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效率和节奏

2022-12-15

1 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三类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第二层面的第三类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 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第二层面的第三类课题是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符的课题。他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层面中, 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目前, 在信息技术走近课堂的过程中, 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反思的现象和观点, 这些现象归纳如下:

1.1 学校领导很重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却认为只要硬件设备跟上形势, 信息技术就可以顺利地逐步与课程整合了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各有差异

部分教师认为就是课上播放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 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这部分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方式, 次数越多越好, 并试图把教材中各章节的主要内容都编成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另一极端情况是有些老教师, 特别是有教学经验, 以往带班成绩很出色的优秀教师, 他们往往更相信自己的教学经验, 基本上不用信息技术形式上课, 但他们的课依然上的很出色, 学生反映也很好。

1.3 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热情表现往往虎头蛇尾

很多人认为有了信息技术支撑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多媒体课件, 教师自然而然就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取的、理解的与记忆的知识更多。其实并不然, 近几年, 中小学电教设备和教学软件的大量闲置, 学校和老师们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大为减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不完善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当使用, 并没有给教学效果、效率带来实质性改善, 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由认同转向怀疑, 甚至是反感、排斥。

信息技术虽能促进短时间内大信息量的传播, 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和学习的手段工具。教师的“传道, 授业, 解惑”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将知识从书本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 更重要的是以点带面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之“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能在知识接受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优秀的教师通常会灵活把握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的空间而不是面面俱到或满堂灌, 当教学对象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相关经验的时候, 教师的少许言语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且效率更高。

也许, 我们应当从教学效率和教学节奏的角度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特性和效率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Internet) 。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 它们具有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 是极为宝贵的特性, 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 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诚然, 有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多媒体课件, 教师在备课授课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有更多的参考和便利, 使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但是, 教师的备课是在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其中有着教师个人的授课特点与风格。课堂上讲课时, 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给出的动态反馈即时添加或删减一些教学环节, 以保证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而这些创造性即时性发挥的东西不是任何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完全给予的, 或是任何程序事先能够预定的。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及资源只能保证在相同的时间里呈现更多的信息, 但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教学或学习效率的提高。故而, 我们应持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率, 既要看到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大局着想而不只是贪图假想中的高效率,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困难重重。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节奏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诸如课堂师生心理氛围、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机智等等, 其中教学节奏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 恰恰是这个方面, 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疏忽了。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 对教学节奏的忽视, 或者说教学缺乏节奏, 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近人意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教学节奏就是教节奏与学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型节奏, 尽管它关照着教与学两方面的节奏, 但其落脚点是在教的节奏上。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所说的教学节奏其实主要指教节奏。至于学节奏, 它是学生因其生理心理特征而形成的一种个体型节奏。不言而喻, 学节奏是教节奏 (亦即教学节奏) 的基础, 前者制约后者。学节奏包含两个主要的变量因子, 即生理因子和心理因子 (或称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 。生理因子在量度、强度、速度等方面制约学节奏, 心理因子在结构、内容、策略等方面制约学节奏。因此, 教节奏在因应学节奏时就不能不详察学生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效率与节奏的和谐匹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节奏并非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只是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 教学节奏的设计、安排和调控, 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的节奏加快, 提高局部教学效率, 有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节奏。教学高潮前后的一段“松弛”阶段, 我们却可以考虑应用传统教学媒体, 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状态, 或许, 还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的节奏, 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的可比要素 (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与激情度等) 连续不断地交替, 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 这些相关的可比要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4.1 了解课堂教学的密度, 把握教学内容的详与略, 控制整体节奏

整合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对教学重点要浓墨重彩, 而对次要的、学生易理解的部分则应轻描淡写。教师应该把握控制信息技术大容量呈现的特性, 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切忌抢时间、赶进度, 造成课堂教学整体节奏的失律, 让学生吃“夹生饭”。

4.2 控制课堂教学的速度, 调整教学速度的快与慢, 形成渐进节奏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 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是有“序”可循的, 是渐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的方法, 确定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速度的快慢、缓急, 使学生的知识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教师较少甚至不需要板书的时间, 往往节奏较快, 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授课的节奏。

4.3 克服教学内容的难度, 设置课程整合坡度, 形成强弱节奏

为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的难度, 课程整合时要留意设置坡度。坡度亦称之为梯度。运用知识的迁移, 巧设坡度, 是使学生接受新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因此, 一堂课的强弱节奏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是教材本身的难易程度。譬如, 学生的认识力有限, 教材的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中, 则应放慢节奏;反之, 则应适当加快节奏。

4.4 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 实现课程整合的展与收, 适时利用停顿

所谓“展”就是指展开、拓宽, 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围绕教学重点, 对教学内容或开宗明义, 单刀直入;或层层深入, 展开说明;或巧设比喻, 故布疑阵, 激发想象。所谓“收”, 就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及时地小结, 由展返收, 纲举目张, 把对材料的认识上升为理论的理解。它既是旧知识的暂时终结, 又是新知识探索的开始。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有利于教学内容展开。

对比之下, 教学过程中一个短暂的停顿, 可以激发学生新的需要, 推进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4.5 控制课堂教学的强度, 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合理节奏变换

课堂教学的强度, 是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的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序。在一堂课中, 如果只让学生做同样的活动, 就容易疲劳;过分频繁地改变活动, 也是不好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应当不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一方面应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让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活动, 以免单调乏味, 毕竟多媒体计算机加屏幕的形式相对还是单调的。在设计一堂课时, 必须注意方法的多样、思维的起伏、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 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5 结语

毫无疑问,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 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 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5]。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是教育的延伸与发展, 我们在进行创新尝试的同时, 更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 吸收传统教学有益的经验, 以解决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碰到的问题和疑惑。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层面出现的一些阻力和现象, 尝试从教学效率和教学节奏的角度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并提出源于信息技术特性效率优势与教学节奏和谐匹配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效率,节奏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

[2] 唐文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EB/OL], http://www.edu.cn/20030910/3090631.shtml

[3] 菅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象及反思[J].教育技术研究, 2005 (3) .

[4] 蒋国珍.寻求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2) .

上一篇:集体合同主体研究下一篇:公路机械化施工的管理方法以及养护管理分析