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22-07-08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经多方努力及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我校开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王增禄副校长及教科室怀如保主任等为首的课题研究核心领导小组。经核心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本课题研究将按照以下方案实施进行。

本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研究的思路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阶段任务及措施等。

一、背景与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得一个学校向深层次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具备进行课题研究的条件与实力。教学方法的陈旧与教学模式的落后也需要学校从课题研究中寻找新的生命力,教师想搞好教学在内心上也有进行课题研究的需求。国家及上级管理部门也想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条件均已成熟。

我校是“农远工程”项目学校,在上级的历次“农远工程”工作检查中都获得良好的评价,我校的信息技术的普及范围较大,应用较为广泛。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使得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

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丰富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与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优势能为各学科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因而,它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式。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手段,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提高各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创建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内容

我们准备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着重研究教师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如何整合及如何把握整合的“度”,以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效果,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学校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应遵循理论先行、注重实践的思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第

一、让教师对课程整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正确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把握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及如何在信息技术中融合其他课程的教学;第

二、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培训活动,明白课题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掌握研究的策略与思路;第

三、制订好研究计划,领略教学过程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经常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第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相关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不断的交流,适时调整课题的研讨思路,达到对研究的指导作用,使研究更具效果。在一线教学中,要求教师按照实验要求适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实现有效技能,打造教学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高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的学习效果。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分组对比法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会把不同的班级进行分组,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不同方式的整合,通过对比,观察整合、不程度的整合和不整合的效果。

为加强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有专人搜集整理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将有专人和一些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为我校参与研究的人员提供理论指导。达到目的的途径如下。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10年4月—8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以副校长王增禄、教科室主任怀如保为负责人、教导处主任贾培义、骨干教师陈玉军、陆希易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以各科教研组长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热爱教学研究事业的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涉及初中年级各个学科,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技术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题目进行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规定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色,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凤阳县总铺中学教育网和凤阳县教育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5、在课题研究阶段,要求参与实验的老师每年上交参与评选的论文要尽可能的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关的内容,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做个很好的总结。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小规模的分组实验(2010年9月—2011年2月)

1、教师全面总结近些年来自身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在过去的时间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曾做过的事情,总结经验与不足,写出自己的心得与想法。然后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根据实验需要,制订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教学计划。

2、研究小组成员和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要在这一时期多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使得教师对实验的课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课题小组要对全校参与实验的班级和教师做好分组。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竞赛等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实验的教师要对自己课后的效果及学生的表现做跟踪记录,并做好比较。

4、组织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以使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做得尽可能的充分和完美;到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周边学校调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以使实验结果证据更充足,说服更有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以使参与实验与研究的人员获得更多的方法与启发。

6、参与实验与研究的教师要经常性的听、评实验课,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具公正性和说服力。

7、每一位参与实验的教师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二年规划。(二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书籍若干本,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可以适当的侧重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8、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和实验的共同体。教师跟踪记录的实验结果、实验心得和教学反思,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定期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补长短。

9、参与实验的教师要注意在互联网上多多搜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论与经验介绍,及时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10、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

第三阶段:全面实验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月)

1、收集前一阶段实验跟踪记录、实验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并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构建初步理论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确定本阶段如何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实施初步的研究成果。

3、开展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优质学科整合课、优秀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优秀学科整合课课件等评选活动。

4、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5、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对整合的理解与感悟及专业发展情况。

6、在研究阶段要经常性的召开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7、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典型课例、典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信息技术与多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等。

8、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9、举行全校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保存。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上级课题组验收。

凤阳县总铺中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五日

第二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是全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能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组织形式是以同年级同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主持进行。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等。但是在广大农村学校,平行班级相对较少,有的年级甚至只有一个班,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备课难以落到实处。虽然很多地方试图通过以片区联校集中开展集体备课,然组织起来却是费力不讨好,集体备课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无法经常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另一方面现在的集体备课搞形式主义,参加的大部分教师充当听众,只有少数几位有“地位”的教师侃侃而谈。再就是在人力、物力的耗费上然学校难以承担。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最终达成集体备课共同提高的愿望,成为我们探究的需要。而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

博客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的网络新模式,现在有越 来越多的教师走进了这个高效的世界,它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可以就备课中、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留言、评论、发信息、实时在线等进行探讨;也能参加博客中任何人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论文、案例等材料的评论;还能就某一问题通过访问专家博客、留言给特级教师等多种形式进行解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专家都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使我们得到更多专家的引领,指导我们的教学,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所辖一所中心校,两所片完小,自2002年以来,三校均开始配置电脑,开通宽带网,现已基本实现了教师办公室“室室通网络”,广大教师已经初步形成即时上网查阅,交流的网络教研模式。同时我校与现代信息技术装备较好的邻近几个学区有着长期教研合作关系,加之有中心联合学区的协调组织。这一切都表明,在我们各校校间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的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

为了使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更具组织性、实效性、理智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Blog是Weblog的简称和缩写,常被称为“网络日志”,简称网志。Blogger就是“博客”,也就是写网志的人。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更

1自由、更个性化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个人展示、知识积累、管理、深度交流的平台。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根据博客的这种特性,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建立与教育有关、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博客,形成了教师博客。

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是指多个学校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打破地域限制借助网络优势和教师博客的特点,建设专门的跨校备课组博客,在网上开辟开放互动的跨校域集体备课研讨平台,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课题理论假设: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搭建以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为教师提供能自主学习、交流的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可以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研究、发展的目光看教育,增加教师间、学校间的联系与交流,形成浓厚的跨校集体备课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带动其它教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采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人的发展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下的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逐步形成自主自发倾向,最后形成自主学习的理智感,以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为教师提供能自主学习、交流的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并使其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的决定也是本课题的实施的重要依据。

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

教师博客虽是新生事物,但目前国内已有较多的教师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安家,而基于教师博客这种形式有组织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的研究还较少。大部分博客都是教师个人的博客,都只停留在记录个人的教学经验、生活经历的感悟上,缺少组织者和有效的引导,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未形成浓厚的网络教研氛围。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比较少,即使是国外也处于半真空状态。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博客的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的网络知识的学习。

博客的申请、日志的添加、管理、美化、排版、功能模块的应用、交流技巧等都要进行培训指导。教师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注重研究使用博客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操作规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主备教案上传、回复评论的具体操作,资料的整合、收藏应用;防止博客“作秀”情况发生,记录真实的感情和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在线研讨活动等。

(二)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

1、跨校集体备课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

有效的领导和组织及相关制度的确立制定是该课题得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特别是跨校域的组织管理形式和制度建设落实更具一定的研究价值。如:经费的投入与管理,人员的分工与职责,计划的落实与评价等。

2、教师个人博客与集体备课博客群的建设。

备课组成员根据教师个人博客的创建规程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统一在网易博客免费申请博客,便于集体备课工作开展)。同时集体备课组必须有一个集体备课群组博客以便协调、管理各成员个人博客。集体备课群组博客开辟最新公告、群组链接、教师最新动态、研训资料、教案集锦、专题研讨、教学实录、资源中心、优秀教师博客推荐、名师博客等栏目,使之具有整体性和互动性,并通过专门的培训交流会和QQ群的在线交流让备课组每个成员明确每个栏目的内容和作用。如:

最新公告:发布最新通知、集体备课计划、在线交流安排等信息。

群组链接:整合各成员博客的链接,使之迅速到达各成员博客。

教师最新动态:查看教师博客的更新情况(主备教案上传、回复评论、留言等)。

教案集锦:整合教师集体备课结晶,便于教师收集整理形成系统性教案。 专题研讨:定期发布专题研讨的主题,老师参与讨论专区。

各集体备课组成员的个人博客可辟同类型栏目。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开设比如生活感悟、教学札记、我和学生等栏目随时充实自己的博客。

3、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师个人博客除按照集体备课计划上传主备教案、及时回复评论、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外,还可以随时、及时收集各成员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案例、课件、公开课说课稿等资料;也可以搜集网络中相关优秀教学资源。在博客的相应栏目里发表。定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并备份储存。为学校、教师、教研提供丰富资源。集体备课群组博客组织和引导各成员博客的建设和活动,提前发布信息,发布每期集体备课的主题,组织教师参与集体备课讨论等,形成浓厚网络网络集体备课交流的氛围。并研究由此产生的对校本教研工作、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参与跨校网络集体备课过程中,经历了博客的建设和维护,养成即时记录教学心得,教学反思的习惯;收藏整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案例、课件、公开课说课稿等资料;积极参与在线专题研讨。研究这些方面对教师专业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教育发展目标

1、宏观目标

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以研究、发展的目光看教育。增加教师间、学校间的联系与交流,形成浓厚的跨校集体备课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带动其它教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具体目标

建设课题组成员个人博客、集体备课群组博客,开展教师博客专业知识培训和宣传等活动,推出一批精品博客,形成系统的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教案集及相关教育网络资源的共享。

(二)教师发展目标

1、宏观目标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学习、研究意识,争做“学习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力量。

2、具体目标

(1)教师掌握博客建设技术及相关网络知识。

(2)提高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与教研、自主学习、共享资源等能力。

(3)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筛选资料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八、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a.本课题突破传统集体备课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教研因地域原因只能限于一校的情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其中来。利用网络博客和网络技术合理整合教师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拓展了现行集体备课的途径和资源的共享。

b.本课题的研究为农村学校校本研训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教师博客这个平台,不仅让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了促进和提高,同时在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上得到极大的帮助,故对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极大的价值,并能由此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教育教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c.本课题的实施对于当前近70%左右的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教师博客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广泛学习交流,倾诉辛勤,舒缓心理压力。这对于农村学校当前封闭压抑的现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九、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以联合学区小学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联组组织开展“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为个别案例。跟踪调查集体备课联组个别成员及集体备课联组集体备课活动。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具体可借鉴性、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其他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整理、分析,充分发掘经验材料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指导接下去的实践研究和推广。

文献资料法:查阅、解读有关文献、著作、教学理论、教学经验等,寻找新思路,确定每阶段的研究方向、步骤。

(二)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9 - 2010.3)

(1)调查各校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现状和教师对博客的认知情况及电脑使用操作的情况。

(2)成立组织机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操作规

程、评价办法,制定详实的“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及准备课题开题报告。

(3)加强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宣传。各校教师参加博客的申请、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技术培训。

(4)创建集体备课群组博客,整合、协调、管理各成员个人博客。

2、实施阶段(2010.4 - 2010.12 )

制定阶段研究方案,总结阶段工作和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及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断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

(1)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确定每期教研专题,制定每期工作目标并在集体备课群组博客上提前发布。

(2)收集资料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3)教师在建设和充实个人博客的同时关注集体备课群组博客的动态,参与集体备课群组博客主持的在线交流(QQ群)、主题研讨、教学诊断等活动。

(4)定期以教学设计、公开课、撰写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形式检验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教研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3、总结阶段(2011.1-2011.3)

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对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研究报告、优秀教师博客、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案例、教研公开课、学生学习成果等形式向其他年级、其他学科、其他地区推广。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主持人卢桂荣校长负责课题全面管理工作;

教科室主任张毅同志负责课题的实际操作管理和网络操作指导工作;

业务副校长陈三海同志、孙东华老师负责周边学校及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协调和设备管、经费理工作;

教导主任张清宏同志负责课题实施工作中的人员管理工作;

副校长马如果同志、教导副主任龚维同志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周冬梅老师、杨薇老师负责四年级语文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及课题相关工作 周萍老师、刘军老师负责六年级语文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及课题相关工作 周小春老师、周桂珍老师负责三年级数学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及课题相关工作 张生虎老师、张兰凤老师负责八年级数学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及课题相关工作

十一、经费管理:

我校承诺保证为本课题自筹经费2万元,并严格监督课题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督促课题主持人严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经费开支,遵守财务制度。承诺保证课题经费单独立户、专款专用、不挤占和挪用经费。

十二、预期主要成果:

阶段成果:

1.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及使用的调查报告

2.农村学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操作使用培训的策略

3.教师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

4.农村学校教师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与管理

5.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最终成果:

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报告

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

2009.10

第三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迁安市野鸡坨镇丁庄子中学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当今世界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时,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广大农村地区正经历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电脑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学校多媒体网络设施的日臻完善,多媒体在平常教学中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正在逐渐成为日常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2、课题研究现状

初中理化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因此正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并总结出不少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其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正面效应远未发挥出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比如多媒体课件设计简陋,基本是电子板书或者电子讲义,功能过于单一;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很多教师制作课件缺乏技术性和艺术性,导致课件设计过于花哨,而缺乏科学性,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等等。

3、关键概念的界定

(1)多媒体:广义指的是能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CD、VCD、DVD、电脑、网络等。狭义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如多媒体电脑、因特网等。本课题中提到的“多媒体”主要指后者,兼顾前者。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寻求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多媒体来辅助理化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作为农村中学,多媒体大多投入使用时间不长,多媒体教学在理化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更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

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理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2、研究内容:

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理化课堂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服务于理化教学;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扬长避短,实现二者的互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3、实施对象和实施范围

八、九年级全体学生(总体研究方式)

4、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学习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的理论著作和文章,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资料的查找、分析与收集,在前人或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比较筛选出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与结论。

(2)调查法

通过对理化教师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与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的方式对

八、九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情况的调查。

(3)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策略、方法、途径与措施,在具体的研究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案例分析法

针对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课题组内成员间的探讨交流,解决遇到的困惑与障碍,寻求如何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理化教学。

5、研究周期和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4月——5月)

调查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完成调查报告,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完成课题开题的有关工作,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教师搞清楚课题实施的具体方案,明确在所研究的课题中自己要承担的任务。。

(2)具体研究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月)

①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分析调研我校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化教学的现状,围绕课题研究内容,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探讨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化教学;

②加强素材的积累,编写典型案例,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③根据学校和上级的安排,积极参加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制作等评选展示活动,通过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完成课堂教学录像;

④在加强集体教研的同时,加强个人进修,通过自我学习,校本研修,网上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时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对课题进行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形成成果。最后邀请课题专家组进行鉴定、验收。

6、最终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隐性结果:

1、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理化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改观。

2、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能科学、熟练的利用多媒体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显性结果:

优秀教案汇编、教学实录视频文件、教学论文、终结报告。

三、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1、研究组织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组长:王金友

成员:陶素艳、宁小明、孙仲红、王秋颖、李春雨

(2)分工:

陶素艳(中心校教研员、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及研究的总结工作。

宁小明(教导主任,主抓理化生教学):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报告的撰写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孙仲红(理综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专业理论搜集、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王秋颖(长期从事九年级物理教学)、李春雨(长期从事九年级化学教学):负责各班专题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资料的收集。

2、研究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王金友校长曾长期工作在教学和教研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曾带领教师探索并完成关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和《有效教学对学生学习促进与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对提高初中学生能力的作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已结题。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都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教改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特别关注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每位教师都曾撰写过相关的论文、科研成果,所有教师都曾在有关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每位教师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各级优质课评比中曾取得优异成绩。

3、保障措施

上级部门对我校的教育工作一直大力支持,我校已经建成省级一级图书馆,藏有大量教育类图书、期刊和电子期刊,供教师使用。学校还有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促进教学,学校建立了覆盖教导处、各办公室、教室的局域网,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并且可以上互联网查阅资料,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在确立此课题之前,我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理论和先进经验。近几年来,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着重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利用多媒体开展探究式教学”等课题。通过多年努力,我校教师逐步走出盲目整合、哗众取宠的误区,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起了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程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部

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英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英语学科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英语课题研究组

2011年5月

《初中英语学科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初中英语学科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人类对教育充满期望的世纪:期望有新型的学校,期望有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期望培养出适应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新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引起一线教师的极大关注。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总会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由此,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展《英语学科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我校在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创建的硬件、软件优势;让我校全体英语教师能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施,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广阔,丰富的学习资源;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并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佳化。

(二)实践意义

作为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条件相对落后,应该基于现有条件合理配备,掌握实用、够用的原则,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发研究现代英语教育课程资源,幷学会在学科教学中善于运用,,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广阔,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佳化。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是积极探索开发现代英语课程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网络资源库;二是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并付之于教育教学,这样也必定会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我们研究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师教学提高的关系,必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的理论价值,丰富教育技术理论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支撑一个较为完善、清晰的教育技术理论。

2、实践价值:我们在学校内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并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专家讲座和培训,组织主研人员、实验教师骨干学习有关理论,并交流研讨心得;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和学习活动,并从管理层面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并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理论认识,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和活动策略体系,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三)组织机构与人员素质

1、组织机构。在课题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设课题指导组、实验操作协作组及供给保障组,以保证课题研究保质保量地展开。

2、人员素质。课题组成员均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学本科学历,于海洋老师、王正明还曾经承担、主持过省“十五”教科规划课题并圆满结题。五位成员均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类杂志报刊上发表过相当数量且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论文、随笔等,教科研功底扎实。同时,选择同类条件下知识面广、科研组织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的教师为科研组长,带动全体有研究经验、素质良好的、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较好的教师参与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3、经费保证。除硬件设备投入外,每年校行政将努力拨出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课题研究学习活动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三、指导思想

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总会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由此,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展《英语学科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我校在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创建的硬件、软件优势;让我校全体英语教师能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施,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广阔,丰富的学习资源;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并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佳化。

四、 实验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英语网络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培训,探究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2、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以整合学科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为切入点。

3、探索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并构建教师发展的创新模式。

五、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能辅助于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对他们开发与利用最终能辅助于学生

六、研究内容:

加强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认识,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实践层面科学组织、实施,分三方面(子课题)进行研究: (1)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之研究。 (2)开发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原则之研究。

(3)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之研究。

七、研究方法:

在前期制定课程方案,编制课程目标体系、评估体系、内容体系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学习研讨法等,后期课程实施时,以行动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为主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法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研究具有实际意义。重在改进和提高,要求研究人员对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行理论思考,做出行动方案,进行实施和评价。通过边培训,边研究,使研究方案更完善。

2、文献研究法、调查法

在课题的起始阶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研究的方法和计划。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了解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了解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要求和建议,了解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状况;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座谈、网络交流、检测,了解课题实施的有效性、改进意见等;在课题的结题阶段,验证课题的成果。

3、在课题方案的修订订和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形式性评价,通过日常观察、月评估、学期测试评估等多层次的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通过多方评价,进一步完善。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深对教育技术内涵的理解,从而带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创新。

4、案例研究法

①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每一个教师建立个体档案,进行跟踪研究,不断调整,改进行动方案。

②每一个培训阶段结束,课题组人员及时总结、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的步骤,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在“设计、分段、推进、发展、完善”的方针指导下,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实验时间为2011年6月~2014年7月。

1.完成课题设计。

2.目标分解到位,展开分段研究。 3.总结阶段成果,完善研究方案。 4.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课题鉴定。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边调整、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等实施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1.8——2011.10)

1、确定课题,召开课题启动座谈会,形成课题方案,上报肥城市教科所十二五课题。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

3、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4、填写课题申报表格及课题研究方案,上报教育局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

(二)课题分解、实施阶段(2011.10——2012.4) (1)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2月

①课题工作的实施研究: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②全校教师参培工作的研究。 ③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 ④教师参培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的研究。 ⑤制度的建立,资料的收集,阶段性工作总结。 ⑥学期末阶段性工作交流、讨论与总结。 (2)实验操作与完善:2012.3—2014.3 ①各子课按研究计划实施实验研究。

②研究人员从课题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并修改、完善实施计划及方案。

③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及效果每学期一次进行评价考核。 ④学期末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交流会,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三)实验总结阶段

(1)2014年

3、4月,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2)2014年5月,拟定课题结题成果报告。 (3)2014年6月,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四)、总结阶段(2014.7)

1、对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报告,并对整体阶段进行评价,上报教科所,申请结题。

2、将实验成果在全县、全市推广。

九、预期研究成果 :

2011年5月 《初中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报告

报告文本 王正明

2011年7月 调查问卷报告集 调查问卷报告集 卢家芳 2011年11月 “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理论学习成果集

学习论文集

阴法新

2012年6月 “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阶段性报告

资源发布在网校上 宋华丽

2012年7月 “专家评价网校资源” 网校资源汇编 赵海荣、杨霞 2012年8月 网络课程资源应用优质课堂设计与教学 设计汇编

录像光盘 王东光

2012年10月 “加工完善后的网校资源”

网校资源建设与汇编 李建林

2013年6月 研究过程的录像、照片、音、影像资料、光盘、课件等

实物 赵芳

2013年6月 应用成果汇展、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论文、结题报告 王正明、李建林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分三个方面:

一、课题指导小组、张国祥 赵守武 于海洋 王正明

二、课题领导小组、于海洋 王正明 阴法新 李建林

三、课题研究小组。组长 李建林 副组长 卢家芳 十

一、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在课题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设课题指导组、实验操作协作组及供给保障组,以保证课题研究保质保量地展开。

(2)、人员素质。课题组成员均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学本科学历,教科研功底扎实。本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都是多年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充沛的研究精力。

同时,选择同类条件下知识面广、科研组织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的教师为科研组长,带动全体有研究经验、素质良好的、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较好的教师参与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3)、本课题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自2010年12月学校 “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后,学校行政班子就自行着手进行了规划论证工作后郑重确定此项“十二五”课题,此后,发动课题组主要研究教师搜集了较多的课题研究相关文献,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保障。

(4)、经费保证。除硬件设备投入外,每年校行政将努力拨出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课题研究学习活动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5)、由于我们课题组成员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并已经开始前期的课题准备,并有上级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指点,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能够保证课题的开展和正常的研究。

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英语课题研究组

2011年5月

第五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富蕴县双语寄宿制中学小课题研究相关培

训实施方案

为落实课改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学科组长原则上就是课题负责人。教师个人也可以单独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小课题研究流程

1.选题。填写相关的小课题研究方案。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教科室提交《富蕴县双语寄宿制中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务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务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富蕴县双语寄宿制中学

2013-8-12

上一篇:看完水浒传后的感下一篇:口腔医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