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023-01-31

第一篇:浅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浅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应当建立社会主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体系,培育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一、《会计法》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我们都深知,市场环境下作为经济人的行为道德是不可能完全靠人格来担保的,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将对提高会计诚信产生强大的法律威慑力,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不敢以身试法。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二、会计外部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

目前,一谈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能许多人都认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会计人员自身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出污泥而不染”,这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说服力,成为枯燥的说教。因为,职业道德不能等同于思想道德。同思想道德相比,职业道德更具有其社会性,它是指人们从事正当的社会职业,并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职业道德的遵守虽然具有自觉的性质,但相当多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建设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必须从减少外部不良环境影响,净化会计外部行为环境着手。

2.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这些消极的影响和干扰,主要来自于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和与会计人员相关的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相信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我们没理由要求每个会计人员都具有超强的分辨能力和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但我们可以多花些力气去铲除污泥,铲除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滋生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三、管理高层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厂长(经理)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状况,规范管理高层(经理)的行为至关重要。可以说会计信息失真的“源泉”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的厂长(经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抓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会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财务公开(当然不能包括商业机密),不但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公开,更要向职工群众公开,使大家对企业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会计人员以既代表国家又效力企业的“双重身份”进行会计监督时,一遇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冲突时,也就进入了一个“自相缠绕”的怪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加进这个利益圈,使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职工群众作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主体,应该是有知情权的。群众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群众一旦加入监督的行列,有利于形成“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不敢造假,经理不敢要求造假”的良好风气。

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合理配置各层次会计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会计行为的评价标准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值,“创新型”的会计行为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扬。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担当企业的参谋和监督者,其“管理”、“监督”职能逐渐取代“记账”职能而成为其主要职能。但“创新”并不是每个会计人员都能做到的。这是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虽多,总体素质却偏低,经过正规的、系统的会计学教育的人数太少。要想在熟练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势在必行。我国会计行业当前的现状是低层次人才占多数,而高、中层次人才偏少。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好高、中、低各层次会计人才的比例。目前,我国一些大机关会计人才积压严重,造成很大的人才浪费;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单位会计人才匮乏,形成人才饥渴。对此,有关部门应当适当加以引导,切实加强机关的精减工作,增强基层单位的活力,促进会计人才的合理流动,使高、中、低层次会计人才的配置更趋合理。会计人员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出污泥而不染”仍应是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这也是最终赢得社会尊重,提高行业信誉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艳: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范清:浅谈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J].山西科技;2005年01期.

第二篇:浅论加强银行制度建设

近年来,金融部门经济案件时有发生,数量之多、金额之大、损失之巨触目惊心。然而,经过剖析和反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经济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制度有关!或由于制度缺乏、或由于制度不完善、或由于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给那些犯罪分子钻了空子,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切实加强银行制度建设,强化制约监督机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拟就此问题,浅叙已见。

(一)

众所周知,治国要有国法,持家要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银行是国家的综合职能部门,是社会资金活动的纽带,银行的各项基本制度既是其办理各项业务的准则,又是国家金融方针、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离开了制度的约束,银行的各项工作就无法开展,各项职能也无以发挥。而且,在当前普遍开展教育、清理、整顿的形势下,切实加强银行制度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制度建设从严治行的重要措施

从严治行是强化银行内部管理,有效发挥银行职能作用、确保银行各项业务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严治行的“严”字,应当包含三层涵义:一是严密的制度;二是严格的制度执行;三是严明的制度执行纪律。从严治行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方能实现,而制度建设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从严治行的高标准、严要求,必须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制度来体现,从严治行的具体实施,又要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来完成。精规严矩方能成方圆。只有在严格制度的制约下,银行才能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业务,才以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离开了制度建设,从严治行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制约经济案件的重要环节

采取有力措施,查处和防范经济案件,坚决把经济案件发案率降下来,是金融部门开展教育、清理、整顿活动的重点。而加强制度建设则是堵塞漏洞、防范经济案件的有力武器。制度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金融系统干部有效防止经济案件、防止差错发生的成功经验之结晶。而忽视和放松制度建设,通过在金融系统内部建立一整套多层次、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并认真付诸实施,从而堵住漏洞,使犯罪分子无空可钻,才能实现减少乃至消除经济案件发生之目的。并且,这也是巩固教育、清理、整顿成果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实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规范化的管理,要求所有的办事程序、决策以及执行行为均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规范必须通过制度得以体现,所以,规范确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规范化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经营管理者按规定所标明的准则约束其经营管理行为的过程。因此,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各项业务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

制度是银行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银行所提供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完善。同时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一些新业务也应运而生,为确保其正常有序发展,也迫切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加以制约。只有在严格制度的制约下,银行的各项业务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

随着教育、清理、整顿金融队伍活动的全面发展,制度建设已较普遍地引起了各级领导 1

思想上的重视,并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要真正堵住制度上的漏洞,发挥制度对各项金融行为的制约作用,还必须全面认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的放矢的对策。从近年来农村金融部门的实践情况看,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制度滞后于业务。

按理,金融部门任何业务的开展均应置于一定的监控、制约之下,但在前几年的改革进程中,由于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较大精力放在业务的开拓上,而忽视了制度的建设,以致出现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系统新业务在不断地发展,而有关的制度并未相应建立,导致一些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长期缺乏严格的监控、制约,不仅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也阻碍了业务的顺利进行。在前几年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制约,一些其层银行盲目滥放贷款出现存贷款倒挂现象,出现较多的不良贷款,出现严重的超负荷营运现象。

二是乱。这主要表现在制度体系和各基层单位制度的建立、落实上,由于制度的规定,各级都有欠统一,不规范,缺乏全局整体的部署,各专业条线及基层银行自行制定了一些制度,使制度体系呈现出条线制度多且分散、综合性制度少而不全的现状,各基层银行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状况更是参差不齐,落差很大。

三是不完善。改革使某些金融业务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但由于在业务内容变更的情况下,某些相应的制约制度未作适当的充实、调整,以致造成了某些制度的不完善,给一些人钻了空子。如基层银行以致某些农信员利用职务之便,在收贷过程中以多种手法挪用钱物,将核销多年的不良贷款收回后不入帐自己挪用。

二、制度执行不严。

有制度而不执行,制度的作用仍然不能得到发挥。制度本身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当人们认真按制度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去做,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时,它才能发挥其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再严密、健全的制度,执行不严,仍然形同虚设。所以,制度的严格执行在制度建设中至关重要。而目前银行内部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最严重、最关键、最普遍的问题,恰恰是不按制度办事、有章不循的问题。常常是制度定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从银行工作中出现的违章操作行为看,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违反廉政制度的要求,索贿受贿,有的是不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和集体会办制度,发放人情贷款,超越权限贷款;有的是不遵守重要空白凭证、业务公章的保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不严、业务公章和经办人名章乱放、一些犯罪分子乘机作案、盗用银行资金;还有一些人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制度办事,复核监督不严,等出了问题悔之莫及。

违章行为种种,枚不胜举,究其原因,就具体操作人员而言,有的是由于对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和不执行制度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怕麻烦,不执行;有的是由于单位人员配备不足,难以执行;有部分人则由于业务忙或曲解了优质服务的涵义,片面地为方便客户而忽视了制度的执行;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有关制度不想执行便采取“变通”办法,绕制度而行;还有少部分人则是由于不懂制度而盲目执行。从领导角度说,有的是内勤主管没有配合好,无专人负责抓制度执行,抓内部管理,有的是自己不能以身作则,甚至有特权思想,只是空发号令,抓而不实;有的是忙于事务,虽辛辛苦苦,但工作不能到位,放松了内部管理。这都是在执行制度上的严重缺口,给犯罪分子留下了作案的机会。

三、约束机制疲软

造成执行力度不严的原因,除以上所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制度执行行为的督促、约束不力,约束机制疲软。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检查不力。检查是了解制度执行情况并对其进行事后监督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严格

的检查是使制度落到实处的保证。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没有检查,而是检查不力,违章问题揭露不透。其原因,一是检查方式呆。常规性的预告检查多,被检查单位往住事先准备,隐匿或销毁违章痕迹,难以查明,揭露问题;二是检查手段软,受检查时间的限制,各类检查一般都采用抽样检查的方法,且较偏重内部检查,忽视外部核查,一些检查往往是图形式,走过场,深层问题难揭露;三是检查者素质不高。有的检查思想素质不高,为检不清廉,甚至包庇被查者。有的检查者业务素质不高,难以发现问题。

2、违章不究。只有对查出的违章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方能有效制止其漫延。违章为经济犯罪提供条件,但并非所有的违章行为都必然引起经济犯罪。于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方面缺乏违章处罚的具体办法,对有些违章行为尤其是一些尚未构成经济犯罪的违章行为的责任难以追究。另一方面,领导者对抓好违章处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迁就谅解,从而使那些违了章而未造成明显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常常得不到违章责任追究。这不仅难以引起有关人员对自己违章行为的警觉,而且直接弱化了制度的严肃性,以致一些原本性质不得严重的违章行为发展到重大的经济犯罪。

3、执纪不严。有些制度曾三令五申申明不得违抗,违者从严处罚,但违抗者仍大有人在。有些人从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利益出发,公然对一些制度“变通”使用,由于个人未捞“好处”,于是从严变成了从轻,出现了不“变通”者其单位和个人反而吃亏的反常现象。其结果必然是群相仿之,“变通”手法被作为一种“经验”在暗中流传、推广。由于执纪不严,既难以使违章人员真正吸取教训,也难以达到警戒其他人员之目的。

(三)

银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已不容我们再掉以轻心,然而上述问题之形成又非一朝一夕之事,有些问题的存在还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光靠银行单方面的力量实难解决。尤其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执纪不严等问题,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综合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方可予以彻底解决。就银行自身而言,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应环环相扣,综合采取以下措施。

一、整章建制,健全制度

1、梳理治乱,建立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基层执行的制度绝大部分来自上级机关,近年来有些基层行为堵漏洞、补不足,也积极制订了一些制度,但并不十分规范。所以,制度的梳理治乱和监理健全应从上层开始。根据系统的整体原则,按一定顺序将全行所有岗位的工作进行逐一过堂,对原有制度中不适应的删去,缺少的增加,不完善的补充,以此建立健全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范制度(包括各级领导的岗位制度和议事程序),使全行所有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均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

2、防患于未然,相配套地建立执行制度的制约制度,缺乏制度执行的制约制度是造成制度未能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所以,制度的健全要特别重视建立制度的制约制度。要在其它各项制度建立的同时,配套制定具体的制度执行制度,包括违章处罚制度和违章不究、执纪不严的处罚制度等,以增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使人们养成按制度、章程办事的习惯。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制度需要人的自觉遵循方能落到实处。加强制度的宣传教育是自觉执行制度的前提。目前,制度执行不严方面既存在知法犯法的问题,也存在不知法而犯法问题。各级行应从防堵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制度宣传教育工作的引导。

1、坚持达标上岗。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其熟知该岗位应遵循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具有相应的业务技能后方可上岗;对新入行职工,从进行第一天其就要加强制度法规教育,使其深知银行执行制度之重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一些基本制度在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2、加强制度执行的教育,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闸明为什么要执行制度,不执行制

度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危害等,使具体操作执行人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充分重视制度的执行,提高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三、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制度的落实是制度建设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制度约束作用的关键。而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健全其落实体系和保证体系。

1、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将各项制度执行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职工,形成严格的制度落实体系,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促使制度的落实。

2、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个人严格按制度办事是整个单位按章办事的保证,基层银行按章办事又是整个上级行按章办事的保证,通过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自下而上层层签订违章违纪、经济案件防范责任保证书的形式,健全保证体系,可使各岗位人员切实负起责任,自觉遵章守法,堵塞漏洞,防范经济案件的发生。

3、量化考核指标,硬化考核手段。为督促制度的严格执行,可将各项制度目标进行量化打分,实行定期考核,并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与对领导和相关人员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奖惩挂钩。促其切实重视制度的执行。

四、把好“三关”,强化制约。

1、把好自查关。加强各单位的自我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基层行应在选配好内勤主管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实行事后监督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定期考核制度等,防微杜渐,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以此加强自身的防范。

2、把好检查关。一要改变常规的预告检查方式,勤用突击检查,二要实现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结合,内查与外核的结合,以深刻揭露存在的问题;三要把好检查组自身的质量关。选配政治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的同志担任检查人员。

3、把好违章追究关。无论自查中还是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否造成损失,有关领导都应根据违章处罚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违章不究和执纪不严所造成的后果大家已有目共睹,而其主要责任人是领导。为督促领导严格按规定对违章行为进行处罚,除应加强对违章处理的检查外,还应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发现的领导者不按规定实行违章处罚的行为,职工可提请上一级部门对领导者按违章追究不力或执纪不严的处罚制度的规定,实行一定惩处,以把好违章追究关,硬化制度执行的刚性制约。

五、加强调查,总结完善。

在金融部门与各种经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实践中,各级行积累了不少有关加强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堵漏洞,除隐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上级行应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制度执行情况,总结和推广基层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及时根据业务范围和内容的发展变化情况,充实和完善有关制度。

第三篇:浅论医院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建设的重要部分,对医院生存、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经营活动中集体创造的、逐渐形成的并为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及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整体认知。它的内涵是指一个医院所独具的组织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信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优良传统,以及全体员工对医院的关爱程度、依赖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医院文化是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能将医院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上,从而对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文化建设应该营造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医院职工认同并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使职工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克服陋习、树立新风、团结奋发、勇于创新,积极完成医院的各项目标,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讲,也是“人”的建设,它通过个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个人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医院文化激励员工做好日常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员工人生观、价值观的桥梁。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医院文化水平高低是医院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决定着医院的兴衰。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相应的医院文化作后盾。医院要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的目标,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尤其在现代,医院文化已成为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因此,研究和发展医院文化对未来医院的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弄清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任务后,如何良好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就要抓住三个重点。

(一)要明确创建医院的目标类型 医院是知识分子、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作为知识密集性较强的实体,必须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做好三方面工作:(1)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经营模式,使医院经营管理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行业特点。(2)重视人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增加科研、教学和医疗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大胆起用学有专长、思维活跃、想干、能干、敢干的专业人才。(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学,它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积累,又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只有在学习中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不断

创新,多出成果。

(二) 要走法制化、人性化道路 离开法律讲职业道德就会使道德空洞化、教条化,这种流于形式的宣教方式达不到教育员工的目的。通过学习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促使员工去认识法律的功能和作用。使之主动去学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解决医疗纠纷,让法律精神融进医院文化的建设中去。加强医德医风的专项治理,实行医德医风讲评制度,使医德医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坚持依法治院和以德治院的原则。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为了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围绕人的建设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 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服务方向,把病人满意与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工作优良劣差的根本标准。协调统一医院、员工与患者三方的利益关系,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把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贯彻落实到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及日常医疗工作中去。做到医院管理围绕着病人,基础设施着眼于病人,业务建设为了病人,后勤保障方便病人,文明服务面向病人 〔2〕 。

三、医院文化建设的原则、内容及要求

医院在内部建设与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至上,三个原则,四个特色”为主线,来建设医院和发展医院。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两个至上:患者至上,医德至上;三个原则:最优质的服务、最合理的收费、最良好的效果;四个特色:特色医疗、特色护理、特色服务、特色管理。医院文化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它们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是医院文化成熟的标志。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体现在投资现代化设备,建设园林化医院等方面,还体现在为了病人、方便病人的细节上。如简化就诊流程,导医分流,主动帮扶老弱病残,设立便民设施、措施等。管理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一整套行政和医疗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通过各种制度和条例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同时领导班子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职工的生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用人,将制度文化建设与凝聚力工程、形象建设、职工道德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文化价值观体系,如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创办内部刊物,定期反映医院大事及医学动态。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请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管理及监督。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体意识。“以高超的医术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感人”以行为准则来回报病人。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 的服务。因此,按照围绕上述行为准则来建设医院文化是必然要求。而且,医院文化的不断完善,是医院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跨入现代化的文化管理阶段的标志。

(四)关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在我国,医院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内容空洞,形式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变革将会给医院的观念和行为带来冲击,开始呼唤医院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功能,切实增加医院管理中文化的含量,努力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文化品位,实现医院管理的新飞跃。现针对目前医院面临体制内外的竞争压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构思:医院文化建设,只有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有生机。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其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为此,医院文化建设的主题应立足于引导和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职工重新认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对医院所起的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医院文化建设要与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因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医院如果没有超越的价值追求,没有道德的自觉和文化的制约,管理制度纵然严密,也终是难以贯彻。构建深层的医院文化建设,建立一个和谐的、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氛围,从观念和行动实现三个责任的落实。即对社会的责任——服务大众,回报社会;对病人的责任——尊重理解,服务至上;对员工的责任——让员工有依存感,使员工奉献于医院,发展于医院 〔2〕 。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是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医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医院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目标有较明确的认识,然后才能通过领导集体的身体力行来进行医院文化的建设。同时,为了使医院文化建设能得到更好的监督和落实,应由院党政、工会等相关人员组成监督小组,监督医院文化建设的开展。

(五)医院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

1、对现有医院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文化建设往往是在己有文化基础上的扬弃。应对现有的医院文化中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以便在医院文化的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

2、 医院文化建设目标的设计 医院文化建设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具有共性,还要具有个性,既要具有优秀组织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如敬业乐业、团结友爱、勇于创新等,还要体现医疗工作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特色。

3、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 明确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之后,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方案应明确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预算、进度安排、考核与验收的标准与方式、如何监督等相关问题。

4、医院应从经费中划拨一定的专项费用。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医院经费预算,而不能视为非正常的临时性开支,以保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文化建设的规划与内容细化 规划应该包括长期规划和安排。在长期规划中,应

明确各的分目标和具体内容;在安排中则应规定各月份的具体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医院文明建设的开展,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树立自身理想,培育医院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总之,只有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真正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树立地区名牌,形成区域优势,才能把医院做大做强,实现新的腾飞,走向辉煌!

第四篇:浅论如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界定,全面概括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特点:一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二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三是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党执政的活动领域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五是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本章节的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执政总是以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为前提的。没有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掌握了国家政权,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政权、如何运用政权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在不执政的情况下,政党把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的是为了对抗统治者的统治;在执政的情况下,是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把所代表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设法把社会中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众的利益整合起来。西方政党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而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没有实现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连续不断地发动群众运动,搞乱了自己,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政党不是政府,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要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政党最容易受到权力的侵蚀,能否防腐拒变、抵御风险,已经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二,执政总是以遵循政党执政规律为基础的。纵观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政党的性质不同,作为执政党都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一是民心向背律。

这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尽管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性质不同,但是其执政的基础都离不开人民大众。西方理论一般用“主权在民”的提法,我们的提法是“执政为民”。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二是法定程序律。执政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合法效力,规范化的政治过程才能产生公众接受的结果。执政党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施政,这是执政活动获得公信力的前提,也是获得长期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施政程序比较规范,运行比较稳定,并已形成制度;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但可以借鉴其中有益的、合理的东西。可以说,依宪执政、依法施政也是共产党不可或缺的执政规律。三是能力适应律。一个政党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取决于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形象。其执政能力要能够适应外部复杂环境的挑战,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内政外交等政策和决策是否正确,能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否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持社会稳定;其执政形象既体现在政绩上,也体现在党员和党的干部,特别是在政府中任职的党员的工作作风、道德水准、人格魅力上。可以说,执政能力建设、执政理论创新同样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执政总是以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为内容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也是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求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四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更新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式,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三个方面的根本涵义:一是必须执政,这是前提;二是必须遵循执政规律,这是基础;三是必须领导管理国家事务,这是内容。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它和能力建设一起成为执政党建设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自身发展、完善、提高的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第一,加强先进性建设是由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决定的。我们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惟一宗旨,党除了人民的利益而外,没有别的目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体现了我们党真正的价值,同时也是我们党自身生存、巩固和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执政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内容,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课题。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就必须适应人民的要求,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已任,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时代和党面临的新任务决定的。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是科学地分析时代和我们党肩负的任务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局势继续处在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对世界人民的威胁有增无减;世界各种力量进一步分化组合,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的斗争十分激烈,经济便于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热力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活动没有停止。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多种社会矛盾凸现,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种种考验。能不能偷窃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能不能保持先进性的严峻考验。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我们党员队伍的现状决定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总的说,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好的、有战斗力的,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也要清醒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党员、青年党员增加,老党员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的考验,对党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党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信仰“危机”;二是有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少数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争名夺利,有的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三是有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热衷于讲交情、拉关系;四是有的党员对国家发展大势看不清,对一些现实问题认识模糊,精神不振等。这些问题,妨碍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加强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是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总之,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伟大创造。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只有密切联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党的建设,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

第五篇:浅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直接为村民服务的农村基层工作者,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和带头人,认真做好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乡(镇)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是“软指标”,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具体办法和有效措施。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乡(镇)、村两级组织权力小,抓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会出大问题,也不会影响大局。三是部分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抓经济建设和抓党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四是由于我国的封建臣民意识影响颇深、计划经济体制又造就了“唯上”的思想,许多群众认为政务、村务工作是乡(镇)领导和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不愿监督,对参政议政缺乏主动。

2、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的对象不广、内容单调、方式呆板。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主要是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成员,而忽视了对基层群众、普通党员的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理论性强,群众难以理解接受;宣传的载体少,形式固定僵化,没有自主创新。

3、“一言堂”、“家长制”的现象较为严重。村民自治和村民议事制度不健全,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好,村级的大小事情一般都是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一般都是“宗族式”、“家族式”、“亲友式”的管理模式。政务、村务公开多数流于形式,涉及经济和重大事项,有的不及时公开或假公开。

4、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制度落实缺乏刚性。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支书或村主任作风专横,个人乱开支,公私不分。如,村务接待方面个人说了算,村集体收入自收自支,不入村级财务,等等;在村级财务处置、征地补偿款发放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导致有的村干部贪污村集体财产和村民征地补偿款的案件时有发生;监督制度不完善、不科学,执行缺乏刚性,如,对村级财务监督,虽然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村干部的“保护伞”。

5、考核奖惩落实不力,责任追究力度不大。对乡(镇)、村两级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乡(镇)、村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干部任用、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很好地挂钩,不能有效地调动乡(镇)、村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积极性。此外,还存在着乡镇纪委查办案件的能力较弱,难以及时化解基层的矛盾,对干部的处理也难以及时到位,群众不满意,等等。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1、以党风廉政教育为抓手,强化教育导廉。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一要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章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乡(镇)、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重点加强对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纪政纪、从政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通过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把握教育的时机,体现教育的及时性。在干部职务变动、过年过节等特殊“关口”,或者群众对某一干部在廉政方面有反映时,进行提前廉政预防谈话,力求做到及时教育、防范在前。三要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注重教育的有效性。要善于发现、树立和宣传本地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以本地的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使党员干部接受教训,得到警示。四要创新教育的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和广泛性。在开展常规性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的同时,要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如,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活动,还可以通过村规民约、在新农村建设点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和廉政图画、老党员和老革命讲传统故事、编写小品和块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廉政宣传教育格局,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从“机关”走向“农村”。

2、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核心,强化制度保廉。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

上一篇: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目的下一篇: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