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组织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采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方式,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提出了各种批判性反思。本文主要分析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归纳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基本主张,并简要说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第一篇:组织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礼仪教育的价值与组织策略

摘 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实施礼仪教育能让讲“礼”重“仪”得以传承,还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礼仪教育的组织策略从环境入手:物质环境应满眼皆礼仪。提示语标牌、文明小视频、礼仪星星榜等让文明围绕在幼儿身边;精神环境应满耳皆礼仪。在孩子的一日活动中时时说礼仪。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环境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的礼仪教育能有效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中成为受欢迎的人,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幼儿礼仪教育的价值

什么是文明礼仪呢?即:人与人社会交往时,把待人接物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幼儿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礼仪内容规范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通过幼儿亲身感知、实践、让礼仪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发展。礼仪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1 良好的礼仪有助于关系融洽

良好的礼仪行为能帮助幼儿获得同伴的认可与接纳,在群体中形成一个和谐、信任、友爱、团结、理解、互相关心的交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各种经验分享,能帮助幼儿从中汲取力量、勇气和智慧,使幼儿在碰到挫折、困难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幼儿在这种状态中彼此的关系变得更紧密、更融洽。

1.2 良好的礼仪有助于身心健康

良好的礼仪行为能帮助幼儿快速地找到同伴或互相欣赏的群体,在获得认可中得到了安全与温暖,从而能在活动中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良好的礼仪行为能让幼儿常常处在一种舒畅、快慰、奔放的精神状态中,容易形成自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幼儿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

2 幼儿礼仪教育内容的制定

礼仪教育内容的制定必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日常生活,并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生活礼仪、幼儿交往礼仪、幼儿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

3 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组织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幼儿的礼仪教育离不开温馨和谐的文明环境。因此,幼儿学习礼仪也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

3.1 物质环境——满眼皆礼仪

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在布置物质环境时可以“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且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

3.1.1 提示语标牌

在幼儿活动中要经过的草地、花坛、楼梯、过道、围墙、栅栏、游戏区域中,中放一些文明礼仪提示语标牌,时刻提醒幼儿使用规范的文明的语言。考虑到大部分幼儿认字不多的情况,讲明词义后把标牌放手让幼儿自己制作,图文并茂的提示语标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看得懂,成为幼儿园内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如:一纸一屑玷污风景,一言一行书写文明;善在心间,爱满人间;尊老携幼,和谐相处;我志愿、我快乐、我奉献、我成长;见面先微笑、眼神要专注、问候要响亮;鞠躬、握手是礼貌等。

3.1.2 文明小视频

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文明行为,拍成每周一星“我身边的‘礼仪’宝贝”系列文明视频,在幼儿晨检时滚动播出。让每个孩子都乐意参与学礼仪,做礼仪的活动,并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同时把各种礼仪儿歌、提示语标牌、礼仪故事做成视频利用各种平台QQ、家校路路通、微信等,向家长发送。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礼仪新风尚的“亲子礼仪秀”视频交流活动,把幼儿在家的文明礼仪也收集起来互相欣赏与交流。

3.1.3 礼仪星星榜

幼儿的各种礼仪都有不同的规范。“礼仪星星榜”把点心礼仪、进餐礼仪、上课礼仪、操作礼仪、升旗礼仪、购物礼仪、参观礼仪、乘车礼仪等礼仪小明星的行为规范动作拍成照片,制作成版块展览在走廊里。营造出一种人人学礼仪,人人秀礼仪的活动氛围,这些照片可以让幼儿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学起,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影响与熏陶,在感知与实践中获得并表达更多的礼仪文化。

通过提示语标牌、文明小视频、礼仪星星榜等让文明围绕在幼儿身边,在浓郁的礼仪氛围的渲染下,幼儿的礼仪就更到位了

3.2 精神环境——满耳皆礼仪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可接受性,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

3.2.1 一日渗透,强礼仪习惯。

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把礼仪养成教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随机进行。如:每天早上的来园活动,教师主动与幼儿、家长打招呼,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老师、同伴、父母打招呼,做到声音响亮,礼仪规范。

3.2.2 礼仪儿歌,渲礼仪氛围。

中国素以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启蒙儿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我们还自编了一些日常礼仪儿歌并配上简单的动作,利用饭前、午睡前和离园前的空闲时间和幼儿一起练习。《吃饭歌》小小勺儿(筷子)手中拿,一口饭来一口菜,安静吃饭心舒畅,残渣轻轻盘中放,营养饭菜吃光光,桌面地面亮堂堂。……通过礼仪儿歌的朗诵,幼儿的礼仪规范变得更标准了,还渲染了礼仪氛围。

3.2.3 礼仪活动,强礼仪行为。

礼仪活动可以是晨会、国旗下讲话、幼儿园网站、微信、游戏、辩论、模仿秀、小品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这些活动,鼓励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让幼儿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引发幼儿对文明礼仪的思考,进一步强化礼仪行为,体验礼仪行为带来的快乐。在这些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师还要通过新颖有趣的方法给予指导。如:趣味游戏法、行为辨析法、示范榜样法、情境表演法等,以此加深幼儿对礼仪的认识,进而将礼仪要求内化为自主自觉的行为。

总之,教师始终以幼儿的礼仪发展为出發点,以礼仪理念为依据,将礼仪言行浸润到各类活动为途径,不断优化礼仪环境和内容,从而促进幼儿在礼仪活动中全面、个性地发展。

作者简介

黄晓烨(1974-),女,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作者:黄晓烨

第二篇: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探析

摘要: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采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方式,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提出了各种批判性反思。本文主要分析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归纳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基本主张,并简要说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组织;管理理论;批判;范式

作者简介:杨亮(1987-),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3)

在探讨教育组织管理问题时,批判的立场和观点是一种重要的探讨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根据库恩的“范式观”,可以把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形成的并持续至今的各种教育组织管理的批判观点统称为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以下简称“批判范式”)。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教育组织管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组织管理”定义为“运用组织的权力,通过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和环境,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和过程”。[1]教育组织管理,指教育管理者通过运用组织的权力,协调教育组织内部人力、物力和环境,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2.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

范式是由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社会组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共有的信念和较为一致的研究模式。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指教育组织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在对教育组织管理活动中遭受的挫折和困境运用反思和批判的方法进行揭示和分析、力图实现教育组织管理观念和实践的变革时所共有的信念和所遵循的较为一致的研究模式。

二、批判范式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1.批判范式的思想基础

批判范式的主要思想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一些学者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武器,猛烈抨击教育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而建构起具有整合性和辩证色彩的批判范式。以哈贝马斯为首的继承者对批判范式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生活世界的观点以及“技术旨趣、实践旨趣和解放旨趣”三种人类旨趣的论述对教育管理的批判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

我国学者张新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批判范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在理论研究的任务方面,社会批判理论认为最主要的是否定,即否定一切既定的、事实性的东西,证实它们是不真实的,必须彻底破坏之。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实证主义将一切现存的东西当成“事实”加以接受,这实际上起到了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而解释主义虽然强调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但缺少否定性。二是在完成任务的工具上,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实现否定的主要手段是批判。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以它对科学、文化、合理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广泛深入的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上,社会批判理论认为,两者不仅不可分离,而且由于主客体双方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压抑,因而,主客体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除了相互认识和理解外,更关键的是要实现相互的改造,以求得相互的解放。[2]

2.批判范式的方法论

批判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人们实际遭受的挫折与困境,然后根据情境对其苦恼境遇进行分析,包括当事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分析阶段之后,需要对当事人进行一段教育(思想的批评),错误的理解被其他的理解所替代,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对象的真正利益。最后是设计一个改变原有情境的社会行动方案,并对行动结果进行评价。[3]批判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社会干预是研究的必要部分,而且社会变革的过程是受到特定政治指使的。伯来布鲁克抓住了批判研究方法的政治本质,他指出:批判研究“关注解放——从压迫和耻辱中获得社会阶级的解放,从阻止理性的理念中获得整个社会的人民的解放”。[4]批判研究的社会干预向度一般由两个变革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教育阶段,研究者要挑战参与者对其境况的理解,并揭示他们被压迫和处于不利境地的情境。适合于这一过程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人们熟悉的正式学校教育形式,而是一种对话。批判研究者或者试图怀疑研究对象所接受的某种意义、动机和价值观,或者研究对象已经感到是问题做出反应、反思和批判。

如果参与者接受了批判观点,并具有谋求变革的愿望,研究者和参与者就可以联手进行第二个过程,即社会行动的阶段,着手纠正处于不利境地的原有问题情境。批判研究不是理想主义的,因为它认识到,理解上的变化并不能改变物质境况,行动和观念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5]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批判研究的起点都是解决受压迫和生活条件差等问题时如何产生和延续的,有些批判研究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来解释贫困、异化和社会冲突的状况;有些批判研究主要是用哈贝马斯及法兰克福学派的观念来解释教育管理问题,他们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其对社会问题及社会变革的理论做出非物质性的解释。对那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多的批判理论家来说,经济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必要条件;而对于那些受哈贝马斯影响较多的人来说,要形成服务于普遍利益而不是特定利益的社会,关键是通过交往理性回归生活世界,以造就协调一致的社会形式。

三、批判范式的基本主张

批判范式所关注的内容涉及教育组织管理的诸多方面,试图通过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和解释主义的现象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构建一种反思的和批判的教育组织管理范式。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组织管理应当作为一门道德科学

批判范式认为,传统的教育管理研究常常忽视或排斥伦理问题。福斯特指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他说:“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作为一种对社区良好的追求……。”[6]可见,教育管理应当是一种批判的道德实践,致力于改革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因素。

批判范式认为,学校的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改革也不是某个个体的行为,而应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人平等广泛参与的共同事业。在他们看来,教育管理者应是价值观的代表,既是价值观的创造者,又是价值观的主人,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就是提出批判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只是对社会规范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而且更关注人间正义、道义、平等和公正,以促进真正民主的实现。福斯特指出,学校管理人员要提出批判的价值观,就要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假定,正视和处理各种道德两难问题。[7]

2.打破主流教育管理观念,实现教育管理实践的变革

批判范式认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任务是质疑并挑战主流的管理观念,反思和批判实证主义和强调价值中立的教育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主流教育管理观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主题之上的,它摒弃管理的情感和价值维度,把经验主义作为获取真理和事实的唯一源泉。百余年来,教育组织管理理论对这种主流教育管理观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偏爱。实证主义和技术理性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石。福斯特指出,这种理论将“大量的人类事务从真理王国中排除了出去。价值、伦理和道德成为了一个简单的断言和偏爱。……它不容许对人类价值问题作任何详尽的探究,宣称关注这些问题从科学上看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合逻辑的。”[8]

批判范式为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构想现实的方式,以及通过个体的相应行为而推动社会变革的途径。批判范式倡导批判和反思,根本宗旨是使人们被习惯束缚得太深的心灵真正放飞。它尝试把技术旨趣、实践旨趣和解放旨趣整合起来,以设想一种新的教育组织管理理论范式,但“批判理论并不刻意追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而更看重人们为此付出的精力和代价。批判理论并未提供任何特定问题的现存处方,而只是表明,思想观念本身才是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批判理论并不提供现存的公式,而只想通过反思各种思想来捕捉发生变革的各种线索。”[9]

3.教育组织管理理论是由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个向度构成的一个整体

批判范式认为,传统的单向度的教育管理理论亟待改变,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具有三层目的:发展基于经验的、非实证主义的组织管理研究;进行意义的解释;以及对那种生活在社会结构之中的个体授权或者不授权的可能影响进行评估。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批判理论所说的经验兴趣、诠释兴趣和解放兴趣。”[10]

福斯特指出,组织管理研究迫切需要建构一种新的三层面模式。层面之一是,通过描述可感知的现实以及经济的和政治的结构,对组织管理展开经验研究。层面之二是,理解个体的建构以及对现实的解释。社会现实是共同创造出来的,要发现事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必须探究和理解。层面之三是,仅有描述和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突出批判性反思。福斯特主张,应把对组织管理的描述与解释,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审视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因为,只有批判性审视,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局观点和一种并非简单地观察现实处境的目的意识。[11]

4.重视将教育管理问题置于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分析

批判范式认为,主流教育管理科学,对文化、政治、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不够。如教育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企图将理论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等背景剥离开来而制造一种超时空的规律,这种做法毫无根据,因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组织和社会之中的,组织管理理论必须回答人与组织管理、社会是怎样互动的这一重大问题。福斯特认为,“这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永远不受质疑,那么,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就将永远维持老套而难得更新,这势必使我们的教育和学校管理陷入信任危机。”[12]因此,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则将管理实践与相应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批判范式对学校文化作了严肃的思考,坚持学校管理要建设民主的学校文化。该理论认为,在20世纪末,学校管理的支配观念仍然是市场竞争和新管理主义,而不是学校民主化的提升。学校教育中也没有事实上的组织民主,学校管理人员处于领导层,等级制度(科层制)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因此,批判理论主张,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反思自己在学校中增进民主价值观和民主实践方面的角色,把民主及其诸如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作为学校组织管理的基础,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为实现民主的学校文化而斗争。[13]

5.重视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

批判范式主张对学校组织管理活动进行根本改造。批判理论认为,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会引起学生和教师等人员的参与和批判,并激发出不同的观点,这使他们的异议将不再被忽视和压制,有利于实现民主化的学校组织管理。

在批评理论家们看来,当代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对本真的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这个本真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组织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管理科学不是教育管理科学论所主张的那种泛泛而论的“共相”式科学,而是真正的“教育”管理科学,那就势必关注本真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校管理中,哪些人获得了成功?哪些人却被拒之于成功的大门之外?学校组织管理活动中,学校是怎样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再生产的?社会及其文化是怎样通过学校教育而再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下层阶级的子女容易成为下层阶级儿童的父母?为什么学校无法冲破阶级再生产的循环呢?[14]批判范式认为,以上问题在学校重建中应居于中心地位。

四、批判范式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批判范式形成以来,吸引着许多研究者参与其中。但批判范式仍是一个松散的研究共同体,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它提出了改革教育管理实践的承诺,但对批判研究项目的评论表明,许多批判研究的项目缺乏社会行动,批判研究者没有兑现把批判研究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承诺。虽然批判范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但作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个新框架,它在试图整合以往的各种组织理论方面,提供了有益的见解,也作出了可贵的创造性探索,为教育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为教育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创造了条件

教育组织管理研究通常易受到实证兴趣、技术兴趣的指引,研究者津津乐道于“做了什么”、“怎么做”这类问题,而对“为何做”、“不做又如何”一类的问题关注过少。教育组织管理研究原本是为组织中的人服务的,现在却限制了人的发展,成为规限人的尺度,人成为组织管理理论利用的工具和改造的对象。鉴于此,批判范式提出,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质疑、反思、批判,在于帮助人们从日常之见、烦琐事务、规章条例、职业习惯等束缚中解放出来。批判范式对于受常识、习惯桎梏太深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解放意义。

2.激发了研究者反思组织管理理论学科性质的兴趣,增进了研究者对组织理论与管理科学本质的认识

我国学者通常将管理学定位于科学中的应用研究。人们将管理学建成一门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愿望极其强烈,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愿望更多地只是停留在信奉层面,而没有从行为上真正着手构建。而批判范式断言组织管理理论是“道德科学”,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思考组织理论与管理科学的学科性质,使我们无论愿意与否都得冷静面对组织理论与管理科学到底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抑或是人文科学、价值科学这类最基本的问题。

3.促使研究者从宏观的角度去关注、回答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这一社会改革大背景下,教育组织应确立什么立场,采取什么措施,这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今,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在恢复、重建和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教育管理研究热衷于赶时髦、抓热点、跟政策,做表面文章,避重就轻,回避探讨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实质性问题。比如,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像公正问题,教育管理者的不道德问题,由于县乡权力运作体制的变化所引发的教育管理矛盾等问题,难以提上议事日程。批判范式由于特别重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审视组织与管理问题,强调从阶级利益、权力冲突的视野诊断组织与管理的病理,这种研究旨趣将为改变长期以来已见怪不怪的“赞歌式”研究,带来希望。

4.全面反思和批判了市场中心取向的组织理论

在社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组织应确立什么立场,采取什么措施,这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今,理论研究中有一个并未完全明言的假设,严重地影响乃至误导了学校组织及其教育工作,这就是社会在变,教育和学校就要随着社会变。国家政策稍有风吹草动,教育和学校就闻风而动,这可能就是该假设支配、控制功能的最好展示。而批判范式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思考学校这种教育组织与工厂、市场组织有何不同?教育组织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是什么?教育对社会的改造和超越价值将置于何处?在我们被市场化弄得疲惫不堪时,批判范式能使我们清新正气,并再次满怀激情地思考何谓学校、何谓教育这类似乎是“小儿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06.

[2]张新平.美英教育管理理论的三种范式[J].教育研究,2000,(2):67-68.

[3][13]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1,56.

[14]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27.

[4]Braybrooke,D.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Z].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7:68.

[5]Fay,B.Critical Social Science:Liberation and its Limits[Z].Cambridge:Polity.NJ:Prentice-Hall,1987:24-26,39-40.

[6][9][10][11][12]Foster,W.Paradigms and Promises: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Buffalo.NY:Prometheus,1986:35,26,66,30,10-11.

[7]Foster,W.Toward a Cr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In T.J.Sergiovanni&J.E.Corbally(Eds.),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C].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4:259.

[8]Foster,W.Toward a Critical Practice of Leadership[A].In John Smith(E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C].Philadelphia:Falmer Press,1989.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杨亮

第三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求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我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地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主要由教师发起提问。创造性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的。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让孩子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孩子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孩子们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我听着很美。”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精品,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极其有利。

作者:张海霞

上一篇:政治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少儿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