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2022-09-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口腔科收治144例颌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129例, 女性15例, 年龄5~72岁, 平均年龄34.5岁, 144例中, 单纯下颌骨骨折59例, 其中12例伴有髁状突骨折, 单纯上颌骨骨折37例, 上下颌骨骨折29例, 颧骨颧弓骨折19例。

1.2 方法

使用我院最新的西门子螺旋CT机, 病人取仰卧位横断扫描, 层厚和间距2mm, 重建层厚0.5mm.重建后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工作站, 主要采用容积显示重建 (VR) 及表面遮盖法 (SSD) 重建下颌骨[1], 对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多方位观察显示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和移位方向, 特别是对于普通X线不易显露、重叠明显不易观察的颞下颌关节周围情况, 配以多平面重建 (MPR) 及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观察骨折特征, 测量骨块厚度, 扫描范围可包括颌面部诸骨。

2 结果

按颌骨骨折发生的部位、特征我们将144例颌面部骨折CT表现分述如下: (1) 单纯下颌骨骨折59例中, 有15例髁状突骨折, 并且髁突向内侧移位, 7例为下颌骨体部, 颏部伴有髁状突及颈部骨折, 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和成角畸形, 都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示。 (2) 单纯体部不伴有髁突及颈部骨折47例, 均能很清楚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程度。 (3) 上颌骨骨折37例, 能很好地显示上颌骨各个部位特别是双侧颧牙槽嵴部位的骨折, 完全弥补了X平片对于上颌骨影像重叠无法观看的缺点。 (4) 上下颌骨骨折29例, 其中5例伴有颧骨、颧弓骨折。 (5) 单纯颧骨、颧弓骨折19例。

本组病例均采取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和颌间牵引等方法治疗[2], 除2例出现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外, 术后咬合关系和咬合功能以及面部形态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临床上一般根据X线平片及普通CT扫描得到结果来估计颌骨骨折的形态、错位程度及方向来决定治疗的方法, 由于面部诸骨与四肢躯干骨不一样, X线影像重叠不利于观察骨折部位, 更重要的是X线表现与实际病变情况存在偏差, 甚至有时会出现骨折假象, 造成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 二维CT扫描虽然能反映软硬组织的不同解剖层次, 但只能提供平面图像, 这只能看到某一层面骨质损伤情况, 缺乏立体感和直观感觉, 尤其是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只能看到它存在骨折, 但无法看到它的具体骨折情况, 只能凭借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抽象的分析思考作出一个粗略的判断, 对骨折线的走形、骨折块移位情况, 关节区移位等难以形成清晰、准确的描述, 这会给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及术前告知手术风险及预后带来一定的困难, 增加了诊疗风险。

三维CT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得到一整体的、立体直观、清晰准确的图像, 客观显示颌骨的立体结构, 骨折范围、骨折线的走向及碎骨快的移位, 达到无重叠, 逼真地显示[3]。由于该影像结构师三维阵距表达, 任意一点的空间坐标是固定的, 可以对病变进行精确测量, 特别是对于由不规则骨组成的颌面部诸骨的复杂病变和畸形的检查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总之,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无论是在骨折的诊断与确定治疗方案还是在病情预后方面都能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资料, 能正确引导医生在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愈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三维CT的应用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和减少创伤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使颌骨骨折在整体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目的 根据临床实践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颌面部骨折144例其中59例下颌骨骨折12例伴有髁状突骨折, 上颌骨骨折37例, 上下颌骨骨折29例, 颧骨颧弓骨折19例患者在术前诊断中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 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电脑操作系统上按不同角度、不同旋转轴观察骨折病变图像, 对高度怀疑平时不易显露和观察清楚的骨折部位:如下颌骨髁状突及上颌骨颧牙槽嵴的骨折, 可以单独显示该部位进行观察和辨别。结果 螺旋CT三维图像能从各个方位角度清楚显示颌骨骨折的立体解剖移位程度情况一目图像及周围比邻关系, 给人一种直观真实的感觉, 特别是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方向、位置、了然。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面部复杂、多发性骨折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它能在术前确定骨折的具体位置和骨折移位程度, 以帮助医师制定出一套手术治疗方案, 并且对手术入路提供精确的依据以减轻手术创伤和手术后并发症等不良影响。

关键词:颌骨骨折,螺旋CTS三维重建

参考文献

[1] 许组梅, 陈国章.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5, 11 (6) :377~379.

[2] 宋炜.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骨骨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9:295~296.

[3] 邱蔚六, 张震康, 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7~200.

上一篇: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下一篇:建造程序和工艺对海洋钻机模块建造工期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