

位于芳华横路的大厝是比较接近基本型的,但其它地方就会有明显的改建、增建。将“四点金”的院子部分分割;“四点金”的高层化;大厝的沿街部分增建骑楼式的步廊。

“四点金”的分割:NO.4;

“四点金”二层化:NO.36;

“四点金”骑楼化:NO.2。

4.2 竹篙厝的演变

测绘的8 栋住宅中,只有1 栋是一层,其余为二层。天井位于中心部的也只有1 栋,而天井位于住宅尽端的为4 栋。没有天井的住宅,可以考虑是因为住宅的分割而造成的。

竹篙厝的分割:NO.11,NO.24,NO.38;

除了竹篙厝的分割变化,还有就是在其前面(立面)添加步廊,使其骑楼化。

4.3 骑楼的演变

骑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楼层的增高和进深的扩张两方面。测绘的骑楼住宅有23 栋,其中一层的为1 栋,二层的为19 栋,三层的为3 栋。三层以上的骑楼,大都为增建部分。而在进深的扩张应该视为是宅基地的变化,原有的宅基地扩大,从而有了增建住宅的空间。

骑楼的高层化:NO.7,NO.25,NO.26,NO.37;

进深方向的扩张:NO.20,NO.26。

4.4 店屋的变化型

调查对象地区的店屋形式,如上所述主要分为竹篙厝和骑楼两种形式,如果从它们沿街的剖面进行考察,可分为带有步廊(A)和无步廊(B)的两种类型。

A类型,可以看做是骑楼形式,关于步廊的上部是房间还是阳台,进一步的分析如下:

类型A(381 栋)

A1:一层的住宅,其屋檐延长形成廊柱空间(8 栋)。

A2:将一层单坡式的步廊直接添加在店屋的立面上(11 栋)。

A3:步廊上部形成开放式的阳台空间(33 栋)。

A4:骑楼的基本型,早期作为示范而建造,但阳台与房间非同一屋顶结构(22 栋)。

A5:2 层阳台部分与房间共用同一屋顶,阳台空间缩小,室内房间空间增大(35 栋)。

A6:此类型目前的数量最多。阳台空间消失,形成房间,是因为居民的生活需求而引起的使用功能的演变(272 栋)。

类型B(267 栋)的考察,主要是看二层部分的空间是否有“挑出”,“挑出”的住宅样式称之为“挑楼”。这一建筑样式在四川民居中常见,是“出挑”样式的传统建筑工法,也称为挑廊、挑厢、挑檐。即二层房间或阳台部分突出,但日本学者恩田重直(2007)在对闽南地区厦门的类似建筑的定义为“飘楼”。关于确切的叫法,有待深入的调查研究。

同时,阳台是否存在也是进一步类型化的依据[5]。

B1:竹篙厝的基本型(237栋)。

B2:二层部分形成阳台的空间(7栋)。

B3:二层阳台空间挑出(11栋)。

B4:二层空间挑出,阳台空间演变为房间(12 栋)。

上述分析可见,漳州店屋的沿街部分的剖面可以分成10 种类型。传统的竹篙厝样式,作为骑楼的雏形,根据居民生活的需求而变化,从而形成特殊的街巷景观。

5 结语

在漳州市旧城区的传统住宅,大厝、竹篙厝、骑楼虽然是城市型住宅的主导,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中高层的小区住宅在不断地破坏历史街区的景观。合院式大厝的比例甚少,形成街区商业化景观和主要住宅形式的是竹篙厝和骑楼式的“店屋”。

大厝的演变形态较为丰富,有前后分割、二层化、骑楼化的三种模式。虽然没有看到以大厝中轴线分割演变到竹篙厝的案例,但是将竹篙厝“骑楼化”的做法却是罕见的。骑楼的变化则显得较为单一,仅仅体现在层高和进深两方面。

骑楼作为一种新的住宅样式被导入,并非是统一规划形成的,与传统的大厝、竹篙厝相呼应,根据居住者的生活需求而进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街区景观。

图片来源

图4:结合参考文献[3],由作者重新绘制;

图5:引自: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三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2000;

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漳州历史建筑[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志宏.漳州城市近代化改造及骑楼建设[J].福建建筑,2007.

[5]恩田重直.騎楼と飄楼による街路整備の実施過程―1930年代初頭,中国福建省の厦門における都市改造[J].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07(1):第611号,245-251.

[6]刘亦师.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J].南方建筑,2011(02):36-42.

[7]张智敏.传统骑楼街与现代商业的一次对话--基于历史保护的上下九步行街更新改造设计[J].南方建筑,2011(02):51-55.

[8]戴志坚.闽文化及其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影响[J].南方建筑,2011(06):24-28.

[9]陆琦,高海峰,梁林.广州传统骑楼式茶楼的立面及其装饰研究--以莲香楼和陶陶居为例[J].南方建筑,2012(02):76-81.

[10]唐孝祥,吴思慧.试析闽南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J].南方建筑,2012(01):48-53.

篇4:漳州古城考察报告

2015年10月,我有幸参与了由艾冲教授组织的鄂尔多斯高原野外考察。本次考察旨在探访汉代古城遗址、天然湖泊现状,以及观察沿途自然地理特征。考察日程、对象、路线设计以及食宿等方面都由艾冲老师做了统一安排。老师已过花甲,却一直身先士卒,全程为大家引导、解说。这也是此次考察,最令大家感动和敬佩的一点。

考察历时六天,即2015年10月20日至2015年10月25日。考察区域为:伊金霍洛旗、东胜区,以及乌审旗东部。考察队成员由艾冲教授,王兴锋、孟洋洋、刘晓姗、马玉洁研究生,以及司机任增饶,共六人组成。原定考察路线为10月20日由西安至榆林,而实际行车过程中,途经了安塞县;原定计划10月25日由安塞县返回西安,也因实际情况的变动和考察需要,改从乌审旗返回西安。还有10月22日的行程和10月24日的行程也做了调整。故考察之行存在很多未知因素,不一定如期按预案完成。途中还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如天气、人为、突发状况等因素都是我们不能预料的。在最后一天的考察中,因当地村民错误指路,致使汽车驶向错误方向,最后多亏艾老师及时发现并找到正确的出口,才使大家平安顺利地抵达住处。当时天色已晚,工作一天,大家非常疲惫,隔天还要早起赶路。所以,考察过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甚至是危险。每一件事都考验着大家的决心、耐心,以及个人的智慧。

一、边走边看

10月20日,早晨7:30,考察队一行六人租雇七座汽车,准时从雁塔校区出发。沿绕城高速一路向北,行驶约5公里,进入环岛,后沿未央路行驶约1.8公里后,直行进入包茂高速。汽车飞速行驶在高速路上,沿途两岸青山环抱、森林掩映;又有青松拱立、红叶夹道。此时正值夏、秋交替之际,使陕西的秋天看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下午14:00,我们到达延安市安塞县赵家湾北部地区,一行人下车考察。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汉代桥山的位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所以,很多人都把现今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认为是当年汉武帝祭祀所在的桥山。但据艾老师推断,汉武帝祭祀黄帝时所在桥山应位于今陕北一带,可能位于桥川水的源头,而不是现在的黄陵县。带着疑问,我们一路边找边看。在此过程中,艾老师向大家讲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走向等知识,使大家受益良多。在分头查找中,我和艾老师分到了一组,在山坡上发现了一些散落的青色方砖。第一次捡到类似古代的砖瓦,还是很兴奋的。经艾老师鉴定,不是汉代的遗物。由于周围山势险峻且遗迹不明显,所以我们抓紧时间,继续驱车前行。由安塞县北部向靖边进发,途径高村、郑家寺、大理河、横石湾、木瓜岭等地。考察队沿途观察并用相机记录下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来一直以为的,粗旷的黄土高原,竟也有着如此壮美多彩的一面。当天夜里,考察队抵达榆林市,夜宿榆林市天瑞酒店。

二、消失的古城

21号清晨,考察队出发驶向内蒙古。今天,我们考察的第一个目标是汉代黄陶勒盖古城。汽车途径陕蒙边界收费站。一过省界,明显感觉气温下降了,大家纷纷换上厚衣服。上午9:15,考察队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根据地图上所绘黄陶勒盖古城的位置,大体位于今伊金霍洛旗扎萨克镇黄陶勒盖村。9:20,考察队到达黄陶勒盖村一队。遇当地一位李姓村民,询问古城具体位置。这位村民很热情,当即就打电话询问村支书,还亲自带我们去了疑似古城址的位置。到了现场,发现大量散落的墓砖。经艾老师判断,这些砖并非汉代的,疑似元明清时期的遗物。李村民原是陕西神木县人,后跟父辈迁居到内蒙,不记得较早之事。随后,我们走访了几位岁数较大的村民,但均未收获有价值的信息。答谢村民后,考察队驱车来到黄陶勒盖村村支书的办公地点,期待能从他那里得知古城的下落。我们到达时,正赶上村里开会。说明来意后,村党支部书记(苗玉山)认真回想,仍不知古城具体位置。在场其余村干部也表示未曾听说。最后,考察队决定继续探寻古城地点。遗憾的是,仍是无功而返。此次考察的第一个目标任务未达预期。

为节省时间,考察队驱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车家渠古城。车家渠古城位于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车家渠村。13:30,考察队到达车家渠村。这次探寻较顺利,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车家渠古城的保护碑。尽管城墙已被风沙掩埋,地表只有一些起伏不等的土丘,但艾老师凭借丰富的地理考察经验,很快就判断出古城的具体位置。王兴锋师哥和孟洋洋师哥主要负责测量城墙的边长、夹角、海拔,以及GPRS卫星定位,我和刘晓姗则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工作。全程艾老师都走在最前面,为我们指路讲解。那天气温很低,风也很大,我和晓珊都冻得瑟瑟发抖。在测量南城墙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可是考察隊依然冒雨工作。经测量,古城东西墙约220米,南北墙约205米,现场发现大量散落的汉代陶片和残砖碎瓦,这些确证车家渠古城为汉代古城。15:40,考察工作结束。17:00,考察队抵达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当晚,夜宿东胜区万丰禄大酒店。

22号上午8:00,简单地吃过早饭后,考察队就匆忙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一榆树壕古城。榆树壕古城位于今准格尔旗暖水乡。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载,此城有内、外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西南角。这是此次鄂尔多斯高原考察之行中,唯一一个有内、外城的古城。在车上,王兴锋师哥告诉我们,曾经被学界认为美稷古城在今准格尔旗纳林镇北的推断有误。他认为,榆树壕古城就是当时的美稷古城。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更加期盼快一点见到这座神秘的古城了。上午9:20,考察队到达榆树壕村。汽车驶进村子,一大片庄稼地从我们眼前掠过。有意思的是,当地村民在地里掏建了很多类似小土屋一样的洞,里面放着一块板子,用布裹着,不知道是什么。听师哥说,这些小土洞就是庙,里面拿布裹着的是村里供奉的土地神,以祈祷庄稼丰收之意。下车后,艾老师凑近一看,一眼便识出土庙里面的墙体是夯土层,于是推断古城的位置大体就在这里。因未见保护碑,于是我们继续寻找。行至几步,却意外发现战国秦障城遗址的保护碑。碑旁正站着一位村民。从他口中得知,榆树壕古城的保护碑要绕到前排房屋后面才能看见。于是我们顺着老乡所指方向找到了榆树壕古城的保护碑。碑是1997年设立的,上面写着“秦汉古城遗址”。据这位村民描述,由于前几年村里挖水渠,榆树壕古城南面部分城墙已被大水冲毁。所以在实际测量阶段,艾老师根据文献记载的数据,结合毁坏的遗迹表面,对南城墙数据做了相应调整。经测量,外城南北墙约520米,东西墙约400米;内城北墙237米,东墙220米;和《中国文物地图集》记录的数据有出入。古城墙夯层明显,城内有大量陶片、瓦片散落。在测量内城东墙时,刘晓姗在地里发现一枚西夏“乾祜元宝”铁钱。这是此行意外的收获。由于城的面积较大、又有内城,故此战花费时间最久。考察队离开的时间是中午12:20。

nlc202309091124

来不及吃午饭,考察队就匆忙赶往下一个地点

城圪梁古城。城圪梁古城位于达拉特旗马场壕乡。汽车途径敖包梁收费站、贵平、王家壕、沟门。沿途人烟稀少,屋舍远离。中午13:40,考察队到达城圪梁古城址。古城位于城圪梁村东面约1.5公里,古城占地面积较小,东西墙约158米,南北墙约105米。城内发现陶片、板瓦,城墙形迹不明显。下午15:10,考察工作结束。

考虑还剩一些时间,考察队决定再去考察两处古城址。下午15:38,考察队循马呼公路到达壕庆河。由于前日暴雨,致使壕庆河水位升高,有很多想趟河的车辆都陷入了河中等待救援。考虑到没有足够时间绕远路,且为安全起见,考察队决定按原路返回。当夜,仍宿东胜区。

三、冬日里的蓝

23号上午7:50,考察队由东胜市出发。时间紧迫,我们打算尽可能的多跑几个地方。首先寻找的目标是元圪旦古城。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载,元圪旦古城位于东胜市罕台庙乡元圪丹村南约4公里。上午8:40许,考察队到达元圪旦村,但不见村户。车子继续行驶,终于在山坡上发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一位老妇人(姓丘)。从他口中得知,村里共十几户,居住分散,年轻者均外出打工。她对元圪旦古城印象模糊。答谢过后,我们决定先去莫日古庆村,再沿途询问元圪旦古城所在位置。汽车经过文工沟大桥,上公路,遇当地一位牧羊老农(李俊财)。下车访问得知,元圪旦古城需沿国道一直向西行驶。这与《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有些出入,令考察队感到怀疑,决定再问问其他知情的村民。行车几分钟后,又遇见一位牧羊人,也是元圪旦村的村民。他告诉我们,沿国道一直向西,路旁有一条小道,顺着这条小路一直向南走,就是元圪旦古城的位置。二人同时建议我们向西,应该不假。于是考察队按照村民田焕提示的信息,找到那条小路。后又经当地一位郝姓村民指点,在上午9:20终于抵达元圪旦古城遗址。下车后,我们惊喜的发现,秦直道遗址的保护碑也立于此地。与此同时,考察队在碑周围还发现三座疑似墓葬的大坑,坑外散落着大量砖瓦、陶片,疑似盗墓贼炸墓时留下的。艾老师让大家散开,分头查找是否有散落的瓦当或古币。在进行查找工作时,又遇一位郝姓当地村民,交流过后,艾老师推断这三座大坑应该不是墓葬,可能是建筑高台。紧接着,考察队开始对元圪旦古城进行测量。元圪旦古城保护碑上,“元圪旦”写作“苗齐圪尖”。古城位于一处斜坡之上,经测量,东西墙约120米,南北墙约12 0米,西南角位置夯土层清晰可见。在测量过程中,我提出疑问:“古时建城,为何会选在如此地势不平之处”?艾老师说:“这是数千年地表侵蚀,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的结果。虽然如今这里沙柳遍山,土地贫瘠,但古时元圪旦一带水草丰美,适宜人类居住。也许当初建城时地势是较为平坦的”。艾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分析一种历史现象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去思考。上午11:20,元圪旦古城考察工作结束。虽然耽误了一段时间,但收获很多。艾老师说,这次放羊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由于时间紧迫,刚结束元圪旦古城的考察,我们便马不停蹄驶向东胜区莫日古庆村方向,寻找莫日古庆古城。汽车途径海子湾、垛子梁村时,发现一座已经干涸的水库大坝,后走访得知,这条河叫乌尔兔河。中午12:14,考察队到达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漫赖村卫生院。走访了医生马忠林,询问其莫日古庆古城的位置。得到大概的地理信息后,考察队跟随一辆莫日古庆村村民的车驱车前行。12:46到达莫日古庆村。遇当地一位马姓村民,他清楚古城的大致位置,于是带我们前去。中午13:00,到达莫日古庆古城。城内沙漠化严重,时有野兔窜过,基本形迹已被破环。城内发现陶瓦残片。经测量,古城东西墙约300米,南北墙约210米,南北墙和《中国文物地图集》所载数据相差甚大。14:00,考察工作结束,此时大家还没有吃午饭。

下午15:40,考察队到达寨子梁古城,古城位于漫赖乡乡政府驻地西北方向。这是此次考察中,唯一一个还明显保留残垣断壁的城址。古城坐落在一片平坦的荒漠之中,在远处一眼就看到了。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载,寨子梁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墙约180米,东西墙约160米。而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古城接近正方形,东墙85米、西墙84米、南墙82米、北墙83米;所以这也是令考察队感到疑惑的地方。另外,测北墙厚度约190厘米,西墙约270厘米。墙体太薄,艾老师疑这不是汉代所建,推测是后人重新修建的。16:10结束工作,原定计划要去考察伊和尔淖尔,因时间关系改为第二天。经过长途行车,抵达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当晚,考察队留宿阿镇。

24日上午8:00,考察队准时出发前往乌审旗。我们计划考察乌审旗境内的伊和尔淖尔湖泊、哈达图淖尔湖泊、伊金霍洛旗境内的乌兰敖包古城、杭锦旗境内的古城梁古城。考察队沿途经过光胜村、苏泊尔嘎镇、敏盖村、小乌兰敖包村。路遇一位名叫森登温吉拉的蒙族大叔,被询问当地是否有叫“伊和尔淖尔”和“哈达图淖尔”的湖泊时,这位蒙族大叔点头称是。“伊和尔”在蒙语里是“第一个”的意思:“哈达图”意为“第二个”:“淖尔”指的是湖泊。“伊和尔淖尔“被当地人称作“神海子”。森登温吉拉大叔告诉我们,当地湖泊众多,原来共有7个湖泊,后因土地沙漠化严重,湖泊面积萎缩,有些湖水早已干涸。被问及是否觉得可惜时,森登温吉拉大叔叹气道:“是啊,当然可惜,水干了,周围的植被庄稼也跟着死亡。就像人的血管干了一样,全身的血液循环不开了,人还能活的久吗7”望向一望无际的大荒漠,远处有几只牛正慵懒的躺在沙地上,王兴锋师哥笑说,真是风吹牛羊不见草地啊。告别了森登温吉拉大叔,我们来到大叔所说“神海子”的湖泊。刚一下车,我们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茫茫荒漠之中突然出现如银盘般美丽的大湖,湖面上数千只白天鹅在此栖息,发出幽雅低沉的鸣叫,那声音好听极了。还有许多大雁以及其他叫不上名字的鸟类飞过,形成冬日里一副美麗的画卷。艾老师叮嘱大家要轻声慢行,不要惊扰了这些可爱的生灵。我们一边静静地欣赏美景,一边观察湖泊的轮廓和周围的山势。经测距仪测量和卫星定位,确定湖泊面积萎缩。从高空俯视,湖面呈不规则月牙形,东面的湖水已干,今只剩下湖盆。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不知下次来访时,这座美丽的湖泊还在不在。因时间关系,考察队未能继续探访“哈达图淖尔”,只在沿途经过得公路旁稍作停留,远处湖底轮廓清晰可见,湖水已完全干涸,退化为盐碱地。洛旗红庆河镇乌兰敖包村一社,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古城平面呈长方形。由于城墙被风沙侵蚀严重,故只测量出南墙约200米,西墙约300米,北墙约60米。东墙已完全被沙掩埋,无任何形迹。不过值得欣慰的一点是,在考察过程中,王兴锋师哥在西城门的位置捡到古币“秦半两“一枚,现场还发现少量汉代绳纹瓦片、陶片。最后考察队进行合影留念。过程中发现保护碑上写此处为乌兰敖包村三社,可是文献资料上所载位置为一社,考察队到达的地点也是一社。感到疑惑,便随即走访一位正在附近干活的村民。经证实,伊旗政府将乌兰敖包村一社写作三社,确为笔误。

考察结束正值下午14:10,考察队一行人在车上简单吃了点东西,就直奔此行最后一站一一古城梁古城。古城梁遗址位于杭锦旗胜利乡古城梁村二队。经测量,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约430米,南北墙约400米,城墙夯层形迹不明显,城内发现大量汉代方砖、瓦片。16:43结束工作。原本想再去考察附近另一个城址,无奈路途遥远,只能遗憾作罢。在返回途中,因一位村民的错误指路,致使汽车驶向错误的方向,绕了很多弯路,才最终找到正确的出口。当晚,考察队留宿乌审旗。第二天返回西安。此次鄂尔多斯高原野外考察工作圆满结束。

四、结语

考察历时六天。在这六天里,考察队途经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乌审旗、杭锦旗、东胜区等地:共考察8处秦汉古城址、1个湖泊:收获绳纹瓦片、灰陶、方砖、古币等遗物:意外发现秦直道遗址、战国秦障长城遗址,以及三座疑似秦汉时期的墓葬坑。遗憾的是,原定计划考察红庆河古城、奎素古城等,皆因实际情况的变动和时间关系,未能到访。考察过程中发现许多古城保护碑制作简陋,文物破坏现象严重。有关部门应提高重视,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此次考察,让我体会古人所谓游学一说,确有一定道理。行万里路,可以解决读万卷书不能解决得问题。有些疑惑只有实地探访,才能找到答案。在探访伊和尔淖尔湖泊之前,考察队事先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湖泊水量大、湖面宽。而实际调查却发现,东面湖泊已经干涸,今只剩下湖盆:城址原系一队的乌兰敖包古城,实地的保护碑上被标注为三队,这极容易造成对后人的误导。另外,在考察元圪旦古城的过程中,因城址只剩一处半掩高地,保护碑又立于陡峭斜坡之上,且其他城墙已被风沙掩埋,故肉眼很难判断其具体位置。多亏艾老师耐心仔细地寻找,终于在山坡拐角下发现城墙夯层遗迹。这些事都告诉我们,田野考察不仅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更要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野外考察不仅是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训练,更是成为一名优秀学者的必经之路。此次考察,让我收获颇丰。不仅颠覆了我对鄂尔多斯高原的传统印象,更将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帮助。最后,对向此次考察关心和帮助我的艾冲老师以及其他同门表示感谢!

篇5:凤凰古城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3.7.3.---2013.7.6指导老师:

考察地点:德夯苗寨、凤凰古城

考察方式:参观浏览

(1)考察目的:

根据我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讲究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一切的认知都应该从实践中来,从实践中探索真知,让我们可以多了解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特点,所以我们班级的一部分同学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前往湖南省凤凰县进行专业考察,深入挖掘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即苗家文化,过去的凤凰古城是完整地保存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化,而现在则是聚集了中西文化与古今文化,由此通过考察凤凰古城,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对中西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更加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以使我们很好地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

(2)考察方法:

经过学院的专业考察指导老师和班委的积极组织下,一致决定,考察路线有广西桂林阳朔、湛江雷州西湖和湖南凤凰古城,而我们班就有十几个人选择了去湖南凤凰古城,在班委的深思考虑下,比较分析以集体的名义联系到了广之旅行社,采用包团的方式进行教学考察,通过仔细地收集相关材料,包括当地的居住环境和考察路线,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就随着导游的介绍和讲解进行游览与参观。

(3)考察过程:

一:达到德夯苗寨,据说是一颗天工巧的风景明珠,景区集自然、历史、人文、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一个以探索、猎奇。观赏、体验为主题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景园,首先我们得唱首“浪花朵朵开”才能进入那扇大门,在这里,我们走过了民俗园傩堂、神鼓亭、鼓文化博物馆堂、百态千姿的石林景观等地方,了解苗寨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这里大多讲究自力更生,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是一项技术活,看到那些妇女们辛勤地劳作,有点感叹,这是她们的一个世界,一个看似枯燥乏味但又有点像世外桃源的生活,宁静朴素,简单安详,这或许与大都市充斥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没法比,但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累的人可以停靠,远离烦恼与喧嚣,修身养性,储备能量。十点多的时候观看一场让人着

迷的当地民族表演,这都是为了突出苗寨的特色。

为了看传说中“流沙瀑布”,以为不用走很远的路的,不料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靠着沿途返回的游客们说的“很快就到了,再走十几分钟”的一丝力量越过了溪流纵横,峡谷深壑,令人有点失望的是,这瀑布不够壮观美丽,不知是不是我们来得不逢时,遇不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情画意,不过在这深山野谷而空旷的环境下,水从山涧中缓缓流过,在流水的洗礼与沐浴下,石头都变透彻与光泽,看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水声在回旋,我们在水里泡脚嬉戏,让人觉得无比舒服,简直就是透心凉„晚上,我们到凤凰古城附近观看“大型原生态民族篝火晚会”,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从拍卖会投标到表演抗日战争,从唱经典歌曲到迎亲,一环扣一环,每个节目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它的韵味,值得鼓掌拍好

二:凤凰古城全景游,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它就像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似的,带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奥秘与未知,古城里,承载着一些名人名事。如熊希龄故居,它位于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故居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1869年熊先生诞生在这里,他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并创办了香山慈幼院,还有,沈从文故居,他是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出生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巧院落。小院中间有个天井,共有10间房,沈从文在这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我们到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凭吊沈老,发思古之幽情,感悟沈老先生曾经的故事。以此同时,我们还参观了杨家祠堂,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崇德堂始建于1884年,建筑规矩雅致,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于1884年由江西丰城人裴守禄修建。为上下两层的建筑,将起居与待客的公共区域与主人卧室等私人区域合理划分。

沱江泛游又是另一道风景线,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流经古城的一段河段,水流悠游缓和,清澈见底,坐上船夫用长篙撑着乌篷船顺水而下,身临其境地感受水流的气息,把手伸进水里,溅起浪花,清晰地可以见着水藻,遨游沱江,给这个酷热的夏天带来了一丝丝清凉,犹如吸允了一泓甘泉,让人有一种飘飘然之感,沱江两旁的土家吊脚楼房,配上一条虹桥,这里似乎印记着一代又一代历经沧桑的陈年往事,宛如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吸引着过往的游客驻足观望„

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凤凰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东门城楼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城墙厚0.8米,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

吊脚楼建筑是凤凰古城的建筑代表。凤凰城内吊脚楼群集中在回龙阁一带,沿呈带状展开。沱江回龙阁吊脚楼群坐落在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该吊脚楼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如今还居住着十几户人家。代表性的民居是黄永玉先生的别墅——夺翠楼。夺翠楼,牌坊式结构,建在沱江边上,精巧别致。顺沱江而下,过虹桥,临左岸有一突兀建筑,飞檐迭起,玲珑雅致,那是“相当显眼”.此物名曰夺翠楼,一个夺字,霸气十足,而使山无色,水无语.房子拾阶而上,坐在二楼的平台上从任何一扇窗子望出去,青山、碧水、吊脚楼--------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到晚上,吊脚楼上的灯笼高高挂起,古城墙上的灯光,沱江边独具韵味的彩灯等把凤凰古城映照得更加光彩夺目,白天它是一座悠远热闹的古城,晚上它是一座充满着魅力的城堡,没有喧嚣,没有拥挤,没有吵杂,没有污染,让人有一种轻松自如,可以静静思考人生的圣地。

(4)考察总结

篇6:漳州古城的导游词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区的整治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赞誉和名城保护专家的肯定,9月1日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特意莅临漳州颁奖,从而为漳州古城延续历史文脉增光添彩。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历史街区。现在,我们先游览台湾路,请跟我来。台湾路全长近300米,沿街140间店面,整条街充满“古街古店红瓦花窗木门”的古韵。其走向为东西向,在上个世纪初,这里雨伞店云集,专卖雨伞;延安路西边则是台湾路的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由中段再往前为台湾路的西段,是闽南风格民居,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类老字号。现在我们主要游览台湾路的中段和西段,请大家跟我来。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

现在,让我们顺着台湾路的小巷徐厝巷,去看看台湾路7号徐氏家庙。徐氏家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为二进房屋。一进是一厅抱四房,为接待徐氏后裔的地方;二进是一厅抱二房,供奉着徐氏祖宗的灵牌。因有徐氏家庙在小巷内,故小巷得名徐厝巷。传说:徐氏祖先徐国海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的一名将军,随陈元光入闽后在南靖县雁塔村定居,繁衍后代。徐氏家庙是雁塔村徐氏后裔上京、上省城或乡试时来祭拜祖先,落脚的地方。现居住在台湾桃园的徐氏后裔回雁塔村寻根祭祖,也来到芗城徐氏家庙祭拜。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大家是否注意到: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台湾路和香港路,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

说不定您哪次来游览的时候,没准还会碰上拍摄组,碰上影视明星呢。

现在我们正走在市区的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上一篇:怎样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学反思下一篇:四年级期中总结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