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漳州红楼有感

2022-06-24

第一篇:参观漳州红楼有感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前去参观五四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砖楼里。起初我并没有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直到知道它是北大红楼,里面蕴藏着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投身于革命道路,使我不得不对红楼另眼相待。

1918年,红楼正式竣工。同时,在这里也展开了一段有关责任、有关革命的爱国故事。于此地曾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曾是我国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基地之一。当蔡元培当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是在红楼里批阅文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大钊与毛泽东也是在红楼里结识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大学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髓的储藏室。这也让我们这些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党光荣的历史,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革命品格。红楼承载了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次旅行,拉近了我与这些革命家心灵上的距离,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服苦难的精神文明,震撼的不仅是我,也是我的内心。

第二篇: 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很普通。而实际上,当我们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们完完全全被我们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

当我们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们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我们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

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们实在向往,我们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们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们需要他们!这使我们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争权夺利,这里不需要这些,需要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们们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军政府的办公室里是决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思想的,决不会!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十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们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没法为这样的精神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他就是在亲手将这所学校的奠基拆除。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

第三篇: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穿过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我们来到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走进院落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四层坡屋顶建筑,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红色的铺瓦与挑檐,四根历经风吹雨淋的水磨石立柱门廊傲然竖立。眼前这座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而庄严,历经百年(建于1916年),它已失去往昔的风采,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北京,显的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当我再次走出这座建筑时,我被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震撼,折服。回望这座历史遗迹,我肃然起敬。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革命先驱用青春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前厅内竖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这是为纪念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而设立的。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1986年—1940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听了讲解员的讲述,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造,在接到任命状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当时这里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很难整顿,还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学风,整顿学员,聘请教师,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打破了限制平民学生上课的规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的人可以同时在一所课堂上相互争论,探讨。这种“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接受进步思想,改革教育旧体制开启了先河,我也为蔡元培先生不畏艰辛做出的执着努力而深深钦佩。

沿着高高的走廊往前走,两侧分别是“五四”风云中学子们上课的大教室

和馆藏书库。接下来是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年,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就坐在书桌后面,平日里,他在这里登记阅览室新到书刊和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勉强维持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吃住的基本生计。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认真工作的闲暇之余,翻阅大量报刊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为了一名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家。

走到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1879年—1942年)的展室,里面也有一尊铜像,与那时长袍马褂的先生相比,一身西装,饱学西学的陈独秀的新青年形象脱颖而出。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陈独秀等人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正如陈独秀遗留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先辈用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如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使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有担当,要扎实学好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胸怀全局,放开思路,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前,我国正

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这就更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认识,撇清迷雾看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四篇:活动体会[参观北大红楼】(刘意如)

活动体会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北大红楼去参观,一路上和大家有说有笑的到了北大红楼。

到了五四红楼,导游阿姨为我们介绍了北大红楼的历史,导游阿姨说,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末京师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校舍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四公主府。因为建筑主体是用红砖建成的,故人们称塔它为红楼。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间阅览室,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当时有学生回忆说,他们看到校长先生在风中无声垂下热泪,风将先生的头发吹乱,然而先生却在鼓励所有的学生,这让看到这一场景的所有人无不感动。我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

这次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不能忘去。

刘意如

第五篇:大学生参观红楼的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周六的上午,我们小组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从学校出发来到红楼,红楼周围早已不是当年的残砖破瓦了,四周环绕着高楼大厦、花园锦簇,但红楼本身依旧是红砖绿瓦,依旧散发着浓浓的革命气息,大学生参观红楼的思想汇报。此刻,它静静的的耸立在这个早已远离战火的时代,但它却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提醒着我们这一代革命的艰辛以及其伟大意义。

红楼两道铁门旁挂着两面当时的革命旗帜,从外部我们可以看到正中的那座红色的标志性建筑“红楼”,如此之景,一片肃穆油然而生,突暗的天色更添森严之感。进红楼里面参观之前需领票,好一个漫长的队伍,队伍的长度并没有使游人的数量有丝毫减少,反而更有增加的趋势,看来政府的“票免费”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游人对革命时代的浓浓兴致呢?怀着对革命以及革命人物的崇敬之情我们一行人终于如愿进入红楼内部参观,红楼内部无意继承了革命时期的气息,安静异常,游人们也没有多少高声交谈,在这个寒冷的冬日下午让人稍微能让人心暖的便是这个革命圣地居然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心中难免稍有激动,但也一时难以宣泄恐怕惊扰了长眠于此地的英魂。

绕过正中的标志建筑,我与几个同学走进旁边的参观室,里面很长,有许多相片以及各种历史文物展示于此。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那些一张张陌生又熟悉的照片了,这一张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掀起历史尘封的记忆,让我们有幸窥见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一段历史是辛酸的,但它不是毫无用处的,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一部分的国民,至少它推动了我国的前进的步伐。也正是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掀起了一个时代的高潮,紧接武昌起义而来的便是有孙中山同志领导的辛亥革命,现在想起,这该是一个怎样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啊!随意抬起头来,便看到一幅头像,模糊的头像加上我并不丰富的历史知识让我无法知道此人是谁,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头像的大致模样,虽刻画的稍许简约,但透过那张坚毅的脸庞以及那双不大的眼睛的摄人目光让头像本身丝毫不减夺人的气势,陡然一见,让我们仿若见到一位革命者正屹立在风中指挥着革命战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那少有的历史资料,我们了解到红楼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原系清朝政府修建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公元1910年建成,思想汇报《大学生参观红楼的思想汇报》。在这里,1911年十月十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的发动了武昌起义。翌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再见到当年的情形了,令人庆幸的是我们的祖国成功的在那一次的革命推动下加快了成立的步伐。

看完这些挂在墙上的历史痕迹,随着人流我们踏进了军政大楼——也就是正中的那栋大楼。地面很整洁,木质的地板他起来带着沉闷的声响,里面挂的是老式的吊灯,可以想象那是孙中山先生与众人一起在昏暗的灯光下讨论着整个作战计划,可以想见,当年,多少一份份情报从这里进入,同时又有多少指令从这里传到全国各地,那时,我们的民族都是在一起的。内部布置据介绍是保留着当年的样子,透出军人的一贯严谨的气质。军人永远是最值得尊敬的。1 2

此次红楼之行不可谓收获不大,了解历史是作为一位国民的“义务”,何况这是如此重要的历史时代,以史为鉴!红楼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它不仅储藏着历史的文件,同时储藏着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精神,常听很多人说:“真是悲哀,这红楼明显就是重修过的,红楼早已不是当年的红楼了!我们又要参观什么?”当然,我不能确切的说它是否经过重修,但我要说,即使是重修过的,它的历史厚重感并未丝毫减少,我们参观的不是风景名胜,我们参观的是一座记载着历史的建筑,但更重要的参悟其精神,观看其精神面貌,形在外表,重修一番岂不是更好?

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是因为它那无法替代的责任,民族的复兴让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因为这是责任。我们的党成功的完成了这个使命,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斗转星移,转眼过将近百年,我们不能遗忘历史的这一角,是革命的力量赋予了我们的一切,虽无法眼观这一切的发生,但在我们心中永远铭记。世界并不曾遥远,只因我们还未能在一起。

(1)(2)

上一篇:参观烈士陵园感悟下一篇:测绘专业建设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