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2022-08-20

思想汇报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掌握的要求,实际上,在加入共产党之前,我们就需要进行思想汇报,让党组织看到我们寻求进步的想法,和想入党的决心,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入党思想汇报-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我的脑海里,马克思主义似乎离我很远,平时总觉得是我们的上层建筑用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好像没有什么很实在的东西我们能够抓得住。但细细想来,却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其实在现在看来,纵向比较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人民生活,我们今天的日子可以说富足安康;横向比较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能够感觉到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感,也就是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吧。应该说,大部分的老百姓看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好不好,主要是看自己的生活好不好,腰包鼓不鼓。他们不能也没有意识去看马克思主义,但今天我们大部分的老百姓都觉得社会主义确实好,社会主义带给大家幸福生活。这在六七十年代也许就只是大家嘴里唱的歌,但今天我们都能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所以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了国家的生产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中国,三代领导人都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我国国情将其发展开来,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然后又将其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我认为,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当中,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党专政,不容易让国家走大的弯路。就算有方针政策上的问题,也能够在党内解决掉,不会像其他多党国家换政党,换政策,搞得大家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而且我们看到,我们的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已经非常成熟,领导我们国家大步迈向新世纪。在1998年我国遭受那么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不仅有力地组织大家抗灾救灾,同时也大力抓经济建设,国企改造,19万元创业奖学金等你拿!

当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依然达到了计划的八个百分点的增长。朱总理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语仍时时感动着广大老百姓,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更是显示了我国的国力和国家地位的提高。中美互访、"五-八"事件、世贸谈判、台湾大选,我们的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稳重、不卑不亢,让我们对祖国的将来充满了信心。

离我近一点的马克思主义呢,我觉得就是我们亲爱的老师们了,特别是一些老教授,经常让我感动。他们很平凡,走在人群中,没谁知道谁就是某学科学术带头人。但是他们教书育人却兢兢业业,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这些毛头小子高出多少。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这些工作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具体点说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人才,这些老教授对共和国的感情要比我们深得多。我听说当邓小平同志逝世时学校开座谈会,好多老教授失声痛哭。所以我觉得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到真正从心里热爱祖国,从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我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祖国培养了我,是到了我该报答她的时候了。我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觉悟,以期早日成材。

第二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学习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青年研究生,一名学生干部,我有幸参加了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的学习。随着“青马工程”的启动,我开始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历程。

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步步为盈,<莲山课 件 >是因为我们党手里握着克敌之胜的法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科学而有力的理论,早已被世界人民在无数次的尝试和运用中检验为真理,对于我国,经过百年的闭塞,数载的战争,而能如此迅速地在世界之林中崛起,靠的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但这种指导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对于具有着特殊国情的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辈在马克思主义的引用上,巧妙而恰当的赋予了它浓厚的中国色彩,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很好的运用,它就没有生命,不能发展,不能升华。通过我校“青马工程”的培训,我看到了一个活的理论。老师很好的阐述了我们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又从我们最根本的现实入手,在教导我们日常思想言行的同时,无形中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我们的思维当中。使我们在理解和运用理论的同时,自身得到了提高,从而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进步。

首先,我要明确的是为什么学校要开办青马工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党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同时也是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其次,我要清楚自己应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青马人”。我认为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学习,不浮夸,不自欺欺人;真心相信和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心去做,无论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还是一名普通学生,都要带动周围的同学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更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尽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先进的思想,让身边的同学们向“青马人”靠拢或是成为“青马人”。

我还有太多的不懂、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和领会。我深知自己目前还不是一名合格的“青马人”,还有很多方面要去努力,所以要多跟老师、学哥、学姐以及周围的同学们多交流,多学习,来弥补自己自身的缺点。记得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再者,我们青年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学习,注重培养我们的优秀品德,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通过这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了我国国情及当今社会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要求。我们要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从各方面塑造自己,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努力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好祖国的接班人,做好时代的接班人。

第三篇:思想汇报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范文模版)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

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读《党的历史》有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并且领导人民为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她所追求和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人的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种理念及其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及其成果。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基本矛盾的理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协调中搞建设。这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一,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从辩证法的角度,指出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仍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它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解决。此外,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正确区分和正确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各方面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些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

1 践意义。

第二,1956年4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用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关系的深邃思想。指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强调国家工业化要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同时适当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也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发展内地工业;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强调用加快发展经济的办法实现国防的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关系,强调要统筹安排全国各阶层,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强调扩大地方的权力,更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还提出正确处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的关系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方针。诸如“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

2 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3](P887)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这些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彻底地贯彻,但是,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及其成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转移了工作重心。第二代党中央立足国情和时代特征,总结以往的社会主义经验和教训,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长征,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涉关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有: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目标。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高扬了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的理念,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历史问题决议》。把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指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是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又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完整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认识的深化。

3 第二,提出并强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冲击它。

第三,提出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提出: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4)强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些思想都深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1991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引导人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去全面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

第二,党的十四届五中和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强调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有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第三,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实现人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第四,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同人口、

4 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正式写进十五大报告,强调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第五,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强调:东部地区应积极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东、中、西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等许多具体的指导性精神。

第六,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5](P19)“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是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第一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和战略任务创造性发展到新阶段、新水平和新高度。

第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实质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强调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2005年2月9日,在中共

5 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又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问题。

第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等问题,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决定》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集中概括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六个方面的问题,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把社会和谐提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兴衰的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

《决定》提出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明确提出了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就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导向。

《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八个方面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经济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把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思想拓展、细化、到位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基本原则。这就是必

7 须正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基本原则涵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决定》还从28个方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其中许多观点和措施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提出,体现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

纵观我们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成果和进步,既是对国内外执政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相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会继续与时俱进,更积极发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科学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听科学世界观。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

这个科学体系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每一个组成部分又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研究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具有阶级性和实践性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认识世界和革命改造世界和革命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源于历史、基于实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才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首先,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使长期在黑暗中摸索、徘徊和斗争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解放的曙光。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纷然杂陈,又都昙花一现。中国的先进分子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革命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复认识、比较和鉴别之后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引领革命的科学理论,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1921年7月,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征程。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克服党内曾经盛行的照搬马列主义书本和别国经验的错误倾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由此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制度前提。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是时代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开拓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迄今仍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在这个过程当中,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探索中也遇到严重的挫折,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第三,是实践验证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凝聚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救中国,而且能够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越是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保持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清醒坚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有人认为,指导思想一元化必定扼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历史经验表明,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正是有了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引导和规范,多样性社会思潮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得到质的提升。因此,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仅不会扼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而且有利于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完善。当前尤其应警惕那些所谓“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的观点,其实质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所谓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作为“普世性”的东西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信仰。 我们讲“坚持”,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就是要坚持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所揭示的关于“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根据这样规律性的认识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同时充分认识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二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以中国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这们的态度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1、以创新的精神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与科技创新、发展与制度选择、发展与社会公平、发展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发展与国民素质、发展与生态平衡、发展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日益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联系我国实际,以全新的角度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发展的本质、动力、规律、模式、机遇、道路及战略等作出科学回答,为树立并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二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作用和以人的回答,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四是全球化与信息革命。如何看待信息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如何把握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如何看待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冲突和特征,如何看待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安全等等,都需要我们以发展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给予科学的一一的回答。

2、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价值论备受关注,价值哲学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 二是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进一步推动实践哲学的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实践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密不可分的。

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学研究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科学,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繁荣和发展,必将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重视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研究和借鉴,以世界眼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党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学习,不仅重视向群众作调查研究和依靠专家进行集体攻关,而且重视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研究和借鉴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既要清醒地看到两者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又要充分地看到对资本主义也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这种学习和借鉴,不仅包括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而且也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切文明进步的结果,它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附件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课程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王顺生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徐志宏、秦宣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毛泽东思想部分: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四、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六、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和科学内涵

七、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长期的主要形式

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途径

三、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

四、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我们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实现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四、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共产党人就是靠实事求是吃饭

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五、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

六、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

第一章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丰富发展及重大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主题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意义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上一篇:民警讲严立心得体会下一篇:美国加拿大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