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责任简析

2022-08-22

第一篇:企业的社会责任简析

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 佘燕娇 专业 行政管理 学号 0812735 )

摘要: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即弱势群体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政策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正视农村社会救助问题,探讨研究其建设对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部分人挣扎在温饱线边缘。这就需要贯彻落实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救助是指当公民因为收入过低及遭受急难或灾害等原因而难以维持基本生存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临时救助和长期救助而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指的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助人及自助活动,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救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初)就成立了中央救灾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救灾总会章程》,确定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工作方针。此后有确立了多项救助政策。并且于1963年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五保户、困难户供给、补助工作的通知》,由此,农村五保户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并延续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农村社会会救助制度显现出了他的不适应性,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 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与挑战: 【1】 金菊、李雪:《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106期)。

(1)、法制建设滞后,制度不完善: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救助的责任理应由国家承担起来。我国的第四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农村社会救助法》这样的实体法,以至许多救助都是靠部门政策来支撑,没有连续性。在救助方面很大的随意性导致了救助不连贯,没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只能临时的解决一些问题,没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没有立法的强制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救助的问题就视而不见,坚持财政“能省则省”的原则,忽视需要救助的人群来保证政府财政的充裕。或者把国家拨发的救助金层层克扣,使农村社会救助成为一句空口号。

(2)、救助程序不规范,思想观念淡薄:现阶段,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救助的具体申请、核定及操作程序,在救助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没有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等。使得政府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救助的是与政府关系好的人,而这些人大多又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这样使得真正处于贫困,需要救助的人的资源被占,导致了救助不到位。

再者,农民申请社会救助的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腐。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以往的大锅饭不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社会救助,人们热情并不高,总认为贫困是由于懒惰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却忽视了老、残、弱等客观原因导致的贫困。社会对于农村社会救助的关注不高。其次,在农村,由于教育素质问题,许多人并不关心国家政策,根本不知道还有农村社会救助这回事。或者,就算是知道这些政策并且的确处于贫困境况需要救助的人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去申请。这就和农村的传统观念年有一定联系了。他们认为,申请救助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正所谓“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社会救助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不是好事,反而是一件让他们没法抬头做人的坏事。出于这种考虑,很多符合条件的人也不申请社会救助。

(3)、资金不足,救助面窄,水平低: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近几年,GDP更是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然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对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我国财政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被取消,农村低保制度缺乏后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开始逐步萎缩,中西

部许多地区的农村低保资金“空账运行”虽有制度之名而无制度之实【1】。财政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救助的面窄、水平低。

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农村社会救助面窄,仅以五保户为例。五保户是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最为重视、开展最早、制度定位层次中最高的农村社会救助项目,2005年底,全国已纳入供养农村五保户对象仅为328.5万人,而据民政部的统计,全国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有570万人,供养率仅为57.63%,意味着超过40%的、240多万应保五保对象没能得到供养,五保供养为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财政不足使得我国农村社会救助

水平低。例如,在农村低保和特困户生活救助方面,到2006年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人均得到救助金为33.2元/月,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资金为19.1/月。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水平是相当低的。

(4)、救助方式单一: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多采取直接的资金和物资救助,忽视了对贫困人群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技能培训、人文关怀等的救助。还有就是即时性救助较多,发展性救助较少,没有解决后顾之忧。很多困难群众把政府发的钱挥霍物资用完了,又马上返贫了。没有发展后劲,对生活缺乏信心。

(5)、地区差异较大: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财力充足,农村社会救助覆盖面相对较广,救助水平也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力不足,农村社会救助不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2005年东部地区低保对象达到相应农村贫困人口的1.5倍,而中、西部地区只分别为20%和14%左右【3】。差异之大一目了然。

二、针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笔者在此肤浅的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建设:一种利益只有具备了道德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和司法上的可诉性,才能成为一项权利【4】。因此,要想真正贯彻落实社会救助制度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使社会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群的利益。 【1】朱勋克、高华俊:《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选择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蒯小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供给不足与国家责任》,《社会保障》,2007年7月。

【3】同上。

【4】夏勇:《农民的权利》,《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严格执法,加大宣传:政府部门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时,要健全监督机制,阳光操作。公正、公开、透明的进行。不得徇私舞弊,挤占贫困人口资源。同时要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让老百信都了解救助政策;并对此加以宣传,让贫困人口知道,享受社会救助是他们权利而并非是有损面子的事。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社会救助的看法。

(3)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资金筹措多元化:世界各国的情况表明,社会救助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这也是由社会救助的属性决定的。针对我国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问题,我国应加大财政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增加社会救助资金占GDP的比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为缩小东、西部差异,提高中、西部地区社会救助水平,可以试行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特困地区的点对点扶助,减轻中、西部地方财政的压力。

再者,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唤起群众的爱心,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扩大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呼吁企业社会捐资支持救助,对于企业和个人用于社会救助的捐资要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对企业和个人捐助设立的民间救助基金,由基金管理机构自行管理【1】。当然也要加强对民间公益性社会救助组织的监督,确保基金切实用到了农村社会救助上。甚至,在加强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境外NGO/NPO等这些所谓第三部门的作用,因为这些组织往往高效、灵活、创新,既节约了制度运行成本,由具有很好的道德示范作用。

(4)、救助方式多样化:现阶段,对农村的社会救助仅仅是资金和物资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不具可持续性。因此,应加强救助方式的多样化,在进行物质救助的同时注重精神救助。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帮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支教服务,定点为特困人群服务,提高他们的素质;健全医疗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的医疗问题;注重对贫困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造血”为目标,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救能力,以工代赈,增加其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注重改变单一的发放资金。我国农民大多有攒钱的思想,发放资金可能导致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攒钱而不消费,没有解决生活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救助模式,发放救助卡,用此卡可以到超市免费购买指定商品。【1】 刘文海:《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市民也可以捐助东西给这种“爱心超市”。既方便了困难群众,也有利于扩大救资来源。还可以发行福利彩票,吸纳社会慈善资金。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基本迈入了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⑴、刘文海:《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⑵、郭明霞:《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与创新》,《开发研究》,2007年第1期(总第

128期)

⑶、贺玉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世纪桥》,2007年第

12期(总第146期)。

⑷、华黎:《论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三农问题研究》,2008年第

13期。

⑸、金菊、李雪:《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哈尔滨商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106期)。

⑹、孔金平、涂文静:《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行政论坛》,2008年

第1期(总第85期).

⑺、牛勤:《论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中国经济与管理科

学》,2009年第4期。

⑻、唐任涛:《对农村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及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社科论

坛》。

⑼、夏勇:《农民的权利》,《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⑽、朱勋克、高华俊:《农村朱勋克、高华俊:“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选择及可持续发

展》,《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⑾、蒯小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供给不足与国家责任》,《社会保障》,2007年7月。

第二篇:简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只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企业虽已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做假账的行为屡禁不止。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政府宏观控制措施、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2.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

近些年,企业中经常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等违法乱纪现象,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提供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也使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其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所以,难以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3.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必须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内

部机构等,这就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根据经营管理范围、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来调整和拓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已变得尤为急迫。只有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才能提高效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三、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双元控制主体矛盾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的主体原因。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并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使内部会计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联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纽带。内部会计控制可确保经营人员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真实,切实负担起会计监督和控制职责。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及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控制。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一方面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制度之后的操作和改进等问题。许多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仍是挂在墙上做样子,使之成为“聋子的耳朵”,是一种摆设,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有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制定得比较详实、周密,但等事故发生和处理时,随意处理,内部会计控制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说在嘴上、贴在墙上、忘记在行动上的无效文字,这是主观上的不执行;另一方面内部

会计控制的诸多内容制定时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操作性相对较差,对工作时间缺乏指导意义。

(三)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执行主体。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和成败。近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会计处理为所欲为,毫无章法可言;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将业务技能用在弄虚作假和企业偷税、漏税上,导致企业会计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低下,直接造成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不力。

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1.内部相互牵制的原则

内部相互牵制是指在各岗位间建立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进行有关责任分配时,单独的一个人或部门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发挥其比较客观、公正的作用。

2.坚持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一方面,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应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另一方面,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要使各部门和各岗位间形成既相互制

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只有内部会计控制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才能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3.成本控制与实际应用并重原则

设计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不用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成本控制。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明确设计主体和控制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应是企业管理当局,只有它作为主体,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设计者既要熟悉企业经营政策、业务性质和管理目标,还应熟悉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来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来展开的,在设计时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2.重塑成本费用控制观念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时应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树立成本费用控制观念,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中。在新环境下,要求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通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的。

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并加大考核力度。

3.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再是单一的过程和程序,它包括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和激励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制度,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首先,应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依据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如通过中介机构,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评估,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其次,应建立多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个岗位和个人都处于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

4.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通过优化企业控制环境,明确职责权限,划分责任中心,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配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为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企业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和能力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使会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的诚信观念,对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5.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工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通过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会计风险水平。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保障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以制度为准绳制定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计算机系统正常进行。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出与输入、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以降低内部会计控制的风险水平。

第三篇:简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

完成日期:

析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作者:曹腾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吴尚忠 是否拟申请学位:是 联系电话: 2014年4月3日

论文摘 要: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意识到发展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但在建设过程中仍不够重视、缺乏特色、流于形式、家族化,影响了企业文化的质量。对此,中小企业应认识到企业文化带来的“链条效应”,建设好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企业文化

【目录】

一、企业文化概述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企业文化不受重视

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甚至毫无概念。这些企业整天忙于生产经营,更多地考虑企业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只顾眼前利益,无暇顾及长远战略。他们往往认为建设企业文化是大企业、大公司的事,中小企业没有必要,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企业文化缺乏特色

企业文化如不与生产经营情况相结合,与其所处文化环境相契合,就会水土不服,缺乏个性,甚至出现雷同。有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高达41%,“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20%,“进取”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0%。这些笼统的、抽象的、千篇一律的用词反映这些企业的文化没有特色。

(三)企业文化留于形式

少数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凝练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精神,但问题是它们止步于此,仅仅归纳出文字口号,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将这些文字所蕴含的精神融入企业自身发展,没有在企业员工中宣扬,没有运用它指导战略决策,降低了企业文化的效用。

(四)企业文化家族化

我国中小企业很多是由个人创办,实施家族式管理。据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工商联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近80%的企业是家族式企业。中小企业在利润分配和人事安排上有很强的家族性。家族化的企业文化,没有遵循企业文化规律,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是不成熟的企业文化。企业决策往往采取家长制集权,拍脑袋解决问题。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二、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文化将对企业兴衰发挥重要作用。《2011-2015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在激烈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市场格局中,企业要做优、做强、做大,离不开诚信原则,更离不开企业文化支撑,因此大力培养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企业独特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处在创始阶段,规模小,实力弱,领导人经验不足、眼光不够长远,急功近利,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有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形式,忽略内涵,忽视本土化。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形成独特企业文化。企业领导层应该用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形成统一价值体系

和行为准则。

三、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链条效应”

企业文化由上世纪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不过本土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企业文化只在大企业得到重视;现在人们认识到中小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十分必要。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链条效应”,即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带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外部宣传工作及对未来战略的制定工作。

(一)企业内部文化渗透——带动人力资源工作

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受人本主义影响,过去以机器设备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价值观深入人心。在管理中要以人为出发点,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员工主人翁意识,使员工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成熟企业文化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为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了便利。比如,让员工在潜意识上满足企业对他的重视,工作卖力且开心,心无旁骛埋头工作,业绩突出,获得更大满足,形成良性循环。从企业建立第一天起,就把员工摆在重要位置,有助于搞好劳资关系。

(二)企业对外文化宣扬——带动企业宣传工作

良好企业文化是根据企业发展历史、运作特点、精神风貌凝练出来的。良好企业文化能提升外部形象。企业文化可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载体,实现品牌传播,即企业文化经过提炼形成品牌形象,展现企业核心价值观、愿景、精神面貌。

把企业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载体,迎合了部分企业对文化建设的“功利”心态。企业文化建设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但利益的实现不会立竿见影。中小企业无法抛开眼前利益去追求长远利益,他们需要在存活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实施文化建设,使之尽快为企业服务。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提升企业软实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发挥企业文化宣传作用的同时,要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

(三)企业未来战略指导——滚动式推动发展

未来战略是企业的一条生命线,它决定企业走向。战略的制定要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实际。在凝练企业文化时需要结合企业内外环境融入“发展因子”。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注入崭新活力,指导企业战略制定、策略调整。对中小企业来说,即使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经营不良,也能从企业文化中获得坚持、改进的力量,不断调整策略,使企业摆脱困境,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22-123.

孙静,郑琳娜.浅谈新创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J].企业观察.2010.

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0(7).

第四篇:简析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在我国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整体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了解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加强保护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对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 保护制度

一、重要企业保护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在各种企业的总数中,中小企业数量占了绝大多数,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的较好发展,就不得不进行技术的创新,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和进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企业的知识产权决定着企业的价值,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有利于中小企业取得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的保护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了解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加强保护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兴衰。本文主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一些能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创新力的策略。

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从产品萌发到进入市场这个过程中的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商标、品牌、包装等环节都会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企业能够享有创造发明的所有权和产品使用的许可授予权,这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标。这些权利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上拥有最大的优势,为企业增加利润,以防企业的研发成果被企业窃取,遭受经济损失。

中小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系列的知识产权,这些产权无疑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无形财产。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实质上是企业的价值的增加,这种价值的增加不仅仅是财产的增加,还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如企业的声誉,产品的影响力等。

中小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可以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性,扩展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防止其他竞争企业窃取本企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企业在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投资,节约成本。通过对自己的商标以及品牌的保护,能够创造出公司自己特有的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还可以激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动力,帮助企业拓展广阔的新市场。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征而言,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能够有力的移动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来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非常有利于专业化的协作和分工,可以促进科学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提升我国产业的在国际上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是非常缺乏的,仍然不能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发展和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忽略科技成果与自主权利之间的转化。很多企业片面的认为只要拥有了技术和良好的产品就可以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利润,没有看到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有的企业甚至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费,维护费等是一项额外的支出 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不积极主动去申请商标权和专利权。这种缺乏远见的认识,只会为企业将来遭受巨大损失埋下后患。

(二)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和机构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比较传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从理念到实践工作都没有把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没有把知识产权的管理视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更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相关工作都是我也的由其他部门兼管,或者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进行外包,这使得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混乱,不规范,不能很好地期待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和效果。

(三)法律意识淡薄,国际贸易中纠纷严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温州为代表的很多中小企业时常经历知识产权的纠纷。这是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中小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的机遇和挑战,国外的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申请专利的范围非常广泛,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时候无意中就会侵犯外国企业的专利权,使得企业支付巨大的金额赔偿,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技术的创新。

(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最高法院根据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司法解释,但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还存在很多的空白点,不少方面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的诉讼过程的时间久,法院也缺乏及懂科技又熟悉各种技术的人才,这就使得知识产权的诉讼案件进展困难,也不能保证相关案件审判中法律实施的准确度。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存在“以罚代刑”的现行,对侵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大多都采取“以罚代刑”的方式,致使很多案件处罚结果较轻,不能起到威慑作用,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频繁发生。

三、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我国,对于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 有制造无创新 ,有创新无产权 ,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情况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较缺乏,没有长远的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企业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产品研发、生产等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具体而言,可以在企业的规章制度等中加入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尤其要制定关于掌握企业产品研发技术人员的相关条款。例如,可以规定与掌握企业研发技术的重要员工签订知识产权协议, 使得员工能够保守企业的核心技术。从企业的各个层面树立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增设企业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养专门人才

企业应当以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现状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设立专门负责的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作出知识产权的发展规划,从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等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策略。为了防止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泄露被其他企业利用, 要采取相关措施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地保护。

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对其他员工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教育活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需要企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也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三)增强法律知识,正确处理纠纷

有关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侵权纠纷逐渐增多,中小企业要采取措施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在企业内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员工学习重要的法律知识。技术人员研究的新成果要及时申请专利,避免其他竞争者抢先注册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也不能随意生产假冒名牌产品,避免产生侵权纠纷,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遇到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要懂得利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权利,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损失。

(四)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司法审判效率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一些空白点,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尽早出台法律法规弥补空白点。完善有关职务发明的制度,提高进行商标审查效率、减少审查的时间期限。尽早制定专门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司法解释,增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氛围,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司法实践中,培养和选用懂法律,又懂科技的专业人才,增加到司法队伍中,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判效率,缩短审判时间,尽量避免以罚代刑,加强对侵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力度,使得宣判结果和惩罚力度具有威慑力。

四、结语

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这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也就是知识的竞争。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给予知识开发和技术创新充分的重视,不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注重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培养人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借鉴国外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进方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企业赢得先机,赚取利润,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Reference

[1] Hua Li.MCS251 Series MCU practical interface technology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 2003. [2] more than right.ATMEL89 Series MCU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 2002. [3] Wu Jinshu, Shen Qingyang,news.hicha.com Guo Tingji.8051 SCM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Cao Xiaofei, Wang Zhong Dong, yellow Jian, et al. Multi computer serial communication in monitoring system application [M]. Wuhan: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yellow Shu, Liang Huibing. Micro printer program design [M]. Beijing: Control Engineering Press, 2004.

第五篇:简析企业文化与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倡导以文化人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注意挖掘人的潜在创造性,激发人的主动性,将人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通 过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的内化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理论主张运用文化的规律和特征于组织管理,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它以微观文化形态的建设 为纽带,实现企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与企业和谐发展。

1 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文化主体地位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轻视文化作用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在管理手段的规范化方面有突出的作用,但是它忽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过分倚重定量分析 和数学手段,把制度体制和有形组织结构当作控制职工的主导力量,把利润和成本,把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当作支配企业的惟一动力,把逻辑和推理奉为神灵,人 在管理中是被动的工具,人的文化意义被销蚀净尽。企业文化理论主张,将人置于管理的中心,不但将人看作生产力,更要看作企业发展的目的;管理要将逻辑与直 觉并重,将推理与热情相协调,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职工得以创造和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人是具有文化意识的“主体人”,企业文化不否认制度的严明,职 务的威严,测量手段的科学化,而是强调在全部管理要素中,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统帅。企业文化建设,关注人在经济过程中的地位与发展,不断地丰富企业发展的人本观,这一思想打开了一条将文化研究中的人本问题引

入社会基层实践的绿 色通道。企业文化理论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改变了认识方式和行动方式,使他们不再把职工只看作生物意义和物理意义上的人,而是重视人的文化主体意义,注 重启发人的创造能动性和自觉性,在管理方式上使企业管理者由物本观转为人本观。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应着重从尊重 员工、参与管理、价值分流、分权经营、善待顾客等方面深入实践,体现人本管理的原则。当然,企业文化所主张的人本管理,从来不否认重视人的地位对企业经济 效益的功利目的。它强调的是物质利益与人的地位的正确权衡,强调的是取得经济效益过程中对人的态度,它推崇的是企业追求利润与产值时对人伦态度的铭记,它要求企业家在现代管理与经营中牢记人的重要地位的不可置换性。

2 团队精神与个人意志和谐共进

面对日益复杂激烈的竞争,企业的进步发展需要一种既能鼓励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展现,又能实现群体创造能力的和谐文化观。群体和谐的文化强调平等 哲学、团队精神、民主管理,使人的发展目的和任务超越纯粹功利目的和工具价值理性的层次,使企业效益和人性开展得以平衡和谐,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社会 价值更加深远。对内分工精细化,对外竞争规模化,是企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些新形势都要求参与现代企业生产和竞争的管理者和工人不仅具备严格的契约信用约 束,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现代新经济竞争既是团队游戏,也是个人运动。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持,个人会失

败;没有 个人首创精神,团队就会失去活力。在这种形势下,“孤独的骑土”只会得到有限的机会,团队协作成为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尤其是对复杂高级的工作来讲,共 同的知识、支持和责任,才是个人成功的动力。团队协作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们的心境更加愉悦和融洽,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的学习与进步,加快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组织和成员间的心理契约,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使组织与个人和谐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方式。心理契约是组织和成员间文化认 同、情感沟通的心灵承诺,是基于共同愿景的认同。健康的心理契约,会使组织与个人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职工的潜在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积极为组织发展贡献 力量,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些企业只考虑组织的利益,对员工个人成长漠不关心,与员工的关系只建立在有形的经济契 约和制度契约之上,员工个人以体力和技术在有限范围内向企业换取物质利益,而对心理契约却没有用心把握,因此工人也就只满足于完成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那部分 工作。如果一个公司缺乏建立心理契约的文化氛围和道德基础,工人们就会在心理和感情乃至生存目标等方面与企业格格不入,也就永远没有主动工作的进取精神, 甚至与企业“毁约”、“跳槽”。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行为和成才目标。组织主动为个人设计前程,个人积极为组织献计献 策,就会形成高效率的环境与和谐的局面。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和权利尊严交给企业安排,是一种庄重的奉献代理权的行为,企业组织理应为他们用心地设计前程,实现他们

的预期愿望。能 提供与他们业绩对称的发展平台,才能使职工活出真正的生命意义来,从而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3 启发企业家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

文化自觉,是指企业家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目的的思考,是对企业经济工作中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运用文化规律和特点于管理之 中的理性自觉。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来源于企业家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企业文化在职工中的内化程度,决定于企业家文化 人格化的水平。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关键财产,企业家是这笔财产的核心,企业家的文化观、他们的位置、他们的存续时间、他们的生存环境,都决定着企业的成 败。

企业家的文化背景是公司文化形成的源泉之一。他会把自己在人生旅途中形成的价值意识,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引人新创建的公司之中,他的价值观和人生 哲学会成为公司价值观和经营发展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的个性和作风,企业家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决定着公司进化的水平、公司文化的类型和公司下层人员 的文化习惯。

4 企业家要深刻理解尊重人的意义,具备人本管理的高度自觉

企业职工大都希望经常有提出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这是保证生产率水平和生产质量不断提高的深层有效的方式。对大多数企业组织来讲,上下级之间 的冲突与紧张关系并不是来自于外部各类因素

的影响,而是来自于内部的权力分配,权责过于集中,使下一级人员将责任推诿于上级,上级则责备下级人员的能力和 水平。企业家要善于实施分权化管理,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冲突和紧张关系,减少乃至杜绝官僚制管理,实施扁平式管理体制,减少管理的层次,避免对下级管理的过 多干预,才能在上下级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引入创造性的管理方式,鼓励全体员工的成长和变革,才能人尽其才。企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生长点和落实途径。因此,先进企业文化,不但对调动企业员 工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对企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员工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社会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目的和价值的最终实现,促进全社会人的全面发 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承诺书下一篇:全新夏季婚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