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服务管理平台

2022-12-18

第一篇:基层党建服务管理平台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十一五”以来,市中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建设全市民生殷实首善之区,把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星级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全市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和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开展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形成了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就业服务为重点,以“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失地群众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十一五”以来基层平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平台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

“十一五”以来,全区各镇、街道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以上专职劳动保障管理员,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每个村确定一名村委成员负责劳动保障联系工作,全区57个社区226个村中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共计283人。全区57个社区已全部建成“一厅式”社区服务中心,并将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纳入服务中心,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并投入正常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大,功能齐全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十一五”

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2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90人,困难群体就业174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9人。自主创业9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7年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区有4个社区被列为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示范社区,其中,越河街道古路沟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和谐社区”。2010年南苑街道新园社区、越河街道武胜桥社区又被评为全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在近年来的的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中,我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中列为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加大责任落实力度。主要做法:一是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了居村集体资产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居村集体经济优先吸纳居村劳动力就业。制定了失地群众就业援助计划,建立就业培训基金,加大了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和困难群众帮扶就业的政策帮扶力度。做到重点倾斜支持,确保就业资金特别是用于基层平台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为社区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持。近年来,投入到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二是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全力推进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按照基层平台建设机构、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工作“六落实”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基层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由区人社、民政、

财政与各镇、街道积极协调配合,充分开发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工作中重点抓了服务平台的“三化”建设:即台账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职能标准化。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掌握各自所辖区域内居民就失业状况,有序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实施就业帮扶。各基层平台根据所担负的任务,重点搞好包括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困难群体申报帮扶、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提供就业信息等在内的各项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各社区广泛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四是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我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在发展服务业和商贸业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坚持把挖掘就业潜力、开发就业岗位作为促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按照“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就是一个目标。即全力实现充分就业,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工作。“二”就是两个优先。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优先安置失地群众。“三”就是三个围绕。一是围绕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二是围绕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增加社区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不定期举办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群体专场招聘洽谈会,推动、引导城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就业工作。 三是围绕城中村改造谋划社区就业岗位。抓住我区城中村改造的机遇,鼓励居村发展

楼宇经济,为困难群众、下岗人员、失地群众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经营部分店铺或租赁一些摊位,在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中预留部分岗位安置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四”就是四个结合,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开发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结合辖区单位剥离部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老年人服务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岗位;结合社区公共管理的需要,开发社区管理公益性岗位。形成社区就业新模式,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有效地推动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基层平台建设中,一些制约工作深入开展的矛盾和问题日趋突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欠缺。首先,在实际工作中需安置和帮扶的城镇失业人员大部分来源于城区市直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原有职工都居住于我区各街道所属的社区居委,企业破产后失业人员的安置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势必会导致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目前我们正积极按照上级制定的就业帮扶政策对城区零就业家庭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有针对性地就业帮扶。但由于我区财政资金紧张,对于就业再就业扶持金和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其次,

上级下拨基层平台建设资金缺乏统筹规划。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系统内各部门为满足自身工作需要,分别向基层平台下拨专项建设资金,但这些专项资金都具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且各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使用范围项目重复,从而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用到基层平台建设最需要的方面,存在资金重复投资,利用率低的现象。二是平台建设场地困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在平台建设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区,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场地建设成本过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还不够高,条件还不够完善,各村社区普遍存在工作场所没有安排,有牌子没房子,有机构没队伍的情况。三是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我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从管理体制上分为两类:一是区级就业管理机构包括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行政编制归区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二是各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分别归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统一,造成工作开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的发生。

三、基层平台建设下步打算

近期,省厅下发了《关于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讨论稿)》。结合我区基层平台建设工作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健全机

构。重点加强镇、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解决 镇、村基层平台滞后问题,平衡城乡发展;二是理顺工作管理体制,工作协调统一。不断完善充实工作职能,以人才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为重点,将其全部纳入服务管理范围。规范简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为群众服务;三是充实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队伍,继续通过公益性岗位等渠道面向社会聘用。同时对其加强业务培训,熟知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二0一一年五月一日

第二篇:基层人社中心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莱芜市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莱芜市坚持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托,按照《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重点在机构规范、设施完善、队伍建设、职能强化四个方面下功夫,全面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了效能提升和作用发挥,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下移和服务延伸,为城乡劳动者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一)夯实基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我市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不断完善对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指导各区、各镇(街道)、行政村完善制度、 。

老保险办理、劳动争议调解等适合基层服务的内容下移,进一步细化了基层公共服务的内容,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二是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为规范、约束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端正服务态度,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承诺服务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并利用公开栏、电子屏、宣传页等,公开服务职责、服务标准、办事程序、办结时限等,促进了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具体工作中,统一制定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职责》、《工作业务流程》等一系列制度,统一印制《求职人员登记薄》、《社会保险缴费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登记薄》等薄册,规范了基础性工作。三是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在坚持定期市场集中招聘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主题活动,为各类群体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促进了各类群体就业。扎实做好居民养老保险等工作,面向城乡居民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调动了居民参保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参保登记和缴费工作,确保及时享受待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对辖区内劳动争议案件由乡镇(街道)先行进行调解,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提升效能,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按照 “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网、信息共享”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统一规划要求,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互联,形成了以市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平台为基点,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为乡镇(街道)机构统一配备了微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建设所需资金市、区各承担一半。把“劳动99三版”信息管理软件和研究开发的新型农保应用软件安装到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就失业登记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等功能模块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手段、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提升能力,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队伍建设。一是严把人员选聘关。在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选聘中,突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选拔,真正选拔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全市先后选配23名大学生到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工作,大大提高了基层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注重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负责人确需变动工作的,应事先征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意见。在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的选聘上,选择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熟悉本村情况、具备一定能力并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二是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组织各区、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政策法规培训,各区、各乡镇组织开展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培训,突出操作实务和工作技能培训。近年来,先后集中进行了《社会保险法》的培训,并邀请省厅领导和有关专家对各区、乡镇及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全面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使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第三篇:XX镇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

工作方案

根据《XX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工作方案》(XX发电[XXXX]XX号)和《基层工作任务清单》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 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规范运作、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机构人员统

一、场所标识统

一、流程内容统

一、信息系统统

一、经费保障统一”等“五个统一”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场所、设备、人员、经费等资源,将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镇、村综合平台集中办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立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政、人口党建等于一体的镇、村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便利化、统一化、网络化。

我镇基层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区委的统一要求,达到“有机构、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系统、有经费”,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率达到80%以上,网上申报办理率达到70%以上,全流程网上办理率达30%以上。

二、 平台建设

(一) 建设要求

1.机构设置。我镇公共服务中心由分管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任主任,按照镇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科学合理制定工作岗位,整合优化“七站八所”的工作人员,充实镇级公共服务中心队伍。村公共服务站站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并整合现有的计生专干加入村管理服务队伍。

2.牌子设置。我镇村两级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按统一格式设置牌子,格式分别为“XX市XX区XX镇公共服务中心”、“XX镇XX村公共服务站”。

3.办公用房。镇和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办公面积要基本满足进驻服务单位集中办公的要求。我镇公共服务中心的办公位于镇行政办公楼一楼。

4.设备购置。各村公共服务站应配备专用电脑、打复印一体机等设备;我镇在原有基础上按窗口设置需要相应增加设备。需配置的设备由镇、村按规定规格和程序自行购置。

5.人员配置。各村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设置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1人要熟悉电脑操作技术,热爱本职工作。村级工作人员除现场办公外,还需兼任村代办员,负责代理村民到镇公共服务中心办理有关事项,并将已办结手续带回交还给村,再由村发至申办村民手中。镇根据实际设置1-2名代办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富余人员中调剂解决,负责将各村代办员送达的村民办事资料在镇公共服务中心办理后送区相应部门处理,并将办结手续资料转送至所在村代办员。

(二)建设功能

2 1.“现场受理、办结、出证”功能:对于资料齐全,在职权范围内可现场受理、办结、出证的,要求现场受理、办结、出证。村公共服务站推行网上办事。各村应接入镇、区网上办事系统,参照便民服务中心模式,按照统一流程进行管理监督。

2.“全程代办”功能:村公共服务站按要求配备代办员。对于不能现场办理且不需要申请人在场的事项,申请人委托代办员全程代办;需要申请人在场的事项,由代办员带申请人协同办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代办员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3.“网上代申办”功能:村公共服务站设置“网上办事终端”,由工作人员协助群众通过“网上办事终端”完成自助办事。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

为有效地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有序推进,特成立XX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负责镇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XX(镇长)

副组长:XX(镇委副书记)、XX(副镇长)、XX(副镇长) 成 员:XX(纪委)、XX(组织)、XX(文秘股)、XX(宣传)、XX(党委委员)、XX(维稳办)、XX(计生办)

领导小组下设镇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镇政府大楼一楼,由镇副镇长XX同志任主任,XX、XX任副主任,具体成员组成为:

XXXXXXXXXX

3 公共平台建设由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领导、部门要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镇村公共服务中心工作面上诸多工作顺利实施。

(二) 明晰权责、统一规范公共服务内容和项目 一是按照权责统

一、便民利民的要求,在划定政府服务、村民自治、市场服务三方面职能界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职责和权限划分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权责,编列服务清单,明晰职责。二是梳理面向群众提供服务事项。在理清服务项目清单的基础上,统一编印《综合服务工作指南》,详解工作职能及业务办理权限、办理业务要求等事项,力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优化整合,统一服务平台信息网络系统

按照连接畅通、简便高效、信息安全、运行稳定的工作要求,在整合原有镇村两级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集“服务、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

(四) 严格规范,建立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按照“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联网同步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一是建立标准化的镇、村两级外部办事流程。根据职责和权限,对每一项业务均制定标准化的办事流程图,明确每一业务需提供的材料、办理要求、办理时限;二是建立标准化的办事内控规程。对应每一事项制定一个内部运行控制图,一般包括申请和受理、

4 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五个环节,对于逾期没有办结的业务,要设立提醒机制,督促业务部门加快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四、 工作步骤

(一) 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1月-3月)

一月底前制订镇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具体工作方案。三月底前召开全镇动员大会,部署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工作,指导各村成立公共平台服务站,上报服务站联系人和各村代办员。

(二) 建设运行阶段(2016年4月-10月)

1、七月底前,按照上级的要求,场所人员落实到位,并挂牌运行。

2、八月底前,配合上级,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在“线上服务大厅”与“线下服务中心”的无缝连接,实现网上办事功能。

3、九月底前,建立标准化的镇、村外部办事流程和标准化的办事内控规程。

4、十月底前,完善镇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并全力推进村级公共平台服务站建设,确保如期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

(三)迎检阶段(10月上旬)

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各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包干督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查漏补缺,迎接省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的督查。

五、工作要求

(一) 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5 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是我镇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工作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村要切实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落实制订政府主抓、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督问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村一定要从讲政治、讲民生的大局出发,认识开展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资源整合、集约建设”的要求,指定专职干部负责建设管理日常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二) 落实经费,保障运作

各村(社区)要落实保障公共服务中心运作经费,克服畏难情绪,多方筹集资金,狠抓实干,确保公共服务站如期顺利运行,发挥作用。区镇已建立考核评议制度,实行以奖代补,对经考核合格的村(社区)进行2万元奖励补助。

(三) 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镇党委、政府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各村要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建设,决不能敷衍了事。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不合格或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各村应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确保平台建设顺利建成,畅通运作。

第四篇:社保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汇报材料

社保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市局的通知要求,现将市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体情况 多年来,我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通过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建设,使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真正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全市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更好地适应了我市城乡统筹就

业的要求。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市现设12个镇、10处街道办事处,辖属826个行政村、125个社区,总人口67万。

镇、街机构、人员及经费情况。各镇、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人员现有编制一般为5-7人,全市共125人,经费来源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 社区人员情况。全市各社区都聘用了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总人数987人,主要由村委会会计兼任,熟悉村里情况,便于开展各项工作。根据我市规定,劳动保障协理员每人每年由市财政补助500元岗位补贴。崖头、石岛27处城区非农社区,其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 办公场地和服务设施

1、下半年,部分镇、街道按实施意见,进一步对办公场所进行扩建改造,并设立了服务大厅及专用的档案室,每个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办公场所面积大约在120—350平方米,全市总计

3571平方米。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全部配备了微机、复印打印一体机、传真机、电子显示屏、社保卡读卡器等办公设备,并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主要职责、服务项目等规章制度,规范化地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同时,按照省、市通知要求,统一更新制作了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刊板,并挂牌上墙。

2、崖头、石岛27处非农社区设立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相对较好,设施设备也比较齐全。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一般在村委会办公,办公场所平均面积约50平方米。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心社区,优先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方便基层群众办理相关业务。

二、开展基层平台建设的经验做法

1、政策上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始终高度重视,明确制定了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和开展劳动就业工作的目标要求,并纳

入了对各镇的目标考核。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正式聘用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订印发了《镇劳动保障专项工作考核办法》,对正式聘用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根据考核情况落实岗位补贴,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省、市通知要求,市人社局、发改局、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成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进一步对全市基层平台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经过各级督导建设,目前市各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已基本达到省级考核标准的要求。市财政将镇、街道基层平台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共安排专项资金260万元。全市共为986名村级劳动保障

协理员落实岗位补贴万元。同时,落实农保奖励政策,按不低于当年收缴额1%的标准提取财政奖励资金,用于弥补基层工作人员的交通、通讯等费用,这些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一是加强岗位培训。为切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促进基层平台规范运作,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作职能,近年来,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5万元,组织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了省、市各类专业化职业资格培训。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了国家级协理员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经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市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书》。目前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持证率达到100%。二是优化人员结构。为进一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近年来,全市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工作人员队

伍中。目前镇的工作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人员总数的90%以上。

3、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政策。积极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政策,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连续两年投入资金600多万元,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为22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350处重点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购置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电脑、身份证识别仪等先进的办公设备。此外,对人口多、业务量大的镇、街道实施重点打造,在办公场所增设大型led显示屏,触摸屏等,用于发布就业信息和宣传就业政策。目前,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27处非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统一使用劳动99三版信息软件,既可以对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失业登记,开展技能培训、办理新农保等服务,也可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受资金、场地制约,缺少一处建筑

面积4000㎡以上的市级综合服务中心。 二是大部分镇一级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受镇领导,往往身兼数职,难以专职从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制约了工作及时开展。

三是目前部分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劳动99三版”新软件缺乏有效的培训,软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工作安排

1、加强基层平台体系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威人社发[]67号、[]28号两个文件,指导全市各镇、社区进一步完善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至底,我市将全面建成覆盖所有街道和城乡社区的基层平台网络。实现机构名称统一化、人员队伍专业化、工作经费保障化、设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服务规范化、服务手段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城乡居民和单位、职工就近享受便捷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2、提高基层平台管理服务水平。统一制定印发基层平台管理制度、服务规范、

办事流程等,编印公共就业服务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基层协理员培训,使全市所有基层平台全部能够使用劳动99系统三版软件;推进就业、人才服务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平台管理服务水平。

3、组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市级充分就业和谐社区评选活动,组织参加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选,推动全市基层平台加快建设。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山东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业务规范

为统一规范全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基层就业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根据《山东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鲁人社发〔2010〕46号)、《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人社发〔2011〕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2〕59号)、《关于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发〔2011〕19号)、《关于开展2011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1〕114号文件)以及《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鲁人社发〔2011〕38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开展情况,制定本业务规范。

一、基本原则

全省基层就业平台工作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稳定为根本目标,以人本服务为核心,把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任务,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辐射带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要求,完善基层就业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职能

(一)街道、乡镇平台职能:

承担的基础工作:政策信息、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发布工作,审核上报就业、失业登记资料,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发管理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审核上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资料,组织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动态管理工作,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审核上报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情况,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等。

有条件的平台可承担的工作: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档案代管工作。

协助开展的工作: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二)社区、行政村(农村社区)平台职能:

承担的基础工作:政策信息、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发布工作,受理就业、失业登记的申请和初审,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服务;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组织推荐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核对上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资料,组织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动态管理工作,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调查上报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情况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有条件的平台可承担的工作: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档案代管工作。

协助开展的工作: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服务规范

(一)服务设施

科学合理,以方便服务对象为原则,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确保可扩展性。统一的标示,整齐归一,便于群众识别。统一服务柜台高度和宽度,统一制服、服务流程、管理制度、统一服务设施。杜绝柜台上用玻璃墙分隔服务对象,要求设置休息座椅。

(二)设备配置

1、基础设备配置: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服务器、网络)、办公设备、档案存放设备等基础设备;电子叫号等候设备,电子触摸屏信息查询设备、电子滚动屏幕信息发布设备及相应支持设备。服务

制度、服务工作内容、平台网络分布图、工作标准、公开承诺、文明用语等规章制度,做到公示上墙。

2、信息系统配置:接入全省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全省信息数据库及网络服务平台。具备支持求职登记、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功能。符合安全要求的系统和数据备份制度、系统安全认证体系、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做到可识别、可检索、可追溯、可共享。

3、工具与资料配置:印制主要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场所内服务区域和窗口位置示意图等宣传资料。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配套的设施、工具、职业信息服务产品及相关技术资料。

(三)服务功能设置。就失业登记、就业援助、职业介绍、信息发布、信访接待、工作管理(窗口)。

(四)工作人员

1、数量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配备应与服务对象数量相适应,确保服务提供能力满足服务对象需求。

2、素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应具备满足服务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达到与岗位职责相应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背景要求。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岗位,还应具备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各类劳动保障协理员人数不少于工作人员的50%,职业指导师人数不少于工作人员的20%。建立工作绩效与奖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3、建立岗位职责制度。根据平台的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每年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具体岗位,切实做到平台工作人员分工合理、任务饱满、职责明确、便于考核。建立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服务行为规范等方面作详细、明确的规定。

4、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从"德、勤、绩、效"四个方面设置具体考核标准。其中,"德"主要是反映职业道德水平和遵守服务准则情况;"勤"主要反映出勤和走访服务对象情况;"绩"主要反映完成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情况;"效"主要反映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工作、合理化建议等情况。以上四个方面分别占总评分的20%、20%、40%和20%,年终进行考评,评定结果可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应予辞退。评分可通过服务对象评价、员工相互评价和领导评价综合评定。

(五)服务制度

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功能,规范服务制度,强化队伍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

1、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重点完善以下三项制度:一是就失业人员登记制度。完善城镇就失业登记办法,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人员的就失业登记制度。二是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对失业人员实行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并提供一次免费技能培训机会,切实落实公益性就业服务免费制度。各级政府要将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列入财政预算,按规定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免费就业服务的经费补贴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形成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2、建立社会监督投诉处理制度。建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的行业规范,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项目和标准,公布举报电话,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对群众的意见和投诉,应做到当日先有回音,并提出处理或整改时限,按时限告知或公布处理结果,对工作人员的个人投诉,要责令限时改正。对每年被投诉并查实3次以上,情节严重的工作人员当年考核应评为"不称职"。定期征求意见,每季度发放一次问卷凋查,召开一次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改进服务工作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不断改进工作。

四、服务管理与监督指导

(一)基层就业平台培训指导

对基层就业平台日常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指导,内容包括各项基础服务制度的建立、各相关系统的适用与操作、各项工作台账的设立。

1、建立服务规范。基层就业平台应建立和实施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制定与本组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制度,并形成规范性文件,使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包括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业务培训、信息报送、就业动态管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就业困难群体跟踪服务制度等。

2、公开服务流程:基层就业平台应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并公开服务流程,明确各个服务阶段间不同部门的接口,描述各个阶段的服务行为,包括工作步骤、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等。

3、日常工作规范操作。

一是系统使用操作。基层就业平台要正确操作各相关信息系统。

二是台账管理。根据工作职责建立各类工作台账,纪律规范、完整,动态更新,定期备案。

4、履行服务承诺:基层就业平台应在醒目位置公开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严格将各项承诺逐一落到实处。

5、监督考核。按照以上内容各级基层就业平台每季度开展业务自查,业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各级基层就业平台进行督查考核。

(二)人员队伍管理和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日常业务培训。包括从业资格证类培训,以经济日常业务培训和指导等,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交流和和讨论,对基层就业平台人员目标完成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群众满意度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作为评比依据或对工作人员调整依据。

1、培训策划。人员培训前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合理确定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参加人员等,确保策划方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培训准备。严格按照培训方案的要求和步骤履行职责,确保培训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参加培训人员的兴趣。

3、开展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各级基层就业平台工作人员参加,包括全国各项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全国职业信息分析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全国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考试。

4、评估与反馈。培训结束后,针对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培训质量与效果、会务人员服务质量、教师授课质量等进行评估。

5、资料归档。在培训结束5个工作日内,将平台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教材与音像资料归档。

五、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

(一)组织领导

1、社区居委会建立创建领导小组,出台专门文件、办公室悬挂,将就业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社区对创建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措施、有目标,有领导专门分管。

2、重视社区就业工作经费投入,多渠道、多措施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有资金投入,人员经费有保障,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联通等有投入。

3、连续三年以上保持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有长期就业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实行目标考核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综合服务

1、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台帐,形成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并有文件,再就业率不低于85%,定期走访就业困难群体并有走访记录。"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并有详细记录。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就业率不低于90%。

2、积极开展再就业伙伴计划,组织社区内党员干部带头担当就业促进志愿者,与就业困难人员结成"再就业伙伴"。建立社区党员台帐,党员干部与困难对象结成再就业伙伴,签订结伴责任书,

结伴率达到80%以上。

3、鼓励开发社区"三保"、"三托"、"三项服务"、"三大管理"等就业岗位,帮助本社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建立社区岗位开发台帐,建有"三保"、"三托、"三项服务"设施。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体,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的环境宽松。出台鼓励社区服务实体发展政策,建立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台帐,落实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的就业扶持政策,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5、每季进行一次就业法律法规、维权和政策的宣传,全年不少于4次。通过集中宣传、定期现场咨询、现场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做到规章制度、办事程序、服务项目、落实政策公开透明。

6、建立辖区失业人员培训台帐,组织辖区内有培训要求的失业人员和其他求职人员全部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70%。

7、符合条件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辖区内没有因就业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事件,群众满意度高。

(三)基础工作

1、建立完善服务场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积极组织参加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建立培训制度,组织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和服务规范,实行制度管理。

2、加强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配齐微机,配备打印机和传真机,配备宽带互联网实时联网,与县(市、区)信息联通。

3、实行社区信息动态管理,建立起完备的劳动保障数据库。建立统计报表制度,按时、准确上报有关报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档案资料齐备。

(四)基础管理

1、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包括岗位职责、办事公开、服务承诺、行为规范、财务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考核、协管员管理、工作例会、学习制度等;

2、工作人员能够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工作规范有序。

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工作地点方便社区居民,有明显标识。

2、办公场所使用布局合理,设施便利;

3、常用办公设施齐全,其中拥有可正常使用微机按编制人数人均不少于0.5台;

4、主要工作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及制度简洁明确,在明显位置公示;

5、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文档资料整齐、规范、安全;

6、设有咨询电话、固定的政策宣传栏、信息公布栏、免费宣传材料;

7、与市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险网络连接,并确保畅通;

8、有文明用语标示牌。

(五)职工队伍建设

1、按编制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并按规定指标聘用社区协管员;

2、建立政策、业务学习日制度,每月不少于1个工作日的学习,并做好记录;

3、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劳动保障政策,业务熟练;

4、党、团、工会组织健全,并积极开展工作。

服务态度服务质量

1、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上岗应佩戴工作证;

2、服务态度主动热情、语言文明、办事高效、实行首问责任制;

3、工作实行AB角制,在规定时间内保证业务随到随办;

4、对服务对象提供免费使用的表格、纸、笔等用品;

5、设有投诉电话、意见箱,方便服务对象监督投诉。

(六)工作业绩

1、公益性岗位开发、"4045"人员就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责任目标;

2、岗位信息栏每天要保持3个以上有效岗位信息;

3、建立完善特困失业人员管理、岗位开发、过渡性就业、失业军嫂安置等台帐,信息全面、准确、清晰,能反映动态变化;

4、按规定时间审核、发放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失业保险待遇和自谋职业人员扶持金,做到不漏发、误发;

5、按规定接收、提取失业人员档案、严格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转移失业人员档案;

6、按规定进行失业登记、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工作,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七)工作要求

1、制定方案。详细制定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方案、具体措施。明确各种具体指标和分配方案。

2、加强宣传。制定统一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工作流程、内外部监督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统一制定标牌悬挂于办公场所的墙壁上,营造内部充分就业创建氛围。至少每季度举行一次充分就业文化和政策宣传会,想用工单位和劳动力发放各种政策和宣传材料;组织辖区内用工单位和职工惊醒用工方面的几种职业指导,营造辖区共促就业的充分就业文化氛围。

3、自评申报。市级及以上认定的就业社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对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建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凡自评达到创建标准要求的,填写《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推荐表》向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报。

5、初审推荐。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后,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推荐给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评估。

6、评估公示。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各县(市、区)推荐的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候选名单,并在候选社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后无异议的上报省厅。

上一篇:基层党建工作培训心得下一篇:基层党建工作计划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