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工作面临的困难

2022-08-10

第一篇:工会工作面临的困难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层统计工的重点,基层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专业水干不高,基础不牢,网络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基层统计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基层统计调查结果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切实改进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市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镇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岗位,企业统计会计兼职,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正在改革推行的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网上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外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 、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二篇:浅淡县级党史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党史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党要管党的一项具体内容。胡锦涛、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做好党史工作,是关系到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工作,这充分肯定了党史部门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最基层的党史工作部门,县级党史是整个党史工作的基础,正确剖析县级党史工作存在的问题,正视面对的困难,积极探索推进县级党史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进一步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服务地方的特定作用,全面推进本县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县级党史工作现状

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党组织对党史工作高度重视,在人员、资金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倾斜,作为县级党史工作部门,也深深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能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完善自我,创新思路,从党史部门“清贫、无钱、无权,不吃香、不热门”的社会观念中解脱出来,坚持“讲政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党史工作的政治性,牢固树立“党 1

史工作无小事”和“论从史出”的理念,把党史工作与本县工作大局结合起来,在做好地方党史、组织史、大事记等一系列史书编撰出版的同时,自觉地将党史工作融入到全县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去,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有效地改变了党史部门“干事难,难干事,有人看不起,有人看不见”的被动工作局面,为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决策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论、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党史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

一是认识不足,观念不新。无论是社会还是党史工作者自身,在思想认识上,大多数理解不透“党史工作是党的生命线”的这一定论。在党史工作自身的发展上,大胆、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完全摆脱“党史部门喝茶看报,无事干、可有可无”的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没有从过去的单纯的写史、修史转变为贴近现实,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路上来,参与“中心”,同县直各部门协同作战,服务全县经济的意识不强。

二是人员偏少,经费紧缺。作为县级党史部门,一般人员编制就是3-4人,列入财政预算的办公经费月平均1200左右,扣除平时的办公经费、水电费、通讯费等日常支出,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数县一级的党史部门的工作,停留在“闭门修史”的过程中,对于地方文史资料的收集、革命遗 2

址及文物的保护与挖掘等各项工作都处在弱势状态,专题研究、编辑党史专著所需资金远远不够。

三是办公设施不全。近年来,县级党史部门的办公条件,在地方党委的重视下,相对有所改善,各地都配置了电脑,安装了宽带,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但是,专用文史资料柜缺少,导致库存资料少,大多数资料的查询,还得经过地方档案等部门,给工作上带来诸多不便,工作效率降低。

四是宣传教育渠道不畅,信息化建设滞后。党史的宣传教育,也就是党史研究成果的转换过程,是实现“以史育人”的重要途径。作为县级党史部门,宣传教育工作大多还停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上,党史知识下基层、进学校次数少,组织党史展览、播放专题片等方面欠缺。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自己的网站,与中央、省、市及其他各县无法实现信息互联,信息采集渠道不畅,党史资源利用率低。

五是机制不健全。近几年,为加强党史工作,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人员培训、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今年年初,省党史部门组织召开了全省党史工作座谈会,会上各市、县部门负责人就本地党史工作存在的问题都作了简单的发言,大家普遍认为,中央、省、市、县各级组织近几年确确实实重视地方党史工作,但是对于中央明文规定的具体的指标,各地不同程度还是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对于中央“将党史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年终考核工作中一并考核”的规定的落实,仍浮于表面,

没有走出“传达、学习、传达”的老套路,监督机制不完善,措施不到位。

二、建议及对策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县级党史部门,在正视自身的处境的同时,应该具有坦荡的胸怀,不怨天尤人,戒骄戒躁,珍惜自己的岗位,不争名,不图利,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为党史工作提出的“三个结合”和“三个服务”的要求,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理解党史工作,谋划党史工作,认认真真学党史,写党史,实事求是搞研究,精益求精出成果,保持平常心态,做到苦累面前多思得,工作面前多思责,促进党史工作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一) 加强领导,深化认识

党史部门是党的事业的生命线,是地方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把党史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听取党史工作专题汇报,帮助解决党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党史工作的开展创造人、财、物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改变党史工作“排不上队,挂不上号”的现象。对于党史部门的办公条件、征集资料、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和干部交流等方面,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要严格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史工作的意见》精神,在全县、全市范围内营造“大党 4

史”的工作格局,彻底改变党史部门可有可无的被动局面,确保党史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工作靠人做,工作队伍的优劣决定工作水平的高低。党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涉及征集、研究、编撰、出版、装帧、设计、宣传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作为县级党史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党史工作者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在业务的培训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自上而下,层层学习培训、考察交流的机制,要采取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现场观摹、专题调研培训、轮岗交流等多种方式,确保党史工作者每年都有2-3次的 “充电”机会,让大家走出深闺,开阔视野,互相学习党史工作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自我,全面提高业务水平。

二是强化思想教育。思想是人的灵魂。作为县级党史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想教育场所,加强本单位职工的思想教育,用革命先烈、老前辈、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和他(她)们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激励干部职工,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党史工作“清贫、无权、无位、无钱”的社会舆论中稳得下来, 5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征研中静下心来,钻得进去,真正把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观念树牢、抓实,为党史工作作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三是加强电子知识培训,推行网上办公。年初的全省党史工作座谈会,省上为全省53个县、市、区配置了电脑及打印机等设备,改善了基层党史部门,特别是偏远县区的办公设施。我们各县党史部门,应该珍惜机遇,创新思路,让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首先,将地方党史网站的建设纳入各地党委、政府的年终考核中来,督促各县、市建立起本地党史网站,细化栏目内容,与外界实现互联对接,达到资源共享。其次,建立党史内部交流平台。对于各种文件的上传下达、信息上报,在平台上完成,这样可以减少文件印发时的资源浪费,也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再次,要挑选那些懂电脑、懂信息化建设的骨干进行电子办公操作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操作能力。这也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是重视实践培训。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将党史工作融入到全县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去,切实提高党史工作者参与中心,服务现实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协同作战的工作能力,实现历史征集与现实调研的有机结合。

(三)创新思路,推动工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党史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的内在要求。作为党史部门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资政育人”,资政育人是衡量党史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个服务”、“三个结合”的要求,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通过自加压力,自找苦吃,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有为”实现“有位”,变“有位”促进“有为”,全面推动党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是转变职能,走“开门办史”的路子。大多数人把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的工作定格在历史资料收集、编写党史正本等方面,没有正确理解党史研究室的工作职责,加上经费等各方面的制约,所以普遍认为“闭门修史”是唯一的工作措施,这也是我们部分党史工作者思想上的一个误区。党史研究,既包括历史资料的征集、编撰,还应该包括对地方经济、人文、自然等等各方面的总结,积极吸收先进县市区的经验,寻找工作差距,撰写理论调研文章,为党委、政府的决策起到参考借鉴作用。要完成这些工作,仅靠党史部门一个单位,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所以,作为地方党史部门要大胆尝试“走出书斋,开门办史”的工作方法,建立党 7

史资料征编网络,邀请那些热衷于党史工作的老同志、退休干部及文字功底好、综合素质高的中青年干部加入到征编队伍中来,开展专题研究。将党史征研的范围延伸到县直各部门、乡镇、学校、农村基层党组织,使党史编研工作向深度、广度拓展,增强党史研究工作的含金量。

二是贴近现实,做好党史征研工作。征研是党史工作的基础,也是整个党史工作的核心。我们要本着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的态度,真正把握历史规律,使党史研究的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从资料上看,一方面,要克服财力、人力等方面的困难,做好现有文字资料、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另一方面,勤下基层、勤动手,做好口述资料、图片等资料的收集。

从内容上来看,一方面,在《大事记》的编写上,要突出重点,要求我们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要综观全局,综合分析,确定材料的取舍,要紧紧抓住记述党的直接活动和一些与党史有密切关系到的间接活动,突出历史时期的特点,注意把握好全党大事与地方党委大事的关系,处理好公开资料与内部资料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做好革命遗址、纪念馆、文物等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整理、研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把健康的精神产品展示给全县广大群众,发挥地方党史部门的积极作用。第三,要围绕改革开放 8

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宣传开拓发展、积极向上的新事物、新典型、新经验,使资政育人作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在资料的保管上,要尽量做到专柜专用,分类归档。对一些重要的图片及文史资料,除做好库存外,可以借助电脑等设备,做好备存。

三是加大宣传,发挥好“以史育人”作用。

党史研究取得了成果,仅作为资料“存史”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我们要深入开展党史宣传教育,让党史研究成果真正发挥作用,达到“以史育人”的效果。

第一,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宣传主阵地,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党史知识进机关、进乡镇、进学校、进农村活动,让广大的党员干部、普通的人民群众学习党史,了解党史,让每一个关心当地历史和发展的人都学习一点党史,使党史真正起到指导党的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二,利用“清明节”、“七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通过举办展览、参观、宣誓、研讨会、演讲会、报告会和文艺演出等形式,送展上门、送教上门,不定期组织巡展巡演,扩大教育覆盖面,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党史宣传教育氛围。

第三,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党的历史,登载党史理论文章,制作重大历史事件专题片、画册。要通过不断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争取多出书,出好书,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党史精品书籍,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扩大党史宣传教育面,使党史工作走上既注重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要两个效益一起抓,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放大其能够产生或带动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三篇: 当前铁路技协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解

决对策

多年来,铁路技协在“融入中心,服务生产”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术活动,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解决铁路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履行工会的参与和建设职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铁路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入,一些体制上的弊端,技协活动、工作重点的局限性和管理上的不适应性逐渐凸现出来,成为了铁路技协向前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本文试图就当前铁路技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组织作用,谈点粗浅认识。

一、当前铁路技协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对技协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职工技协发展至今,有的单位领导对职工技协的认识仍然不够。有的认为,职工技协活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其使命已经完成。有的把技协组织视为单纯的经济实体,忽视技协活动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职工科技素质方面的作用。有的单位在体制改革中把技协组织视同三产对 待。另外,有的基层工会干部认为,目前工会机构精减,人员少、任务重,没有精力来干技协。还有的单位工会或技协人员调整后,人员不能及时补充,有的调整了而新来的工会或技协人员缺乏对职工技协情况的了解,也听之任之。出现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职工技协的性质、作用、任务的足够认识。

2、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管理职能削弱不利于铁路技协的发展

随着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会组织也随之进行改革。在前几年的工会机构改革中,省级以上职工技协大部分编为公务员序列管理。而集团职工技协有的与生产部合并为经济技术部,实行公务员管理;有的编为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有的编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编制管理。职工技协组织不列入同级工会的一个职能部门,实行自收自支的体制管理,既降低了技协的工作层次,又影响技协职能的全面发挥。

3、从铁路内部来看,铁路各项改革全面深入对铁路技协有一定的影响

铁路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铁路经济效益,强化了运输安全基础,无疑是必要和卓有成效的,但它对铁路技协一直延续的管理模式等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且随着铁路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影响就表现得越明显。尤其是撤消分局, 实现直管站段的改革以及后来的站段撤并、生产力布局调整,使技协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机构改革以后,站段不办多经,我们职工技协有组织,但没有专职定员,相对来说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二、 加强和改善工会技协工作的对策

1、规范管理,完善制度

职工技协要发展,必须要做到依法经营、规范管理,这是技协发展的前提,也是技协发展的原则。

一是要完善机制,务求实效。完善的机制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职工技协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激励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党政工等有关方面组成的技协委员会,不断完善组织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开展职工技协活动的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三是建立保证职工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取得的成果得到应有的精神奖励和物质报酬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机制,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严明纪律,规范管理。各级技协要紧紧抓住财务管理这一重要环节,带动其他各项管理规范化,逐步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特别在资金管理的问题上,我们工会主席和技协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是不能把技协当小金库,滥发奖金和劳务费。二是规范资金的使用范围,严格按照上级技协、集团和公司工 会关于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防范资金风险。三是技协开展的所有项目不能与车和票有关,这是条高压线。要严格服务范围,严把立项、实施、管理关,决策重大问题和开展各项活动,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实行工会社团法人代表任期内的目标责任考核和定期、离任审计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有效促进职工技协内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

2、转变观念,拓宽领域

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对铁路技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地创新发展。

一是深化认识。基层站段的机构改革后,职工技协机构的定员没有了,是不是职工技协就不开展了?今年8月1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的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五届二次会长办公会议。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会长周玉清在讲话时强调指出,职工技协是工会领导的群众性科技社团,拥有一支由优秀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组成的“三结合”队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要求要求凡具备条件的工会都应把技协建起来。明确的告诉大家,职工技协不但没有取消,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职工技协工作,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工会服务企业,增强自身物质基础的重要渠道,是工会开展技术创新工程的基地,是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 略的重要载体。各级工会要将职工技协组织作为同级工会开展职工科技活动的工作部门,纳入工会的工作体系,对工会技协工作管理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体制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切实为职工技协活动广泛开展和发挥职能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是健全组织。职工技协活动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职工素质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在工会的领导下,具备条件的单位要把职工技协组织建立起来。因重组改制、人员变动而被撤消或停止活动的基层技协,要尽快恢复组织,开展活动。有组织不能发挥作用的,要建立健全制度,把活动开展起来,进一步巩固组织。各级工会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这项活动开展好、落实好。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协同配合工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转变观念。一是要继续坚持技协的宗旨和性质,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强基层技协活力上,认真研究基层技协工作中存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技协工作的新鲜经验,善于运用不同典型分类指导工作,努力为基层技协提供有效服务。二是要围绕技协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力加强理论政策研究,既要加强对技协基础理论的研究和长远问题的思考, 更要注重对技协现实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职工技协工作才能开创新局面,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是创新方式。职工技协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协作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既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又要积极参与技术市场活动;既要继承和发扬职工技协的优良传统,又要积极探索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的职工技协工作的新路子。总之,各项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在提高职工、会员素质,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有所作为,这样职工技协活动才富有吸引力和创造力。

第四篇:当前反渎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一、当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1、部门保护主义严重。由于渎职侵权案件具有权利与职务紧密相连的特征,部门和小集体利益导致的保护主义现象,妨碍了渎职侵权案件的顺利查处。犯罪嫌疑人庞大的关系网加上单位领导出于各种自身或小集体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案件查处采取隐瞒真相、极力开脱或消极干扰,以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人为增加了案件查办的难度。

2、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反渎职侵权工作中,存在畏手畏脚、求稳怕错的消极思想。目前,反渎职侵权工作面临着领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群众的期望值越来越大,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同时,反渎干警也面临着办案阻力加大,主体认定日趋复杂,有关解释相对滞后等客观现实问题,如何尽快克服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是摆在每个反渎干警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3、社会认知度较低。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宣传,导致人们对反渎职侵权工作的性质、任务、地位认识不足,未能有效整合舆论、社会、政府、司法的力量对渎职侵权犯罪现象形成强大压力,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工作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和积极支持,办案也陷入了事倍功半的怪圈当中,发现难、认定难、查处难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4、检察信息资源缺乏整合。检察院内部院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办案的效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学习新知识,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方面,不但明显缺乏相应技能和策略,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二、解决对策

1、要突出办案重点。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办案重点应当选择在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有影响、有震动的案件及涉及犯罪新领域、新罪名的案件上,满足于办小案、运气案的想法,不能体现新时期反渎工作的重要地位,背离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

2、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宣传力度。发动和鼓励人民群众发现、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案件线索,并及时反馈查处结果,取信于民。应当充分利用媒体、新闻的舆论作用,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渎职侵权犯罪的行为特征和严重危害,通过联动和互动的方式,营造反腐倡廉、反渎职侵权的强大声势,为反渎职侵权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3、扩大视野开拓案源。一是利用媒体、新闻、报刊、杂志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注意及时搜索、归纳不同信息传递的内容,从中发现渎职侵权案件线索。二是加强内部线索的联系、移送工作,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民事行政监督、犯罪预防、反贪污贿赂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系统的整体优势,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中涉及的渎职侵权案件线索,移送反渎职侵权部门及时受理,进一步扩大渎职侵权案件的线索来源。三是强化外部联系,拓展发现案件线索的范围,反渎职侵权工作应当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社会、群众的力量,营造反腐败的整体格局和氛围,形成打击合力。

第五篇:当前我州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2016年,我州脱贫攻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精心谋划,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牢靠,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了同德县脱贫摘帽、29个贫困村退出、8872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4.83%下降至12.32%,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脱贫攻坚首战告捷。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为此,我们在开展全州贫困退出自查自验和省级检查验收工作的同时,对全州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工作推进不平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财力有限,各县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到贫困村,形成集聚效应,一些社会资金项目也纷纷落地贫困村,这给当地群众带去了重大利好。但是,这在客观上压缩了其他非贫困村获得资源的空间,非贫困村成为了各类投资的死角,政府资金和行业部门的资源相对去得较少,有的甚至基本没有,加之社会资金也去的少,这部分村自身又没有资金投入,导致部分非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

二、到人到户扶持政策依然有死角。一是部分困难群众子女条件比较好,但又没有实际履行赡养义务,这些老人有的没有被评为贫困户,有的也因此享受不到低保政策,形成事实上的贫困。二是现有医保政策难以覆盖所有病种,一些患慢性病的人群既不是政策规定的慢性病种,也没有住院治疗,相关医保政策都享受不了,医疗实际负担仍然较重。三是贫困群众技能普遍缺乏,多数群众无技术,外出务工靠下苦力、收入低,参加培训又担心失去挣钱机会。

三、贫困地区持续增收的产业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一是由于扶贫产业基础薄弱,加之受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多重影响,产业要做大做强还比较困难,因此带动性不够。二是一些产业是脱贫攻坚以来才发展起来的,短期内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贫困群众的增收带来影响,而真正能使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还比较少。三是一些产业的利益连接存在风险。由于一些项目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即使实现了所谓的短期分红,但这是建立在大量政府补贴基础上的,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其资金风险、社会风险、法律和道德风险都难以预估。

四、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社会、媒体也持续关注脱贫攻坚工作,贫困群众在享受到阳光雨露的同时,少数贫困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个别贫困家庭期望在这轮脱贫攻坚中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尤其是希望一些长期积淀下来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素质提升等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均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五、扶贫帮困的实效性难以突显。一是行业部门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协调,缺乏主动意识和责任担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行业扶贫整合效应难以显现,扶贫效果不能实现最大化。二是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参差不齐,部分工作队缺乏“钉钉子”的精神,制定的帮扶措施长期停在纸上难以落实,没有能够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开发式扶贫活动。三是社会扶贫参与度较低。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的把参与公益事业当做扶贫行动,缺乏对贫困户发展经济的针对性扶持。

脱贫攻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针对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统筹整合政策、社会、人力等各方资源,进一步凝聚共识、厘清思路、锁定目标,强化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重视政策研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苗头倾向性问题和前瞻性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紧盯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的研究,不断完善细化政策举措,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对摘帽贫困县、退出贫困村和脱贫户继续享受教育、医疗、培训等相关后期扶持政策;对预脱贫贫困户中的贫困残疾人、贫困老年人、贫困单亲家庭等特困群体的支持帮扶政策和大病、慢性病、地方病针对性扶持政策及金融扶贫贷款贴息等政策调整动向,主动谋划对接,提出政策建议,积极争取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支持,制定完善正向激励政策,将一些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参与情况、脱贫成效相挂钩,激发内生动力,减少“等靠要”,更好地为脱贫攻坚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积极加强内部政策研究,研究项目申报审批新方式和直接帮扶到户到人新机制,在加强项目资金投向和跟踪监管的基础上,破解项目程序繁杂、推进实施缓慢等问题,深入提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攻坚举措,为快速推进脱贫攻坚创造条件。

(二)分类精准施策。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乡(镇)村、户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发展条件。对于通过努力可以改善发展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充分整合、利用扶贫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民生项目建设,重点解决道路、水利、电力、产业等发展问题,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二是加强产业扶持,促进农民增收。把产业扶持作为群众脱贫的主要措施,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盘活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积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结合贫困村户自然条件,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坚持近中远期结合,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帮扶,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勤奋劳动脱贫致富,真正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受益。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结合贫困农牧民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强化社会保障,用活政策兜底。实施民政救助兜底扶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全部纳入低保,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缝对接,还要逐步提高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和救济水平,切实保障这部分人员稳定脱贫。

(三)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在对象识别管理方面,要继续扎实开展“回头看”,全面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摸准核实贫困对象信息,把应进未进和返贫的人口纳进来,把应退未退和非贫困人口退出去,实现有进有出、规范有序,切实提高识别质量和精准度。同时,继续加快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行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精准对接。二是在驻村帮扶方面,进一步落实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既有干头又有盼头,既有责任也有荣誉,切实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作用。三是在补齐行业短板方面,对照脱贫标准逐村逐户开展摸排核查,摸准实情,建立台账,清单管理,缺什么、补什么,充分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切实改善贫困地区民生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在巩固脱贫成效方面。深入挖掘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提炼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坚持边总结、边完善,把典型经验转化形成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强化推广运用,巩固扩大脱贫成效。

上一篇:公共行政学考试答案下一篇:给公司的感谢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